卫星干扰器通信干扰

当前位置:
>>>与卫星通信相比,下列不属于光纤通信优点的是()A.保密性好B.传播..
与卫星通信相比,下列不属于光纤通信优点的是(  )A.保密性好B.传播速度快C.传输信息量大D.抗干扰能力强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光纤已经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传输工具,它具有容量大、不受外界磁场的干扰、不怕腐蚀、不怕潮、能量损耗少等优点.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与卫星通信相比,下列不属于光纤通信优点的是()A.保密性好B.传播..”主要考查你对&&光纤通信&&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光纤通信:&&& 光不但能够沿直线传播,而且可以沿着弯曲的水流和玻璃丝传播。&&&&为了减少传输损耗,我们现在用高纯度的石英玻璃制成光导纤维来传递光信号。光纤也可以像电缆一样做成多芯的光缆。&&&&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损耗小,可长距离传输,光纤通信容量极大,不怕雷击,不受电磁干扰,通信质量高,保密性好。
发现相似题
与“与卫星通信相比,下列不属于光纤通信优点的是()A.保密性好B.传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429565949447010712614404577706C波段卫星通信干扰抑制滤波器--《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C波段卫星通信干扰抑制滤波器
【摘要】:在当前C波段卫星通信应用中,通常在卫星接收天线和LNB(低噪声下变频器)之间加一个有宽阻带特性的带通滤波器来抑制接收端常出现的微波干扰和脉冲干扰,带通滤波器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接收机整体性能的好坏。同时,为了方便滤波器与系统的连接,滤波器的长度还有所限制。如何在有限尺寸要求下,设计出一款性能优越的滤波器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本文设计的滤波器结构上采用了交指滤波器与波导一体化的方式,结构紧凑,设计新颖;同时本文深入研究了抽头式矩形杆交指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应用传统设计与先进的计算机仿真软件Ansoft Dersinger与HFSS相结合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建模、仿真、优化设计,提取设计参数加工出实物并完成调试。
本论文在设计过程中不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而且还从工程项目的角度出发,结合传统的理论研究手段与先进的电磁仿真手段,总结出一种可行并且高效的C波段卫星通信发射抑制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大大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周期,节约了设计成本,并明显提高了产品设计与加工的准确率,还有产品成品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TN713;TN927.2【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第一章 引言9-14 1.1 背景9 1.2 研究意义9-10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10-12 1.4 研究目标及论文主要内容12-14第二章 交指带通滤波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14-42 2.1 滤波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14-23
2.1.1 滤波器的分类14-15
2.1.1.1 直接耦合或1/4 波长耦合谐振器滤波器14
2.1.1.2 平行耦合带通滤波器14-15
2.1.1.3 交指型带通滤波器15
2.1.1.4 梳状线带通滤波器15
2.1.1.5 椭圆函数型滤波器15
2.1.1.6 带阻滤波器15
2.1.2 滤波器的主要指标15-16
2.1.3 归一化低通原型滤波器16-18
2.1.4 最平坦低通原型滤波器18-19
2.1.5 切比雪夫低通原型滤波器19-20
2.1.6 由低通到带通的频率变换20-22
2.1.7 滤波器的损耗22-23 2.2 交指带通滤波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23-42
2.2.1 半波长谐振器平行耦合带通滤波器的设计23-28
2.2.2 交指滤波器的类型28-31
2.2.3 终端短路式交指滤波器的设计31-34
2.2.4 终端开路式交指滤波器的设计34-37
2.2.5 交指滤波器的抽头设计37-42
2.2.5.1 有效品质因数的定义38
2.2.5.2 单加载谐振器分析法38-40
2.2.5.3 抽头线位置的确定40
2.2.5.4 抽头单元的结构实现形式40-42第三章 交指型带通滤波器的设计42-51 3.1 交指型带通滤波器的设计43-49
3.1.1 滤波器类型的选择43-44
3.1.2 滤波器级数的选择44-46
3.1.3 切比雪夫归一化低通原型元件值的确定46
3.1.4 交指滤波器抽头位置的确定46
3.1.5 导体杆归一单位长自电容和归一单位长互电容的确定46-47
3.1.6 导体杆物理几何尺寸的计算47-49 3.2 同轴波导转换的设计49-51第四章 交指型带通滤波器的仿真51-62 4.1 交指带通滤波器的几何尺寸初值的仿真51-55 4.2 交指带通滤波器的几何尺寸终值的仿真和优化55-60 4.3 同轴波导转换的仿真和优化60-62第五章 交指型带通滤波器的实验62-69 5.1 交指型带通滤波器的调试62-64 5.2 交指型带通滤波器的最终测试曲线64-69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69-71致谢71-72参考文献72-7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贤进,金数波;[J];电讯技术;2001年05期
陈世勇;胡旭;杨士中;;[J];电讯技术;2006年03期
夏运强,王玲;[J];电子科技;2004年05期
郑光明,王锡良;[J];电子科技;2005年04期
刘鹏宇;张玉虎;沈海根;;[J];电子器件;2007年02期
卢建平,高峰;[J];火控雷达技术;2000年02期
李国治,吴国安,汤清华,潘晓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8期
龙海南;王苗苗;;[J];空间电子技术;2008年01期
孙晓玮;[J];通信学报;1994年01期
徐鸿飞,朱成钰,刘坚,孙忠良;[J];微波学报;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熊原,陈胜军;[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景莘慧,蒋全兴;[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2年05期
南敬昌;梁立明;刘影;;[J];半导体技术;2010年01期
赵明菊;高永安;;[J];半导体技术;2011年08期
许悦;王胜福;鲁国林;世娟;;[J];半导体技术;2012年04期
黄志洵;[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马晓琳,林金才,逯贵祯;[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刘久文;[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董宏发,楼仁海;[J];北京工业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巫丛平;刘静霞;;[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黎志坚;程紫燕;;[A];198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7年
唐志荣;袁敬闳;;[A];198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7年
潘宗达;;[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5年
褚庆昕;梁昌洪;;[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5年
水从容;刘永普;;[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5年
季皓;;[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5年
项玮;;[A];第十四届全国混合集成电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任辉;杨邦朝;苏宏;胡永达;;[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四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周友杰;刘祥萱;张有智;;[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8)[C];2007年
陈浩;窦建华;;[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赖生建;[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李庆春;[D];中南大学;2010年
喇东升;[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李奇;[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王新稳;[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宋坤;[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李晓明;[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周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张晓娟;[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年
房少军;[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兴鹏;[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冯志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刘文飞;[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梁立明;[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赵景梅;[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赵起超;[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杨玲玲;[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徐粒栗;[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晏志祥;[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周栋梁;[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永川,何子述,高瑜翔,严济鸿;[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李明洋,郭陈江;[J];电子工程师;2003年09期
高葆新;[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1年01期
卢建平,高峰;[J];火控雷达技术;2000年02期
姚毅,黄尚锐;[J];微波学报;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爱昌;;[J];无线电通信技术;1989年04期
张晓齐;叶定标;;[J];微波学报;1985年01期
陈宏;徐可荣;;[J];舰船电子对抗;2008年03期
张娜;李元;;[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年05期
杜勇;陈朝阳;郑佳春;马中华;林月美;郑永秀;;[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杜勇;郑佳春;陈智勇;;[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杜勇;陈朝阳;郑佳春;马中华;林月美;郑永秀;;[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2期
杜勇;郑佳春;陈智勇;;[J];中国航海;2009年02期
杨平;田建伟;;[J];舰船电子对抗;2009年04期
贺海清;李红英;;[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道省;张邦宁;李平辉;刘爱军;甘仲民;;[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李睿;;[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张中勋;;[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华惊宇;吴华挚;黄海;吴伟刚;;[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纪帆;许立新;王建军;李锋;隋展;郑欢;明海;;[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胡涛;;[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杨海粟;磨国瑞;张江华;刘婷;;[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许文博;;[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璐;李鹏;刘崇华;;[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曹晟辰;阎兆立;程晓斌;李晓东;;[A];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袁飞;[N];人民邮电;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俐娜;[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王惠生;[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吴为军;[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吴林晟;[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王欢;[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沈玮;[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祁春慧;[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陈付昌;[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程晶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张霞;[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晓静;[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范莉;[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薛玉华;[D];南京大学;2011年
张良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张振宇;[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康林;[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吴苏琴;[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许兵;[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李艳江;[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王晓;[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干扰源双星定位技术-卫星通信
||||||||||||
当前位置 &
干扰源双星定位技术
发表日期:
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总工 闵士权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国内外都很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卫星广播电视系统是信息系统的一种,它也有信息安全问题。早在2002年,我国有关卫星广播电视系统曾多次受到非法信号恶意干扰,造成严重后果,如何保障卫星广播电视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卫星广播电视的安全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头等大事。为了确保卫星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传输和接收的安全,对现有系统的地面设备应进行安全改造,对未来卫星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应有抗干扰能力和安全措施。
  对于静止轨道商业通信广播卫星而言,可以将干扰分为两种类型:无意干扰和有意干扰。有意干扰又分两类:信道干扰和内容干扰。信道干扰是降低正常信号的信噪比,用噪声来淹没信号;内容干扰是破解信道信号后,加入干扰内容,进行内容的偷换。
  无意干扰
  无意干扰大致来自以下三种途径:
  (1)来自静止轨道卫星网络干扰。它是因静止轨道/频率资源紧张而造成的相邻轨道位置同频率工作卫星通信网络之间的干扰。这种干扰可以通过卫星网络间的技术协调等措施来解决。
  (2)来自非静止轨道卫星网络干扰。它是因与静止轨道卫星网络同频率工作的各种非静止轨道卫星网络一起运行而引起的干扰。这种干扰通常是对非静止轨道卫星系统参数进行约束或采用其它措施来解决。
  (3)来自地面通信网络干扰。它是因与静止轨道卫星网络同频率工作的各种地面通信网络一起运行而引起的干扰。这种干扰主要通过频率和空间隔离及技术协调等措施来解决。
  有意干扰
  有意干扰亦称人为干扰。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盗用转发器频率/功率资源。干扰方利用上行地球站天线,对准选定的某颗静止卫星,发射已调制的射频信号,盗用该卫星转发器的频率/功率资源,以进行非法信号的传输。这种情形一般发生在空闲转发器频带上。此种干扰较常见。
  (2)破坏卫星转发器正常信号传输。干扰方利用上行地球站天线,对准选定的某颗静止卫星,发射已调制或未调制的大功率射频信号,阻塞该卫星的转发器,以使正常的信号传输不能进行或传输质量下降。
  (3)强行卫星转发器传输非法信号。干扰方利用上行地球站天线,对准选定的某颗静止卫星,发射比正常信号功率大得多的已调制的射频信号,强行卫星转发器传输非法信号,并在破译密码基础上使用户接收机收到非授权的非法信号所含的图像等信息。
  (4)干扰地球站正常信号接收。干扰方利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对某颗静止卫星的下行信号直接进行干扰,使对准该卫星的相关地球站不能收到正常信号或接收质量下降。这种方法(例如利用置于轨道上的星载干扰机)要达到有效干扰,技术复杂,代价太大,一般不可取。
  为做好卫星广播电视安全工作,可从卫星、上行地球站和节目发送和接收的条件接收装置三方面采取改进措施。这些措施技术成熟,行之有效,适用于当今卫星广播电视系统地面设备和新建的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现分述如下:
  (1)卫星。改进措施有4条:适当减小卫星全国波束接收天线覆盖区;增设可移动单点波束接收天线;增设固定多点波束接收天线;合理设计转发器接收机增益变化范围和最小值。这4条适用于下一代卫星,可在下一代卫星设计中研究使用。
  (2)上行地球站。改进措施有2条:使用大功率发射机和高增益发射天线;使用大功率MCPC上行信号推至转发器饱和点。这2条改进措施与调节卫星转发器增益相结合,正是现有卫星通信广播系统抑制干扰采用的主要方法。在下一代卫星广播电视系统中可继续采用并使其完善。
  (3)条件接收装置。改进措施有2条:对电视信号加扰和加密;对电视信号的节目源增设加密认证。这2条改进措施对现有的和未来的卫星电视节目的发送和接收系统都可采用。
  干扰源双星定位技术
  当卫星受到不明干扰源侵袭时,一般都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查明干扰源的准确位置,以便配合行政手段打击干扰卫星的非法行为。
  对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的干扰,双星定位法是目前定位不明干扰源位置的主要方法。
这种定位法我们国家研究使用较早。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和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合作研究双星定位技术曾取得较好成果,并用此技术查明了干扰某卫星不明干扰源所处的地区。由于他们仅仅测量了干扰信号到达双星的时间差(对应为距离差),又使用时间和频率测量精度均较差的频谱仪进行定位测量,因此不能精确定位。
  英国和美国对双星定位技术研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他们不仅测量了干扰信号到达双星的时间差,而且测量了干扰信号到达双星的多普勒频率差,并最终生产出专用测量设备和测试程序,其系统定位精度有较大提高,定位范围可达几百平方公里。如果在此区域内增设一个参考站进一步校准测量误差,其定位范围可缩小到100平方公里以内。
  (1)系统组成
  整个定位系统由两颗卫星(一颗受干扰星、一颗可以利用的邻星)、检测站、参考站和干扰源组成。
图一 干扰源双星定位系统
  检测站由接收站1、接收站2以及信号合成和处理装置组成。通过接收站1和2分别接收两颗卫星的信号,经合成后,先提取干扰源至两颗卫星的时间差(对应距离差)和多普勒频率差(对应相对运动速度差),再经数据处理解算出干扰源的位置。参考站用来校准系统测量误差,可以利用现有的地球站。相邻卫星用来与受干扰卫星一起实现双星定位。对它的要求是与受干扰卫星的角距适宜,星上有与受干扰卫星相同频段和相同极化的转发器。
  (2)双星定位原理
  从理论上讲,本系统如果能分别测量或计算出干扰源信号到达两颗卫星的时间(对应为距离),就可以测定干扰源的地理位置;实际上,本系统干扰源是被查对象,此法不能实现。不过,我们可以用间接方法通过测量和计算获得干扰源信号分别到达两颗卫星的时间差来定位干扰源所在的区域。
  从几何学知识可知,给定一个干扰源至两星距离差的确定值,干扰源在空间所在点的集合是一个双曲面,该曲面的焦点是两星的位置。曲面与地球表面交线上所有点都可能是干扰源的站址。
  实际测量中,干扰源信号到达两星的时间差(上行时间差)是通过测量干扰源信号分别经两星转发到达检测站(图中接收站1和2)总时间差(上下行总时间差)减去两星到达检测站时间差(下行时间差)获得的。对获得数据通过工程方法进行处理可确定干扰源所在地区。此即为上述中国式双星定位原理。
  英美双星定位原理有所改进:除了测量干扰信号上行时间差,还增测了干扰信号上行多普勒频率差。通过时间差在地球表面上定出一条类双曲线带,通过多普勒频率差在地球表面上定出一条与纬度线走向类似的曲线带,以上两条曲线带交织出一个椭圆形区域。此区域即为干扰源所在区域。此种双星定位法定位精度典型值为10-20公里(椭圆,95%概率)。
  (3)弱信号相关检测原理
  如图一所示,在干扰源对卫星进行干扰时,干扰源发射天线将其天线方向图主瓣对准要干扰的卫星,其副瓣将同时指向相邻的卫星。因此可以对受干扰卫星和邻星转发的干扰信号一起检测,对干扰源进行双星定位。由于干扰信号通过副瓣发射到邻星,邻星接收到的信号很微弱,必须采用相关处理技术对弱信号从噪声中进行提取。干扰源发射的信号,分别经过受干扰卫星和邻星转发,检测站的两个接收站分别接收到对应的两路信号。由于两颗卫星传播路径不同和运动速度差异,导致接收到的两路信号之间有一定的时延差和多普勒频率差。但是,由于接收到的两路信号来自同一个干扰源,所以是同一信号的两种形式。针对上述检测站接收的信号特性,在干扰源定位系统中,采用频率和时间的相关处理技术来检测微弱信号, 信号经过相关后,弱信号能够从噪声分量中分离出来。工作过程如下:
  设Δt和Δf分别表示两路信号之间的时延差和多普勒频率差,在不同的Δt和Δf的取值下,相关函数Λ(Δt,Δf)的值不同。当Δt等于两路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Δf等于两路信号之间的多普勒频率差时,相关函数Λ(Δt,Δf)有最大值。因此,测量过程就变为寻找Λ(Δt,Δf)函数的最大值。最大值出现时对应的Δt和Δf的值,即为两路信号之间的时延差和多普勒频率差。然后将得到的Δt和Δf的最大值送往计算机进行解算,即可确定干扰源的位置。
  (4)差分法消除系统误差原理
  地面站接收的两路信号之间的传输时延差和多普勒频率差,除了与传输路径有关外,还与星历误差、卫星的转发时延、地面站设备时延等因素有关。可以建立参考站,采用差分法来减小这些误差因素的影响。参考站向两颗卫星发射参考信号,经两颗卫星的转发器向地面检测站转发,检测站的两个接收站收到信号后,进行与干扰信号同样的相关处理,测量出两路信号间的传输时延差和多普勒频率差,解算出参考站的地理位置。将此地理位置值与已知的参考站的准确地理位置值比较,其差别就是由上述各种误差因素引起。根据已知的参考站的准确地理位置,以及测量的信号传输时延差和多普勒频率差,通过数学处理,可以消除卫星星历、卫星转发器、地面接收站处理系统、大气和电离层等这些因素系统误差对测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参考站与干扰源的位置愈接近,则误差影响愈相似,误差消除就越好。
  (5)应用于中国直播卫星的局限性
  当某颗直播卫星受干扰时,为了测试可行并达到一定精度,相邻卫星选择条件如下:与受干扰卫星相隔的地心角的角距范围宜小(Ku频段:不大于8度,3-5度较隹);卫星上有与受干扰卫星同频段和同极化的转发器;卫星接收服务区应覆盖干扰源和参考站地理位置;卫星发射服务区应覆盖干扰源和检测站地理位置。
  根据以上条件,对中国直播卫星的双星定位可行性可进行如下分析:
  由于国际电联直播卫星业务规划明确要求各国直播卫星服务区只能覆盖本国地区,因此就排除了借用国外直播卫星作相邻卫星的可行性;由于直播卫星的上行频率与通信卫星的上行频率不同,因此又排除了借用国内外通信卫星作相邻卫星的可行性;由于电联指配给中国使用的可共同覆盖中国服务区的3颗直播卫星轨道位置(62°E;92.2°E;134°E)彼此角距甚大,因此又排除了3颗直播卫星互用(一星受干扰,另一星作邻星)可行性。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下:当我国直播卫星上天运行受到干扰时,是难以用现有双星定位法获取不明干扰源有效位置数据的。
  摘自《通信市场》
上一篇: (人气:12547)
下一篇:(人气:14042)
教程搜索服务
本月文章推荐
?VSAT技术在报纸版面传输上的.
项目外包信息
通信技术文章分类
站长工具:
实用工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号2013年中国卫星应用大会报道――卫星全球干扰预防及管理-亚洲卫星电视网―卫视中文站―阅读文章
2013年中国卫星应用大会报道――卫星全球干扰预防及管理
日期: 8:05:27 阅读:
&&来源:黄序
抛下让人昏昏欲睡的枯燥数据吧,在现实中,卫星产业界的活跃度还是令人振奋的。尤其在9月4―6日的三天里,2013年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以“跨接地面与云端的卫星应用”为主题。将产业界的激情再次推向高潮。近800多名卫星产业人士莅会。他们分别来自|全球知名卫星通信设备制造商、亚太地区主要卫星运营商、全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省级电信管理局、高等院校以及新闻媒体。此外还有来自美国、英国、以色列、加拿大、阿联酋、新加坡等闲的企业代表和技术人员参会。
2013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围绕卫星产业的全球干扰缓解和预防计划、航空机载卫星宽带系统、卫星通信与瓦联网接入、移动卫星通信发展方向、全球Ka宽带卫号解决方案展开讨论;并邀请气象、公安、民航、应急救灾等领域的管理部门和用户就卫星在自己行业内使用情况做主题报告。
全球干扰预防及管理
干扰是影响地面通信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传统的卫星通信系统中,干扰却一直是一个被所忽略的问题。然而,随着投入使用的各类卫星通信系统的不断增加,干扰已经日渐成为了卫星通信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近期,防御干扰以提高卫星通信质量的解决方案,正在对全球卫星业界产生深远影响。
来自GVF MRA(Mutual RecognitionAgreement)的主席IC01inm Robinson.Comtech公司技术总监陆伟和Cobham公司的DavidPmvenche盼别就该话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介绍了GVF(全球VSATi~),卫星干扰减少工作组),MRA(相互识别计划工作组)等组织就提升服务质量、卫星信号质量以及地球站性能等提出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Robinson教授指出,全球业界已经发起了一系列全球干扰缓解和预防倡议活动。其中比较关键的干扰管理和避免方式主要是载波识别(CID)设备型号的审批。
载波识别技术可以在卫星干扰发生后快速高效的寻找干扰源并加以解决。去年,载波识别技术已经在伦敦奥运会取得了成功的运用。日,DVB论坛专门针对载波识别技术(carrier ID制定了―个开放的标准。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正在评估技术参数,为以后的卫星发射做准备。本届会议也旨在探寻生产厂家,卫星运营商以及用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专家们共同指出,干扰缓解和预防关于全球利益,需要所有人的通力合作。
终端的审批和相互识别认证是由GVF质量管理框架制定并实施的一项计划。其测试和批准通过地球站升级不仅包括固定小型地球站(VSATs),而且也包括“移动通讯”和“暂停通讯“终端。ROBINSON及Provencher教授分别对MRA的职能、GVF的相关文档(GVIF101-106)以及认证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邀请中国卫星设备商和运营共同实施和完善该计划。随后.卫星行业领袖就地球站的测试和审批来提高地球站的运行性能进行了交流讨论。
同时,Robinson教授对GVF培训课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全球现已有超过6000个学员接受了小型地球站课程(VSAT)的在线指导,有超过50个具有实践技能的考试合格者得到了国际认证。GVF已经在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成功的课程测试。
卫星大会主席杨千里教授指出,无沦是太空碎片,还是系统间的干扰,卫星的干扰问题需要引起业界的注意。中国每年向国外出口数以百万计的设备,如何与世界接轨,通过加入载波识别等技术有效的提高产品的国际性和竞争力,是国内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国际电信联盟对频谱管理的规定
尽管卫星产业界在2007年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成功保卫了卫星行业的频谱资源,然而在2015年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l引上卫星产业界仍将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陆地无线通信行业将再一次争夺卫星c波段频谱的优先权,同时力求占用更多卫星频谱资源。就频谱的使用和管理问题,各界专家代表抒发己见,进行了热烈讨论。
多位专家代表表示,频谱规划需要合理避免干扰,并且利用位置分区等更高效的技术提高频谱复用率,以达到有限带宽的充分利用。同时,应该促进卫星与地面无线通信系统的结合,促进频谱的合理利用。例如.具有高可靠性和高质量传输性能的c波段,是地面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竞争的焦点频段之一。与会专家指出,地面无线通信系统可以通过微基站等技术提高频谱的复用率,3.5G的c频段也可以用于近距离无线通信,通过约束无线通信的发射功率,降低对卫星通信的影响;同时卫星可以与地面无线通信在不同的场景实现对c频段的使用,比如卫星系统可以采用c频段来保证海上和多雨地区的通信。同时,地面无线通信也可以着重开发对于新频段(Ka等)的利用。此外,在频谱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预留足够的专用频段,用以保证应急通信以及航空等紧急业务的通信质量。
认知无线电技术也是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有效技术之一。就目前的频谱实时使用情况而言,诸多已分配频谱的时间利用率是十分低下的,通过采用认知无线电技术,地面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均可以有效提高可用的频谱范围。但是,如何规范化频谱接入行为和利益分配,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对于卫星频谱的管理,目前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技术人员仍需更多的培训,系统设备指标不够规范,这些部对卫星干扰的预防管理,以及卫星通信的安全性造成隐患。
(未完待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星干扰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