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取得成功的精神因素?

评论已经自动封存,请勿再发言论
| 12条评论
阈值选择:
1:2 条评论
0:12 条评论
声明: 下面的评论属于其发表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我们不负责他们说什么。
(得分:0) 日 12时41分 星期一
(得分:0) 日 13时02分 星期一
(得分:0) 日 13时20分 星期一
(得分:0) 日 14时12分 星期一
(得分:0) 日 14时53分 星期一
(得分:0) 日 15时45分 星期一
(得分:0) 日 16时01分 星期一
(得分:0) 日 17时18分 星期一
re:Pat说的话有问题。(得分:1 )
我觉得也是
(得分:0) 日 22时36分 星期一
(得分:0) 日 17时20分 星期一
但是VMWare在桌面做的不差(得分:1 )
至少比VirtualBox强
我的机器用VirtualBox创建虚拟机就没成功过
Start TogetherJS即将开通,请稍后访问!
当前位置: >
  近年来,众多家长越来越注重培养子女的气质,舞蹈无疑是陶冶情操、培养气质的最好途径之一,这也催生了蓬勃兴旺的舞蹈培训市场,各种各样的舞蹈培训机构不断涌现。那么要怎样才能办好一家舞蹈培训机构呢?要怎么才能持续健康良好经营发展下去呢?
  一、了解分析青少年舞蹈培训市场的规模。
  目前国内青少年培训市场规模超过300亿人次,并且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青少年舞蹈培训市场的前景高达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规模是相当宏大的。
  二、作为舞蹈培训机构要清楚自己的定位。
  舞蹈培训是一个神奇的行业,所谓&培训&,指的是知识、技能的传递,作为舞蹈培训机构的投资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舞蹈培训机构与绝大多数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舞蹈培训中的消费者还不是一个主体,被分成了作为购买者的家长,和作为使用者的学生。面对立场不尽相同的群体,因此,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就要做好自己的点位。如果你想经营好一个舞蹈培训机构你必须懂得管理,只有巧用你手上的师资资源、配置资源才能不断增强舞蹈机构的实力和竞争力。
  三、舞蹈机构的品牌口碑很重要。
  作为一个舞蹈培训机构,没有好的教学质量,没有充足的硬件和软件措施,就是没有好的产品,教不出好的学生,也就没有好的口碑,没有好的口碑就没有好的客户群,没有好的客户群就会迅速被市场淘汰。这就是一个舞蹈机构面临的活生生的连锁经营考验,唯有塑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口碑才能走得更远。优秀的舞蹈机构,不是打价格战,而是服务战。拥有雄厚的师资资源是做好一个舞蹈机构的基本。只有教员质量高啦,服务才能做好,家长才能信赖你,从而赢得口碑。除了服务,还可以通过网络的力量,增强品牌实力。无论是在网站界面设计、还是在网页内容选择上,每个能影响用户体验的细节上都追求尽善尽美,确保访客来得了、留得下、记得住。中舞网舞蹈机构星站,最强大的专业舞蹈机构官网建站服务。包含舞蹈机构展示和动态、舞蹈产品服务、师资力量演员介绍、官方圈子等,以及互动、视频音乐、在线交易商城、分店管理、后台管理等各种功能,应有尽有。领先的一站式机构官网建站全能服务,让你的舞蹈事业轻松加倍增长!
( 来源:中舞网 Chloe 责任编辑:董雅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舞网无关。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二维码
微信号:WUDAO-com
微信号:wudaocn
相关阅读:
相关视频:
1.凡本网注明 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舞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在本网的资源资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
5.联系方式:Emai: 投稿热线:025- 转 8024。
中舞网子站&&&&&&&&&&&&【编者按】一片漆黑的话剧演讲厅内,只有一束强光打在陈欧身上。他前倾的姿势显得略微夸张,他懂得如何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也懂得不时提问,让场内一直处于兴奋而活跃的氛围之中。但即便如此,他看上去还是宛如他眼下这么孤独。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五分钟之后,陈欧就要上台演讲了。这是他上市成功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他一个人坐在后台,看着手里minipad上写得密密麻麻的演讲手记。“我可以带着pad上场么?”他突然抬起头问。在接下来的在福布斯《云集》的演讲中,他实际上一眼都没看手里紧紧抱着的pad,当他用一种极快的语速开始演讲,用一连串的比喻谈及他的“四个质疑”的时候,他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最后当聚美上市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陈欧,他陈欧肯定是富二代;而且他肯定是财务造假;不对,他简历肯定也造假;嗯他肯定还是gay!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现实。所以我肯定不是gay,说清楚啊,我是直男,绝对是啊!”场内哄堂大笑。身边的一位听众小声地问:“他说的是真的么?”一片漆黑的话剧演讲厅内,只有一束强光打在陈欧身上。他前倾的姿势显得略微夸张,他懂得如何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也懂得不时提问,让场内一直处于兴奋而活跃的氛围之中。但即便如此,他看上去还是宛如他眼下这么孤独。可能最令陈欧无法释怀的地方也在这里,就算他成功将公司以35亿美元估值上市,他还是一直无法摆脱人们对他的质疑。“谁都觉得我特别顺,斯坦福毕业之后,立即创业,迅速拿到投资,然后四年后,迅速上市,而且我的股权份额占比之高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可是谁都不知道,我是怎么从一个个坑里爬出来的,我的人生就像是一个壁球,当生命给我巨大的压力的时候,我反弹得比谁都高。”过去的五年,中国市场几乎可以被看做是电商行业的好莱坞。这个行业的翻云覆雨、成王败寇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当2009年陈欧从斯坦福毕业回国的时候,刘强东刚刚谈妥了两千万美元的融资,同年,马云和创始团队的十八罗汉,一起交了辞职信,说要让过去的一切归零;李静刚刚获得了红杉的投资,沈南鹏信誓旦旦说要把李静打造成中国的玛莎斯图尔特。在电商这个领域,资本的追逐和市场的风起云涌相互交织,你必须同时拥有过人的创造力和超乎寻常的执行力,才能成功地生存下来。舞台上的这个年轻人,刚刚在一个月前作为创始人将国内垂直化妆品电商平台聚美优品带上市,31岁的陈欧也成为成功登陆纽交所最年轻的中国企业CEO。陈欧的个人财富达到了15.7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8.1亿元),这一切仅用了4年时间。2008年的夏天,当时谷歌北京的工程师们,觉得公司里面来了一个疯子。这个名叫陈欧的实习生,每天口若悬河地鼓动着工程师们出来自己创业。实际上,手中没有任何资源的陈欧根本无法说服任何一个在谷歌工作的工程师头脑发热到站起来就走。只有还远在美国加州的师弟戴雨森被说动了,就在斯坦福的小酒馆里,两人一致认定做社交游戏的内置广告平台一定会火。他们随即飞回北京创业,戴雨森为此失去了即将到手的斯坦福毕业证书。“他是那种天生就要创业的人,当他在斯坦福的俱乐部演讲的时候,所有人都认定他一定能创业成功。关键是他有一种能把事情做成的说服力,你愿意相信,并且追随。”真格投资的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给他们投资了18万美元,同时还提供了一处住所供他们办公。“陈欧身上,有一种罕见的企业家素质。他两次学校毕业,都顶着家庭巨大压力不去找工作,一门心思就要创业,仅仅这一点就胜出许多许多‘想’创业,但不行动的同龄人。”“从来投人不投项目”的徐小平还笑着透露,“其实我没有听懂他当时要做的项目是什么,但即使我听懂了,我还是会投他。”很快,住在北京郊区的创业团队就发现,游戏内置的商业模式根本无法走下去,中国游戏市场虽然火爆,但是大家基本上不会在上面内置广告。中国网络游戏一片混杂,没有有效的数据平台来统计广告效果。更糟糕的是,账上很快就烧没钱了,转换公司发展方向成为了极为迫切的事情。当时戴雨森觉得做社区平台很有前景,而陈欧却更倾向于做团购,因为“离钱近”。但是做什么方向的团购呢?仅剩30万元现金的初创公司无法去耗费资源做一个大而全品类的团购网站,他们甚至于连导流量的钱都没有。当时公司的行政小妹(没错,就是公司行政小妹)出了主意,不如做化妆品的团购吧?女生都会买啊。当时因为第一个创业方向是做广告平台,陈欧手上还是积累了不少网络注册用户信息。很快,几个年轻人用一天的时间搭建了聚美优品的网站。化妆品的团购在当时市场上是一个空缺。当时的高朋、窝窝团、大众点评开始在餐饮、娱乐上拼命发力。化妆品品类小,被认为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团购平台。但这个体量对于聚美而言刚刚好。那段时间,他们每天选一个样品团购,精通于用户界面互动的戴雨森,专门在公司搭建了一个摄影棚,用专业的拍摄来刺激用户购买。“你知道么?聚美第一个手模是戴雨森。”陈欧边说自己边乐了。当初经费缺乏的情况下,戴雨森在自己手上抹BB霜,拍照片,在天涯上灌水,讲述作为资深美容专家的使用感受。
在这里体验思想的深度。专栏的读者定位为电商高管,愿意深刻思考电商问题。每一位专栏作者都对某一特定领域有独特见解和丰富经验,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点拨和启发。
亿邦动力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369号
京公网安备改革开发取得成功的原因及经验是什么?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开发取得成功的原因及经验是什么?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09-02-19 & 发布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紧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3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立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复兴光明前景。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照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逝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己见效的东西看到完美无缺的模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紧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3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立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复兴光明前景。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照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逝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己见效的东西看到完美无缺的模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经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主要有八条基本经验:一.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向”也没有出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相反,如果借改革之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走向资本主义,也难以找到出路。这是中国改革的首要经验。二.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其实,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农村改革之初,有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特区刚建立时,也有人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外,其余全是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被视为洪水猛兽,被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还有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土壤,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私有化……不解放思想,不冲破传统观念,不打破思想枷锁,不抛弃“左”的教条,改革就无从谈起。同时,也要警惕右的倾向,防止被外国敌对势力所利用。三.要把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有改革理论的提出和一切改革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展开的。四.是“异端”,还是正途,要靠实践来检验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被人们接受。因此,后来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的方针,这种“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尊重改革实践,尊重群众创造,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步确立改革目标的做法,有利于改革的稳步推进,同时又防止了出现大的挫折。五.“骑自行车原理”的启示自行车骑得太快,易栽跟头,若骑得太慢或者不动,最终也会摔下来,这就是“骑自行车原理”。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改革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速度,才能稳步前进。六.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和巩固改革成果要把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运用法制手段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化,还可以避免由于人事更迭,使改革进程发生逆转。七.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到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党的领导,解散党的组织所导致的灾难性恶果,从反面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就失去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不仅改革搞不下去,建设也无从谈起,甚至连起码的社会秩序也难以维持。这是全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认识到的一条真理。八.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进行改革理论准备社会生活中的无序和混乱,根源于思想上的混乱,而思想的混乱又源于理论上的混乱。只有澄清理论上的是非,才能解决思想混乱问题,只有解决理论和思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社会生活的混乱和无序。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旧的观念出发,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当前存在问题,如分配不公、机会不均、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公平竞争、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诚信危机、国民基础教育投资不足、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经济和民事纠纷激增,社会结构呈不稳状态,人们幸福感下降等等,几乎都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合理地界定二者的边界所造成的。当前最亟待的问题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所谓政府自身的改革,就是要按照人民的付托,去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那些不该管的事情尽快退出来,不要为了自己那一点小的本位利益或者权利或者等等来妨碍这个大局。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当前最要紧的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同时对人民关心的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企业方面做的,应该尽自己更大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企业要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要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因为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我们才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讲,企业应该更多地尽到自己的帮助社区,帮助贫困地区,帮助周围的那些穷人;  对个人来说,应该加强信用教育,信用的建设,因为如果是一个社会处在信任危机中,这个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经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主要有八条基本经验:一.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向”也没有出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相反,如果借改革之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走向资本主义,也难以找到出路。这是中国改革的首要经验。二.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其实,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农村改革之初,有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特区刚建立时,也有人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外,其余全是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被视为洪水猛兽,被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还有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土壤,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私有化……不解放思想,不冲破传统观念,不打破思想枷锁,不抛弃“左”的教条,改革就无从谈起。同时,也要警惕右的倾向,防止被外国敌对势力所利用。三.要把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有改革理论的提出和一切改革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展开的。四.是“异端”,还是正途,要靠实践来检验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被人们接受。因此,后来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的方针,这种“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尊重改革实践,尊重群众创造,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步确立改革目标的做法,有利于改革的稳步推进,同时又防止了出现大的挫折。五.“骑自行车原理”的启示自行车骑得太快,易栽跟头,若骑得太慢或者不动,最终也会摔下来,这就是“骑自行车原理”。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改革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速度,才能稳步前进。六.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和巩固改革成果要把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运用法制手段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化,还可以避免由于人事更迭,使改革进程发生逆转。七.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到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党的领导,解散党的组织所导致的灾难性恶果,从反面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就失去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不仅改革搞不下去,建设也无从谈起,甚至连起码的社会秩序也难以维持。这是全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认识到的一条真理。八.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进行改革理论准备社会生活中的无序和混乱,根源于思想上的混乱,而思想的混乱又源于理论上的混乱。只有澄清理论上的是非,才能解决思想混乱问题,只有解决理论和思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社会生活的混乱和无序。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旧的观念出发,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当前存在问题,如分配不公、机会不均、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公平竞争、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诚信危机、国民基础教育投资不足、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经济和民事纠纷激增,社会结构呈不稳状态,人们幸福感下降等等,几乎都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合理地界定二者的边界所造成的。当前最亟待的问题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所谓政府自身的改革,就是要按照人民的付托,去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那些不该管的事情尽快退出来,不要为了自己那一点小的本位利益或者权利或者等等来妨碍这个大局。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当前最要紧的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同时对人民关心的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企业方面做的,应该尽自己更大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企业要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要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因为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我们才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讲,企业应该更多地尽到自己的帮助社区,帮助贫困地区,帮助周围的那些穷人;  对个人来说,应该加强信用教育,信用的建设,因为如果是一个社会处在信任危机中,这个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经验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盲目借鉴他国经验。存在问题主要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官员贪污问题很严重,政府盲目搞旧城改造,地区之间大差距越来越大,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些地方盲目借鉴别地方的经验不实事求是,农村发展太慢地方政府没有贯彻中央的政策等,问题太多了。 办法就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管,从严处理贪污,学习他国经验,政府官员一分钱都不能贪污 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然后逐渐成为兴旺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Ω訨愛ηī 回答采纳率:23.8%
17:38 检举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经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主要有八条基本经验:一.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向”也没有出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相反,如果借改革之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走向资本主义,也难以找到出路。这是中国改革的首要经验。二.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其实,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农村改革之初,有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特区刚建立时,也有人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外,其余全是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被视为洪水猛兽,被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还有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土壤,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私有化……不解放思想,不冲破传统观念,不打破思想枷锁,不抛弃“左”的教条,改革就无从谈起。同时,也要警惕右的倾向,防止被外国敌对势力所利用。三.要把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有改革理论的提出和一切改革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展开的。四.是“异端”,还是正途,要靠实践来检验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被人们接受。因此,后来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的方针,这种“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尊重改革实践,尊重群众创造,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步确立改革目标的做法,有利于改革的稳步推进,同时又防止了出现大的挫折。五.“骑自行车原理”的启示自行车骑得太快,易栽跟头,若骑得太慢或者不动,最终也会摔下来,这就是“骑自行车原理”。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改革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速度,才能稳步前进。六.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和巩固改革成果要把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运用法制手段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化,还可以避免由于人事更迭,使改革进程发生逆转。七.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到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党的领导,解散党的组织所导致的灾难性恶果,从反面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就失去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不仅改革搞不下去,建设也无从谈起,甚至连起码的社会秩序也难以维持。这是全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认识到的一条真理。八.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进行改革理论准备社会生活中的无序和混乱,根源于思想上的混乱,而思想的混乱又源于理论上的混乱。只有澄清理论上的是非,才能解决思想混乱问题,只有解决理论和思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社会生活的混乱和无序。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旧的观念出发,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当前存在问题,如分配不公、机会不均、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公平竞争、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诚信危机、国民基础教育投资不足、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经济和民事纠纷激增,社会结构呈不稳状态,人们幸福感下降等等,几乎都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合理地界定二者的边界所造成的。当前最亟待的问题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所谓政府自身的改革,就是要按照人民的付托,去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那些不该管的事情尽快退出来,不要为了自己那一点小的本位利益或者权利或者等等来妨碍这个大局。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当前最要紧的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同时对人民关心的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企业方面做的,应该尽自己更大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企业要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要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因为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我们才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讲,企业应该更多地尽到自己的帮助社区,帮助贫困地区,帮助周围的那些穷人;  对个人来说,应该加强信用教育,信用的建设,因为如果是一个社会处在信任危机中,这个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收到了明显实效,积累了丰富经验。认真反思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成效和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搞好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 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 成效 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应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先后进行六次重大改革。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管道路曲折,但在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法制建设、政府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基本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认真总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搞好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回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应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先后进行六次重大改革。  第一次是1982年的改革。这是改革开放后首次进行的行政改革。这次改革改变了农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了行政权与生产经营权的分离。同时,政府机构进行了改革和精简,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加强了综合、调节、监督、法制部门,进行了后勤社会化的试点,并结合机构改革推行了干部年轻化,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这一阶段的改革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为此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这次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机构林立、职能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第二次是1988年改革。这次改革明确提出以转变政府的职能为关键,要求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移出去,把直接管钱、管物的职能放下去,把决策、咨询、调节、监督和信息等职能加强起来,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同时,对国务院机构进行了改革,强化综合部门、经济调节部门、监督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适当弱化专业管理部门。这一阶段的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创立条件。然而,由于这次改革是按照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要求进行的,因而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第三次是1993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大的要求,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宗旨,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为核心,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政企分开。同时以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机关、事业、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并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探索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这一阶段的改革由侧重下放权力转向制度创新,由改革旧体制转向建立新体制。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第四次是1998年的改革。与前三次相比,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力度最大、机构变化和人员调整最大的一次。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上述目标要求,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精简政府机构,首先是精简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管理权限,明确各自的人事权、财权和决策权;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把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进行了粮食流通体制、投资融资体制、住房制度、医疗制度、财政税收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这次改革仍是过渡性的。  第五次是2003年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在于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机构改革涉及七个方面: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建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第六次是今年开始的改革。今年3月15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我国新一轮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这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与和谐社会要求、职能转变到位、政府规模适度、组织结构优化、人员素质优良、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建立一个以人为本、施政为民的服务政治,权责明晰、监督到位的责任政府,法律完备、行为规范的法治政府,清正透明、精干有力的廉洁和高效政府。[1]围绕着这一总体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行政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搞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着力完善行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加强政府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建设,加快政府管理法制体系建设。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与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下,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成效是显著的,基本上革除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旧的行政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初步形成了基本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有:  (一) 政府机构改革成效明显,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政府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府包揽一切,是改革开放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重大弊端。这些弊端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改革开放以后,精兵简政、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就成了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1982年开始,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总体原则,我国不断进行政府机构的改革。这些改革,强化了政府从事经济调节监管、社会管理服务的机构,减少部门间的职责交叉,精简了政府机构和人员的数量,有效地推进了政府只能的转变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仅就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就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精简1/4,人员编制减少一半。[3]经过数次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各部门从1982年的100个减少为27个。与此相适应,政府职能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是根本改变了以计划为龙头,由综合部门管理专业部门,专业部门管理专业局,专业局管理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二是撤销了直接管理企业的绝大部门,原来的综个合部门也改成宏观调控部门,初步建立了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并先后组建了市场、质量和金融管理等一批机构,形成了市场经济新的管理格局;三是政企分开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特别是2003年机构改革成立了国资委,完成了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职能分开的功史性任努。层管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完善,但应当说,以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己基本完成。[4]  (二)行政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政府行为日益规范。鉴于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法规基本空白,行政指令主宰一切的状况,建立完备的法规体系约束政府行为,依法行政,就成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进程中,根据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和目标任务,党和国家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不断强化依法行政的要求。为此,大力加强了落实依法行政要求的法律制度建设。上世纪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相继制定并颁布施行,对监督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单行法形式颁布的《行政许可法》,对中国各级政府落实依法行政要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繁荣发展市场经济,产生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1999年11月和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规范性文件。这些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既为政府施政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又有效地规范了政府的管理职能和行政行为,又为全面依法行政和从严治政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  (三)政府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取得重大进展,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对此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很多积极成果。1.建立健全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即各级政府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的 重大决策,必须以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广泛听取个方面意见,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坚决杜绝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领导者个人独断专行。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要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必须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同时要规范专家学者的咨询行为,保障咨询意见的客观公正、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界限的基础上,推行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决策失误引咎辞职和处罚制度;同时建立纠错机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决策失误。2.推行政务公开。继1998年6月中央决定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2005年3月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把政务公开的范围和程度提高到新的水平。公开的原则是:除涉及国家机密、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其他行政事项能公开的一律向社会公开。公开的重点是:政府工作中容易产生不正之风、滋生腐败的环节和事项;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部门要前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向群众公开服务承诺,学校、医院等单位必须公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接受群众的监督。3.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建设、推进电子政务,是今年来各级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99年1月,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联合40多家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归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和措施,对于推进各级政府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快捷、经济地履行有关职能,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截止目前,中央人民政府和73%以上的地方政府(省、地、市)拥有了门户网站,93%以上的国家部委建立了部门网站。北京、上海、青岛市等政府门户网站达到了较高的公共服务水平。  (四)干部素质发生变化,行政能力有效堤高。行改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的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行政行为的合理程度,也决定着行政能力和效率的层次水平。多管齐下推进行政人员队伍建设和提升素质,成为这些年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是建立严格的行政人员或公务员的录用机制。除特殊情况外,进入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考试,这种凡进必考的机制有效提升了行政人员的准入门槛。二是建立科学的行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通过逐步探索,形成了“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竞争上岗、适当范围内投票表决、辞职解聘”等一系到制度。三是建立规范行政领导干部定期轮训和持续学习的制度。通过专门机构定期对各层次的行政人员和的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脱产培训,同时,建立健全科学的学习考核与激励机制,推动领异干部结合工作实践不断加强理沦学习,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围绕行政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的素质的提高,相关的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而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成为公务员队伍建没和管理走向法制化轨道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成效是显著的。这是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之所以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安定团结、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取得的重要成效,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经验有:  第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方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项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由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没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性质所决定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代替它。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行政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改革是对各种利益和权力的重大调整,必然会引起权益格局和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也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行政改革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我国的行政改革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必须审慎从事,“方法要细密、步骤要稳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和力度以及这些措施堆进的速度,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而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因此,我国在推进行政改革的过程中,采取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分步实施的做法,自上而下地逐步推行,使改革取得明显的效果。  第二.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齐步走。一个国家行政体制是由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决定的。只有从国情出发,才能保证行政改革取得成功。中国人口多、内地人口十二三亿,占世界人口的22%左右;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还比较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府承担着公有制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等,这决定了我国政府的职能比西方国家要广泛、要复杂得多,决定了我国的行政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否则,再好的改革设想,也是空中楼阁,没有实用价值。此外,还要看到,我国地域辽阔,物质文化基础千差万别,各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其发展水平由沿海到内陆到西部呈梯次状态,且每个地区、每个县市之间的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客观上的差异性要求在把握行政改革总目标和实行改革时,必须注意照顾各地的特殊情况,使具体政策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我国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坚持了统一设计、总体规划,同时又十分注意从各地实际出发,在组织机构、管理模式、行政构架成乃至改政府层级的设置上保持适当的灵活性,在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方面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第三,坚持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统一于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在这个总体布局中,政治体制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归根到底是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政治体制改革为发展生产力服务,需要经由经济基础这个环节,所以它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同步、配合。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改革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经济建设事业进行,无论是机构的精简,还是人员的调整,都服从发展经济运行的需要。同时,把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拥有真正的自主权摆在突出位置,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不断深化。实践证明,这是我国行政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30年来,我国政府在推进行政改革过程中,十分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特别是机构精简、人员分流等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上,始终注意采取经济稳妥的方针,既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又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在保持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使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及我国传统的行政精华,但决不能照抄照搬。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的行政模式。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和不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西方行政文明的积极成果和中国传统行政的精华。世界各国在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创立的某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行政历史为当今中国的行政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因此,我们在行政改革中既坚持对外开放,注意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学习发达国家科学管理的方式方法,以丰富我国的行政改革内容,也十分注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促进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但我们吸收和借鉴是有分析、有批判的,不简单模仿、全盘照搬。这既使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充分利用了传统和当今世界各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建设的成功经验。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注释和参考文献:  [1] 袁曙宏:《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 宋德福主编:《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M],第346—378,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 王一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J],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三期  [4] 范恒山:《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5]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这对我们在实践中进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多管齐下,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将道德建设奠基于坚实的基础之上。  
  一、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形成,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旧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但与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没有相应地建立,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及凸现的弊端日显突出。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已成为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道德建设要适应这个要求,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提供更有利的道德观念环境。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极端重要性。  
  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一段时期以来存在的道德失范的需要。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总体是向前发展的。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开放的逐步扩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精神状态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冲破了精神桎梏,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增强了对外开放的观念,树立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观念,增强了自主、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道德建设的主流。但在另一方面,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滋长蔓延,不讲诚信、假冒伪劣泛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黄、赌、毒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再度蔓延,屡禁不止。如不能有效遏制这些现象的发展,不仅败坏社会风气,造成人心涣散,而且必然会损害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危害我们的党,危害我们的社会、民族和国家。只有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才能够有效解决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存在的道德失范的问题。  
  构建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是扬弃传统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道德属精神文明,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道德风貌直接决定社会精神文明的程度和状况,道德的性质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种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核心是要对道德建设进行导向,旗帜鲜明地表明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加以落实。我们的民族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发展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传统文化的糟粕造就了我们的“国民劣根性”,妨碍了社会进步。传统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传承。与此同时,我们要坚持继承传统美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继承什么道德传统,弘扬什么时代精神,需要我们通过道德建设机制加以选择,进行导向,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来完成这个过程。  
  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是确立新的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新的发展观不仅对社会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也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即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建设;另一方面,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能够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道德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价值导向、内驱激励、行为自律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当社会成员把既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价值体系,内化为理想、人格和良心,通过自律以激励自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通过他律以评判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就既实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推动社会健康向前。在我国基本实现小康,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着力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加强公民的道德修养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二、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途径  
  道德建设机制包括自律和他律。要促进以内省为核心的自律,构建以约束为核心的他律人在社会中总要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人们要履行义务需要把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内化为内心的道德感和行为准则,形成我们所说的“良心”,根据“良心”指导自己的行为选择。内省的根据就是“良心”。以“良心”为核心的内省会指导人们进行合理的行为选择,促使人们积极履行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如果是非、善恶、美丑混淆,道德标准紊乱,道德责任感下降,人们的内省缺失,势必“肆无忌惮”,必然造成社会道德防线的溃决和社会的无序。  
  要增强公民的自律,必须加强思想修养。教育为本,能从人的价值观、道德标准等根本上解决问题。教育、思想修养的目的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气质,陶冶人的情操。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对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教育对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忽视和放松思想教育工作,道德建设就得不到有力的支撑,人们的自律下降或缺失,社会道德风气就会出现混乱状态,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许多领导干部就是从自律缺失开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出现错位,观念伪饰,价值虚构,最后,一步一步走向人民的对立面,一步一步滑向犯罪的深渊。但是,道德建设仅仅依靠自律是不够的。在缺乏外部制约的情况下,人的自觉性会下降,会破坏人心中的道德屏障。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强化他律,就应从完善和加强监督、制约、惩罚入手,用法制等外部规范重建道德屏障。  
  道德建设必须强化他律。道德的发展过程表明,在一定时期,道德的发展并非自发。在道德的萌芽和发展过程中,通过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催化作用,禁忌逐渐形成,善恶观念逐渐产生,道德亦即形成。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道德演化为阶级的道德,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更是运用各种手段在整个社会推行并强化本阶级的道德意识。他律对道德的发展和导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某些朝代就将道德要求纳入对官吏的选拔和管理中,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革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攻坚,新的利益重组正在进行,社会道德秩序相对紊乱,在社会由震荡到新秩序的建立完善期间,更需要强化他律对道德建设的作用。他律主要包括法律的强制、行政的导向、经济的奖惩、舆论的监督。法律的强制对道德建设的作用重大。法与道德虽分属不同的领域,但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违反法律一定违反道德,违反道德则有可能向违法发展。法律与道德之间并非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当一个社会的道德不足以维持整个社会生活的秩序时,就可以将道德要求通过立法的程序上升为法律。反之,当某些法律规范的行为要求已经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时,法律就事实上完成了向道德的转化。之所以需要运用法律的强制推进道德建设,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人在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时,常常肆无忌惮,突破道德底线。这种状况不仅充斥经济生活领域,而且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弄虚作假、不讲诚信、行贿受贿,甚至不顾人伦等不道德的现象严重泛滥,说明仅靠道德的自觉约束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必须运用法律的强制,将一部分道德理想、道德规范纳入法律的范畴,在社会普遍推行。法和道德在内容上有许多一致性,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既是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又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既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道德原则,又是民法所规定的法律义务。在婚姻法等法律中也体现了法与家庭美德要求的一致性。法律强制就是要在社会生和社会道德秩序。  
  行政导向是通过行政法规、规章制度等刚性措施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导向作用。特别是在涉及公共权力行使、垄断性资源使用等方面,必须强化行政法规、制度的约束作用。通过政务公开强化公务员的廉政意识,并增强公民的监督意识;通过招投标,减少暗箱操作,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通过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活动,提高企业和社会的诚信意识;通过市政管理法规,维护城市公共交通、清洁卫生等。现阶段,行业不正之风危害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最烈。据调查,老百姓最为痛恨的行业不正之风是:用公款大吃大喝;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利用特权索要财物;乱罚款;乱摊派;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无偿占用下属单位或企业的财物等。此外,社会诚信出现了问题,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严重缺失,甚至有的地方的政府信用也缺失,加剧了道德失范。这些都需要政府通过法规、制度的建设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并切实严格制度,执行法规,进行强制约束。政府将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要求通过法规、制度加以推行,就能使具有较大涉及面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得以普遍推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  
  经济的奖惩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手段作为调节杠杆,对道德建设发挥正面的作用。对道德高尚、模范守法的个人或集体加以褒扬,并使之得到经济上的实惠;对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要加大惩处的力度,提高“缺德”的成本,使之在经济上受损失,这就是对道德建设的有力导向。比如,对见义勇为等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的道德行为进行褒扬,并予以经济上的实惠,有助于在全社会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对在公共场合乱吐口痰,乱扔垃圾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对不敬业,办事拖拉,敷衍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对缺乏孝道,不赡养老人,以及其他违反家庭美德的行为;对不讲诚信等不道德的行为要让行为人经济上受损失,提高其违反道德的行为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约束。  
  舆论的监督包括传媒和老百姓的评议。透过传媒所褒贬的人或事,体现出鲜明的价值观对社会风气有重要影响,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改变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体是个人与现实之间的中介,媒介能不断影响、限定和修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媒介既可以通过媒介真实去影响个人意识,也可通过媒介真实形成社会舆论,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通过舆论的监督,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曝光,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批评,对违反家庭美德的行为进行遣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违反道德的行为。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也可使行为人在从事违反道德的行为时被迫“三思而行”。  
  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道德建设的重点。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状况的好坏决定了党风的好坏,党风又影响社会风气。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他们的道德高尚,就有人格魅力,群众就拥护;相反,领导干部品质恶劣,就没有人格魅力,群众就鄙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一些领导干部德行差,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对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定程度的混乱无序,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一定程度的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状况不仅使群众失望,还会使一些人效法,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扭转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点之一,是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必须要健全制度,加强监督,使领导干部不愿、不敢、不能以权谋私。  
  通过自律和他律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可以概括为:以自律为根本,以他律为手段,实现法律的强制、行政的导向、经济的奖惩、舆论的引导,而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重点。  
  通过他律矫正人的行为,实现对人的道德选择的导向,从而逐渐改变人的道德观,是切实可行的途径。但它只能解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且只能解决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中的部分问题,不能解决道德意识方面的问题。因此,他律只能解决道德建设中带有共性的较低层次的问题,它离高度文明、有修养、有正确的价值观所指导的道德意识在人们心中的自觉确立,还有明显的距离。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他律作为重要手段无疑是加强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三、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目的是实现道德自觉  
  通过自律和他律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是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实现道德自觉。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风俗习惯差别甚大,人的素质并不一样。针对不同的情况,自律和他律的侧重点应有区别。对一些人而言,加强教育,自律为主,他律为辅,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对另一些人而言,要强化他律,以他律为主,教育为辅,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但作为有助于社会运转有序、秩序稳定的重要机制,自律和他律都是必不可少的。
  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是要促使公民的道德自觉,这是可以实现的。道德的结构决定了他律可以向自律转化。道德内部有不同层次的结构,可以分为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行为。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应该具有一致性,但也常有例外。主体进行道德选择时,由于种种原因,其最后选择的行为与其内在意识不一致,出现“违心地选择”,这就存在着一种可能:即使人的道德意识没有改变,社会也能通过外部强制力,使人实施道德选择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因此,道德建设也可以从制约人的道德选择入手,使人的行为合乎社会道德要求,再通过长期的培育,使外部规范逐渐内化为人的内在意识,使人逐渐达到道德自觉,从而使道德建设达到更高层次。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同样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法律、法规、制度等外部规范作为现实的具体存在的社会现象,构成人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影响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变化,包括人的道德观念的产生和变化。道德实践最终要通过人内心的道德意识来支配,道德自觉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人的道德意识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能最终决定道德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也惟有构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通过长期的内化过程,才能最终达到人的道德自觉,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固本强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亲身经历者和思想推动者,同时也是这段历史最敏锐的审视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对于改革开放,厉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变革的主要贡献,是在当时条件下,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中国有了证券市场。尽管在当时它还是很不完善,但毕竟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开辟了道路。尽管股份制曾经受到过各种怀疑、甚至责难,但中国的股份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就。对于民营经济,厉以宁指出,虽然当初出现时也是面临各种责难,不过在民营企业不断成长以后,大家真正感到民营企业的确至关重要。就业问题是谁帮助解决得最多?是民营企业,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岗位是在民营企业中,很多城市中的税收主要是民营企业提供的,我们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民营经济的兴起调动了许多人创业的积极性,这对长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改革开放,为加强国民经济科学管理和国际经济对比的需要,我国对产业分类和国民核算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确认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的生产性质,推行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个改革直接影响了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并对财政理论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变化,进一步推动财政理论的发展。下面拟就有关理论问题作一些研究探讨,不当之处,恳请专家学者给以批评和指正。? 财政学史中众多理论存在源于生产而又轻于生产的不足? 本文传统财政理论的创立者,公推亚当·斯密。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中,就国家的支出、赋税、国债等问题作了阐述,提出了平等、确定、便利和最小费用的税收四原则。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在资产阶级财政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财政学之父”。? 之后,萨伊、李喜图等经济学家对财政理论都作了深入的研究。19世纪下半叶,德国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瓦格纳推出了代表巨著《财政学》,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财政学在很大程度上为现代财政学奠定了基础,对以后西方的财政理论和政府的财政决策产生了较大影响。? 1928年,福利经济学派创始人庇古,根据他的福利经济学原理,认为国民收入总量愈大愈好,国民收入分配愈平均愈好,他把财政视作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重要工具。庇古的福利财政理论把财政学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本世纪30年代,传统财政学让位于现代财政学,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干预经济,成为这一时期财政理论的主旋律。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供给学派、货币学派提出了与凯恩斯学派不同的财政政策主张。? 作为区别于传统财政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公共产品、公共选择成为现代西方财政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穆斯格雷夫等财政学家都在这个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因为深刻地剖析了决定税收水平和支出水平后面隐藏的政治背景,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基本内容主要源于三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阶级学说、国家学说等。(2)我国传统的理财观念和文化背景。(3)前苏联模式。? 财政理论诸学派中居主流地位的是“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其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持这一观点的著述把财政定义为国家依靠其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和实现其自身职能的需要,从而由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独立出一种由国家赁借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 持“剩余产品决定论”者不同意国家赁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观点,认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作为社会扣除的现成形式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财政分配得以发展的因素,且所有权和社会扣除是决定因素。? “社会公共需要论”认为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采取的分配形式。还有“再生产决定论”等等,各自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财政的范畴。? 上述诸观点中,“国家分配论”的观点已被国内绝大多数财政学教材所采用,财政分配的强制性、无偿性被界定为财政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财政的作用概述为社会主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调节、控制、反映、监督财政收支和国民经济各方面的运动,具有分配职能、调节职能和监督职能。? 综上所述,历代经济学家都关心和研究财政问题,并对财政理论、财政本质作了很多创造性的论述,大大促进了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诸财政理论包括福利经济理论、公共需求理论、国家分配理论等等,观点各有不同,有的差别很大,但它们也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财政来源于生产——剩余产品或国民收入,依靠国家权力,通过税收等方式取得财政收入,实现各自的目标和任务——满足国家需要、均等分配收入、实现公共需求等等,而轻于或疏于研究财政与生产发展的直接联系。这在现代生产大分工、大协作、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情况下,显然存在欠缺和不足。财政收入来自三次产业的创造,而财政支出也主要用于三次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部门的发展。三次产业的劳动合称社会劳动,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则是财政收支的本质所在,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应该成为财政学的基础性理论,国家权力只是方便履行其职能而已。下面分成几个问题作进一步阐明。? M之中存在Mc,是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和财政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推进?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物质生产观点,只承认工业,农业、建筑业和商业、货运业的生产性,号称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国民核算制度规定只对五大部门的活动成果计算产值,对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卫生医疗、生活旅游和国家管理等部门,统统是非生产部门,不作为生产活动,采用MPS国民核算制度,对它们规定不计算产值,作为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处理,这对比西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核算制度SNA存在极大的不同。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深感物质生产观点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对比的需要,决心改革,确认上述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来的生产性,称为非物质生产部门,并多方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改变了我国原来第三产来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落后状况,取得十分可喜的成果,下面是我国和几个国家的历史对比材料。? 第三产来占国民经济的百分比???? 国家 85 94间的一年 中国 21.4 28.5 31.3 31.8 美国 58.9 54.0 57.6 61.3 63.9 日本 47.2 54.4 55.8 55.5 57.6 英国 52.4 55.0 57.1 62.9 66.3 摘自《世界统计年鉴》199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相应地,经过国务院的批准,我国国民核算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引进了联合国制定的国民核算制度SNA,拓宽了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对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活动,统统作为生产活动,并计算产值,这是一个巨大的改革和变化。?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基础环节拓宽了,其他再生产环节——分配和使用,也必须相庆地变化。根据三方等价原则,国民生产=国民分配=国民使用,即生产量、分配量和使用量应保持相等。同样,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值指标主算到哪里,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也算到哪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原始收入和派生收入就在哪里分界。”现在生产范围拓宽了,由物质生产扩大到包括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分配和使用的范围也要相庆地扩大。过去对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生活旅游、城乡交通和国家管理等公共产品的部门,统统不作为生产部门、不计算产值,当然不能算使用。现在不同了,处了产值就要算使用,用于正常生产的臬中间消耗,用于人们消费积累的算最终使用。也就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因为生产需要享用公共产品(或称为公共服务)就要作为中间消耗,并应给以相应的报酬。这些报酬应该和生产耗用的原材料、零配件一样,作为C,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但对这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报酬,例如安全服务、城乡交通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国家管理服务等,都不好直接计费,很难直接支付。世界各国都采取税收的形式,向财政税务部门缴纳,再由财政给上述公共服务部门拨款,作为“再生产”之用。税收是剩余价值M的组成部分,因而原来剩余价值M中的相当部分,在此已经不是什么剩余了,而是企业享用公共服务的一种报酬和费用。对公共服务支出这种形式上为M而裨上为C的支出,我们称之为Mc,数量很大,但内容复杂,除了为生产服务外,还有相当部分是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服务,难以计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取得成功的精神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