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绝热节流膨胀,实际气体绝热节流...

气体绝热节流制冷循环
&& 气体绝热节流制冷循环
气体绝热节流制冷循环
日期: 11:53:16 来源:来自网络 查看:[大 中 小] 作者:椴木杉 热度:
实际气体的节流
(1)节流过程的热力学特征
当气体在管道中流动时,由于局部阻力,如遇到缩口和调节阀门时,其压力显著下降,这种现象叫做节流。工程上由于气体经过阀门等流阻元件时,流速大时间短,来不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可近似地作为绝热过程来处理,称为绝热节流。
图1 绝热节流过程
参照图1,根据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得出
即气体在绝热节流时,节流前后的比焓值不变。这是节流过程的主要特征。由于节流时气流内部存在摩擦阻力损耗,所以它是一个典型的不可逆过程,节流后的熵必定增大,即
这是节流过程的另一个主要特征。
实验发现,实际气体节流前后的温度一般将发生变化。气体在节流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叫做焦耳-汤姆逊效应(简称焦-汤效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实际气体的焓值不仅是温度的函数,而且也是压力的函数。大多数实际气体在室温下的节流过程中都有冷却效应,即通过节流元件后温度降低,这种温度变化叫做正焦耳-汤姆逊效应。少数气体在室温下节流后温度升高,这种温度变化叫做负焦耳-汤姆逊效应。
(2)微分节流效应和积分节流效应
根据气体节流前后比焓值相等这一特征,令
式中 &h 叫做微分节流效应,有时也称作焦耳-汤姆逊系数,可以理解为气体在节流时单位压降所产生的温度变化。对于正效应,&h&0,对于负效应,&h&0。一些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微分节流效应列于表1中。
压降为一有限数值&Dp=p2-p1时,节流所产生的温度变化叫做积分节流效应,可按下式计算
由热力学基本关系,可以推出
如果气体的状态方程是已知的,则ah就可以算出,其正负也可完全确定。对于理想气体,
故&h=0,所以理想气体的微分节流效应为零。
&h的表达式也可通过试验来建立。例如对于空气和氧,在p&15&103kPa时,得到的经验公式如下:
式中,a0及b0为常数,对于
T,p的单位分别为K和kPa。
积分节流效应还可用T-s图或h-s图求解,其方法如图2所示。从节流前的状态点1(p1,T1)画等焓线,与节流后压力p2等压线交于点2,则这两点之间的温差(T1-T2)即为要求的积分节流效应。
(a) (b)
图2 用图解法确定积分节流效应
a)T-s图 b)h-T图
(3) 转化温度与转化曲线
在一定的压力下,气体具有某一温度时,微分节流效应可以等于零,这个温度叫做转化温度。
已知气体的状态方程时,转化温度可以由方程(4)计算得到。以下通过范德瓦尔方程分析转化温度的变化关系。对于1摩尔气体,遵守范德瓦尔方程,则有
将上式代入方程(4)中,并令&h=0,得到
上式表示出转化温度与压力的关系,它在T-p图上为一连续曲线。转化温度与压力的关系曲线称作转化曲线。
图3示出了氮的转化曲线,虚线是按式(7)计算的,实线是用实验方法得到的,
图3 氮的转化曲线T=f(p)
二者的差别是由于范德瓦尔方程在定量上不准确引起的。由上图以及理论分析可知,转化曲线将T-p图分成了制冷区和制热区两个区域,并存在一个最大转化压力,即对应该压力,只有一个转化温度,大于该压力,不存在转化温度,小于该温度,存在两个转化温度,分别称为上转化温度和下转化温度。转化曲线外,是制热区,&h&0,节流后产生热效应,转化曲线内,是制冷区,&h&0,节流后产生冷效应。因此,在利用气体节流制冷时,气体参数的选择要保证节流前的压力不得超过最大转化压力,节流前的温度必须处于上下转化温度之间。
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都表明,气体的临界温度越低,其转化温度也越低。表2示出十几种气体在低压下的上转化温度及其与临界温度的比值。因大多数气体,如空气,氧,氮,一氧化碳等,转化温度较高,故从室温节流时总是冷效应。氖、氢及氦的转化温度比室温低,必须用预冷的方法,使其降温到上转化温度以下,节流后才会产生冷效应。
(4)等温节流效应
如图2a所示,如果将气体由起始状态0(p2,T1)等温压缩到状态1(p1,T1),再令其节流到状态2(p2,T2),则气体的温度由T1降到T2。令节流后的气体在等压下吸热,则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0(p2,T1),所吸收的热量即单位质量制冷量(简称为单位制冷量)q0
应用等温节流效应来计算气体制冷机和液化装置的制冷量是很方便的。
气体经过等温压缩和节流膨胀之后之所以具有制冷能力,是因为气体经等温压缩后比焓值降低,所以气体的制冷能力是等温压缩时获得的,又通过节流表现出来。等温节流效应是等温压缩和节流这两个过程的综合。
因为节流效应与压力、温度有关,所以等温节流效应也直接决定于压力、温度。在一定温度下,只要压力不超过对应温度下的转化压力,-&DhT将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图4a给出了氮气的-&DhT随压力的变化情况(T=300k)。
在一定压力下,降低温度,-&DhT随之增大。图4b表示了氮气在p1=0.1MPa, p2=25MPa时,-&DhT与温度T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降低,-&DhT可以增加数倍。气体混合物的
-&DhT值可以近似看为各组分的-&DhT值之和。
图4a 氮气的-&DhT与压力的关系(T=300K,p1=0.1Mpa)
图4b 氮气的-&DhT与温度T的关系
绝热节流制冷循环
简单绝热节流制冷循环也被称作林德( Linde )循环,系统组成如图5所示。图6为循环的T-s图。系统由压缩机、冷却器、逆流换热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组成。对于理想循环,制冷工质在压缩机里从低压p1压缩到p2,经冷却器等压冷却至常温(点2)。上述过程可近似地认为压缩与冷却过程同时进行,是一个等温压缩过程(由此引起的误差由等温效率修正,见后),在T-s图上简单地用等温线 1'-2表示。然后经逆流换热器器冷却至状态3,经节流阀节流后到状态4并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节流后形成的液体工质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即冷量)蒸发为蒸气。处于饱和状态的蒸气回流至换热器中用于冷却高压正流气体,在理想情况下,本身复热到温度T1,然后被吸入压缩机,完成整个循环。
图5 绝热节流制冷循环系统图
图6 绝热节流制冷循环T-s图
对于理想循环,忽略环境传入系统的漏热损失,针对由换热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组成的控制体,根据稳定流能量平衡方程,可得循环的制冷量Q0
式中 qm为质量流量。
单位位制冷工质的制冷量q0 为
即理想节流循环的单位制冷量为气体工质的等温节流效应。
循环中消耗的比功可简单地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出:
在实际循环中,存在三种主要损失:(1)压缩机工作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即偏离等温过程的损失,一般用等温效率&T表示,定义为等温压缩功wT与实际消耗功wpr之比:
工程上,常利用多级压缩的方法来提高等温效率hT,降低损失。
(2)换热器不完全热交换损失q1,也称复热不足损失。由于换热器的效率&小于1,所以离开换热器热端的工质温度为T1 ,要低于理想循环中的T1'(=T2)由此造成冷量损失q1 :
通常假定返流空气在T1'与T1之间的比热容是定值,则:
(3)环境介质传热给低温设备引起的冷量损失,称作漏热损失q2。考虑到以上三种损失,实际节流制冷循环的单位制冷量:
循环消耗的比功:
性能系数:
节流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低,经济性较差,这是因为,作为节流循环的主要工作过程--节流过程,是典型的不可逆热力过程;此外,在热交换器中,正、返流气体间的温差从热端向冷端不断增加,在换热器中冷端部分甚至是很大的温差,于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热交换不可逆损失。为了减小这两个损失,提高节流循环的性能指标,人们提出了有预冷的节流循环和双压节流循环及其它流程形式。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氖、氢和氦的转化温度远低于室温,利用这些气体进行节流制冷循环时,预冷成为循环实现的必要条件。
尽管节流制冷循环效率较低,但是由于其组成简单,无低温下的运动部件,可靠性高,该循环仍得到了重视。尤其是开式节流制冷循环(此时,用高压储气瓶代替压缩机作气源),便于微型化,轻量化,在红外制导等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目前节流制冷循环研究的新进展在于利用混合工质代替纯工质以便达到降低压力、提高效率的目的。
Powered By:您所在的位置>>虚拟实践>>基础篇>>制冷的方法>>气体膨胀制冷
节流膨胀制冷
节流膨胀(简称节流):当气体在管道中流动时,如遇到缩口和调节阀门等局部阻力时,其压力显著下降的现象。如果在节流过程中气体与环境之间没有热量交换,称为绝热节流。
在节流膨胀过程中没有外功的输出,因此,气体在绝热节流时,根据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可以得出:
h1 = h2,即绝热节流前后的比焓值保持不变,这是节流过程的一个主要特征。
由于节流时,气流内部存在摩擦阻力损耗,所以它是一个典型的不可逆过程, ,其结果将导致熵的增加,这是节流过程的另一个主要特征。
微分节流效应
指节流膨胀过程中实际气体温度随微小压力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或称焦耳-汤姆逊效应(Joule-Thomson效应),简称焦-汤效应(J-T效应),可用&h表示:
积分节流效应
指节流膨胀过程的全部温降,可用&DT表示:
理想气体节流时,△u=0,△h=0,△T=0,这说明理想气体的节流过程前后比焓和温度均不变。
而实际气体的比焓不仅是温度的函数, 而且也是压力的函数,节流后的温度T2可大于、等于或小于节流前的温度T1。大多数实际气体在室温下的节流过程中都有冷却效应,即通过节流元件后温度降低,这种温度变化叫做正焦耳-汤姆逊效应。少数气体在室温下节流后温度升高,这种温度变化叫做负焦耳-汤姆逊效应。微分节流效应与气体的种类及所处的状态有关,微分节流效应为零时压力与温度的对应关系曲线称为转化曲线。
气体节流膨胀的转化曲线
转化曲线把p-T平面分为两个区:制热区和制冷区。在制热区内,微分节流效应为负值,在制冷区内为正值。对于积分节流效应的情况与微分节流效应有所区别。,这取决于节流开始的状态和节流后的压力。一般气体的Tmax都高于环境温度,如氮气 (604K),因此在环境温度下节流都有可能使之温度降低。但氦气 (46K)、氢气 (204K)和氖气 (?),它们的Tmax远低于环境温度,因此,在环境温度下节流是不能让它们降温的。若要使它们温度降低必须采用预冷到Tmax之后再节流的办法或用膨胀机膨胀的办法或绝热放气的办法。
第一台制冷机
1805年,美国发明家Oliver Evans (American, )设计出了第一台制冷机,虽然他从未制造出制冷机,但是他还是常被尊为制冷机之父。
Oliver Evans, American ()
29年之后,第一台可实际运行的制冷机才被制造出来的。Perkin在发现某种液体在蒸发时有冷却效应之后,他邀请了一些技工来制作一个模型机,以验证他的想法。1834年的一天晚上,这个模型机制出了一些冰块,这些技工们非常兴奋。他们带上一些块冰,乘了一辆轻便马车去Perkin家去向他表明他
的发明确实有效果。但现在他已是一位老人了,他已无力把他的发明推向市场。
Jacob Perkin,American()
1834年,Perkins 获得了第一个制冷循环的专利授权,题目是&用于制冰和冷却液体的设备和方法&,由于帕金斯的专利的授予时间略早于美国专利局的开设,因此专利的文本可能不可查了。后来,Perkins相似的专利分别在苏格兰和英格兰分别被授予。
C-压缩机、D-冷凝器、B-蒸发器、H-节流元件
第一台制冷机
这台模型机制冷机采用了,乙醚为制冷剂,低压为1.5&atm,蒸发温度为-10 ~ 15&℃,高压为7.5&atm,冷凝温度为15~40&℃,这是单级蒸气压缩制冷机的雏形,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冰箱的前身。
当时他的机器没有多少人感兴趣,因为那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天然冰工业。在美国和欧洲天然冰行业是一个很大的生意,冰在冬季从湖中被切下来,一直被被储藏到夏季使用。到1890年,美国已出口2500万吨冰,但是在澳大利亚,没有足够冷的天气用来以这种方法获得冰,以至于食物的冷却贮藏是非常昂贵的。
一个叫John Harrison 的苏格兰印刷工人,在用乙醚清洗金属印刷模的时候,偶然发现它会变冷,他发现这个冷效应的时候并没有知道Perkin。在1837年, Harrison着手设计他自己的机器。他的第一台机器没有运行成功,于是他把它带到英国,并在一名为Seabe博士的帮助下使它运转了起来。1856年并带着这个运转的机器回到了澳大利亚,一个酿酒厂商委托他制造用于冷却啤酒的机器,这是第一台投入实际应用的制冷机。Harrison于1855年获得了乙醚蒸汽压缩制冷机专利。
1862年,Perkin在Bendingo的一个酿酒厂中开始经营他的第一个冰箱公司。直到1920年,冰箱可以被电驱动以后,才开始大量进入家庭。
第一台蒸汽吸收式制冷机
蒸汽吸收式制冷机是利用某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工质对(一种叫吸收剂,另一种叫制冷剂)的热力状态变化,通过一种吸收剂对另一种制冷剂的吸收和释放,产生类似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压缩机气缸对制冷剂的吸入和排出作用,从而实现制冷剂气体从低压变化为高压的过程。
单级蒸气吸收制冷循环
单级蒸汽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仍然由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组成,制冷剂在其中的状态变化过程与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相同。与后者相比,单级蒸汽吸收式制冷循环增加了溶液回路,用来代替压缩机的作用。
溶液回路由发生器、吸收器、溶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泵组成。在吸收器中,吸收剂吸收来自蒸发器的低压制冷剂气体,形成富含制冷剂的溶液,将该溶液用泵送到发生器,经过加热,溶液中的制冷剂重新蒸发出来,送入冷凝器。另一方面,发生后的溶液重新恢复到原来的成分,经冷却、节流后成为具有吸收能力的吸收液,进入吸收器,吸收来自蒸发器的低压制冷剂蒸汽。吸收过程中伴随释放吸收热。吸收器好比压缩机的吸入侧,发生器好比压缩机的排出侧。
1805年,美国发明家Oliver Evans (American, )最早提出了可用硫酸吸收水的方法来制冷,一直到1850年,用水∕硫酸作工质对的第一台吸收式制冷机才被Edmond Carr&(French,)制造出来,这在1867年轰动了巴黎展览会。水作制冷剂,硫酸作吸收剂。由于硫酸的强腐蚀性,Edmond Carr&没有能够得到应用。
Edmond Carr&,French,()
到了1859年,EdmondCarr&的哥哥Ferdinand Philippe Edouard Carr&(French,)继续他的工作,制造出了第一台氨∕水吸收式制冷机,氨作制冷剂,水作吸收剂。并在1859年获得法国专利,1860年获得美国专利。
Ferdinand Philippe Edouard Carr& ()
Carre's 的制冰装置
由于氨有一定的毒性,氨∕水吸收式制冷机,不适合进入家庭,只是用来制造制冰机,制出冰块供销售。
在美国内战期间,Edouard Carre的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在南部联盟获得了商业成功,因为那时北方的冰不允许被输送到南方南部联盟。
Carre兄弟俩发展的吸收式制冷机到现在还被广泛应用,对吸收式制冷机的广泛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45年,(Carrier)研制成功了水∕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以水为制冷剂,溴化锂水溶液为吸收剂,制取0℃以上的低温水,多用于中央空调系统。
但是开利公司当时并没有马上大力推广,也没有作进一步研究发展,因为那时美国的电力、能源并不紧缺,全球对氟里昂制冷剂破坏地球大气臭氧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后来,日本厂商引进溴化锂技术,并进行了大力发展,诸如荏原、日立、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公司都形成了成熟、稳定的技术,现在日本国内溴化锂机组占据了主机市场份额的90%左右。荏原总工高田秋一先生在1982年出版的《吸收式冷冻机》一书,被各国翻译成多种文字,引领了世界吸收式空调行业的发展。
1992年,溴化锂机组技术的发明者开利公司反过来向荏原公司购买溴化锂技术,包括约克、特灵等美国公司也纷纷向日本厂商购买溴化锂机组技术。
逆卡诺循环
Nicolas L&onard Sadi Carnot (French,)
洛伦兹循环
Linden(Carl von Linden,German,)
最早氢的液化
Dewar个子矮小,十分聪明,而且多才多艺。他爱好艺术,但性格又十分暴躁,他的高超的实验技巧使人难以置信。他在皇家学会建立了一个大型利用回热冷却原理的制冷机。
由于液氢的潜热很小,Dewar通过粗略的计算估计可能只有氧的四分之一。这种就很清楚地表明,即使能液化氢气,现在型式的恒温器也无法将液氢保存较长的时间。大约直到1892年,Dewar才解决了这个重要问题。
杜瓦瓶(Dewar flask,或Dewar bottle,也被叫作热水瓶或保温瓶),这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发明使他非常有名。以往两层壁的低温恒温器已投入使用若干年了,新容器不同之处是两壁之间不仅把水分驱尽,而且空气也被抽光,从而断绝了双层壁间气体传热的途径,其绝热性能很好。
大家都知道,真空仅能隔绝气体传热,而器壁间还有辐射传入,为此Dewar在那次会议上还给大家看了一种内、外壁均被镀银的真空容器,外部的绝大部分热辐射被银层反射掉,这些能量难以进入容器内部,故两层真空镀银壁之间的传热将更少。这种真空容器的原理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发明与制作它却并非那么简单,必须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诸如:它需要有熟练的吹玻璃的技巧,吹成瓶后还要充分退火,以消除内应力,否则当内壁冷却到液空温度时将发生爆裂。
这种真空瓶隔热效果很好,可能比较长时间地保存液体,使得这些液体的光学特性研究成为可能。尽管Dewar是被公认的发明人,但是因为他没有申请发明专利,没有办法阻止其他人使用他的设计,因此,Dewar并没有从他的被广泛使用的真空瓶中获得过商业利润。
Sir James Dewar,British ()
日,Dewar用Joule-Thomson膨胀和回热冷却原理,第一次生产了20立方厘米的液化氢,无色液氢在杜瓦瓶中平静地沸腾。
随后,Dewar将装有液氢的真空容器放在充以液空的另一个较大的真空容器中,液空容器成为一个保冷屏,这样可大大减少漏入恒温器中心部分的热量。Dewar在实验中发现,当恒温器中液氢的蒸汽压降为5厘米泵柱时,液氢中出现了一些泡沫。以后液氢渐渐地被固化了。当时有一些化学家曾预言,固氢是一种金属。但是Dewar得到的固态氢是透明的,说明固态氢不是金属。一年后,氖气也被液化了。
Dewar试图去液化最后剩下的气体&&氦气。他知道,即使是简单的盖勒特装置,其容量相当大,降温需要的冷量也大,而拥有的氦气数量又相当少,这种方法提供的制冷量极小,因此不可能降到很低的温度,液化氦是没有指望的。如果采用Joule-Thomson节流膨胀循环,能否成功将取决于液氢在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下是否能够预冷氦气,使其节流膨胀降温。
Dewar认为,若能知道氦的临界点,就能估计出氦的液化温度,也能估计出氦气进行Joule-Thomson膨胀能有降温效果的温度范围。他也认为,只有在氦气液化把握较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这样一次耗资多,工作十分艰苦的实验,Dewar在1904年精巧地设计了一个研究处于液氦温度下的活性炭吸附氦气氢能的实验。通过测定氦气的吸附数量,即可知道在该温度下氦气分子与活性炭分子之间吸引力的强弱,从而估计出临界温度。Dewar估计出氦的临界温度是6K。然而一年以后,Wroblewski得出氦的临界温度是1K.若确实1K,则液化氦将没有希望了。次年,Onnes在进行氦-氢混合物的基本研究时,估计出的临界温度也是1K,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完全相信自己作出的这个悲观结论。就在氦液化成功的前几年,氦的等温线仔细地被测出来了,根据测量新结果得到的氦的临界温度与Dewar的数字是符合的。
当时Dewar正紧张地进行液化循环的研究工作,Dewar为了想看到液化器内的情况而没有同意他的助手要研制全金属的液化器,这又是Dewar失策之处。当然最大的困难还是要得到足够数量的纯的氦气,Dewar与他的助手建造了一套分离氖气和氦气的装置,但从未成功。在他们的氦气中仍然混有大量的氖气,液化器、运作中,低温下的管道与阀门被固态氖堵住了。最后一场灾难又相继发生,一位年轻的技术员由于操作错误,一夜之间把那些虽然纯度不高但仍然很珍贵的氦气全部漏光,因而全功尽弃。
1908年,Dewar在《温度的最低点》这篇论文中,介绍了在液化氦气上的困难处境与苦恼。他认为,只要再有200毫升纯氦气,他仍能成功。Dewar在该文中,懊丧地写了这样的脚注:&日,莱登大学的Onnes已经获得成功。&
Onnes是Dewar强有力的竞争者,他在莱登建立了大型的级联式空气液化器,他的低温设备或许比皇家研究院的更为高超。最终Onnes超过了Dewar,成为制得液态氦的第一个人。这场竞争到此宣告结束,Dewar失败了。
Dewar从此一蹶不振,后来他又与他的助手及其他人吵翻了,他很快失去了低温研究方向的兴趣。
虽然Dewar有许多缺点,但他又常常意想不到地宽大为怀。他爱好音乐,而且还是一些青年的艺术家的保证人。他暗地里购买并分发了大量音乐会的入年卷,使较多年轻人能去听音乐会。
Onnes以后将因他在低温下物质的特性的研究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Dewar虽然多次被提名,但从未成功获得诺贝尔奖。
Dewar博士在做实验
"Minds are like parachutes. They only function when they are open."绝热膨胀与节流膨胀的比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绝热膨胀与节流膨胀的比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节流效应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2页
节流效应制冷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节流效应制冷量首先是与节流前后的压差有关,其次与进装置的温度有关。一般说来,节流前后的压差越大,节流温降也越大,所具有的吸收热量的能力也越大,即节流效应制冷量越大。节流后排出装置的压力是接近于大气压力,变化的范围有限。因此,节流压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压缩机压缩后的压力。当排出装置的气体压力为0.1MPa,进装置的空气温度为30℃时,不同的进装置压力下的节流效应制冷量如表12所示:
表12进空分装置压力对节流效应制冷量的影响
进装置空气压力/MPa
节流效应制冷量/kJ·kmol-1
但是,进装置的空气压力越高,相应地空压机消耗的电能越大,对管路、设备的安全性及强度的要求也越高。并且,随着
938 压力的升高,制冷量增加的幅度也在减小。所以,小型高压制氧机的最高压力一般也不超过20MPa,并且,在正常生产时,要尽量降低工作压力。
进装置的空气温度提高,节流效应制冷量略有减少。
多孔塞效应
又称焦耳-汤姆孙效应
Joule-Thomson effect
气体通过多孔塞膨胀后所引起的温度变化现象。 年 ,J.P.焦耳和W.汤姆孙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这一效应。这是一种绝热节流过程,即在绝热条件下,管道中的高压气体经多孔塞节流阀流向低压一边的过程。节流过程中 ,气流接近多孔塞孔口时,截面积很快缩小,流速很快增大 ;经过孔口后,截面积又渐扩大,流速减低。由于过程是在绝热条件下进行的,所作净功应等于系统内能的变化。对于理想气体,经绝热节流过程后,温度应不变。对于实际气体 ,经绝热节流过程后,温度可能降低、升高或不变,分别称为正的、负的或零焦耳-汤姆孙效应。正的焦耳-汤姆孙效应亦称致冷效应 ,负的焦耳-汤姆孙效 应亦称致热 效应 ,零焦耳-汤姆孙效应相应的温度称为焦耳-汤姆孙效应的转变温度。焦耳-汤姆孙效应是实际气体偏离理想气体的结果。
绝热节流过程的研究,对于气体的液化,以及汽轮机 、喷气机、压气机和压缩器等装置中喷管和扩压管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空调系统压力与温度关系
空调系统压力与温度关系-提供青岛冷库设备及安装宗先生
平衡压力、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是空调维修的重要参数。三个压力是制冷剂R22在空调管路中循环在不同位置所对应的压力,由于R22是在气液之间循环变化的,伴随着吸热和放热,所以外界环境的温度对其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环境温度高,压力值变大,环境温度低,压力值变小。
平衡压力是指压缩机不工作时,高低压平衡时的压力;高压压力是指排气压力或冷凝压力;低压压力是指吸气压力或蒸发压力。三个压力的测量都是在室外机气阀的工艺口上,制冷运转时为低压压力,制热运转时为高压压力,不工作时为平衡压力。制冷学的蒸发是指沸腾,因此蒸发温度就是沸点,冷凝是指一定压力下的R22在饱和状态气变液的过程,所以冷凝温度也是沸点。R22在不同压力下对应不同的沸点,如表所示为R22的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的一一对应关系。制冷学空调制冷设计的工况条件
第1页/共2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想气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