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可不可以不上学吧考试中心,就考试的时候回去

如果高中的时候辍学不读!之后后悔有想读书!这种情况一定要回原来的学校么?学籍取出来可不可以去其他学_百度知道
如果高中的时候辍学不读!之后后悔有想读书!这种情况一定要回原来的学校么?学籍取出来可不可以去其他学
学籍取出来可不可以去其他学校如果高中的时候辍学不读!这种情况一定要回原来的学校么!之后后悔有想读书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一般来说,,你可以办理休学先,没必要直接走人
这样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可以去别的学校读的亲
不用,前提是别的学校会同意让你入校
那就复读吗
其他类似问题
学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问题补充&&
不知道你有没有午休,我是利用午休时间做晚上做的作业(我老师每堂课下课就会及时布置作业)
Bordeauxlovers &
祝你成功,因为老师布置作业最起码要考虑班级一半以上同学的基础能力。精心,所以让你有判断方法的只能是试卷或练习,再弄一本错题集我觉得你现在首先要自我**,可以考虑买一本基础的习题集,数学学不好的话会带来很大问题的、静人,习题集也不要全做、静气,会的直接划掉,这可以让你老师更重视你!现在排名对你已经没有意义,还是有用的,但教你肯定没问题。你现在最好还是先踏实基础,别认为在现在的学校是坏事,不要多买,你要相信你老师水平也许不如高级中学的!我觉得你所说的原因可能还在于你基础还是有问题
wjx_skylove&
有未来,等你到达终点后再说吧!不要以为自己在全班拿个名次就行了,你和比尔盖茨怎么比
世界首富a&
哈哈,我2014高考,据高考还有一百八十多天了,所以我自己有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时间《我的情况和你的很像》1,早上5:35就要醒,一般到了冬天人就喜欢躺在床上,所以我建议你就早上起来看看书,记一记单词,背一背诗歌,到了六点你就床
2,到了学校好好听讲,不懂就问老师,跟老师关系搞好点,只要做到这一上午就无愧于心了,
3中午吃了饭就做哈弱课,不要超过13:00,然后睡45分钟就起来上学
4,像上午一样认真听讲
5晚自习一定要把老师的作业做完,千万不要留到第二天,这样不仅能做完作业,提高成绩而且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晚上回家一般都很晚了,在上床睡觉是回顾一下老师一天所讲的,尽量在23:30之前睡,不要打疲劳战,跟影响效率只有这么做你才可能成功,只有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只能帮你这么多了,望采纳………,
亲不要遗忘&
对于像你这样的学霸来说根本就不用刻意安排学习时间。因为你根本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
其实效率跟兴趣有很多的关系的,你目前的话效率是有点低了,可以多找几个学习不错的交流交流,可以取点他们好的学习的方法,应用在自己身上。加油!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按投票排序
841 个回答
本文禁止无授权转载(虽然已经被盗用的不要不要的了= =)进清华以后第一节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填了一张问卷。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问卷收上去以后,老师对我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他接着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上上周的社会学课上老师公布了开学第一天做的问卷的结果。老师说:“我每年在清华上课都会让学生做这个问卷,每到一个大学讲课也会让那里的同学做一份。”结果是什么样的呢?(不知道这个ppt的图能不能放出来不能我就删了…)这是我们班的统计结果,社会经济地位是根据一套职业评分表来换算的。这是我们班的统计结果,社会经济地位是根据一套职业评分表来换算的。有知友表示没看懂这个图,解释一下。纵坐标是对根据职业做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评分,评分越高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比如政府官员银行家商人等。最底下的0-19代表无业(有可能是家庭妇女也有可能是下岗,比较特殊可以不纳入考虑范围),30以下基本是农民,30是工人。横坐标是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左边红色是全国的分布,右边蓝色是清华大学某个班的分布。简单来说,这张图是清华学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构成和全国的构成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然后这是和另一所西部211大学的比较(和清华是对口支援关系)(大家忽略掉电视剧电影那个……)重点在于“入学前活动半径”。然后这是和另一所西部211大学的比较(和清华是对口支援关系)(大家忽略掉电视剧电影那个……)重点在于“入学前活动半径”。有知友说和这所西部大学比较太偏颇了。其实只是因为老师正好去那里讲过课……用这个做比较也能更明显地反映差别。不过还是补充一个老师也发过问卷的学校,中国政法大学,上大学前出过国的人数占比大概是清华和西部大学的中间值。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照下来,就简述一下。“入学前活动半径”这一项的统计数据非常稳定。在社科学院,上大学以前到过境外的人13年入学和14年入学的都是40%左右;而经管学院13年和14年的数据也是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和第一张图反映的一样,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这个问卷调查的样本比较小,也不是很全面,但是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感谢学长
的补充:那份调查表并非只有每年社科+经管不足200人的样本量的,老师带的学生团队在2010年前后在校内做过大规模的调研。】下周上课如果我没有被社会学自传忙成狗的话一定去问一下老师。上述结果并不是说清华学生都是凭家里关系走后门进来的,而是说明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ta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和机会……这也说明了目前中国社会流动性还不够强。(当然很多西方国家也是类似的情况。)所以,回答题主的问题: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的。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评论里奇怪的内容太多,多说几句废话:答主的观点并不是“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我认为在求学的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当然实际付出的努力因人而异)。反之亦然。那么就必然存在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当然大多数情况是: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努力,外地孩子和北京孩子一样努力,后者上了但前者没上。并不是努力【就】可以上清北。(个人认为智商因素对本科求学的影响不大,不作讨论。清华北大智商高的大神当然有,但大部分学生都是勤奋的普通人罢了。)无论如何,不要把智商和家庭环境当作不努力的借口。(这句话好土,但是我还是要说)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的大道理大家都懂。个人认为,清华的学生大部分都比中国大部分的学生要努力得多,只是多得程度不同罢了。再加几句题外话好了:第一节课下课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我希望大家知道,你们能坐在这里上课是非常幸运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和你们同样努力,却没有办法来到清华。所以如果你们以后学习社会学,我希望你们能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去思考这个社会,去让它变得更好。”最后是老师每次上第一节社会学课都会引用的一句话,感觉也挺适合知乎的: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I have tried to be objective.I do not claim to be detached.——C. Wright Mills答主去上下午的社会学课啦~——————————————————————————————————首先感谢大家的点赞和关注,答主只是清华一名普通的大一学生,才疏学浅,没怎么在知乎回答过问题,有说的不全面的地方还望见谅。统一回答一下评论里的一些问题:1.关于这个问卷调查的问题我下面已经说过了,这只是我们老师就上他的课的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样本容量只有一百多人。很显然没有考虑到诸多因素,样本太少也不全面。但是也能反映出来一些现象,相信也能够回答题主的问题。如果有知友能给出更科学的调查和数据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就不要再纠结这个啦。2.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因为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所以老师选择了这个问题,并不是在说出国出省和上什么大学存在直接联系。所以看到诸如“去过六个省,不是清华”的评论也是让我感到很莫名其妙。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还是有很大相关的,我觉得这个应该挺好理解吧。3.关于电视剧和电影的调查确实不太科学,问卷上让我们一人写了最喜欢的三个而不是勾选项。老师是用文化资本的观点分析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会对ta的文化品位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对来说另一所大学的学生的喜好更倾向于受档期和流行的影响。当然这个样本非常小,不足以说明问题,如果样本更大的话应该会出现更有趣的结果吧。老师没有讲太多,如果有了解这方面的知友还请不吝赐教!4.关于柱状图,刚刚咨询了助教,最底下的0-19代表无业(有可能是家庭妇女也有可能是下岗),30以下基本是农民,30是工人。5.有知友希望我介绍一下老师,是一个毕业于隔壁的萌萌哒帅哥!个人非常喜欢他,有学者的高冷却又毫无戾气,开学第一节课跟我们说:“你们对于这个社会的认知,要么是全错,要么错了一大半。”当时大家都很不服气,结果后来上课的过程证明他确实是对的。6.有好多人私信和评论问社会学问题的。先解释一下清华的专业设置,答主的专业是社会科学实验班,大一是通识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都要学,大二才分专业。现在才大一,所以本身对于社会学也了解不多,没办法回答很多知友的提问,不好意思。看到大家说对社会学产生了兴趣,想要讲课的ppt和视频。不过按照学校规定ppt不能外传,视频也没有,老师也没有开过公开课。所以只能列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推荐书目,如果对社会学入门有兴趣的知友可以看看:)参考教材:吉登斯著,李康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补充阅读: Dalton Conley, 2001, Honky, New York: Vantage BooksGarth Massey ed., 2006, Readings for Sociolog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Mills, Wright,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做读书报告的时候老师推荐了五本书:《发条橙》、《华氏451》、《活着》、《杀死一只知更鸟》、《银河系搭车客指南》7.大家都对第5点最后那句话很感兴趣啊,举个例子好了。有一节课上老师问我们:“晋升快的部队和晋升慢的部队,哪个部队的士兵会觉得晋升体系更加公平?”大部分同学都想当然地觉得晋升快的士兵对升迁体系更加满意,但是现实截然相反。二战期间,Stouffer在美国陆军的社会研究部负责调查影响士气的因素,根据他的调查,晋升慢的宪兵部队士气更高涨,对部队更加满意。宪兵部队中,几乎很少升迁,士兵很难发现不如自己的人得到升迁的例子,于是觉得还算公平。陆航部队中,升迁大量存在,飞行员很容易发现许多不如自己的飞行员得到了升迁,于是觉得不满。其实就是相对剥夺的原理。这样的例子发生在几乎每节课的课堂上,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社会学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老师的那句话肯定是过于绝对,但是他想传达的意思其实是:你们对这个社会还知之甚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学习社会学、做调查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能抱着先入为主和理所当然的观念。(不觉得拽拽的萌萌的吗!)最后!吐槽快乐大本营的!清华学生也是普通人好嘛!bigger是什么可以吃吗?那些凭喜好和品位去judge别人,妄图从“看快乐大本营“这点开嘲讽的人,实在太不可爱了。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多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于宙 补充:我没见过哪个矿工努力挖煤就当上煤老板的。--佚名
首先我出自寒门,其次我是北大毕业,除了努力没有别的办法,所以我想结合我的成长历程说一下。介绍一下我的家庭:我今年28岁,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原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6岁前,一家五口挤在一个小院里,当时觉得小院还挺大,直到前两年再次路过才发现小院加上房屋面积也就百十平米,房屋都是土坯墙,里面用树干做的横梁,地板就是踩实的土地,一到下雨就变的泥泞,爷爷奶奶住在北屋里,北屋又隔成两间,稍大的一间是客厅加卧室,稍小的一间是放粮食的储物间,父母和我住在西屋里,还有一间东屋作为厨房,院子里还养了鸽子和一头牛,为了储存牛粪还在院子的角落挖了个一米见方的粪池,粪池旁边用碎砖头砌了个简易的厕所,这是家里唯一的砖房,应该是父母结婚的时候专门砌的,南墙每到下雨必倒,倒了就用碎砖头再砌上,如此反复,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也就是那头牛了吧,爷爷爱惜的要命,只要地里有青草绝不喂干料,每天傍晚从地里割了草回来,用铡刀铡碎了再喂给牛吃,夏天有牛虻,爷爷守在旁边不停的赶,老牛也算争气,地里的活从不含糊。要说寒门是挺寒,但也只是生活条件,我自认为我的童年还是很幸福的,作为当时家里唯一的孙子,深受爱护,爷爷更是护的紧,谁也打不得骂不得。说一下我印象最深的家里最贫困的情况吧,第一个是除了我之外,所有人的衣服都是打了补丁的,甚至补丁上再打补丁;第二个是为了维持生计,父母准备做小生意,进货的城市离家有百十里地,为了省下两块钱路费,母亲都是骑自行车来回,每次都是上百斤的货;第三个是我6岁的时候分家,父母用几年的积蓄加上借的钱另外盖了处宅子,因为钱不够,只盖了一间,但我终于住进了砖房,搬过去之后才发现真是家徒四壁,连锅碗瓢盆都是姥姥给买的,家里唯一的电器真的只有手电筒,直到我上初二的时候,家里总算有了电视,是舅舅家淘汰下来的14寸黑白电视,我上大学时才换成了彩色电视;第四个就是因为没有钱,院子一直没有盖围墙,都是篱笆,直到08年我考上公费研究生后,父母才下定决心推倒重建,才有了现在还算不错的房子。说一下我的教育问题:我小时候虚荣心特强,凡事都要争第一,所以在学习上毫不示弱。中国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整个小镇的经济条件太落后,大部分同龄人的父母都是农民,教育水平实在不高,父亲初中肄业,没啥知识,只有一身力气,母亲是高中肄业,但在农村已经是高材生,学龄前已经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这让我在上学后一直名列前茅,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完了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小学低年级时已经学完了高年级的课程,直到初中,母亲的水平也到头了,不能指导我了,我的领先优势也只能靠自己了。小学和初中都在小镇上,我的竞争对手也只有十里八村的同龄人,在同等学校教育水平下,我当时真是虐了他们,年级第一已经拿到手软,考试前想的是比第二名要多几分的问题,学校也发了各种奖状,刚开始母亲还高兴的贴在墙上,后来太多了,她发现都是一样的,也懒的贴了。虽然我在小镇上一骑绝尘,但现在回忆起来有一个现象还是值得注意的,除了我之外,排名靠前的几个同学的父母都是教师,教师在农村是相当体面的职业,有固定工资,收入上完爆修理地球的农民,无论在生活条件,还是在教育上,都要优胜一筹,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好险,也算是给寒门挣了些面子。后来走出小镇考上县城高中,才开始发现人外有人,中考满分是750分,我差几分不到700,本以为这个成绩即便是在县城也妥妥的第一名了,没想到揭榜那天才发现700分以上的大有人在,可见基础教育差距之大,抛开家庭因素,如果小学初中教育是加工厂的话,我应该是小镇上最优的优等品了,可跟那些县城里的孩子比,我顶多算得上是上等品,如果再跟省城比,估计也就算个合格品了。幸好我还算努力,高中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无奈高考发挥失常,名校显然没戏,但也上的了985,家里人都觉得可惜,劝我复读一年,说肯定能考上北大清华,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佩服当时头脑清晰的自己,我对自己和县城的教育水平(已经有多年没有出过北大清华了)做了简单的分析,得出结论:即使复读一年,考上北大清华的概率仍然十分渺茫,甚至为0,在离北大清华的路上还有很多个台阶,我现在的平台太低,一步肯定迈不上去,我需要一个稍微高一些平台,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说不定这事就办成了。本来发挥失常导致无比懊恼,想开了之后反而释怀,轻松了许多,后来通过在本科时期的努力总算不负众望考入北大,毕业后进入某世界500强,有个漂亮的女朋友,靠两人的努力在帝都买了房子,暂时不敢奢望太多,但小日子还算滋润,跟众多二代比起来,我的经济条件确实还差很远,但跟我同等家庭条件的同学比的话,似乎还算得上贵子。我自己的情况说差不多了,谈谈我的同学。小学初中(镇小学、中学):男生A,是我的发小,父母均为农民,家庭条件与我相当,学习成绩一般,热衷打架斗殴,整天牛逼哄哄,学校霸王,无人敢惹,高考后上了某职专,在外打工几年后还是回到老家,目前做点小买卖,小打小闹,勉强维持生活,我的多个发小与A同种类型,高考全部落榜,辗转各地打工,数年后还是回到农村老家,种地、开小卖部、开黑车等方式谋生,过年聚餐时跟他们除了谈论小时候的事情,我与他们已经没有了共同语言,没有丝毫的轻视,只是真的谈不到一块。男生B,也是我的发小,家庭条件很好,父母都在县城做生意,由爷爷奶奶带大,学习成绩一般,高中时由其父母安排进入部队,后又考入军校,毕业后留在部队,目前是名正连级军官。女生C,父母均为县教育局干部,从小学到初中所有老师都无比溺爱她,成绩也一直保持前几名,小学毕业后被父母接入县城读初高中,考入某一本师范院校,毕业后回到县城高中任教,结婚生子,毫无生活压力,工作轻松,生活滋润。同样的极端落后的学校教育条件下,家庭因素几乎决定了未来,男生B和女生C均在父母安排下才有了将来,如果他们的父母也同A一样,恐怕也难逃宿命。小学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除了个别家庭条件略优越之外,基本都来自寒门(98%以上)。高中(县重点高中):男生D,家是县城的,比我小一个多月,但身高超过180cm,比当时的我高出一头,可见营养比我好很多,在入学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就跟他混的很熟了,被他邀请回家吃饭,家住楼房,条件自然比我高出几个数量级,本硕都在名校,毕业后进入帝都一家金融机构,刚结婚,小两口每人各有一套房;男生E,家也是县城的,高高壮壮,白白净净,篮球打的很好,性格开朗,为人大方豪爽,穿着很上档次,每天活得都很潇洒,朋友很多,听说他是县城首富的儿子,有人写作文专门提到他,说他家里有多少钱谁也不清楚,只知道很多很多,元旦时他从家里搬来整套的音响设备,初中是在省里面的贵族学校,我对他印象很好,有钱而不任性,相处很融洽,不过他不太爱学习,但从为人处事,广交朋友的情商角度来看,虐我几条街都不止,毕业后没有再联系,听说目前正在经营家族企业;女生F,家也在县城,个子很高,比当时的我高半头有余,公务员家庭,本科毕业后考入国家某强势机关公务员,福利无限好,在职读研读博,一路顺风顺水,结婚生子,单位分了房,生活无比滋润;男生G,当年的高考状元,虽出身寒门但很有志气,本科考入某帝都名校,毕业后归隐南方某城市做生意,风生水起,接了父亲去享清福,偶尔能在朋友圈看到他闲云野鹤,钓鱼骑马的照片;男生H,也是我的初中同学,同样的寒门,高考发挥失常进入某不知名院校,利用本科平台考研进入985,又利用研究生平台出国留学读博,每月的奖学金比我工资还多。从身高来看,三个家在县城的同学营养都很好,我和G、H都是又瘦又小的类型,在那个比发育的年代,从身高上就能看出家庭条件的差距。为了填补小学初中基础上的落后,我们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当时年级前50名的学生中,仅有寥寥几个寒门学子。直到现在我仍然感谢当时的英语老师,由于初中师资力量薄弱,我的英语一直被误认为是体育老师教的,高中英语老师从最基本的音标教起,让我的英语成绩慢慢追了上来。从我接触到的高中同学来看,寒门比例应该能占到50%左右。本科(985院校):男生I,同宿舍好友,来自某省会城市,父母均为教师,为人处事颇有一套,本科期间混学生会较多,毕业后在外闯荡一年后回母校创业,经营一家培训学校,无比安逸;男生J,同宿舍好友,来自某省会城市,父母为商人,高中毕业于某国家重点,聪明,爱打游戏,毕业后回家乡读研,后进入某大型企业,有车有房无压力;男生K,我的考研战友,来自某偏远农村,家庭贫困程度更甚于我,考研期间努力程度也更甚于我,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8个小时,最终落榜,后到魔都工作,从朋友圈发的状态来看,依然是屌丝般的生活。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更为明显,优越者每月有上万的生活费可以挥霍,贫困者每月只能靠几十元的助学金勉强维持,两极分化严重,但总体来看,能考入此985院校的学生中,真正出身寒门的可能只占到5%左右。研究生(北大):男生L,帝都人,父母应该是官员,聪明幽默,爱交朋友,科研能力很强,毕业后去某世界名校留学;男生M,同宿舍好友,家庭条件不是太了解,但应该是小康水平,当年的考研状元,聪明闷骚,毕业后去某世界名校留学;男生N,同宿舍好友,家庭条件优越,爱玩会玩,喜欢刺激冒险,毕业后进入某创业公司,现在依然能看到他徒步攀岩的照片。进入北大之后才能发现智商的差距之大,有很多同学从小到大没有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上来,某某省状元比比皆是,我的智商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碾压,跟他们相比,我在科研上真是一无是处。除了智商上的差距,家庭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我的身边可能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权的官员之子,还有可能是电视上看到的明星之子,当然也有农民的孩子,下岗工人的孩子,但此比例确实极小,推测小于1%。从98%到50%到5%到1%,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最后的大学校里还会削减,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的起跑线就落后的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的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而这种局面是由贫富两极分化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寒门再难出贵子。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后天的努力真的可以弥补家庭条件的不足,但也只是弥补,如果要超越,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持续努力。努力分为两种,一种是聪明的努力(肯吃苦肯动脑),一种是平庸的努力(只肯吃苦)。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最努力的,也不是最聪明的,但我可能是那一批聪明的学生中比较努力的,或那一批努力的学生中比较聪明的,智商这种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并不多见,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还没有到需要拼智商的地步,而聪明的努力更多的是善于用脑。零零散散说了很多,最后根据自己刚入大学时的情况,结合
关于老师课堂上的问题做自我回答:1.父母的职业:农民;2.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离家50公里的地级市;3.最喜欢的电影:没看过电影;4.最喜欢的电视:没时间看电视。从答案中也可以看出我出自真正的寒门,无论以何种方式,我能进入北大都已经是很幸运的了,但家庭并不是最终决定因素,寒门学子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自暴自弃,毕竟现实中还是有寒门贵子的,还是那句话,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家庭条件的不足,只要你够吃苦,勤动脑,总有一天会有突破的。
高考考得好的人越来越集中于家境优越者的原因之一(注意:“之一”)是:改革开放初,全体中国人除了少数红色贵族外,都是寒门。甚至有无数智商高或者家风好的人因为体制原因被压在基层(小城市、乡镇)。在这种情况下高考,当然会有很多考上名校的人出自所谓的“寒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那种智商高或者家庭风气很好的家庭,一多半奋斗到了中国社会的中上层(注意:是上层或者中层)。而父母智商高或者家风好,有利于高考成绩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高考,考上名校的人当然是更多的集中于那些不是寒门的家庭。虽然我们这个社会很不公不义,但是若一个家庭智商很高或者家风很好,而且没有遭受什么不幸的变故,而且不是生在大山深处这种地理条件特别糟糕的地方,该家庭混到中层应该问题不大。寒门子弟占名校生比例少恰恰说明过去几十年智商高或者家风好的穷人多半都翻身了(提升到上层或者中层),剩下的寒门家庭的整体质量变差了。————————————————————————————注意,此答案为其他答案的补充而不是对立面。决定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四:父母给予的遗传与后天教育、同伴影响、老师的水平、班级规模(即小班教学更有利于成绩)。四个因素,家庭因素排第一。————-——————————————————————(分界线)我用一个更加简单粗暴有力的说法:中国的人口比三十几年前多,对吧。如果去一个小镇找二人智商之和不低于280的夫妻,请问是三十年前多,还是现在多?我觉得三十几年前在一个小镇会找出更多的夫妻智商不低于280的夫妻。由于乡下高智商夫妻的绝对数量在减少,而且减少得很多,所以乡下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的比例会直线下降。当然,以上说法是没有数据的,只能靠诸位自己选择信不信了。——————————————————————————————(分界线)给提问者正面的建议:假设(假设而已)你的家庭的文化资本比较差,而且你的智力比较一般,你就别幻想清华北大了,再怎么努力也没戏。下面有人说什么我提出的智商140太苛刻了,其实我国智商140以上的人口比例比拥有清华或北大本科文凭的比例要高,考北大或清华的本科太难了。(很多二三流大学里,智商120甚至130的大有人在,140也不稀奇)假设(假设而已)提问者的家庭的文化资本比较差,而且智力比较一般。提问者还不如正视现实,降低要求,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考上一个不太差的大学的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好好劳动、好好恋爱、好好结婚,养育下一代,努力塑造好家风,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模仿“优秀家庭”的做派养育下一代,也许下一代就能考上清华或者北大了。——————————————————————————————(分界线)凡是扬言考清华或者北大的本科(走后门不算啊),不需要高智商的。一种是已经考上的人在自谦,另一种是没有考上的人在灌心灵鸡汤。这种瞎话千万别信,反正我就是坚定的认为高考考得特别牛的人就是高智商(区别仅仅是有人是普通的高,有人是逆天的高,反正就是高)。——————————————————————————————————(分界线)给个与问题看似不相关但是实则相关的论文: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成份、家庭文化和教育佐藤宏 李实摘要 本文考察了中国农村地区家庭成份的划分对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的代际影响。考察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男性户主的受教育水平,我们发现它在毛泽东时代因成份歧视的影响出现了下降,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又有所反弹。我们也发现,年龄在16—18岁之间的孩子中,地主/富农和中农家庭的后代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我们的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家庭作为一种文化制度,其延续性和坚固性需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关键词 教育,代际影响,家庭文化通俗的讲,就是毛时代把一些本来混得好的家庭(地主富农)给打压到了底层,地主富农的后代在毛时代受教育水平下降,但是一旦改革开放,人家地主富农后代马上开始逆袭。你可以不是一流人才,但是你可以努力向一流人才、名门望族的的家风看齐,这样你下一代就可能有望了。举个例子,有的家庭,父母教育娃娃要勤奋,结果父母一转身就去打麻将;有的家庭,父母教育娃娃要勤奋,父母在娃娃旁边也在看书自学。
努力可以上清北。但这个努力绝不是天天熬夜刷题的努力。在我看来,只会题海战术证明不了你有多努力。恰恰相反,它只能暴露你的懒惰——不肯认真思考来寻找最适合自己、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麻木地走上千万人踏过的老路,甚至希望能借此感动自己和他人,获得一个“他都这么努力了,只是运气/出身/天赋差一点而已”的评价。想上清北,这种努力是不够的。无论是拼命克服困意熬夜苦读,还是顶着寒风早起上学,这些肉体上的努力是不够的。你必须时刻思考自己有哪些不足,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去向他人请教,去翘掉你已经掌握的课来总结错题,抛弃做过几十遍的题目并把时间拿来做更难的题……这些更需要努力,需要你努力维持头脑的高速运转,努力面对两小时做一张卷却拿到不及格的痛苦,努力放下面子去向同学请教很“弱智”的问题,努力去质疑老师布置任务的合理性……总之,你要战胜自己的懒惰、虚荣、矫情,用一切办法,拼命地弥补自己的弱点,而不是抱着练习册狂刷来营造一种“我已经很努力”的错觉。这才是上清北真正需要的努力。
12.8原答案:我想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的母校是一所超级中学,北清每年在我们省招200+人,我母校的最高纪录是2013年,103人。近六年维持在每年70人以上。学生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人:一类是准北清,他们符合你能想到的大部分褒义词,要么有竞赛加分or已经保送,要么成绩稳定连续多少次月考排名年级前一百(我们一个年级大约五六百人),总之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北清校门;一类稳上重点大学(我们老师喜欢称为7+2,即C9),他们也许是努力程度或悟性与前一类相比有所欠缺,但只要发挥稳定,985+211已经不是问题;一类普通,不够努力倒也乐于天命,能考啥算啥;还有一类介于准北清和重点之间,很努力,但还要一些运气并且发挥稳定,也许能跳入第一类人中去,老师间的说法是“黑马”。我就是最后一类人。高二暑假,班主任突然调座位,年级前30名坐在班级前三排,其余人坐后几排。表面没有说明,大家都心照不宣,气氛就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我本是中等生,卯着劲往前钻,高三却也意外地进入到top30,最好的一次竟然是年级第10。我的文科蛮好,特别是政治和历史经常获得单科年级前几,某次和班主任约谈,她坚定地说,好好努力,我和几个老师都觉得你有希望上北大。这句话对我来说,有如圣旨。要知道我的同桌,高考排名全省前100,我的前桌一个去了复旦、一个去了南大,而我的邻桌,一直是状元候选人,最后干脆是全省文科第二,进了光华管理学院(文科状元在隔壁班=W=)。在一群自带圣光的学霸中安插着的一个小小的学弱如我,一直觉得自己资质平平,却也丝毫不敢松懈。老师的一句肯定(现在想来不过是一句抬高的鼓励),突然让我觉得,机械麻木的高中生活有了一点指望,原来我也有可能上北大啊,原来我挺厉害。我确实努力。周杰伦唱过《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那时候,我相信我就是蜗牛,虽然慢,但只要努力,咬着牙往上爬,终有一天,我也有属于我的天。我七点起,凌晨两点睡。课间埋头写作业,只为争取回家多复习的时间。冬天天亮得晚,有时候迷迷瞪瞪走在上学路上,迎着熹微的晨光我就想,加油,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我确实相信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唯一一条路。为什么不呢?我认真讨教过已经毕业、在北大读法的学长,他告诉我他把历史书背了一百遍,犄角旮旯的知识点都背,数学卷子都做烂了。学长还跟我讲了他几个同在北大的高中同学的学习方法:有一个人把我们配套的月考卷子错题一道道重新做,高考前能把天利38套做7遍;还有一个学姐复读了一年,文综知识点挨个整理在本子上,足足整出两大本,云云。听这些故事的时候我脑袋里的血蹭蹭往上涌。我想我为什么不能向他们一样呢,我也可以这么努力呀。我的高三全靠这两个字撑过来的,“努力”,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只要有恒心,好像也不难。这两个字的分量太重了,几乎成了我那段时间唯一的信仰,我不信别的,只相信它。以至于高考结束,当我估完分,终于抑制不住放声大哭。那年面临课改,我们是使用老教材的最后一届,高考题却向新课改内容靠拢,所有人都傻了眼,包括老师。我没有获得好运,努力也没有助我走到我想去的彼岸。北大自然是不要想了,连南大我也不敢报。最后的成绩,我排名全省前500,北大不必再提,所幸志愿稳妥,我被第一志愿录取,去了另一所985。我的同桌,高考成绩比预想得要好,去了理想的学校,高考分出来后她在网上给我留言:谢谢你,你让我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看着那句话我却哭了,为什么我没有体会到努力后的收获呢?难道我的努力就有错吗?毕业很久后我才意识到,我也只是背着别人的梦想在飞,仅此而已。努力没错,但不要把努力神化成全部,它就是成功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比起努力,方法、机遇,乃至临门一脚的运气,似乎更为重要,也更加玄妙。正如林语堂说,人的命运,一半由性格决定,一半靠机遇,最关键的那一刻,全是碰上的。也是离开高中,我才慢慢找到活着的门道,生命的意义,自我认同,我到底想要什么,又该如何获取,这些都是我毕业后体悟到的,期间自然无数次碰壁,但我却越来越能感受到当年在我的同桌前桌邻桌,他们身上看到的一种可以称之为“自在”的状态。生命应该是一种开阔、轻松的状态,很多目标不过是短视者的执念。我不再执着于“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怎么样”,但我确信我获得的更多了。我所获得的固然是努力带来的,但绝不仅仅是努力带来的。故事讲完了,难免有人要问“后来呢?”我想告诉题主的是,比起要不要努力,我想如果你能不再把“努力”和某个明确的目标挂钩,你也许会更“轻易”实现它。但如果只是针对这道题,我会明明白白告诉你:如果你只是寄希望于努力就能上北清,那么,没用的。但是,努力之后,一切好说。12.28增补:谢谢大家,如果能为还在苦撑着的人打气,这篇答案是鸡汤也无妨,希望你们加油加油再加油。请不要再猜衡水中学了,稳赔=)
进入清华四个月以来,最大的感受只有一点:那便是曾经你所信赖并引以为傲的努力在这里遍地都是,曾经你认为最可靠的勤奋在这里举步维艰。
本人出身农村,今年作为复读生的身份满身荆棘地厚着脸皮来到这里,在这里摸爬滚打了四个月后,认清这里是个多么大的牛棚,也认清自己多屌丝。
关于努力是否就能上清北,这个很难说清,因为正反面例子都有不少。先以我个人为例吧。
我经历过第一次高考的失败,因此我也更加深知如今身处清华园的不易。高考失败后,虽然也能上一所不错的大学,但是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复读,我是个农村孩子,我的父母也是农村人,他们没有上过高中大学,没有知识分子的认识,所以他们在我失败后不会有太多言语上的掩饰或安慰,他们也不会知道有没有哪一句话不小心戳到我的伤口,他们只有最朴素的情感:担心他们的儿子无法承受第二次高三的摧残!于是我的父母都一致地反对我复读。
或许会有人不屑甚至鄙视这种与“望子成龙”相悖的思想,但如今在我看来,他们才是真正关心我飞得累不累的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孩子,我不可能手握那些令人眩晕的资源,唯独有一份固执的努力支持我再度踏上高考的征程,即使最亲近的人不解,即使自己都无法看清前行的方向,但那时的我只有一个“梦”和所信赖的“努力”,如果不把这份努力用于梦想上,我就真的不知道做什么了,不知道做什么或许才是最可怕的。
努力就能上清北么?没有人比我在复读期间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果努力是上清北的充分条件的话,那一切就都变得开朗了,每个人只需要不折不扣地付出努力,结局都会是顺利进入清北!然而,可惜的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努力都是上清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没有考上清北的大有人在,而那些考上的人也没有一个不是头破血流!更有甚者,当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拼了性命挤破头皮的屌丝们进入清北时,觉得自己能在这里释放理想,大展宏图时,你会发现总有那么些人可以轻轻松松地拿到你想要的一切,你并非没有他们努力,但你得承认人家起点比你高。人家可能就是智商高,可能就是从小才艺双全,可能从小就学钢琴古练舞蹈,而你从小跟着一帮孩子玩弹珠,吃辣条。
这种小时候就存在的距离如今被无限放大,让你感觉你的努力其实一文不值。或者说你一直努力着,不过是想做个普通人;而别人一直都是人上人。这种感觉,我想借用杨奇函学长的一句话: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永远不懂!
说了这些,我并不是想否定努力的意义,毕竟在目前的中国,一个底层阶层想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靠的依然是努力。努力的结果不一定是上清北,或者是其他的东西。
09年高考,山东考生约70万。清北计划招生103人,保送生名额41人,大约共计144名学生。录取比例大约是5000:1按照50个考生一个班的话,5000个人是100个班,也就是说100个班才出一个清华北大的,怎么你觉得剩下那4999个考生都不够努力?你真这么觉得?你真的觉得那些考上人大,复旦,南开的同学,甚至于考上普通的一本,二本,甚至于专科的同学,他们就不够努力吗?--------------------------------------------分割线------------------------------------------------------先跟高中的学弟学妹们道一声歉,此答案有点负能量,高中无论如何是需要背水一战的,必须尽全力!虽说山东河南这些省份分高,但是进了大学之后,真的没看出什么优势了,至少在我接触的。。。
很难。那些走到顶端的人,很少是只靠努力达到的,他们当然是非常努力的,但走到那一步,更多的,是命运使然。风云际会,顺其自然,就那样到了那个位置。有时候,你要朝着高高在上的目标奋斗,但,那不是全部,同时,你要看到自己的局限,学会去争取更适合的东西,可能成功的机会更大,你也更能驾驭。不停地前进是一种政治正确,当下的你,真得适合这个策略吗?退一步真得不会更好吗?明明有一个不错的女孩子在等你,好吧,或者说有一个很优秀且你更有可能把握的机会在眼前,你却要等你的高圆圆,可是你想想,真的女神下嫁于你,你能驾驭得了吗?真的会好吗?人很难超脱于命运,所谓命运就是你先天的限制,你的视野、见识、积累、性格……等等等等人生不是小说,没有金手指,没法一夜之间脱胎换骨。--------------------------------------------------------------------------------我一直想写一部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极具天赋,却浪费在无用之地上。直到命运发生转折,他遇到了贵人:一位二十年前从这里走出去的贵人。因为类似于丘处机与江南七怪收徒较量之类情结的影响,这位贵人愿意教主人公学习的方法、告诉他未来的出路。从此,他走上了成为传奇的道路。命定的恩怨!天赋的激发!人生的逆袭!这是一个学霸养成的故事。很多人其实都是具有天赋的,也很努力,却没有这样的运气,遇到一位贵人,教给他方法,指明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金手指,就是你命中注定不应该遇到的事物,被你遇到,进而改变命运。可惜,金手指只存在于小说之中。--------------------------------------------------------------------------------于我自己而言,天赋有一些,努力足够,最后离北大差20分。差的这20分,就是方法,就是对于未来的视野。直到4年后,我才真正开始理解方法这两个字的重要性。直到7年后,我才明白当时的二十分要怎么去弥补。直到10年后的今天,我才知道我擅长什么,应该走怎样的路。感谢互联网,让我能够接触到更大的世界。但是,十年前的我,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的,我不是主人公,没有金手指。------------------------------------------------------------------------------去追求更适合你的东西,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追求稍微好一点的改变。理想如同北极星,用来标示方向是对的,用来指导当下的走路,就容易开沟里去。走当下的路,需要的,还是车大灯,GPS,地图,手电筒,甚至就是肉眼。------------------------------------------------------------------------------努力就可以上清北吗?努力就可以娶高圆圆、林志玲、奥黛丽赫本、______吗?努力就可以……吗?努力就可以实现理想吗?不敢说完全不可能,至少,难度极高。唯一能做的,是:立足当下,持续改进。聚沙成塔,水滴石穿。然后,顺其自然。人生实在太艰难,活着已是不易,追求理想更难,学会顺其自然,就多了几分难得的潇洒,若是理想实现了,固然好事,若是没有实现(那太正常了),起码也能聊以自慰。失败总是难免,活到一定岁数,能够不太狼狈,已是老怀甚慰。(搞得好像很老一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前读老子,最近居然开始莫名能够体会庄子的妙处。也许是最近日子过得太难了。不受苦,不会体会到老庄的兴味。哈哈。-------------------------------------------------------------------------------最近几日,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需要的,不是一个女神,而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向往美好,懂得不断完善自己的女孩儿。突然间,我明白了包容的意义。因为努力,所以包容。亲爱的,我们已经很努力了,所以有什么不能原谅自己、原谅对方的呢?等我。跑题跑到姥姥家去了。----------------------------------------------------------------------------------------------最后,有同学不赞成命运这一说法,在此统一回复:当你真的无愧于努力这两个字,你是可以信命的。如果你没有做到,请努力。还记得曾国藩最后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吗?不信书,信运气。-------------------------------------------------------------------乐天知命,故不忧——《易·系辞上》很多时候,奋斗的人心太苦,相信一点命运,也算是份寄托,让自己轻松一点,不用把所有后果都扛在自己肩头,有个地方能卸下沉沉的担子。对心理健康很有好处的伐。--------------------------------------------------------------------------真的最后:你以为我说的是臣服,其实我说的是敬畏。就酱。-------------------------------------------------关闭评论了,就是一家之言,奋斗路上觉得辛苦疲累的人看看,有帮助好,没帮助就算了。毕竟我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个很努力的人,大家不必纠结于命运这两个字了。
小盆友们再加把劲 到三位数就更么么哒 还有13个哇哇哇 康忙!终于有时间来好好答一下这个题了 希望能对孩子们有点帮助 手机码字思维有些凌乱 离高考年代也有些远 不恰当的地方请多包含利益相关:09年山东理科考生 因此这个答案部分内容是针对山东理科考生说的 其他省份我不清楚情况 不敢妄言高考成绩:语文 128分 数学 149分 英语141分 理科综合 216分 基本能力 56分 其中语文低于正常水平 理综远低于正常水平 其他都正常发挥。一句话总结一下答案:努力可以考上清华 我本人就是例子 但是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力气要下到该下的地方去先来点虚的 谈谈心态1. 正确定义努力 我在知乎上读到过一句话 “天赋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 努力程度决定了人当前所能达到的高度 但是就目前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而言而言 还远远达不到能比拼天赋的地步” 好!说的真是好!这句话也从部分回答了题主所提出来的问题 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高度的。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定义努力 每天苦哈哈的做作业做到半夜一两点还做不完 这叫不叫努力?自己对数理化感兴趣学得也很好 晚自习一有时间还是抱着数理化狂做狂练 这又叫不叫努力?天天熬到半夜才睡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一句都听不进去 这个又叫不叫努力?每门课都想把老师所有的话记下来甚至到了快要把自己逼疯的状态 这个又是不是努力?……显然 在我这里这些情况都不叫努力 只是做了一些感动了自己麻痹了自己的傻事而已。作业做不完的情况可能有其自身原因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 老师布置作业的量 基本上是依照班级中游或中游偏上一点的水平来定的 如果作业真的多到做不完 首先应该考虑自身实力的原因 是不是自己做题速度太慢了 如果自己确实没问题 那就是老师的原因 作业可以不做 机械式重复对除英语之外的知识而言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是因为作业难到自己做不完的地步 那可以就此打住了 下面的内容可以不必再看。我曾参加过一个助学组织 接触过一些孩子 再加上我从大一开始每年放假都会去学校看望老师 他们也会拉我去给学生开座谈会 我见过的孩子还是不少的 好的差的都有 但是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对自我的认知不清晰 bias很大 自己强在哪里 不知道 弱在哪里 说不清楚 举个例子说 当问到自己弱在哪里时 很多学生只能答到某一科(比如数学 英语)上 而不能具体到哪一类型的题目上 而我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应该这种形式 “我的数学不太好 前面的知识可以做到基本不丢分 但是对于数列或者导数大题的最后一问不等式放缩 我总是丢分” 负责任的说对自己每一科都了解到这种程度的同学 他的水平应该位于top3之列 那怎样达到这种程度呢 这就要靠平时对自我的反省思考力度和每一次大考小考的反馈来支持了 要用统计的语言说明问题。这些孩子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 非常喜欢麻痹自己 就是自己喜欢哪一科 哪一科学得好 一有时间就去“学”哪一科 这一点往往是致命的 常见于数理化很强语文英语极差的“纯理科生” 高考拼的是综合素质 最后的高考排名往往不是看你哪一门分最高 而是看你哪一门分最低 我曾经给孩子们打过一个比方 我们每个人都是参加赛跑的蜘蛛 六科就相当于我们的六条腿 显然 瘸了哪一条都不可能跑快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举个例子 一高中同学 后四门课加起来仅比我少6分 但是我语文128 他99……所以 要学会正视自己 直面自己的弱势并用雷霆手段将其纠正过来 这样的学生才有出路。一句话总结第一点内容:努力 是建立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的 不要凭兴趣学习 要努力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产生兴趣 因为你别无选择。我还想再强调一下 无脑努力就是无用功 这样的努力对心灵的麻痹作用就好比垃圾食品对肚皮的满足感:吃垃圾食品也能吃饱 但是没有营养 吃多了会长胖但是是虚胖身体会垮 无脑用功可以麻痹自我可能会让某几次成绩比较靠前(虚胖)但长此以往必是死路一条。2. 经常会有孩子问我怎样才能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啊 说实话 对问出这种问题的孩子我打心底里感到悲哀。对他们而言 坐在教室里学习就是为了一张高考成绩单 就是为了一张录取通知书 很遗憾 很悲哀。一般对这样的问题我不会回答 原因很简单 除了作弊 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成绩。三年一盘棋 永远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换句话说 这次月考考第500 下次月考考第50 这对你的高考成绩又有什么影响呢?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正经。3. 时间管理 简而言之 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学习 我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注意到过课间的十分钟是一个多么好的时间段 这真的是很多题型的标准时间 比如语文前五个选择 比如英语单选 英语一篇阅读理解 数学除最后一个大题以外的其他大题等等 都不需要你自己卡表的好吗 下课铃上课铃已经给你卡好了 你需要的就是全神贯注于你当下手头上的练习题 多么好的时间啊 所以我除了上厕所喝水以外 课间十分钟基本不会离开我的书桌;上学放学 大多数同学上学放学喜欢哼着小曲晃晃悠悠的骑自行车到学校 我对于这段时间的利用是 找来废英语答题卡 在其背面抄上语文的:字音/字形/成语/自己觉得好的古诗词 或者英语的:给自己规定的每天必须背的一定数目的单词/精美语段(比如新概念)然后贴上双面胶 上学放学路上背 三年以来我用这个办法掌握了不计其数的碎知识 而语文和英语不就是靠这种细碎的知识支撑起来的么 然后我对我自己的弱项会毫不留情的利用一切时间进行无情打击 比如英语听力 我曾在高一每天晚上回家做自己买的听力习题 直到错在三个以内才能睡觉 慢慢的这个目标变成两个 一个…当然如果做到了半夜两点还是没达标 我也就不再做了。。我还会坚持每天给自己定学习计划 达到了就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奖励 比如下楼买根雪糕啊买本杂志啊之类的 阶段性计划达标就趁休息逛逛街啊买衣服买吃的 但是 千万不能动!电!脑!千万不能看!小!说!不解释嗯~不过一定注意不要把自己搞的太累 我会利用上课时间补觉嗯 因为我对自己的情况了如指掌 所以我可以自由划定哪一门课是我的补觉时间 比如语文和数学 这两门课我不是在睡觉就是在做第二天的作业 到了高三又增加了一门物理 三门课可以补觉呢多么开心的事情4.如何看待强科 其实这一点跟第1条稍有重复 强科并不是你拿来麻痹自己的毒药 对我而言 强科的作用有二 1. 保证自己在成绩单上的位置 我高一高二的强科是语文 化学也不错 这两科没怎么出过岔子 其中语文单科曾在高二血虐实验班一整年 最差成绩单科年级第三 到了高三下学期强科列表上增加了物理和生物 至于怎么做到的下面会说 2. 疲惫生活中的最好调剂品 当我被数学的圆锥曲线导数数列虐个半死的时候 当我被物理的力学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 我往往会拿出自己珍藏的各省市语文高考题/模拟题或者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掏出小表定时 然后血虐之 做完按照评分标准给自己用红笔打分 一般90分能得80+ 啊这真是一种享受 虐完语文再返回头去被数学物理虐 周而复始 乐此不疲 曾经粗略的计算了一下 高中三年做了几百张语文试卷和三大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就是这么任性。5. 对待作业 尤其是假期作业 对于比较顶尖的学生而言 如果你的水平远超班级平均水平 那么假期作业是无用的 可以不做 但这并不意味着假期就可以愉快的玩耍了 什么都不管了 其实 假期正是赶超竞争对手的大好时机 我曾利用假期的时间把数学(高二暑假)和物理(高三寒假)提升了一整个档次 数学130+提高到148左右 物理(满分100)80提高到95左右 而且这两门课通过假期提上来之后并没有反弹现象 稳稳地位居前列 数学在高三寒假期末考试中拿到了全区唯一一个满分 全市只有三人 物理在一模拟考试中拿到了满分并且从此之后物理大考小考几乎没丢过什么分 可见假期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具体操作下面会讲。6. 对待知识。你高中所学的知识并不是没有用的 像我这不还在给你们讲怎么应付高考嘛233333 不要把知识跟前(钱)途跟文凭跟成绩单上几个数字划等号 要充分体会学习的愉悦感 体会学习的快乐 感受知识的力量 学过的东西就要扎扎实实的记在脑子里(这里纯属自恋自夸请多包含^_^)7. 建立一个经过谨慎考量之后的目标 法乎其上 得其中也 法乎其中 得其下也。 比如我那时候的目标是北大 从初中三年级(我所在地区初中四年)暑假刚考上北大的学长回母校座谈之后 我就定下了这个目标 在升上高中之后我大致估摸了一下 这个目标靠谱 就从未再动摇过 尽管当时很多同学和老师都在嘲笑我 最后为什么去了清华 与此题无关 不做解释 要相信目标的力量 这里的相信指的是不惜一切代价的相信 指的是发自内心的笃信 指的是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信念 并非仅仅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 只能用语言表达到这里了 相信聪明如你可以体会的。谈完虚的 再来谈谈我对高考各科的认识。手机码字好累 先挖个坑 如果有人赞我再更 没有就弃了吧( ? ▽ ` )?1.语文2.数学 物理 化学3.英语4.生物
作为高考全省文科TOP0.5%,而且一直在研究大学升学的人,我是有些发言权的。先抛结论:想上清北必须努力,但是无论你多努力都无法【保证】你能上清北。首先我告诉你考清北是什么概念。广东为例,我高考那年广东有28万文科生,最后被清北录取的只有不到30人,万里挑一;有28万理科生,被清北录取的有180人左右,比千里挑一还难一些。然后我告诉你想考上清北,有哪些因素是【高中三年的努力】之外的:家庭环境:很多高考状元告诉你他每天都11点前睡觉,还沉迷网游。但是你不知道他老爸是医院院长老妈是大学教授,从小就陪着他看世界名著,睡前给他读故事,周末带他去博物馆,等等。。是的,他高中也许不比你努力,但是他从小积淀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可以让他对新知识有更快更准确的理解,但是你不行;智商:据我了解身边同学的智商基本没有低于110的,况且这还只是一所不错的211的水平,可是据我了解普通人群的智商中位数不是100嘛?清北学生的智商中位数最保守的估计也不会低于130从小学开始的持续努力:所谓的基础,是可以弥补的,但是你弥补基础时别人在学新知识。高考现场发挥:过来人都知道,高考现场的发挥让你的高考分数在你的各种模拟考的平均水平上下浮动30分左右实在太正常了。就拿我来说,往上浮动30分我可以摸到清北的边,往下浮动30分就不敢想了。。。你的生源所在地:先不说省和省的差别,即使同个省以内也是天差地别。还是广东,深圳广州的人口只有全省20%,但是上清北的占到全省50%以上。你读书的城市教育资源越集中,你上好学校相对就简单一些,不只是清北。最后我想说,相比于清北这么具体的目标,“努力”是个很模糊的词:多努力才算努力?是不是只要最后没考上清北就是不够努力?
作为一个心理学者莫名的想来谈谈这个问题。我的论点有点“政治不证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仅靠努力是上不了清华北大的。”对于高考来说,努力只能决定你是否能达到自己的上限(分数),而是否能上清北是看你的分数是否比你所在省市99%的考生分数高。明显这两个问题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这个问题就像是“随机给你一个婴儿,你对它给予最好的营养和锻炼,它最终就能长得比其他99%的同龄人高”一样无厘头。
作为一个不怎么费力就考上清华,一不小心就考上全省第一名,在高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上了大学之后仍然被乱七八糟的事情困扰的人,有必要对这个问题来回答一下,并且我对这个问题是否应该被问出来很怀疑。想看回答直接下走,不要看我吐槽。看到之前有人说自己从小学开始就有名校梦,巴拉巴拉。现在的我很抵触这种没营养,无聊的想法,但可能在初中到之前的我大概也是这样的。从小就被自尊心很强的我爸“教育”,说要做人上人,要如何如何。小的时候我很乖的,但对于学习的态度也就是老师说什么就干什么吧,觉得分数好就是学习好,因而活得很轻松。当然,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一直不足够努力,我在学习之外始终被各种小孩子玩的东西所诱惑,比如什么卡牌啊,台球啊,网吧啊,口袋妖怪啊等等之类的。我被认为是好孩子(只是从成绩上来看),我交的朋友其实都不怎么优秀(按照人们对于优秀的定义来说),有的高中念到一半就辍学再也没见过,有的从我认识就不再上学,跟着开酒吧的老爸混了,还有就是很多学习不太好的。总之就是觉得,多数的所谓好学生,玩不到一起,不知道为什么。考高中的时候,没考进竞赛班,心里其实是有一点紧张的(因为看着学校当时的榜单,我可能不能妄想一下我的未来,不过后来我遇到了我最好的班主任)。高中的时候住校,第一次与很多同龄人一个屋檐底下生活。我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对于知识有点兴趣,但就是看看书做做作业罢了,不能为满足求知欲大胆地走,所以没有像普通班的有些人一样去搞竞赛。并且呢,虽然学习成绩好,但发现是我与多数人之间的隔阂,所以我不太跟好学生亲近(我一直都不觉得自己是好学生,好孩子....),最矛盾的是,我心里有这样的一个纠结,就是对那些很努力的并且不如我的人非常鄙视。我的一个舍友,就是这样。在我看来,他称得上是努力的代言人。能够每天坚持早起,准时准点地把作业交上,等等等等,总之就是很认真了,也不怎么放纵地玩,不谈恋爱等等等等。举个例子,一次周末他去图书馆自习,我们班一个女生看见他了,就问能不能坐在他旁边。他没抬头,女生就坐下了。登陆一会,他给她传了一张纸条,内容就是请不要让我产生误解,不要影响我之类的(故事是我兄弟,那个女生的男朋友告诉我的)。这个人成了我对一类人厌恶的案例....不夸张地说确实是这样的。我觉得他们以好孩子自居,想竭力使自己成绩比别人好,反正就是各种好的指标上面都超过别人,然后面子上面非常谦虚,别人偶尔咱们一下他就开始一堆做作。并且我最讨厌的就是我觉得他其实对我这种,比他玩得稍微多些的人,其实心里很厌恶,而且不敢表现出来,以不影响自己。确实这种想法是有的,高一有次周末回家的时候,一个同学告诉我有次他不小心看到了他的日记,确实有骂我的话,我当时一阵苦笑。我这样的人的高中生活,大概每次考试结束之后,都会专门留意一下他的成绩,每一门在他之前都是一阵暗爽。我可能有20%的学习动机都是在想:“这种无聊的人,我怎么能输给他”,就是想挫败一下他的自尊心。然后,三年之后,我考上了清华,期间伴随着各种破事,比如和初中的同桌因为我们两个人脑子同时出问题谈的一场憋屈的异地恋,包括后来的沉迷于小说和漫画(这个劝所有高中生都不要乱碰),各种心乱,还有考前一周跟一个女生表白被拒(至今不知道她怎么想的)。多亏我最好的哥们(其实就算是基友啦。。。)以及两位学姐(虽然最后她们都不是我的女朋友。。。。)对我的温存和鼓励,我才能在自己的路上忍着泪和不适走下去。有点扯远,我觉得我和他们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努力是真的盯住了目标在跑。我呢,时而歇着,时而乱晃悠,当然时而就瞬间移动。对我而言,好像没什么目标,在高三前的暑假就参加了清华的暑期学校,感觉清华也没什么嘛,后来也自主招生加分(前两天考了次物理竞赛,我觉得我都不如高中时候了。。。。唉)。再一个例子,高考前股劲儿,班主任拿来了一个网上流传的一个清华学生写的文章给大家读。我不以为然。然后坐我斜前方的他就是忍不住地点头(我特么最讨厌这种),还不住地蹦出里面的句子。我当时就呵呵了.....寒假有往届学长学姐来宣传,我蹲在那里看着这些大一狗们卖假药,他还在旁边听的心满意足。我觉得不可思议。这种感觉延续到大学,我的一个舍友。一开始好像还很正常,后面越来越感觉到他的这种习气,并且我越发地感觉到他们这种习气之所以使我不习惯,其实是他们的一种被包装的自私。比如说,我这位室友,在他想追女生没有追到的时候,会在宿舍里面跟我们进行人生商谈(当然那时候关系还行)。他想转专业,为这个在两学期絮叨两次,最后都是没有转,我们听着,跟他交换一下自己的想法。但是当我的另一位比较可爱逗比的舍友伸着懒腰说“xx,我感觉我要挂科了怎么办再这样下去”的时候,他就爱理不理地说那就努力呗,还说啥.,径直睡去。顿时,高中的时候晚自习和那位同学在课间去取书的感觉又来了:我刚找到书,准备出门,他一声不啃,悄悄地就溜跑了,就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样。不应该是等一下一起走吗。我之所以跟大学这个舍友关系很冷,是觉得完全看不上他的人品,纵然他优秀,还有女朋友。我觉得我哪天早上要是犯懒,早起的他肯定不会叫我,而是自己悄悄地走了。如果我哪天失恋,想跟他说说,他肯定会理都不理径直睡去。......还有我鄙视他的就是,之前的女朋友,央财的,明明不错。假期和新闻学院一起去实践,就傍上清华女了(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的,我自己跟女生分手至少不会是因为另外一个女生),最重要的是还特么装纯情男!!!!!!暖男!!!!!!各位网友肯定觉得我是男生中的心机婊了,是的,我也觉得我是。我忍不住就想吐槽他们,觉得他们俗气,觉得他们一天的生活除了作业就是各种活动发邮件加上锻炼,严肃得不可理喻。他们说话都是按照最中庸的方式来说的,一张口我就知道他们下一句说的是什么(真的)。曾经有一天我“亲爱的”舍友给我们叭叭他的转系想法的时候,说他之前听PI的讲座,听得最印象深刻的就是说“大学期间要和你周围的人拉开差距”我当时那个鄙视啊!!!摔门而去他对他周围的,每天那些用笑脸面对的人其实抱着的是这种无聊的想法。(你们上面很多回答看得我也很没劲)回顾以上我认识的两个人,我时常觉得我们两种类型的人到底谁不正常。最近也在反思自己,觉得用来想他们的时间不如用来花给自己和爱我的人,在慢慢走出一个火坑来,这就是重生。对了,我的朋友里面也有很多就是很努力,有点好孩子死板的人,但是他们没有带给我上面这些蛋疼的感觉,交流起来毫不费力,妙语连珠都不为过。如果我的一些朋友看到,注意哈,说的不是你。反正我觉得他们是被这个社会,这个我从小也接触过的教育异化过的人,我的答案就在下面,上面的故事留给跟我有同样感受的人。--------------------华丽的分割线-----------------下面是回答--------------谁知道上面会不会更新---------------努力就可以上清北吗?回答是:不是有些人就是可以上,有些人就是不行。(我很欣赏第一个客观的答案)问题是有必要人人上清华北大吗?
我觉得这种导向是错误的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很失败(抄袭施boss的话...不自主),把所有的小孩子都圈过来,说:你要学习(其实就是你要考试分高)!自然地,很多孩子的才能就被埋没了,本来可以干些别的很好的事情的。然后很多孩子叛逃,迷失。除去这些人以及独特的天才(比如清华拿特奖的一部分),一些是心怀野心的,一些是喜欢知识并且努力认真的,一些是智商有余不羁爱自由的。分别是A,B,C吧。我觉得A是有行动力但没什么追求的人,C是心比天高但是可能一事无成的人(我很可能,严肃地讲),而B呢,是需要保护和稍微引导一下的那类人,是可以出伟大的人的那批人。事实上,机会被A和C这样的人都霸占了,并且A和C互相瞧不起对方。而且B在老师的眼中没有足够的保护和引导,也与那些叛逆的一部分格格不入,于是他们也就慢慢埋没。其实我们的教育体制让几乎所有人都不自由。所以最终解答就是,当你在说努力想考清北的时候,请仔细想想你的“努力”是不是只是欲望而已。如果不是,那么你总有一天可以的。
这个时代,又可以了!我80后,那个年代肯定靠努力;前几年好像有一阵吆喝“寒门再难出贵子”,确实是努力也难上北大清华,教育资源在板结。但这两年的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诞生出那么有情怀梦想有技术手段的网络教育,我发现其实又可以通过努力上北大清华了。首先很支持楼上,体会和回答这个问题的“”一样的。老师只是一方面,上北大清华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能力——超出老师提供的资源或者作业本身,去追求更多的练习、钻研和挑战。我那个时候基本把市里所有能找到的高考书做了个遍(别吃惊,2000年前后在四线城市其实没有多少高考书卖的)。我80后,那个时代大家家庭条件啥的都差不多,确实是努力就能上的年代。家里是部属单位但算支援三线建设在陕西的四线城市,条件和西安差不少,我那时候很努力(我真心不算聪明脑袋快),虽然不算超级努力(居然还有保护视力第一的想法,还被老师谈话),但依然考过了北大清华的分数线。(后来保送去的,但具体描述就偏题了,有问题私下问我吧。)说这个时代又可以了是真心想对互联网教育、网上书店、物流、交通的发展表示致敬。我创业开始一直就在互联网和教育圈,其实线下教育圈里有一个心照不宣的规律:做网课的老师一定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最好至少是北京、上海最好,甚至全国最好。再加上很多线上资源是免费的,收费的话也不会太贵,还省去了交通成本,还可以自己控制进度,一口气把一线城市、四线城市乃至乡村的差距拉近不少。再加上现在牛逼的网上书店、物流配送,各个地方的资源差距其实已经很小了,只是看你有没有主动性。所以这会儿,可获得的的资源支持就在这放着,看你自己怎么用了。如果你还说“网上课没动力,不及老师同学身边有氛围……”,或者类推其他手段,那我只能说:你本身就没有那个努力劲,就不是北大清华的料,洗洗睡吧。
努力是应该的,是最不应该被强调的。
光努力当然不能考入清北我们那个县有两所省级重点高中,已经很多年没人能考上清北了,每年考入最好的学校是南京大学你能说他们不够努力么?当然不能。你能说他们智商低吗?我不这么认为。但是全县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就在这里,达到最高值也是考不上清北的你们灌鸡汤对题主是没多大用的,题主需要的是切切实实的办法,办法就是三个:第一,选择一所历年历史上考入清北人数较多的王牌高中入读,在这所高中里好好努力读书,比如说我们那个市的市中,每年有20左右人数进入清北,在这种学校,努力才可能考入清北,当然也可能考不上,但是成功率要高多了第二,把户籍改到偏远地区或者北京,这样即便你智商一般,认真努力应该也有很大几率考上清北,当然这个犯法,注意小心行事,不要被查出来第三,上面两条都无法实现的话,如果只能在普通高校入读,那么就改变下策略,放松心理压力,不要紧盯着清北,毕竟国内好大学也有不少,好好努力,以一流的985为目标祝题主好运!
谢谢大家 但可以选择不用赞我 高考结束再赞也不迟 我还是有同学在上知乎的 我就低调一点。。
各位上了清北没上清北以及身边有人上了清北的说了这么多,不如由本人来做个实验。
说实验,好像太不严谨了些。我是2015年高考生,文科,目前离高考仅有100多天。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但每年能上清北的也就一两个,而且答主本人如你所见,这个时候还在上知乎一类的社交网站,并不认真,成绩处班级中游,一本二本边缘徘徊,智商中等,最好也就班级前十,年段从没进过。应该算普通人了吧。
我从今天开始努力,尽我的努力,只能保证每一个或两个星期上一次知乎,简单叙述一下我的进程和计划。大家有什么过来人的经验方法,也欢迎给我评论。我的优势科目:语文,英语,历史。如你所见,优势科目非常没有拉分意义,但发挥稳定,基本不失手。
作为文科生,数学不好,绝对的硬伤。地理处于上升状态,政治陷入瓶颈。
谢谢各位的加油了!暂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主没想到有这么多人会来关注,之前一直潜水两年也只有几百赞的我确实有点吃惊到……评论区有好多人说了加油,超级感谢!!!虽然我不能记住你们每个人的ID,也不能关注,但是学习累的时候想起来,真的是一种很强大的动力。当然也看到有些人在争论答主的学校不是重点中学啦(这个到底有啥好争的闹不明白= =也不是我给我们学校的头衔,再说不同地区标准确实不同的),答主有点异想天开啦,我没觉得生气,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嘛,但是我觉得你们的重点可能放错了:这个问题是——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首先,我确实有些答非所问,只是在试图回答前半个问题,但你们不觉得这个问题的重点是,人付出了努力之后,有可能达到某个目标吗?能不能达到目标是其次,首先作为实验者的我,需要做到的,就是付出我能够付出的的努力。这样实验才有意义啊!一,我希望这个问题为我自己提供一个机会,变得更好;二,我希望能用我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我不是什么励志片的主角。再者,不用大家说的,我知道我这个成绩要上北大真的非常困难,北大不只意味着努力,而是天赋+努力+时间+运气。但我认为,如果朝着高的目标一直前进,总不可能带我走向更坏的结果。对我来说,在这里写下这个承诺,已经成为了我高三学习的一个转机。答主一直是个网瘾少女(少女!说请我吃香锅的那位小哥你有看到吗!),微博知乎豆瓣都用得很勤啊,自控力差到不可置信。但现在真的开始拼了,总体感觉就是:时间完全不够用,之前落下的一切都得补起来,每天晚上从6点做到接近12点,基本上就不站起来,还是不够用。………………本来还想写的,但到规定时间了,去吃饭啦。答主两个星期后(大概)再回来吧,读书虽然累,但还是很幸福的啊(真心话)。
清华里的“阶级”差距,可能比社会上还大。当然细追究起来,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清华是社会的一部分。但是,当你怀着最高贵的自尊,昂首挺胸迈进校园,然后被碾成渣都不剩的时候,你就会怀疑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长的美,家里有钱,成绩那么好,各种特长不压身的人。【答主现在已经调整过来,自信的过,混得还不错了。有能力成为被碾压的人,是成为名校学生的第一步。
这个其实是结果论。假如你上不了清华,总会有人跳出来说你不够努力。假如你上了清华,总会有人跳出来“你们知道他有多努力吗!”摊手~时也命也,踏实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别想太多
浙江在线·教育11月25日讯  虎妈渐去,狼爸又来。最近教育界一大热点是:一个有4个孩子的父亲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他所倡导的棍棒政策、军事化管理、不许与同学在校外接触等严苛的教育方式,产生出令人惊艳的效果3个孩子都上了北大。  他的新书《所以,北大兄妹》,也像《虎妈战歌》一样,受到家长追捧。然而萧家一门3人进北大,成为公众焦点的同时,一个幕后新闻被披露出来:他的3个孩子走的是另类“高考移民”之路:虽在内地长大,但身份是香港居民,考北大只需参加港澳台联考,和他们的同学走的不是同一条高考路。看来,狼爸育儿,强悍之处不在“打”,而在提前给孩子“换身份”。  本期我们就关注身边的境外高考移民现象。记者连线狼爸萧百佑:我们参加的是港澳台联考3个孩子“打”进北大,都没参加内地高考狼爸育儿,原来另有“捷径”  在狼爸萧百佑著的《所以,北大兄妹》一书里,我们读到的萧家孩子成长之路是这样的:  萧百佑与妻子黄天淑育有1子3女。  长子萧尧出生于1989年,与长女萧君都生于香港。  老三萧箫、老四萧冰出生在美国。  3个年长的孩子现在全部考上了北大,最小的萧冰正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高三,学习古筝的她,目标是中央音乐学院。  昨天,记者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狼爸萧百佑。  他确认,他的3个考进北大的孩子都是以香港身份,参加的都是北大的港澳台联考。其中,老三萧萧虽出生在美国,但同时也有香港身份,高考时参加的也是港澳台联考。  萧先生表示,尽管有很多媒体都质疑他3个孩子进北大的路径,但他认为,他孩子在所就读的学校,都是很出挑的。比如曾就读过的广州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学校,有的同学成绩不如他孩子,但有机会保送北大。他孩子不是不想参加高考,只是因为身份原因,不能参加,只能参加港澳台联考。但这一点并不能证明他们不优秀。海内外考生分数差距,大得令人瞠目结舌  港澳台全国联考是怎样一种考试形式?教育部港澳台办曾对媒体表示,考试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联考与内地的高考存在一定差异。  根据网上资料,记者了解到,和普通高考比,联考在整体难度上偏低。  虽然一些参加过联考的港澳学生,都会提及平时学习内容与考试范围不同,但自小在内地接受教育的萧尧、萧君,却不必担心这个问题。  而且在考试前,家里还专门安排他们在上海进行了长期封闭式复习。加上狼爸让他们从小就背诵国学经典,早就打定主意走文科路线。所以,能够在港澳台联考中突出重围,并不足为奇。  海外考生和普通考生不仅考试难度不同,录取分数也不同。  受港澳地区报考内地高校报名人数所限,港澳台联考的录取率通常高于普通高考,分数线也因此低于普通高考。  以2009年为例,香港地区有830人报名参加联考,最终有530人获录取,录取比例接近64%。而同样是2009年,大陆高考的录取率约为61.7%。  同年,北京大学港澳台联考的文科分数线是591分,最终招收了5人(萧尧和萧君正在其中),萧尧恰好是“踩”着分数线上了北大。  翻看2009年时北京大学的普通高考招生分数线,除了西藏等个别省区外,文科591的分数,基本上属于最低的要求了,再加之考试难度的不同,这两种考试真正的差别又进一步被拉大了。  出生在美国的三女儿萧箫,因为其同时也是香港居民,2011年也同样通过港澳台联考考入北大。据悉,2011年北京大学留学生考试只有语文、数学、英语(论坛)三门。对于从小在内地接受教育的萧箫来说,主场优势更加明显。  此时再回头看“狼爸”当初安排的路线,不得不说3个孩子的金榜题名,的确有他的功劳。狼爸对子女培养,像个“精明商人”  由于个人成绩不如哥哥姐姐,“狼爸”给萧冰制定的目标是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也可以港澳台联考的方式进入。拥有香港居民身份的萧冰将享受到如下便利:中央音乐学院规定,需要通过专业考试才可以报考;而在香港考试局不多的“国际专业考试项目”中,恰好有中央音乐学院的等级考试和乐理考试,科目设置中也正有萧冰所学的古筝。  “我的孩子都是平均智商。”萧百佑说。孩子能考取北大,并不是因为孩子智商的优异,而是他投入了大量精力。  就小女儿萧冰来说,她的学习成绩没有哥哥姐姐优秀,萧百佑觉得萧冰考北大无望。在与孩子充分沟通,并且找专家咨询后,他决定让孩子从初二开始学习古筝,目标是中央音乐学院!  “萧冰已经比别的孩子晚了好几年,这几年的差距要分成小块,让她从每一天开始追赶。我请的是中国最好的古筝老师,给她开小灶。另外,她还要学习舞蹈、太极拳,以及从小学习的国学,这些都是培养她艺术情操必不可少的。”  有学者仔细分析了狼爸家孩子们的考试历程后说,狼爸是一位精明的“香港商人”;他的儿女上北大,和我们内陆生源上北大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是在两条不同起跑线上的竞争!  “狼爸”是商人萧百佑,妻子黄天淑为香港籍,家中一儿三女都在国内接受教育。萧氏所著《所以,北大兄妹》一书今年6月出版,写的是自己如何“科学地”将儿女“打”进北大的。  据公开资料,兄妹二人2009年参加了“港澳台全国联考”。哥哥萧尧,以591分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招生办)录取,妹妹萧君以616分被北京大学法学院录取,既有美国籍又有香港身份的第三个孩子萧箫2011年参加“港澳台全国联考”,以604分被北京大学录取。多米尼加的留学生,普通话说得太标准了浙大老师谈她接触过的一个学生:多米尼加国籍的青岛人兜个大圈进名校,身边有学生在“潜伏”  “那时我班里有个男生李东(化名),长着一张亚裔的面孔,说普通话还带点北方口音,却是多米尼加的留学生。”  曾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担任过辅导员的方老师回忆,“2006年,浙大已经开始按大类培养学生。李东一入学,就在人文大类学习。他黄皮肤黑眼睛,汉语又流利,扎在学生堆里,并不引人注目。因为我当时还没带他们班,压根没想过他居然是留学生。直到冬天军训时,他成天闲着在校园里晃来晃去,才引起了我的注意。”  李东为什么不军训?方老师向李东班里同学打听后,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李东是留学生。由于留学生的管理和普通学生不同,所以李东不用参加军训。  “我开始误以为他是韩国留学生,后来打过几次交道,发现这孩子普通话太标准了,而且还带点北方口音。再深入了解了一下,才晓得他是青岛人,但国籍是多米尼加。”  方老师告诉记者,“我当时感觉很神奇,明明是地道的中国人怎么变成留学生了?”高三那年办了外国国籍,有钱人能折腾的事太多了  后来方老师在这名“本土留学生”班里任辅导员,才知道其中原因。  李东在跟方老师的一次交流中坦言:“我高中成绩不太好,家里人都认为,我肯定考不上浙大这样的名校。高三那年,爸妈不知从哪里听来一个可以另类进名校的办法给我办个外国国籍,然后以留学生身份申请国内名校。因为家里做生意,经济条件不错,这国籍真给办下来了。虽然说我现在是多米尼加籍,但那个国家我实际上就去过一次。”  “听了这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有钱人能折腾的事太多了,这样曲线救国读名校的法子都想得出来。”方老师事后回想,“不过李东这孩子还是蛮单纯的,也比较低调。因为读的是文科,一般考试对他来说难度不大,两年前顺利毕业了,据说是家里帮忙落实了工作。”全国各高校,都有“曲线高考生”  教育部出新规:招的留学生,要有2年以上在国外经历  不仅是浙大,近年在北大、武汉大学(招生办)和上海大学等名校,也同样能找到“潜伏”的本土留学生。  昨天,复旦大学留学生办公室副主任杨增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复旦几年前也开除过12名持有玻利维亚假护照的留学生。”  这批学生原籍在河南,通过中介机构办理了玻利维亚假护照,以华裔身份成为复旦的留学生。  但杨增国同时向记者强调:“这些留学生是因为假护照被上海警方查处的,学校配合处理,予以退学。但在2010年教育部关于留学生管理新规出来之前,国内许多高校招收留学生的门槛非常低,只要高中毕业、持HSK证书(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有外国护照,就有资格以外国留学生身份申请进入中国大学,外国留学生的考核和考试由各校自己负责,有的学校甚至对留学生不设置考试就接受。所以,一些留学生中文相当好,一看就知道是中国人,但只要他们所持护照是真的,就符合留学生入学政策。  杨增国说,“复旦的情况还相对好一点,因为我们有专门针对留学生的入学考试,达不到复旦录取标准的学生,无论拿到哪国国籍都进不来。”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新规,要求来华留学申请人,必须持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以上,且最近4年(截至入学年度的4月30日前)之内,有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  这一新政策,被各高校留学生招办主任简称为“442”新政。  浙江大学留学生院招生办卢老师认为,考生通过转换国籍达到进名校的目的,其实是一种高考移民国际高考移民,“442”新政对申请人持有外国护照或国籍,以及在国外实际居住的年限做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杜绝国际高考移民潮的出现。  “华裔留学生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华裔留学生一棍子打死。对于那些真正想在国内高校深造的华裔高中生,教育部的新政仍旧是允许的,毕竟这些孩子无法参加国内高考,需要另一条求学通道。”杨增国补充说。  一份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外国留学生的录取名单,两年前一度成为网络热点54人的录取名单中,22名学生来自非洲西部国家几内亚比绍,而这些学生的姓名都是中文,引发网友质疑,怀疑其中涉及“跨国高考移民”。  在跟帖中,很快便有人贴出2007年北大医学部留学生录取名单,其中也多为中文姓名,来自几内亚比绍的学生占到一半左右。  更早一点,2006年10月,10多名山西高中生,以“留学生”名义向上海大学提交了入学申请表,但在审批时,校方发现这批学生都是在国内读的高中,父母出生地和工作单位也在国内,而他们所持的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护照,是在申请表递交前一、两个月刚办出来的。  上海大学经过分析审查,拒绝了这些“曲线高考”学生的申请。  无独有偶,武汉大学同年也查出9名冒牌留学生,全部作退学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不可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