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研究生合格的研究生论文

  推荐期刊投稿
&&&免费论文
&&&收费论文
&&&浏览历史中国中医科学院
现在位置: >
杂谈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陈可冀
&发布时间: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这里与大家交流“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首先我要祝贺福建中医学院升格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我认为这是非常重大的事件,是福建省,也是我们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值得记一笔的一个重大事件。是国家、社会、公众对福建中医学院五十年来所做出的成绩、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质量,以及对社会贡献的一个综合评价。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原来我起草时写的是“谈谈”,后来改为“杂谈”。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我讲话不太有条理,信口说来,条理性不强,就改为杂谈吧。   关于研究生导师水平的问题,现在社会舆论评论很多,有人甚至提出问题,我们中国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到底有多少?一些比较著名的海外归来的教授说,与国外一些大学,像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的导师比较,中国研究生导师不合格的占90%,也就是说大部分不行,大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烂货”,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人认为这番话根本就是不对的,是崇洋媚外。经过辩论以后,有点改口了,说十之八九不合格,从90%变成80-90%不合格,还是坚持说中国的研究生导师很多不合格。我的观点认为我们中国的研究生导师基本上是根据我国国情,国家的研究生条例以及合格导师学位点要求的条件评审出来的,大部分应该是合格的,少数是不合格的,的确是有一批不合格的。为什么说会有不合格的?因为根据我所在的单位的了解,就是如此。确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是有不合格的。近年,北京市对41万名科技人员做了一次调查,认为20%以上在人品上、在学术上、在科学诚信上是存在问题的,只有80%是合格的。我相信研究生导师队伍里也是会有这些问题的,是有把次品当成正品来用了,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了。   后继人才的培养和研究生导师水平很有关系,值得关注。三国的时候,蜀国初期是很重视人才培养的,当时有赵云、关羽、张飞,还有马超,到后期人才培养就不被重视了,不行了,所以让“廖化当先锋”了。关于合格的研究生导师究竟有多少,要有个评估,当然也有个逐步提高问题,有从不高到较高到高的那么一个过程。培养研究生的质量也同样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以后,我第一批就开始做研究生导师,一开始就是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委组成员,三十多年以来,培养博士后人员、博士、硕士合计110名,继承人员4名。现在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因为今年又招了一些。子曰:“三十而立”,我有了这三十多年的经历,似乎应该可以说一点实在话了,但不一定都对,是一管之见。子曰:“六十而耳顺”,也就是说,六十岁了,应该能听得懂讲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了;我就杂谈一些感受吧,与大家交流一些经验和体会。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过了七十岁,就一般做事不会违规了。从现实情况看,我感觉这句话还得打个问号。原则上应该是这样子的,这么大岁数了,应该知道如何为人了,但是我觉得我们社会上在各个领域里,确实还是有一些科研机构,确实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研究生导师,还是出了问题的,包括在科学道德、科学精神方面,还是出了问题的。所以,我觉得就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而言,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同样是很重要的。杨敏老师上个月初打电话到北京,对我说,陈老师你再讲一个题目:“怎么样做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做一个报告。我说我考虑考虑,没有立即答应她,说过几天再答复。过了一个礼拜,我想想不行,我还得为故乡福建这里坚持做点事,我还是要讲,和大家多交流,就答应了她,可以来讲。那么,我下面就杂谈几个问题。   一、导师的社会地位与定位   二、导师培养人才的任务   三、师生情谊与教学相长   四、以责任心为首的六个心态   五、因材施教与实践先导   六、中西医并重与面向社会需求   七、作为研究生导师,我的座右铭   八、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我就讲这几点。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不是说叫我们大家去“出家”,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淡泊名利,我们还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来做工作,要淡泊名利去处理一些事情,是这个意思。我本来没有这几个提纲,前天晚上,维养问我要讲些什么,我顺便和她说了说,她说,你这人每次做报告都不讲究条理,要不然,你临时加个提纲,戴上帽子。所以,有了以上这八条。   一、导师的社会地位与定位   我们通常都说“天地君亲师”,这天地是虚的,也有人说天地不是虚的,天地是实在的,天地我说是虚的;君就是过去讲的君王或皇帝,现在我就比喻作是我们国家;亲是双亲,父母;师是老师;我觉得老师的地位很高,老师在这里居第三位;君亲师嘛,排在了第三位。我曾参加过国务院领导召开的一个座谈会,知道了我们教师的工资在全国是排在第一位的,最高的。银行界、金融界是第二位的。我们卫生系统是老九,卫生系统的工资是排在第九位的。所以说,君亲师,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老师的任务是要“传道,授业,解惑”的,这是韩愈《师说》里讲到的,是很对的。但是现在全球网络大行其道,信息如潮,上网就很容易可以看到很多新的学术进展,我们每一位老师到底经常看多少文献?学生有时候也很好啊,上网看到很多,所以就可能出现了韩愈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啦,确实是有这样情况。可见,做老师也并非容易,有相当水平才能够指导研究生,并不那么容易。由于老师不见得是“全能选手”,不见得是“百科全书”,研究生导师的使命就很重了。我就讲一个故事吧,据说是有一个人在高楼上看见有一年轻人在一处比较昏暗的灯光底下走步,晃来晃去,徘徊了很长时间,就总是在那儿转。后来才知道此人在干什么,他在找钥匙,他把钥匙给丢了,找一把钥匙,没找着。为什么他老在那儿转呢?因为只有那一处是灯光照到亮光的地方,他只能在此处看得见到底钥匙有没有丢在这里,他就不会到别的地方去找,就是这个意思。老师的知识面很窄,就跟这个灯光照的地方一样,就这一点亮光处,有很大的局限性。   做一名合格的和与时俱进的老师不容易。譬如说我自己吧,我从事的是心血管内科和老年医学专业,其它方面我就可能懂得很少了。所以,老师的知识面不一定很全面,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不可能是全能选手!但是老师的作用却非常重要,老师的师表风采却非常重要。所以,我刚才在前面放了一张幻灯片,那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那个师范大学当然是要提倡学习的,以便学为人师呀。作为研究生导师,你的表现应该能够被研究生们视为模范才对,师表应当看成是重要的精神财富!   二、导师培养人才的任务   我们的事业发展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所以我们需要追求整体素质高的、质量好的教育。刚才罗萤书记也提到,就是要注重做人。首先应该讲人生大课,人生是一本书,怎样做好人,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改变人生,思想决定生活,我们老师指导研究生,是做好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工作、业务工作,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人才,教育研究生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全社会要求的生活模式,学会与人相处并参与学术竞争。我举个例子,我们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允许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我见到有的研究生他就“不管你什么政策不政策,我就要生两个孩子”。研究生到期因此不能如期毕业,没关系,拖呀,拖了一年也没关系,这样就多生下了一个孩子;当然这也不完全是老师的责任,但是研究生的全面教育,适应当今社会要求,还是很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老师在培养学生方面,在工作、在思想方面都应该负有责任。   我想我们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最大的成果之一应该还是要培养他们有一个团队精神、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因为研究生的思想和工作成长,它可不能够离开团队,不能够离开科室,做研究或者是做医疗工作,都一样。我们需要培养一些群体人才,大家都要互相帮助。最近在北京首演的那个电影《孔子》,我们已经看过电影了,我和维养、谢元华博士都参加了首映式,我们看了很受感动,建议大家看看这个电影,演得不错,周润发主演。我们知道孔夫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很不错啊!孔夫子他是“述而不作”,他没写过什么著作,但是他的弟子,所谓七十二贤人,他培养的这个学生梯队人才成果出来了;他的儒学学派,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传下来了,在全世界都有影响。可见,这个人才梯队有多么重要啊,儒学学派形成并发展了。中医药学的传承也应是这样的,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团队人才。当然,研究生带教的时候应考虑到质量,我们每个导师不可能带太多。像我,过去有的时候带的稍微多一点,忙得照顾不周全;我现在一般一年招收两个,不应该带多了,带多了可能误人子弟;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老师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有限制。现在我们就怕假的真学位,到时候他真毕业了,也拿到真的博士或硕士文凭了,他是真的博士、硕士?而实际上,课也没有好好上,研究工作也没有好好做,七拼八凑一篇文章就毕业了。现在假的真学位很多了,和老师也没见过几次面;就跟赛跑一样,起跑的时候,枪“啪”的一声起跑,完了以后影子都不见了,见不到人了。   培养人才,就是人加才,人字加个才字,人才。所以要求要有创新精神,提倡卓越,提倡整体素质教育。国内外都是这样提倡的,品格要健全,要懂得什么是好事,要懂得做好事,走上真正的成才之路。我们有的研究生不是这样的,在病房里工作,互相打架,互相不团结,不合作,病人有事也不互相关照和照看;我的研究生,也有打架的,还动了手,很糟糕的,社会影响不好;所以说做人非常重要,做好事,很重要。当然,对于研究生,我们还是要多表彰,多说一些鼓励的话。我有个研究生,他考取了博士,素质也不错,但是医院不让他上,因为我招收的名额满了,他很失望,我就劝他下一届再来考;第二年他又考上了,单位也没话说,就让他上了。他做的也很好,在我们单位,现在是博士生毕业了,课题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当年的研究生论文一等奖。所以说,有的时候老师的一两句鼓励的话对学生却很重要,我感到要多表彰,多鼓励,培养他们有自信的心理状态,有自信的理念。   培养研究生人才同样是要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同行。古人说“积德自有人见、诚心自有天知”,要有自觉性。作为医生来说,很大一部分是临床教育,要教育有博爱精神,人道精神,要关怀病人。我们有的研究生,他在病房里面不是很认真工作,对病人不是很细致负责,就出错了。有的研究生上午查病房处理完了,整天人就不见了。我们提倡有关怀精神,互相帮助,研究生之间有时候有的课题是彼此相关联的,互相要帮助,不要专门只是为了名利,只是为了学位。现在韩国提倡一个口号,就是“要爱国、要尽孝”,这很好。爱国家,同时还要孝顺父母。我参加一个座谈会,中组部和民政部门开的一个座谈会,就说现在有很多人不尽孝,甚至写信给父母,说我没有责任供养你;没有责任,为什么呢?因为他也有工作,在外地,供养不起。所以说,在那个会上大家就说,培养提拔干部,不孝顺的不能提拔,要爱国尽孝。培养人才,道德观念很是重要,我们导师也要关注到这些问题。   每一位研究生都是有培养前途的,我认为每一位研究生都是一颗星星,就看我们怎么样去培养他;这些研究生选择中医药做终生职业,这是人生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选择,我们应该爱护他,帮助他在这方面做出贡献、成才。子曰:“有教无类”,这就有几种解释了,就是说,学生不分类别,都应该一样的教;还有的说,就是有好的教育的话,个个都可以成才。所以我们对学生还是要多多爱护。当然,对研究生很关键的方面还是要在学术上的负责任的指导,学术上的指导要有特色,如果没有特色就不行,难以立住脚。像我们福建这里骨科王和鸣、刘献祥教授,骨科队伍,培养出了不少人才。今天我听说山东文登医院也有研究生导师来参会,文登医院骨科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中国有几所中医骨科有特色的医院,还包括佛山、洛阳等地的骨科医院,要能培养出人才特色来才好。所以说培养研究生学术上就是要讲特色,用老师的强项来指导学生,来立题。老师自己要有自我的估计,你到底自己能够指导什么?你的强项是什么?如果你没有支撑能力,没有这方面能力,你最好不要选这个题。我们要培养学生希望能干事,能做实验,或者干临床,能做,能写,能说,工作做了文章也写得好。我有的研究生,讲话头头是道,干事也能干,但是写文章他一年半载整理不出一篇,他就写不来。所以培养研究生要培养全面一点的人才,锻炼成能做(临床或实验),能写、能说、能表达的人才。   三、师生情谊与教学相长   我们要提倡尊师爱生,老师和研究生应该是朋友,也是同道,要多沟通、多交流,说真话、办真事、讲真情、求真知。事业上互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嘛。我们大家很多人到过成都武侯祠,里边有一副对联,提到:“不审势则宽严皆误”,这对我体会很深。我对研究生有时候太严,有时候又太宽了。太严引发了遗憾和教训,我好几位研究生被我训哭过,有事就不找我了,找我老伴了;因为我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一任务,或者把弄错的东西改过来,研究生未能按时完成;有的搞中西医结合学科史,他连余云岫是何许人概不知道;有一些中医本科毕业的研究生,而且业已工作多年,《临证指南医案》、《温热经纬》和《时病论》的作者是谁概不知道,就是说“你本科白念了”,也就有点叫做“恶语伤人”了;想来作为老师对研究生还是要多鼓励,少一些不好听的话,这是非常重要的;太宽了,那也不行;太严了,也许会伤感情。最近我到湖北汉阳去,去看归元寺,里边有个对联:“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世人不肯回头”,横批:“回头是岸”。这是一座闻名天下的古庙,面对后门坐的是韦陀,其背后,面对正门坐的是弥勒佛,韦陀那是倒着坐了,和弥勒正好是背靠背,韦陀怜悯世人不肯回头是岸,所以倒坐着。对研究生还是要实事求是,有不对的,面对实际,改了就好,还是要说一些实事求是的话;这就是武侯祠的对联说的了:“不审势则宽严皆误、能攻心即反侧自消”,我到成都后,朋友送给我檀木镇纸用的这副对联,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   关于师生情谊方面。我是侧重做临床科研的、做医疗服务的,所以我提倡病人第一,疗效第一;不要把学生当打工仔,当学术民工,当奴才,只是给老师干活。要启发研究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思考,最近我听到刘延东同志的一个报告,她说与李政道座谈时,问李:你培养人才的主要经验是什么?李政道说:要有向权威挑战的思想,这是李政道的经验,我想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以责任心为首的六个心态   责任心,就是主要强调知识责任,知识责任实际上也就是社会责任。我们对指导研究生做课题要有承担风险的责任心。我从研究生开题开始,差不多每一个月有一次集体汇报,因为我带的研究生不止一个,一般好几个,每一个月有一次集体汇报,每一个人都在汇报会上讲一讲,互相交流,互相批评,强调过程教育。这过程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说开了题,就完事了;实际上,每个月开会汇报已经晚了,有的人还是要经常要个别的谈,了解情况;我为什么要集体开会呢,因为开会有一个好处,就是很多人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准备。很多人听了以后,互相提意见,能够促进大家做的更好。   教育学生学习专业和工作要勤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常说的成功,一个人成为人才这成功是个人努力占95-99%,天才占5-1%。那天我跟维养讨论了,她说那机遇怎么算啊,你光说努力和天才,机遇也很重要啊,机遇占百分之几我可难说,不知道,大家可以讨论去。我们说成功人才还是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环境,科室气氛的和谐等,都很重要。   每个人还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还在于你把你自己放在了什么位置上了。譬如说你做什么题目,做临床的,或者机理的研究,或者某个专科,适合你的才能,可以设计去做。每个题目完成都不容易,完成得好更不容易,要靠自己有责任心去努力;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要自己去找吃的;用西方的话讲,就是上帝分配食品给每一只鸟的时候,不会把食物放进鸟巢,鸟要自己去动,要去找寻;为了课题的完成,要教导研究生不是仅拿出50%的努力,而是要拿出150%的努力。前不久,罗萤书记和陈立典校长都说得争取做到“跳一跳才够得着”,也就是这个意思,要用150%的努力。跳一跳还够不着,那当然也有一个可能是目标定得太高,不太合适哦。   研究生课题的目标要合理,我们现在大部分研究生还应该侧重临床,临床研究不容易,但你要是设计得好,确实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的。所以,目标要合理,设计要严谨。   要用心,要教育研究生用心做事,诚信做人,所以我建议组织研究生多开中小型会议,比如说研究生在一起开会,你让研究生来做学术会议的主持人,或者每一次轮流做演讲,或者提问,你帮助他。包括读书、读杂志心得的报告会(Journal Watch),或者中午时间开会(Lunch Meeting),用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谈谈进展。   关于参考外文文献的问题,中医药专业学生,当然中医药经典著作以及中医药的文献、杂志经常要读,至于外文文献怎么样呢?我主张还是要求要选读有价值的外文文献,对你的专业、课题有意义的文献,你还得要读。因为国外的进展你一点都不知道,怎么行呢?你如何谈超越呢?你不可以随意说“老子天下第一”,不找出证据就说是国际水平吧,要进而做严密严格的研究和比较,拿出证据才行,所以有价值的外文文献,问题,观点,方法,以及国外的一些做过类似课题的框架,思路,信息,还是要了解,追求完美,要用心。   要耐心,耐心是一种成熟的标志,是人们修身制胜的关键;此外,还要有忍受悲剧和失败的思想准备。我的研究生中2-3位在做冠心病血瘀证基因组学的研究中,都有过教训,开头都失败了,因为很多慢性病都是多基因致病,它不是单个基因起作用,所以你要找一个目标基因,哪一个是最主要的,或者证明是关键的,这很难。虽然我们阴性的结果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但还得说那是一个失败,所以,心理上要有允许失败的准备。要有耐心,要有信心,还要有决心。   不知道大家看了《李政道传》没有,李政道讲“科学教育天下事,创新见解谈笑间”,说科学教育创新要与耐心相结合,也许可能在随便聊天中一个思路出来了,创新的思维出来了;要多思想,多思出智慧,不要急躁,要耐心。   真心,标志着我们永远年轻,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不可以造假,剽窃,抄袭,说大话,说废话,说假话,说套话,说空话。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汉书》里面的原话,是中国人的好传统。   造假,这个现象不是没有,我的研究生里面也发现过,你要他写综述,他这里一段那里一段,搞抄袭。所以我在科室每次学术会议上,有机会就说要讲求科学道德,不仅是研究生,工作人员也得强调。临床科研结果有效就有效,没效就是没效。特别是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学习方法、科研态度的问题很重要;博士研究生就还要有一定的创新;不可以“认认真真走过场”,看起来很认真,但实际上是假的。医学本身具有两重性,要有人文教育的滋养,不能只看学位和职称,不事耕耘。   最近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在中国做了调查:1/3的中国研究人员有造假,有急功近利的行为,认为这个是与急功近利的思想,与官僚干预有关系。该文题目翻译过来就是《中国科研是发表还是灭亡?》,我认为“灭亡”两个字说得不够准确,也不大好听,应该是发表或者失败(“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医学科学研究人员千万不可以造假,要真心、真情、真实地对待工作。《柳叶刀》(The Lancet)日,就是前几天,也有一篇题为“科学造假---中国需要采取行动”(Scientific fraud: action needed in China)的文章,很应该引起大家警惕。中国现在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全球排名第二,数量之多,很可观,很受国际注意;但假的陆续有发现,影响不好。   以责任心为首的六个心中还有一个好奇心,很重要。不要小看研究生,年纪轻轻,“焉知后者不如前者”,要重视研究生的好奇心,“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研究课题要有兴趣。譬如你治疗某个病,关节疾病的疼痛和肿胀,他有兴趣就能很好地去探讨去研究,研究怎么消肿、怎么止痛。没有兴趣,没有了好奇心就不行。如果他提出各种各样的思路来供你参考,这就是研究生的潜力,要注意挖掘和发扬。如果研究生有这个潜力,你让他去思考,去提出问题,做个学术报告,可以采用他的有潜力的思路到研究工作或实际中去。我有一个研究生,他的中医水平并不是太高,西医水平也不能说高,但他有研究的好奇心,他的毕业论文就是《高血压病的血压峰值与中医昼夜时辰理念的联系》,很有意义。因为高血压的血压高峰有的人上午起床就高,有的人午后三四点高,不一样,有的人夜间高。血压水平为什么有不同高峰时间,跟昼夜时辰及阴阳消长有何关系,做出分析,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要尊重研究生的思路,也要尊重他的好奇心。   爱心,就是我们要与学生彼此真诚相见,付出一片真情,给他关爱。有时候几个研究生在同一科室工作,实际上分工的题目可能有主次之分,有的是主角的题目,有的是配角的题目,有的人高兴,有的人不高兴,我们要鼓励他们分别做好工作,互相配合协作。福建老乡冰心说的:“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端”,就是说要给他们以关爱,千万不要追求过分的“十全十美”。知足常乐,除去浮躁,回到实际,做配角一样也是贡献。   五、因材施教,实践先导   要德才并重,因材施教。有的人操作能力比较好,有的人古典文献水平比较好,所以不要千军万马都去过独木桥。关键还是要保持和发扬导师的学术特色特长,老师的学术水平要继承下来,加以发展并创新,发现自我,回到实际里来,不要都去“赶时髦”,做不切实际的文章。现在真正好的临床研究文章比较少,要因材施教,还要以实践为先导。首先要做好计划,想法很重要,我想我们大部分提倡做点实际临床研究,强调有严格设计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研究工作,真正有指导临床实际的意义,提高临床水平,也符合社会需求。在临床设计方面,我再三强调要适合导师的特长,这样可以少走弯路,优势始于老师自己的强项;所以,不要站在错误的起跑线上。有这样的人,因为国家课题中有一项是古典文献的题目,他就想做,实际上他文献不行,经典的书看得很少,很多中医药书名都不知道,他也要抢这个课题,因为有钱有经费呀!那可不行,害了自己,也贻误规划。有的人做实验不行,自己不会动手,拿钱雇别人做,这都不行。所以导师要指导研究生站在正确的起跑线上。你的水平是什么样子的,你就应该侧重哪一方面,这是很实际的问题,不要一个方案所有人都来做。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现在医学研究生培养提倡硕博连读,5年制,5年完成博士学位,其中一年是在国外学习继续做研究,这样5年下来可以做出比较完整的工作。现在中医药院校3年就博士毕业了,头1年还听课,花了很多时间听那些重复的课,以前大学都听过了。听课应该听他缺的东西,他做的是哪一方面的工作,哪个方面缺乏,补哪个方面的。譬如说我的一位博士研究生,他现在已是一家三甲医院的院长,他读博士的时候,研究证侯的诊断标准,标准怎样量化,很实际,他的成果后来多年都是行业使用的标准。他在修博士时重点补上医学数理统计学方面知识,连上了四次进修班,实际接受培训;一直到现在还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稳定性很好;做到了补他的研究课题之需。   整个设计的起点还是要高一点,希望解决某一个环节的问题,但解决问题要实际一点,不必贪大。例如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问题,能解决一个症状有效就行,做好整体设计,最好有连续性。作为导师来说,你培养研究生,今年研究生做这个,下一届研究生深入一步创新,对导师整个学术思想、思路和特点便有连续性,将来你的这些研究生的工作结合起来,就可能是很系统的成果了。所以最好能够产生出有临床影响的成果。现在我们的工作还是低水平重复比较多。我参加了国家基本药物的评审,还有社保药物的评审,我看里面很多中成药大同小异,是重复的,不少中成药创新性不够。   策划设计项目的时候,要考虑到研究生这个题目做下来将来结果是什么,要预测。在临床上可能直接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潜在可能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我能够形成一个在社会上能够用的即所谓规范;或者理论上可能揭示什么问题。又如在证侯方面的研究,或者印证什么问题,或者有突破性的进展,要预计。学术评价不一样,有的是行政的评价,有的是学术的评价,有短期的、有长期的,各有不同情况。我们很多工作的关键还要是实际上能解决什么问题。评价成果开头小同行评审,最后一般都是外行评审内行,因为你不可能请那么多内行来,大部分还可能还是外行,所以你做的工作要想到内行过得去,能接受,外行也能听得懂。很多工作都是要与众不同,要有创新性,但是你如果预测做不到创新,你就不要叫研究生拼死拼活了。   六、中西医并重面向社会需求   中西医要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因为我们医疗研究,培养人才,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临床服务水平,临床服务要与时俱进,不可能说不联系现实的情况,中西医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陈竺部长说到过,要打掉篱笆墙,“打掉中西医间的壁垒”,要优势互补。我们的古典哲学讲“和而不同”,我们现在讲“和谐”,真正的“和谐”是“和而不同”,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都一样,一模一样不可能,也不行,那样就不是真正的“和谐”;“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和谐”。譬如我们都是为了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做临床研究,做基础研究,但方法可以不一样,途径可以不一样,所以“和而不同”是真正的和谐。安全与疗效还是第一的。有的人不赞成中西医的优势互补,他说中西医之间雪中送炭可以,锦上添花没用,不要。我个人不赞同这种看法,我认为雪中送炭可以,锦上添花也行,只要是优势互补就行。经典的问题也可以研究。我过去就研究 “张仲景的遗文”,张仲景是医圣,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些缺失的理论和经验,我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及有关医籍中检索归纳到二十几条,在有关杂志发表,这应该说也是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所以,纯中医的继承和创新工作也应该受到欢迎,也需要认真加强和鼓励,但是主要的目标都要放在临床疗效提高上,要解决问题。现在我们福建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还是有好多要到临床岗位上去工作,或者到基层去工作的,所以在这方面还是要以临床为主。   今年1月10日,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的封面标志强调转化医学的开展,转化医学亦称转换医学,即“Translational Medicine”,希望基础医学研究加快速度,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加快变成生产力,加快研发出新药。我们中国“十二五”规划的临床规划中也强调加强转化医学研究,中国还特别强调临床进一步转向社区基层,加强临床服务的公益性。一位著名医学家提到,“一旦人们意识到新知识是通过创造性的新方法将老知识整合起来而形成时,他们就会理解知识增长的加速度”,强调了要把老知识结合起来,所以说继承确是实实在在重要的,没有继承不行,没有继承你就站不稳、升不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中国有句老话,“上不知古,何以知今”,要与古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现在的临床选题,应当结合社会的需求,包括突发性的新发的传染病,精神系统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老龄化,环境污染,职业病等等这些方面结合起来。“十二五”规划基本上也就是从这些方面来要求;临床上我们现在治未病也在做,也可以从亚健康出发考虑,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中指出,亚健康人数占80%,研究起来难度会比较大一些,比较不容易做。因为中医讲形神合一,讲形和神;形比较好办,客观指标和微观的可以参照;神,你怎么评价它,病人亚健康状态,累,疲劳,没劲,没精神,评价怎么弄,这是值得研究的;形与神,是中医学研究里面很大的一块,我们现在讲功能医学,人要干活,要有精神,要有能力,讲生活质量、健康水平,这些是需要重视的。   现在60-70%的人睡眠障碍,这也是很值得研究的。高血压前期,如何处理?心脑血管病和肿瘤是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需要加强研究。糖尿病,骨关节疾病,前列腺疾病等等,都十分多发。糖尿病近二十年发病率上升四倍,仅次于印度在发病上为第二大国了。心脑肺血管病也是,我们现在中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很高,恶性肿瘤也是,恶性肿瘤男性每十万人130人/年,女性每十万人39.5人/年。我们国家精神系统疾病全球排名第一,全球抑郁症加脑部疾病有4.5亿人,每四个人中有一个人一生中有一次、一个时期有精神问题。病毒性肝炎,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占7.18%,感染患病人数排名世界第一,所以肝硬化,肝癌还是不少的。这些常见病多发病,新发的疾病,都是要我们结合社会的需求去选题。其它的中医症侯你也可以选,但关键还是把临床上有效性安全性结合起来。   中医药强调整体功能的调节,所以我们可以大胆设立整体功能的一些目标,它有很多不是针对病灶、病原菌的,它是免疫功能改善或者其它什么功能改善,象这些,有的临床终点不是看死亡率、生存率,而是看整体功能,身心,精神,情感、活力等等情况。比如说改善应急能力,改善免疫功能,改善解毒抗病功能,改善内分泌功能等等。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联系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把西医的辨病和中医的辨证结合起来。因为我们不联系西医的辨病不行,你看杜建院长研究肝癌,他研究肿瘤还是研究很具体的肝癌,或者胃癌,然后呢,治疗还是强调方证结合、对应,还有辨证,然后从中医中提炼一些方药论治,考虑社会需求。   基础医学研究非常重要,转化医学中医药模式是:临床-基础-临床,与西方医学的从基础-临床的转化模式不同;福建中医药大学近年在SCI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少,很值得高兴,反映出了学校的整体水平,它的重要性我就不说了,因为基础研究可以促进临床的发展。SCI提出到现在50多年了,SCI的文章发表是评价论文的一种好方法,但不是唯一的一个标准。   中西医并重面向社会需求,还是首先要本土化;提倡国际化走向世界,首先要本土化;我们要在中国人群里行得通,这是很重要的观点,不一定大家都同意。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传统中医到现代中医的转轨,传统中药到现代中药的转轨,你不承认这个?传统中药就是丸散膏丹汤药,现在我们怎样呢?气雾剂,滴丸,缓释剂,颗粒剂,等等,都有,这就是传统中药到现代中药的转轨。中医也是啊,我们现在诊断很清楚,比如说,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CT、MRI检查,肺炎,H1N1(肺下叶容易感染)。我们与过去不一样,认识全面了;我们要了解国外动态,要做临床同时也要研究基础。   七、作为研究生导师,我的座右铭   作为研究生导师,我的座右铭是:“终生学习”!刚才罗萤书记说的,老师也要学习,我就是不断的学习。我告诉大家,我通常没有在十一点多以前睡觉,睡眠上有欠债;其实,睡眠的确非常重要,美国和北欧的临床研究证明,人如果没有午睡,他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就高,所以,我通常中午要午休一会儿,哪怕一刻钟半小时也好。我认为研究生导师还是要加强学习,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你不更新自己的知识,你指导研究生,指导什么呀,研究生可能懂得都比你多啊,因为他们上网看,读杂志,现在杂志很多啊,而且很及时,所以一定要学习,终身学习,勤能补拙,这是最好的教学经验。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真理。   要温故。古典著作还得学,你别看伤寒、金匮,是非常精华的,非常精粹的,学了以后,辨证论治水平可以提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是孔夫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不可以私心自用,也要向大家学习。作为研究生导师,我觉得我们除了要读专业著作,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非专业的书,我也喜欢读书,家里书太多,太乱,没法摆,我女儿从美国回来,嫌书乱,开玩笑说,下次回来,如果你还摆那么多书,不管你有用没有用,都给你扔掉,“给我威胁了”。我觉得读书很重要,不读书不行。读书使人明智,以史为鉴;读诗使人宁静,使人心情很好;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专注,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述,你能表达得很好,所以一定要学习,各种各样的都要学。“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实验科学家培根说的,他跟莎士比亚是同一时代的,莎士比亚是文学家,培根是人称实验与科学之父。多读书,知识积累,对专业思考也有益处。据统计,马克思写《资本论》,做过笔记和摘录的书有1500多种书,列宁写《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参考过563种书;我国钱钟书的《管锥编》,不简单,共五卷,中国的古典著作他都做了评论注解,参考文献4000多种,“管锥”什么意思?管,是以一管看天,天很大。锥,锥地上,可以看小的;《管锥编》,它参考文献很多,是我们国家被评为号称最好的图书之一。《增广贤文》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觉得所言极是,要向他们学习,重视知识积累。我认为,我们指导研究生,不能光用灌输式的,要有素质式的,要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   八、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这句名言是朱自清先生在一篇文章写下的,我十分欣赏,认为是警句;他教导我们要淡泊名利,去为社会做好事。   我们现在有的研究生抢名夺利,发表论文非要排在案第一名,有的研究生还用论文换钱花,很可悲;作为研究生导师,我认为要谦让、谦卑。现在有的老师和学生关系很不好,不少是因为争排名的缘故。台湾证严法师写了“人生经济学”的著作,很有新意,这个提法也非常有意思;要珍惜时间,因为时间很有限,时间似流水一样;空间,人跟人之间要很好的合作协力,我觉得她的立意甚好,有爱心,大爱之心。   我1993年、1994年去台湾,陈立夫先生送给我一套三卷书《弘毅斋艺文集》,我那个时候还不太明白他为甚么叫自己书房为“弘毅斋”?他送给我上中下三卷,我上卷随行李带回来了,中下卷邮寄,被有关部门没收了;因为那个时候,台湾的书还不许往大陆寄,现在当然可以寄了。我当时的思想就是至少上卷我留了,因为扉页上有立夫先生亲笔题赠给我的墨迹,所以这套书第一本我保留至今了。弘毅是什么意思呢?“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曾子的话,曾子是孔夫子四个得意的学生之一,颜回,曾子,子路和子贡四人;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虽不是孔子的原话,但却是孔子传下来的意思。弘,就是要有志向,远大的志向;毅,就是要有毅力,要有坚持的精神;现在福建中医药大学更名了,任务很重,任重而道远,祝大家以更名为起点,跑步前进。谢谢大家了。   (根据2010年1月应邀在福建中医药大学给该校研究生导师作报告的讲话录音整理)   陈可冀院士简介   陈可冀,男,福建省福州市人。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士(学部委员)。香港浸会大学及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长期从事中西结合临床医疗和研究工作,心血管疾病及老年医学为主要专业。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西苑医院及老年医院研究所内科教授。受聘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及衰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中西结合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中日友好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名誉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1979年受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及老年医学分会第五、六届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及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主编;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中华老年医学杂志顾问。   其主持研究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及“证效动力学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及二等奖(2001)。2007年被确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代表性传承人;并获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首届国际贡献奖。2009年获吴阶平医学奖。
技术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您是第 位访问者
ICP备案:京ICP备号&COPYRIGHTS (C) 2010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TEL):1(总机)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做一名研究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