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生物信息分析软件mipred...

求生物信息学专业所有要学习的课程_东南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27,264贴子:
求生物信息学专业所有要学习的课程收藏
各位学长,学姐,学姐夫,学嫂,求生物信息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要学的所有课程~~~~小生感激不尽~~~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发展史()
周曼云&& 孟新&& 何林&& 洪宗训
今年恰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系)建系30周年,系统、完整编辑学院发展史,总结30年来的办学经验,为学院今后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的前任李乃弘书记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基础性的工作,编写了前十五年的系发展史,本着承上启下的精神,本文就2000年至2014年学院的发展力求作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在文章结构上按三个行政任期分开记述,即分2000年至2004年、2005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14年等三个部分。徐锋、高庆华等为文章提高了大量数据和素材,顾宁院长和袁春伟教授为本文做了比较重要的审稿工作。由于院史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一些事件的记述、数据的罗列难免出现疏漏和偏差,恳请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 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夯实国内一流学科的建设基础
(2000—2004年)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进入新千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宏观战略层面,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国家加大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加快了100所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强力推进“985工程”和“211工程”;微观层面,2000年4月,东南大学与南京铁道医学院等校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为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医学基础和合作平台。
&&&& 2000年10月,第五届系领导班子成立,顾宁任主任,孙啸、舒华忠任副主任,李乃弘、周曼云先后任书记,洪宗训任副书记兼副主任。
一、标志性成果
2000至2004年,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在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0年至2002年,肖忠党、邓慧华、钱卫平的博士论文先后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2002年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在全国第一轮学科评估中,通讯评比第一,综合评估位居第二;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优秀,为升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基础,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底酝酿建设;顾忠泽、肖忠党、钱卫平等一批年轻有为的海归青年才俊回校工作,长江学者人数增至3名,大大壮大了科研的队伍;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梯队获评“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省级优秀学科梯队。
二、学科建设
2002年11月2日至3日,举办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韦钰院士作了重要讲话,她明确提出创世界知名学科的目标,她指出: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主导学科,大家一定要充满信心;学科发展的定位应放在国际层面上,力争打造出国际品牌;学科方向要凝练,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大力加强国际合作,切忌闭门造车;加强集成和创新;大力加强教学改革。韦钰院士还鼓励大家群策群力,奋力拼搏,抓住机遇,为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统筹学科布局,提升学科整体实力,2003年上半年,在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上,顾宁主任代表东南大学率先提出在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下建设若干新的二级学科的思路,根据东南大学的学科现状和发展需求,在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学习科学、生物信息技术、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等5个二级学科。韦钰院士经过大量的研究和积极探索,提出发展基于儿童情绪研究和早期智力开发的学习科学,2002年底,成立了校级学术中心——学习科学研究中心,韦钰亲自出任主任。
积极争取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支持,以建设项目“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应用技术”获得“十五”“211工程”重中之重的支持经费1000万元;获得“985工程”一期“振兴行动计划”项目“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技术与应用”等建设经费650万元。系统筹这些资源,加强硬件建设,购买了一批代表国际水平的大型仪器,优化了实验平台,为科研和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队伍建设与国际交流
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2004年底全系专职教师人数由原来的40余人增加到近6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达70%。一批专家教授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陆祖宏、顾宁受聘国家“八六三”主题专家组专家;罗立民教授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舒华忠教授当选江苏省侨联副主席;陆祖宏教授被推选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第二期院士级。鼓励教师全方位发展,袁春伟教授经过推荐考核被派往法国担任外交官;朱纪军博士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博士生服务团”,在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副院长;青年教师吕华博士积极应聘为玄武区科技局副局长。陆陆祖宏教授获2002年东南大学教学奖励基金特等奖;鲍旭东教授获2002年东南大学教学奖励基金一等奖;舒华忠教授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
加强学术交流。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本系讲学、交流或开展合作研究,五年来,举办国际会议4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1项,即中法先进研究计划——“虚拟图像与计算机辅助治疗”;赴境外参加重要学术会议30余人次;邀请或接受海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交流50余人次,其中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沙巴克为首的法国代表团来校讲学活动,及在苏州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学习科学论坛”有较大的影响。
四、人才培养
从2000年起,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师资队伍的壮大,学生的招生培养尤其是研究生的规模逐年扩大,正式招收生物医学工程本硕连读七年一贯制专业的学生,全面修订了教学方案,制定完善《生物医学工程本硕连读的中期筛选和考核管理细则》等教学规章,在医学院所在的丁家桥校区建成医用电子技术实验室,加强医工结合,鼓励教授开设本科课程,顺利完成了00级、01级、02级三届本硕连读班的分流工作。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共有四个教改项目得到了学校的重点支持,四个项目分别为:《毕业设计教改研究与实践》、《医用电子技术实验室改造》、《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课件建设》、《关于本硕连读工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积极申报并建设江苏省品牌专业。2003年经申报、评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批建设省级品牌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2002年开始试行本科生班级导师制。
研究生培养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加强过程控制,继续坚持培养质量,2000年至2002年连续三年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辜嘉获2003年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侯鹏的“肿瘤基因甲基化的高通量检测”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关心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成功举办在宁高校生命科学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积极组织“生命的呼唤”大型骨髓移植宣传周,该活动被江苏电视台作为“新闻故事”在新闻频道播出,被江苏省教育工委评为全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通过组织特色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关注社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各项文体活动和创先争优方面均有不俗表现,111991班获授首届“吴健雄班”, 01级本硕连读团支部获“国旗团支部”最高荣誉,研究生以自编自创的“生命-曙光”勇夺研究生大合唱比赛一等奖,获首届东南大学研究生校史知识竞赛第二名等。以周童博士、董献军硕士领衔的东南大学代表队在“首届两岸三地高校学生精英团队邀请赛” 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五、科学研究
2000年至2004年,共主持4个863课题,参与1个863课题;共争取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用共计230余篇。特别是2003年科研成果喜人,全系实到科研经费2008万元,达历史新高,同比增幅达340%,人均科研综合效益位居校内第一名。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吴健雄实验室通过国家和东南大学评估取得优异成绩之后,申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材料及器件实验室已经成为江苏省的在建重点实验室。
“病毒性肝炎检测基因芯片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六、综合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
举办建系20周年庆祝活动。2004年5月29日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隆重召开了建系20周年庆祝大会,系庆前后历时10天,共举办了系徽征集、20周年系庆签名活动、20周年系庆图片展、系庆网页制作、“生音”系刊创办、由院士和长江学者等专家主讲系列高水平学术报告、校友联谊会、叶晶奖学金颁发仪式、系庆晚会等。
启动叶晶奖学金。叶晶是我系校友,校庆期间承诺在我系设立奖学金,计划2002年至2006年每年拨5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生医系优秀贫困学生。生医系与叶晶签定了协议,2002年6月正式启动,第一年共评选出27名叶晶奖学金获得者。
科学应对SARS。2003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带来很大的冲击,全系师生沉着应对,科学协调,共同抵御SARS的干扰,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科研任务。有的研究组及时抓住机遇,在短时间内调整科研方,如陆祖宏研究组利用短短3个月就突破了管盖芯片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出了包括SARS病毒在内的10种呼吸道病毒的基因检测管盖芯片,并与苏州一家公司合作,获得了国家生物医学产品注册认证,出色地完成了国家SARS公关任务。
认真做好百年校庆工作。出版生医系校庆画册,加强对外宣传;举办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沙巴克教授的学术报告在内的各类学术活动近20场次;举办生医系“迎百年校庆网页设计大赛”,有力地推动了系网页建设;举办校友联谊会,韦钰院士与回校校友座谈交流,她回顾了生医系当年创业艰辛,肯定了系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希望来自海内外的校友心系母校,母系,共创东大美好的未来。
第二部分 加强控制,科学发展,开创国内一流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2005—2009)
年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迎来了重要的快速发展期。2004年底,系行政班子顺利换届,第六届系领导班子产生,顾宁任系主任(院长),孙啸、汪丰任系副主任(副院长)。周曼云、孟新、何林先后任党委书记,洪宗训任副书记兼副主任(副院长)。新一届领导班子同心同德,团结广大教职员工,着力谋划学院的发展。2006年,撤系成立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逐步建立并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系,学科进一步融合,学科方向快速发展,为创建国际高峰学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五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教学培养、科研合作、人才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标志性成果
2007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全国第二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2005年,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成立,学院下设现代生物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系; 2005年,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2009年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2006年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2008年通过建设验收;年,三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即苏州市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环境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无锡市生物芯片重点实验室相继建成; 2006年,“自身抗体检测方法,致病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获中华医学会三等奖;“结合分子组装进行功能微纳米结构制造的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生物医学工程成为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2008年,陆祖宏教授指导的刘全俊博士论文《三类新型集成化的基因芯片及其相关仪器的研制》入选全国百篇优博论文;2008年顾宁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年顾宁教授、顾忠泽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8年王雪梅教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05年,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延续资助。
二、学科建设
为继续保持学科竞争优势, 2006年借撤系建院之际,学院召开了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2009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组织全院教师广泛参与,群策群力,通过比照国际一流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确立了我们的学科发展定位,即在5至10年内建成国际领先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科学规划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和学科方向,确立在学院下初步设置现代生物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实行合理的学科布局。在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生物信息技术、医学影像及医学电子学、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材料、制药工程、医学信息学及工程、生物力学、神经信息工程等,学科布局更有前瞻性和竞争优势。
抓好“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机遇,积极构建创新平台。五年来,共利用“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和“985工程”二期、三期建设经费2000余万元,自筹经费800万元,分别建设“生物医学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生物医学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研究”重点学科项目,并顺利完成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高的投资效益和较好的评价。
认真做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五年来共有33名博士进站,14名博士后出站,有2名博士后选留充实到我们的学科梯队,博士后已成为学院一支重要的科研骨干群体和人才引进的源头。
三、队伍建设与国际交流
五年来,共引进包括李志勇教授在内的国际知名学者及青年博士21人,派出60余人次到美国、澳大利亚、瑞士、以色列、韩国、德国等国家进修或者作高级访问学者,8名教师在职攻读东南大学博士学位,教师中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90.20%。聘请11位知名学者为客座和兼职教授,如聘请美国Loma&Linda大学李一鸣教授为东南大学客座教授,聘请中国科学院陈达院士和中国工程院俞梦孙院士作为“东南大学兼职教授”。
学院建立了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体系。举办多个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如“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ioelectronics and Biomaterials (IWBB2008)”、“2008全国纳米生物与医学学术会议”等。
积极组织与兄弟院校或科研院所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开展学术交流,如与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奈米科技中心、北京大学、华中电子科技大、西安电子科技大等单位开展对口学术交流,相互交流科研工作经验。频繁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访问和交流,如邀请美国阿肯色大学、芬兰Jyv&skyl&大学、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等国际研究机构的专家来访,邀请陈达院士、饶子和院士等国内知名专家到本院讲学并访问。
四、人才培养
五年来,共招收本科生435名,其中本硕生261名,招收硕士494名,其中生物物理专业硕士27名,招收博士160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培养坚持长学制与短学制相结合的模式,2006年开始,本硕连读单独分代码招生,招生规模稳定在每年本硕60名,本科30名。为了适应我院跨学科研究的需要,自2007年开始增设生物物理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点,研究生的招生也逐步扩大到年招硕士120名以上、博士30名的规模,通过完善研究生招生管理办法和新增硕士点,使各学科方向及导师的生源结构趋于合理。
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了本科生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本硕连读两个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了生物医学工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形成了医学电子学及影像、现代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2005、2009年两次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最新的培养方案更加明确了本院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明确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现了各专业方向知识的系统性。
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及实践基地建设,建成合理的科研教学保障体系。在建立基础科研基地的同时,学院加大教学实验平台建设,投入260余万元,建成了生物技术与材料教学实验中心,为培养现代生物技术与材料方向的学生提供了最先进的硬件环境。整合医用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医学电子学实验室、信号与图像处理实验组,与TI公司共建医学电子学创新实验室。积极建设无锡贝尔森、徐州创新等校外实习基地,广泛联络企事业用人单位等实践基地。
强化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控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了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2007年开始增加了博士生预答辩环节,建立了预答辩制度。聘任研究生教学督导,加强课程教学、研究生开题和毕业答辩等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的监督,规范各培养环节的管理。在2006年,被抽检的12篇学历硕士论文中有9篇获得优秀,2篇获得良好,39篇学历博士中12篇优秀,23篇良好。2008年,我院被抽检4本学位论文,全部合格,其中两本被评为优秀,两本评为良好。2009年陆祖宏教授指导的刘全俊博士的学位论文《三类新型集成化的基因芯片及其相关仪器的研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五年来,每年都有1-2篇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每年都有多个项目获得江苏省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多位博士生获得东南大学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和东南大学优博资金资助。
加强国际化办学,积极开展校企工程教育联合办学的探索。2004年和2007年,分别启动了东南大学与德国乌尔姆大学先进材料“3+1”交换生项目及双硕士项目,已派出交换生10名,双硕士项目15名,双方初步商定了培养方案学分互换制度,德方准备于明年向我院派送学生。2007年国家启动了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项目,我院共派出博士生30余人,其中10余人为出国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由海外学院招收4名外国留学生到我院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与企业联系,积极探索校企工程教育联合办学的模式,已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无锡GE等有合作意向,并有实质性的进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2005年召开学院人才培养及德育工作研讨会,确立“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学生党建为龙头,以主题文化活动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进一步做精做强我院的特色主题文化活动,开展“新生节”、“同伴教育”、“同心&同行”等活动,创建学生之家“生音阁”,加强文化主阵地建设。五年来,我院学生分别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大赛中获多项一等奖或二等奖15人次;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金银铜奖各1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1项;学生参与在包括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高水平刊物在内的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4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有5篇。
教学建设和教学研究成果丰硕。五年来,获得 “医工结合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国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示范区项目、“生物医学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等2项国家质量工程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完成生物医学工程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成为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获得校级教改项目6项,教材建设项目4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5项;完成4门校精品课程建设,编写4本讲义,《成像原理》教材正在审稿;发表教学研究文章5篇;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五、科学研究
争取国家科研项目,承担重大研究任务。围绕“纳米材料与器件”前沿技术,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防科研项目以及各类国家和省部级面上科研项目。2006年争取到东南大学第一个“973”项目,另外争取973子课题10个,主持863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攻关项目1项,近5年所承担的国防科研项目有了明显增长。五年来,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项目32项,省部级基金项目41项,横向及其它项目基金28项,科研经费到款1.32亿元,年增长30%以上。发表SCI/EI论文578篇,授权专利72项,出版教材及专著3部。
寻求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学院加强与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企业联系与合作,先后与飞利浦医疗系统公司、GE通用医疗集团、西门子医疗系统集团等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学校组织科技成果巡回展的机会,直接与企业交流,介绍学院的最新科技成果,重点推荐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关键技术。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年,学院建立了多个重要科学研究基地,包括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生物医用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环境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无锡市生物芯片重点实验室等。初步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到高技术应用的完整的产学研基地。
六、综合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
认真组织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五年来,学院共发展党员606名,其中发展学生党员601名,发展青年教师党员5名。
成立青年教师协会,构筑青年教师交流平台,为青年教师早日成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加强网络建设和对外宣传,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院对网页的架构重新设计,更新了网页内容,新的网页信息量更丰富,办公自动化的功能更完善。
大力改善实验室及教师的科研办公环境,五年来,向学校积极争取科研用房,并进行了合理调配,基本满足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人才引进的需要。
第三部分 坚持质量,创先争优,积极推进国际一流学科的建设步伐
(2010—2014)
2009年底,第七届学院领导班子成立,顾宁任院长,汪丰、谢建明、徐春祥任副院长,谭逸斌任院长助理,学院党委也顺利换届,何林、洪宗训先后任书记,程斌任副书记兼副院长,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十二五”建设任务为目标,推行“质量控制年”,充分调动全院教师的积极性,近五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综合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一、标志性成果
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继续蝉联第一。2010年,孙剑飞博士论文《电磁控制的几种纳米颗粒的组装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11年,杨芳博士论文《超声磁共振双模式微泡造影剂的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13年,我校成为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万遂人教授当选教指委主任;2012年,东南大学-华大基因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立;东大-华大基因创新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侯勇在世界顶级期刊《Cell》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2013年,顾宁教授牵头的《立足研究,着眼创新》教学成果,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出版专著、教材5部。2012年,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优良的成绩通过国家评估;2012年,顾宁教授等参与的项目《纳米材料若干新功能的发现及应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顾忠泽教授的《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发与临床研究》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顾宁教授的《磁性纳米材料新功能的发现及应用》荣获省级技术发明一等奖;2011年,顾忠泽教授的《基于微纳结构材料的生物医学检测方法研究》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顾忠泽教授的《生物人工肝用细胞大规模培养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开发》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何农跃教授的《生物芯片制备新技术及应用》获省级(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2013年,引进陈战、唐达琳、Gerard Marriott等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聘任詹熙为江苏省特聘教授;新增王雪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名,新增刘宏“青年千人”1名,新增赵远锦、赵祥伟、孙剑飞“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2012年,顾忠泽教授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二、学科建设
2012年,我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以高出第二名近7分的优势蝉联全国第一。同年,“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项目“生物医学信息技术” 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验收,累计使用经费500万元;2013年,“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创新平台建设” 以优秀通过国家验收,累计使用经费2000万元;2014年,“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建设项目“生物医学工程”以A等通过验收,累计使用经费1600万元。
2012年底,学院召开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战略研讨会,出台了《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人才引进的工作规范》,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人才工作的经验得失,统一了全院教师的思想认识,探讨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强学科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三、队伍建设与国际交流
学院围绕“十二五”建设目标,大力引进海外重量级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自2010年以来,引进陈战、唐达琳、Gerand& Marriott等3名千人专家,引进青年千人刘宏教授,聘请詹熙为江苏省特聘教授,为了发展新的学科方向调入吉民教授,引进海内外青年才俊孙清江、吴富根、卢晓琳、韩晓锋、赵远锦,青年博士周雪峰、孙博、石增良、谢卓颖、周昕、王婷、蔡彦、涂景、朱存等,师资规模不断壮大,至2014年4月底,全院教职员工已达1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近80人,教授31人,副教授30人。
学院重视团队建设和拔尖人才的遴选和成长,创造条件加大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实行省优势学科青年人才支持计划,支持选派中青年教师赴境外研修。“青蓝工程”顾忠泽团队成功申报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顾宁入选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王雪梅、肖忠党、顾忠泽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王雪梅获201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孙剑飞获“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赵祥伟、孙剑飞、杨芳、赵远锦等获“新世纪优秀人才”。徐春祥入选第八批“高峰人才”。
近五年来,由学院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2次。如“2013年第一届中日纳米医学会议”、“ 生物电子学与生物光子学国际联合学术论坛”等。通过主办国际会议,进一步提高学院及学科在国内外影响力。
积极组织与国内外院校或科研院所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开展学术交流,重点参与了东南大学—莫纳什大学相关的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和国家层面上对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议;与东京工业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长期开展了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其中与东京工业大学资源化学研究所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每年互派人员互访。与英国剑桥大学高级光电中心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双方都互派教师和学生互访,并共同申报了“中英博士生教育及科研合作伙伴关系项目”,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为期两年的资助。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哈佛大学维斯研究所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每年实验室都派送2-3名博士生和教师到维斯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
四、人才培养
五年来,共招收本科生525名,其中本硕生325名,招收硕士512名,招收博士172名。
改革本科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博士生招生体制。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课程及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和交流等方面的工作,2010年,我院与华大基因就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签署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因组与生物信息类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制定了学生选拔,学生管理等一系列办法,当年首批9人前往华大基因学习。为提高博士生源质量,改革现行招生制度,我院率先试行考核制博士招生,取得了较好效果。
加强国际化办学,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继续招收国外留学生,五年来,招收3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目前已有5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在读。加强英文课程建设,由李志勇教授邀请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的Quan Long博士(高级讲师)讲授“医学成像和图像处理前沿”的研究生课程。到目前为止,已建设7门由外教授课的全英文课程。五年来,有18位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在大会上做口头报告,有28位研究生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10位博士生出国公派联合培养。与密歇根大学生物材料实验室签署合作协议,申请本科生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计划1项;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初步达成合作协议;邀请海外教授开设全英文课程3门;3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留学。五年来,共获全国优博2篇,优博提名奖1篇,江苏省优博3篇,优硕3篇。
教学建设和教学研究成果丰硕。顾本立教授等主编的《医学成像原理》、王进科教授主编《生物医学实验》已正式出版,陆祖宏教授负责的《基因组科学与技术》课程获得江苏省和国家双语精品课程建设。在学校组织“东南大学首届iGEM竞赛”,组织两只队伍参加亚太区分区赛,获得1项金奖,1项银奖;2010年,邢丽娜、林艺文等团队分获江苏省TI模拟电子线路邀请赛一、二等奖;2012年,林志宏等同学荣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东南大学选拔赛特等。2013年,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上,获优秀项目奖1项;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1篇;在iGEM亚太区分区赛获得1项金奖,1项银奖。
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五年来,在“五四”表彰中,45人获得校“优秀团员”荣誉称号,14人被评为校“优秀团干”,吕菲获得“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孙剑飞博士荣获校2011“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11101团支部获得“甲级团支部”荣誉称号,硕士092团支部荣获“先进团支部”称号。加强就业指导与毕业生教育工作,加强与华大基因、无锡GE、迈瑞、中兴、华为等就业基地的联系,设立了年资助额为7万多元的联影医疗奖学金,主动开辟丰盛科技、联影医疗、百度等新介入公司的就业市场,主动征询用人需求,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
五、科学研究
争取国家科研项目,承担重大研究任务。围绕生物医学领域前沿技术,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防科研项目以及各类国家和省部级面上科研项目。2010年顾宁教授主持1项973项目,2012年刘全俊教授主持1项863项目,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8项,比“十一五”期间增加了6项。国防科研项目及其它横向项目都有了明显增长。
五年科研经费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10至2014年4月,科研经费累计到款1.85亿元,年增长10%以上。近五年来,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项目48项,省部级基金项目43项,横向及其它项目基金35项。发表SCI/EI论文688篇,授权专利85项,出版教材及专著5部。
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主动推介学院科研成果。以前期学院与江苏省医检所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为基础,进一步就三类医疗器械检验与高分子安全性评价等方向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沟通与交流;与南京巨鲨医疗、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迈瑞集团苏州惠生、南京鱼跃等企业院所、常州市肿瘤医院、南京玄武区科技局、浙江桐乡市等相关部门进行了产学研研讨与对接,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镇江耀华医疗器件科技有限公司等交流,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加强国家重大科研规划建设。年期间,加强“2011协同创新计划”的预研和项目的立项组织,由我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深圳迈瑞公司、北京协和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人大附中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创建“个体化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初,筹备进入江苏省候选答辩评审阶段。顾宁教授研究组等参与苏州大学纳米协同创新计划取得较好的进展。
六、综合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院党委一贯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五年来,学院共发展党员612名,其中发展学生党员608名,发展青年教师党员4人。目前,学院党员数352人,本科生学生党员人141人,研究生党员数156人,教师党员55人。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学院议事决策机制。修订《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三重一大”必须经过党政联席会议决策。
做好工会和关工委工作。成立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老教师老有所为的作用,动员老教师关心青年学生的成才成长,聘请周曼云书记为本科12级国旗团支部的辅导老师;开展节日送温暖活动,及时补助困难职工,及时慰问老同志。
加强网络建设与信息化工作。根据信息更新和为迎接院庆30周年的需要,新建英文网页和系庆网页,进一步完善中文网页。
加强校友工作。围绕办好30周年系庆的目标,构筑校友母校共同发展的平台,先后在深圳、南京、北京、上海、苏南、北美等地校友分会,向校友及时通报学院学校发展情况,共同谋划学院发展大计。广泛联络校友,组织校友暨产学研论坛,积极鼓励和支持校友创业。}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