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计生特殊家庭庭

实施“五大行动”
关爱特殊家庭
四川省计生协
& & & &崇州市幅员1090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53个村(社区),户籍人口67.4万人,失独家庭共561户。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帮助失去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家庭走出困境,解除他们生产、生活、生育之忧,崇州市人口计生局、计生协全力实施项目关怀、阳光爱心助学关怀、心理关怀、再生育全程关怀、健康关怀等五大&关怀行动&,给特殊家庭以全方位服务,让其备感党和政府的温暖。
一是实施&安居工程&、产业扶持等项目关怀行动,确保困有所帮
& & & &2010年以来,崇州市实施了计生特殊家庭安居工程项目,解决了部分计生特殊家庭的住房之困,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在整合民政、残联等部门的相关配套资金及本级计生帮扶部门的帮扶资金的同时,计生部门给予每户一次性补助5万元,实施农村计生特殊家庭&安居工程&项目。近几年投入70余万元为15户特殊家庭修建了住房,圆了计生特殊家庭的&安居&梦。在为他们圆&安居&梦的同时,投入5万余元,配套对5户&安居工程&家庭开展产业扶持。帮助这些家庭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在&输血&帮扶的同时,又帮助他们增强&造血&功能,使他们既安居又乐业。通过实施安居工程,助困一户,影响一片,让计生特殊家庭真正享受到了党和政府温暖的阳光。
二是实施&阳光爱心助学&关怀,确保失有所助
& & & &2013年3月,崇州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建立关爱贫困学生救助机制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崇州市&阳光爱心助学行动&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口计生局,通过建立《崇州市&阳光爱心助学行动&救助对象花名册》和贫困学生数据库,对全市贫困家庭学生实施&阳光爱心助学行动&。目前对登记在册的100余户留有第三代子女的计生特殊家庭,市人口计生局、计生协对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跟踪,记录帮扶内容、部门帮扶动态、资助金额等,一直到他们完成学业为止。并将&阳光爱心助学行动&与人口计生&三结合&帮扶工作相互结合,把救助对象分解到各乡镇和市级各部门,进行&一对一&帮助。市政府与各乡镇、市级各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为每个帮扶对象每年提供救助金元,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三是实施心理关怀行动,确保堵有所疏
& & & &2013年崇州市成立协会志愿者精神慰藉关爱队,对特殊家庭开展心理疏导活动。通过结对、定期上门服务、节假日走访看望慰问失独家庭进行等形式,了解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慰藉,帮助失独家庭摆脱阴影,让失独家庭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燎原乡安顺社区3组村民章子福、易桂香夫妇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自不幸发生后,夫妇俩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感到十分绝望。市计生协及时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每逢节假日协会志愿者都到他家去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为他们送去慰问品、慰问金,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慰藉,帮助他们从失去儿子阴影中走了出来。当了解到他们有种植宝石梨的愿望后,协会志愿者们协调该乡宝石梨协会,在种植宝石梨技术、技能方面及时给他们提供了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勤劳致富。
& & & &市计生协还在条件较好的村(社区)建立了&老年健康活动中心&,组建各式文娱队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帮助&失独&家庭成员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娱乐身心,融入社会。
四是实施再生育全程关怀行动,确保情有所系
& & & &对于尚处于生育期且有生育意愿的特殊家庭,计生部门继续按照再生育&五个一&工作制度要求,实行定人定岗定责服务。针对待生育人员情况,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和节日慰问工作,主动和四川大学华西附儿院专家联系,加强孕前健康检查和辅助生育技术等再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再生育技术服务档案和个性化动态跟踪服务;对已生育的家庭,积极开展婴幼儿健康知识培训,做好再生育宝宝的早教工作。现已经争取到市教育局的支持,为再生育宝宝减免幼儿园至高中阶段的各种学校教育费用。
五是实施健康关怀行动,确保病有所询
& & & &崇州市计生协实施的健康关怀行动包括两部分:一是完善特殊家庭健康档案 &在对全市特殊家庭进行全面摸底登记的基础上,逐人逐户建立健康档案,详实记录每户特殊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并根据每人的健康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二是定期提供生殖健康服务 &市计生协联合卫生医疗机构,每年为特殊家庭定期提供2次常规体检和相关疾病咨询指导服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省崇州市计生协)
[共发表1099篇]
您可能也喜欢
记住用户名
本周【协会活动】阅读排行
留下你斑驳的笔迹
人生推荐阅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或查找公众号 人生网 即可。5个小家庭组成的特殊大家庭当选首届江苏省文明家庭_中国江苏网
&&&&&&&正文
5个小家庭组成的特殊大家庭当选首届江苏省文明家庭
5个小家庭组成的特殊大家庭当选首届江苏省文明家庭农阳家庭农阳南京雨花台区景明佳园的一栋楼里,住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农阳家庭。农阳家庭是五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从南京市福利院走出来的兄弟姐妹,带着各自的小家组成的特殊大家庭,12名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大家子生活其乐融融。他们身有残疾、生活不富裕,却乐于助人、努力回馈社会,在当地传为佳话。近日农阳家庭当选首届江苏省文明家庭。
  农阳家庭
  中国江苏网2月23日讯 南京雨花台区景明佳园的一栋楼里,住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农阳家庭。农阳家庭是五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从南京市福利院走出来的兄弟姐妹,带着各自的小家组成的特殊大家庭,12名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大家子生活其乐融融。他们身有残疾、生活不富裕,却乐于助人、努力回馈社会,在当地传为佳话。近日农阳家庭当选首届江苏省文明家庭。据悉,首届江苏省文明家庭全省有100户文明家庭当选,南京有10户当选。
  实习记者 张依依
  奇妙缘分 既是邻居又是亲人
  农阳排行老三,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领头羊”,谈起自己的“兄弟姐妹”,农阳直呼是奇妙的“缘分”。而这缘分,一连便是几十年。
  农阳说,他与大姐伟助、二姐广妹、四妹治辰和五妹一起在南京社会儿童福利院长大。成年且各自成立了家庭之后,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独立的平房。巧合的是,这五家人被分到了同一排平房,成了朝夕相处的邻居,关系更加紧密起来。2003年,他们又一同迁到了景明佳园的同一栋楼里继续做邻居。
  在福利院时,这五家便如同一家人似的。“吃饭的时候,谁家煮饭了,跑过去掀起锅盖分得一块肉。平时几乎是有事没事都去串串门,热闹得很。”搬出院子之后,农阳也常常怀念那样的时光。
  在搬进新住处之后,农阳也想方设法维系着这样的亲密关系。“毕竟是一起长大的,虽然大家平时都忙,还是不愿意就此疏远了。趁端午、春节这样的日子,我们就商量好,每家出一点钱,给我大姐,她做菜好吃。我们做一桌丰盛点的,五家人聚个餐。”说起这个,农阳显得很开心。
  互相扶持 小家庭有难大家庭帮
  “我女儿都喊她们妈妈。”农阳的女儿4岁时,农阳与妻子离婚了,妻子返回老家。大姐二姐和四妹五妹便争相担起了替农阳照顾女儿的重任。“女儿想妈妈,经常哭闹。我当时又要出去工作,几个姐妹挺身而出来帮忙,真的非常感恩。”
  五六年前,住在3楼的老四治辰的老公遭遇一场车祸,腿部需要做手术上钢筋。农阳便赶忙号召起这大家子里的成员。“虽然大家都是低保户,仍每家都尽力捐出钱来,楼里的其他居民也受感染,捐了一些钱,最后攒了大概4000多元,解了燃眉之急。”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对于这五家人来说,在困难时互相扶持,帮忙一把已是一种习惯。
  踏实生活 成了社区学习的楷模
  农阳是个热心人,自从住进拾景苑2栋,他便担任起楼栋长一职,他对楼栋居民的情况如数家珍,他帮着大家解决困难,调解邻里纠纷;他不仅免费给居民推拿,更主动承担起照顾邻居90多岁的孤寡老人徐汇泽的重任,2014年当选了“南京好市民”。
  出了福利院之后,直面生活,五家人的压力也变大了。“从前毕竟不用担心孩子晚上回家,那一顿饭,从哪里来。”但是,农阳却感觉格外的充实。
  “不仅是我,我们几个都这样觉得。14年来,虽然物质方面并不宽裕,但是我们都踏踏实实,努力生活,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做。”四妹治辰在社区的残疾人中心兼职,老二广妹也每天坚持做手工做到凌晨一两点来补贴家用。大姐为了减轻二妹的压力,为她带了许多年的儿子,如今,14岁的“干儿子”还常去大姐家串门留宿。
  近些年,农阳家庭获得了不少市里,区里颁发的最佳家庭、文明家庭的奖项。农阳深感肩上所担的一份责任深重。“通俗一点说的话,我们就是吃着‘皇粮’长大的。国家养育了我们,我们也希望让别人能看到,我们能够立足于社会,也能过上稳当的生活。”
  同一栋楼中66户人家,有20户从未拖欠过物业费,让农阳感到骄傲的是,虽然是靠着低保生活,这5家子也在这20户之列,成为社区其他居民的学习榜样。
  言传身教 女儿也加入助人行列
  刚住进景明佳园的那年年末,社区开始征寻楼栋长。楼栋长的工作不免一些繁琐的小事和邻里的纠纷,大家都觉得麻烦不愿意做。然而身有残疾的农阳毅然担起了这份职责,而且,这一做,就是14年。
  “认识了除了我们5家人之外的很多邻居,大家关系处得不错。” 记者见到农阳时,他刚从95岁的一位孤寡老人家中回来。他几乎每天都会去老人家照顾他,已经坚持了7个年头。“老人家里前段时间微波炉坏了。我有次过去发现燃气灶上火灭了,燃气却还开着,吓了一大跳。之后觉得不行,就带着女儿跑了好几个商城,特意找到一款功能简单易懂的,买给老人。”
  难得的是,农阳的女儿在平时也常常去照顾老人。机缘巧合,而后老人就成了农阳女儿书法绘画的启蒙老师。“其实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希望女儿也能抱着这样一颗真心长大。”农阳欣慰地说。
  其他当选的南京家庭(部分)
  冯树凭家庭
  南京市秦淮区月牙湖街道石门坎社区
  南京市秦淮区的冯树凭家庭,是一个由祖孙四代、7个小家庭,16位成人,其中“80后”5人组成的幸福大家庭。二十多年来,他们坚持以办《家报》为“桥梁”与载体,建起了坚守“家和”、追求“卓越”、争做“奉献”的良好家风。
  冯树凭、罗巧珍夫妇二人以自己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来教育引导子女。冯树凭一直在军队工作,自离休之后,他坚持出书、办《家报》、兼任干休所管委会主任。他先后出版了《奇迹》、《夕阳》、《札记》三本约70多万字的书。曾先后获得总后“先进离休干部”、“江苏省五好文明家庭”、“南京市建设学习型家庭示范户”、2007年南京十大和谐家庭、2012年“南京市十佳幸福家庭”等荣誉。冯树凭和罗巧珍主编的《家报》,自创办以来,坚持至今。2011年还出版了《家报》四卷合订本。全家几乎年年都积极主动为老区、贫困区,捐财物、电器及家具等,其中比较大的捐献活动是:2008年为汶川大地震捐款3040元,另外自愿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8500元;2010年4月向玉树地震区送温暖活动中捐款2000元。
  刘镇吾家庭
  南京市鼓楼区挹江门街道丁山社区
  刘镇吾、夏金瑜夫妇育有3儿1女,共有家庭成员15人。多年来该家庭认真遵循“家和万事兴”的家训,和和美美幸福地生活着,享受天伦之乐。
  儿子、媳妇们经常去陪伴父母,不仅送去父母爱吃的菜肴、必需的物品、爱穿的新衣,还经常利用假期带父母外出旅游,游历各地美景。婆婆夏金瑜待3个儿媳和1个孙媳视如己出,采用“关心、爱护和沟通”的方式处理好婆媳关系。几年前,婆婆学会了用手机短信与媳妇们加强感情交流,现在能熟练使用QQ和微信,在微信中建立了“四代同堂”专栏,刷屏晒幸福。南京晨报以《婆媳用发短信沟通感情》、《老妈83,最爱在朋友圈给子女点赞》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俗话说“邻里好赛金宝”,老两口和对门已经做了33年的邻居,邻里间互相帮助,对门邻居回乡探亲就把钥匙交给二老让他们代管门户,二老外出旅游,邻居就帮着喂看小鸟,两家人处得就像一家人。
  汤小霞家庭
  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街道紫鑫城社区
  汤小霞是一位与癌魔抗争22年的共产党员。1993年,44岁事业正值顶峰的汤小霞因患结肠癌被医生判为只有半年的生存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家人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给她勇气、信心与病魔抗争。老公天天用自行车推她去玄武湖情侣园锻炼,儿子天天换着花样做可口饭菜给妈妈增加营养。和睦的家庭不仅使汤小霞战胜癌魔,获得了康复,而且成为她做公益义务宣传“癌症不等于死亡”服务癌友奉献爱心的动力和源泉。支持汤小霞20年做公益活动的老公在2015年神情有些变化经常丢东忘西。4月21日凌晨4点,汤小霞发现老公不见了,全家出动寻找找回。自此,全家人将所有的关爱集中在老爷子身上。儿子每天抽出时间陪父亲拉二胡,加强老爷子手指与脑部运动、孙女负责给爷爷刮胡子,汤小霞每天给他做营养丰富的可口饭菜,生病的老爷子被家中亲情包围着,家中充满温馨与乐趣,延缓了老爷子老年痴呆发展的症状。汤小霞爱自己的小家,更愿意把爱传递给社会的大家。
标签:农阳;家庭;我们;女儿;福利院;生活;邻居;汤小霞;大家庭;文明
责任编辑:孟涛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1,B2-特殊家庭一家五代人全都无子 接力领养5个孩子-陈兴奎,领养-北方网-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最新新闻排行
特殊家庭一家五代人全都无子 接力领养5个孩子
  今年75岁的陈洪典,是德州市红十字会黄河涯骨质增生专科医院的院长。一百多年前,他饱经磨难的曾祖父婚后无子,无奈之下领养了一个孩子,于是拉开了这个特殊家庭代代领养的序幕,造就了这个罕见的五代领养之家。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有四代五人是被领养的。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的陈家,陈洪典讲述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领养史。
  命途多舛
  陈兴奎领养子孙
  清朝咸丰年间,陈洪典的曾祖父陈兴奎出生于陵县于集乡陈宝亮村。一周岁时,陈兴奎的父亲去世,他跟随母亲改嫁到同县徽王庄镇张龙村。刚开始,他还能和继父勉强生活在一起,后来,母亲为继父生了个儿子,从此,陈兴奎经常遭继父的冷眼和打骂,村里的伙伴也经常欺负他这个“外来的娃”。
  世态炎凉,让陈兴奎变得早熟。10岁时,陈兴奎在一次又一次受到继父的打骂之后,不堪忍受,偷偷跑回陈宝亮村。可到了村里一打听,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但倔强的陈兴奎仍不愿意回到继父家里,过起艰难的乞讨生活。后来,他到处给人打短工,给地主养马放牛。
  经过几年的劳作,陈兴奎小有积蓄,置办了一小块地,总算解决了温饱问题。在男子十六七岁就结婚的旧社会,陈兴奎直到近30岁时,才和一个有点精神病的女子结婚成家。婚后,陈兴奎的妻子一直没能生育,19世纪80年代,他领养了一个贫苦人家的男孩,取名叫陈东华,一家人总算过上了简朴而又安定的生活。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陈兴奎将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拿出来,张罗着为儿子陈东华娶了媳妇。但陈东华结婚不久,不幸却再次降临到陈家。当时,正直八国联军侵华,社会动荡不安,日军大肆掳掠“华工”,陈东华被日军掳走,杳无音信。丧子之痛,让陈兴奎再次陷入悲痛之中,考虑到儿媳妇刚刚过门就守寡,又膝下无子,陈兴奎就想为儿媳领养一个孩子。不久,陈兴奎收养了一贫苦人家不足周岁的男孩,取名陈炳秀。
  孙承祖志
  陈炳秀领养第四代
  陈兴奎对收养来的陈炳秀疼爱有加,节衣缩食,送他读了9年的学堂,并学习武艺。15岁那年,陈炳秀结婚,可婚后3年也没有孩子,在陈兴奎的劝说下,陈炳秀决定跟祖辈一样,领养一个孩子。
  1933年6月,陈洪典出生在陈宝亮村西头一个穷苦人家,但出生不到一个月,母亲就去世了。没有母亲的喂养,瘦小的陈洪典面临死亡。这时,已经70多岁的陈兴奎张罗着把他接进了村东头的陈家,成了陈兴奎的重孙子。
  在收养陈洪典两年后,陈炳秀夫妇先后生了两个儿子。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陈洪典只上过两年学,便在家帮父母做起了农活。1950年,陈洪典17岁时穿上了军装。不久,他响应号召,告别亲人,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成了一名志愿军战士,加入到抗美援朝的队伍中。当兵后,身材瘦小的陈洪典被分配去学医。1953年,在朝鲜战场夏季反击东线战斗中,他荣立三等功。7年的军旅生涯中,陈洪典刻苦学习医务知识,转业后,成了一名大夫。
  五代领养
  成“名人名家”
  转业后,陈洪典很快结了婚,但婚后多年,妻子竟也没有生育。1969年,陈洪典收养了一个儿子,取名陈卫东。陈卫东现在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废品收购站工作,也有了自己的三口之家。
  1987年,村里的村民拾到一个女婴,想到自己小时候被收养的经历,陈洪典可怜起这个小孩来,尽管当时家庭并不宽裕,但他还是收养了这个出生才10天的女婴,并起名陈卫平。陈卫平刚来陈家时,体弱多病,陈洪典便经常给她打针吃药,天天喂奶粉,100多天后,养女就长得又白又胖,陈洪典夫妇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如今陈卫平已是滨州医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
  陈洪典的这个幸福而又特殊的家庭,在当地传为美谈。2007年9月,陈洪典特殊的领养之家还被中国名人名家档案馆授予“名人名家”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赵健)
北方网声明:本版文章内容属转载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编辑:吴极
我来说两句:
 精彩热图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无标题文档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生特殊家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