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学上册学

初一上册科学练习册答案
无忧考网为您整理了“初一上册科学练习册答案”,方便广大网友查阅!更多初中一年级相关信息请访问。
【当堂训练】1、A 2、A 3、①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②信念,“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勇气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③喧腾,“喧腾”原来是喧闹沸腾的意思,文中指呼唤、召唤。4、D 5、(1)拟人。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爱。(2)比喻。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6、略【课后作业】1、“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2、实现理想的路是漫长而艰辛的,有坚定不渝的信念,才能实现理想。“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3、区别:第一部分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真实的“山”和“海”。第二部分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理想的境界。联系:第一部分的“山”和“海”是全诗的基本意象,第二部分的“山”和“海”是对第一部分的拓展和升华。4、“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表现理想境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5、表达出“我”对寻找到大海的坚强信念。“用信念凝成的海”指的是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追求。6、示例:现实是大山,理想是大海,中间隔着千山万水,信念是飞跃万水千山的翅膀。2、《走一步,再走一步》(A)【当堂训练】1、略 2、(1)戒 改成 诫 (2)篷 改成 蓬 (3)昏 改成 晕 (4)伤 改成 丧 3、①B ②A ③B 4、(1)嶙峋 (2)头晕目眩 (3)小心翼翼(4)灰心丧气 5、(1)生动地表现出“我”的瘦弱和紧张害怕的程度。(2)具体地表现出“我”害怕到神志错乱的地步。 6、略 7、如13节“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与17节“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构成伏笔和照应。【课后作业】1、环境描写 衬托“我”恐惧的心理。2、“我”在父亲的鼓励(指导、引导)下一步一步爬下悬崖。3、不可以。用逗号,语气平缓,父亲用平静的语气与儿子对话,以消除儿子内心的恐惧。而感叹号语气比较强烈,体现父亲当时紧张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儿子内心的恐慌。4、毫无信心(恐惧害怕)――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有了巨大的成就感。5、示例:他具体指导儿子第一步应踏在哪块石头上让儿子成功地迈出第一步。理由:这使儿子产生了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激励儿子独立走向成功。(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3、《短文两篇》(A)【当堂训练】1、惊讶 宽恕(感动) 2、知知不休 烦 为后文继续写蝉的生命历程作铺垫,同时与作者后来对蝉的感悟形成对比。 3、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4、秋色之绚丽多彩是由夏之生命孕育,其中包括蝉这样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生命。 5、要好好对待生命、珍惜生命,不管生命是长是短,都应该好好活过。【课后作业】(一)1、杨絮为播种生命而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2、“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株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3、我们应该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4、其一,在全道路上,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悲观,不绝望。其二,要勇敢地蔑视和挑战不公平的命运。5、略(二) 1.形状、习性、声音 2.托物言志 3.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4、《紫藤萝瀑布》(共一课时)(A)【当堂训练】1、盛开、待放、绽开 2、C 3、一片花 一树花 一株花 一朵花4、象征(托物言志)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5、6、7略初一上册科学重点一定要具体一章一章的知识点归纳一下啦
清枫憅禗殚
第一章 科学入门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 的学问.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可以这样说: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 我们身边.2.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多观察 ,多思考,多实验,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3.实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做实验时,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 规章制度,要注意安全.要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4.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鸡蛋便会下沉 .在烧杯里放入较多的食盐,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生鸡蛋会上浮最后漂浮 5.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 进行比较的过程.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 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然后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6.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较大的还有千米,较小的还有分米,厘米等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7.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8.量筒的使用方法: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量程 和最小刻度.量液体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9.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 在水中,两次读数的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10.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_.11.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 _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它的规定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一摄氏度.12.液体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 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 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眼睛应平视,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纪录读数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和估读值.13.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用符号 kg 表示,较大的单位有 吨,较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等.1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 决定.改变物体的形状,温度,状态,位置和空间 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15.实验室里常用天平 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常见的是托盘天平_.16.托盘天平的使用:(1)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天平放水平.(2) 调平衡,用平衡螺母 调节.(3) 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先放大 砝码,再加小砝码,最后移游码_.(4) 读数,将盘内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5) 称量完毕,用镊子 将砝码逐个放回 砝码盒内.17.在自然界,任何有 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如日晷就是根据 的原理发明的,摆钟就是根据摆的 原理来工作的.(免做)18.科学探究的步骤是(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事实证据 (5)检验假设 (6)交流和评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七年级科学上(浙教版课本电子版)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七年级科学上(浙教版课本电子版)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620|
上传日期: 19:44:5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七年级科学上(浙教版课本电子版)
官方公共微信朱清时院士主编的《初一科学教科书》里的这道题有问题吗?
朱清时院士主编的这套科学教科书概念严谨。但其中一道思考题,是不是有问题呢?
题目是:月球到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38.44 万千米,一架时速 1000 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时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98页,《地球与宇宙》章节)
我孩子6岁时给他讲嫦娥奔月,孩子说:月亮上没空气,嫦娥怎么飞上去?
不过,确实存在一个问题,离开地球为什么一定要先环绕飞呢?假设有这么一个鞭炮,里面装满炸药,一直有垂直向上的推动力来克服地球引力,使这个鞭炮保持10km/hr的速度,这个鞭炮还是会冲出地球啊。(飞往月亮的火箭为什么不一直垂直飞呢?而要先环绕地球)
如果这架飞机是航天器,一直垂直飞,只要它有能力能保持1000km/hr这个速度,为什么就飞不出地球呢?
月球到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38.44 万千米,一架时速 1000 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时间?如果用高年级的语言,这道题的意思是:A 与 B 距离 3.844E8 m,一个质点的速度是 1000 km/h,从 A 到 B 需要多少时间。由于教材针对低年级学生,所以用地球飞向月球的飞机来做情景,增加趣味性。题目的本意是考察速度的概念,你和你的孩子都在钻牛角尖,根本没有掌握「抓住主要因素」这一原则。作者朱清时,在自己掌握深厚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在编写教材时考虑到读者水平,循序渐进,非常难得。@杨灿 的答案是对第一宇宙速度的典型误解。直接引维基 Escape velocity is sometimes misunderstood to be the speed a powered vehicle, such as a rocket, must reach to leave orbit and travel through outer space. The quoted escape velocity is commonly the escape velocity at a planet's surface, but it actually decreases with altitude. It is the speed above which an object will depart on a ballistic trajectory, i.e. in free-fall, and never fall back to the surface nor assume a closed orbit. Such an object is said to "escape" the gravity of the planet.A vehicle with a propulsion system can continue to gain energy and travel away from the planet, in any direction, at a speed lower than escape velocity so long as it is under propulsion. If the vehicle's speed is below its current escape velocity and the propulsion is removed, the vehicle will assume a closed orbit or fall back to the surface. If its speed is at or above the escape velocity and the propulsion is removed, it has enough kinetic energy to "escape" and will neither orbit nor fall back to the surface.
此题想要传递的知识无非 是距离 速度 和时间的相互关系中文没有虚拟语气 如果题设已包含了虚拟成分 再纠结于引力 位移 参照系 其实有些钻牛角尖了如果题设改为 京沪高速全长1262公里 步行速度 5公里每小时 难道我们还要纠结上海到北京不存在直行线路 海拔高度不一 且地球表面是不规则球面么?行人无法上高速 没带钱过不了收费站 路上渴了饿了没地方买饮料食物 走到一半晕倒了是从上海市中心走到北京市中心么?还是按移动短信提醒计算?个人觉得 科普和科研 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对严谨性的有不同要求
好吧我决定写个偏题的回答……首先“这个问题是否符合实际”其实是个很好的问题。类似于“超人真的能接住他的女朋友吗?”之类的,可以写篇很欢乐的文来做科普。期待有人来写。但是对于题目表述中暗含的“中学课本中不该出现这样的题”的意思,我觉得是过度严格了。的确如果增加“假如”二字会更好,但中文的情况,在本题语境下,不添加“假如”二字,也绝少有孩子会问到“真的能飞上去吗?”即,如果题目声明“假如”我觉得写这个题的人特别严谨,不错。如果题目保持现状,也算不上什么错。毕竟不是故意假造一个地月距离数据= =……细节的确在教育中很重要,但孤立的一个细节几乎不可能对教育产生任何影响。别太当回事儿。以及孩子看到什么不重要,孩子做出了反应之后,大人如何对待他的反应才重要。比如,根据@许博涵的描述,整本书是比较严谨的,那么有一处孩子都没发现的所谓“不严谨”,不会影响它对孩子“要严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孩子提出“飞机飞不上去吧?”,大人回复“你说得对,这里加上假如会更好”或者“你以为你是谁啊,人家院士写的书你还敢挑错?”对孩子后续的影响要远大于孩子发现这个问题的影响……所以,比起“骂编课本的人”,如果您的目的是关注教育,请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处理孩子这类问题上。假如孩子遇到类似题目,我推荐的处理方式如下:1、如果孩子没觉得有啥不对劲的。那就这样吧,就算他暂时真的以为能上去,过一阵子学了别的自然会长进的。又不是啥认识错了就会死的事儿= =……他都没较真儿你折腾啥劲……2、如果孩子提出“不对吧?飞机能飞上去么?”肯定他的想法,然后告诉他,这个题是假如的意思,要是加上假如就更好了,不过你理解了就行。万一孩子追究“什么时候该当它是假如来理解呢?”,反问他“如果按你的那个想法,能算么?”“按能算的方法先算。如果时间富裕,可以在做完之后再写上‘飞机不可能飞上去’之类的看法。”p.s.“按能算的方法先算”类似于“依赖现有手段进行研究”,不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研究永远受制于能够得到的数据情况。即,按现有方式先算着,再列出可能的改进方向。
首先,第一宇宙速度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个已经很多人指出了,第一宇宙速度是初始速度,初始速度达到或超过这个,理想情况下就会环绕地球。但是很多人的解释也没有到点子上,飞机保持速度飞出,是可以逃离或者环绕地球的,关键是因为第一宇宙速度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离地球越来越远而越来越小,在足够远的地方,飞机的速度就可以超过第一宇宙速度了,即在这一点的环绕速度就低于飞机速度了。但我也不同意这个题目没有问题!这一次我可能要同意 @孙尉翔 的说法了,科学课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是客观严谨,飞机就是飞机,假设就要说设,忽略,不考虑,不说这些。叫人做题,就是不严谨,就是让孩子无所适从。我不太能够认可一道题目在小学课本的答案和在大学课本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这对学生,尤其是被迫应试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摧残,对科学精神的摧残。课本上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点,就应该在课本上做的更严谨些。难以想象这种描述可以出现在论文上,那,为什么可以出现在课本上?难道我们的课本比论文的要求要更低么?我并不是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因为事实上,我们有太多更好的描述,,,,不是么?当然,如果这个思考题是要求学生思考第一宇宙速度,地球引力和自转的影响等等,那我错了,但我不相信初一的科学课上会思考这些,还有这题没有那个所谓的正确答案。上面那些觉得院士语言活泼生动的,你家孩子做了这道题目回家问你飞机为啥不能去月球你怎么说?你解释了一大通孩子给你说,你说的是错的,院士伯伯说了,飞机是可以上去的,你又将如何面对?发现很多人还在纠结,我就再强调一次我的观点:这是《科学》课本。不是不是《故事会》也不是《知音》也不是《高考作文精选》,不是浪漫的文学作品、也不是科幻小说,甚至都不是科普读物。科学,课本,最重要的是什么?科学素养。完毕。我补充一下,这道题目有非常多的更好(不是最好,我能力有限所以不可能编教材)的描述,如:1、你可以把问题缩减到这些东西都影响不到的范围,如:京沪高铁xxxxkm,和谐号动车时速xxxkm,多久能从北京到上海。2、你可以声明忽略不考虑影响的因素,如:地月距离38.44 万千米,一架火箭从地球向月球保持1000km/h速度匀速前进,不考虑地月相对运动和引力作用,问多久到月球。院士搞你的科研好了,编教材作甚?编的又不好为什么不能骂?
没有问题。按题主“有问题”的意思,经典力学不用教了。
首先,速度要选取参照系,这里的受力源是指向地球中心的力,那么就是飞行器在地心极坐标系内的速度。第一宇宙速度的原始定义回想一下的话,是指假设地球是真空中完美球形,紧贴半径r,不需任何额外能量即可环绕地球运动且与地球无接触所需的最低速度。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后,该速度使得运动无法维持圆形或椭圆轨道,变为开放的抛物线和双曲线轨道。因此,1000km/h的速度无法维持轨道高度,如果在真空中无自转的星球上垂直发射初速度为v的物体,那么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h=v^2/2g,说可以到达月球的朋友,意味着飞机要不断有外部能源输入把它轰上去,或者有什么超级高效的发动机维持此速度才有可能办到。而如果以现实中的飞机来看,不可能。以中学教材的角度来看,他要说的其实是空间中2点,给定匀速然后求直线时间。"题意"如此,但是实际情况不可能办到罢了。学生有疑问也是对的,老师教条了点。
Richard Feynman这里倒是有个类似的故事可以参考,他的书Surely You Are Joking, Mr Feynman中专门写过“为学生选书”时做出过一个“简直没希望”的评论:最后我看到一本书上说:“数学在科学上的用途有多方面。我们举一个天文学的例子,天文学是星球的科学。”翻过一页,它说:“红色星球的温度为四千度、黄色星球的温度是五千度……”——到目前为止,还好。继续看下去:“绿色星球的温度是七千度、蓝色星球的温度为一万度,而紫色星球的温度为……(一个很大的数字)。”事实上,根本没有绿色或紫色的星球,但关于其他星球的数据大致上还算正确。这算是含混过关的正确,但麻烦已出现了!所有事情的毛病都一样:都是由不晓得自己在说些什么鬼话的人写出来的,因此里头总会有些小错误,总是会有错误!我真不明白,用这些书来教育小孩怎么可能教得好?我不晓得问题出在哪里,可是这些书差劲透了,全糟透了!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对这本书比较满意,因为这是第一本举例说明算术应用在科学上的书。当我读到星球温度的部分时,我是有点不高兴;但我不是非常不高兴,因为至少它大致上是对了——作者只不过是举错例子而已。可是接下来是习题部分。它说:“约翰和他父亲在室外观测星体。约翰看到两颗蓝色星球和一颗红色星球。他父亲则看到一颗绿色星球、一颗紫色星球和两颗黄色星球。那么约翰和他父亲看到的星球的温度,一共是多少?”——太恐怖了,我简直暴跳如雷!星球的温度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事实上,类似情形不断发生,不断出现许许多多不堪的荒谬。把两颗星球的温度加起来,是完全没道理的!从来没有人会这样做,除了也许可以计算星球的平均温度值,但绝对不是要求得所有星球的总温度!这真离谱!整件事的目的,只不过是引导学生练习加法而已,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情形就好像你在读书,偶尔句子会出现几个错误,但突然有一整个句子都印反了。那些数学课本就是那个样子,简直没希望!此外,Feynman在“挑战”巴西的教科书时还有这么个情形:我把他们的大一物理教科书举起来,“在这本书里,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实验结果,除了一个地方。那里谈的是球体从斜面上滚下来,书中说球体一秒钟移动多远,二秒、三秒钟又如何等等。但这些数字其实有‘误差’,因为,如果你看这个图,你会以为自己看的是实验结果,因为那些数字确实是比理论值大一点或少一点。课本甚至还讨论怎样修正实验误差——这倒是很好。问题在于,如果你根据这些数据来计算加速度常数,没错,你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可是假如你真的动手做这个实验的话,由于球体本身的惯性作用,除了滚动之外它还会转动,因此你会得到计算答案的5/7,因为有部分的能量消耗在转动上了。所以,书中唯一的实验‘结果’,也一定是来自一个假实验。从头到尾就没有人弄一个球让它滚下来,而他们永远也不会写出那些数据来!”“我还发现其他事情,”我继续说:“随便把书翻开,手指到哪一行便读那一行,我都可以更进一步说明我意指为何——证明书里包含的不是科学,而只是生吞活剥地背诵而已,整本书都是如此。事实上,甚至我现在就敢在各位面前,当场随便翻到书中任何一页,读给大家听,证明我的说法。”我念道:“摩擦发光(Triboluminescence):当晶体被撞击时所发的光……”我说:“在这样的句子里,是否就是科学呢?不!你只不过是用一些字说出另一些字的意思而已,一点都没提到大自然——没有提到撞击什么晶体时会发光,为什么会发光。各位有没有看到过任何学生回家试做个实验?我想,他没有办法做,他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做。”“但如果你写:‘当你在黑暗里拿把钳子打在一块糖上,你会看到一丝蓝色光。其他晶体也有此效应,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个现象被称为摩擦发光。’那么就会有人回家试着这样做,那就是一次与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经验。”最后我说,实在看不出在这种一再重复下去的体制中,谁能受到任何教育。大家都努力考试,然后教下一代如何考试,大家什么都不懂。“不过,”我说:“我一定是搞错了。在我教的班里有两个学生表现很好,另外有一位我认识的物理学家也是在巴西受教育的。因此,看来虽然制度很烂,有些人还是有办法成功的。”哈,当我讲完之后,负责科学教育的一位部长站起来说:“费曼先生刚刚说的全是些让我们坐立难安的事情,但看起来他是真心热爱科学,而且他的批评也很具诚意。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听他的。来这里之前,我早已知道我们的教育体制有病;但我现在才发现我们患了癌!”——说完随后坐下。那让其他人也获得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气里顿时洋溢着兴奋的气氛、每个人都站起来提出建议。在演讲前学生早就组成一些委员会,把我的讲稿油印出来,他们也推动其他委员会做其他事情。然后,发生了些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情。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就是费曼先生提到的两个学生之一。但我从来没有接受过巴西的教育,我是在德国受教育的,我今年才刚到巴西。”另外那个优秀的学生也说了些差不多的话。而我提到过的教授呢,居然也站起来说,“我是在巴西接受教育,但那是在战争期间。当时,幸好所有教授都没有留在学校,我所有的东西都是靠自修学来的。严格说来,我也不是在巴西的制度之下受的教育。”我完全没有预期会那样。我知道他们的体制很糟糕,但百分之百的糟糕——那真是惨不忍睹!由于我的巴西之行受到美国政府某个计划的赞助,因此美国外交部要我就巴西经验写篇报告,我就把我的演讲内容写出来。后来透过一些渠道,知道外交部有些人的反应是:“这显示出,送这样天真的人去巴西是多么的危险。这个笨蛋只会给我们添麻烦,他根本不了解其中的问题。”刚好相反!我觉得外交部这位仁兄才真够天真:就因为他看到大学里开了一大堆课、也有种种说明,就以为看到了真相!回到上面初一教科书中的思考题,用它来说明距离、速度、时间这样的物理学概念上确实算不上多大的硬伤。但是这样的问题出现的一本带给学生基本科学观念的教科书中,肯定也不能算是一个有启发性的好问题,至少Feynman应该不会喜欢。
苹果砸到你们家孩子头上了,你却觉得树不好。。。
因为飞船有一个随着地球一起自传的初速度啊,这个速度让飞船不可避免的绕地球转起来!如果地球不自转,倒是可以像你说的那样。
如同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一样,这是朱清时校长发掘自己科学传人的办法。哪个孩子发现了问题并勇敢地争取真理,谁就有机会加入南科骷髅会,一路由朱先生保护成长。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初一科学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一科学上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