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ppt》就是( ) 编著的《》中的...

出处/《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后加的。
《曹刿论战》是鲁国人
的名篇之一,文中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和
之间的一次著名战役(长勺之战)。
《左传》简介/《曹刿论战》
《左传》又称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
、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
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
元年(前722年),终于
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
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背景介绍/《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一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之间的一次战争,即著名的“长勺之战”。战事发生在
十年(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在这之前的一两年,鲁国和齐国的关系急剧地紧张起来,两国还曾经发生过军事战斗。原因是因为在早些年齐国内发生内乱的时候,齐国的两个公子(公子小白、公子纠)出奔,离开了齐国。
扶助公子小白出奔
(今山东莒县一带),另一方面
(即管仲)和
扶助公子纠出奔
。到庄公九年,齐国人杀了
。国内出现了“无君”的状态,这时鲁庄公便乘机伐齐,打算把公子纠送回齐国去做国君,可这时公子小白(即后来成为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从
抢先回到了齐国,做了齐国的国君,并截杀了公子纠,杀死了召忽,俘获了管仲。然后齐桓公发兵与鲁庄公在干时(齐国地名)打了一仗,结果鲁军大败,鲁庄公狼狈而归。四个月以后,即鲁庄公十年,齐师来伐,可想而知当时鲁国将会是处于如何的紧张气氛之中。结果这次战中成就了一个著名的军事指挥家—曹刿。
《曹刿论战》原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ì)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5)焉?”刿曰:“
鄙,未能远谋。”乃(6)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
(9),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11),民弗从也。”公曰:“
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对曰:“
(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8)。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ì,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3),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课文注释/《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àn):参与。
(7)鄙:鄙陋,指目光短浅
(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徧:同“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
(14)孚(fú):为人所。
(15)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2)既克:已经打了胜仗。
(23)盈:充满。这里指正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7)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8)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29)察:弄清楚。
(30)情:实情。
(31)忠之属也:这是尽了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译文/《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请求见鲁庄公。他的同乡人说:“当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做到深谋远虑。”于是进入朝中求见。
(曹刿)问:“凭什么作战?”庄公说:“所拥有的
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用来给大家分享。”回答说:“小的恩惠不可能普及大众,民众不会随从效力的。”庄公说:“祭祀的
玉石锦帛,不敢多报,必定诚实有信用。”回答说:“小诚实不是信用,神不会保佑你的。”庄公说:“(不管)大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必定判得合乎情理。”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可以凭借这(招集民众)打一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一起去。”
庄公让他坐同一辆
,在长勺迎战。庄公准备擂鼓,曹刿说:“不可以。”齐国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擂鼓了。”齐国战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看敌军的车印,登上车前的
观望敌军(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敌军)之后,庄公问他原因。回答说:“战斗,靠的是勇气。擂第一次鼓时鼓舞起士兵的勇气,(等)再次擂鼓士兵的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时士兵的勇气已耗尽了。敌方士兵勇气耗尽我方士兵勇气充盈,所以能战胜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我怕有埋伏。我看他们的车印杂乱,望见他们的战旗倒拖,这样才追击他们。”
“长勺之战”现址/《曹刿论战》
在中部山区的境内的北部,有一段依山而建弯延曲回的,这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齐鲁两国交界线。这就是《左传》中描述的《曹刿论战》的。也就是发生在莱芜市东北角的“长勺之战”古遗址。
莱芜市与济南地区交界处的,由于当时齐国工商业发达,所以能投入巨资和人力修建长城,以次向以农耕为主业的鲁国炫耀实力。此处为今人所修建。古老的城墙为石片干垒而成,虽经千年依然挺立。
人物简介/《曹刿论战》
鲁庄公的不足之处是,性格急躁,不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遇事慌张鲁莽,总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不能够冷静的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但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能够敬天保民、善待臣工、忠于职守、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是一个少有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曹刿
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详查敌情,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
赏析/《曹刿论战》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凸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背景&/《曹刿论战》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历史意义/《曹刿论战》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曾经评论这场战役时都不约而同的赞叹曹刿独特的战略和战术眼光,其中西汉名将卫青称曹刿为“千古良将”,近代毛泽东主席评价曹刿为“其才甚于诸葛”!同时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度的一个分水岭。
本篇名句/《曹刿论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3次
参与编辑人数:13位
最近更新时间: 22:04:17
贡献光荣榜[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九年级语文(下)《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_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牛宝宝文章网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九年级语文(下)《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欢迎您转载分享:
1、给加粗的字注音①曹刿请见( )②又何间焉( )③小信未孚( )④牺牲玉帛( )⑤小惠未( )⑥登轼而望之( )⑦夫战,勇气也( )⑧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①小惠未,民弗从也( )(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公将鼓之(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
)(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4、解释下列相同词语的古今意义。肉食鄙,未能远谋( )
小大之狱( )为人卑鄙(
) 牢狱之灾(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虽是犯错( ) 真情实感( )忠之属也(
) 牺牲玉帛(
)为人忠实( )
为国牺牲( )5、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6、《曹刿论战》选自 ,这部书传说是 时期 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7、根据要求默写课文。(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 ,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 , 。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 , 。”8、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史事件的。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10、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一鼓作M气,再M而衰,三而M竭。B. 一鼓M作气,再M而衰,三M而竭。C. 一M鼓作气,再M而衰,三M而竭。D. 一鼓M作气,再而M衰,三而M竭。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边句子的意思。(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2、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13、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
。(2)战中: 。14、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中考链接(一)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9――12题。(8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叶。”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5、解释选文中下列词语。福: 狱: 。16、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小惠未,民弗从也。 。17、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18、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1)彼竭我盈 ( ) (2)望其旗靡 ( )(3)臣之妻私臣(
) (4)今齐地方千里(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1、[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 ”和“ ”;[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 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 ”。22.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①guì②jiàn③fú④bó⑤biàn⑥shì⑦fú⑧mǐ2、①同“遍”,普遍跟从,支持②为人信服赐福,保佑③击鼓进军④养独自专有3、B4、鄙:见识短浅,品德低劣;狱:案件,监狱;虽:即使,虽然;情:实情,感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牺牲:祭祀用的牲口,舍弃自己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5、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②作战,(是靠)勇气的。6、《左传》春秋左丘明7、(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8、C9、(1)参与 (2)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丝织品 (4)倒下10、D11、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12、语言描写 议论13、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14、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15、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16、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17、政治上取信于民18、爱国热情;深谋远虑19、(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20、(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21、故克之 故逐之 设喻(类比) 王之蔽甚矣22、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刿论战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