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2011高考满分作文作文 本人2011高考满分作文作文接近满分 2...

60岁的工人收养了一个双性弃婴,三年多来一直凑钱。
水北商会成立来,已累计捐资7000多万元,助家乡建设。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文作者 折剑老师(笔名)北京市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 资深讲师 2015年所带大成语文学员高考语文平均分数超越130分,北京2015年高考语文状元指导教师。
  摘要:
  作文的问题无外乎两点:写什么;怎么写
  学生问题:缺少话题意识
  就学生而言,熟悉的,能说清的常规话题其实是有限的
话题二、文化现象思考
别剥夺老百姓听“庸俗”歌曲的权利
  如果这些歌曲不得人心,自然会被淘汰,如果它们确实庸俗、低俗、媚俗,市场自然会惩罚它们,何须行政力量过度干涉?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谭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乐坛关注度最高的歌曲排行榜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20期前十名、共两百首歌曲中,爱情歌曲占93%,公益歌曲、励志歌曲占7%,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一首都没有。上榜的爱情歌曲中,体现积极健康爱情观的不到20%,大部分是无病呻吟、苍白空洞的东西,有的甚至鼓吹快餐式爱情、买卖式爱情。这些价值观模糊甚至扭曲的歌曲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谭晶建议,要挤压庸俗、低俗、媚俗歌曲的生存空间,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及音乐创作环境,引领和促进青少年歌曲的持续健康发展。
  观照当下,有没有庸俗、低俗、媚俗的歌曲?当然有!但认为上榜的爱情歌曲中,大部分是无病呻吟、苍白空洞的东西,这显然是夸大其词;那些庸俗、低俗、媚俗的歌曲对青少年有没有影响?要说没有恐怕不合情理,但上升到对青少年产生“令人担忧的负面影响”,同样有些危言耸听。
  歌曲排行榜里多是爱情歌曲再正常不过,爱情与死亡向来是文学作品的两大主题,在《诗经》中有关爱情的诗篇可谓不胜枚举,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过耳不忘。尽管《诗经》中有的爱情诗过于赤裸裸,但人们普遍评价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今天歌曲排行榜上的歌曲同样应作如是观。不能动辄下“无病呻吟”的判词,更不宜上纲上线到毒害青少年的程度。
  也许在谭晶看来不少爱情歌曲“无病呻吟、苍白空洞”,而在听众看来也许情真意切、浅显直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身为主旋律歌手,谭晶的审美观与大众审美观未必契合,那些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往往让公众避而远之,相反那些带有泥土气息的下里巴人,才让公众倍感亲切。哲人说得好,你们赞美大自然那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是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诚然,为何非要排行榜涌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呢?
  爱情歌曲是不是庸俗、低俗、媚俗,谭晶说了不算。其实,在许多时候貌似庸俗、低俗、媚俗的歌曲,才是真正的高雅,才更有生命力。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邓丽君的歌曲被称作靡靡之音,如今看来这是何其带有偏见色彩的看法?!
  学者谢轶群在其著作《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中谈到,要问大陆第一首流行歌曲是哪一首,答案很可能是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苏小明的《军港之夜》。这首歌出现于1980年国庆前的金秋新声音乐会上,“军港的夜静悄悄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其优美抒情的风格迅速为大家喜爱,但是它流行后,立即受到批评。批评意见认为,作为一首军旅歌曲,应是雄壮激昂、鼓舞斗志的,不能这样软绵绵轻悠悠,“海风你静静地吹,海浪你静静地摇……”这样的情调难道不是“靡靡之音”吗?当时有文章直称这首赞美水兵的歌为“灰色歌曲”。现在谁还会说《军港之夜》是灰色歌曲,也许过不了多久,在谭晶看来很庸俗、低俗、媚俗的爱情歌曲会成为经典。
  其实,与其指责歌曲排行榜上尽是爱情歌曲,不如追问为何老百姓喜欢这些看似“庸俗、低俗、媚俗”的歌曲?
  “参差多姿乃幸福本源”,可以不喜欢这些爱情歌曲,但不能呼吁权力去干涉,让执法部门去“打压”,市场的交给市场,如果这些歌曲不得人心,自然会被淘汰,如果它们确实庸俗、低俗、媚俗,市场自然会惩罚它们,何须行政力量过度干涉?
  ①一年四季,秋夜在北京最美。去年北京的秋夜,因有一夜是傅聪①演奏的“肖邦之夜”,更是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②音乐并非与北京无缘。北京有无数的夜晚,歌吹乐喧,有的是“迪斯科”和伪摇滚,也不乏酒吧的靡靡之音,还有大街上劣质音箱里迸发出的燥热的电子乐声。只是没有肖邦,肖邦似乎在遥远的巴黎或者华沙。
  ③是傅聪为我们带来了肖邦,从异国他乡,从夜的深处。
  ④傅聪走上台来,一件黑色的燕尾服,和18年前回国演奏时好像没什么两样。他的手指还是那样的美,虽然缠着绷带,却依然柔若无骨,触动琴键时连琴键也变得柔软得如一匹黑白相间的丝绸。我坐在楼上的第一排,他的手指看得格外清楚,清风临水一般掠过琴键,那美妙的琴声便像是荡漾起一圈圈清澈动人的涟漪,偌大的剧场和我的心都被这琴声抚摸得有些湿润了。
  ⑤看傅聪坐在钢琴前弹奏,让我不禁想起了柏辽兹当年看肖邦在钢琴前演奏时曾经说过的话:“他变成了一位诗人,歌颂着自己幻想中的主人公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歌唱着他遥远的祖国。”在我眼中,他和肖邦在钢琴旁叠印着,融为一体。想想他和肖邦共同的身世,萍飘絮泊,浪迹天涯,便越会体味出柏辽兹话中的滋味。
  ⑥说实话,对傅聪带来的肖邦的钢琴曲,我有许多的遗憾。我并不大想听肖邦的前奏曲,虽然才华横溢,但怎么也脱不出练习曲的痕迹,是太小的小品。而我想听的那些情爱缠绵、美丽而忧郁的夜曲,他此次并未演奏,比如被誉为“抒情诗篇”的升F大调和降D大调夜曲。但他毕竟为我们带来了那样动听的、明朗而宁静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凝神谛听,琴里关山,梦中明月。还有他年轻时弹奏、得到了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而就此走向世界的、他最拿手的玛祖卡……这就够了,因为这毕竟都是一首首玲珑剔透的诗。在一个枫树已不再那样火红、银杏已不再那样金黄的“污染”严重的季节,在一个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世界变得王纲解体却王旗频变的季节,一颗赤子之心尚存,一粒诗的种子尚存,不仅保护得那样好,还能让它绽放出如此美丽清新的花朵来,已是实属不易之事了。
  ⑦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听肖邦,确实能听出美丽与缠绵;但的确也能听出断鸿声远、天涯望尽,听出万里寒烟、一片冰心,听出心律如歌、思念似海……
  ⑧演出结束了,大家拼命地为傅聪鼓掌,他双手抱在胸前深深地向大家鞠躬。
  ⑨那晚的夜色真好,好像真的滤掉了许多喧嚣和浊热,好像真的充满着几分宁静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远方、在夜的深处有关切的呼唤和等待……是因为有这美妙的琴声,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之中;是因为有肖邦向我们走来,用他那有些冰凉却柔软的手指,用他善感的心和美好的音乐,将夜色和我们一起拥抱。我知道以后会有许许多多的夜晚在等待着我们,但“肖邦之夜”并不会多。许多的美好,就是这样的短暂易逝。
  ⑩回家的路上,肖邦渐远。起风了,吹起的尘埃又飘荡在秋日的夜空,与落叶同飞。
1998.10 (有删节)
  [注]①傅聪,世界著名钢琴艺术家。1959年,因其父傅雷(大翻译家)被划为,出走英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文革期间不能回国。
萧寒:对“俗”文化请多些包容
“oppa江南style!”,如果你不知它为何物便说明你OUT了。由韩国歌星PSY(也称“鸟叔”)创作的流行歌曲《江南style》现在不仅在韩国,甚至在全世界也掀起了一阵狂流,PSY独创的“骑马舞步”也成为了一种时髦,连网球名将德约科维奇也用它为自己的胜利庆功。在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等国家单曲排行第一、打破YouTube最受人“喜欢”的吉尼斯纪录的成绩等诸多事例便能看出它现在究竟有多么的火。而国内对《江南style》的追捧并不亚于国外。短时间里,网上便出现了中学生版《江南style》、大学生版《江南style》等不同版本。
尽管《江南style》和“鸟叔”颇受欢迎,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日前,就有一位文艺界人士向笔者抱怨:国内京剧、昆曲那么多高雅的东西没人追捧,别人那么俗的东西,却趋之若鹜,真是让人想不明白。相信这位人士说出了不少人的心里话。
一首歌,一个舞蹈,只要不触犯法律法规,不违背伦理道德,有人喜欢,总不是件坏事。毕竟,艺术活动除了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情感之外,是需要观众的。至于“俗”和“雅”只有品味之别,而决无好坏之分。这就是艺术上的无高低贵贱。另外,对于艺术活动,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那是个人的自由,任何人都不能用一己之喜好来决定他人之喜好。否则,如若对不喜欢的都加以限制,自己显得霸道不说,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层面来看,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未必是好事。
而所谓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关系,也并非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俗”和“雅”往往具有历史的相对性。宋词相对于唐诗是“俗”,相对于元曲就是“雅”。唐诗宋词相对于明清小说又都高雅起来。民歌永远都是“俗”,历朝历代都有部分民歌俗得很,但这并不影响民歌整体活泼的生命力。但如今,小说在现代影视艺术乃至电子媒介的冲击下,也差不多挤进了需要关照的高雅行列了。京剧和一切曲艺艺术都曾是当年的“下九流”,“俗”的不行,而今天正是需要抢救的高雅艺术。电影刚出现时,是现代工业社会大众俗文化的艺术象征符号,今天在电视的冲击下,也常常以高雅身份寻求保护了。况且,“俗”和“雅”也并非势不两立。美国有麦当娜,也有波士顿交响乐团,俗文化发达的地方,雅文化也同样发达。
当然,笔者在这讲对“俗文化”的包容,并非鼓吹“庸俗”、“低俗”、“粗俗”、“恶俗”。“俗”也有高下之分。金庸、古龙,那是“俗”之大家,也是艺术天才。当下国内的文化界,确实是“庸俗”、“低俗”、“粗俗”、“恶俗”多了些,于是显得俗不可耐了,“俗”得失去了文化水准。究其原因,自然是歌痞、影痞、文痞多了些,歌星、影星、文星少了些,艺术家更是缺乏。
针对当下“俗”文化的火爆,一方面固然不应“星空灿烂”地胡吹乱捧,另一方面亦无须“世风日下”地痛心疾首,特别应消除这样一种心态:您曾经因“雅”而红得发紫从未觉得过分,而现在别人因“俗”而红一阵子您就嫉恨交加,痛骂社会冷落了高雅、冷落了精华,甚至上纲上线说民族文化如何濒临危境。
总之,谈到文化,特别是审美文化、艺术现象,往往各有各的道理,各有自身的价值。西方谚语云“谈到趣味无争辩”,真乃千真万确。文化之事,切忌以宫笑角,以白诋青,爱吃川菜的不能强迫别人也必须喜欢辣,爱听京剧的不能强迫别人只谈生旦净末丑。合十生物,同则不济,这也是文化生态的金科玉律。(作者 萧寒)
别做文化啃老族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羽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于但凡有点知名度的作品都面临被不断改编的命运。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甚至还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历朝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
  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相争不下,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和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县)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建占地七千亩的“大圣故里风景区”。更有甚者,《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也引来山东阳谷、临清和安徽黄山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这个文学名著中虚构的大淫贼竟然也华丽转身为地方名人。再比如,各地纷纷兴建或高调准备兴建所谓“唐宋古城”、“中华文化标志城”之类,“造城”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时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既没强调重温历史、面向未来,也不着眼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取而代之的是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的可怜,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她代表着民族的过去,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绝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十三亿人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底蕴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乏的注脚。啃老注定没出息!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
从“杜甫很忙”看当代青年
  小时候,特喜欢画画,经常拿树枝在地上涂涂画画。有一次,画了只鸭子被家长看到鼓励了一番后,我便自鸣得意起来,画到了课堂上。结果,好几次到语文老师那背书挨一通训,因为我书本上总少不了“画作”,不过,也因此得到了画黑板报的机会。
  前年,家里还存有几本泛黄的语文书,我怀旧之余,愕然发现当年的“大作”,喟叹应试教育扼杀了我的天赋。因为挑山工背上的三八大杆,凡卡嘴里叼的烟斗画得还是蛮好的。
  不过,最近看了美女入怀、手端大狙的杜甫后,我自叹不如,我觉得这远远胜过学生的水平。小孩子的恶搞本没什么,不过,微博上却得到了很多成年人的青睐,还有不少名人转载赞“有才有才”。
  一直觉得自己还算有娱乐精神,不冷的笑话都笑不起来,这次我是输了。因为,我对杜甫是敬畏的,实在不敢有半丝亵渎之念。
  李海鹏曾在一篇文章里说,中国是一个愁容挥之不去的国家,在往复循环的历史进步中,进步并不存在。大家就像一只只天真的羊,这只狼吃它,那只也吃它,羊就成了狼的干粮,我深以为然。
  由于现实中,多数人总是费尽心机做一只嗜血的狼,最好是披着羊皮的狼,所以,中国历史并没能实质地推动统治层与民权矛盾的缓和,总是踏进同一条河。所以,也就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也。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只想做狼的。既有张居正这样阅尽人间百态,沉浮宦海,施展抱负的超一流人才,也有杜甫这样病卧在寒冬的小船上,无钱医治,却还上痛国难,下悯民苦。
  千百年之后,不得不承认,相比一条鞭法,杜甫痛心疾书的诗史,更具恒久的穿透力。鲁迅读罢说,书写的民间疾苦,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竟然成为无数人最焦虑的问题。“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在青海湖边,这句诗的确跳进我的脑中,多少白骨无人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对杜甫的敬畏不仅是他的文学天赋,更在于他经历战火沧桑后人格的升华。杜甫的伟大,不需我多言,面对这样的知识分子,我实在不觉得那些“杜甫很忙”的恶搞有什么才,反而很厌恶。
  看过西方人恶搞政客,日本人把小泉画成动物,却没听说日本人网上到处恶搞川端康成,听说过俄罗斯人给普京穿女装,没听说过到处传播屠格涅夫的涂鸦。
  书写深刻的民族性,揭示底层辛酸的文字都是他们内心流淌的血。举头三尺有神明,没有信仰和底线的民族是多么地可怕。不要说我没娱乐精神,上纲上线,这是两码事,你会涂鸦你的长辈亲人吗?民族也需要有敬畏之心。当然,我不能代表别人,我是想表达一种有底线的是非观。
  或许,有的人感受着网络表达的快感,打倒权威很过瘾了。可打倒了雷锋又如何,追求真善美的赤子之心就在我心中泯灭了吗?
  文革时,红卫兵成天拉着陈寅恪批斗,后来陈老双目失明,听到喇叭喊就浑身发抖,尿湿裤子,最后死在广州,多么让人悲凉。今日,杜甫是不是也被游了一番街?
  现实中,小丑总比大师火爆。如今开着宝马,找人代写,到处泡妞的沽名钓誉者多的是,丧失人格、中饱私囊却挂着光环的唯利是图者也不少。
  当然,现实中的诱惑很难抗拒,无可厚非。但如今新闻里,什么牛鬼蛇神都出来了,像野草一样割之不尽,一幕幕怪诞剧更是层出不穷。让人焦虑啊,到底是什么让这片土地如此邪恶。
  不由想起清末,中日差不多同时开始维新,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到中国游历一番后,给天皇写信说,清朝全民腐败,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结果,数十年的风云际会,中国受尽凌辱,颠沛流离了多少羊,至今尚未赶上帝国们的步子。套用郁达夫得知鲁迅去世后说的一句话,虽然很老,但很清醒:“没有伟人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人出现而不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多一些敬畏,少一些猥琐吧。
被忽视与被缅怀的马尔克斯
  对人们来说,马尔克斯的离世更多是种警示,让其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已变得多么空洞,而对文学的理解则已成无足轻重的符号游戏。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昨日逝世,引发了互联网世界几乎是排山倒海的缅怀。那些从未流露过一丝文艺气息的人们,也在点起小蜡烛的同时,吟诵《百年孤独》的著名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这让我想起两年前香港艺人凤飞飞的逝世,微博上年轻人的悲伤逆流成河,但过了而立之年的我,也几乎对凤飞飞其人和歌曲没有印象。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很多人受到忽视,却又会在离开人世那一刹得到“挖心掏肺”的缅怀。那些为马尔克斯而伤心落泪的人们,绝大多数似乎只是隐约知道“百年孤独”这个字眼而已。王菲唱过一首歌,就叫“百年孤独”,我记得一个熟人对我感慨:这个名字起得真好,作词人越来越有文化了。马尔克斯在中国享受的哀荣,其实与马尔克斯无关,把这个名字换成其他的甲乙丙丁(前提是名人),依然会很热闹。缅怀的情绪,与被缅怀的对象毫无关系,而是生活被互联网搞得支离破碎的人们在努力证明自己依然有被感动的能力。
  活着不等于生活,这其实是马尔克斯的作品教给人们最朴素的道理。这位伟大的作家曾经因为中国一度盗版猖獗而发誓“绝不授权作品在华出版”。这一誓言并未兑现。如今,很多人家的书架上都摆放着南海出版公司发行的正版《百年孤独》,但真正拆开封套沉下心读完全书的人恐怕凤毛麟角,一如我书架上那一排保罗&奥斯特的作品全集,恐怕我有生之年也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逐字逐句地读完。但如果有一天奥斯特离开人世,我也会十分难过。伟大的文学教会我们生活,而我们更愿意在廉价的感动中勉强活着。
  当然,我并不是说互联网上的蜡烛与眼泪毫无意义。哪怕是最无关痛痒的祭奠,也在总体上强化着人们对文学的敬畏。但真正有意义的缅怀方式,是关掉电脑、打开书本,“强迫”自己沉浸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这才是真正的缅怀。对生活在互联网世界的人们来说,马尔克斯的离世更多是种警示,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已经变得多么空洞苍白,而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其实已经变成了无足轻重的符号游戏。
  可以预见的是,缅怀的浪潮大约会在48小时之后销声匿迹,仿佛从未发生过;出版社会因此而大量加印马尔克斯的书,但销量并不一定能令他们满意;而流行杂志会采访一些评论家,畅谈“魔幻现实主义”的成就,将丰富细腻的文学世界简化为一些可被人们记忆的标签。一切都是后工业时代的流水线作业,信息大量增值,意义却在不断消减。可对于人们―实实在在的活着的人们―来说,真正的文学和真正的阅读反而渐行渐远了。被忽视与被缅怀的马尔克斯,无意间以告别发出“无声劝诫”:读书去!
“莫言热”应远离消费回归文学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政府立即颁发巨额奖金,开发商奖励海景别墅,山东高密县修建莫言纪念馆和塑像,莫言就读的小学更名为‘莫言小学’……”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立即有网友贴出这样的微博。网友没有预料到的是,莫言获诺奖产生的“连锁效应”远超于此。一些与莫言有关无关的产品也搭上了诺奖的便车。莫言获奖的纪念邮戳、纪念T恤一时走俏;淘宝还推出了不少T恤,T恤上印着莫言的头像,以及中英文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字样;更有“高密火烧”、烤鸡被标注“莫言故乡”,白酒广告打起了“莫言牌”。(10月16日中新网)
  诺贝尔文学奖的分量大家有目共睹,莫言这次彻底火了一把,他是不是能带动中国文学的发展,激起青年人的阅读热情还不好说,但是“被商业化”是肯定的了。以至于在被问道“你幸福吗”只能回答“我不知道”,这真是一种悲哀。
  罩着诺贝尔奖的光环,凡是跟莫言沾边的一切都在不遗余力的挖掘他的商业价值,沾不上边的也努力借题发挥。莫言和张艺谋、姜文的早期光膀子合照被翻出,莫言冷僻的第一部话剧被提起,莫言亲笔签名的作品被晒在微博上,据说莫言文学纪念馆也要重建,毫无疑问莫言的所有作品也将重印,甚至莫言作品要进中学教材。然而,一番折腾下来,人们消费的仅仅是莫言得诺贝尔奖的噱头,却离真正的文学越来越远。
  “莫言热”对文学、阅读本都是好事,但按照以往的经验,这种热潮不会持续很久,等下一个热点事件出现,“莫言热“也将慢慢冷却下来。到那时,那些因为莫言得奖而头脑发热去买书的读者,有多少能找时间去阅读?又有多少会把书束之高阁?我们的文学市场上充斥着那些玄幻、穿越、官场、职场小说,严肃文学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里慢慢遇冷,在这阵喧嚣过后,严肃文学能否热得起来?至少在笔者看来,以上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曾几何时,国人对诺奖无比渴望,无比纠结。如今莫言得到了,文学尚未热,商业却早炒的过火,国人这样急功近利的心态,功利化的判定标准,已经削弱了诺贝尔文学奖带来的意义。还是跳出消费的圈,让“莫言热”回归文学吧,在疯狂逐利的氛围中坚持给文化留一片净土,从关注奖项回到关心文学本身,才是这个奖的重要意义。(文/静默思)
说白了,不过是一种情结,就像奥斯卡之于中国电影,奥运金牌之于中国竞技体育。换言之,如果莫言真的得奖,又能改变什么呢?撑死了算是为商业文化来一次正版意义的“开光加冕”,如同包装上的3C认证、诺奖也会烫金在一干作品的腰封上,供有此情结者买回家装点客厅或书房。事实就是如此。往届很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引进中国后,却少有人问津,譬如维&苏&奈保尔、凯尔泰斯&伊姆雷、哈罗德&品特、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几人读过、几人爱读?它们顶多,在得奖的当年火在文学版上,或若干年后,在文学史上被我们顺带一笔。
一个崇尚文学的地方,诺奖自然不会如此情重意浓;就像一个群众体育蓬勃的地方,比赛就断不会成为悲情的狂欢。卡夫卡、列夫&托尔斯泰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萨特甚至拒领了诺奖,但这依然无损其大师级的荣耀。诺奖是西语系小众癖好也罢,诺奖是世界文学的标杆也好,创作的保持对文学的敬畏、读书的保有对文字的信仰,一切都会美好起来。对于更多人来说,围观诺奖,不如好好看本书吧这比当文学愤青有意义多了。
  ------邓建梅:围观诺奖不如好好读本书
谁是汉语最大的敌人
  四年前,有关部门曾对NBA、GDP、WTO等英语缩略词痛下杀手,取而代之以“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国内生产总值”、“世界贸易组织”等。打开电视,原本听惯了于嘉、张卫平们一口一个NBA,忽然满嘴“美职篮”,不免有些别扭;画面之上,C C T V依然在,并未改做“中央电视台”,则令人顿感滑稽。而且,电视台改口“美职篮”,民间依旧N BA,一个中国,被此禁令横断为两块。
  如今,“改口令”隐然有卷土重来之势。昨天有媒体批判外来语滥用,如W i-Fi、CEO、M B A、CB D、V IP、PM 2.5等,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学术期刊,使语境支离破碎,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例如:“……采用了基于O penEdX开源平台,开发了H T M L5视频播放器,不再依赖国外课程播放首选的Y ouT ube,解决了国内用户无法访问国外edX平台问题。”话说这四个英文词,我只识得中间两个,不由汗颜无地。
  假如顺应此批判,不再使用W i-Fi、iPhone式的外来语,该当如何?有人造句道:“记者能不能借我一个通用串行接口移动硬盘,我想拷贝一份全美职业篮球联赛的运动图像专家组数字音频压缩技术四代视频到我的个人计算机上,以便传输到我的苹果手机五代彩色版里。”这样的表达,简直令人发狂。
  两者相争,何去何从?其实这两个例句我都不太喜欢,倘譬之为饭,前者显然夹杂了沙石,后者压根没有烧熟。
  汉语与外语的战争已经上演了千载,近两百年来,争斗尤烈。这背后,则是政治与文化之战。我们难以判定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却可断言,最终的胜者必将是一种开放的语言,以及一种开放的政治与文化心态。
  以纯洁性评判语言,实属苛求。一个封闭的语言系统,大抵最为纯洁,然而它可能已经丧失了活力。要有活力,必须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这正是汉语的特长。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胡同”,来自蒙古语,“菩萨”、“刹那”等,来自梵语。汉语江山,正因它们而增色。
  批判W i-Fi、CEO、M B A等外来语,可曾想到,平日常用的“政府”、“方针”、“政策”、“组织”、“纪律”,以及各种主义,都是从日本舶来?以语言的纯洁而论,汉语的血统早已被败坏。据说,今日之汉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外来语。
  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今你觉得一些外来语面目狰狞,也许百年过后,只道是寻常。晚清时期,排斥外来语(新词)者,不在少数。如张之洞,见幕僚所拟文中有“健康”一词,便怒道:“‘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幕僚反驳:“‘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尤觉可恨。”当时,就连批判新词,都得用新词,可见新词之凶猛。今天,“名词”哪里还是什么新词,谁还在乎它从哪里来呢。
当然,海纳百川,不能泥沙俱下,汉语并非没有敌人。想起一则故事。1988年,流沙河在北京晤苏叔阳,共嘲当今文风之可笑,苏叔阳朗诵论文长句:“审美主体对于作为审美客体的植物生殖器官的外缘进行观感产生生理上并使之上升为精神上的愉悦感。”流沙河不懂,苏解释道,此言之意,用大白话说,即“闻花香很愉快”。这等装腔作势的表达,正是汉语的最大敌人。
争议汉字繁简,不如关注文明传承
  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近日在微博中“发声”。他用繁体字在微博中写道:“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唉,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知名学者、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不认同黄秋生的说法,“黄秋生的谬论已经被吐槽,再谈是抬举他”。(《东方今报》7月17日)
  简体字利于传播,繁体字寓意美观,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黄秋生的言论不过是为这种各执一词的争论添了一把柴。不过,透过黄秋生借字生情的微博言论,其以偏概全的逻辑硬伤显而易见。
  一是将繁体字视为正体字“正统论”。所谓“正体字”,应该是指“人类在特定时代及范围内使用的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文字”,而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的汉字沿革,从繁到简才是汉字发展演变的总趋势。即使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汉字也并没有停止“变化”的脚步。以现行繁体字作为汉字“正统”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伪命题。
  二是将删繁就简视为文明失传的“死亡论”。华夏文明是一个涵义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概念,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继承发展的动态过程,岂止一个民族文字就能涵盖。将字形简化解读为文明简略甚至引申为传统“死亡”,无疑是无厘头的杞人忧天。更何况,正是1956年的繁体字简化,方便了百姓的识字写字,这不仅无损华夏文明的传承,更对国人文盲群体的缩小功不可没。
  至于说到音形义的汉字寓意,简化字丝毫无损于造字的文化创意。诚然,简化的“爱”字的确少了“心”,但保留“友”,何尝不是对“友爱”含义的延续?虽然“亲”字少了“见”,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打电话、发短信又何尝不能表达亲情?还有,“小土为‘尘’”、“人本为‘体’”等的字体简化,也同样具有寓义于形的作用。其实,即便是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考量,只要契合象形、会意、形声等传统造字方法,就不会迷失以字释义的汉字魅力。
  文字的最大功能在于其方便人类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属性,约定俗成才是文字规范的根本原则。纠结于个人偏爱和书写习惯的繁简之争并无多大意义,关注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才是重中之重。事实上,人们此次诟病黄秋生的崇繁贬简,关注点也正是字形之外对文明的否定。正是“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雷语,直击得国人心痛。从这个意义上说,黄秋生的危言耸听倒不失为值得思考的有益提醒。
应该说,包括仁义礼智信在内的民族传统的淡化甚至扭曲,的确是当下社会的堪忧现实。把汉字繁简口水之辩的功夫用在国人道德素质的提升,才不失为对华夏文明的真心传承。如果文明“没死”,我们就让她发扬光大,如果确属濒临“死亡”,我们更应同心协力让她起死回生。
浅阅读的隐忧
  近来,一批所谓“导读”、“解读”、“快读”、“速读”类的“浅阅读”图书,如雨后春笋纷纷闪亮登场,摆上书架。诸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青年必读书手册》、《中国文学名著速读手册》、《世界文学名著速读》等。笔者大致翻阅了一下,见这类“浅阅读”书中,大都设有“作者简介”、“成书时间”、“书海导航”、“内容梗概”、“精彩篇章”、“名句集萃”、“关键阅读”等栏。而在封面上,也都赫然印有:“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花最少的钱读最多的经典”等诱人的广告宣传语。乍一看,这真是让贫穷忙碌爱书读书如我者求之不得欣喜不已的事啊!然而,且慢!这类“浅阅读”图书果真能达到如此神效吗?
  依笔者看,读这种“浅阅读”式书籍,弊大于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此类书籍犹如油浮水面,仅得皮毛,难得精髓。平时在我们读书的过程中,许多精神愉悦和心灵感悟,都是在原汁原味的经典名著里得到的。而在“浅阅读”中,我们根本就无法体味和享受到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和思想蕴涵,至于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也无从谈及!“浅阅读”犹如现代传媒,大都只过眼睛,不走脑子!再打个比方说,如果我们想认识一个人,仅看他的照片能行吗?读者如长时间浸淹其中,极易导致对经典名著的肤浅化理解,对传统文化的苍白性认识,渐渐丧失了另外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更令人忧虑的是,它消减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剥夺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其结果产生思想的荒芜和思考的惰性!
  当然,笔者并非一味地否定“导读”、“解读”、“快读”、“速读”之类图书对经典名著的软化稀释及普及功效。“浅阅读”图书虽然能以简单直观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越来越忙的人们的阅读欲望,也能给我们提供一定的知识信息和文化信号。但它毕竟有限,毕竟与原著有相当大的距离,充其量只是一种“压缩饼干”或“盒式快餐”而已!“浅阅读”究竟能给予我们多少心灵感悟精神滋养?
  在高科技信息网络化和现代人精神生活多元化的今天,文本阅读尤为重要。其功效和收益是“浅阅读”无法替代也是不可比拟的。对“浅阅读”书籍,出版部门不可盲目上马,广大读者不可长期依赖!在此,笔者近乎固执而偏见地呼吁:少买慎读“浅阅读”图书!细品精读经典名著!
“浅阅读”让人浮躁
  日前,著名作家王蒙谈到:“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变化。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浅层阅读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费点劲儿的思考,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浅阅读”的是与非,是这几年来我国出版界、读书界和读者一直争论的问题。一些文化评论家认为,“浅阅读”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也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反映出一种浮躁的心态。
  “浅阅读”症状之一:速成
  当下,大众阅读普遍存在一种误区:不论看什么书,都喜欢速战速决,无论读哪类书,都是浅尝辄止,不钻研内涵更不求甚解。
  有专家指出,虽然当下已进入“超音速发展时代”,但在读书、修养身心等方面,仍需要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缓慢和淡定中,读者的智慧、情趣才能与书中韵味更好地衔接,思考、质疑和沉淀等精神程序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然。
  有专家呼吁,教育者和家长在指导孩子读书时,应该提倡用慢阅读的方式祛除读书诟病,要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培养孩子们恬淡闲适、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阅读风格,从文字中寻觅高品质的乐趣和意义。
  “浅阅读”症状之二:浅显
  如今的信息时代,信息海量膨胀,生活节奏加快,这种阅读环境,促使人们要进行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甚至跳跃式阅读,这种以“浏览式”为特征的读书形式呈现出浅显化的特点。
  著名作家王蒙对网络时代催生的肤浅化阅读趋势不无忧虑,他曾表示,互联网让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遇到了新问题:“我发现敲敲键盘点点鼠标,网络上要什么有什么,一分钟涉足15个阅读领域都不成问题……可如此一来,阅读会不会变为表层浏览、浅层思维?人们看似夸夸其谈、无所不知,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思考。”“不读书是不行的。网络时代,读书其实越来越重要。”王蒙建议人们读书时,不要只满足于浏览,还要学会沉下心来阅读;不要只读那些令自己舒服、快乐的书,还要适当读些“费劲”的书,循序渐进。
  肤浅的阅读看似获益,其实可能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使读者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到真正的营养,得到的进步也就有限。
  “浅阅读”症状之三:功利
  眼下还有一种阅读现象,就是对有用的书籍趋之若鹜,而对于那些文化内涵颇深的名著却置之不理,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走进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还有工具书等等。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而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这种风气只会导致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网友“得道者”将这种阅读方式称之为“碎阅读”,他评价说:“这种以功利性为指导的”碎片化“阅读方式,或许可以满足一些读者关于成功、发财致富的幻想,但绝对无法使读者从中获得趣味与智慧。”
浅阅读好过没阅读?
  这是一个不知道“好声音”,不懂“亲”、“你妹”就会被认为已经“OUT”了的时代,但绝不是一个没读过莫言、余华、严歌苓才会被认为落伍的年代。浮躁的环境、经济的压力、发泄性的需求,让现在处于瞩目位置的80后宁可在KTV里High歌一场也不愿坐下摸一摸书。果然是现在年轻人不爱读书了?地铁里、公交上甚至课堂上不离手的手机、touch、电子书又在昭示着人们对文字的饥渴和惶恐。
  今年金鹰奖主持人颁奖典礼上,崔永元和孟非就读书的话题互相调侃,两人一致认为,现在的人都不爱读书了,但是,别看读书的不多,出书的还不少。这多少说明,人们现在对文字和书籍的敬畏感大幅减弱,书籍再不是那个沾上油渍都让人心疼不已的东西,一本书和一件T恤、一袋食品的价值看起来差不多,书籍的商品意义已经大于文学意义。
  孟非问崔永元爱看什么书,崔永元照例眯着眼睛答“《故事会》”,孟非说“我爱看《知音》”。虽为调侃,但两人的对话实际上也代表了目前不少人读字的状态看杂志、看微博、看新闻,主动接受碎片化阅读,而放弃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这种不需要思考而采取的跳跃式阅读,被更多年轻人所喜爱,它的确能达到追求短暂的信息需求和阅读快感。
  随便问了问身边的朋友,很多人已经想不起上次读书是哪一本,“好像是《甄执罚故窍碌氖只APP”。方式的多样化,让读书这件事在打发时光、调理心灵上已经处于边缘位置,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在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下不自觉发生转变,智能手机的软件下载,让更多人选择利用零散时间进行阅读。虽然这种电子阅读方式让穿越、言情、玄幻等过去看来非主流的作品更受欢迎,但能够整合人们的零碎时间,让阅读的门槛下降,使人们能有机会接触更多文字,也未受到多少诟病。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碎片化”的改变不是阅读的终结,而是阅读的扩大。
  和传统的修身养性相比,实用性和功利化成为不少人阅读纸质书的动力。拿身边的朋友来说,除了工作任务需要进行知识上的补充,或者阅读一些怀孕、育儿的专业书籍,很少会为了自己的休闲去购买或阅读书籍。现在的读书似乎跟习惯无关,而和刺激有关。《甄执坊鹆耍蚶炊炼粒磺遣妓谷ナ懒耍纯醋源湍钏荒缘媒绷耍慊鞴郝蚣副尽H绻皇瞧捣钡乇煌獠渴澜绲谋涠贫卸嗌偃嘶够嵛宋难д馐露潦槟亍
微博刷出了人们对信息的满足,140字的局促却没有造成人们需要更大空间倾诉。与其说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养成了人们“浅阅读”的习惯,不如说读书对于很多人从来都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相比,读书可能的确没那么有趣,任何动脑子的事儿在如今都成了奢侈品,如果现在的年轻人能把这些当代作家念叨得像《中国好声音》的选手一样,阅读这事儿就不那么让人着急了。可惜,好像只有到了每年4月23日,才会例行对读书进行一番讨论。莫言终于破例了。
“古城热”切莫丢了文化魂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全国有不少于30座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
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脚步;仿古,则是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对这种“大拆大建”有过担忧和提醒。在他们看来,如果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将一片片历史街区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无情摧毁,然后仿建出一条条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导致城市记忆消失,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
值得关注的是,和过去修建一个仿古建筑相比,现在的古城重建,多为城市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百亿千亿元投资、几千亩占地,涉及众多文物保护和百姓搬迁,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布局,因而争议更多。而最大焦点在于,一些重建项目只是打着与文化相关的旗号,背后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缺乏文化之魂,片面地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最后当然是南辕北辙,拆了真古董造了假古董,沦为笑柄不说,更成为一种政绩泡沫,造成“政府立项,百姓埋单”的严重后果。
应该承认,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重建、仿建未必是坏事。“古城重建热”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全社会的文化发展热情,甚至是渴望进一步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倾向密切相关。有专家就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成为显著特征,也应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趋势。但如果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就难免遭遇市场和公众的双重否决。比如你争我夺的名人故里之争、大而无当的文化景观等。在文化建设成为“五位一体”重要一极的今天,任何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不但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而且有可能带来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
  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博弈协调,注定将长期存在。百姓并不反对城市旧貌换新颜,也乐见城市科学发展,只是这“新颜”也需要有历史的基因、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未来。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更多的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的真心热爱。
  高考作文话题一 城市发展、故乡(过去与现在)
  /8362262.shtml
  高考作文话题二
  /8363105.shtml
  高考作文话题三 教育话题
  /8364956.shtml
  高考作文话题四 敬畏自然
  /8364665.shtml
  高考作文话题五 底层情怀
  /main/news/view.action?id=
  高考作文话题六 影视 娱乐 体育
  /main/news/view.action?id=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可为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变革者,不断创新和摸索新的思维模式,文...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