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物理系系学什么?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山东大学物理学院
物理学院始建于1930年,是山东大学最早的院系之一,时为山东大学物理系。目前学院下设3个系,物理系、应用物理系、微电子系。4个研究所,凝聚态物理研究所、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研究所、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设有专门负责实验教学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和负责基础物理教学的大学物理教学研究中心。时&&&&间1930年所在地区山东济南市
物理学院行业性质:普通高等教育
所属大学:山东大学
学校级别:
学校类别:
所在地区:山东济南市
通讯地址:山东济南山大南路27号
名称来由:2000年7月,新成立,定名为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2008年1月,更名为山东大学物理学院。2010年5月,物理学院从老校物理楼搬迁到新校(中心校区)知新楼C座。山东大学物理系始建于1930年6月,是山东大学最早的院系之一.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王淦昌、束星北、丁西林、王普、郭贻诚、雷啸霖等都曾在我院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开国元勋罗荣桓元帅、中科院院士马祖光和彭实戈、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姜悦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季允石等都是我们的系友。2000年7月,新山东大学成立,原物理系定名为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2008年1月更名为物理学院。物理系历任主任、院长:(按任期先后排序)
蒋德寿、王恒守、方光圻、潘祖武、王普、郭贻成、叶锦田、王承瑞、余寿绵、陈鹏万、梅良模、何瑁、王克明、谭春雨、解士杰、梁作堂。(按任期先后排序)
张鼎周、孙肇露、王涛、高登仁、徐儒英、崔天杰、王卿璞。早在1929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筹办,他多次称:“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建议,随即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并于日,任命杨振声为校长,5月杨振声校长到任并启钤办公。1930年6月,根据筹委会决议,国立青岛大学第一年先设文、理两学院,其中理学院设有四个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至此物理系正式诞生,当时物理系有教员王普先生;1930年8月,新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在济南、青岛两地招收一年级新生,物理系新生十余人,聘蒋德寿教授为主任,9月21日举行了开学典礼。
1931年又聘郭贻诚先生,学生增至三十余人,购置图书仪器若干,开设热学、物性、电磁等实验,初具规模。1932年9月行政院决定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文、理两学院合并成文理学院,物理系与数学系合并为数理学系,蒋德寿辞去主任职务,聘王恒守先生为主任来校工作。
1933年3月学校新建科学馆落成,物理系进入一楼,仍自成一系,与数学、生物两系合用科学馆,王恒守先生仍为主任,聘任之恭、王淦昌、蔡方宪、何增禄、蒋丙然、方光圻、潘祖武、吴敬寰、李珩、郑衍芬以及德国人费尔先生等来系执教。又购置图书仪器数批,各年级实验室逐渐充实。到1934年时,物理系已经建起6个实验室:(1)普通物理实验室,已有声、光、热、电诸实验设备;(2)物性实验室,有热学、物性实验设备;(3)电学实验室,有初等和高等电磁学诸实验设备;(4)无线电实验室,有200W无线电广播机和无线电基本实验设备;(5)光学实验室,有高级光学实验设备和全套光登3架(6)近代物理实验室,有高度真空抽气机、水银蒸气抽气机和象限电流计,以及阴极射线实验、放射体实验等设备。
1935年物理系又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购置气象和无线电仪器若干,建设工厂一所,专供修理和自制仪器之用。在课程方面,二年级以上学生分三组:一是纯粹物理学组,二是天文气象学组,三是无线电学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一组课程,为专门的学科研究培养人才,先后毕业学生有四个班,约三十人。在1935年3月举行的全国大学物理征文和考试竞赛中,物理系助教许振儒获得著作甲等奖,王寿衡获得著作丙等奖;学生田金棠获得考试甲等奖,金有?、章琨获得考试乙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1936年10月王恒守先生辞去主任职务,由方光圻教授担任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内迁,由青岛迁往安庆,不久又迁到四川万县,图书仪器损失惨重。1938年6月教育部下令解除了林济青代理校长职务,学校奉命停办,后四届学生转入中央大学,图书、仪器拨借于中央大学,至此,国立山东大学告一段落,物理系也因此中断,最后一位系主任是潘祖武教授。1946年3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物理系也随之恢复。物理系是国立山大复校后所设立的15个院系之一,8月聘王普先生为主任,9、10月份新生考试录取,10月25日举行了开学典礼;规定学生修业年限为四年(其中工学院学制五年,医学院学制六年),实行分学制、必修制和选修制。教授有王普、王恒守、郭贻诚、薛兆旺等在物理系执教,一部分图书、仪器由中央大学归还,但多半已经残缺不全,不能应用。随后又从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购来普通物理实验仪器两套,每套包含四十个实验,专供学生实验之用。后来又从美国订购电学、光学仪器三批,有普通物理实验室四间。图书资料方面也初具规模,有从美国和上海订购的数批图书,还有美国赠阅的“物理评论”杂志和订购的国外杂志七八种。
1947年春天,丁西林、杨肇燫、王书庄来校工作,丁、王二位先生建设仪器修造厂,自己制造仪器设备,专供本系实验和研究之用,有表征实验百余种。先后又有陈同新等多位校友来系任教。日,国立山东大学物理学会成立,会长庄德全,会员为物理系全体师生。1947年12月王普先生就任美国标准局研究员,郭贻诚代理系主任。1948年由物理系教师翻译的席尔思著的《大学物理学》,由中华书局出版,被各大学认为是优秀版本,广泛采用。
日青岛解放,军管小组进校,对学校进行接管整顿,山东大学物理系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青岛解放,军管小组进校发动师生进行了护校行动,使校产完整、秩序正常。1949年8月军管小组经过调查了解对学校进行了组织、思想、教学三方面的初步整顿,保持了各院系的基层行政领导,当时物理系主任为郭贻诚教授。1950年11月山东省政府给华东大学、山东大学发电指示合校之事,12月华东大学1000余名师生迁往青岛与山东学合并,1951年3月合校后的物理系仍在新山大所设的理学院之内保持未动,理学院院长由郭贻诚担任,他还兼任物理系主任。1952年8月,教育部决定对多科性的大学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学校取消院一级建制,设立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海洋、水产9个系,郭贻诚接任学校副教务长。1953年初,物理系有32名教职工,师资力量相对比较强大,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助教18人。物理系在基础物理和尖端物理研究方面在国内外有一定优势,1953年5月经学校研究确定物理学为学校重点发展学科之一。从此后学校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物理系成立
1960年,电子专业从物理系分出,成立山东大学电子系
1964年,成立教育部直属的磁学研究室
1970年,光学专业从物理系分出,成立山东大学光学系
1980年,磁学被批准为博士点授权专业
1982年,固体物理被批准为博士点授权专业
1986年,磁学、固体物理合并为凝聚态物理博士点专业
1989年,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从物理系分出,成立山东大学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1992年,凝聚态物理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3年,粒子物理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1993年,低维材料物理实验室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1993年,高能物理实验室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1994年,物理学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8年,物理学参与首批“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1998年,凝聚态物理、物理及相关交叉学科被列入首批“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1999年,物理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专业
1999年,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被批准为博士点授权专业
1999年,材料物理与化学被批准为博士点授权专业
2000年,低维材料物理实验室与原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合并
2000年,原山东大学物理系、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原山工大学数理系(物理)、原山东医科大学基础部(物理)合并,成立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
2002年,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列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004年,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2005年,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本科教学教学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
2007年,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通过评估
2007年,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山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王克明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更名为物理学院[1]1.院党委办公室
主要负责学院内党务与人事工作。
2.院团委与学生工作办公室
主要负责学生工作。
3.院行政办公室
主要负责学院日常行政事务工作。
4.院教务办公室
负责学院本科与研究生教务工作。
5.院科研与学术交流办公室
负责学院科研以及学术交流相关的各项工作。
6.院继续教育办公室
7.院资产管理办公室
8.院图书资料室物理学院按本科招生专业设三个系和分别负责实验与大学物理教学的两个教学研究中心。具体设置与职责如下:
(1)物理系
设主任、副主任各一人。系主任协助本科教学院长专门负责基地班和物理学院本科生基础课教学(包括:课程设计、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安排等,下同);副主任协助本科教学院长负责物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课教学、教学实践和毕业论文。
(2)应用物理系
设主任一人。协助本科教学院长负责应用物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课教学、教学实践和毕业论文,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副主任的协调下,共同协助本科教学院长负责应用物理专业的专业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建设。
(3)微电子系
设主任一人。协助本科教学院长负责微电子专业本科生专业课教学与教学实践和毕业论文,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副主任的协调下,共同协助本科教学院长负责微电子专业的专业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建设。
(4)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设主任、副主任各一人,主任由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兼任。并设有基础物理教学实验室、综合物理教学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演示实验室、网络教育实验室、应用物理专业实验室、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全面负责物理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安排等。
(5)基础物理教学研究中心
设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协助本科教学院长负责物理学院承担的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等公共课教学以及教学研究工作。物理学院设四个研究所。研究所是学院内组织教师学术以及其它活动的实体,由所长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工作范围包括:相应学科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研究生教育等。
(1)凝聚态物理研究所
设所长一人,职责:协助分管院长负责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组织工作;协助分管院长负责凝聚态物理、声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为主负责参与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低维材料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研究所
设所长一人,职责:协助分管院长负责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组织工作;协助分管院长负责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博士点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为主负责高能物理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3)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设所长一人,职责:协助分管院长负责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组织工作;协助分管院长负责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点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为主负责国家电子元器件清洗技术推广中心的建设。
(4)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
设所长一人,职责:协助分管院长负责原子分子物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组织工作;协助分管院长负责原子分子物理、光学博士点以及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工作。[2]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山东大学物理学科不断发展壮大,也不断为山东大学衍生出新的学科方向,现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和良好的学科构架。
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工科专业博士点;
设有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拥有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
低维材料物理和高能物理两个省重点实验室;
并与晶体材料研究所共同支撑;
本科教育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山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院现有教职工140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27人,应用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4人。其中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校聘关键岗位教授14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人。另有兼职特聘教授、双聘院士6人。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吉林大学物理学院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吉林大学物理学院
2001年4月,原、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等五所院校的物理系(室)合并为成立了崭新的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现学院下设凝聚态物理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应用物理系、声学与微波物理系和物理实验中心、公共物理教学与研究中心、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原子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物理应用开发中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出累累的科研成果。英文名college of physics,Jilin University简&&&&称吉大物院校&&&&训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创办时间日所属地区吉林类&&&&别公立大学学校属性首批“”和“”重点建设大学之一主要院系凝聚态物理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应用物理系现任校长学院创始人余瑞璜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是由发展而来的。1952年院系调整时,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调入、、、、、、等一批著名的专家、教授,建立了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1958年东北人民大学更名为吉林大学。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一些分支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尖端科技。为适应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原吉林大学在物理系及兄弟系一些专业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半导体系(并校后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并校后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系(并校后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测试科学实验中心。2001年4月,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等五所院校的物理系(室)合并为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是由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发展而来的,已经度过了她的五十华诞。回顾当年的创建历史,令人敬仰神往。
1949年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力困难,人才奇缺。东北地区背靠苏联,是全国的工业基地,苏联援建的工程有许多建在东北地区。当时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经济建设人才,而东北地区高等院校却很少。1952中央决定在东北地区建立一所能与国际交流的综合性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
共产党亲手建立的东北人民大学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9月东北人民大学奉命由沈阳迁往长春,从东北人民政府下
疏散命令到最后一批学生抵达长春仅仅用了12天时间。1952年就是以这样的革命精神使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横空出世,拔地而起。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勾清泉、霍秉权、郑建宣、高墀恩、黄振邦、解俊民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主动放弃原有的优越生活、工作条件,以高昂的热情奔赴长春,投入到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创建工作。这里不仅天气寒冷,而且是白手起家。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人才,客观上不容许物理系在招收学生,只能是“说干就干”,立即招生开办,边建边教。一、二年级有其他院校调入48名学生,1952年招收150名学生,1953年招收150名学生,1954年招收210名学生。7名教授 、2名副教授、4名讲师、11名助教和2名党政干部,这就是当时物理系的全部师资队伍。为了学习苏联,24名教师首先突击学习俄语,在建立实验室、编写讲义的同时,承担着五百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困难可想而知。第一流的物理学家融入了东北人大的传统作风,夜以继日的工作着。教授 、副教授人人都同时主讲两门课程,还要带学生毕业论文;实验室是边建设边上实验课,订购的仪器设备没到货,就带领学生到长春地质学院去上课,或者从师范大学借用实验仪器;经费不足,有的教师就用自己的薪水购买实验室用的工具和零配件。这种忘我无私的拼搏精神,对东北人大物理系的创建和迅速崛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东北人大物理系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便屹立在全国大学物理系的前列。
建系初期,学生来源相当困难,一是曾被日伪统治的东北地区高中毕业生很少;二是当时多数学生报考工科,很少有人愿意学习物理。物理系招生都是被跨专业分配的,不安心学习物理。有的学生说:“天不怨,地不怨,就怨自己没报公学院。”“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念东北人大。”当时物理系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党政干部只有一人,面对500多名学生,与教师一起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安心学习物理专业。理论物理学家教授 伊始就形成了“教学认真负责,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的优良风气。在东北人大,人人皆知“物理系的学生最用功”。当时,每周六晚上,学校礼堂放映一部电影,可是物理系的学生教室却是灯火辉煌,焚膏继晷。有人曾经做过统计,某周六晚上物理系的500多名学生中只有7人去看电影,其余学生几乎全部在教室或寝室里看书学习。
春风化雨,辛勤的耕耘结硕果,东北人大物理系的学生个个成才,1954年毕业的22名学生中,已有2人成为中科院院士,1956年毕业的学生中,已有1人成为中科院院士。
今天,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师生正继承“人大物理”的创业精神和优良的学风,“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再创辉煌!余瑞璜()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国际一流结晶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37年在诺贝尔奖获得者w.l.布拉格指导下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后,在西南联大清华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48年赴美国讲学;1949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2年领导创建东北人大物理系,任教授、系主任;1978年—1981年任第一系主任;年任名誉系主任。曾任校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
吴式枢()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1951获美国伊利诺埃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大连工学院教授;1952年任东北人大物理系教授;年物理系副主任;1957年——1966年、1978——1984年任系主任;1984年后任名誉系主任。现任校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历任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朱光亚()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1952年任东北人大物理系教授,历任室主任、系副主任、代理系主任。曾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主任、中国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高鼎三(1914——2002)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半导体物理及光电子学家,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开创者之一。1947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同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1955年回国任东北人大物理系副教授、系主任;1959年领导创建半导体系(后为电子工程系,现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任系主任。
苟清泉()著名物理学家。我国原子分子物理及高压物理合成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1952年任东北人大物理系副教授、历任室主任、系副主任;1979年创建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任所长;1982年调往成都科技大学,组建物理系及高温高压与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任所长。
霍秉权(1903————193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做研究工作;193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3年赴美国做研究工作;1946——1951年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兼清华大学教务长;1951——1952年任东北工学院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1955年任东北人大物理系教授;1956——1988年任郑州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曾任第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
郑建宣(1903——年毕业于武昌大学;1937年在诺贝尔奖获得者w.l.布拉格指导下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广西大学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大连工学院物理系主任;1952年任东北人大物理系教授;1958年任广西大学副校长。曾任广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高墀恩(1911——年获协和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留学;1949年获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50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52——1977年任东北人大(吉林大学)物理系教授。
黄振邦(1916——)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职于航空研究院;1947年留学法国;1951年回国任中山大学副教授;1952年任东北人大物理系副教授;1981年调入暨南大学物理系任教授、系主任。
解俊民(1917——)著名物理学家。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5年赴美留学;1949年任大连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1952年任东北人大物理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1958年参加黑龙江大学物理系创建工作;1973年调往中国科技大学。
温希凡(1929——)1952年参加物理系创建工作,先后任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系副主任等职;1981——1984年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1984——1988年任党委书记;1988年调往南开大学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学院下设4个系和5个中心,分别是凝聚态物理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应用物理系、声学与微波物理系和物理实验中心、公共物理教学与研究中心、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原子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物理应用开发中心。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物理学界的佼佼者。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建立“首批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6年该院的凝聚态物理学专业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1993年该院的物理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7年该院物理学科被国家学位委员会评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即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对物理学一级学科所包含的理论物理学、光学、声学、磁学、凝聚态物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等全部八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此外,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三个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该院的凝聚态物理学专业、光电子和光学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学科专业。2001年原子相干与原子分子光谱实验室被教育部评定为重点实验室。在211工程、世界贷款项目、国家级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经费以及学校1000万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实验仪器设备有很大改观,例如,OPO激光系统和YAG系统的染料激光器等先进设备,与国际同类实验室接轨。学院现有教职工211名,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21名,教授44名,副教授48名,名誉教授11名,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教授,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等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物理学院培养的人才是多层次的,有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大学专科生,还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现有大学本科生1037名,硕士研究生279名,博士研究生67名,高职班学生62名,成人教育班学生245名。学院有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从事着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院士在原子核理论和多体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学院共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多项,国家攻关项目和&863&项目6项,高等院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4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1996年以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平均每年有30余篇学术论文被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结果中,高锦岳教授发表的论文《在钠原子中的无反转光放大的实验观察》一文中的引用率在1996年全国排名第三(前两名是医学方面的论文)。学生专用的微机室、150多台上网的微机、物理演示实验与实习实验基地及其他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高雅的学习环境,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气氛;新生奖学金、学年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建行爱心基金助学金、华正助学金、单项奖学金、东荣奖学金、映雅奖学金、展虹奖学金、曾宪梓奖学金、中科院奖学金、金石置业奖学金、宏大助学金、沈阳光电子奖学金和唐敖庆奖学金等众多的奖学金激励着在校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因材施教;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实行学士-硕士-博士贯通制,吸引着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和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前来攻读。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声望和物理专业宽厚的基础知识,使毕业生有着可喜的去向。硕士、博士毕业生供不应求,本科毕业生既可以读研究生、出国深造、到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工作,又可以到知名的企业中就职。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出累累的科研成果。近万名的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数千名毕业生成为专家、学者、工程师、教授、研究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数百名毕业生担任了总经理,董事长、总裁、厅局长、处长等政企部门要职。我院培养的学生已有5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陈佳洱、宋家树、王世绩、邹广田、张泽;刘亦明、王明达、吕福源、杨建强、郑培民等多名毕业生工作在省、部级重要领导岗位上;陈佳洱、胡德宝、王文金、辛厚文、尹鸿钧等十多名毕业生分别担任过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校级领导职务。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科学家的摇篮,良好的教学基础,优越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学风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物理学子。党委书记: 周 强
学院院长: 崔 田
党委副书记: 孟文卓 孙长轮
学院副院长:
孟文卓(兼)
公共物理教学与研究中心主 任:崔田(兼)
公共物理教学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凤琴物理学是研究由大量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组成的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及其物质性质与应用的科学。它是以固体物理学为主干,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深化研究层次形成的学科。其研究对象除了晶体、非晶体与准晶体等固体物质外,还包括稠密气体、液体以及介于液体与固体之间的各种凝聚态物质,内容十分广泛。其研究层次,从宏观、介观到微观,进一步从微观层次统一认识各种凝聚态物理现象;物质维数,从三维到低维和分数维;结构从周期到非周期和准周期,完整到不完整和近完整;外界环境从常规条件到极端条件和多种极端条件交叉作用,等等,形成了比固体物理学更深刻更普遍的理论体系。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凝聚态物理学已成为物理学中最重要、最丰富和最活跃的分支学科,在诸如半导体、磁学、超导体等许多学科领域中的重大成就已在当代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中起关键性作用,为发展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艺提供了科学基础。前沿研究热点层出不穷,新兴交叉分支学科不断出现,是凝聚态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是它的另一重要特点,许多研究课题经常同时兼有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性质,研究成果可望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吉林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是1986年批准的原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1989年建立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通过验收并对外开放,1998年通过教育部预评估。1993建立&国家物理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列入&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成为首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
该学科多年来一直围绕学科发展的前沿、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开展研究,形成了高压物理、超硬材料与高压相功能材料,薄膜物理,高压极端条件下的稀土固体物理学,稀土永磁化合物与材料磁性和非周期局域固体结构等五个各具特色、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10次。目前承担科学研究项目6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
近五年,本学科共招收56名博士(已获学位27名),招收111名硕士(已获学位57名),有3名博士后出站。不仅为本学科发展培养了一只高素质的后备队伍,也为其它相关领域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派出20多人进修或短期合作研究,接待了30多人次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讲学,聘请多名学者任名誉或客座教授,保持了与多个国际一流单位的长期紧密合作关系,举办了全国学术会议7次,扩大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
近20年来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
1.准晶态的发现(1984年)
2.高温超导体的发现YBaCuO2(1986年)
3.纳米科学(1984年)
4.材料的巨磁阻效应LaSrMnO3(1992年)
5.新的高温超导材料MgB2(2001年)师资力量:
目前本专业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的集体(固体物理教研室)有教师16人,教授8人(其中博士导师2人)、副教授5人、讲师和助教4人。
学术带头人苏文辉教授,现任吉林大学稀土固体物理研究室和物理系固体物理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协作成员、教育部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重点实验室顾问、中国《高压物理学报》副主编,全国氢能发电装置委员会委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委员,第二届(年)副主任委员,国际学术刊物编委;受李政道教授聘请,任CCAST(WorldLab.)特别成员。长期从事高压高温极端条件稀土固体物理和化学、新型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已发表英文论文130篇、中文论文120多篇,已培养出22名博士、81名硕士、2名博士后,指导过10多名国内外访问学者。
教研室其他人员:
吕天全、张程祥、许大鹏、刘晓梅、姚斌、郑以松、贺天民教授,
纪媛副教授等,
他们都从事凝聚态物理和高压研究多年,每人已发表30-40篇学术论文.
主要研究方向
1)高温高压极端条件稀土固体物理学。
2)硼笼多面体化合物、纳米材料和生物物质的高压研究,新物质新材料的高压合成及应用。
3)固体稀土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及其它新能源的开发应用研究。
4)凝聚态物质(纳米材料、稀土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磁性材料、合金材料等)的结构特性研究。
5)低维凝聚态理论(电子态、电输运特性)。
6)高分子统计理论。
7)高压物理学。专业简介:
吉林大学磁学专业(磁学教研室)成立于1954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五个磁学专业之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
教学方面,磁学教研室自1955年开始承担磁学专门化教学任务,40多年来培养出几百名本科生、几十名硕士研究生和六名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很多人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其中包括大学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所所长、工厂厂长、总工程师。
科研方面,共承担完成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重点基金一项),3项吉林省科委项目。在SCI收录的国内外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申请专利2项。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奖7次,主要研究成果有:
①解决了Fe-Ni合金薄膜磁场感生各向异性的起源问题,定量计算拟合了感生各向异性常数随成分、温度、以及蒸积过程中衬底温度的关系;
②发现了金属Co磁场冷却后形成晶体织构,并发现它就是磁场冷却感生磁各向异性的起源;
③阐明了非晶Gd-Co薄膜易磁化轴垂直于膜面的磁各向异性起源于其微柱状结构,柱表面上Gd的择优氧化,以及Gd-Co间的亚铁磁耦合。
④在自旋玻璃中发现磁场感生各向异性效应;
⑤系统研究了各种稀土永磁化合物的晶场和磁性,发现在一些化合物中,4f-3d交换作用的各向异性很大,4f-4f交换作用不能忽略,阐明了RCo5中Pr与Nd离子的变价行为。
科技开发方面,于1990年创建了磁性材料中试基地(隶属于物华公司),研究开发并生产了一批永磁功能器件和永磁材料,目前为一汽大众配套生产永磁磁性材料。
科研现状:
目前我们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吉林省科委项目,主要从事稀土永磁材料及相关化合物的磁性、氧化物巨磁电阻效应的研究。研究现状:
①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纳米晶永磁体是目前永磁材料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目前进行的单相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磁滞回线的微磁学研究把前人的定性计算拟合(矫顽力误差~100%)提高到定量计算拟合的档次(矫顽力误差~10%)。已经做到定量计算拟合磁滞回线随晶粒大小和温度的关系。
②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探索:与北京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发现了新型具有高饱和磁化强度、高居里温度和强单轴磁各向异性的3:29型稀土-钴化合物。
③稀土氧化物巨磁电阻效应的研究。磁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磁现象的研究在过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二十世纪以来,从1902年的洛伦兹和塞曼因&磁场对辐射的影响的研究&,到1998年崔琪等因&二次量子化霍尔效应&,至少有24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磁学领域作出过杰出的贡献。目前磁学已经成为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学的发展使得现在无论是电力、电子、通信与信息技术,还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乃至家用电器,磁学和磁性材料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元素周期表中的镧系元素(14个),加上化学性质相似的Sc和Y共17个元素,统称为稀土元素。稀土元素的特点是4f壳层的电子未充满,具有大的原子磁矩,很强的自旋轨道耦合等特性,与其它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表现出十分丰富的光、电、磁学性能,被广泛应用在稀土光学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储氢材料及稀土催化材料等中,是许多高新技术材料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元素。另外稀土化合物的各种物理性质(导电性(如超导电性,磁电阻效应),磁性(如磁各向异性,磁有序性等))的研究也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基础研究的主流。因此有关稀土化合物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我国的稀土资源相当丰富,大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80%,而且品种全,质量高。为了发挥我国的稀土资源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国家十分重视稀土资源的开发。开发和发展稀土功能材料是稀土资源高值化的重要途径。稀土磁性材料是一类重要的稀土功能材料,包括:稀土永磁材料、氧化物巨磁电阻材料、稀土大磁致伸缩材料、稀土磁制冷材料等。
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磁性材料,以Nd-Fe-B为代表性的稀土永磁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机械、医疗、计算机、家电等领域,深入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其产量与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无线电物理采用近代物理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及实验手段,研究电磁场和波及其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规律,据以开发新型的电子器件和系统,发展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在电子系统中推广应用。现代许多高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技术、量子电子学、光电子学、超导电子学,以及量子信息技术等无一不与无线电物理密切相关,并以之为基础,或即属于其研究范畴。当今高新科技的发展已促进电子信息科学的研究从简单物质到复杂系统,从定性解到定量解,从线性问题到非线性问题,从正向研究到逆向反演的转化,而且出现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等不同学科的广泛交叉和应用。形成了众多交叉学科和高科技的应用基础。同时,又促进了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深入发展。
电子计算机就是在无线电电子学和物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代,即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等。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得益于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是建立在物理学的基础之上,是以电子在真空中,在半导体材料中运动规律的认识突破为前提。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一个物理系统,计算过程是这个物理系统的一种时间演化。
在计算机的发展中,小型化和高度集成化是一个重要目标,如今芯片上线宽已达亚微米乃至纳米量级,集成度为11x11mm2芯片上集成几千万个元件。再进一步缩小芯片上元件的尺寸,当其接近原子量级尺寸时,电子运动的规律只能用量子力学理论来描述,电子的波动性成为其主要特征。这意味着微电子技术将面临一场革命。量子器件将被发明,量子计算理论将被提出,量子计算机将产生。量子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机,不仅仅是在现有计算机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且使整个计算的概念焕然一新,量子计算的思想对物理学的基础也有深远意义。量子器件及量子计算机的研究是跨世纪工程,它涉及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字等诸多学科,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
物理学的发展为计算手段的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计算机的出现又彻底改变了物理实验的面貌,带来了新的物理学.新的物理学是立足于实验、理论和计算三大支柱之上。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物理学工作者,不能仅限于享用现有计算机资源,必须发挥创造性,自行设计专用计算机,以解决物理实验中数据采集和处理问题。方能深入探索过去无法想象的复杂现象的本质。这就要求物理学工作者即要有扎实的物理基础,又要精通电子计算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电物理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计算机物理就是其中之一。本专业侧重于计算机物理方向的研究。本方向主要从事磁学量的测试计量方法研究和电磁信号转换以及磁测量仪器、仪表的开发研制, 磁测量技术在航空、汽车、石油及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汽车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各种磁传感器和换能器在石油、汽车工业及其他方面的应用开发研究;磁性参数的检测方法研究及仪器的研制;各种磁参数测量器具的开发研制; 弱信号的检测方法研究等。
每年平均申请科研项目4项,每年平均科研经费80万元,获得专利10余项,在各类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0篇, 本研究集体研制成功的JDM-1型振动样品磁强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在该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有些方面的工作(如:磁性材料综合测试系统、大功率电磁铁用稳流电源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有十几项科研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我们的科研工作紧紧围绕我国的工农业生产、科研和教学的具体实际需要来开展,大部分科研项目来自于有关的生产单位、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研成果解决了很多具体的实际问题,提高生产和科研水平。有些仪器设备的性能价格比优于国外的同类产品,被国内很多用户所采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自己研制成功的《可变强场振动磁强计》,已列为世界银行贷款招标目录,并已中标, 已有很多单位订购,可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外汇。
每年招收研究生12人 本科生 30人, 两年内本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研究粒子(、、、规范粒子和等)和原子核的性质、结构、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探索物质世界更深层次的结构和更基本的运动规律。从根本意义上讲,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研究处于整个物理学的最前沿,他们涉及从最微观领域的规律到天体的形成与演化的规律。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专业的前身是吉林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它创建于1958年,从建立专业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在刘运祚主任的领导下先后建成β谱、γ谱、中子物理、加速器、核电子实验室,为专业教学和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又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学科已形成了核结构实验研究、核技术应用研究、核数据评价以及穆斯堡尔谱学四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本学科具有一支整体力量雄厚、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并且培养了一批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物理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