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物化生,南京到上海高铁的和上海的大学哪些专业...

热门城市 |
华北地区 |
东北地区 |
华东地区 |
华中地区 |
西南地区 |
西北地区 |
华南地区 |
2016高考信息:
特殊类招生:
高一必读:
各科辅导:
高二必读:
各科辅导:
高三必读:
各科辅导:
高中留学:
本科留学:
热门词条:
最新词条:
您现在的位置:
& 资产评估
南京财经大学
资产评估
(本科类
)
资产评估专业(全国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江苏省重点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目标:本专业以会计为基础,经管交融、文理工渗透,突出企业价值评估,培养基础知识厚实、专业技能良好、实务能力较强,职业道德高尚,能够从事资产评估业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基础会计学、资产评估原理、财务会计、审计学、机电设备评估、不动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等。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关、司法机关、海关、金融机构、房地产交易机构、大型公司内部评估部门等从事资产评估业务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按理科类招生。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同类型大学推荐:
高考院校库分数线统计时包含了特长生分数,因此最低分和平均分可能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数据为准。
如果您发现网页当中的任何错误,欢迎发送邮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更正,谢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_百度百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由、、、共建,入选“”、“”、“”,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为成员,是一所以为特色,海洋、信息、环境、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始建于1960年,1978年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0年,承办了世界气象组织(WMO)第一个国际培训班—— 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截至2015年5月,学校校园占地2189亩,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99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达36种;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多人,教师1500多人;下设22个院(部),开办55个本科专业。[1-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史沿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初创磨砺
新中国首任气象局长涂长望
1921年,在创建地学系,设立气象组(专业)。
1930年,设立地理学系气象专业。(备注: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与其他8所公学合并,并易名“”。此后于1928年2月改名为“”;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国立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
1944年,设立气象学系。
1949年,设立气象学系。(备注: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
日,局长在病中召开局长办公会,专题讨论、研究依托南京大学气象系筹办水文气象学院问题,并作出建院决定。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的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发言中,最先向教育部门呼吁建立水文气象学院。
1956年7月,涂长望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高级技术干部极端缺乏,全国气象业务系统中只有104个大学毕业生,…希望高教部门扩大气象系的招生名额或成立气象学院”。
教育部批准文件
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气象系统急需大量既有较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只有创办一所培养高级气象专业人才的高校,才能满足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
日,中央气象局向国务院提交建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报告。报告陈述了全国气象系统在职技术干部中大专毕业生数量、目前和未来气象事业发展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现有高校气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以及为筹建气象高等学校与教育部、江苏省委、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商讨、沟通过程。
日,教育部正式批复中央气象局“同意义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日,中央气象局转发教育部同意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文件,同时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也下发了关于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的通知。至此,中央气象局直属、江苏省代管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正式进入筹建阶段。
日,中央气象局给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机构的指示。
日,正式启用由江苏省高教厅颁发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筹建委员会”印信,学院筹建委员会正式对外办公。为便于开展工作,筹委会下设三个组:行政组、基建组、教育组。
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联合发文
在南京大学的直接帮助下,1960年7月,天气与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和气候学三个专业招收首届新生169人,生源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四川和上海,少数来自气象部门的调干学生。1960级学生由南京大学负责前三年的培养,完成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教学与南京大学气象系学生合班上课,由学院负责教学辅导和学生管理工作。
日,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联合发文,同意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改名为南京气象学院。
-27日,南京气象学院首届党员大会召开。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学校各项工作都受到干扰和破坏,正常教学秩序被摧毁,停止招生和上课长达六年之久。[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展壮大
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南京气象学院被确定为。
1978年4月,中央气象局下发了学校《关于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基本建设任务书的批复》,对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后学校的办学规模、专业、基建任务做出了新的安排。
1992年10月,气象院校改革研讨会在学校召开。
国务院文件
1992年10月,气象院校改革研讨会在学院召开,学校被中国气象局批准为全国气象部门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制订了《南京气象学院综合改革方案》,方案包括加强课程建设方案、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各类人员定编切块方案、奖酬金发放办法实施方案等9个配套方案及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1993年,经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批准,正式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承担世界各国中高级气象科技人员的培训任务。
1999年,并入南京气象学院。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1号),决定南京气象学院由原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模式,学校管理体制发生改变。体制划转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江苏省教育厅领导多次来校视察指导。
日,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该校举办公有民办滨江学院。
2003年4月,在北京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北京分部。
2004年5月,升格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1月18日,学校举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庆典。
2007年,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年,教育部、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年8月29日下午,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第十四研究所等八个单位共建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
201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办学实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师资队伍
截至2013年底,学校共有教职工180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3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66.0%。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8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46人,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66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36%。
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4人,江苏省“双创人才”7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0人,61人次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三层次培养对象,33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计划,2个科研团队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集体称号,2人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称号,37人次入选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64人次入选“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3人入选“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3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5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
中科院院士:(专职)、(专职)[5]
国家千人计划:邹晓蕾、文舸一、李天明、李旭辉[4]
2013年师资队伍结构情况表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本科及以下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中级及以下职称
2013年,学校全年对65名新进教师进行了培训,其中49人获得主讲教师资格。学校规定教授、副教授应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尤其鼓励知名教授担任本科新生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2013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达85.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18.0%。此外,学校还先后聘请了34名兼职教师参与本科生课程教学和实习指导,其中24名直接参与了本科生课程教学,担任了学校部分特色专业课、基础理论课等总计近40门课程的授课教学。为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学校加强评优与奖励,2013年先后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微课、数学基础课等各类教学竞赛,共8人次获奖;开展了校级教学竞赛、教学优秀奖和“十佳教师”的评选,总计139名教师获奖。大力支持教师出国合作科研和进修,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截至2013年,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3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447人,占专任教师的37.47%。[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院系概况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水文气象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理与遥感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滨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大学体育部等22个院(部)和长望实验班,开办57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 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2]
院系专业  序号学院名称学科门类专业名称设置年份1大气科学学院理学大气科学19602应用气象学院理学应用气象学19603应用气象学院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20044大气物理学院工学安全工程20055海洋科学学院理学海洋科学20036遥感学院理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19997遥感学院理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9998遥感学院理学地理信息科学20019遥感学院工学测绘工程200510遥感学院工学遥感科学与技术20031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应用化学200412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生态学20011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00914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环境工程200415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环境科学199916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环境生态工程201217数学与统计学院经济学经济统计学201218数学与统计学院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200219数学与统计学院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197820数学与统计学院理学统计学200121数学与统计学院理学应用统计学201222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理学物理学197823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理学应用物理学200224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工学材料物理200425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工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00826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工学电子信息工程199527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工学电子科学与技术200228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工学通信工程200329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工学信息工程199730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98731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工学软件工程200432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工学网络工程200533信息与控制学院工学测控技术与仪器200434信息与控制学院工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0435信息与控制学院工学自动化200336信息与控制学院工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201237信息与控制学院工学物联网工程201138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金融工程200839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00340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041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市场营销200342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会计学199743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财务管理200444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200345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物流管理200546公共管理学院法学法学200347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200348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行政管理199849语言文化学院文学汉语言文学200050语言文化学院文学汉语国际教育200751语言文化学院文学英语197852语言文化学院文学日语200253语言文化学院文学翻译201154传媒与艺术学院艺术学动画200955传媒与艺术学院艺术学数字媒体艺术201056传媒与艺术学院艺术学艺术与科技201457海洋科学学院理学海洋技术2015[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建设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
国家级特色专业: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大气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7]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7]
国家级教学团队:大气科学专业课主干程群教学团队(带头人:管兆勇)[7]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7]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7]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理科实践教育基地[7]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财务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
国家精品课程:天气学、数值天气预报[7]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气象与生活、大气污染——人类面临的挑战[7]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值天气预报、天气学原理(原天气学)[7]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共建体制下“大气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长望实验班”的基础上,组建“长望国际班”、“长望基础班”等,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在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10个专业试点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设了大气科学、应用化学等8个中外合作办学或国际课程实验班项目,与美国、英国等中国中国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4]
学校依托“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营造国际化交流氛围和平台,通过每年5-6个暑期实验班和每年10个国际培训班的课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交流能力。[4]
1.学科竞赛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学生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高教社杯”)、“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 Cup公开赛全国特等奖等众多奖项。
2013年,该校学生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校12支参赛队伍全部获奖,其中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和江苏省一等奖各1项,江苏省二等奖9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4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2.创新创业教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立气象类、理工科类、文管类三大创业教育学科群,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示范课评选。通过举办讲座、报告、沙龙、咨询等方式,丰富创业教育内容。组织多项创业类竞赛,2013年参赛人数近5000人,提升了该校大学生创业能力。[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科建设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拥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19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8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气象学[8]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大气科学[9]
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9]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9]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大气科学[9]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大气科学[9]
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天气动力学、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农业气象学、气候学、海洋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地理学、农业资源利用[9]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大气科学(一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期)、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一期)、大气科学(二期)、信息与通信工程(二期)、物联网技术与装备(二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二期)、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二期)[10]
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理学(07)
大气科学(0706)
070601 气象学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0706Z1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0706Z2 应用气象学0706Z3 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0706Z4 雷电科学与技术S集成与气象应用0706Z6 空间天气学0706Z7 海洋气象学0706Z8 气象信息技术0706Z9 环境气象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批准日期法学(03)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
  2011.08
理学(07)数学(0701)  2011.03地理学(0705)  2011.03大气科学(0706)070601 气象学 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706Z1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0706Z2 应用气象学 0706Z3 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 0706Z4 雷电科学与技术 S集成与气象应用 0706Z6 空间天气学 0706Z7 海洋气象学 0706Z8 气象信息技术 0706Z9 环境气象 生物学(0710)  2011.03  (备注:2014年撤销)
系统科学(0711)  2006.01科学技术史(0712)  2011.03生态学(0713)  2011.08工学(08)光学工程(0803)  2011.03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2011.0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  2011.03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  2011.03软件工程(0835)  2011.08管理学(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2011.03工商管理(1202)  2011.03专业学位授权点    工程领域代码与名称批准时间0852 工程硕士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2010.02085229 环境工程2010.02085210 控制工程2014.050551 翻译  2014.051252 公共管理  2014.051253 会计  2014.051351 艺术  2014.05以上表格内容资料来源:[11]
据汤森路透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该校地球科学(Geosciences)首次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2]
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  序号一级学科得分排名1大气科学(0706)8912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66473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69444数学(0701)6657[1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交流
截至2015年5月,学校与美国耶鲁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雷丁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等15个国家的48所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创办了巴哈马“孔子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留学生资格。学校拥有“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已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4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成为全球培训规模最大、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评价和特别嘉奖。[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平台
截至2015年5月,学校设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1个,中国气象局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6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13-14]
2011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气象云平台及应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中国气象局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  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  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动力遥感与声学实验室、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13]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分中心[1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成果
截至2015年5月,学校近五年来主持了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行业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00多项,获专利授权1250多项。201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超百项,科技经费达4.12亿元。学校和中国华云集团、美国IMSG公司、芬兰维萨拉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协议,合作开展气象装备研发等。学校教师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且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2]
社会科学研究
在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立项结果中,该校获批一般项目11项(包括规划基金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10项),立项数量列全省第6名、全国第58名,立项名次达近5年来最高水平。同时,获批专项任务项目1项,两类项目合计立项12项。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此次原有13个项目入围一般项目立项公示名单,其中2项因申请人本年度同时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于此前获批立项,根据相关规定,不再重复立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在2015年第三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名单中,该校获批5项。至此,该校2015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累计达12项(6月份获批年度项目7项)。[15]
自然科学研究
十二五”期间,该校共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9项,其中:重点项目7项,重大研究计划8项(重点支持2项、培育6项),优青2项,面上项目179项,青年基金248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7项,专项基金等项目18项;基金立项数分别于2013年、2015年突破百项。
在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共有44项获批主持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合同经费260万元),面上项目23项,青年基金项目19项,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1项,合同经费共计1612.3万元,较2009年获批资助经费增长78.12%,研究范围涉及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1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资源
据2015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是中国国内高校图书馆中收藏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图书馆之一,藏有印刷型文献147万余册,年订阅印刷型中外文期刊1786种,各类中外文大型网络数据库35个。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核心期刊均有系统完整的收藏。同时藏有1951年以来全国和各地区大气科学类、水文气象类的资料和1956年以来的高空、地面历史天气图。[17]
《》:在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办刊基础上改版,以论著、重大项目研究简报、学术论文、中国国内外大气科学发展动态、综合评述等栏目为主阵地,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自然科学版)》:2011年、2013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剑桥》,德国《数学文摘》,波兰《》等中国国外数据库,以及知网、万方、维普等中国国内数据库收录。 主要刊登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遥感与测绘技术,机械仪器仪表、电气工程,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生物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
《》:主要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观点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阅江论坛、经济观察、制造业研究、气象与人类社会、高等教育评论、三农中国、民国文化研究、审美文化研究、文学艺术研究及专题研究(围绕某个学术主题以某一学科或以不同学科领域相互关联渗透的系列性学术研究为主,如已出版的“人间佛教”、“金融危机与劳动合同法”)等。 [1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传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形象标识
校标是以象形图形为主体,图形上方是中文校名,中间为一颗旋转的地球,地球左上方为祥云,左下方为学校成立的时间“1960”,图形下方是学校英文名称。[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精神文化
明德格物,立己达人
“明德格物”语出《礼·大学》。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之意。明德,即立德修身;格物,即笃学求是。
“立己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取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之意。立己,即自律自强;达人,即尽责尽心。
校训中“明德”突出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格物”强调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立己”着眼于增强自我修养;“达人”侧重于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四者紧密相连。“明德格物”体现了科研教学的定位高度,“立己达人”体现了和谐发展的丰富内涵。以此作为校训,就是要倡导全体师生员工努力学习、勤勉工作,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务实的求真精神,不断追求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20]
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庆日为每年5月14日。
《同心创辉煌》  我们享有同一片蓝天,
我们拥有同一个校园。
这里有共同的青春年华,
这里有共同的师长同窗。
我们拥抱同一轮朝阳,
我们怀有同一个理想。
这里有共同的辛勤汗水,
这里有共同的歌声荡漾。
啊,艰苦朴素,勤奋好学,
明天的栋梁在这里成长。
人生的风帆在这里启航,
希望向未来,同心创辉煌,
同心创辉煌。
我们享有同一片蓝天,
我们拥有同一个校园。
这里有共同的青春年华,
这里有共同的师长同窗。
我们拥抱同一轮朝阳,
我们怀有同一个理想。
这里有共同的辛勤汗水,
这里有共同的歌声荡漾。
啊,人民重托,祖国召唤,
明天的栋梁在这里成长。
人生的风帆在这里启航,
希望向未来,同心创辉煌,
同心创辉煌。[2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校领导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姓名职务李廉水
校长、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校长(正校级)
副校长[2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任领导
历任行政主要领导姓名任职时间罗 漠83.11张培昌87.12朱乾根92.02屠其璞95.06孙照渤06.02李廉水4.05蒋建清2014.05至今[23]
历任党委主要领导  姓名任职时间罗 漠66.06黄 鹏76.12罗 明82.05张培昌84.11周熙文87.12张培昌92.01朱乾根95.06屠其璞01.08孙照渤04.08刘一平10.07李廉水2010.07至今[2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知名校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政界
现工作单位
中国气象局局长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天气动力
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
气象学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总参水文局副局长
 总参水文局总工程师
 天气动力学
甘肃省气象局局长
农业气象系
湖北气象局局长
 河北气象局局长
 新疆气象局局长
 黑龙江气象局局长
 浙江气象局局长
 广东气象局局长
大气物理系
吉林省气象局局长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
  原江苏省气象局局长
 江苏省气象局局长
 河南省气象局局长
  海南省气象局局长
 重庆市气象局局长
 四川省气象局局长
1991(硕士)
 青海省气象局局长
 宁夏省气象局局长
2005(博士)
 安徽省气象局局长
 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
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
  河北省局副局长
  河北省局副局长
1996(硕士)
 河北省局副局长
  山西省局副局长
  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
 吉林省气象局副局长
 上海气象局副局长
大气物理系
上海气象局副局长
 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
 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
2004(博士)
 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
大气物理系
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
 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
 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
 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
 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
 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
1988(硕士)
 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
2001(硕士)
 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
 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局长
 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1998(硕士)
 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
  海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
  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
 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
 西藏气象局副局长
 西藏气象局副局长
 西藏气象局副局长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宁夏省气象局副局长
 宁夏省气象局副局长
大气物理系
新疆气象局副局长
 新疆气象局副局长
2005(博士)
 内蒙古气象局副局长
大气物理系
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副司长
 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
中国气象局沙漠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大气物理系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
大气物理系
贵州省安顺市市长
浙江省水利厅厅长
1988天气动力中央电视台天气主持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界
姓名毕业时间
现任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气象局,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员,院士
气象学院院长
天气动力学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博导
农业气象系
院长,长江学者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党支部书记,教授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
 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主任,教授
2000(博士)
 南京大学教授
大气物理专业
南京大学副教授
 院长,长江学者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副校长,教授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副院长,教授
应用气象系
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主任,教授
农业气象系
天气动力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应用气象系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天气动力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天气动力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
  1988大气物理专业 教授
 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
 天气动力学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苏州科技学院副教授
 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大气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大气物理专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农业气象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大气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大气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气候研究
中心执行主任,科学院百人计划
大气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天气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云降水物理风暴实验室主任
1994(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农业气象系
科学院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大气科学系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90(硕士)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87(硕士)
 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
 总工程师
 首席专家,研究员
  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大气物理系
人影室首席专家
应用气象系
地理系教授,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
大气物理系
海洋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
美国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千人计划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
农业气象系美国教授,千人计划
农业气象系
大气科学系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中心首席科学家
大气物理系
德克萨斯A&M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美国气象系教授,千人计划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
 美国气象系教授,千人计划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
 海洋、地球、大气科学系教授,长江学者
加拿大卡顿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主任
 美国教授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教授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
农业气象系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天文系教授
美国数学和统计学副主任
  美国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主任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研究员
 美国教授
1992(硕士)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天气动力学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研究员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
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
大气物理系
美国纽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orporation USA
 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orporation USA
 SAS Institute Inc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所
大气物理系
加拿大环境部
 美国农业部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
 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研究员
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研究员
1996(硕士)
 日本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教育部学位中心[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高校之窗[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通过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测...
提供资源类型:
高校微博模块:
在这里快速了解高校动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到上海高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