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通过清华紫光 自主招生生去清华有希望吗

我得到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校荐资格 请问通过率能有多少啊?_百度知道
我得到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校荐资格 请问通过率能有多少啊?
得到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校荐资格,通过率很低。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和保送生选拔采用“统一报名,统一笔试,分别划线”的办法。自主招生和保送生采用统一网站进行报名。具备教育部规定的保送生资格的考生,在进行网上申请时,要同时选择“自主招生”和“具备保送生资格”两个选项并填写“保送奖项”的具体内容。
无论是否具备保送生资格,考生通过初审后,其笔试科目完全相同;笔试通过后,其面试大体相同。保送生认定要求一般高于自主招生。也就是说,有的具备保送生资格的考生可能最终没有能够被保送,但仍可能获得自主招生认定。
考生在获得保送认定后,如果放弃保送,可以根据其考核成绩获得一定分数优惠的自主招生认定.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自主招生很难的,通过了的孩哗单糕竿蕹放革虱宫僵子应该高考是稳上清华的……不过考自招如果过了可以让心态更好嘛……清华是华约的,你可以顺便多申请几所学校,因为一次笔试就可以了,反正通过一个算一个,又不亏……另外关于准备考试,你可以查一下前几年的题,利用课余时间练一下,不过不建议完全投入,因为就算自招过了也要高考,而且自招题型古怪不定,不是成绩好就能过,还很看知识面和综合能力,这些不是短时间就能补上来的……所以建议你还是复习为主,配合做专题,不过别抱太大希望,没过也别在意,那东西还看运气的……你们学校既然愿意给你名额,相信你的成绩一定能上清华的,要保证心态……祝你成功
看你自己的水平了。没过自招也没关系。当年我没过北大自招最后还不是来了
通过率很低
清华大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6年清华大学高校自主招生报考指南
自主招生必读
自主招生必读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报考流程
华约高校自主招生简章
自主招生报名条件
  思想品德合格、身心健康,且符合条件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需要注意的是,自主招生对学生的成绩还是非常看重,同时,对学生的心理、体质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一、中学推荐
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可以像高校推荐,在公示无异议后参加高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面试。
二、学生自荐  
 符合条件的学生先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相关需要提交的表格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寄往学校。
在了解完各校的相关报考政策
之后,就要确定自己报考的学
校,准备申请材料、自荐信。
报名程序:
采取网上报名和书面申请相结合的方式,两者缺一不可。
(一)网上报名
登陆高校本科生招生网,仔细阅读《报名须知》,按要求注册并选择进入“自主选拔报名系统”,填写报名信息,确认无误后提交。
(二)书面申请
考生在网上报名后,需提供相关书面材料。譬如:学校自主招生报名表、个人申请表、中学推荐信等。同时需提交个人的获奖证书复印件、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材料、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
自荐信大全
在报名成功之后就要着手准备自主招生考试、面试自主招生不仅考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准备上,要选择信息比较全的参考资料。
自主招生备考解读
  (一)以高考备考为基础
笔试内容为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只是在考试形式和命题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只要同学们把知识点掌握的全面且牢固是没有问题的。但考试题目与平常迥然不同。故需要提前训练一下答题思维和答题节奏,这属于短期准备。
(二)以能力提高为关键
面试是自主招生考试的核心,也最为高校看重。面试内容没有大纲。考验的就是一种答题思维和综合素质。可在面试前进行专业训练。
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高考总分可以获得相应的加分。
面试考点:
纵观自主招生面试,我们会发现高校在面试的过程中越来越喜欢涉及到社会热点等问题。本文综合盘点50个社会热点,考生应多多重视。
1、中国60%的私营企业将倒闭;
2、国企被迫转型,国企职工下岗潮将再现,但不会有任何动荡;
3、至少有3―5家银行正式宣布倒闭,保险公司出面赔偿民众存款损失;
4、工厂的研发部分地位将衰退,消费者调查部门将举足轻重……[]
面试经验:
面试一般分为个人面试和小组面试。在特定的场景下,以主考人和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面试成绩在自主招生中的比例为30%,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需要考生走出书本的局限,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面试的自我陈述阶段,考生可分六步进行:简单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尤其是特殊的经历;陈述自己选择专业的理由,包括研究经历、兴趣、对专业的展望……[]
2016年高校自主招生简章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湖南、安徽、广东、重庆
历年分数线
吉林、天津、黑龙江
历年分数线
浙江、甘肃、广西、河南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历年分数线
湖南、安徽、广东、重庆
历年分数线
吉林、天津
历年分数线
贵州、福建、云南
历年分数线
| 京ICP备号 |
CERNET Corporation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3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首先,你要知道高校自主招生的时间,这就要注意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
其次,你要自己获得就读高中的推荐,获得推荐的条件是你很优秀
然后,就等着学校的通知,准备参加...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访谈:自主招生的变革
本文为招办主任于涵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的要点及实录
&核心观点&
高校招生由被动进入主动
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自主招生的试点探索已经十年,从大学招生选才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真正的由被动的招生进入到主动的招生阶段,开始真正触及到招生的核心问题:人才评价。&
大学生源竞争是天经地义
大学的生源竞争是天经地义的,中、外大学皆是如此,这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决定的。大学的核心使命即人才培养决定了它必然要花气力在吸引和选拔优秀生源上,而真正的优秀生源,无论何时对于大学来讲都是稀缺资源和无法共享资源,所以生源竞争就必然存在。当然,我们需要的是良性竞争而非恶性竞争。
教育要因材施教
更要因材施招
教育不仅要因材施教,更应该因材施招!我们国家一年有900多万的高考考生,不同的学生都是有个性和特点的,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兴趣和潜质,这些在我们的人才选拔当中应该给予重视和甄别,而不是用一条条冰冷的分数线来决定所有人的命运和走向。作为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精髓教育思想之一的因材施教,放在人才培养的前端即人才选拔中来看,就应当以人为本、因材施招、选育衔接。
自主招生无法代替高考
现在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在考虑保证基本的公平性情况下,是否要在人才选拔的卓越性和科学性上有所提升,于是自主招生主要承担了这样的任务和使命。自主招生是高考的重要补充,作为大学,我们要补充的首先是人才选拔的科学性,这个我们用“因材施招”来实现,自主招生中特别体现在对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人才的选拔;第二是要补充现有高考制度下部分被掩盖了的公平性,例如因为基础教育不均衡分布造成的高考“起跑线”因人、因出身、因地域而异的“不公平”,我们要有意识地行动起来。
自主招生对往届生开放是机会公平的体现
关于自主招生向往届生开放问题。应届生认为给往届生开放了机会就会使应届生的机会减少,这是片面的“机会保护主义”。对应届生而言,他们本身占有机会,不应该以占有甚至剥夺往届生机会为前提。所以在自主招生选拔中,不应该去区分他是应届生还是往届生的身份,这才是更合理的机会公平。
保送生选拨机制需要调整
保送生制度需要进行调整。高招的招生主体应该是大学,保送生作为一项高招制度,几乎完全规避了大学的招生主体性,例如谁具有保送资格?大学说了不算。这是保送生制度目前问题层出不穷甚至有些变了味道的根本原因!所以作为一项招选制度一定要调整,甚至取消也不为过。当然,保送生制度发挥出的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升作用,可以用例如自主招生的方式最大程度的继承下来。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来给大家讲解一些关于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于主任好。
于涵:你好。
主持人:去年年底,自主招生报名结束的时候,业内很多人都把高校的自主招生比作掐尖大战,说实际上是大学为了抢夺优质生源,您就这个问题怎么看?咱们是在掐尖吗?
于涵:对大学来说,生源竞争是天经地义的,说是掐尖战这无可厚非。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生源之于大学,就像领土和主权之于一个国家,原材料以及市场之于一个企业。大学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有好生源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步,要培养人才,自然要关心能否得到优质生源,真正的优秀生源,无论何时对于大学来讲都是稀缺资源和无法共享资源,所以生源竞争就必然存在。当然,我们需要的是良性竞争而非恶性竞争。这就决定了大学必然要参与到生源竞争当中。
主持人:第一步在选择。
于涵:对,在选择,选才。招生选才是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当中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大学培养人才的核心使命,在招生过程当中,选择、选拔优秀的学生当然无可厚非。我理解大家对自主招生的质疑,甚至对大学招生的一些质疑,这些质疑大多来自于对生源竞争出于何种目的的考量,以及这个竞争是良性还是恶性。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妨回溯到原点——到底高校为什么要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自主招生试点探索已经十年,通过我们的观察,在这十年间,从大学招生选才的角度,我们已经看到了两个可喜的变化。
主持人:哪两个?
于涵:第一个是大学真正地由被动招生阶段进入主动招生阶段。为什么说以往大学是被动招生?高考体系很核心的一个特点是以考代招,根据学生的高考全科总成绩,大学在各省按照已经安排好的招生计划进行批量录取,大学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生源。在高考招生过程中大学没有选择权,只能用一种标准,就是高考录取分数线标准来进行录取,这种所谓的大学招生,其实更形象讲是被动地“招分”。主动方是谁?主要在各级政府,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到高校怎么招,相关政策都是由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或招考部门制定的,在这其中,大学往往没有发言权。
主持人: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最大的一个区别就在这里。
于涵:对,这是二者很大的一个区别。自从有了自主招生,在某种程度上,大学可以由完全被动进入到主动阶段,起码可以开始主动去挑选人才。
主持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学校的标准进行挑选。
于涵:对,这是第一个比较可喜的变化。第二个可喜的变化是,大学招生工作以往的重点在于实施录取程序和研究招生政策,现在就可以拿出相当的精力开始专注于如何选才,专注于对人才的评价,而这恰恰是人才选拔招录的本质,通过自主招生,这种本质终于回归到大学招生工作中来。刚才一开始我们就说,人才选拔招录是大学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说只是用一项政策,把学生批量招进来,给他发张通知书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和甄别,这是大学实实在在招生当中必须要做的,但以往被动招生阶段很难做到。现在通过自主招生,大学越来越关注选才,在选才上面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比如笔试,虽然大家也都是做同一套试题,但重要的是为什么采用这种笔试方式、笔试方式对这一部分人才有什么样的区分度、对人才的甄别有怎样的科学性体现。其实不光是笔试,现在各个大学都在互相竞争人才综合评价体系的研发、设计,例如举行何种形式的面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拔;大学有不同的专业大类,考虑到不同类别学生的专业特点,即使都在学业上,考量的重点也不一样,例如说数学专业希望招选的学生,一定是在数学方向有强烈兴趣和发展潜质的学生。而在以往的高考录取当中,所有的学生通通是凭总分录取,大学精细化选才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主持人:这样我们可能就会漏掉在特殊方面有专长的学生。
于涵:其实在我们眼里,自主招生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有特殊专长的学生。一个高三学生经过了十几年基础教育的培养,在选择未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时,是不是大学学这个专业,将来就从事这个职业?可能不是。中国每年高考大概有900多万考生,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表现出对不同专业的发展兴趣、取向、发展潜质,还有个人的个性特色,而这些在我们的人才选拔体系中应该予以甄别。我们老祖宗讲“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这两者一定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我强调“有教无类”,但另一方面,“因材施教”是人才培养更高层次的——从理念到实践层面——的一个体现。“因材施教”放在大学人才招录工作当中,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招”,而不是用一条线来决定所有人的命运。对于不同特点的优秀人才,对于在不同学科专业有取向和潜质的人才,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甄别,这是大家不断在进行的研讨,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在以往这是不敢想象的,以前中国的大学只需要关注如何办好教学,招生就按照高考分数线、按照计划接收学生就行了。
主持人:其实以往这种状态对学校的要求更低。
于涵:对,但是大学在招生时完全没有实现招选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是一个重大的缺憾,中国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好,要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好,但在最前端,也就是招选人才当中,竟然连主体性地位都没有,没有发挥作用,这是一个缺憾。
对自主招生的理解不能狭隘地认为就是大学在高考前提前进行的人才甄选,还有人说,现在的自主招生就是一个加分考试,我认为,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个观点确实也不完全错误,但关键是加分是怎么加上去的。此加分非彼加分,与自主招生加分并行的还有很多政府认可的政策性加分,有些加分也在逐渐调整政策,这一定是对的,为什么?因为给加分的主体不是大学,而大学为什么要给学生加分呢?显然是在这个科学公平的评价体系当中,我认可这个学生的优秀程度,所以我要给你一定的优惠,在现有的高考体系内,就以加分的方式来体现,如果不是高考体系,就以其他的方式。也有专家说,大学直接录取就行了,那也是一种优惠,那这就是自主招生能否替代高考的问题,这个就是后话了。
我觉得自主招生实施十年带来的这两个可喜变化,第一是真正体现了大学的核心使命,而且在给予大学招生自主权的同时,促进了大学的人才培养,第二点,很重要的是,让大学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些问题,这对于一所大学来讲,实际上也是它办学质量、育人质量的一个提升,因为如果它连自己招什么样的人都不知道、都不懂得,如何寄希望于其能培养出优秀人才?这其实就是大家都在讨论的“钱学森之问”,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学如果仅仅在后端去培养,前端入口、人才培养环境不优化,不建立,不衔接好,这都不行,它确实是一个难题,但迟早要被攻克,而现在自主招生正在做着这样的努力。
主持人:谢谢于老师。实际上,自主招生从它产生开始,就一直争议不断,目前还有一个很热的话题,教育公平,大家都认为自主招生也存在一定的公平性的问题,大家比较关注的是,现在自主招生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城市,来自于农村的孩子好像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大家一个主观的认识,那实际的情况是怎么样呢?
于涵:我想现在还是要把自主招生放在对招生评判的大局当中去看。自主招生是在我们整个高校招考体系当中的一部分,无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我们评判大学招生都以两个标准来看,一个是卓越性,另外一个是公平性;什么叫卓越性、公平性?卓越性就是要招选质量更高的学生,但另一方面,招生一定要体现出公平性。这两者要兼顾,不能有所偏颇。当然,体现在不同的招生环节、招生办法时,可能会有所侧重。
人才的选拔要放大到整个教育系统里,以及整个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历程当中来看。无论古今中外,招录人才都是体现国家、社会公平性非常重要的一个聚焦点。往上数我国有实行了千年的科举制度,包括西方在内都在学习这个制度,因为这是相当公平的、相当标准化的一个选才制度。当然,当科举制度将“公平”与“标准化”评价做到极致之时,另外一方面“万人一卷”、“八股论道”等等阻碍人才多元、科学甄选的问题又成为了众矢之的。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要把卓越性、公平性在现有的招考体系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而高考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所谓的绝对公平,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是绝对公平。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高考是否为大学选拔优秀人才提供帮助时你会发现,它一定是公平优先,特别是机会公平优先,其次才是兼顾大学选才的效率,这个效率指的是“质”。我们也有业内人士说,高考可以讲是中国最公平的选才方式了,打个比方,县长的孩子和农民的孩子坐在邻桌参加高考,最后农民家的孩子高考成功了,而县长家的孩子则有可能落榜。
主持人:最公平的。
于涵:当然这个比方可能不太恰当,但事实确实是这样,这也体现出高考社会稳定器、阶层对流器等这些特殊功能。老百姓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包括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很大程度上都放在了高考身上,所以它承担了很重要的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在选才卓越性、特别是较高层次选才上的区分度体现得有所不足。于是现在大学,特别是一些高水平的大学都在考虑,在保证基本公平性的情况下是否要在人才选拔卓越性、科学性上有所提升,所以自主招生主要承担了这样的任务和使命。自主招生是高考整体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有效的补充,它补充的恰恰不是高考的公平性,而是高考在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卓越性这一块。
自主招生是高考的重要补充,所以在自主招生里面,一定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保证基本的公平、公正前提下,把自主招生的选才质量、卓越性体现到极致,这是自主招生正在做的事。所以大家在评判自主招生的时候,我建议本着从为什么要自主招生、对高考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去看。希望大家从更多角度地来看,即自主招生选才上怎么体现卓越性了?怎么对人才的评价、选拔、筛选上了一个层次?比高考好,好在什么地方?如果只是从机会公平、或是否加重了考生负担这些方面来看,一定会得到一个悖论:自主招生干脆不要搞,大家通通回到高考。
现在自主招生承担的是选拔高层次人才、特长人才等任务,所以在自主招生开展的过程当中,又要有可操作性。目前的情况是,“小高考”大家都受不了,如果为着追求更大范围的“机会公平”而再搞一个“大高考”,那显然是更不可能和本末倒置的。
主持人:那也达不到减负的效果。
于涵:不光是教育的要求,老百姓也不会接受。自主招生招选的对象,大家好像觉得农村孩子比例比较少,告诉大家,实际上我们在自主招生当中,虽然效率优先,主要在研究如何选好人才的问题,但是在机会公平的促进上,这个力度绝不亚于高考。例如清华大学从前年开始推出的“自强计划”,我们面向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每一所县级中学都有推荐名额,而且是特殊的“自强计划”的机会。高考看似机会完全公平,哪个学生报考都可以,但实际在高考里面,大学只能按照总分来录取,对于这些贫困县出身、贫困家庭出身、自强不息的孩子,不可能给予他任何更多的关照。因为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机会实际上是有不公平的。那些县里的孩子们,他们上清华、北大的机会,跟大城市的、超级中学的这些孩子们比,是不是生而不公平呢?很有可能是。但在自主招生当中,我们专门做这样的计划,给予他们特殊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招生当中单独排队,也就是特殊评价,在这儿我们不但给农村孩子创造机会,而且给予机会补偿。所以自主招生当中,我们主要是在做人才选拔的质量、效率,但也花了很大的工夫在对高考的实质公平性进行有效补充上。
综上,自主招生对高考的补充,除了选才科学性和卓越性,实际上在机会上、公平上都在进行补充。机会公平上我们给予补偿,程序公平我们力争做到完善,把整个招生过程放在阳光下,让老百姓、广大考生,包括我们的监督机构一同来帮助我们提升工作质量,力争使自主招生能够满足大家更高的期望。
主持人:今年大家还有一个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也替网友向您请教一下,今年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都开放了对往届生的限制,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对应届生的不公平,您这边怎么看?清华大学是不是今年还会一直延续对往届生开放呢?
于涵:对这个问题我想表达两个观点。第一,这是一个变化,以前清华自主招生不对往届生开放,今年开放了,因为在发展过程当中形势变了,所以我们相应的政策也要做一定的调整。以前自主招生主要面向应届生,是为了对广大考生也好,基础教育也好,进行一种理智的导向,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广泛的机会公平,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政策,这是与时俱进。
若干年前,为什么自主招生呼之欲出?是因为高考唯分数论的导向已经到了极致,“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只有考出高分,才能进名校,只有进了名校,将来才能有所发展——这样一个链条下来,一考定终身。这次高考没有发挥好,下次还要考,这一次差2分没有进清华大学,下一次必须要多考出3分来,能进清华大学,这样将来才有希望。
主持人:前几年复读生的目的不是说为了考上大学,而是为了考上清华、北大,是有这种现象吗?
于涵:为了搏一个可能发展得更好的未来,这实际上是社会价值观在教育上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扭曲,说实话,这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这些年来,随着大学升学率不断地提升,现在大学升学率从全国来看,已经达到了70%左右。这个数字在10年、20年前来看是不可想象的,那会儿大学升学率在10%以下,特别是高考刚刚恢复的时候,仅仅4%的升学率,从这点来说,这是一个质的发展。
现在看来,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孩子们对大学的选择更加多样,不光是国内高校招生名额较之以前高了很多,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有条件的话可以去国外就读。加上各省的招考改革,对考生高考填报志愿升学有了更好的保障,在平行志愿当中,落榜的考生很少了,仅存的一些复读生和以往大规模复读的性质取向会有不同,这时候可能真的是一次考试发挥失常了。现在我们不能说选择复读是因为没有出路、没有选择,当高考考生已经释放掉很多压力之后,剩下的这些依旧选择了复读的孩子们,也是需要机会的。为什么他们一次考试失常了,就只能按照这次考试的分数录取,这样的话,“一考定终身”在他们身上真得就实现了。
另外一个我想表达的观点是,自主招生向往届生也敞开大门,体现的是更好的机会公平。哲学上讲,每个人有追求自己自由、机会的权利,但是他的权利是以别人的自由、机会为边界的。用在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认为给往届生开放了机会就会使应届生的机会减少,这是片面的“机会保护主义”。对应届生而言,他们本身占有机会,不应该以占有甚至剥夺往届生机会为前提。就事论事,就一次考试,一次自主招生的考试而已,在现阶段我们不应该去区分应届生和往届生的身份,这才是真正的机会公平。现在我们调整后制定出这样的政策,应届生也不用觉得自己机会少了很多,这其实是增量调整,在自主招生当中,应届生、往届生一起享有共同的机会,这才是更好的制度设计。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了自主招生是给高校的自主权,来更好地选拔高校想要的人才,今年的招生对象上,清华一直在强调特长生、创新性人才,清华现在选才的标准、方向大概是什么样的?
于涵:清华选才从总体上来看,肯定是不拘一格选人才,中华英才多种多样、百花齐放,不是一个标准就可以描述的。例如一个省的高考分数线,是不是这个分数线以上才是清华选才,分数线以下就不叫清华选才?肯定不是。我们本着人才培养多样化的理念,要看他们未来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比如能体现清华的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追求卓越等等,或者将来要成为国家的兴业之士、治国之才、学术大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但是优秀人才的多样化程度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说是人人皆可成才,也都有这样的机会成才。大学首先应该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所以大学的选才一定是有很大包容性的,但是这个包容性不代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进。这就是为什么在选才当中要有好的体制、机制的设计,有很好的方式、方法来体现,所谓“不拘一格选人才”,要选拔的还是不同领域、不同种类当中的优秀人才。
主持人:卓越性。
于涵:对,就是“因材施招”,对于具有学科特长和全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对于具有文体特长和社会性人才的选拔,标准不太一样。在自主招生方面,从今年开始,清华更加明确了选才的方向,即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这也是现阶段自主招生必须要做出的一个方向性选择。
我们也听到一些质疑,有的说自主招生变成了“小高考”,有的说是掐尖等等,这些质疑的深层次考虑,我觉得除了大家对机会公平在自主招生当中是否能很好体现这方面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自主招生到底跟高考有没有区别?这也是我们在关注的。如果自主招生完全跟高考是一回事,那的确没有必要。自主招生存在的合法性在于,它的出发点、基点是提高大学选才的科学性、卓越性。自主招生在现阶段要做高考的补充,就是做好人才选拔的卓越性这块,而不是替代高考,
这里面还有大学不可规避的一种内在动机,就是所谓的高考生源竞争。其实大学也不想去抢夺高考生源,如果高考都是按总分划线,还有什么好竞争的?但是当我们看到,在整个人才评价体系当中,如果大家都只看重分数,大学也没有办法,只能使自己的高考分数录取线尽量高一些,不是大学想这样做,是无能为力。现在有了自主招生,大学一定要把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拿来,好好去做人才的招选,做这方面的研究。就现在而言,综合性人才、全面人才要不要选?这个导向也非常重要,但是因为它不太好跟高考评价体系做出更好的区分,所以自主招生目前主要来选拔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人才,这也是为了规避和高考重复,同时又在人才的选拔质量上有所提升,这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主持人:学科特长,大家都还相对比较好理解,那创新潜质这一块,您能更深入地解释一下吗?
于涵:这个核心是从大学人才培养的角度来选拔人才,而不是从高中或者基础教育、学科培养的角度。学科特长很显见,数学好就是数学特长,物理好就是物理特长,这俩加起来,在工科上就有特长。但是“创新潜质”这个东西,不是说靠培养,甚至是靠教育就把它发展出来的,所以从大学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要对不同学科特长学生的创新潜质进行甄别,这也呼应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回答钱学森之问的要求。
从大学的视角来看,我们让谁选?这个创新潜质一定要让大学人才培养的中心,即教授、学院,让他们进入到人才选拔的过程当中,而不是靠一张卷子就把学生的创新性评判出来了。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开展综合性的面试,问一些社会问题,包括让他们讨论一些问题,综合水平能力是可以看得到的,但这样对于创新潜质的评判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创新潜质这一块,大学在进行评判的时候,主要是要让大师们参与进来,将来至少能够把这些孩子培养到他们这种水平。
比如清华的数学学科,现在我们就让丘成桐先生来选,他不仅仅是华人数学界,也是世界数学界泰斗级的人物,他现在参与到我们的人才选拔当中,亲自对这些好苗子进行面试。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6个专业学科都是大师面试,在我们自主招生当中,要连续7个小时面试学生,但是大师们都很兴奋。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先生是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创始人和首席教授,他以前主要在海外工作,来到清华工作将近10年,在这两年参加完自主招生的专业面试后他说,这些孩子完全不比在斯坦福、在哈佛看到的那些全世界最优秀的孩子差,他们能够体现出来创新潜质,对他们很有信心。而以往这些孩子跟这些大师是见不到面的,那个时候我们本科生的招选一句话,叫招分,不叫招生,现在我们看到,自主招生核心是要真正把招生纳入到整个大的人才培养体系,让人才培养的中心、让大师们参与到选才当中,这才是它的出路。
主持人:欢迎有创新潜质的,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能够踊跃报考清华的自主招生。大家现在也有一个呼吁,希望扩大高校的招生权限,您认为自主招生今后有没有可能代替现在的高考?
于涵:现在这个阶段,自主招生不能也不应该完全替代高考。不同的制度设计,特别是教育制度、招考制度的设计,一定要和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结合起来才行。现在经济社会在快速地发展,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上去了,但是我们人均享有的水平还是很低,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资源亦然。别看现在高等教育刚刚进入大众化阶段,升学率已经比较高了,但是毛入学率很低,适龄青年进入大学就读的比例还很低,跟发达国家比,还是有质的差别的。现在据我所知,比例肯定不到30%,要真正做到普及化的阶段,还得打滚翻倍地往上涨,才能满足需要。现在好像入学率很高,但是读高中、要考大学的人就这么多,在一些大的城市、省份需求满足得差不多了,但是别忘了,我们还有很多省份即使只按升学率这一个标准来看,还差很多。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矛盾,就是现在优质教育资源极其欠缺。就以一本录取率为例,在一些人口相对众多、教育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的大省,一本上线率还是个位数,像河南、安徽、四川等等,中西部省份高等教育资源的确匮乏,上好大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奢望。因此,在目前这个阶段,主要矛盾还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求上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在招生领域,还是应当坚持公平和资源分配效率为先、兼顾选才质量的方式,这就使得高考的主体性地位不能动摇。如果极致地扩大大学的招生自主权,废弃高考,我想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做好准备,我们的大学没有做好准备,我们大部分的老百姓也没有做好准备。所以招考体制的改革,特别是高考的改革,在现阶段一定是坚持高考的主体性地位不能动摇,这是跟我们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是相吻合的;其次才是逐渐的来完善高考的招考体制;再次才是逐渐放权给大学,特别是这些高水平大学,让他们负责任地来进行研讨,来探索大学招生自主权,怎样在保证基本公平的前提下提升大学的选才和人才培养制度。
主持人:我们在自主招生之前,一直有一个保送生的制度,它的初衷也是为了弥补目前统考对选拔人才的不完善,现在有了自主招生以后,这两个的功能是否会重叠?您觉得是否应该取消保送生的制度,而把自主招生的比例相对应的提高呢?
于涵:事实上从明年开始,我们国家的保送生制度就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调整。2010年11月教育部就已经发布了这个调整,但是它的调整是要以高中学生三年一批这样的周期进行设定的,所以实际上2014级的学生是调整实现的第一届,这个调整就是对整个保送生的规模进行了极大幅度的下调。
主持人:比如奥赛的学生。
于涵:省级奥赛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了,以前这群学生的规模,全国加起来有好几千人。现在有保送资格的学生主体上是能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竞赛,能够进入国家集训队的这些凤毛麟角的奥赛选手,这就减少到只有小几百人,门槛已经变得相当高了。做出这个调整是一种现实的需要,我个人完全支持。保送生制度我们也要两面看,一方面,保送生作为一项招生制度,其实在根本上有一对矛盾没有解决,就是人才招选的主体即大学在保送生招生中做不了“主”。招生的主体本来一定应该是大学。大学在招生中对自己的生源质量,对自己的大学声誉应该行使完全的责任,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但是实际保送生制度从“根”上规避了大学的招生主体性作用,也就是谁具有保送资格?大学说了不算。
主持人:大学只能接收。
于涵:对,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大学是我家,而我家门的钥匙不归我自己管,谁能拿钥匙是其他人定的,而对谁能进我们家门,我没有发言权。所以保送生制度演化到现在当然要出问题,如果它作为招选制度来讲,用着用着就有变味的情况,而且还层出不穷,逐渐我们就觉得保送弊大于利了,所以一定要调整,甚至取消也不为过。
但是另一方面,保送生制度带来一个人才培养的链条,发挥出了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升作用;无论是奥赛生,还是学科特长生,都为高校输送了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确实也为我们培养出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现在我们就是要兴利除弊,把保送生制度不适应社会教育发展,不适应老百姓期望需求,特别是不适应大学招选规律的这一面改掉,而对于人才培养积极贡献的一面,通过自主招生,通过选拔学科特长、创新潜质这样的重要导向,以及相应带来的大学和中学人才选拔,特别是培养上的一种有效的衔接,来把它承接下来。我们寄希望于能够更好地为这样一些特长人才、创新人才创造成长发展的条件。
主持人:清华的招生是在因材施招,培养了若干年以后,学生其实最终会面临到就业的问题,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咱们国家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率出现了倒挂的现象,也就是说本科生的就业率连续几年都高于研究生,不知道清华大学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于涵:清华这个现象肯定不明显,因为从本科生、研究生来讲,只要你想就业,基本上都是供不应求的。但是我也理解,在很多高校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起码有两个原因。
第一,本科生就业的时候有一个缓冲期,考研大军逐年扩大,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去准备考研缓冲一下,不直接就业,但是研究生毕了业以后,总不能都去上博士,博士生毕业以后,总不能都不工作吧,所以一定要面临就业。另外一方面,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心态和本科生还是有差别的,这个其实也和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有关,老百姓对研究生的期望加大,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学术水平肯定很高,甚至在各行各业都是领军人才。于是大部分的研究生也觉得自己多读了几年书,不一样了,不是说研究能力、水平,整体的素质上有多么高的提升,而是期望找更好的工作,平均起薪应该更高一些,所以容易造成现在有一些研究生就业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跟整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不能很好匹配。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讲,即使你是研究生,心态没有摆正,素质没有那么高,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很有可能还不及一个本科生,我为什么要给你提供更好的条件呢。所以最终研究生挑来挑去,也找不到一个能满足自我希望值的工作,供需不能得到很好的匹配,造成研究生好像看起来不太好找工作。
主持人:清华的学生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样的?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本科生的毕业典礼上,曾经鼓励清华学子说,不求当大官,只求做大事。
于涵:这句话在广大清华学子当中,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倒不是说清华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要去当官,这只是打一个比方,我们学生的走向当然是多样化的,学术界的大师、企业界的兴业之士、公共管理部门的治国人才等等都有。这句话体现出来的价值观跟清华整个的价值取向、精神内涵非常吻合,用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来理解就很好理解了。
什么叫自强不息?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胜己者强”,不是要跟别人比,能战胜自己不断提升,这才叫自强。所以官做得再大也有封顶,但是事业可以无限。清华人总要找事干,总要不停地做事,目的不是为了大官。清华这些年输送很多学生当地方的村官,到西藏、到河南的艾滋病村,不光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也有,你说做一个村官能他多大的事业舞台?但是做一个村官可以造福这一个村的老百姓,可以把一个村的工作追求卓越、做到极致,这也可以自强不息,也可以做一辈子,这也就是个“大事”了。
在“厚德载物”这点上,要像大地一样可以包容万物,主要讲的是我们对他人、对社会要有巨大的包容心,这是我们清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老想着自己的这点事,一定要有大的胸怀。用厚德载物来看,自然更是不要老想着自己做大官,一定要想着为谁做大事,为这个国家,为老百姓,为这个民族的复兴,去做更大的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以很好地解读“不求当大官,只求做大事”,而清华的核心价值观就在这儿。&&&
主持人:最后我们请您为2013年参加全国高考的考生们送上一份祝福!
于涵:2013年,我在清华等你来。
&&&&&&&&主持人:谢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紫光 自主招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