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run天宫一号是什么么意思

Learn to walk before you run翻译谚语
文天羽丶酳囬
跑之前先学会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run quickly是什么意思_run quickly在线翻译_run quickly什么意思_run quickly的意思_run quickly的翻译_英语单词大全_911查询
run quickly是什么意思
输入英文单词或中文词语查询其翻译,例如
run quickly是什么意思 run quickly在线翻译 run quickly什么意思 run quickly的意思 run quickly的翻译 run quickly的解释 run quickly的发音
run quicklyrun quickly 网络解释1. 快点跑& & Hurry up so that I can start the lesson .快点!我们要上课了.
| Run quickly!快点跑! | Come in and sit down 进来,坐下.2. 等等 等等 -跑快点 我把绳子扔给你们 跑快点& & Up those stairs. Run! Quickly!|顺着那些梯子... | - Wait! Wait! - Run quickly! l'll throw you a rope. Run quickly!|-等等 等等 -跑快点 我把绳子扔给你们 跑快点 | Throw the rope now. come on, Enola.|快扔绳子...3. 快速地跑& & 55足球踢得好play football well | 56快速地跑run quickly | 57在每周六on every Saturday4. 奔& & 奔跑 to run about | 奔 to hurry, to approach | 跑 to racerun quickly 网络例句1. He can run as quickly as I can. & &他能跑得像我一样快。2. Although I'm not high, but run quickly. & &虽然我长得不高,但是却跑得很快。3. I want to learn how to run quickly and to eat healthily. & &我想要学习如何跑得快和如何健康饮食。4. It should run through pretty quickly and then you will have more space on your computer. & &它贯穿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空间,对你的电脑。5. I like run and i can run quickly. & &我会跑而且我会跑得非常快。6. He didn't run quickly enough . & &他跑得不够快。7. I want to learn how to run quickly and to eat healthily . & &我想学会快速跑和吃的健康一点。run quickly是什么意思,run quickly在线翻译,run quickly什么意思,run quickly的意思,run quickly的翻译,run quickly的解释,run quickly的发音,run quickly的同义词,run quickly的反义词,run quickly的例句,run quickly的相关词组,run quickly意思是什么,run quickly怎么翻译,单词run quickly是什么意思常用英语教材考试英语单词大全 (7本教材)
出国英语单词大全 (5本教材)
大学英语单词大全 (13本教材)
高中英语单词大全 (6本教材)
初中英语单词大全 (13本教材)
小学英语单词大全 (33本教材)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6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6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8个)身体健康
&2016  京ICP备号-6 京公网安备30 114网址导航如何评价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Learn More, Study Less!)?
按投票排序
本书后面的章节反而让我醍醐灌顶,是关于如何管理自己的能量。做为一位高执行力,高耐力的创业者,从16岁便开始透支自己的身体,以此走过的弯路,希望可以作为后车之鉴。如果你经常学习到夜深人静,亦或是0点后还在办公室悲催的喂蚊子,且还没有锻炼身体的意识,那必须恭喜你,走上了一条死循环......答主我高中就开始拼命的学习,甚至睡过教室;上班后就一直在加班,甚至去洗手间都要小步快跑。最可怕的是7年来,从来没有做锻炼的习惯。创业初期更是经常2-3点睡觉,7*16小时引擎不间歇。这就是之前的我,从来不运动,高中时候就特别信奉丘吉尔的一句名言“Can walk, don't run can stand don't walk can sit don't stand can lay don't sit can sleep and then don't do lie have water to drink amen hurriedly”(能走着就别跑着,能站着就别走着,能坐着就别站着,能躺着就别坐着 能睡就别干躺着,有水就赶紧喝,阿门!)现在发现这种观念特别更适合养生,并不适合高压生活状态的我们。同样,我也没有注重过饮食,每天200ml的水都喝不到,而且餐餐均有饱腹感,更谈不上有什么周日。当我突然感觉自己状态不太对劲时候(今年4月份),出现嗜睡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那段时间晚上2点休息,第二天早上7点20要起来,因为约了外教7点45分楼下早餐店练口语,但每次都感觉疲惫不堪,哈欠连连,只能等到中午又去午休1小时),这种感觉和我高中那会特别的相似,我知道我休息出了问题,创业是持久战,于是第一时间去办理了一张健身卡,并约了30课时的私教,锻炼2个月之后,身体肌能明显发生了变化(马甲线都练出来了),每天可以坚持早上5点30起来且一天精神抖擞,早上成为我最黄金的学习时间,帮助我摆脱一天的干扰。除此之前,我还进行了如下调整:1,早睡早起,晚上12点之前休息,早上06:00起床,并在微博上坚持打卡(微博每天都会收到志同道合的打卡回应,早起的人其实还蛮多的)2,至少1L水,二十多年来,平均每天喝水200ml都不到,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脱水会让你丧失能量。3,午休15-20分钟,若超过30分钟,容易进入深度睡眠,醒来之后更加疲惫。4,多吃粗粮,至少半周的午餐,我会选择只吃五谷杂粮,这样的食物可以让你一天的血糖水平保持平稳,避免忽高忽低,同时粗粮也是塑身的必备食品,真的是一举两得【粗粮主要包括谷物类(玉米、小米、红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麦、燕麦、养麦等)、杂豆类(黄豆、绿豆、红豆、黑豆、蚕豆、豌豆等),以及块茎类(红薯、山药、马铃薯等)】5,少食多餐,保持自己的血糖稳定,睡前补充一点点能量(例如坚果)让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6,一周休息一天,这几个月来,周末都是我的休息日,上午是小美到家约的SPA时间(期间还在看书),下午和晚上都是我的阅读时间(偶尔周日晚上和同事一起团建),若周日还把自己折腾的精疲力尽,会非常影响下一周的效率,同时我们需要好好利用周日晚上做下周规划。7,坚持每天整理房间(当然包括叠被子),主要原因并不简单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名言,而是洁净的房间可以让你的头脑更加清醒,从小事和生活习惯上锻炼自己,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井然有序。(我妈妈看到这里估计要感动死了)8,穿戴整齐,之前我工作状态是5分钟内一定做好穿衣洗漱,出门就是办公室,需要外出时候才会去刻意打扮,但现在即使一天待在办公室,我也会抽至少20分钟花在穿衣打扮上,好的形象可以让你一天心情舒畅,精力更加充沛,你身上会散发着:我已准备好这一天,并主动控制这一天。《Learn More Study Less》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在研究透结构,模型,高速公路概念之前,亲可以先问一下你们的能量管理做好了吗?————————————————————签名—————————————————————love can hurt,love can heal,love can be learned.人活着无非追求三样东西,名·利·爱,没有爱的一生谈何幸福?作为一只创业狗,我的人生格言永远是『做爱做的事,睡爱睡的人』。欢迎加我微信随意交流:flove007,微博
前几天刚看完这本书,本着书中的思想,学到了就要应用或者输出嘛,这题必须答!先说我的观点吧,我觉得这本书是本好书,我认同作者的大部分观点。原因嘛:他的很多观点我在不同的好书中都见过,自己在实际中观察的牛人基本也是这样做的。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大牛的很多方法都是相似的,非大牛各有各有的障碍。先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主要介绍了 整体学习法,我的理解就是在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形成信息网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知识。(可能是因为大脑神经结构也是类似网状结构)
同时介绍了整体学习的一些方法,比喻法和内在化是作者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整体学习的顺序是 获取-& 理解-&扩展-&纠错-&应用。应用和给人讲解(费曼技巧)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知识。 最后还介绍了一些高效率的方法。为什么我认同他的观点呢,还是让我们举例子说明吧
:)一、书中还有知乎中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我想说:这些牛人都是通过把知识联系到实际问题,联系到自己,联系到现实生活,来更好地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 知识学习本来就是用来应用的,来解决问题的,而我们却总本末倒置!先说大家熟悉的吧, ,就是整体学习法的高手。比如他在这个答案所呈现的很多观点跟《如何高效学习》是类似的。
从这个问题中,我们会发现,同样是读书,他读书就会把书中学到知识联系的自己实际问题,而我们读书就只是读书,能变成谈资就算不错了。赵周写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让我对读书的这件事有了另外的理解。他提倡一种拆书的理念,用书中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实际问题,并且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赵周在书中举了不少例子,比如张瑞敏在读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后,联系海尔实际,提出了“海尔日清工作法”等等例子。我在介绍过拆书的方法。赵周的理念与《如何高效学习》的理念也十分类似,强调联系,应用,非常推荐大家读一下,尤其是在职场中人。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在《穷查理宝典》中,我们会发现,他的文章总会提到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讲到他的决策方法时,我们也会发现他决策时运用了各种学科的理念。
查理芒格虽然是个投资人,他写的“人类误判心理学”这篇文章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这些都是为了他更好地决策,解决问题。用跨学科的方式解决问题与“整体学习法”中提到的在不同的知识结构中建立高速公路的理念也是相通的。 对比我们,我们经常会将自己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中,离生活实际越来越远。费曼,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中我们会发现,同样是抽象的数学物理知识,他看到的却是生活实际,一些图等等。 里面的例子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在《如何高效学习》中,本来就推崇费曼技巧。乔布斯 ,在斯坦福演讲时候,讲自己以前学的字体,艺术等,后来都串成了线,在以后做的产品中有体现。(大概是这个意思,有点忘)
大牛果然是无论学什么,都能联系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中。还有好多例子: 在林军的《沸腾十五年》中讲周鸿祎做3721时候,读吴晓波的《大败局》时,他人关注地都是企业如何失败的,而周鸿祎关注是这些企业失败前如何成功的,关注这些企业如何营销的,而这正是他的3721所要学习和面对的。
在李笑来的 《和时间做朋友》中,李也是利用他以前学到的批处理和统计知识来写他的一本畅销书,提高不少效率。
在刘未鹏的《暗时间》中有一篇“跟波利亚学解题”的文章,在文章中提到了联想的方式来解题,这也是一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是自己凭印象写的,不一定准确,有不准确的请指正。 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在《如何高效学习》的一些原则,方法是蛮有用的,很多牛人都是这么思考、学习的。二 、自己身边的例子我们更喜欢生活中的例子,因为感觉离我们很近,印象也更深刻一些。我举几个观察到的例子。在《如何高效学习》中提到,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是作者最喜欢的自学方式。 在大学的这几年,我亲眼见证了一位同学通过一个个项目成长为一个技术上的牛人。(具体表现是,在我们专业基本所有老师都认识他,同学有什么不懂的都问他,外院有什么项目也经常找他,真的很佩服他)
虽然他经常逃课,上自习的时间也比较少,但是他通过一个个项目把知识整合在了一起,而我虽然总上自习,认真看书,但不得不承认一些专业知识根本不如人家扎实,并且对于自己学到知识总不能运用到实际中,不能和实际问题结合。
就比如说同样学过模电、数电,当电路遇到问题时,他就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最后找到问题,而我经常就只有干听的份,自己的知识完全没和这些联系在一起,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 虽然自己成绩蛮好,但是不得不承认专业知识不如他。还是上面那个牛人。我们跟他合作过一个can总线的项目,当时需要做一个硬件系统。我们都没用过altium designer ,没画过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那个同学看了一个简单的画板视频后,直接上手开整了。大概一周多就画好了PCB 发工厂去了。 最后这个电路板是好用的,只有几个小错误。 当时我在想,如果我学的话,估计要先看书,看看各部分的视频,完全弄明白才会去画PCB,效率会慢很多。
他的学习方法是找个小例子让自己有个大体的框架,然后扩展做更难更复杂的,不懂的直接百度谷歌。 对应《如何高效学习》中应该是 建立模型 吧 。好吧,有点牵强。。。举个自己的例子。虽然自己学习还是有点抓不住重点,缺乏与实际的联系,但在尽量改进了。自己在也写过一些。我算是采用 问问题来把一些知识联系在一起。最近的例子: 上学期去同济和上交复试,被同济老师问到一个问题自己没答好,问我怎么给小车建模(因为我参加过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 我就有点囧了。 自己虽然学过自动控制原理(自控是我们专业很重要的专业课),但是从来没想过把它和自己做的项目联系在一起,哎。
去上交面试时候也是这样,老师告诉我要把现代控制理论多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见, 将理论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是多么重要! 最后: 我们太多人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给割裂开了(包括我),学到的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 我觉得这本书会给我们一些启发:不仅要高效学习,更要高效地利用学到的知识。
我非常喜欢阅读学习方法类的书籍,这本书刚刚在网络出来的时候就读过。它是本诚意之作,适用于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学生,但不适合初学者。书中有惯用的老美的技术流分析和高智商优越感和亲切的论述。但中国学生学习主要面临的问题不是怎样“高效”的听课和做作业,而是不听课和做作业。(情感上回避或自信不足)或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照组,导致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无指导)我在这里对我研究过的学习方法书籍做个鸟瞰:你是要搞定应试教育、资格考试还是美式教育,不同书籍才能满足你。并用虚拟的汽车书籍作出类比:--------------------------------------------------------------------------------------初级版:《学习的三驾马车》-中国------------------------21天,从驾照到上路【我上学的时候还没出,单此书基本上说明了绝大多数中国学生的学习问题,如果你只买一本,就就看这个,应试教育必选】还有韩国那个状元的那个《一日学习法》。-韩国----------------------教你在韩国驾车【里面的自我暗示方法很不错,对应考状态的描写细腻,和前书高度相似,学习好的人都很相近】打鸡血请阅读:《从黄冈中学到清华北大》-中国----------------------------------------50个驾驶好手的经验分享【这本书给参加奥赛的我很大慰藉,都是中国孩子的真情分享,类似日记的自传形式,接地气】《学习九段 傲气十段》-韩国---------------------------------一个韩国美女车手的传奇之路【即时复习+只做带有标准答案的题+做题和答案分开+韩国妹子超美,但倾向于美式教育】进阶版:《从东大到哈佛》-日本--------------------------------东京:从驾驶到漂移【只做真题,多次考试对我考托和司考帮助极大,适合语言考试和资格证考试的人看】《如何高效学习》-美国--------------------------------美式漂移原理与技巧汇编【美式方法论大集合,起效慢,但是可以从中提炼出多种方法,需要看多遍,框架清晰】高级版:《学习之道》-美国--------------------------------------漂移的艺术-天才视角【世界名著级别的学习方法论和认识论,可以一辈子反复看,还得传给自己的孙子!推荐给了所有人】--------------------------------------------------------------------------------综上,对于越过初级版的童学,这本书可以在闲的时候翻着看,别把它当做速效药就行。一本好书 and 美国还是牛逼啊。
注意题目是:如何评价加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正好最近读完了这本书的中文版(一会再说翻译的问题),这本书所叙述的内容都属于"个人经验"范畴而不是公理性的东西,所以对于每一个读者,这本书的内容都不可能全盘接受或者反对;比如我特别认同作者对知识系统化的观点,同时我又特别反对把信息二次编码(就是把数字想成鸭子之类的拟物法)的记忆方式;作者展示的是自己的学习方法论,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中找出那么一点适合自己的,完善自己的那套东西;当然,如果自己那里空空如也,就很容易被作者的复杂的体系搞晕,或者容易全盘否定.好,开始说中文版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负责本书翻译/出版的人能出来解释一下吗?你们还是在翻译吗?这种翻译过程中过份夹带私货的行为是翻译界的最新风尚吗?(2)使用网络。网络就像无所不知的智者和收藏丰富的图书馆。如果你想不明白某个问题,或者正在苦苦地翻书寻找答案,网络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谷歌、读秀、中国知网(CNKI)都是不错的选择。哎呦,这老外不但学习方法牛逼,更牛逼的是中国的互联网产品没少用啊,还知网呢,校园网账号下PDF还免费呢是吧,可是我怎么不记得作者有这么一段呢?看原文:2) Use Forums.
There are online forums for just about any discipline, skill or subject.
If you are having trouble understanding an idea, or are looking for books to explain it, online forums can be incredibly helpful.
Search online for answers first, but keep forums as a tool in case you get stuck.有多少信息被遗漏?有多少信息被曲解加塞?请自行判断;你们这么干,原作者知道吗?第二个问题还有那一开始的"导读"是怎么个意思?作者又是什么来头?上来就用一个莫名其妙的隐喻把事情变得更难以理解好不好?看过中文版的同学,有多少人是看过导读就开始犯晕了?出版社是基于什么标准判断此文章适合用做导读的?
那些想读而未读的同学,建议读下原版;那些已经读过中文版,但是觉得不怎么样的,特别是觉得逻辑不通的同学,建议也读一下英文版;因为,这本书顶多算是一个超长版的中文笔记
13年的时候听说过Scott Young这个人,当时网上介绍的重点是他1年完成MIT计算机专业4年的课程。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在线教育领域。而Scott Young写的《如何高效学习》是今年在知乎上看到口碑不错,才决定买来看看。 这本书第一遍大概2个多小时看完,然后今天又花2个小时重新读了一遍。其实全书的核心思想,就是第一章的“整体性学习法”,第二章的学习技巧是围绕整体性学习法每个环节所提供的一些技巧性工具,而第三章:超越整体性学习主要讲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是可以单独拿出来看的。 下面就以全书的顺序来提炼一些本书的主要思路和观点吧。 第一章:整体性学习法 其实这种学习法对于一些善于学习,喜欢研究学习技巧的同学肯定不会陌生,只不过很多人在潜意识把这些技巧内化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了。整体性学习法可以归纳为这样的顺序: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测试。这种学习的顺序不是死的,是需要学习者把这种精神领悟到,不断内化,形成自己的东西。 就拿学编程来说,在获取这个阶段,如果你看的是学校自己出的C语言教程的话,可能就会因为因为编者表达的不够清楚导致你在获取知识这个环节存在困难,就是说这个不是你理解能力的问题,而是由于你没有看懂书上的字面意思导致信息获取环节卡壳。那么这个时候需要你参考多个教材,去准确而又迅速的弄清这一部分知识点是什么概念,避免花大量时间在获取(知识)环节。 当知识点看懂了,就需要去理解。比如计算机的冷启动和热启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其中每一个步骤的联系是什么。需要读者真正的理解一个概念的含义,而不是仅仅去记住字面上的意思。那么理解清楚概念后,就需要进入拓展环节。个人认为拓展环节进行的是否充分,是区分聪明学生和一般学生的一个指标。该书列举了深度拓展、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三个维度来进行深度思考。其实我觉得这只是作者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或实际操作这些方法,故意区分开的。以个人实际学习经验来说,我在拓展阶段是不会刻意想到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发散思维的。发散思维本身就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不过这三个维度作为训练和熟练整体学习法这个技巧来说还是便于操作的。那面接着之前的举例:我在理解了什么是热启动之后,那么我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举一反三了。比如我会去想到热启动是一个计算机开机的步骤,那么在运营一个新产品的时候,是否他们之间有那么一丝关联呢,是否我也需要设计不同的节点,针对这些节点不同的结果来判断下一步该做什么。比如资金是否到位(硬盘插上了嘛)、我们产品是否完整(缓存有可读取的内容吗),然后来决定下一步的运营计划是什么。再或者,我可以思考计算机和单片机的启动过程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拓展阶段是最容易激发学习者创造性的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你的思考是没有限制的。比如获取阶段,你快速阅读并看懂了教材内容,那么这个阶段就是完成了,再循环这个阶段没有意义;相反,拓展阶段,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的越多,这部分知识点你理解的越深刻,以后也会实际运用的更好。 然后是纠错阶段,这个阶段其实很多人包括我都不太重视。中学时代做的错题本,除了作为收集各种难题的资料本,还有个目的就是这个:发现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你可以在回顾错题本时,发现原来这道题做不出来的原因是知识点不了解(获取阶段),或者没有真正理解三角公式是怎么用的(理解阶段),再或者是不会利用三角公式解决信号处理方面的问题(拓展阶段)。很多成绩还不错的学生,一般问题都是处在理解阶段和拓展阶段,这个时候纠错的作用就体现出来,需要学习者更多地重视这些学习阶段,甚至回顾和完善以前“自以为理解”的知识点。 应用阶段则是整体性学习法的最终目标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而且本书在最后提到了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这点我感触颇深,在研究生阶段,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在自学,这个时候如果是无目的学,其实不光效率底下,而且很难坚持,最后还很容易忘。所以如果你想学网页前端,那么你就先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比如3个月内建一个网站,那么关于前端知识学习将会有节奏很多。 最后一步测试,其实和互联网产品开发团队的测试挺像,从不同的角度和状态来检查你整个学习的完成度,这个完成度不是这个知识点你记住的多少,而是按照整体性学习法,你每个步骤都实现的怎么样。测试不仅是对你当下学习的一个弥补,也是发现问题的一个好机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尽量避免类似问题。 第二章:整体性学习技术 这一章主要还是很多技巧性的东西,每个同学最好都有自己的技巧,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些思路,当然你觉得作者的提供的技巧不错也可以学习,包括获取阶段的速度技巧等等 第三章:超越整体性学习 这一章其实和整体性学习法联系不大,更多地是强调优秀的学习习惯。这一章的内容肯定在很多地方你都见过,不过对我还是很受用的,因为我有很多学习上的坏习惯。 其中有3点对我启发很大:能量管理、绝不拖延和批处理 能量管理是很多学习高手都不太重视的,就是学习要张弛有度,不要把所有的学习任务平摊在所有的时间内。比如一周学7天,每天学早中晚,然后各学2小时。作者提倡循环式作息,也就是比如1周学6天,而每天的任务尽量集中在白天完成,晚上放松。关于能量管理还有很多其他的手段,比如经常锻炼、优化饮食习惯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关于拖延症,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它的危害,但很少有人能克服拖延症。书中介绍的方法是,把计划分割成周/日,也就是说细化到每一天,然后每天都要review自己当天的任务有没有完成,这样避免直到截止日期才有紧迫感。 而批处理的学习习惯是我之前没有注意过的。我们平时经常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在琐碎的事情上,其实这样严重分割了我们宝贵的大块时间,批处理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一些不重要的、类似的小事情,放在一起集中阶段。比如不要每天晚上刷知乎到很晚,而是每周专门抽出一块时间,将最近关于设计方面的精彩回答看一看。 还有关于费曼技巧的介绍,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目的,我希望我能够用最通俗易懂并且简练的语言向别人介绍这本书的内容,这样我就可以发现我所没有真正理解的东西。
那本书里的方式是要有基础的,是用来提高学习效率,而非让你爱上学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先如何养成学习的习惯才是根本。如果你是一个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想从中找出办法来促使自己学习的话,那么你一定会失望。一个不爱锻炼的人空谈锻炼方式是没有意义的,无论锻炼习惯是否高效、准确,前提是你要先有这个习惯才行。学习也是如此。先养成看书、笔记、整理这些基本习惯以后,看这本书的收获应该会好很多。
分享一下书摘如何高效学习【加】斯科特·扬 很久以前,有个学生物理课学得很好,一次考试,所有问题都答对了,只有一道题,老师给了很低的分数,这道题目是“怎样用一个气压计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学生回答:“去建筑物的顶上,将气压计扔下来并开始计时,直到听到砰的一声,再通过重力加速度公式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出题者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利用所学的气压知识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因为从学生的答案中看不出来他懂得气压知识,所以老师没有给他高分。学生找到老师,对低分表示异议。老师说,只要他能再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给他高分。学生稍稍思考就回答,可以用气压计敲开建筑物主人的门,当主人打开门时,问他:“请问,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老师沉默了一会,问:“你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说还有很多,比如:用一根长线绑着气压计,通过线的长度测量高度;或者将线当作钟摆,通过钟摆的运动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等等。老师最终决定给予学生满分。故事中的学生就是年轻的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后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因为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而闻名于世。玻尔不仅知道怎样得到答案,而且对问题的观察更为全面,不局限于所学的某个知识,他可以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整体性学习意味着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事实上,知识的学习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学习任何知识(概念、定义、公式、问题、观念、理论等)都需要联系。你创造的联系越多,它们就会记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机械记忆认为学习就像整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盒子。一个数学大盒子里装有代数、几何、微积分小盒子。微积分小盒子里又有更小的函数盒子和一些公式的应用盒子等。在你的微积分盒子里不可能找到生物、历史、绘画、舞蹈和科幻电影的踪迹。但是学习并不是整理盒子,学习就像编织一张大网。 整体性学习基于三种主要观点:(1)结构(2)模型(3)高速公路 假如说结构是整体性学习的门户,那么模型就是开门的钥匙,模型是简化的结构,它是结构的快照,更为简单和更易储存。模型对于快速学习新概念至关重要。 模型有很多种形式,但是目标总是同样的:那就是压缩信息。通过将一些核心概念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创建一个模型。模型对于你开始构建一个结构或是在当前结构上添加内容非常重要。 模型就像是结构的种子,是一座建筑的地基和框架,是知识最核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引伸出全部的知识。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1)获取(2)理解(3)拓展(4)纠错(5)应用 (1)获取 获取就是信息进入你的眼睛和耳朵,阅读、课堂上记笔记以及个人的种种经历都是获取。获取阶段的目标是获取的信息要准确,信息量要尽量压缩。(2)理解 理解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并放在上下文中联系,这是学习的最基本联系。(3)拓展 拓展阶段是整体性学习中最花力气的地方,这一步将形成模型、高速公路和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构。(4)纠错 纠错阶段是在模型和高速公路中寻找错误,这个阶段要删除那些无效的联系。(5)应用 应用把纠错带入最后的水平,通过比较(知识)信息是如何在现实中运行的来进行调整,如果理解不符合现实世界,那么再多也无用。在这一步中失败的典型例子就是书呆子,即那些读书读得很好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却茫然不知所措的家伙。(6)测试 上述阶段的每一步都需要测试,测试有助于你迅速找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帮助你改进学习技术,克服缺点。 ·阅读一页材料并达到90%的理解,你要花费多长时间?·一堂课,你真正注意到了多少内容? 获取信息时有三个主要目标:(1)简化(2)容量(3)速度 在理解阶段,你只是理解了信息的表面意思。举个例子,比如你正在学习一个新的数学公式,至少你要知道公式里每个符号代表的是什么,然后才有可能应用公式来解决问题。如果你重复使用公式的次数足够多,就有可能记住它。 拓展有三种主要方式:深度拓展、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 深度拓展(知识的背景探究) 横向拓展需要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通常意味着你需要建立模型,在模型与原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纵向拓展有相当的难度,也是最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但是,如果运用得当,其速度要比深度拓展中探究知识的背景快得多。纵向拓展是本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希望读者仔细体会)。比喻法和内在化是进行纵向拓展的最好方法。 通过测试要确定你对知识的理解到了什么层次?以下是你需要问自己的一些问题。·获取阶段的测试——我以前看过或听过这个知识吗?·理解阶段的测试——我理解知识的含义吗?(至少是字面上的意思。)·拓展阶段的测试——我知道知识从何而来,与哪些知识有关系吗?·纠错阶段的测试——我删除了那些不恰当的联系吗?我删除了那些错误结论吗?·应用阶段的测试——我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了吗? 拓展不好的表现只有一种:缺少灵活性。 纠错做得不够的一个表现是常常不能发现自己在某个主要的看法或问题上是错误的,如果你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可能是你没有对建立的联系做足够严谨的检查。 ·随意信息·观点信息·过程信息·具体信息·抽象信息这五类信息基本上涵盖了学校里的课程和实际生活中能遇到的所有信息类型。有些信息介于两种类型之间,比如物理学游走于抽象信息和具体信息之间,生物学则可能既有随意信息又有具体信息。实际上,大多数学科都是上述各种信息的组合,不过是比例不同。 随意信息是一系列事实、日期、定义或规则,它们缺少逻辑分类,常常在学校里碰到,很少在真实世界里遇到。很多医学专业的新生在学解剖时,会遇到大量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比如人有206块骨头等。这些知识看起来没有规律,无法再加工。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就是随意信息。 处理随意信息的方法对待这种信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假如存在某种逻辑关系,那么尽量去发现它,否则记忆和使用信息的工作会更加困难。如果这样做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可以采取下面三种方法。·联想法·挂钩法·压缩法 观点信息是存在争论的信息。 过程信息是教导你怎么行动的信息,是讲述一系列动作、操作的信息。 大多数过程信息都依赖于正确的模型,通过练习可以慢慢形成一个结构,如果有正确的模型则可以提高学习速度,以下是一些可以改进模型的技术:·内在化·比喻法·图表法·模型纠错 具体信息是那些在实际中可以观察到、听到、触到的信息,比如医学上的视、触、叩、听得到的信息就是具体信息,不过实际上,大多数信息都介于抽象和具体之间。 抽象信息缺少与感官的直接联系。数学、物理、心理学、计算机和化学主要涉及的是抽象信息。量子物理学和微积分中有大量抽象的信息,不容易马上想象出图像来。 抽象信息与随意信息正好相反。抽象信息非常难以理解,但是逻辑性很强,学习时好比潜入深海的探索,随意信息则非常浅显,但是逻辑性差。 整体性学习和对课程的兴趣密切相关。你对一门课程的兴趣越大,学习就越容易整体性。 知识因“用”而获得新的意义。 A)获取知识1)快速阅读2)笔记流B)联系观点1)比喻2)内在化3)图表法C)随意信息的处理1)联想法2)挂钩法3)信息压缩技术D)知识扩展1)实际应用2)模型纠错3)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快速阅读包括很多技术,足够写一本书[我最喜爱的一本是《快速阅读突破》(Breakthrough Rapid Reading)],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以下三种主要的方法。(1)指读法(2)练习阅读法(3)积极阅读法 指读法的好处还能通过调整手指移动的速度来控制阅读的速度。快速阅读不仅仅是读得快这么简单,有时候你需要降低阅读速度以仔细揣摩重点内容,有时候你需要略过不重要的内容。 进行积极阅读时你需要记下:(1)这一节中主要观点是什么?(2)我怎样才能记住主要观点?(3)我要怎样将主要观点拓展开以及应用它。第一个问题仅仅促使你完整地获取信息;第二个问题迫使你对信息进行联系、视觉化和比喻法;第三个问题要求你将信息应用在不同的情境中。这三个问题迫使你将每个知识点都要经过整体性学习里的理解、拓展和应用三个阶段。 使用笔记流时,首先写下最主要的观点,尽量用很短的单词来替换完整的句子,这可能会降低可读性,但是提高了上课时的学习效率。事实、日期、细节和描写要尽量减少单词量,不要写冗长的段落。一旦你写下了一个观点,下一步就是在这个观点和其他观点之间画上一些箭头,观点不是建立成金字塔式的结构,而是呈现出相互关联的关系,这个过程与实际的整体性学习策略类似,观点连在一张网中。 笔记流技术涉及两个方面:记录和拓展。传统的规则、线性的笔记方式,可以将课堂内容精确地复制下来,这种方法对于你准备课下好好复习几遍来说是不错的选择。笔记流会为了当前的理解而牺牲一些随后的可读性。 比喻就是在不熟悉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比喻在文学中主要提供视觉上的相似,而在整体性学习中联系的是类似的过程:事件或者信息的顺序。 可以按照下面三个简单步骤找出一个比喻。(1)确定你要深入理解和记忆的信息,在上面例子中就是经典条件反射。(2)在你的个人经验中寻找与信息部分相似的东西,要达到完全符合不太可能,所以与其寻找一个完全符合的东西,不如稍作让步,找到十几个部分符合的“不完美比喻”,在上面的例子里我想到的是雪中行走。(3)重复上述过程,检查比喻不恰当的地方。例如,雪中行走是线性的痕迹,而脑神经却是错综复杂的网络。 应用10岁规则。是否能用这个比喻解释给一个10岁的小孩听?假如你的比喻还是和原始观点一样,孩子听不懂。重新来过吧,直到你找到简单的他能明白的比喻。 要内在化一个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简单地在脑海中想象一幅图像,如果知识本身就有图像时最好,想象一束光进入你的双眼,通过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再通过视神经进入大脑的过程肯定比想象所谓的道德哲学要容易得多。 怎样进行内在化(1)明确你要内在化的概念。这是一个生物过程,还是编程中的函数或者是一个数学概念?(2)从建立脑海中的图像开始。如果你不习惯内在化,可以先试着在纸上画出概念的粗略图,多次尝试后,你就会直接在脑海中想象了。(3)脑海中的图像是静态的,还是栩栩如生的动态场景?掌握一个行列式需要好几个步骤,所以要让图像动起来,就仿佛在看一部电影一样。(4)现在开始加上其他感官。试着用手去拿它,去摸它,去打开它,去嗅它的味道,去听它的声音,动用你身体的所有感官,将所有的感觉与运动的图像相联系。(5)加入更多的感觉或情感。(6)不断重复和优化图像,直到你一想到它就能很快地回忆起知识。像比喻一样,内在化也是个创造性的试验过程。你不可能一开始就想出完美的图像来。重要的是开始去做,在不断地优化、抛弃图像中不适合的部分,最后你一定会得到一幅记忆深刻、栩栩如生的图像。 图表是内在化的简化。创作图表比想象一幅图像花费的时间更多,但是操作起来更容易,而且可以用于非常抽象的观点,抽象的观点一般难以想象。 以图表为基础的流程图适用于以下几方面。·绘制一系列的步骤(怎样做长除法,怎样写一份现金流转声明等)。·绘制历史事件,创造分支将事件联系在一起,不仅通过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根据事件的发生时间来建立联系。·绘制一个系统(例如函数在程序中怎样执行)。 笔记压缩对于快速掌握大量材料是一个有用的办法。它可以作为应用其他信息压缩技术、联想法、挂钩法或其他整体性学习技术的起点。笔记压缩的目的就是将一大堆需要学习的知识减少至几页笔记。(1)让你能组织大量的信息。通常,在一堂课的时间里要记住数以百计的事实、概念和观点,并将之完全分好类是很困难的,但是假如信息只有两三页纸,要组织好就容易多了。(2)更容易建立联系。信息压缩后,可以更仔细地观察课程的整个结构,让你更好地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压缩笔记的步骤(1)拿几张空白纸。准备好要压缩的笔记,这个练习可能会花费一两小时,所以要确保你有这么多时间。(2)用最小的字,写下笔记中的主要观点。使用尽可能少的字。(3)接着写下与之相联系的观点、公式、概念或定义。尽可能写小一点和写少一点,节省空间。(4)持续上述自由写下观点的过程,直到将笔记中的每一个主要观点都写了下来为止。最后你得到大约1~3张密密麻麻写满信息的纸。(5)有时候,还可以更进一步,将上面压缩后的内容加工、修饰得更有条理,更好看一些。 模型纠错实际上就是实践的代名词:不断地练习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测试自己是整体性学习过程中纠错的唯一手段。 费曼技巧的具体措施:(1)理解那些你没有真正掌握的知识点。(2)记住那些你能理解,却可能在考试中遗忘的知识点。(3)作为一个考前学习的高效率方法。很多学生花了不少时间在图书馆度过,学习效果却平平,运用费曼技巧,你只需花上20分钟就能深入理解知识点,而且记忆深刻,难以遗忘。 第一步:选择要学习的概念首先选好你打算深入理解的概念,拿一张空白纸,在最上方写下概念的名称。第二步:设想你是老师,正在试图教会一名新生这个知识点这一步你要假想自己费尽口舌让一名毫无这方面知识的学生听懂,并把你的解释记录下来。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在自我解释那些你理解或不理解的知识过程中,你会理解得更好,而原先不明白的地方也得以理清。第三步:当你感到疑惑时,返回去吧每当你碰到难题感到疑惑时,别急着往下走,学习不是单行道,回过头来,重新阅读参考材料、听讲座或找老师解答,直到你觉得搞懂了为止,然后把解释记到纸上。第四步:简单化和比喻如果你的解释很啰唆或者艰涩,尽量用简单直白的语言重新表述它,或者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以更好地理解它。 以下是成为高效率学生的一些关键点。(1)能量管理(2)不要“学习”(Don't study)(3)绝不拖延时间(4)批处理(5)有组织 良好的能量管理有两步:(1)增加你的能量储备。(2)将你的日程表由线性的改为循环式的。 能量并非天生的,有很多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能量值,按照下面的去做吧:(1)每周有3~5次运动吗?如果你的回答为否,你正在削弱你的潜在能量水平,除非你的医生不让你参加运动,否则最少每天要抽出40分钟来锻炼身体,每天运动一点点,学习效果更明显。(2)每晚有七八个小时的睡眠吗?有些人睡四五个小时就够了,学习工作劲头十足,不过我想你我又不是这种神人,那么还是老老实实睡到自然醒吧,别想着玩游戏、喝酒、跳舞、玩通宵,熬夜对学习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我看一年中除了过年可以守岁,平时绝不要熬夜。睡得好,脑袋才清醒。(3)你吃的是什么?你的食谱是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质的吗?请放弃它吧,我建议你吃粗纤维和粗加工的食物,这样的食物可以让你一天的血糖水平保持平稳,避免忽高忽低。(4)一天之内,你喝几杯水?你知道吗?你的身体有2/3都是水分,最快让你丧失能量的办法就是脱水。(5)一天你吃几餐?如果你的回答是中餐、晚餐以及时不时吃点早餐,那么你的能量有可能不足。理想的饮食应该是少吃多餐,一天吃四五餐,每次吃七分饱,这样可以保证你一天内的营养供应持续稳定,睡前吃一点能让你第二天早上精力充沛。 线性的计划是平均安排时间执行工作,而循环式作息计划则先集中小部分时间做大部分工作。这种计划安排能让你做到有张有弛,而不是死气沉沉,像个机器人。下面是一些建议。(1)一周休息一天。我总是抽出一周中的一天,什么事也不做,将7天的活放在6天里完成,一开始很难,但是放松一天能防止你筋疲力尽。(2)晚上不干活儿。将一天的工作放在早上集中完成,早早完成工作,晚上你就有几小时的空闲了。(3)设定90分钟。给定自己90分钟,集中精力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一旦90分钟结束,停止工作。90分钟的时间设定能让你学习时注意力更集中。 (1)阅读材料。(2)完成各项作业和在课堂上做笔记。(3)应用整体性学习方法处理某些难点。(4)考试前,针对学习材料做一次笔记流。 批处理的意思就是将那些类似的、散在的工作集中起来一次做完。批处理有助于节省时间,因为你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 批处理的一些使用技巧。(1)工作量。批处理最适用于将那些需要时间不长的零散工作放在一起做。你不能将整个课程都安排在考试前一天批量看完。超过3个小时的工作用批处理,效果就不好了。(2)一次性完成作业。如果一项作业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8小时,我就坐在凳子上一鼓作气完成它。将一个花3小时就可以写完的文章,分成15次零散时间内完成,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每一次都要花时间重新鼓起写作的激情才能开始正式的写作。(3)提髙注意力阈值。注意力阈值就是指集中完成某项工作的最长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急剧下降。通过不断接受越来越多的批处理,你可以逐渐提高你的注意力阈值。阈值越高,表示能一次完成的工作量也越大。 假如你做事杂乱无序,下面是一些让你变得有组织的关键步骤。(1)所有的物品都放在固定的位置。作业、课外作业以及约会日期都记录在固定的地方。没有固定地方的结果就是混乱。专门找一个地方放东西,这样会更容易放得有序。(2)随身携带一个记事本。每天随时记录,日积月累,必有所获。(3)坚持日历和做事清单。应用做事清单记录任务和目标,使用日历来记录要做的事和截止日期。虽然有组织不是万能灵药,但是它的确很有帮助,组织技能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缓解压力。 设定学习目标的一些技巧:(1)所有的目标都要写下来。目标没有写下来,就等于没有目标。用一两个句子写下目标,并给它一个截止期限。(2)让目标客观化。学习过程中,你要能很容易判断出是否已经达到了目标。所谓的“学得更多”不是学习目标,因为它不客观,你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完成了目标,所以它只能是一种幻想。(3)设定有些困难,但是努把力也可以达到的截止期限。给自己达成目标设定一个期限会迫使你不断地采取行动,而不是拖延不前。假如期限定得太松,就起不到促使你行动的作用;如果期限定得太紧,会让你丧失信心,垂头丧气。(4)将目标的完成转化为每日和每周的具体行动。你的目标应该分解为每日和每周的具体小目标。一个今天就需要立即完成的小目标远比几个月后的大目标更让人坐立不安,焦急万分。(5)经常看看你的目标。至少一周检查一次目标完成的情况。 整体性学习策略强调将信息编织到知识网络中,而不是给自己加上机械记忆的负担,这个策略的基础有以下几方面。(1)结构——关于某个学科的知识之间联系的总和,它是你大脑中的城市。(2)模型——将信息压缩成最基本的单元,模型是结构的种子。形成模型的方法包括比喻法、内在化和图表法,模型是你的知识道路交通图中主要的几个十字路口。(3)高速公路——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创造性的思考。“跳出盒子之外思考”很好地描述了这种跳出原有结构,从其他结构来观察原有结构的思考方式。 整体性学习有5个步骤,但是并非按部就班,只是大体按此顺序进行,不能拘泥于这种顺序。(1)获取——通过感官获取信息。(2)理解——明白信息的表面意思。(3)拓展——与其他信息建立联系,拓展有三种主要方式。a)深度拓展——探究知识的背景。b)横向拓展——探究知识的关系。c)纵向拓展——与其他结构联系后,从其他结构的角度探究知识。(4)纠错——剔除错误联系。(5)应用——将知识应用到各种情境中去,包括现实生活。 信息的类型有以下五种。(1)随意信息——事实、日期、列表、规则以及某种顺序。信息特点是没有逻辑分类或相互关系不强。(2)观点信息——信息的唯一目的就是支持或者反对某种观点。容量在这儿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能记住。(3)过程信息——它是指某种技能的信息。需要反复练习,但是容易记住。(4)具体信息——容易视觉化的信息,一般是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信息,容易有自己的经验。(5)抽象信息——信息不容易有自己的经验。数学、哲学和物理学都是非常抽象的领域。 快速阅读(1)指读法。(2)练习阅读。(3)积极阅读,改善边读边学的效率。笔记流(1)不要呆板、僵硬、貌似层次分明的笔记。(2)在写下来的观点之间建立联系。比喻法寻找历史中的故事、图像或是过程,它与我们现在学习的东西有某种类似。内在化(1)为你正在学习的东西创造脑海中的图像。(2)在这幅图像上加入其他感官和情感。(3)寻找图像不适用或不足的地方,防止产生错误的联系。图表法创造流程图、概念图或图像,将若干观念联系在一起。联想法(1)创造一系列容易视觉化的符号。(2)在条目之间创造联系,这种联系是可以“看得见的奇特场景”。(3)在第一个条目和触发物之间建立联系。挂钩法与联想法相似,只不过我们是把每一个条目与事先建立好、容易回忆的0~12的视觉符号相联系。信息压缩3种主要形式:(1)记忆术——压缩若干知识,用一个单词代替。(2)图像联系——创造一幅能联系若干知识的图像。(3)笔记压缩法——用寥寥几页纸缩写内容庞大的笔记。实际应用寻找将知识用于你日常生活的途径。模型纠错经常性地解决各种问题,以发现整体性知识网络中的潜在错误。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建立一个大约需要1~3个月完成的项目,从而逼迫自己不断学习、实践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自我教育来说是有用的练习,特别是在没有什么知识结构可以指导时。 高效率学生(1)管理能量。·保持体型,健康饮食,不要熬夜。·一周休息一天。(2)不要“学习”。(3)绝不拖延。·建立每周目标和每日目标清单以保持注意力。(4)将那些类似的、散在的工作集中起来批量完成。(5)有组织。·拥有一个日历和做事清单,永远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 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费用低廉、方便迅速、收益大,但是实行起来也有很多难点。它缺乏系统安排,较传统教育学起来难度更大,提高自学能力的主要办法有以下几种。(1)养成良好习惯。(2)克服挫折障碍。(3)设定学习目标,记录学习过程。
个人认为这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虽然书比较薄,但是应该读很长时间,或者说读完一遍后还要时常翻阅。因为信息量比较大,难以一遍记住,难以看完就全部应用实践。这本书中的很多方法其实是我们一直在应用的,只是可能我们自身并没有发现,还有一些老生常谈但我们却不以为然的东西,此书中给了方法之所以有效的解释。我这本书看了两遍,并写了一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分割线—————————————————前言读书如果仅仅是「读」,那是远远不够的。「读」只是简单地「输入」,有时候甚至连「输入」都谈不上吧。「输入」本身没有任何作用,就像如果你有了很多很多钱,只是把它藏起来,压箱底,那这些钱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你不去花掉它,不去利用它,这钱甚至连垃圾都不如罢,垃圾还能回收利用呢。(当然,应急钱除外)有了「输入」之后呢?要思考,将信息进行处理。原材料有了,把它加工出来才有价值。「思考」这一步是很累的。有的人读书很快,而且感觉读书很轻松,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思考」这一步,读完了,就算完了。感受自动分泌的多巴胺给我们的快感很容易,而主动思考就不简单了。没有「思考」就只能享受生动热烈的内容场面本身带来的快感,无法感悟里面所蕴含的理念、精神。所以,读书应该不是轻松加愉快的,而是很累的一件事。特别是读一本好书,一遍往往不能汲取他的精华,因为人总是会有遗忘,总是会有某些时刻思维不够敏捷,以至于当时无法感悟那部分内容奥妙与精彩。「思考」之后呢?将浓浓思想如泉涌化为内力,总有一天练就九阳神功?所谓「学以致用」,思考之后当然要「实践」,想想如何使用它,至少,如果觉得很有价值,可以把它分享出来。知识,传播的越广越有价值。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又会有一些事情发生,反馈,使你再次回到「思考」这步。刺激你“开天眼”。用计算机的方法说,可以是:「输入」-「处理」-「输出」为什么讲一本书的读后感会扯到我对读书的看法呢?因为这本书讲的学习方法,跟我上面讲的很相似,或者说,他的方法更加细致全面。读这本书,我个人建议慢慢地,思考着读。在「输入」阶段,就大学生阶段而言吧,大多数大学生的「输入」来源就是教材和网络了。但是大多数大学教材都是自己大学的教授所写,不敢说不好,至少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建议买一些其他口碑好的教材,这其实就是增加「输入渠道」,让自己获取的信息更加准确,全面,优质。正题先解释一下书名吧,原文是 『 Learn More Study Less 』,“learn” 和 “study” 都是学习,但 “learn” 强调的是结果,“study” 强调的是过程。所以,这个书名的直译应该是『花更少时间学到更多东西』。而这就产生了效率。简单讲,这本书就是讲了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学习概念和相应的方法论。这些概念中有一部分我也确实发现自己应用过,但是没有系统的整理和总结。而其方法论中,有一些我在应用,有一些我从未意识到可以这样,还有一些更高级的方法论,我甚至发现在<>中的谢尔顿的一些方法就是如此。一. 思想有时候一本书其实就是讲一句话。比如《把时间当朋友》只讲两个字「积累」,《挤挤都会有的》只讲一个字——「挤」。我认为这本书其实也可以压缩为两个字:「联系」。并提出了一个概念:「整体性学习」。之前我接触过一个概念,叫「系统性学习」,「系统性学习」强调要把一个学科所学过的知识点上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你的思路可以在这个系统里跑通,但并不强调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而「整体性学习」思维更加强大,你的程序(思维)不仅要在这一个学科的「系统」里跑,还要跑到其他学科的系统里。正所谓融会贯通。有一种思维又高了一个维度的感觉。简单说,「整体性学习」也很像分布式网络:只不过所链接的不再是网络节点,也不是人,而是一个个的概念,知识点。当学习了一个新东西,要想着如何把他和之前懂得的东西建立联系,甚至要跨界跨学科建立联系。这样,在你试图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的时候,你不仅加深了对两个系统的理解,有时候还会惊喜的发现自己感悟出了新知识。作者介绍了三个整体性学习的主要“观点”(总觉这个翻译不太合适)和类比于做饭而产生的五个顺序步骤。不过最后又增添了第六个步骤——测试。是问自己几个问题。个人感觉颇为收益,每次学习新东西的时候都可以问问自己,现摘录如下获取阶段的测试——我以前看过或听过这个知识吗?理解阶段的测试——我理解知识的含义吗?(至少是字面上的意思。)拓展阶段的测试——我知道知识从何而来,与哪些知识有关系吗?纠错阶段的测试——我删除了那些不恰当的联系吗?我删除了那些错误结论吗?应用阶段的测试——我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了吗?这本书讲了几种思考方式记忆方式,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类比。其实比喻和类比本身就是很强大的学习方法。有些方法是我们耳熟能详甚至听腻掉的,比如记公式要知道公式的“所以然”,理解公式里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以前我总是不以为意,心想这该多累多麻烦啊,那些天才肯定有更好更方便的方法。最终发现,那些天才也是这样罢。但这种方法并不省时啊,相反我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理解这个公式的由来和这些fucking字母的含义。我现在认为是因为他们从小如此思考,已经训练出了比我们更快的思考速度。当然了,我相信我们通过长时间使用这种思考方法,也可以加快我们的思考速度和理解速度,一切都可以练出来。现实版钢铁侠 Elon Musk 也说了,他最赞同的思维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在TED的采访中,他坦言自己最赞同的思维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的详细解释和如何运用我会在另外的问题专门回答。简单说来,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就是从事物最基本的公理为出发点来进行推导的思维方式。其对立的方法是 Analogy(类推法),简单说来就是别人或者其他事物如何如何,所以我也要如何如何。举例说明:“现在我有1万刀的现金想投资股票,我应该买什么股票?”Analogy :“别人家之前买了这几支股票,赚了不少,或者我旁边有个股票大神也买了这几个股票,赚了,所以我也准备买这几个股票。”First principle thinking:“首先去弄明白股票的原理,看清股票涨跌的本质,然后分析公司的背后价值,接着根据自己的需求,看自己是想长久投价值,然后在A股市场利用趋势捞一波。当然也有可能,在分析过程中发现股票市场的风险大小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范围,从而放弃投资股票。转而杀入债市或者定期投资等。”节选自知乎专栏-覃超帝国兴亡史链接:牛人的思维方式总是类似的。想想小时候嫌麻烦懒得思考,幻想有什么奇技淫巧能轻松愉快地记下来,最终不过是死记硬背甚至打小抄真是可笑。哪有什么奇技淫巧,脚踏实地才是王道。二. 方法作者将信息分类,针对不同类别提出了不同的技巧来记忆。作者介绍了四个部分的方法:获取知识
笔记流联系观点
图表法随意信息的处理
信息压缩技术知识拓展
以项目为基础学习具体技巧就不大段摘抄了,在此之摘录一些我个人认为很有用的问题或方法。进行积极阅读时你需要记下:(1)这一节中主要观点是什么?(2)我怎样才能记住主要观点?(3)我要怎样将主要观点拓展开以及应用它。通过问自己这些问题,回答清这些问题,可以让自己真正地“吃透”文章的内容怎样进行内在化(1)明确你要内在化的概念。这是一个生物过程,还是编程中的函数或者是一个数学概念?(2)从建立脑海中的图像开始。如果你不习惯内在化,可以先试着在纸上画出概念的粗略图,多次尝试后,你就会直接在脑海中想象了。(3)脑海中的图像是静态的,还是栩栩如生的动态场景?掌握一个行列式需要好几个步骤,所以要让图像动起来,就仿佛在看一部电影一样。(4)现在开始加上其他感官。试着用手去拿它,去摸它,去打开它,去嗅它的味道,去听它的声音,动用你身体的所有感官,将所有的感觉与运动的图像相联系。(5)加入更多的感觉或情感。(6)不断重复和优化图像,直到你一想到它就能很快地回忆起知识。在<>中,谢尔顿曾说自己脑中呈现了高清图像,在帮拉杰看观测数据时,他分分钟找到了异常数据,因为质数是粉色的,还有什么气味(具体记不清了)。这不就正是内在化么。这种丰富而又强大的联系极大地帮助了我们记忆与理解问题。三. 费曼技巧费曼的一生就是个大写的牛逼,是我最崇拜的现实人物之一。如果想了解这个疯子我推荐阅读下面的链接:下面是费曼技巧的流程:第一步:选择要学习的概念首先选好你打算深入理解的概念,拿一张空白纸,在最上方写下概念的名称。第二步:设想你是老师,正在试图教会一名新生这个知识点这一步你要假想自己费尽口舌让一名毫无这方面知识的学生听懂,并把你的解释记录下来。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在自我解释那些你理解或不理解的知识过程中,你会理解得更好,而原先不明白的地方也得以理清。第三步:当你感到疑惑时,返回去吧每当你碰到难题感到疑惑时,别急着往下走,学习不是单行道,回过头来,重新阅读参考材料、听讲座或找老师解答,直到你觉得搞懂了为止,然后把解释记到纸上。第四步:简单化和比喻如果你的解释很啰唆或者艰涩,尽量用简单直白的语言重新表述它,或者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以更好地理解它。其实除了「内在化」以外,「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教」也可以帮助自己理解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很熟悉,这时候只是感觉自己理解了是远远不够的,只要理解透彻了,我们才有能力将其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别人明白。不记得是从哪看到的了:真正的大师讲出来的相对论可以让保姆听得懂。自己理解是一个阶段,而能清晰表达出来就是另一个境界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爆满的课堂的老师都是大师级人物的原因。在自己教授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知识的缺失。费曼技巧中的第二步,有一些 “元编程” 的意味。自己教自己,像极了程序员桌子上的小黄鸭。其实所谓的「学习效率」,我认为是一个伪概念,就像「阅读速度」一样,其实「阅读速度」的本质是「理解速度」,理解得快,阅读得必然快。不然你说怎么叫 “读的快”?眼珠盯着一个个的字转得快?手指一页一页翻得快?你看了字不一定算阅读,你翻了好多页也不一定叫阅读,只有理解了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才算阅读。而「学习效率」的本质我认为应该是「思考速度」。要学懂一个东西我们需要理解,需要用到联想,需要纠错,需要应用。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极力思考才行。费曼技巧没有提供什么捷径,相反最开始使用我们会发现非常吃力,因为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太多。而当我们习惯用这种方法思考后,就会发现 “学习速度” 快了好多。部分方法摘录书中最后讲了一些方法和理念,一部分我感觉非常好,值得一试,就摘录如下分享给大家。周/日目标体系周/日目标体系是我知道的最好的对抗延迟的方法,办法很简单:1.每周周末,列一个清单,包括所有的任务、作业以及你想在下周完成的读书和学习活动。除非在一周内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否则你就有责任完成这个清单,不过也不必超过清单所规定的任务。这样做就把无限的工作分割成在一周内可以完成的子任务。如果这一周特别忙碌,你可能会推迟完成任务。如果这一周很清闲,你可能会提前完成任务。2.每天晚上,检查周计划,列出每日目标清单。下一步是将每周的工作分配到每一天,你要确保完成每日的工作清单,但是不必超过它。周/日目标系统有什么好处?(1)可以缓解你作决策的应激。你只需检查清单,就明白是否完成。(2)防止你做一项大任务时耽搁不前,依赖每周和每日目标清单,而不是截止日期,你会有时间紧迫感。(3)帮助分配你的工作量。通过制订计划,你可以将工作适当分配到周和日,不需要考试前熬通宵而前三周一个字不看,你可以细分工作。提髙注意力阈值。注意力阈值就是指集中完成某项工作的最长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急剧下降。通过不断接受越来越多的批处理,你可以逐渐提高你的注意力阈值。阈值越高,表示能一次完成的工作量也越大。现在都流行什么番茄工作法,一次工作25分钟,就好像很厉害了的样子。其实想想高中的时候,一坐一晚上几个小时都能精力高度集中完成任务。只是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经常被一些无关痛痒的消息打断,导致我们难以集中精力,注意力阀值降低。提高自己的注意力阀值,be focus,你最终发现番茄工作法什么的弱爆了。下面介绍一些你需要知道的保持高效率的建议。(1)是每天学一点还是考前抱佛脚?看起来后者节约时间,实际上前者才是高效率。(2)你的笔记和课本组织得好吗?虽然我喜欢一次学习就搞定它,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复习,假如学习材料凌乱无序,肯定会浪费时间。材料越有组织,复习起来压力越小。(3)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是左顾右盼、三心二意?我学习时从不听音乐、玩手机或看信息,我总是尽量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学习。后记这本书虽然看起来很薄,但是介绍的方法和内容比较多。看的时候感觉很好很有道理值得应用,但实际操作起来容易遗忘和忽略一些部分,所以我建议要时不时地温习。在书中后半部分有讲 “不要学习”,其实这就体现了翻译的局限性,“learn” 和 “study” 都翻译为 “学习”,而一个强调学习结果,一个强调你在 “学习”(看起来在学习)的过程。在 “不要学习” 这一部分中的 “学习” 指的是 “study”。工具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而此书所介绍概念、方法,就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强大工具。但是,工具不是一切,不能纠结于工具本身。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 (注意,我不是说观念)。工具是好的,但不是一切都决定于工具。又想起来《蝙蝠侠五》中忍者大师教给韦恩的那句话:「Skill is nothing, will is everything.」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还有在线支付功能的完善,「知识变现」变得越来越容易。学点东西,开始更加明显地提高我们的生产力。这本书不光提供我们一些方法,也能激起我们学习的热情。努力学习,追求进步。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在亚马逊的书评,我以为这又是一本关于技巧性的泛泛之作。
我非常庆幸自己看了这本书了。这本书没有鸡血和励志,它只有赤裸裸的逻辑和分析。
总之,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本学习方法论书籍。胜过《东大哈佛》(从情感上说,我是更喜欢自学考上东大的本宽君的),更是完爆《刘亦婷》之流。
读了这本书,知乎上很多关于高效学习的讨论,就不用再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宫一号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