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尝终日而思也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论语》共读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 今日头条()
【共读内容】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导读老师】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學院 教授于閩梅:中國青年政治 學院中文系 教授曾凡朝:齊魯師範學院 教授鄒 峻: 國家開放大學 副教授【共读笔记】 (来源:论语汇)温海明:夫子是这样说,意思不难,但没有亲身体会还是不易理解的为了求学,研究学问,一天或者几天不吃饭,一夜或者几夜不睡觉,都是很有必要的,学习论语也应该这样@曾凡朝 @于闽梅
@崔圣 老师们应该都是这样过来的,哈哈 [表情]邹峻:圣人无诡教,思先得早食啊[呲牙]温海明:@邹峻 现在大家每天睡好了起来读,效果欠佳,应该晚上苦思冥想不得起来导读学习,可能效果好一点[偷笑][偷笑]曾凡朝:@邹峻 俺还没吃饭饭[流泪],先和大家一起吃点精神食粮[呲牙]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不管晚上,还是早上,养好身心,为学[偷笑]宋o邢昺:此章劝人学也。(邢昺《论语注疏》)于閩梅:讲思与学的关系,这节强调“学”,但在别的章节说“学而不思”也不好。邹峻:孔子身教重于言教,拿自己来喻学之道,我们听话的话,可以不学阳明的了[微笑]温海明:崔老师开群把学习论语当成娱乐,这有点违背夫子苦心求道的精神,夫子这章说明,学习是很苦的事,要全身心投入,直到学不下去为止崔茂新:夫子曾强调学思并重,这里则学重于思。二者关系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呢?生命的意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邹峻:学者,大有文章[微笑]叶高:@邹峻 邹教授,这个也是我的疑惑,求良知与思学而得,有何区别,望赐教[抱拳]温海明:@崔茂新 其实学习论语也要苦思冥想的基础才行邹峻:辟谷能得道么[微笑]郑静:辟谷過嗎見過道嗎邹峻:孔子语焉不详[呲牙]曾凡朝:学与思本不是两回事。孔子说这番话,是为了补救偏于思考的过失。明o释智旭:学、思本非两事。言此,以救偏思之失耳。明o释智旭:学、思本非两事。言此,以救偏思之失耳。陈建平:各位老师的孜孜不倦,给今天的这一张最好的诠释。精彩,感动![玫瑰][玫瑰][玫瑰]邹峻:思无益乎?都是问题[呲牙]于閩梅:思是个体存在的开始,认识自我,我思帮我在。所以学而不思,主体会陷入存在的迷惘状态。我思故我在。温海明:@曾凡朝 是啊,单纯思考太多不行,思考没有收获就不如继续学习@于闽梅 北京于閩梅:但学更重要。只会反思和怀疑的主体,不学习圣人之道,则会陷入“危险”(殆)的境地温海明:所以关键在于自己对于"以思,无益"的判断,苦思冥想在什么意义上没有收获,夫子没有说,只有靠自己去体会崔茂新:其实夫子这里说的就是苦思冥想,当思维陷入一个问题里面出不来,苦思冥想无益,不如以开放性的心态,获取更多信息,无成见、无挂碍地洞察、理解、领悟,对问题的解决和自身的提高更为有益。邹峻:学即仿效,容易迷失本我。食,寝,生活常道,保有本真。此夫子学术养生之道也[微笑]曾凡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阳明说,思与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张国明:本章可能是夫子的自我写照,夫子与人不同的最大特点:好学!读尽天下之书,尽访天下贤者以为师,多闻多见,学而不厌!夫子也以此自负,多次谈及自己好学的特点!郑静:肯定不是普世普學的價值@温海明温海明:@崔茂新 [强]想不明白就继续学习@张国明 夫子常常不睡觉地学习邹峻:学与思都要讲生命规律,中庸而已@郑静
[微笑]张国明:大概圣者相同之处皆是学思兼顾,不同之处有一类偏重于思,有一类偏重于学!夫子概属于后者麦哨:纯粹思辩对于中国确实很难占有主流地位郑静:夫子概属于后者[偷笑]張弛弘弢:15.31章——夫子一生只做了2.5件事: 學習、教化、0.5*為政 。 本章依然是談學、思關係,但重點強調的是"學"的重要性。夫子自"十有五而志于學"後,終身好之,一生未易。人必生於群,必於群中而始成其為人。故學非一人之學,道非一人之道,亦必於群而始有學有道也。群亦非一日之群,自遠 古以來,久有此群,久有此人矣。 故人必學於人,尤必學於古之人,始獲知道。 學如日,靜居而獨思則如火。捨學而思,譬猶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可以小見,不可以大知。故君子貴乎樂群而敬學,不貴離群而獨思。—— 錢穆讀完錢解,我終朝未食以"思"之,還是寫不出文字來,遂決定先向各位老師"學"習。當年張若虛一詩蓋全唐,今感覺錢先生是一釋壓群解。郑静:对于中国占有主流地位的事?麦哨:公孙龙出自儒家,但是被嘲笑了曾凡朝:思者殚一己之谋虑,不如集古圣贤之谋虑周而精也。天下可疑、可惧之事,经传中已析之,己明著之,故夫子教人以学也。后儒以不学不虑为高,无非自以为是。张国明:偏重思者,多认为人生而有智生而有德,仁义礼智本在内心,宇宙万物皆在吾心,思之即可悟道成圣!邹峻:孔子即明大道之行也,外求放之四海而已。内思则道家余事[微笑]郑静:成聖為何?轉輪聖王?夫子的心思猜也是猜曾凡朝:此章非以思为无益也,以思而不学则无益耳。张国明:偏重学者如夫子,则认为自己非生而有知,是学而知之,是以强调广学善学好学,如此可近圣!崔茂新:这种无益的苦思冥想就是对问题看不开,思维钻了死牛角尖。思得苦,心情也苦。夫子提醒人们,不要按照先定成见为达成既定目的而苦思冥想,要尽可能多地关注事物的实情和生活的境遇,探寻怎样做更符合道义,更具有合理性。邹峻:孔子圣乎?知圣而不为者,义也[微笑]郑静:論語是學生筆記,思,學各自悟。缺思,則思,少學,多學。最後落一處,文字好玩,玩不好,踐行不好玩,要玩好。张国明:我刚好学到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孟子与孔子不同,强调仁义礼智皆人心本有,开启后世心学一脉!温海明:@曾凡朝 @张国明 思与学之间的分寸要把握好,思不得就学,学了就要思,但分寸自得@崔茂新(北京)邹峻:孔学复圣之学乎?学圣之义也[微笑]曾凡朝:@温海明 是的,把握好分寸。康有为:不学无以人,不思无以出,始则以学为先,终则以思为贵。郑静:絕者以行為證[微笑]@曾凡朝 老師我加一句。[敲打]孙福万:夫子主张学、思并重,兼顾两者、平衡两者,但两者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可能有多种区分的角度。我觉得,思或许就是一个人用自己的概念、逻辑、话语、方式思考问题,有时候难免会钻牛角尖,陷入苦思冥想;而学,就是先把自己的那一套搁置,看看别人怎么说的。李泽厚对九十年代后的学术界有个评价:"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先不管这话是否正确,但对我们分辨学与思的关系或有帮助。于閩梅:不过《论语》中的学是指的就是学圣贤之道温海明:@孙福万 虽然可以说思想家思,学问家学,但其实他们都要思要学,其中的分寸也不是他们自己一开始就如此的曾凡朝:@于闽梅 学是指的就是学圣贤之道[玫瑰]张国明:夫子可能不静坐不观想,不知空灵之处静思之妙,不解修命见性之功,故无法成为世外觉者,只能成就世间贤师!張弛弘弢:@崔茂新
有正師 思不可鉆"先定成見",當關注思考"道義"。讚同此說。我想,錢解之言人"群",又何嘗不是论语匯之"群"啊。與眾師共讀,喜之喜之。曾凡朝:@温海明 思想家思,学问家学,但其实他们都要思要学[玫瑰]崔圣:@张国明 老师,夫子静坐观想看来不如老子。温海明:@孙福万 @曾凡朝 @于闽梅 北京 @张国明 我们这里带大家学,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启大家思@崔圣 @崔茂新崔茂新:@温海明 您这个“思不得就学,学了又要思”有启发。想起来自己原先写一篇关于水浒传的论文时。读了一遍水浒传,自以为有一些与人不同的感触,就着手写,苦思冥想而不得,只好停笔再去读原著,读资料,甚至读别的闲书,读了一阵子,再去思考再去写,写不下去就再读,读了一阵子就再写,写一遍不行再写一遍,就这样耗时三年,在读写交替中写了三遍,才完成那篇论文。张国明:@崔圣 ,应如是。这个差异可能正是儒道分迹之处!張弛弘弢:@孙福万 孫師之言與 @崔茂新
有正師之說似相通啊。 [强]崔圣:@张国明 老师,我也这么想过,但只是猜想而已。曾凡朝:“思不得就学,学了又要思”,是不是还是有过去“学”的基础?崔圣:也是夫子与佛陀的区别温海明:@崔茂新 思了而没有心得,不写文章[强][强]郑静:@温海明 啟明张国明:但另一方面,世外高人往往遥不可及,不管人间世事,清淡以自守!与大多数人不相洽!反是夫子之学关注世间,强调学而知之,学以致用,修己安人,齐家治国!夫子之学成为主流非偶然也!夫子之路可从也!張弛弘弢:@崔茂新
一篇論文書三年,學思並舉始成言。 老師親身之例感人。[表情]崔茂新:@温海明 妙哉。我们是在每天共读论语的学中启迪引导思,是在经文与生活的链接仲引导思,是在交流分享、心灵对话中启迪思。因而是学中之思,是以学促思。郑静:或許為學目的不同@张国明 [抱拳]孙福万:@张国明 这是夫子与隐士不同处~麦哨:当前学界亦有偏重思和偏重学两派,有时亦互不相能郑静:文不相輕真文!崔茂新:@張弛弘弢
不过,我人生荒废了太多的时间,如果能够三年写一篇有质量的论文,连续九年,就会有三篇拿得出手的文章,可惜我只写了那一篇,其余文章都没有下这么大的功夫。张国明:夫子之学,确是修己安人之实学,若以此立国,国则强也!后世谈禅论心,渐趋轻狂,国渐衰之因也!張弛弘弢:學促思,思促學。思,也是學的一部分。(這樣說當否?)郑静:@崔茂新 老師學習不為一紙論文,夫子論語也是學生整理的张国明:@孙福万 这是夫子与隐士不同处~,我理解是这样!郑静:把論語匯每天老師們的導讀和大家論整理成一文。有意義的事啊@崔茂新(北京)曾凡朝:夫子十五志学,《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学为始,学中思,思中学,学道为己,修齐治平孙福万:"纯思"或导向狂禅,"纯学"或导向饾饤小儒。曾凡朝:夫子十五志学,《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学为始,学中思,思中学,学道为己,修齐治平孙福万:"纯思"或导向狂禅,"纯学"或导向饾饤小儒。曾凡朝:给大家整理些资料郑静:入世和出世的不用處。[微笑]明老師我是這樣認為的[敲打][敲打]曾凡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o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o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o公冶》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o雍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o述而》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o泰伯》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o子罕》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o宪问》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o卫灵公》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o阳货》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o子张》崔圣:@张国明 “夫子之学,确是修己安人之实学,若以此立国,国则强也!后世谈禅论心,渐趋轻狂,国渐衰之因也!”。非常同意此说![强][强]崔茂新:@郑静 是啊。深度生命学习是超越论文专著写作的更根本更重要的学习,所以,我现在就更有理由手懒了。[呲牙]郑静:心不惰[呲牙][呲牙][呲牙]@崔茂新(北京)@曾凡朝 老師,我收了@崔圣之 夫子成人沒成己。立國有選[调皮]張弛弘弢:@崔茂新
嗯! 昨天和一老師聊天,他也有同感。大概人生都有或者說需要遺憾吧。 遺憾啟發"思"啊。您"思"的結果是成就了——论语匯 。我們在此受益。這,也是您最大的快樂吧!@曾凡朝
感謝曾師的 學思 大全 [表情]崔茂新:夫子一生惟在学,学一以贯之,学在夫子的生命中无处不在。崔圣:@郑静 ,以后学习论语还需要研读杨、朱吗?【论语汇】解经是历史上最权威、全面并且融各家学说于一体。[表情][表情]崔茂新:@張弛弘弢 论语汇是大家共建的结果,我能发起或倡导这个事,并一直参与其中,当然非常快乐。曾凡朝:@崔茂新 赞同!夫子一生惟在学,学一以贯之。学中思,思中行,学道修齐治平。先思而后行。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o里仁篇第四》),“见利思义,见危受 命”(《论语o宪问篇第十四》)“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o季氏篇 第十六》)。张国明:@崔圣 ,再后世李、黄、顾、王诸人重启夫子实学之路,近世林、魏、曾、李、康、梁等继之开启学西之路,今日又继之方成大国气象耳!夫子重学之路诚为强国之良方也!郑静:沒有最,也無一。@崔圣邹峻:奇怪的是,数千年忧患如一[微笑]冒圣之学欲收拾人心,也不容易。当下普遍迷惘之世,做好自己心性修养,即或孔门真实意了[微笑]崔茂新:在夫子那里,学可以统思,思则不可以统学。好学深思,好学是深思的前提,没有好学,就不可能有深思,而深思也可以看成好学在内里上的功夫。张国明:让我们再次重温夫子之教诲:“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少空谈,力向学!張弛弘弢:@张国明 "夫子重学之路诚为强国之良方也!" 贊!邹峻:@孙福万问题意识,从胡适以后就越发闹心了[微笑]崔圣:@张国明 老师,我们现在的学者比古者有信息获得并处理之优势;比近代康、梁、严更具西学之优势,故我有以上之言。崔茂新:学、思、行,三者,学是更根本的。学亦是行,不学无行。象我们每天在这里读论语,就是行动啊。張弛弘弢:@张国明
重,讀若眾還是讀若崇?崔茂新:所以,夫子终身“志于学”,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地学。邹峻:@崔茂新夫子圣之时,总觉更大启示在于义[微笑]张国明:@張弛弘弢
,重学,即在学思兼顾时偏重学!音众張弛弘弢:@崔圣之
竊以為今人是學西,非真懂西學。現很多號稱西學之士,連《聖經》都不曾讀過,能了解西人的思維方式嗎。真深懂者,馬一浮等。@张国明
好 曉得了崔茂新:志于学,志于道,至于仁,三者一也,一以贯之,夫子之至圣人格精神,皆在于此。邹峻:小时也读水浒,不解其中诗珍@崔茂新今观杜甫心声,经义尤其感人[微笑]崔圣:@張弛弘弢
我看不见得!一些中年学者中西学养、造诣亦深。刘素民:什么是“学”?什么是“思”,“思”中没“学”吗?“学”没“思”吗?張弛弘弢:@崔圣之 崔師 我說"很多",您言"一些",意思一也。[呲牙]崔茂新:@刘素民 刘老师的哲学之问,大有深意。夫子所说的“学”是指什么。比如,本章的“学”,与“学而时习之”的“学”,有何不同和联系,都需要探讨。張弛弘弢:@刘素民
這個問題,您把這兩個字的古字找來一看,就會突然大明白了。刘素民: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幸福”这个问题时认为,绝大部分普通人把幸福(happiness)等同于感官的愉悦(pleasure),而除感官享乐的生活之外,还有另外的两种生活方式,即政治的生活和“contemplation ”(玄思静观)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是一种追求名誉的生活,依赖于别人赋予名誉,而享乐生活追求肉体的快乐,依赖于外物的被给与,二者皆依赖于他物而不完善,只有“contemplation”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張弛弘弢
敬请赐教[抱拳]張弛弘弢:思,不但是用腦袋想,還包括心情。 好玩兒的很,您自己找找吧。崔茂新:@刘素民 我觉得夫子的学,是对生命、生活的洞察、审视和领悟,其中包容着思。張弛弘弢:心之官則思。這句話,太有道理。思,也是學的一部分。刘素民:@崔茂新 崔老师言之有理,赞同。亚里士多德认为“Contemplation”是所有生活中最好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是神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神圣生活方式。可以比较理解。曾凡朝:@刘素民 @崔茂新 殊途同归刘素民:@張弛弘弢
“好玩的很”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情”?是否“用脑袋”?曾凡朝: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学”常指行为、实践,不脱离实践去空想,固然有好的方面,缺点则是使中国纯粹思辨太不发达,以致无真正哲学可言,亦一大损失。今天如何保持此传统优长而反省和匡正其缺失,需仔细探讨。崔茂新:所以,夫子本章关于思,当是陷入一种思维困境的思。钻牛角尖的苦思冥想无益,故以学济之。孙福万:@曾凡朝 对!西方有康德巜纯粹理性批判》丶黑格尔《小逻辑》丶海德格尔巜存在与时间》那样的"纯思之学",中国则少见~石磙:如果结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里的“思”能不能理解为'创新"?学从古旧崔圣:转发北京分群李海涛学友:学,校也,为校对为模仿。以思无益,非言思无益,实言仅思圣道而不“学”、不“校对”、不“模仿”圣人之道“无益”。圣人之学贵在担当贵在践行,思而有“学”,思学一体,仰行圣道~張弛弘弢:@刘素民
我說的好玩兒的很 就是說能啟發你的學習興趣一學不可收石磙:思有归纳提炼之思,有糊思乱想之思,此”思'非彼"思"?我乱说[偷笑]張弛弘弢:@刘素民
這樣,你在網上搜趙世民老師的《探秘漢字》吧 是視頻 正好 學 思 兩個字都講到了 還比較詳細的(但不全面) 在百家講壇講的 早年的了石磙:这里是好古之思与从心之思的区别吧。刘素民:@張弛弘弢
我不认为这是讨论问题的语言。[偷笑]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书第七章中,亚里士多德专门探讨了“Contemplation”的基本特征:其一,它是最高尚的行为;其二,它具有持续不间断性,伴随着幸福和愉悦,并具有自足性;第三,从自足性引申出来的不假外求和闲暇性。它是最为高尚的行为。張弛弘弢:@刘素民 我絕對不反對西學,但何必言必稱之。是真堂:他者之镜崔茂新:@張弛弘弢 刘老师是西方哲学专家,多给我们一些西方哲学的素养,对我们领悟夫子之学,大有裨益啊。@刘素民 [玫瑰][玫瑰][玫瑰]刘素民:@張弛弘弢
我是讨论哲学问题,不是宣传宗教信仰,你何必自陷囹圄?[偷笑][偷笑]@崔茂新 过誉了,崔老师![抱拳][咖啡]我是学生,敬请崔老师和各位专家指教![抱拳]是真堂:我的意思,学术探究,中西互参,是不可缺少的。唯不忘本民族本来之地位即可。@張弛弘弢:@刘素民
感恩劉老師常來清涼的西風。[握手]段兰华:我以为“益”字的理解最为关键,现多译为“好处”,我以后不太合适。温海明:@刘素民 contemplation值得对比深思[强][强][强]崔茂新:@刘素民 @倪素香 是两位对哲学、伦理学深有研究的大学者,美女教授,期待二位方便时为论语汇的朋友们导读论语。[玫瑰][玫瑰][玫瑰]@段兰华 益,这里应该是“增益”的意思。段兰华
:@崔茂新:崔先生高论!益字本义为水满溢出,有增加之义,按贴近经文的翻译原则,译为“增益”最为妥帖!張弛弘弢:@段兰华
益者,溢也。翻譯為動詞更當,對吧?@崔茂新
同意有正師對美的定義。[微笑]段兰华:@張弛弘弢
:是的,“增益”很合适,译为“收获”也比“好处”好一些。崔茂新:@刘素民 刘老师“素民”之芳名,使我想起布衣孔子,素王孔子。[呲牙][呲牙]張弛弘弢:@刘素民
劉師 自西學東漸始有"國學"一詞,望妳常常開口,繼續東漸啊。@孙福万 孫師
學為陽,思為陰。 可乎?段兰华: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彻夜不眠,思来想去,(可是)没有增益,不如去学习啊!”与“思而不学则殆”吻合。刘素民:@張弛弘弢
您多虑了,中国传统文化是我的生命之根。“西学”是我的专业,理性“东渐”西学自然也是我安身立命的需要。@崔茂新
素君、素民、素臣。[抱拳]李冬:@邹峻 [强]同意“学思平衡”说@孙福万 对思与学的内在认知机制的追问很有价值[强][强][强]朝着古今中外融通的方向!刘素民:@弘毅 南昌 徐复观的文章,很受启发,多谢分享!李冬:学问体系,要保持学与思平衡。独立思考是必须的、必要的,这是该体系的闭合性要求;同时,还要保持开放性,以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与能量。前者使体系保持稳定,后者则使体系保持生机活力。郑静: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幸福”这个问题时认为,绝大部分普通人把幸福(happiness)等同于感官的愉悦(pleasure),而除感官享乐的生活之外,还有另外的两种生活方式,即政治的生活和“contemplation ”(玄思静观)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是一种追求名誉的生活,依赖于别人赋予名誉,而享乐生活追求肉体的快乐,依赖于外物的被给与,二者皆依赖于他物而不完善,只有“contemplation”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張弛弘弢
“好玩的很”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情”?是否“用脑袋”?这里是好古之思与从心之思的区别吧。@付国桥 老師好![微笑]Aimee:今晨工作繁忙,利用午休时间学习了各位老师的高论,首先感谢老师们的精彩导读,你们辛苦了![抱拳]学生今天学而思的体会是:1、学习是终生之事,是不断提升自身境界,接近圣贤的唯一道路。学,思,行,三位一体,都属于广义上的学。思学统一。2、为什么学?人非生而知之,作为个体的人,有偏见,谬见。不思不学与虫豸无二,不思而学容易成书呆子,不学而思容易走向狭隘和错误。3、学什么?学真知正见,学圣贤之道。钱穆先生的解释更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向内和向外的关系。人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以圣贤为师可免走很多弯路,向古人学习可以获得历史的启示,向他人学习可以得到更全面视角。所以西学也一样有值得学习的地方。4、洞见建立在广博学习之上。学习之后要多体会,多思考,并时习之,遇到迷惑再学再思,人就会不断进步。随着学习深入,思考水平也会提高,思学相长,境界日进。5、好学境界极高,夫子和颜回才称得上好学。今人常规划少学习,常空想少实践,每天吆喝创新,实际云山雾罩。对照着自我检讨,我也是空想居多,懒惰懈怠,好学精神太差![擦汗]段兰华:此章相关内容:《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常见解释是,罔为迷惑,殆为危险。个见:罔是被谜惑,因不思考而盲从书本。殆是陷入困惑,因不学习而无以释疑。如此便可做如下翻译:只学而不思考就容易被书本迷惑,没有主见;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惑,没有进步。文静:@张国明 张老师:因为您,孔子的形象更完美了。谢谢您让我看到孔子的另一面。希望天天能看到您的高论以醍醐灌顶[抱拳][抱拳]張弛弘弢:@张国明
敬重张老师您这人,不同意您下面这观点——" 夫子可能不静坐不观想,不知空灵之处静思之妙,不解修命见性之功,故无法成为世外觉者,只能成就世间贤师! "學貫儒釋道醫的雪盧老人和徐醒民老師對此都有專門的論述。 佛孔皆為修身之學,學、思亦是兩個不同的法門而已。 佛陀、夫子也不是出世後才成佛成聖,早已成之,只是乘時來度化教化眾生。 張師以世間世外分殊孔佛(或道) 我難認同。您又用了"可能"二字,留了商討的空間,所以與您切磋一下。张国明:@張弛弘弢 ,您是说夫子在未出世前即已成为圣人?乘时再来者也?張弛弘弢:沒錯。我們"看到"的夫子只是果崔圣:前世因是哪尊佛?張弛弘弢:@崔圣之
這都講了 我還真沒記住崔圣:用佛法解儒学行吗?@張弛弘弢郑静:@張弛弘弢
依據你這麼說,若是夫子在,恐怕夫子也不承認然,不妨礙你盡可能的想象張弛弘弢:@崔圣之 當然可以呀 而且還可以用《論語》解釋佛法呀 日常法師講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這樣的徐醒民老師是常用佛法講《論語》的生命的意义:没接触过佛法的,还是把佛法当成与世隔绝的了。張弛弘弢:前幾天台灣辦紀念雪盧老人的論壇 還講了的 北京分群的廣潤兄還親自去的@崔圣之論語 與 佛法互參是相當迷人的呀!崔圣:儒释道三教为一,但儒家没有六道轮回之概念,道家静思亦不同佛家之禅吧?張弛弘弢:感覺就是: 原來聖人講的話都一樣。生命的意义:相同与不同之处都有吧?張弛弘弢:@崔圣
崔師 您要是老盯著他們的不同啊 雙胞胎也不一樣的郑静:@崔圣
當然可以呀 而且還可以用《論語》解釋佛法呀崔圣:在尘世间有相同之道,跳出三界外,进入无色界,如何解儒?生命的意义:佛法包括儒家的人乘和道家的天乘。張弛弘弢:儒釋道耶——四家研究的問題一樣啊,都是人,都是人生,都充滿著人生智慧的。崔圣:这是在找相同之处張弛弘弢:@崔圣 香港大學的前校長潘宗光(化學家)教授在北大做過一講座 《佛教與科學》 後來還上電視了 您可以參考一下@崔圣
更正: 是相通,我們得去發現。崔圣:就一爱字,都有,但层次、意义不同張弛弘弢:牟宗三老前輩一生就干這事兒了崔圣:佛教、道教都需要科学探讨,道之混沌理论更符合史蒂芬.霍金的大爆炸理论張弛弘弢:只是我們還蒙在鼓裡 因為我們斷了一百年了 一家也不一家了崔圣:宗教与科学需要建立一套对接理论模式,以互融互通張弛弘弢:我們用科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研究了一生,到了山頂,一看,佛陀早在那兒等著呢。——潘宗光崔圣:我对这句话需要慎思。那发生在18世纪的科学革命应该在释迦牟尼时代就发生。張弛弘弢:潘教授在北大講的 還講了引力波 橋 蟲洞理論可以那天我沒戴錄音筆一切發明都是發現。—— 王五一崔圣:我还是认为,即使是北宋五子,或到朱子,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从盖天说到浑天说,都有其科学观点。(本文来源【论语汇】,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共读论语 同说汉语 各言尔志 和而不同
做当代士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励志脱口秀《谷园讲通鉴》官方头条号。激励精神、广求智慧,让国学经典接地气!
少年国学院是华鼎书院下属的青少年国学教育机构,旨在建立立足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帮助孩子扎下生命之根。
老慢自己的原创思想,以中华天道为根本,以八维测评为工具,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世间万象。老慢新书《老子的天道》、《天道易经》已经出版。(淘宝店铺:老慢讲堂)。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期刊出版和数字出版,尽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吾尝终日而思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