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装热电偶偶的引线是什么材料,工作温度是多少...

热电偶pt100在不同温度工作 时电阻是多少
-100℃时:60.25欧姆;0 ℃ 时:100 欧姆:100℃时:138.51欧姆;200℃时:174.86欧姆;300℃时:212.05欧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什么材料电阻温度系数小(共5篇)
您现在的位置:&&
什么材料电阻温度系数小(共5篇)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电阻温度系数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用电阻法测量电阻温度系数原理和方法 2. 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二. 实验原理 由于电阻率为组织敏感因素,温度的增加,加剧了离子的振动,从而使电阻率发生变化。其变化可用下式表示: ρt=ρ0(1+αt+βt2+γt3+?) 式中为度时的电阻率,α为20℃时的电阻率,称为电阻温度系数。在一般的测量中,取α就足够精确了,故导出式中α,α称电阻温度系数。 电阻温度系数的测量具有及其重要意义。电阻材料、电热合金及自动控制方面都离不开电阻温度系数,对于某些材料当温度t降到一定时α=0,从而实现超导。 三. 测量方法 由于测量试样电阻小于1欧姆,故测量选用双电桥进行测量,电桥型号QJ42 温度测量则采用K型热电偶、电位差计,通过测量热电偶冷端热电势由分度表查出相对于的热端温度,即试样温度。 加热设备采用管式电炉,炉内均温区温度差不大于±1℃。 测量装置如图1: 图1 四. 试样制备及引线 试样应为软态,其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允许有裂纹、折选 、结 疤、锈斑和分层等缺陷。试样直接绕于热电偶瓷管上,线圈的螺距应为试样直径5-7倍。 引线采用试样同种材料,并用熔焊法将引线焊法将引线焊在试样两端,引线应有一对电流引线和一对电位引线。试样电流端可直接采用试样电流端可直接采用试样本身。 五. 实验步骤 1. 按试样制备及引线的要求制备好试样,并绕于热电偶上,将热电偶置于炉内,热端应放在炉子均温区内。 2. 按图分别将接于电桥上。 3. 测量室温时的电阻,并记录之。 4. 开始升温,要求升温速度不大于3分钟,每5记录一次温度和电阻值 ,并记录至400℃为止。 六. 实验要求 1. 简述实验目的及方法 2. 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直线处理(方法不限),分析处理出电阻、温度的关系,并计算出电阻温度系数α。 3. 利用回归方程,求出ρ20,ρ400的值。篇二:电阻温度系数 电阻温度系数(TCR)表示电阻当温度改变1度时,电阻值的相对变化,当温度每升高1℃时,导体电阻的增加值与原来电阻的比值。单位为ppm/℃(即10E(-6)·℃)。定义式如下:TCR=dR/R.dT 实际应用时,通常采用平均电阻温度系数,定义式如下:TCR(平均)=(R2-R1)/(R1*(T2-T1))=(R2-R1)/(R1*ΔT) R1--温度为t1时的电阻值,Ω; R2--温度为t2时的电阻值,Ω。 很多人对镀金,镀银有误解,或者是不清楚镀金的作用,现在来澄清下。。。 1。镀金并不是为了减小电阻,而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容易氧化,接头上镀金是为了防止接触不良(不是因为金的导电能力比铜好)。 2。众所周知,银的电阻率最小,在所有金属中,它的导电能力是最好的。 3。不要以为镀金或镀银的板子就好,良好的电路设计和PCB的设计,比镀金或镀银对电路性能的影响更大。 4。导电能力银好于铜,铜好于金! 现在贴上常见金属的电阻率及其温度系数: 物质 温度t/℃ 电阻率 电阻温度系数aR/℃-1 银 20 1.586 0.0038(20℃) 铜 20 1.678 0.00393(20℃) 金 20 2.40 0.00324(20℃) 铝 20 2.29(20℃) 钙 0 3.91 0.00416(0℃) 铍 20 4.0 0.025(20℃) 镁 20 4.45 0.0165(20℃) 钼 0 5.2 铱 20 5.3 0.℃~100℃) 钨 27 5.65 锌 20 5.196 0.00419(0℃~100℃) 钴 20 6.64 0.00604(0℃~100℃) 镍 20 6.84 0.0069(0℃~100℃) 镉 0 6.83 0.0042(0℃~100℃) 铟 20 8.37 铁 20 9.71 0.00651(20℃) 铂 20 10.6 0.00374(0℃~60℃) 锡 0 11.0 0.0047(0℃~100℃) 铷 20 12.5 铬 0 12.9 0.003(0℃~100℃) 镓 20 17.4 铊 0 18.0 铯 20 20 铅 20 20.684 (0.0037620℃~40℃) 锑 0 39.0 钛 20 42.0 汞 50 98.4 锰 23~100 185.0电阻的温度系数,是指当温度每升高一度时,电阻增大的百分数。 例如,铂的温度系数是0.00374/℃。它是一个百分数。 在20℃时,一个1000欧的铂电阻,当温度升高到21℃时,它的电阻将变为1003.74欧。 实际上,在电工书上给出的是“电阻率温度系数”,因为我们知道,一段电阻线的电阻由四个因素决定:1、电阻线的长度;2、电阻线的横截面积;3、材料;4、温度。前三个因素是自身因素,第四个因素是外界因素。电阻率温度系数就是这第四个因素的作用大小。 实验证明,绝大多数金属材料的电阻率温度系数都约等于千分之4左右,少数金属材料的电阻率温度系数极小,就成为制造精密电阻的选材,例如:康铜、锰铜等。篇三:温度系数 温度系数及一种测试方法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and Measurement 温度系数,就是当温度变化时对应量值是如何变化的比例值,一般被定义为每度变化多少个ppm。 假如一个电阻在20度的时候为10.00000k,在21度的时候为10.00003k,也就是增大了3ppm,此时该电阻就具有3ppm/C的温度系数。
一般来讲,在温度范围不是很大,或者要求不高的场合,电阻材料的温度特性可以认为是接近线性变化的,这样,在22度的时候就是10.00006k,在23度的时候就是10.00009k,在18度的时候就是9.99994k。所以我们就可以根据线性公式推算出该电阻在任意温度下的阻值。 显然,要想测试一个电阻的温度系数,需要至少在两个不同温度T1和T2下,测量对应的电阻R1和R2,温度系数可以计算为: TCR = (R2-R1)/(T2-T1)/R×1E6,单位就是ppm/C 这里R是标称值,一般取R1和R2的平均,也可以是R1也可以是R2,差别很小。 为了能比较精确的测试电阻温度系数,要求T1和T2要有较大的差异,1、2度是不够的,那样温度测试和电阻测试的误差都比较大。同时,最好有恒温箱,这样就可以让电阻在设定温度下多平衡一会,才能真实的给出对应温度下的电阻值。
用两个点来确定一条直线,不如用多个点来确定直线好。这样一方面可以观察在不同温度下电阻的表现,也可以排除偶然误差,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加权。因此,测试的时候可以多选几个恒温点,利用线性回归,得到拟合直线,该直线的斜率除上电阻,就是加权平均温度系数。 另一方面,当温度范围比较大的情况下,温度特性就不再是线性的了。人们常说,金属的温度系数是正的,就是电阻的温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这大体是对的。但是,对于某些电阻材料,可以做到在局部下电阻温度系数为负。例如锰铜材料,在几十度以后温度系数为负,上升到百度以上再重新转为正的。这样从大的温度范围来看,温度曲线近似是3次的,有两个极值点和一个拐点,而且不少别的电阻材料都有类似曲线: [attachment=4600]
当然,在温度比较低、比较小的范围下,就可以认为是2次曲线,温度与电阻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R/R20 = 1 + α(t-20) + β(t-20)^2 其中,α是1次项系数,β是2次项系数,20是基准温度,我国值。西方大多取23度。 另外,由于大多数金属在常温下的曲线是山峰状的,因此二次系数为负。 [attachment=4615]
β是二次项系数,代表了曲线弯曲程度,单位是ppm/C2,即每平方度ppm。β越大曲线就越弯曲。在某个电阻的2次曲线中,β是不变的,只有一个值。事实上,当电阻的材料选定后,β也就基本固定了。例如锰铜材料,β大约为-0.6ppm/C2,无论如何加工、处理,是不会有大的改变的。要想曲线弯曲小,只能换材料,例如Evanohm的β就非常小,只有-0.03ppm/C2,是锰铜的1/20。
但是,α是变化的,温度小的时候大,随着温度的上升α会逐渐变小,并在某个温度下达到0,温度再增大则温度系数为负。这样,α一般带有下标,例如α0就是0度下的系数,α20就是20度下的系数,而α23就是23度下的系数。电阻材料加工的时候,会改变峰值温度点,目的之一,就是让这个0温度系数点,尽量接近20度,即α20=0。但是,加工过程难于控制,而且在绕制过程中会改变这个0温度系数点,因此会造成有些电阻在常温下温度系数为正,也有些为负的情况出现。无论如何,电阻丝的β温度系数是很难改变的,一般是材料的固有性质决定了的。
即便某个锰铜电阻的α20很小,例如0.5ppm/C,但若温度掌握不好,那也是没用的,因为温度每偏离1度,温度系数就变化-0.6ppm(这就是β的含义)。所以,只要是锰铜,千万别追求α20非常小,比如0.1ppm/C的,那是没什么用的,只要温度稍微一改变就抵消了。当然,在最高级的计量单位追求小α20是有必要的,因为电阻放在20度的恒温油内,α20接近0,会在少许的温度变化下也很稳定。
为了能够测试α和β,需要测试3个温度下的阻值,即在T1、T2、T3三个温度下,测试得到对应的R1、R2、R3,这样温度系数可以计算为: α=A分子/A分母 A分子=(R2-R1)(T3-T2)(T3+T2-40) + (R3-R2)(T2-T1)(40-t1-t2) A分母=R20 (T3-T2)(T2-T1)(T3-T1)
β=B分子/B分母 B分子=(R3-R2)(T2-T1) - (R2-R1)(T3-T2) B分母=R20 (T3-T2)(T2-T1)(T3-T1) 此方法来自两个文件,一个是国标“GB/T
精密电阻合金电阻温度系数测试方法” [attachment=4618]
另一个是JJG 166-1993 直流电阻器检定规程 [attachment=5647]
测试温度的选择,西方对于计量级的电阻大多选18度、23度、28度,跨度为10度不大,因为实验室很难超出这个温度范围。用超范围的测试温度点会造成在23度附近温度系数不准确。我国标准中对锰铜和镍铬基的测试,有10度、20度、40度的选择,搞不明白为什么不是等间距的,也许原因就是20度的标注温度选择的太低。 [attachment=4619]
在标准电阻的测试中,对于等级较低的(0.005%、0.01%),测试温度选择10、20、30度。对于等级高的,选择15、20、25度三点 [attachment=5648]
当然,也可以多测试几点,采用2元回归,会得到更加可靠的α和β,因为自由度变大。 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线性模型,就只有一个温度系数,即α,而由于采用线性模型因此β=0。 但若采用2次模型,那么β一般是一个非零常数,但α是变的,随温度不同而不同,因此必须标明下标,比如α20表示在20度下的温度系数。这样,范式化的电阻温度公式为: R/R20 = 1 + α20(t-20) + β(t-20)^2 测试用表,当然要高位的,这样一方面分辨力和准确度高,另一方面也稳定可靠,在测试的过程中变化小,这都有助于温度系数的准确测试。尽管也可以采用电桥等平衡手段,但操作时间长,不建议采用。
以上的方法是基于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有如下几个弱点: 1、需要恒温箱,而且精度要求较高 2、由于改变温度重新恒温,需要较长的测试时间 3、操作复杂,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培训 4、测试要人为记录、人为输入计算,计算还比较麻烦,因此可能有人为误差和错误 5、选择的三个温度点,测试数据太少,并不完全代表整体
现在广大网友都拥有了llycomm的GPIB采集卡,不仅能够多点自动采集,而且该卡上面有一个很精确的温度传感器18B20,可以把这个传感器接出来,放到被测试电阻一起,这样在测试电阻的同时就可以得到电阻的温度,设法让温度缓慢变化,就可以得到温度-电阻关系,画成散点图,通过计算得到温度系数。这个方法记得是Jambalaya最先采用的,把电阻封在塑料袋里水浴。后来Aeon用此方法测试了几个电阻的温度系数,不仅水浴,而且水是从冰箱拿出来的,还要逐渐加温,操作难度比较高。而现在,3609用了小冰箱做变温设备,进行了大量测试工作,具体方法见下一节。篇四:金属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 金属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和测量金属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2. 了解金属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原理; 3. 了解测量金属电阻温度系数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YJ-WH-II材料与器件温度特性综合试验仪
三、实验原理 1. 电阻温度系数 各种导体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通常温度下,电阻与温度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R?R0(1??t)(1) 式中,R是温度为t℃时的电阻;R0为0℃时的电阻,?称为电阻温度系数。 严格说,?和温度有关,但在0~100℃范围内,?的变化很小,可以看作不变。 2. 铂电阻 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通过测量其电阻值推算出被测环境的温度,利用此原理构成的传感器就是热电阻温度传感器。能够用于制作热电阻的金属材料必须具备以下特性: (1) 电阻温度系数要尽可能大和稳定,电阻值与温度之间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 电阻率高,热容量小,反应速度快; (3) 材料的复现性和工艺性好,价格低; (4) 在测量范围内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目前,在工业应用最广的材料是铂铜。 铂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在0~630.74℃范围内用下式表示 RT?R0(1?AT?BT)
(2) 2 在-200~0℃的温度范围内 RT?R0[1?AT?BT2?C(T?100?C)T] (3) 3 式中,R0和RT分别为在0℃和温度为T时铂电阻的电阻值,A、B、C为温度系数,由实验确定,A=3.9℃-1,B=-5.8℃-2,C=-4.2℃-4。由式(2)和式(3)可见,要确定电阻RT与温度T的关系,首先要确定R0的值,R0值不同时,RT与T的关系不同。目前国内统一设计的一般工业用标准铂电阻R0值有100?和500?两种,并将 电阻值RT与温度T的相应关系同一列成表格,称其为铂电阻的分度表,分度号分别用Pt100 和Pt500表示。 铂电阻在常用的热电阻中准确度高,国际温标ITS-90中还规定,将具有特殊构造的铂电阻作为13.℃标准温度计使用,铂电阻广泛用于-200~850℃范围内的温度测量,工业中通常在600℃以下。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测Pt100的R-t曲线 将Pt100插入恒温腔中,连接好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顺时针调节“温度粗选”和“温度细选”钮到底。打开加热开关,加热指示灯发亮(加热状态),观察恒温腔温度的变化,当恒温加热炉温度即将达到所需温度(50.0℃)时逆时针调节“温度粗选”和“温度细选”钮使指示灯闪烁(恒温状态),仔细调节“温度细选”使恒温加热炉温度恒定在所需温度(如50.0℃)。用数字多用表200?档测出此温度时Pt100的电阻值。 2. 重复以上步骤,选择温度为60.0℃、70.0℃、80.0℃、90.0℃、100.0℃,测出Pt100在 上述温度点时的电阻值。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绘出R-t曲线。 3. 求Pt100的电阻温度系数 根据R-t曲线,从图上人去相距较远的两点,t1-R1及t2-R2根据(1)式有: R1?R0(1??t1) R2?R0(1??t2) 联立求解得: ?=(R2-R1)/(R1t2-R2t1) 五、注意事项 1. 供电电源插座必须良好接地; 2. 在整个电路连接好之后才能打开电源开关。篇五:金属电阻率及其温度系数和换算方法 金属电阻率及其温度系数
2.5電阻溫度係數: 1.電阻大小與溫度的關係: (1)正電阻溫度係數:電阻值隨溫度的增加而增大,如金屬材料 (2)負電阻溫度係數:電阻值隨溫度的增加而下降,如半導體,絕緣體及其它非金屬材料 2.電阻溫度係數( ): (1)金屬材料之電阻與溫度關係曲線:如圖(5-1) (圖5-1) 註
a.金屬材料在溫度極高及極低下,電阻與溫度呈非線性關係 b.-T° C稱為推論絕對溫度(零電阻溫度) c.-273° C為絕對溫,SI單位制定義-273° C=0° K(克氏溫度) (2)電阻溫度係數( ):溫度升高1° C,所增加的電阻與原溫度電阻的比.如圖(5-1)即 或 a.材料0°C之電阻溫度係數( ):
.T:推論零電阻溫度 b.材料 C之電阻溫度係數(): c.材料之各溫度之電阻溫度係數與電阻乘積為定值:
.... d.材料在不同溫度之電阻比:阻溫度)
(T:材料之推論零電 材料為銅時則 e.兩材料串聯之總電阻溫度係數: 說明: t=0° C時兩電阻之電阻及電阻溫度係數如下圖例1.已知銅在0° C時之電阻溫度係數為0.00427,則 60° C時之電阻溫度係數為多少?
例2.溫度60° C時,銅線之電阻為0.54W,若溫度下降20° C後,該電阻為多少? 解: R1=0.503本&&篇:《》来源于:
优秀范文,论文网站
本篇网址:/2016/huibaocailiao_.html
好文大家读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10.6答:;1)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空气内所含水汽的质量,一般;AH?mV(g/m3)V;2)相对湿度是指被测气体中,实际所含水汽蒸汽压和;3)除用绝对湿度、相对湿度表示空气的水汽含量外,;10.7答:(略);10.8答:;1)半导体湿敏电阻通常用两种以上的金属―氧化物―;2)半导瓷湿敏传感器有正特性和负特性两种;10.9答:;1)ISFET没有金属栅极,而
1)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空气内所含水汽的质量,一般用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克数表示
AH?mV(g/m3)V
2)相对湿度是指被测气体中,实际所含水汽蒸汽压和该气体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压的百分比,一般用符号%RH(Relative Humidity)表示,无量纲。
3)除用绝对湿度、相对湿度表示空气的水汽含量外,露点温度是一个与湿度相关的重要物理量,简称露点。当空气中温度下降到某一温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就有可能转化为液相而凝结成露珠,这一特定温度称为空气的露点或露点温度。
10.7答:(略)
1)半导体湿敏电阻通常用两种以上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烧结成多孔陶瓷,多孔陶瓷表面吸收水分的情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陶瓷在低湿区域或刚接触水汽;第二阶段是进一步吸收水分子或中等湿度环境;第三阶段大量水汽存在使晶粒界充满水分子。
2)半导瓷湿敏传感器有正特性和负特性两种。负特性半导体瓷湿敏电阻的电阻值随湿度增加而下降,电阻率低,阻值-湿度特性好。由于水分子中(H2)氢原子具有很强的正电场,当水分子在半导体瓷表面吸附时可能从半导体瓷表面俘获电子,使半导体表面带负电,相当表面电势变负,(P型半导体电势下降,N型半导体出现反型层)电阻率随湿度增加而下降。
1)ISFET没有金属栅极,而是在绝缘栅上制作了一层敏感膜,敏感膜种类很多,不同敏感膜检测离子种类不同,具有离子选择性,如:Si3N4―氮,SiO2、Al2O3(无机膜)可测H+(氢)、PH。
2)器件在SiO2层与栅极间无金属电极,而是待测溶液,溶液与参比电极同时接触充当栅极构成场效应管,工作原理与场效应管相似。
3)离子敏传感器是将普通MOSFET的金属栅去掉,让绝缘氧化层直接与溶液相接触,栅极用铂金属膜作引线,在铂膜上涂一层离子敏感膜,构成离子敏场效应管ISFET。当离子敏场效应管ISFET插入溶液时,被测溶液与敏感膜接触处就会产生一定的界面电势,这个电势大小取决于溶液中被测离子的浓度。
第11章 波与射线式传感器
11.1 什么是超声波?其频率范围是多少?
11.2 超声波在通过两种介质界面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11.3 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射与接收分别利用什么效应,检测原理是什么?常用的超声波传感器(探头)有哪几种形式?简述超声波测距原理。
11.4 利用超声波测厚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已知超声波在工件中的声速为5640m/s,测得的时间间隔t为22?s,试求工件厚度
11.5 利用EN555集成器件,自行设计一超声波传感器控制的遥控开关发射电路,传感器中心频率为40kHz,遥控距离10m,绘出电路原理图,请说明电路工作原理。
11.6 红外辐射探测器分为哪两种类型?这两种探测器有哪些不同?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11.7 叙述热释电效应,热释电元件如何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出?热释电探测器为什么只能探测调制辐射?
11.8 题图11-39为热释电元件内部
结构图,请说明图中FET是什
么元件,Rg与FET在传感器电
路中起到什么作用?
11.9 试设计一个红外控制的电扇开
关自动控制电路,并叙述其工作
11.10 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辐射
强度与什么有关系? 图
11.11试用核辐射测量方法设计一个
测厚仪器系统,请画出测量系统结构原理示意图,试说明射线测量物厚的原理。 11.12 放射性探测器有哪几种?结构如何,各有什么特征?
1)超声波是人耳无法听到的声波。人耳听见的声波称机械波,频率在16Hz~20kHz,一般说话的频率范围在100Hz~8kHz之间,低于20Hz频率的波称为次声波,高于20kHz频率的波称超声波,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的波称为微波。
2)超声波频率范围在几十千赫兹到几十兆赫兹,
当超声波从一种介质入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上会产生反射、折射和波形转换。
1)超声波传感器主要利用压电材料(晶体、陶瓷)的压电效应,其中超声波发射器利用逆压电效应制成发射元件,将高频电振动转换为机械振动产生超声波;超声波接收器利用正压电效应制成接收元件,将超声波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
2)按工作形式简单超声波传感器有专用型和兼用型两种形式,兼用型传感器是将发射(TX)和接收(RX)元件制作在一起,器件可同时完成超声波的发射与接收;专用型传感器
的发送(TX)和接收(RX)器件各自独立。按结构形式有密封性和开放型,超声波传感器上一般标有中心频率(23kHz、40kHz、75kHz、200kHz、400kHz),表示传感器工作频率。
1)通过测得超声波脉冲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间隔t和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便可以求得待测的厚度或物位。
已知:??5640m/s,t1?t2?22?s ?由?t?2?h/?,得到工件厚度?h??t?/2?62.04m
1)红外探测器主要有两大类型:热探测器(热电型),包括热释电、热敏电阻、热电偶;光子探测器(量子型),利用某些半导体材料在红外辐射的照射下产生光电子效应,使材料的电学性质发生变化,其中有光敏电阻、光敏晶体管、光电池等。
2)红外探测器是能将红外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热电或光电器件,当器件吸收辐射能时温度上升,温升引起材料各种有赖于温度的参数变化,检测其中一种性能的变化,既可探知辐射的存在和强弱。光量子型红外探测器是能将红外辐射的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光敏器件。
3)光子探测器与热释电传感器区别是,光量子型光电探测器探测的波长较窄,而热探测器几乎可以探测整个红外波长范围。
1)热释电效应首先利用器件温度敏感特性将温度变化转换为电信号,这一过程包括了光→热→电的两次信息变换过程,而对波长频率没有选择。光→热→电转换过程中,光→热阶段,物质吸收光能,温度升高;热→电阶段,利用某种效应将热转换为电信号。
当红外辐射照射到已经极化的铁电体薄片表面时,薄片温度升高使极化强度降低,表面电荷减少,释放部分电荷,所以称热释电。
2)温度一定时因极化产生的电荷被附集在外表面的自由电荷慢慢中和掉不显电性,要让热释电材料显现出电特性,必需用光调制器使温度变化,并且调制器的入射光频率f必须大于电荷中和时间的频率。
11.8电路分析:
1)FET为场效应管
2)输入电阻Rg安装在管壳中,与FET场效应管起到阻抗变换的作用。由于热释电传感器绝缘电阻很高,几十至几百兆欧容易引入噪声,使用时要求有较高的输入电阻。
1)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核称做核素,凡是原子序数相同,原子质量不同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同一位置,称同位素。
2)放射性的强弱称为放射性强度,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次数来表示,也称核辐射强度。
11.11(略)
11.12(略)
第12章 热电式传感器
12.1 什么是热电效应?热电偶测温回路的热电动势由哪两部分组成?由同一种导体组成的闭合回路能产生热电势吗?
12.2 为什么热电偶的参比端在实际应用中很重要?对参比端温度处理有哪些方法? 12.3 解释下列有关热电偶的名词:
热电效应、热电势、接触电势、温差电势、热电极、测量端、参比端、分度表。 12.4 试比较热电偶、热电阻、热敏电阻三种热电式传感器的特点。
12.5 某热电偶灵敏度为0.04mV/℃,把它放在温度为1200℃处的温度场,若指示表(冷端)处温度为50℃,试求热电势的大小?
12.6 某热电偶的热电势在E(600,0)时,输出E=5.257 mV,若冷端温度为0℃时,测某炉温输出热电势E=5.267 mV。试求该加热炉实际温度是多少?
12.7 已知铂热电阻温度计0℃时电阻为100?, 100℃时电阻为139Ω,当它与某热介质接触时,电阻值增至281Ω,试确定该介质温度。
12.8 用分度号为K型镍铬-镍硅热电偶测温度,在未采用冷端温度补偿的情况下,仪表显示500℃,此时冷端为60℃。试问实际测量温度为多少度?若热端温度不变,设法使冷端温度保持在20℃,此时显示仪表指示多少度?
12.9 什么是集成温度传感器?P-N结为什么可以用来作为温敏元件?
1)两种不同类型的金属导体两端分别接在一起构成闭合回路,当两个结点有温差时,导体回路里有电流流动会产生热电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
2)热电偶测温回路中热电势主要是由接触电势和温差电势两部分组成。
3)热电偶两个电极材料相同时,无论两端点温度如何变化无热电势产生。
1)实际测量时利用这一性质,可对参考端温度不为零度时的热电势进行修正。
2)因为热电偶的分度表均是以参考端T =0℃为标准的,而实际应用的热电偶参考端往往T≠0℃,一般高于零度的某个数值,此时可利用中间温度定律对检测的热电势值进行修正,以获得被测的真实温度。
12.3答:(略)
12.4答:热电偶、热电阻、热敏电阻三种热电式传感器特点如下:
? 热电偶可以测量上千度高温,并且精度高、性能好,这是其它温度传感器无法替代。 ? 热电阻结构很简单,金属热电阻材料多为纯铂金属丝,也有铜、镍金属。金属热电阻广泛用于测量-200~+850℃温度范围,少数可以测量1000℃。
? 热敏电阻由半导体材料制成,外形大小与电阻的功率有关,差别较大。热敏电阻用途很广,几乎所有家用电器产品都装有微处理器,这些温度传感器多使用热敏电阻。 12.5解:
已知:热电偶灵敏度为0.04mV/℃,把它放在温度为1200℃处的温度场,若指示表(冷端)处温度为50℃,则
中间温度为:1200℃-50℃=1150℃;
热电势为:
0.04mV/℃×1150℃=46mV
EAB(T,0)= EAB(T,1200)+ EAB(50,0)= 1200℃×0.04mV/℃-50℃×0.04mV/℃=46mV
已知:热电偶的热电势E(600.0,0)=5.257 mV,冷端温度为0℃时,输出热电势E=5.267 mV,
热电偶灵敏度为:K = 5.257 mV/600 = 0.008762 mV/℃
该加热炉实际温度是:T= E/K = 5.267 mV/0.008762 mV/0℃ = 601.14℃
已知:铂热电阻温度计0℃时电阻为100?,100℃时电阻为139Ω;
可通过查表得:当电阻值增至281Ω时,介质温度为500℃。
12.8解:设实际测量的温度为T1,则由题意得e?T1,60??e?500,0?,
e?T1,60??e?500,0?
e?T1,0??e?T1,60??e?60,0??20.64?2.436?23.076
查表得:T1?557.1
设仪表指示温度为T2,则由题意得,
e?T2,0??e?T1,20??e?T1,0??e?20,0??23.076?0.798?22.278查表得:T2?538.4
1)集成温度传感器多采用匹配的差分对管作为温度敏感元件;
2)根据绝对温度比例关系,利用两个晶体管发射极的电流密度在恒定比率下工作时,一对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P-N结)之间电压差?VBE与温度呈线性关系进行温度测量。 12.10答:
1)AD590是典型的电流输出型集成温度传感器,测温范围是-50~+150℃;
2)该电路是一温度控制电路。AD311为比较器,温度达到限定值时比较器输出电压极性翻转,控制复合晶体管导通截止,从而控制加热器电流变化。
12.11答:(略)
1)DS18B20智能型温度传感器是将温度系数通过振荡器转换为频率信号,相当于T/f(温度/频率)转换器,将被测温度T转换成频率信号f,输出为数字信号;AD590是利用P-N结电压随温度的变化进行测温,输出为模拟信号。
2)DS18B20支持多点组网功能,多个DS18B20可并联在唯一的总线上实现多点测温;使用中不需要任何外围器件,测量结果以9位数字量方式串行传送。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15传感器原理课后答案等内容。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_第三版_课后答案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传感器技术习题解答第一章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1-1:答:传感器在被测量的各个值处于稳定状态时,输出量...  《传感器原理与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 隐藏&& 第1 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思考题答案 l.检测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l.检测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答案(吴建平)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后答案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答案第 1 章 概述 1.1 1.2 1.3 1.4 1.5 1....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习题答案(完整版)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习题答案(完整版)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第四版(郁有文)课后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第四版课后答案(郁有文) 第一章 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课后习题答案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课后习题答案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原理及课后答案答案 课后答案课后答案隐藏&& 1-1: 传感器在被测量的各个值处于稳定状态时, 答: 输出量和输入量之间的关系称为传 感器的静态特性;其主要...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第四版(郁有文)课后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 1. 什么是测量值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试题库--内含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试题库--内含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耐磨热电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