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尼各马可伦理学学是必修么?(因为想chang...

孔子继承发展中国古典伦理学(六)
孔子继承发展中国古典伦理学(六)
&&&&&&&&提倡勤奋认真做事
在前“新颖的人生价值观”博文中,曾提到孔子把“行仁”、“修业”、“成名”作为人之一生实现理性人生追求的三步曲。其中的“修业”,就是勤奋认真做事。
在孔子言论里,有许多是讲述人们应该勤奋做事的道理。如说:“要想让别人信任自己,就应该少说话而扎实做事,扎实做事功用就能持久,功用持久就能使事功昭明。事功昭明之后,有眼睛的不会看不见,有耳朵的不会听不见,难道还可歪曲吗?”(“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著明。事著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哉?”《中论&贵验》)又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他还说过:“君子遵循中正之道行事,也有人半途而废;而我是不能半途停止的。”(“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如果有辆车子,一定看到车前的横木;如果有件衣服,一定看到它由新变旧;如果开口讲话,一定让人听到声音;如果做了什么事,一定让人看到成效。”(“苟有车,必见其轼;苟有衣,必见其敝。人苟或言之,必闻其声;苟或行之,必见其成。”《礼记·缁衣》)如此等等,无非是希望人们爱岗敬业,对社会、对他人多有贡献。
孔子把爱岗敬业,对社会、对他人多作贡献,称之为“修业”,或称之为“敬德修业”(《周易·文言》),有时也称之为“崇德而广业”(《周易·系辞上》)。孔子主张:“富恭有本能图,修业居久而谭。”(“以谦恭本色图事,功业永存而宏大。”《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不能只是修身养性徒有善心,而必须“质直而好义”(《论语·颜渊》)“君子对于天下的万事万物,没有必定反对的,也没有必定赞成的,只是比照义而行。”(“君子之于天下地,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因此,人生的意义既要“行仁”,又要“践义”,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应尽义务。
而“修业”是“行仁”“践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是“行仁”“践义”社会效应的重要体现。如果要把“行仁”“践义”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难而后获”等等,有很多都须要经历一个“修业”的过程。同时,作为“志于仁”者,都会把“修业”作为人生追求真、善、美的必要选择。这是因为,“真”莫大于内心对全社会的真诚;“善”莫大于造福社会;“美”莫大于让自己的功业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赞美。“修业”就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上效祖德,下启后生。孔子所设计的人生终极关怀,就是要鼓励人们,立足于现实劳作岗位,出色地完成任务,建立功业,多做贡献。孔子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上自天子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君子所说的义,就是不论尊卑贵贱,都有自已应该做的事情。”(“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礼记·表记》)孔子所宣扬的上古圣王,无一不是功业显赫、吃苦耐劳的实干家、发明家和专家。正如《周礼·考工记》所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刀,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作也。”这就透露出关于上古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消息:上古
“圣王”之所以被后世景仰,首先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社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据《尚书·尧典》记载,尧的主要政绩就是委派羲、和掌管历法,“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舜在接任帝位之前,经受了尧的考验和审查。“尧使舜入山林川泽”,“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在生产第一线干了三年,而且干出了成绩,所以最后才“摄天子之政”。孔子说:“后稷,是为天下创建了大功业的人。他开创农业难道只有一手一足之劳苦吗!只不过是为了使自己的行为超过名声,所以才谦称自己是个善于种庄稼的人。”(“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礼记·表记》)又说:“后世即使出现有作为的圣君,也不可能比得上虞舜了。虞舜治理天下,生前不偏私,死后也不厚待自己的儿子。爱护人民如同父母爱护子女,既有忧怀的爱心,又进行人伦忠诚和利物致用的教育。他亲切而有尊严,使人安乐而恭敬。他威严而又受人爱戴,富贵而注重礼节,施于恩惠而又能让人普遍分享。他的臣僚尊崇仁德,敬重道义,以浪费为可耻,而把物质财富看得无足轻重。忠心耿耿而又不犯上,行义而能顺从,文雅而静适,宽容而知分寸。《吕刑》说:‘贤德的威严是最崇高的威严,贤德的圣明是最伟大的圣明。’除了虞舜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唯威,德明唯明’,非虞帝其孰能为此乎?”《礼记·表记》)孔子如此赞美上古圣明帝王,就是要鼓励现实社会的人们,以圣贤为楷模,把成就事业、造福社会作为人生最美好的追求,并把实现这种愿望作为人生最愉快的精神享受和最惬意的心灵安慰。
孔子继承发展中国古典伦理学,提倡勤奋认真做事,在中国伦理文明发展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哲学伦理学视野中的警察生活方式
聚焦命中&& 转第条
显示法宝之窗
隐藏相关资料
【期刊名称】
哲学伦理学视野中的警察生活方式
【英文标题】 The Lifestyle of Pol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Ethics
【作者】 【作者单位】
【中文关键词】 ,,
【英文关键词】 the happy life
【文章编码】 13)06-0127-12【文献标识码】 A
【期刊年份】 【期号】 6
【页码】 127
【摘要】 追求幸福和快乐是人类最根本的生活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警察生活方式,是指警察群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生存和生活。警察生活的最高境界在于有效履行保障公众安居乐业职能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工作的快乐与生活的幸福。
【英文摘要】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jo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goal in life and also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The lifestyle of police refers that how the police group makes a livirig and leads a life under some certain social circumstances.The highest state of police lies in that the happiness of life and joy from personal work can be realized in the process of effectively performing the duty of safeguarding peace and contentment for the people.
【全文】【】 &&&&
  一部人类文明史,从哲学伦理学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历史。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斐逊指出幸福是生活的目标,美德是幸福的基础。”{1}追求幸福和快乐是人类最根本的生活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样,警察生活的最高境界在于有效履行保障公众安居乐业职能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工作的快乐与生活的幸福。基于此,自2010年12月召开的全国公安宣传处长会议以来,公安部党委在多年来强调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落实从优待警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让民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目标要求。这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警察生活方式的含义及提出
  (一)警察生活方式的内涵
  警察生活方式,是指警察群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生存和生活。具体地说,是指警察群体直接地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所凭借的各种条件和采取的形式,是其生活条件、警察对它的利用形式及其生活关系的统一体。
  警察群体为了能够生活,首先要从事公安工作、进行警务实践,为的是在满足社会公共安全需求的同时,换取社会为警察生活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资料。这些生活资料与相应的自然环境便构成了警察群体的生活所凭借的条件,即生活条件。社会为警察群体所提供的物质待遇(如工资、住房补贴、职业服饰等)、福利待遇(如医疗、保健、保险及其他生活补贴等),政治待遇(如职位、警衔及荣誉等)的高低与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等生活条件,确定了警察生活行为、生活质量的可能性边界。由于各国普遍禁止警察经商办企业和获取非法收入,因而警察不得不在这种界限之内选取某种生活样式,结成一定的生活关系。由于警察职业的艰苦性、危险性和警务劳动的超负荷性,世界上不少国家或地区都对警察实施了“高薪养廉”的政策。在我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公安工作的决定》(1991年)指出:“要关心公安干警的生活,积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按照‘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原则,逐步提高公安干警的待遇。”《》第条规定:“人民警察实行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并享受国家规定的警衔津贴、补贴及保险福利待遇。”
  警察生活形式,是指警察群体对其生活条件的利用形式。警察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必然导致警察生活行为形式的发展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为警察提供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会不断增加和提高,从而警察制服的质地及款式也会越来越讲究,警察吃住行及工作的条件不断改善,各种福利待遇也愈加有保障。在物质待遇和政治待遇得到一定满足之后,警察群体的精神生活需求就会更加强 烈。
  警察群体对生活资料的利用形式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与此相关的生活关系也是极其丰富的。警察群体之所以结成各种生活关系,是因为他们同整个人类一样有这方面的需要。在人们(包括警察群体)的各种相.互需要之中,最为重要的而且与人类的存续密切相关的,是男女之间性的欲求,因而两性关系自然在整个生活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由此诞生出人类(包括警察群体)生活关系中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关系。每个警察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婚姻和家庭问题,他们能否按照社会法律、道德及警察组织的特殊要求去处理好这些方面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每个警察个人的幸福和警队建设乃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二)公安民警的生活状态
  应当充分肯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公安民警的物质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公安机关在实施文化育警和从优待警措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客观分析公安机关所处的时代方位,科学看待队伍的实际现状,我国警察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不能满足、不能适应、不相匹配和不相符合的矛盾和问题。对此,武和平将其归纳为:“一个变化、两个突出、三个巨大、四个矛盾”。{2}
  所谓“一个变化”,是指民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两个突出”,是指一方面公安队伍中英雄辈出、牺牲奉献精神突出;另一方面,执法不公的作风问题也突出,违法违纪的案件时有发生。“三个巨大”,是指目前公安民警在日常执法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巨大的物质诱惑力和巨大的心理冲击力。“四个矛盾”,是指存在着队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不能满足的矛盾;队伍思想状态空前活跃与思想政治工作滞后不相适应的矛盾;队伍的执法形象与队伍的英雄业绩不相对称的矛盾;警民关系的现状与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要求还不相符合的矛盾。
  上述情况表明,公安工作无疑是和平年代负荷最重、压力最大、风险最高的高危职业。在这种生活状态下,谈论让公安民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似乎是很矛盾、很奢侈的事情。但正因为如此状态,才使得公安民警更加渴望获得工作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作为公安组织尤其应当将助推民警实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目标作为改善警察管理的文化价值取向。
  (三)“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提出
  日,公安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公安宣传处长会议强调,公安文化是公安队伍战斗力构成的重要要素,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铸魂塑型”工作,公安宣传战线要牢固树立文化育警的理念,大力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积极搭建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和学习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营造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的警营氛围,使民警能快乐工作、幸福生活{3}。12月20日,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的孟建柱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强调,要牢固树立文化育警的理念,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队伍,着力构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人文环境和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的警营气氛,使广大公安民警能够快乐工作、幸福生活{4}。
  日,孟建柱在公安部党委扩大会议上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强调,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公安机关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在凝聚警心、激励斗志、陶冶情操、展示形象,推动公安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级公安机关和各部门、各警种在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的同时,要树立文化育警、文化强警的理念,大力加强和改进公安文化建设,进一步激发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坚持以构建和谐警营推动公安文化建设,在继续打造好公安部春节晚会、文化小分队等特色品牌的同时,通过开辟文化走廊和建立警察博物馆、荣誉室等多种有效途径,努力营造既严肃紧张又团结活泼、既又红又专又能文善武的警营文化氛围,着力培养警察职业自豪感、增强职业认同感,让广大公安民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同年12月18日,孟建柱亲切看望了来京参加公安部2012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的66名公安英模代表和100对基层公安民警新婚夫妇,希望大家珍惜人民警察的光荣称号,以对事业的无限追求和对家庭的真诚关爱,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努力在人生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以新的业绩报效党和人民。
  日,孟建柱在公安部直属机关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落实从优待警各项措施,关心爱护广大民警的工作生活,为他们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3月下旬,孟建柱在湖南基层公安机关调研时,叮嘱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同志,要始终把公安队伍建设放在重 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在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的同时,坚持把爱民和爱警结合起来,更加关心爱护民警,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有效解决民警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让广大民警在紧张工作的同时,真切拥有成就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7月6日,孟建柱在公安部党委扩大会议上强调,部机关各部门、各警种、各单位领导干部要科学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爱民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理念,统筹摆布各项工作,着力保持队伍旺盛精力和持久战斗力,为全国公安机关作出榜样。
  日,孟建柱在全国新任市县公安局长首期专题培训班结业仪式上强调,要坚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着力提升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坚持科学用警,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用事业激励警心、用关爱温暖警心、用待遇慰勉警心,使广大公安民警能够快乐工作、幸福生活。7月18日,孟建柱在全国新任市县公安局长第二期专题培训班结业仪式上强调:“要关心民警身心健康,体恤民警实际困难,用事业激励警心、用关爱温暖警心,不断增强民警的成就感、幸福感、归属感。”
  担任中央政法委书记后,孟建柱同志在日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又一次强调要认真落实从优待警措施,政治上关心民警,思想上关爱民警,生活上关怀民警,不断拓宽民警职业发展空间,改善民警生活工作条件,努力使广大民警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充分激发队伍生机活力。”
  二、哲学、伦理学意义上的幸福观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幸福观
  在中国古代,人们是以“福”来表达幸福概念的。“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福”,过去是指福气、福运,现在多指“幸福”。中国人自古就有着祈福、盼福、崇福、尚福、祝福、致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福”从示部,从示部的汉字多与祭祀、神明、祈祷、企盼有关。“福”在甲骨文中是会意字,其含义是“两手奉尊于示前”,即两手捧着盛酒的器皿奉献在祭台上,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反映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和祈求。“福”是一切美好事物和谐的集合,同时又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儒家经典《尚书?洪范》将幸福归结为“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即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美德、寿终正寝。儒家“五福”的标准未必能够解释当代国人的生活质量,但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人们的幸福是有共同特征的。那就是:需要物质保障,如“富”;需要好的身心状态,如“康宁”;需要有价值追求,如“攸好德”等。
  在先秦诸子百家之中,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崇尚返朴归真,希望通过减少人为干预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生死两忘”、“物我化一”的境界中获得快乐、宁静和美好。墨家倡导“兼爱”,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谋取大众的安宁幸福。差不多和墨子在同一时期的哲学家杨朱,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墨家因此被称为唯众的幸福主义,杨朱则被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
  儒、道、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流,其共同之处在于都认同幸福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在儒家看来,人际和谐就是幸福。孔子将“和而不同”{5}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孟子则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道家则视幸福为自我与外在环境(自然、宇宙)的和谐。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7}庄子则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之天乐。”{8}释家的幸福观则强调个体内在心灵的宁静和谐。可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如此,儒、道、释三家都认为幸福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悦乐安适,是内心世界的宁静和谐,都主张以降低物质欲望的方式来追求幸福感。这种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幸福观。
  (二)西方传统文化之幸福观
  在西方思想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或派别:一派是快乐主义。由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创始,近代以来由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等所阐发。他们认为,幸福就是追求快乐,没有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与纷扰就是幸福。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另一派是完善主义,认为真正的幸福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 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始,包括斯多噶学派,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德国近代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他们认为幸福即德行,就是过着有道德的生活;而德行即信仰,相信人是有尊严的,有做人的原则的,有一种精神价值追求的,就是过着有信仰的生活。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起源于古希腊的这两种幸福认识,对后世特别是西方人的幸福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所以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0}这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幸福观!
  三、警察幸福的类型
  警察所享有的幸福的类型完全取决于他们的人生的需要、欲望、目的之类型。参照王海明教授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把警察的幸福生活分类如下{11}:
  (一)物质幸福、社会幸福、精神幸福
  警察物质幸福,即警察的物质生活幸福,是其物质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也就是生理需要、肉体欲望得到满足的幸福。主要表现为对警察群体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身体健康的保健及夫妻生活的和谐等。警察社会幸福,指其社会生活的幸福,是其社会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也就是警察人际关系方面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主要包括自由与安全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权利和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其主要表现是警察人际和谐、警民关系和谐、职业生涯发展顺利、爱情美满、家庭和谐等。警察精神幸福,指其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其精神方面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主要包括认知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和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其主要表现是知识渊博、事业有成、文体活动丰富、精神世界充实、人格得到尊重等。幸福就是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的体验或感觉,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和谐共存的良好状态。只有精神满足,没有物质满足的幸福,是阿Q精神。只有物质满足,没有精神满足,是物性的本能,不是人性的幸福。当然,生活中只要满足了基本的物质要求,幸福更多地表现在精神方面。而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都离不开社会生活幸福这个中介。
  (二)自我实现幸福与非自我实现幸福
  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创造性需要,它与非创造或消费性需要、亦即非自我实现需要构成需要的两大类型。警察从事公安职业、公安工作中的创造性活动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便是警察的创造性幸福或自我实现的幸福;反之,警察重大的非创造或消费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则是其非创造性幸福或非自我实现幸福。不言而喻,其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幸福远远高于非自我实现的、消费性的幸福。后者随着消费而逝,不可留存;反之,前者则往往是不朽的。这种不朽主要表现为古圣先贤所说的“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这三种幸福合起来称之为人生之成功。他指出广成功的种数不外乎三……也就是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学问方面的成功是立言,事业方面的成功是立功,道德方面的成功是立德。除三种之外,也就没有 其他的成功了。”{12}显然,除了立言属于学问家的人生追求外,公安事业的成功和警察职业道德的树立应当成为警察自我实现的最高幸福追求。
  (三)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
  人们必经一定的过程,方能求得幸福。所求得的幸福不过是努力过程之结果,所以可以叫做结果幸福。具体到警察群体而言,一项重大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一个重大案件的成功侦破、一级职位的正常晋升、一场恋爱后的婚姻缔结等,都是一种结果幸福。然而,求得幸福的努力过程又是由若干细节和较小目的组成的。一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他的这些较小目的的每一次达到,使其都经历一次较小的幸福体验,这种幸福体验可以叫做过程幸福。当然,幸福的过程大都曲折多难,虽然有成功幸福,也不乏失败不幸,所以过程幸福往往是一种夹杂着痛苦和不幸的不纯的幸福。由于警察的职业特点,其过程幸福更是充满了种种压力、挫折和风险。尽管如此,每次过程幸福之后,都会有更加充实奋发的体验,因为每次幸福都更加接近强烈的结果幸福,每次幸福之后都有新的幸福在召唤。王海明教授总结说结果幸福强大而短暂、纯粹而空虚,过程幸福弱小而漫长、不纯而充实,二者利弊互补、相反相成而成为幸福人生不可偏废之两翼。”{13}
  鉴于上述幸福的类型,完善警察生活方式应暂行以下基本原则{14}: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性,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协调性,自律和他律的融合性,贡献与享受的差异性,消费与节俭的理性化。
  四、警察的幸福与人生态度
  (一)人生心态取决于价值观
  人在世上生活能否有好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个人有一种系统的内在标准,可以反映人们对人、对事、对物的有用性、重要性或价值的判断,体现着对其珍视或排斥的程度,潜在地影响人们对行动方向的取舍。对于个人来说,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境界。一个价值观正确而且坚定的人,知道人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对重要的看得准、抓得住,对于不重要的看得开、放得下,既积极又超脱,心态自然就好。相反,倘若价值观错误或动摇,大小事纠结,心态怎么好得了。所以,在价值观的问题上,每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自己做主。
  成功学家奥里森?马登指出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对每个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在踏入社会后受到形形色色的诱惑游走于物质世界之中。这时,我们应努力认清事物的真正价值,而不能被它的外表所迷惑。这种辨别能力的强弱,往往能决定我们的成败。”{15}公安机关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掌握着庞大的治安管理权和刑事司法权,事关人们的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甚至生命权利。面对市场经济交换原则的冲击和灯红酒绿的诱惑,青年民警在缺乏强大精神信仰的支撑和职业道德的坚守下,很容易受到权钱交易的种种诱惑。这就必然要求他们自觉地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民警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由此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人生态度与行为品味
  美国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学者泰勒?本-沙哈尔以四种汉堡的不同品味来比喻和分析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16}。
  第一种汉堡的口味虽然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去享受眼前的快乐,而埋下了未来的痛苦。泰勒把这种及时行乐而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称为“享乐主义型”。这种人的格言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而担忧。这种无所事事的享乐主义是魔鬼设下的陷阱。显然,警察不是一个及时行乐、逃避艰苦的职业。否则,你就做不了真正合格的警察。在这个意义上,从事警察职业就意味着奉献!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食用这类汉堡的确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我们会吃得很痛苦。这类人与“享乐主义型”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幸福。可以称其为“忙碌奔波型”。这种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其实,痛苦的消除并不是幸福的来临。在我国,从事公安工作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经常性的加班加点、运动式执法、形式主义等,常常搞得民警超负荷运转、忙碌奔波。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按公安规律办事,做到科学管警、合理用警,减少或避免运动主义、形式主义,就必然成为增强警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
  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可以称其为“虚无主义型”。这种人是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说“忙碌奔波型”代表了未来的话,“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则“虚无主义型”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在我国基层公安机关一线警队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的人。由于公安队伍规模庞大,流动性差,压职压级现象严重,再加上基层公安工作任务繁重、条件艰苦,待遇比上级公安机关低,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的主要领导者多数都是由上级公安机关轮流下派等,致使一些基层公安机关的干部和民警积极性受挫,对各种形式主义异常反感,工作应付不可避免。如何真正做到干部从基层提拔,警力、经费、装备、待遇向基层倾斜,努力减轻基层负担,才是增强基层公安机关活力、提高民警积极性的必由之路。
  第四种汉堡就叫做“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眼前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一个热爱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人,可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真正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地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作为警察尤其要在不断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公安工作任务的种种经历中感受这一点。
  (图略)
  幸福的汉堡模型{17}
  上图解说了四种类型在现在和未来的获益。纵轴代表未来,正面影响在上,负面影响在下。横轴代表现在,正面影响向右,负面影响向左。当然,泰勒介绍的这些不同类型的汉堡,只是理论上的分类,并不代表任何具体的人。其实在某些程度和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各种类型的一些特点。
  (三)人生无常与苦难造福
  1.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程
  人们无不期望自己及其家人事事顺利成功,时时健康快乐。但现实是,人在世上生活,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遭遇挫折、失败、灾祸、苦难。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指出人固有一死,他既逃避不了死亡,也逃避不了痛苦。要让一种天生有感觉的有机物体永远都感知不到痛苦,那么一切的自然规律都必须改变。”他认为,“没有痛苦的发端,也就没有任何生命功能的执行,也就是说,没有痛苦,我们就感受不到任何快乐。就好像,饥饿是提示进餐的一种痛苦,烦恼无
  ??????尊敬的用户,您好:请后查看全部内容;如果您还不是用户,请申请免费试用或致电400-810-8266成为法宝用户。谢谢!您也可通过进行单篇购买,支付成功后即可立即查看本篇内容。
【注释】 &&&&&&&&&&&&&&&&&&&&&&&&&&&&&&&&&&&&&&&&&&&&&&&&&&&&&&&&&&&&&&&&&&&&&&&&&&&&&&&&&&&&&&&&&&&&&&&&&&&&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98.
  {2}武和平.铸魂塑形,积极推进公安文化建设――学习公安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方案》的体会[A].中国警察协会.第四届 中国警学论坛专家报告(2012年6月)[C].
  {3}全国公安宣传处长会议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为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N].人民公安报,(01).
  {4}孟建柱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强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EB/OL].公安部网站,.
  {5}论语?子路.
  {6}孟子?公孙丑下.
  {7}老子?第四十二章.
  {8}庄子?齐物论.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7.
  {10}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04).
  {11}{13}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495.
  {12}冯友兰.三松堂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4}张兆端.警察文化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5}{28}{30}[美]奥里森?马登.一生的资本[M].逸凡,译.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36.
  {16}{17}[以]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第2版)[M].汪冰,刘俊杰,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8}蒙田,培根,等.幸福书:感悟幸福的150个哲学段子[M].鲁毅,编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38}{39}{40}周国平.智慧引领幸福[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4.105.
  {20}[德]叔本华.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M].高适,编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3.
  {21}{24}{31}{32}{33}{34}{35}{36}{37}[英]伯兰特?罗素.幸福之路[M].刘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23.173.174.176.177.179.180.
  {22}周斌.警方减压缓解民警“过劳死”[N].法制日报,(06).
  {23}詹伟,李婧.加强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势在必行[N].人民公安报,(03).
  {25}{26}{29}[美]莫提默? J ?艾德勒.大观念:如何思考西方思想的基本主题[M].安佳,李业慧,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71.
  {27}[德]叔本华.叔本华谈人生得失[M].石磊,编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北大法宝:()专业提供法律信息、法学知识和法律软件领域各类解决方案,是全国目前数据最丰富、内容最权威、功能最强、更新最快、用户最多的综合法律信息平台。北大法宝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欢迎。法宝快讯:&&&&
本篇【】 &&&&&&分享到:关注法宝动态:&
法宝联想【作者其他文献】  《犯罪研究》&1997年&第3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各马可伦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