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特殊句型有哪些,怎么判断?

文言文句式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句、句(句)、定语后置句、句(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类&&&&型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重要性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为谓语对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者,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④噌吰者,王之也。
⑤,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
⑤此则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
⑧此诚也。
⑨如今人方为,我为鱼肉。
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外欺于。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受”“受......于”表被动。如:“受制于人。”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前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文言中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
标志词:于、以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如:“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如:“沛公谓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曰:‘独,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
②故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也。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语文文言文句型如何判断,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_百度知道
语文文言文句型如何判断,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
希望详细一点,太感谢啦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大多都是按翻译来看的 但也有特殊的标志 比如 .“……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是判断句
见……于 表被动
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为宾前
定语后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错误的是[]A.“宋何罪之有”是倒装句,“之”是..
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宋何罪之有”是倒装句,“之”是倒装的标志。B.“舜发于畎亩之中”是被动句。C.“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省略句。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是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错误的是[]A.“宋何罪之有”是倒装句,“之”是..”主要考查你对&&文言句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句式类型: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④用动词“是”“为”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是”表示判断。“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相当,“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中的“为”表示判断。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傅说居于版主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2)借助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被动词如下: ①“被”表示被动。如:“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间”(《被收时表》) ②“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于”“受……于……”表示被动。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④“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 …”“”“”“”“”“”“”
1“”“”2“”“” 3“”“”4“”“”5“” 6“”“”7“…………”8“…………”9“…………” 10“…………” 11“……”
1&&&a……&&&b && c“”2345
1“”“”2“”“”“”“”“”“”“”3 “”“”“”&““”“”“”“”4&a“”“”“”“”b“”“”“”“”“”“”“”
“”“”“……”“”
12&&&&&a “”&&&&&b “…………”“”“……”&&&&&c “”“……”“……”
&“……” “……” “……” “……” “……” “……”1“……” “……”例:2“……” “……”“……”。……“” “”3“…………” “…………”……“……”4“……” “……”“……”“”5
发现相似题
与“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错误的是[]A.“宋何罪之有”是倒装句,“之”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282692361166952102934103101163647高中文言文句式有哪些,怎样判断,举几个例子,详细一点_百度知道
高中文言文句式有哪些,怎样判断,举几个例子,详细一点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无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吴广列传》) ——陈胜,是阳城人。 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列传》) ——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 ,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11、“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 ——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其他类似问题
高中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型有哪些,怎么判断?_百度知道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型有哪些,怎么判断?
提问者采纳
(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④受制于人。(……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其他类似问题
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