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价格可不可以作干燥剂? ?

活性炭可不可以作干燥剂?_百度知道
活性炭可不可以作干燥剂?
提问者采纳
活性炭详细介绍:功 效:对各种装饰材料所释'放的甲醛、苯、氡气、TVOC等有害人'体健康的气体具有吸附净化之功能,对各种异味臭味去除功效明显。用 途:新家居、写字楼、宾馆、空调间、卫生间、娱乐场所、新家具、汽'车等。安全性:物理吸附,无任何毒性和副作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使用方法:新装修居室每平米摆放1包,橱、柜、抽屉每单独空间摆放一包。新车放两盒。启封后有效期5-8个月,使用30天后,在烈日下爆晒3-5小时,重复使用。
活性炭碳是一种含碳材料制成的外观呈黑色,内部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一类微晶质碳素材料,是一种常用的吸附剂、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活性炭按原料来源可分为:木质活性炭、果壳活性炭、兽骨/血活性炭、矿物原料活性炭、合成树脂活性炭、橡胶/塑料活性炭、再生活性炭等;活性炭按外观形态可分为:粉状、颗粒状、不规则颗粒状、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干燥剂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不可以,活性炭有吸附作用,可用于空气净化,污水处理场排气吸附 废水回收前处理,吸附毒素什么没听过用来干燥的
可以,做中性气体干燥剂
可以 ,只能用在低档次 产品 干燥 。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下列各组物质的用途均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石墨作润滑剂活性炭..
下列各组物质的用途均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石墨作润滑剂活性炭作脱色剂B.氧化铁作颜料干冰作制冷剂C.汽油作燃料铁粉作双吸剂D.生石灰作干燥剂用钨作灯丝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C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可燃性等。A、石墨作润滑剂是利用石墨的滑腻性,活性炭作脱色剂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都是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B、氧化铁作颜料是利用它的颜色,干冰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都是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C、汽油作燃料是利用汽油的可燃性,铁粉作双吸剂,是因为铁粉能与氧气和水反应,都是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D、生石灰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用钨作灯丝是利用了钨的熔点高,是物理性质。故选C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各组物质的用途均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石墨作润滑剂活性炭..”主要考查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和判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氨气的性质,二氧化硫的性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和判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氨气的性质二氧化硫的性质
物理变化: 1.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实例:灯泡发光,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碘,干冰的升华,汽油挥发,蜡烛熔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 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2. 实例:木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3. 现象:化学变化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时常伴随着一些反应现象,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哈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物理变化:1. 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2. 微观实质:分子本身没有变(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指形状改变或三态变化。化学变化:1.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 微观实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物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构成新分子。物理变化概念的理解:(1)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摩擦生热,升温,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变成了另一种物质(3)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不变(4)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成语、俗语、古诗词蕴含的化学知识(1)成语、俗语中的变化 ①物理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木已成舟;滴水成冰;花香四溢等。 ②化学变化:百炼成钢、点石成金、蜡炬成灰等。(2)古诗词中的变化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化学变化粉身碎骨浑不怕—化学变化要留清白在人间—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1)物态变化是指同一种物质可在固态,气态,液态三种状态发生转化的过程,如下图,物态变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名称和热量变化
物理性质: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3.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化学性质: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1. 物理性质:(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 (10)延展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质叫展性。二者合称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之一。 2. 化学性质: (1)助燃性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进行燃烧的性质。如硫具有可燃性。 (2)助燃性物质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如氧气具有助燃性(3)氧化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提供氧元素的性质 (4)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夺取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的性质,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即还原剂)有 H2、CO、C。(5)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性质: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6)稳定性物质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自身不易发生分解反应的性质,如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7)风化结晶水合物(如Na2CO3·10H2O)在干燥的环境中失去结晶水的性质。定义:&& 氨气,无机化合物,常温下为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味,易溶于水,氨溶于水时,氨分子跟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一水合氨能小部分电离成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氨与酸作用得可到铵盐,氨气主要用作致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氨气的物理性质:相对分子质量17.031氨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71g/L 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度1:700熔点-77.7℃;沸点-33.5℃ 氨气的化学性质:(1)跟水反应氨在水中的反应可表示为:NH3+H2O=NH3·H2O氨水中存在三分子、三离子分子:NH3.NH3·H2O、H2O; 离子:NH4+、OH-、H+;(2)跟酸反应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NH3+HCl===NH4Cl 3NH3+H3PO4===(NH4)3PO4 NH3+CO2+H2O===NH4HCO3(3)在纯氧中燃烧 4NH3+3O2==点燃==2N2+6H2O 4NH3+5O2=催化剂加热=4NO+6H2O(氨气的催化氧化) (4)与碳的反应NH3+C=加热=HCN+H2↑(剧毒氰化氢)(5)与水、二氧化碳 NH3+H2O+CO2==NH4HCO3 该反应是侯氏制碱法的第一步,生成的碳酸氢铵与饱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加热碳酸氢钠制得纯碱。 此反应可逆,碳酸氢铵受热会分解 NH4HCO3=(加热)=NH3+CO2+H2O(6)与氧化物反应 3CuO+2NH3==加热==3Cu+3H2O+N2 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实验室常用的临时制取氮气的方法,采用氨气与氧化铜供热,体现了氨气的还原性。铵盐的化学性质:(1)受热分解所有的铵盐加热后都能分解,其分解产物与对应的酸以及加热的温度有关。分解产物一般为氨和相应的酸。如果酸具有氧化性,则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性酸和产物氨将进一步反应,使NH3氧化为N2或其氧化物: 碳酸氢铵最易分解,分解温度为30℃: 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这两种气体在冷处相遇又可化合成氯化铵。这不是氯化铵的升华,而是它在不同条件下的两种化学反应: 硝酸铵受热分解的产物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加热温度较低时,分解生成硝酸和氨气: 温度再高时,产物又有不同;在更高的温度或撞击时还会因分解产物都呈气体而爆炸。硫酸铵要在较高的温度才分解成NH3和相应的硫酸。强热时,还伴随有氨被硫酸氧化的副反应,所以产物就比较复杂。 (2)跟碱反应放出氨气 实验室里就是利用此反应来制取氨,同时也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铵离子的存在。铵盐在工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用途,大量的铵盐用作氮肥,如NH4HCO3.(NH4)2SO4.NH4NO3等。NH4NO3还是某些炸药的成分,NH4Cl用于制备干电池和染料工业,它也用于金属的焊接上,以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薄层。1. 喷泉实验 && 在常温,常压下,一体积的水中能溶解700体积的氨。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的酚酞试液),把实验装置装好后。打开橡皮管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 氨气检验 方法一: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证明有氨气。 方法二: 用玻璃棒蘸浓盐酸或者浓硝酸靠近,产生白烟,证明有氨气。    固氮: (1)人工固氮 &&&& 工业上通常用H2和N2在催化剂、高温、高压下合成氨 &&&& 最近,两位希腊化学家,位于Thessaloniki的阿里斯多德大学的GeorgeMarnellos和MichaelStoukides发明了一种合成氨的新方法(Science,2Oct.1998,P98)。在常压下,令氢与用氦稀释的氮分别通入一加热到570℃的以锶-铈-钇-钙钛矿多孔陶瓷(SCY)为固体电解质的电解池中,用覆盖在固体电解质内外表面的多孔钯多晶薄膜的催化,转化为氨,转化率达到78%;对比:几近一个世纪的哈伯法合成氨工艺通常转化率为10至15%!他们用在线气相色谱检测进出电解池的气体,用HCl吸收氨引起的pH变化估算氨的产率,证实提高氮的分压对提高转化率无效;升高电流和温度虽提高质子在SCY中的传递速度却因SCY导电率受温度限制,升温反而加速氨的分解。(2) 天然固氮①大气固氮 闪电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一次闪电能生成80~1500kg的一氧化氮。这也是一种自然固氮。自然固氮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②生物固氮 &&&& 豆科植物中寄生有根瘤菌,它含有氮酶,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氨,再进一步转化为氮的化合物。固氮酶的作用可以简述如下:&&&& 除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外,还有牧草和其他禾科作物根部的固氮螺旋杆菌、一些原核低等植物——固氮蓝藻、自生固氮菌体内都含有固氮酶,这些酶有固氮作用。这一类属自然固氮的生物固氮。 注意事项: &&&& 氨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常被吸附在皮肤粘膜和眼结膜上,从而产生刺激和炎症。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害粘膜上皮组织,使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入人体,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进入肺泡内的氨,少部分为二氧化碳所中和,余下被吸收至血液,少量的氨可随汗液、尿液或呼吸排出体外。氨气泄露氨气泄露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若吸入的氨气过多,导致血液中氨浓度过高,就会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的停搏和呼吸停止,危及生命。&&&&长期接触氨气,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积或手指溃疡等症状。 &&& 室内空气中氨气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泥土添加剂。添加剂中含有大量氨内物质,在墙体中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释放出来。&概述:&&&& 二氧化硫(化学式:SO2)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化合物,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当二氧化硫溶于水中,会形成亚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物理性质:无色,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约为1:40)密度2.551g/L。(气体,20摄氏度下) 熔点:-72.4℃(200.75K) 沸点:-10℃(263K)化学性质: (1)SO2+H2O==H2SO3(亚硫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2)漂白性:使品红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的危险:1. 健康危害 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2.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3. &环境危害 对大气可造成严重污染。容易被空气中的粉尘催化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化学式2SO2+2H2O+O2=2H2SO4) 4. 燃爆危险 该品不自燃,有毒,具强刺激性。 急救措施: 1.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2.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3.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 食入 用水漱口,饮牛奶或生蛋清;就医。三氧化硫:先将硫黄或黄铁矿在空气中燃烧或焙烧,以得到二氧化硫气体。将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是生产硫酸的关键,其反应为: 2SO2+O2→2SO3(可逆)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各组物质的用途均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石墨作润滑剂活性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942614575615066329133543772259794&& 查看话题
谁能告诉我哪种干燥剂的干燥效果最好?
看到文献中有介绍说干燥性能氧化钡大于氧化钙大于氢氧化钾大于氢氧化钠。
但是现在比较常用的是变色硅胶,我想用来干燥气瓶(氮气)中的气体,不知道用什么干燥剂的效果能更好一些呢?变色硅胶?碱石灰?
还有一个问题,干燥剂标签中的的RH是什么意思?
恳求好心人的解答!~
RH是相对湿度的意思,一般强的干燥剂像碱石灰干燥能力很强可以干燥RH很小的气体,对于弱的干燥剂一般不能用于干燥RH较小的样品。另外,按吸附方式及反应产物不同为分物理吸附干燥剂和化学吸附干燥剂。物理吸附的干燥剂有硅胶、氧化铝凝胶、分子筛、活性炭、骨炭、木炭、矿物干燥剂,或活性白土等,它的干燥原理就是通过物理方式将水分子吸附在自身的结构中。化学吸附干燥剂分类:第一类为酸性干燥剂,有浓硫酸、五氧化二磷、无水硫酸铜等,第二类为碱性干燥剂,有固体烧碱、石灰和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等,第三类是中性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无水硫酸镁等。对于干燥氮气,一般它里面的杂质也就是水、二氧化碳之类的,而且含量低,所以碱石灰之类的干燥能力强的干燥剂应该可以选择! 硅胶,分子筛的干燥能力好像好一些:D 各取所需吧。印象中有不同干燥剂干燥能力的表,有些干燥后水饱和蒸汽压很低的。当然也要看干燥速度和干燥能力。 以前做合成,用氮气做保护,干燥氮气的就用无水氯化钙。→ 药瓶里的干燥剂散开了,药还能吃吗?
药瓶里的干燥剂散开了,药还能吃吗?
健康咨询描述:
我买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瓶子打开里面的干燥剂就是散开的,跟药混在一起,是颗粒状的,请问药还能吃吗?
其他类似问题
1个回答1个回答3个回答4个回答7个回答
医生回复区
帮助网友:30590称赞:221
&&&&&&病情分析:&&&&&&您好,这种情况不建议您在继续服用了。&&&&&&指导意见:&&&&&&药物上可能沾上了干燥剂,与其发生反应,服药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帮助网友:4176称赞:47
&&&&&&病情分析:&&&&&&你好,建议最好不要服用,以免对身体造成影响,祝健康。&&&&&&指导意见:&&&&&&平时应注意生活规律,饮食清淡,增加营养,多休息,祝健康、
擅长: 艾滋病,狂犬病
帮助网友:3175称赞:14
&&&&&&病情分析:&&&&&&你好,如果全部还是颗粒状的还是可以吃的&&&&&&指导意见:&&&&&&但是如果你发现了粉剂就最好是不要吃的,最好还是买过的。如果不是很贵的话
&&&&&&以上是对“药瓶里的干燥剂散开了,药还能吃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帮助网友:495称赞:5
&&&&&&病情分析:&&&&&&你好,干燥剂也叫吸咐剂,是用在防潮,防霉方面,起干燥作用,按吸附方式及反应产物不同为分物理吸附干燥剂和化学吸附干燥剂。物理吸附的干燥剂有硅胶、氧化铝凝胶、分子筛、活性炭、骨炭、木炭、矿物干燥剂,或活性白土等,它的干燥原理就是通过物理方式将水分子吸附在自身的结构中。&&&&&&指导意见:&&&&&&建议您停止使用被污染的药物,以防发生不必要的不适症状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其他类似问题
1个回答4个回答1个回答2个回答1个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参考价格:¥28
本品用于跌打损伤,跖骨、趾骨骨折,瘀血肿痛,吐血...
参考价格:¥17.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性炭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