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往上爬地上去一句中...

老山界中 在之字拐弯路上,红军战士为什么非要 一步一步地 才能上去?
奔放神3387
因为山很高、只有走“之”字路、才能上山、从正面描写山的高、侧面表现烘托出红军不畏困难、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苏教国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内容预览: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一.积累运用(33’)1.选择与例词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的一项.(2’)(1)乌蒙山 A.蒙骗 B.启蒙 C.内蒙古 ( )(2)哽咽 A.咽气 B.咽喉 C.呜咽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A.调虎离山 同甘共苦 苛绢杂税 骨碌B.寒气逼人 情不由己 搭好帐蓬 残渣C.围追堵截 酣然入梦 悬崖峭璧 急骤D.万籁俱寂 疲惫不堪 千锤百炼 咀嚼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4’)(1)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2)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3)像山泉在呜咽.( )(4)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 )4.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填序号)(5’)a.猝然 b.突然 c.依然 d.果然 e.显然(1)他看不到连、营部队宿营地的影子,_________是夜里慌乱中迷失了方向.(2)警卫员_________回身抱住战马的脖子失声痛哭了.(3)刘少奇_________停下脚步,向前方望去.(4)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_________陡极了.(5)周团长_________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去……”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A.草地上,花丛中,蝴蝶翩然起舞.B.“同意!”大家异曲同工地喊.C.敌人中了我军的调虎离山之计,被打得晕头转向.D.红军终于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走上了北上抗日的道路.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A.毛泽东边说:“好!唱得好!”边带头鼓掌.B.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C.循着歌声,只见蔡畅面对夜空纵情歌唱“马赛曲”.D.“那边的同志很危险!”说着,杨光伸开手挡住了路口,大声地:“你不去,我就不放你走!”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错的一项是( )(3’)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C.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D.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8.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7’)(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2)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4)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 )9.按要求默写课文内容.(4’)(1)《七律·长征》一诗的高潮是____________(2)《老山界》一文中,运用比喻描绘山谷中声响的一组排比句是:_____二.阅读理解(52’)(一)七律·长征1.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与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中的“暖”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尾联中“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是实写还是虚写?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巧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2)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3)“不要掉队呀!”(4)“不要落后做乌龟呀!”(5)“我们顶着天啦!”(6)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7)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8)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1.根据选文(1)、(7)两节文字对“火把”的描写,请你用两个词分别概括老山界山路和山势的特点.(2’)山路:________________ 山势:________________2.对战士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最符合文章的原意?( )(2’)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D.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3.选文第(8)节文字从多个角度描写“半夜”,从( )觉角度突出夜之( ),从( )觉角度暗示山之( ),从( )觉角度反衬夜之( ).(每处限填一字)(6’)4.选文第(8)节中的景物、声响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很有层次,请你结合选文举例说明.(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那种野菜是什么样子呢?”“这就是.”杨光从怀里掏出一棵野菜.为了便于医生救治,他临走时带上了它.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看着,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味道呢?还记得吗?”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没有尝过.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杨光又点了点头.周副主席把声音提高了些,用命令的语气讲话了.他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要医生马上按杨光指出的方向,去救治中了毒的战士们.他又要担架抬上杨光,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总部去报告.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马上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忽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在通报上,要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加上详细的说明,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一个年轻的卫生员,还在听到谈论有毒野菜的时候,就在路旁打开了挎包,把满满一挎包沿路采来的野菜倒出来,一棵棵翻拣、检查着.这会儿,听到了首长下达的命令,惊慌地叫起来:“那……你呢?”“你们扶我走一会儿嘛!”周副主席微笑着伸出了一个指头,又摊开了手掌,“看,是一个多呢还是五个、或者上万个多呢?”谁也想不出更好的做法了,而争辩是没有用的.一时,全部默默不作声了.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卫生员抽噎了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吃草.嗯,说得好啊!”周副主席严肃地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稍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不过,话却温和多了,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强大了,吃得胜利了!”这些话,从那瘦弱的身躯里,从那干裂的嘴唇里发出来,又慢,又轻,可是,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滚过草地,滚过红军战士的胸膛.杨光激动地听着.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他向着敬爱的周副主席深情地举手敬礼,然后,那紧握着野菜的手猛地一挥,转身向总部所在的方向跑去.医生向卫生员嘱咐了句什么,也紧抓着那个红十字挎包,向另一个方向跑去.周副主席望着两个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耳边传来警卫员的话音.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可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第一次笑得这么痛快.1.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周副主席说“要记住这些草”,“懂得这些草”?(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周副主席的声音既然是“又慢,又轻”,为什么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你是怎样理解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中有许多处人物描写,请你任选一处,指出其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及表达作用.(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按照周副主席的命令,代红军总部试拟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正文(有毒野菜的图形和标本可略).(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他向十一个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队.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1.请用“‖”划出选文的层次,选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2’)2.指出选文所用的修辞手法.(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中说“长征又是播种队.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迁移感悟(15’)请你结合本单元所学的文章以及你在课外所了解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长征精神”的含义;并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本单元的现实意义.200字左右.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1.B C 2.D3.(1)这里指因为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难以前行.(2)这里是找些话题与人交谈的意思.(3)这里形容凄切的水声.(4)这里是放心、舒畅的意思.4.e a b d c 5.B 6.B 7.A [3’]8.(1)对偶、夸张、比喻 (2)拟人、比喻 (3)拟人 (4)比喻9.(1)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二.阅读理解(一)1.结构:全诗总纲(或:总领全诗……)[1’]内容: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2’]2.“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渡江抢险的喜悦心情和沸腾景象.[2’]3.虚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红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2’]4.颔联运用缩小夸张,以绵延巍峨的山岭在红军眼中的渺小,来反衬红军敢于战胜并蔑视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革命精神.(二)1.曲折 陡峭[2’] 2.C[2’]3.感 寒 视 高 听 静[6’]4.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或:住宿条件恶劣……),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物,细听耳边声响,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镇定和豪迈,这正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具体体现.[3’]5.如描写“火把”时,先写在山脚仰视,再写在山腰仰视和俯视.又如描写冻醒后所见的景物时,由星星写到山峰,再写到四周的山,最后写到身边的战友,由上及下,由远及近.(任写一处即可)[3’](三)1.周副主席尝毒草,提出处理的意见;意味深长议吃草,革命战士受鼓舞.[2’]2.“要记住这些草”是因为这些草使红军战士明白了革命斗争需要正视困难,进而战胜困难;“懂得这些草”是要懂得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才磨炼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锻炼得更加坚强.[3’]3.因为周副主席对革命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2’]4.略.[4’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1’,指出其描写方法1’,分析其表达作用2’]5.示例:我军进入草地后,发现有战士误食有毒野菜后发生急性腹痛、口吐白沫的严重症状.据误食者反映,该野菜多长在背阴靠水处,颜色青翠,茎的上端有四片左右互生的叶子,叶片肥嫩,白色的根包有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其状似野蒜苗.入嘴微涩,越嚼越苦.希立即告知战士沿途切勿食用这种野菜.如发生误食中毒者,要立即报告,并迅速采取救治措施.[6’](四)1.……播种机.‖…… 总分 [2’]2.排比、比喻、反问、设问 [4’]3.长征纵横11个省,一路上教育群众,唤醒民众,撒下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唤醒更多民众,革命事业将得到更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能获得最后的成功.[4’]三.迁移感悟略.概括“长征精神”的含义[5’],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本单元的现实意义[1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八上一单元3a_查看试卷_题问365试题搜索引擎
八上一单元3a
第I卷 客观题
( 本大题共6小题; 第1、6题4.0分、第2题3.0分、其它小题2.0分, 共17.0分.)
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下面具体场合中女主持人所说的一句话应该是
晚会中幕布徐徐拉开,女主持人姿态优美地步出舞台,不小心跌倒在地,观众哗然。此时,女主持人从容站起,神态自若地说了一句话,场内立刻掌声四起。
A.女主持人说:“对不起,我太紧张了,请不要见笑。”
B.女主持人说:“刚才,我是被大家的热情倾倒了。”
C.女主持人说:“对不起,我太激动了,失礼了。”
D.女主持人说:“不好意思,刚才我跌倒了,幸好没扭到脚。”
下列加粗的字读音或字形都有一项是错误的,请写出序号并改正。
A.苛捐杂税(k5)  B.惊惶(hu2ng)  C.澎湃(p6ng b4i)
(  )改为________
下列加粗的字读音或字形都有一项是错误的,请写出序号并改正。
A.酣然入梦(h1n)  B.欺诲(w()  C.咀嚼(j()
(  )改为________
下列加粗的字读音或字形都有一项是错误的,请写出序号并改正。
A.缀着(zu@)  B.溪流(x9)  C.闪烁(shu^)
(  )改为________
阅读《老山界》选文,回答问题。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 a 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 b 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之外,就是 c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 d 的又是极 e 的,极 f 的又是极 g 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空格a、b、c、d、e、f、g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A.闪耀  矗立  寂静  大小  洪大  细切
B.闪烁  耸立  沉寂  远近  洪大  细切
C.闪烁  矗立  寂静  远近  洪大  细切
D.闪耀  耸立  沉寂  大小  遥远  贴近
第II卷 主观题
( 本大题共54小题; 共144.0分.)
(2.0分) 辨字形组词。
瑶(  )
摇(  )
(2.0分) 辨字形组词。
倦(  )
蜷(  )
(2.0分) 辨字形组词。
输(  )
愉(  )
(2.0分) 辨字形组词。
陡(  )
徒(  )
(2.0分) 辨字形组词。
呜(  )
鸣(  )
(2.0分) 辨字形组词。
峭(  )
削(  )
(1.0分)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  )
(1.0分) 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寒气逼人(  )
(1.0分)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
(1.0分) 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  )
(1.0分)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
(1.0分)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4.0分)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把下面四个句子,按照原文顺序依次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A.像波涛在澎湃
B.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C.像山泉在呜咽
D.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6.0分) 本文作者________,文章采取了________叙的方法,以________推移,以________转换为顺序,叙述了红军翻山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的坚强意志和________精神。
(2.0分) 给加粗字注音,按拼音写出汉字。
东阳木雕鬼斧(  )神工,人物花鸟,飞虫走兽,无不玲珑剔透,精美绝l*n(  ),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0分) 给加粗字注音,按拼音写出汉字。
“……如果把她们性格的棱(  )角磨平了,这个队也就没有希望了。”但此时此刻,他却用严j)n(  )的目光瞧了她一眼,轻声地问道:“开练吗?”
(3.0分) 认真、自信、工整地将下列词语写在田字格上。
(4.0分) 给句中加粗字注音。
A.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  )壁上。
B.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  )起来,还是睡不着。
C.耳朵里有不可捉(  )摸的声响。
D.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  )扶着。
(1.0分) 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
(1.0分) 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
(1.0分) 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
(4.0分) 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_______,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_______,观察角度既有________视,又有________视。
(8.0分) 各组加粗的字读音或字形有一项是错误的,请写出序号并改正。
A.蜷曲(qu2n)
B.悬崖(y2)
C.道谦(qi4n)
(  )改为________
A.苛捐杂税(k5)
B.惊惶(hu2ng)
C.澎湃(p6ng b4i)
(  )改为________
A.酣然入梦(h1n)
B.欺诲(w()
C.咀嚼(ju6)
(  )改为________
A.缀着(zu@)
B.溪流(x9)
C.闪烁(shu^)
(  )改为________
(4.0分) 辨字组词。
(4.0分) 辨字组词。
(4.0分) 辨字组词。
(4.0分) 辨字组词。
(2.0分) 解释下面加粗的字词。
(1)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________________
(2)寒气逼人:________________
(2.0分) 解释下面加粗的字词。
(1)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
(2)满望可以多走一段:________________
(2.0分) 解释下面加粗的字词。
(1)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________________
(2)生平没见过的奇观:________________
(12.0分)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就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了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上面文字是课文《老山界》中的两段内容,请根据当时的情境,设想一段对话,把上述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表达出来。
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瑶民大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瑶民大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瑶民大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分)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酣然(  )
2.蜷起来(  )
(2.0分)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缀着(  )
2.澎湃(  )
(2.0分)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落得很远(  )
2.咀嚼(  )
(2.0分)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呜咽(  )
2.矗立(  )
(2.0分) 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奔ch0(  )
2.悬y2(  )
(2.0分) 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d%u(  )峭
2.d&(  )促
(2.0分) 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gu4n(  )输
2.xi1n(  )弱
(2.0分) 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发ji4o(  )
2.j@(  )俩
(2.0分) 根据下列各项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甜美、畅快地入睡。(  )
2.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  )
(2.0分) 根据下列各项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
2.奇伟的景象。(  )
(1.0分) 根据下列各项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形容赋税很重很多,且没有定规。(  )
(8.0分) 《老山界》中主体部分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请认真阅读课文第2-33段,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各项空格内容的填写。
第一层(2-11段):时间——当天下午到天黑之前,地点——从________到________;记叙“我们”同瑶民攀谈交往,表现红军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帮助。
第二层(12-23段):时间——从________到________,地点——从山脚到半山腰;记叙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雷公岩前的露宿,表现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乐观精神。
第三层(24-31段):时间——从次日黎明到下午两点多钟,地点——从________到________;记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坚强意志,点明翻越老山界进行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时间——在山顶休息以后,地点——从________到________;记叙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到达营地的喜悦。
(1.0分) 下列加粗的字读音或字形都有一项是错误的,请写出序号并改正。
A.蜷曲(qu2n)  B.悬崖(y2)  C.道谦(qi4n)
(  )改为________
(4.0分) 辨字组词。
(1.0分) 解释加粗的字词。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________
(1.0分) 解释加粗的字词。
寒气逼人:________
(1.0分) 解释加粗的字词。
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________
(1.0分) 解释加粗的字词。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________
(1.0分) 解释加粗的字词。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________
(1.0分) 解释加粗的字词。
生平没见过的奇观:________
(6.0分)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上面文字是课文中的两段内容,请根据当时的情境,设想一段对话,把上述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表述出来:
红军战士:________
瑶民大嫂:________
红军战士:________
瑶民大嫂:________
红军战士:________
瑶民大嫂:________
(7.0分) 下面两组词语,第一组是表示地点的,第二组是分别概括课文里记叙的事情的。试把它们分别填到表格中去,并回答问题。
(1)上山路上  山腰  沿山沟  山脚向上  路旁瑶民家  山顶  下山路上
(2)沿着山沟向上走  登山  冻醒吃饭  继续爬山  与瑶民攀谈  露宿  到达山顶  休息后下山  煮粥吃
根据上表及文章开头内容,可知本文记叙要素是:
时间: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
事情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
事情的经过:________________
事情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
(3.0分) 作者对雷公岩的石梯作了这样的描写:“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如果用三个字概括这里的地形特点,那就是陡、窄、险。请用文中具体的语句来说明雷公岩的地形特点。
陡:________________
窄:________________
险:________________
( 本大题共22小题; 共78.0分.)
(4.0分)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如:唐诗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篇课文在写半夜情景时,既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请把它写下来。(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分) 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9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分) 育才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请你设计一条言简意明的宣传标语。
(3.0分) 《金华日报》计划出一期主题为“锦绣金华”的增刊,设置了“山川名胜”“悠久历史”“土特名产”“名家伟人”“社会发展”等栏目。编辑部准备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李渔轶事》《金华火煺》等文章编入上面的栏目,请你分别为这三篇文章选出最恰当的栏目名称。
(3.0分) 修改下面病句(用常见的修改符号改)。
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3.0分) 修改下面病句(用常见的修改符号改)。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红军的报告。
(3.0分) 修改下面病句(用常见的修改符号改)。
这支唱不完的歌声,一直在人们耳畔回响。
(3.0分) 按要求理解下面语句。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
(4.0分) 按要求理解下面语句。
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4.0分) 《老山界》文中第一次描写火把之后,紧接着作了生动的语言描写,谈谈你对这些语言描写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分)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但“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读完本文后,你觉得红军翻越老山界“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分) 《老山界》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为第一部分和结尾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大意,然后说说它们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分) 揣摩一下,将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很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2.0分) 揣摩一下,将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不要)拆篱笆当火把。
(3.0分) 揣摩一下,将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路很窄),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路上又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2.0分) 揣摩一下,将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装)了一碗就吃。
(2.0分) 揣摩一下,将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凭)着勇气前进。
(8.0分) 毛主席《七律  长征》一诗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一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老山界》一文哪些地方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不怕”和“只等闲”?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发扬红军战士的光荣革命传统?
(4.0分) 《老山界》这篇课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0分) 请联系课文语句,分析《老山界》本文语言特色。
(4.0分) 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即我国南方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南岭,五岭之一的越城岭土名即老山界。结合陆定一的题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下越城岭的有关情况,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分) 老山界是否是红军长征中经历最困难的地方?课文结尾的内容该如何理解?
( 本大题共13小题; 共219.0分.)
(14.0分) 阅读下列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1.“从山脚向上望”一句中的“望”改成“看”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两个词分别概括老山界山路和山势的特点。
老山界山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0分) 阅读语段回答1~5题。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说:“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10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嚅动着,发不出声音。
  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有许多开支。
  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
1.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2.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描写小秋“出神”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0分)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第1段的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是
A.使人们对登山奇观留下深刻的印象。
B.使人们对行军队伍拉得很长留下深刻的印象。
C.使人们对红军不怕山高路险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D.使人们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势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从第2段文字看,文中提及的“任务”是指
A.通知五、八团跟敌人开火。
B.率领部队越过老山界。
C.克服一切困难翻越老山界。
D.鼓励部队克服困难翻越老山界。
3.“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中的“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这一想法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加粗词应怎样理解?这一句话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0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ch4n________。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qu2n________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j( ju6________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p6ng p4i________。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按下列拼音写出汉字。
打着ch4n________  身子qu2n________起来
j( ju6________   p6ng p4i________
2.文中写了“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后,又描写了复杂的声响,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是作者的想像和夸张。
B.是红军战士的幻觉。
C.前后矛盾。
D.用复杂的声响反衬山间深夜的寂静。
3.“黑色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这一句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本体是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
4.这段文字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写景,其次序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________,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
5.“①像春蚕在咀嚼桑叶,②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③像山泉在呜咽,④像波涛在澎湃。”把①和③调换一下位置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也不例外,我的爱好是看书。家中那大书柜里,一至四层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大约有三百册左右呢!平时我千方百计挤出时间阅读,虽然架了幅深度眼镜,但只要一拿起书,我就常常顾不上睡觉,忘记了吃饭。妈妈不明白我为什么会对书如此痴迷(  )总要不停地唠叨几句。我模仿语文老师的口吻,笑着说:“精神食粮不可少嘛!”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病句,应改为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幅”是错别字,应改为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可换成一个成语来表述,这个成语是________。
(4)文中括号内的标点应该是________。
(26.0分)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上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铄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辍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息,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解释下列词语。
A.酣然入梦:________________
B.澎湃: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答: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
3.文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方法,有例句为证: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中写所见,很自然地转移了视线,由天上→________→四周→________,这是按________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5.本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6.找出本段中以下几记叙的要素:
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段写寂静是“以声写静”,在古诗中也有如此的写法,你记得哪两句诗是这么写的?作者是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0分) 阅读《六月雪》一文,并与《老山界》比较,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过金沙江,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军,到了雪山地区。天黑以后,我们借着朦胧的月光,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径向上爬去。队伍拉得很长,抬头看,头顶上有人;低眼瞅,脚底下也有人。战马在嘶叫,啦啦队在前呼后应。喊声,歌声,震荡着草木丛生的山谷,发出欢乐的回响。同志们的情绪实在高,但都走不快,因为路太难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险。
  我们艰难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还没有到达山腰。前面传来休息的命令。我们在道旁停下来,吃了点炒面又继续前进。
  越向上走,山势越陡,小道儿几乎要直立起来了。山路虽然由前面的部队作了一番修补,但是骡马走起来,仍然相当不便。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山涧里的水,湍急地向下倾泻着,溅起几尺高的白沫子,发出哗哗的吼声,真叫人胆寒。
  将近中午,我们才爬上半山腰。刚一拐弯,便见到两座高山,好像要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夹在中间。两边石壁上伸出几棵葱绿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刚长了两寸高,几棵黄色的小花骄傲地随着温和的山风摇动。这里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色。而背阴的地方,微风徐来,凉爽适人,又给人一种秋天的感觉,使人完全忘记了当时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两个小时,就好像进入了冬天。白皑皑的积雪,越来越厚,道路滑溜溜的,行动更困难了。走在我后面的一个贵州籍同志,由于岁数大,身体弱,越走越喘,越走越吃力了。我顺手去接他的枪,副班长也赶上来要帮他拿背包,可他说什么也不肯,还是艰难地支撑着身子前进。
  再向上走去,好几层雪冻在一起,差不多有两尺多厚。雪底下的水还是哗哗地流着。山势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岖狭窄,要是一步走不稳滑下去,那就再没办法爬上来。草鞋早就被雪山浸透了,十个脚趾冻得又麻又木,深一脚浅一脚的,也不知道是冷是热。
  空气越来越稀薄了。胸口上好像压着千斤重担,透不过气来,走几步就得喘半天。我后面那位贵州籍的同志,额头上汗直流,看样子连往前爬的劲都没有了。不得已,就坐下来。指导员忙抢到他的身旁,像慈祥的老妈妈一样,把他手架在自己的肩上,慢慢地把他扶起来,耐心地对他说:“同志!再坚持一会儿,过了雪山就是胜利!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能停呀!”
  “我自己还能走!”那个同志轻轻地推开指导员的手,激动地说了一句,又摇摇晃晃地走起来。
  下午三点钟,我们到达了山顶。大家多么高兴啊!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迅速挨着山头压过来。接着暴雨挟着冰雹劈头盖脸地打来。不一会,又变成了鹅毛大雪。真是瞬息万变。我们身上的单军衣浸透了,有的地方还结了一层薄冰。冷风一吹,把大家冻得上牙直打下牙。指导员和连长忙着叫大家打开被子,披在身上。
  风好像故意和我们闹别扭似的,越刮越大。我们的脚陷在一尺多深的雪里,费老大劲才能拔出来。被子被风吹鼓起来,像船上的帆篷,拖得我们来回直晃荡。我们几个人就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
  这时指导员自言自语地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简直比蜀道还难!”后边的小通信员不知把这句话听成个啥,就接着说:“指导员,我们不是已经上天了吗?咱们的脚早就站在云彩上面啦!”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蜿(  )蜒  眼瞅(  )  湍(  )急
葱(  )绿  喘(  )气  冰雹(  )
蜀(  )道  搀(  )扶  瞬(  )息
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诗句,这里的“蜀”今天指________。
3.《六月雪》与《老山界》的叙事线索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
4.《六月雪》和《老山界》都写了夜景,但写景的目的不相同,你知道不同在何处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山界》中这样写:“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请你在《六月雪》中找出与之相似的语句来,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六月雪》和《老山界》两篇文章所提供的资料中,延伸开来,以“乐观是困难的天敌”为题,谈一点你自己的看法。(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0分) 阅读下文,回答1-5题。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我自小练过脚板,如今抬腿一二十里也是时常事。但是,陪同的台湾学者却不能都这样。加之一般车辆不让进山,这时便有人上来揽生意了。他们是山区的森林救护队,职责是救护在野林子里迷失的游客,现在却私下里搞“创收”。为躲避进山的门卫检查,让我们徒步穿过进口处,他们把车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后,把我们送到深山更深处。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突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的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得真该用“鉴”字来形容。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蚁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
1.“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把我们送到深山更深处”这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蚁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这里作者连用三个________,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________反衬________。
4.“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这里作者采用________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的文字,强调林区的________。
5.选文写出了原始森林的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1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1.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请你就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作一番赏析。要求:①举出例子;②谈感受必须结合文本内容;③说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说说文中两处加粗词的意思。
①走不动——________________
②骨碌——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文字属于什么描写?说说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第二天,六月十二日清晨,在洪亮的集合号声中,部队从附近的小村落迅速来到桡帻村前集合,每人手中拿着一根木棍,不时举起来上下挥动。九时许,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溪边的小路,向山麓挺进。白茫茫大雪山就在面前,半在浮动的白云里。
  来到山麓,气温突然下降。脚下的路已经冻得很硬。爬上山腰,环顾四周都是白雪,人在积雪中行,上边是雪的陡壁,下边是雪的深渊,银光炫眼,不能久望。先头班在冰雪上凿些窟窿,小心地前进。一个跟着一个,有时手拉着手。
  越往上爬,冷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人在云雾中行进。单衣抵不住风雪的侵袭,脸上身上像被千百把尖刀刺着。大家浑身哆嗦,牙齿战栗。空气逐渐稀薄起来。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开始头晕腿软,一步一喘,一步一停。但是大家有一个信念,坚定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克服困难,发扬互助友爱的革命精神,互相搀扶着,不停地前进,并且也认识到这时候停下来是很危险的。
  将近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大大小小的雹子迎面打来,打中处立即肿痛,防不胜防。于是大家鼓足干劲往上冲,很快就到了山顶。抬头远望,真是一个洁白无边的世界。大家愉快地吸了一口气,便开始往下走,逐渐冰雪停飞,变成小雨,脚踏着雪水跑步下山。不多时回头往上看,一片白茫茫的雪山,已经被远远抛在后面了。
1.本段文字描写了红军战士攀登雪山的全过程。其过程依次为:来到山麓——________——________——到了山顶。
2.第一段中画线句突出了大雪山怎样的特点?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有这样的描写:“爬上山腰,环顾四周都是白雪,人在积雪中行,上边是雪的陡壁,下边是雪的深渊,银光炫眼,不能久望。”这种描写方法与下列哪一项是相同的
A.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B.环顾四周,都是无边无际的青草,草多是浸在水中,浸水的地方形成长满青草的小陆地或小斜坡。
C.草地天常阴暗,不定什么时候忽然来一阵雨,风吹雨打,世界就剩下了眼前一片。雨过天也不晴,太阳不知道躲在哪里。
4.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分) 阅读分析。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文字用了四个比喻,绘声绘色地表达了红军战士露宿山崖的见闻感受。请你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个比喻,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军行军途中露宿山崖,本是十分艰苦的;可本段文字却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联系全文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0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________。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何会“忽然醒来”?为何“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按原文在横线上填入语句。
3.本段文字既说“寂静”又写出许多声响,对这种写法的正确理解应是:
A.前后矛盾
B.以动写静
C.静中有动
D.动中有静
4.“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把这句话中的“又是”改为“还有”行不行?为什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红军战士却能欣赏“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又能用耳朵来欣赏那“不可捉摸的声响”。对此,你有何感想?
6.本段文字按触觉、视觉、听觉分为三个层次,试用“∥”在文中标出。
7.连用几个“像”或“好像”描写你熟悉的景物,表达自己对景物的感受。
(15.0分)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品味下列句子,说说你体会到的意思。
(1)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2.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说说你的看法。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这句话中“一个坚强的意志”指什么?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一句中“笨重”二字如何理解?
( 本大题共1小题; 共10.0分.)
(10.0分)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如唐诗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篇课文在写半夜情景时,既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
( 本大题共3小题; 共0.0分.)
(0.0分) 辨字组词。
(0.0分) 辨字组词。
(0.0分) 辨字组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步一步往上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