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行动的规律”...

试论社会规律的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试论社会规律的特征
【摘要】: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社会行动的规律,是客观的,同时又具有关系的特点和主体的特性;把握社会规律的特征,廓清社会规律的内在机制,对坚持以人为本,按社会规律办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B03【正文快照】:
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识。但社会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究竟有哪些不同,或者说社会规律自身究竟具有哪些特征,则还有必要做进一步阐释。廓清社会规律的特征,深化社会规律形成机制的认识,对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本根,赵喜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薛德震;;[J];文化学刊;2011年02期
谢维营,黄姣玲;[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包虹;;[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8期
陶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04期
石文;;[J];宜宾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赵家祥;;[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刘啸霆;[J];求是学刊;1988年05期
段跃庆,任宁云;[J];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严先元;[J];道德与文明;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小寒;贾华忠;陈恒;;[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宣煦;李静;王朝辉;;[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张颂;;[A];聚焦世界华语播音[C];2004年
黄任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左开大;洪学军;;[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张俊萍;冯志伟;;[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兰彬;张燕;;[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黄任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贾彩辰;陈静;;[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马劲;;[A];“新学科与编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姜波;[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周延;[N];上海证券报;2006年
记者  张薇嫣;[N];上海金融报;2006年
陶君;[N];上海证券报;2007年
日本文化厅(日本版权局)国际课课长
龟冈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麦积区元龙中学;[N];甘肃日报;2005年
西平;[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N];计算机世界;2008年
记者  李晶玲 通讯员  郝福和;[N];金融时报;2006年
李文;[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穆维松;[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祝洪娇;[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郑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李波;[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丽丽;[D];吉林大学;2008年
黄志慧;[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李侠;[D];四川大学;2006年
王希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梁剑波;[D];中南大学;2009年
张文;[D];南昌大学;2008年
刘阳;[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鲁银梭;[D];安徽大学;2007年
张锐;[D];河南大学;2008年
吴光金;[D];重庆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下载
 收藏
做最精彩的文档分享者!PDF文档需要专门的软件才能打开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说哲学需要背的内容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5:27:0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说哲学需要背的内容.PDF
官方公共微信试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试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09-10-04 &匿名提问 发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实际工作中,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自以为是,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的表现。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以下原理: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这正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要求的。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事物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必须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指导实际工作的方针、政策,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考虑时空条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就是坚持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的原理,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超历史、超时空的“左”的倾向,也要反对落后于时空条件变化的右的倾向。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实际情况,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坚持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原理。 总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又坚持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原则,也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因此,它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我国当前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就是要看它是否从这个实际出发,是否符合这个实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其实高中所学的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所以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两大理论即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及作用。以外全部高中所学的哲学理论都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之内。请楼主注意弄清楚辩证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论可不是一回事啊,不要弄混了!辩证唯物论就是唯物论,内容也就只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想请您明确一下,马克思理论中,马克思哲学只是一部分。马克思有自己的革命理论,而且早在列宁时期就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了,现在更是很少提到。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该同时进行暴动,这样资产阶级不能集中力量,革命才能成功。 马克思哲学不能认为是革命理论。其本身是一个哲学理论,这是没有错误的。 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与否?现在意义上的哲学代表着进行思考的方法。如果其自身没有不能圆场的漏洞,而其自身又没有自相冲突的地方,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样的理论“正确”。但是一个哲学理论正确起来是很容易的,至于好不好用才是评价一个理论价值高低的标准吧。那,我个人觉得,在现存哲学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算比较好用的。 终极形态?免谈 -_-! 世界是物质的。没有证据。按照证伪主义观点来评判,世界是物质的这个想法很平庸,不新颖。按照证实主义观点来评判,似乎例子比较多,其实真正的证据一个都没有。我们没有办法分辨是不是世界只是我们的感觉,当感觉消失(也就是死掉或昏迷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世界是否存在。昏迷时的种种痕迹,完全可以理解为符合某规律的思维的产物。这一切难以分辨,我觉得是一个信仰问题。你觉得世界是物质的,就认真信奉它;或者你觉得世界都是自己的感觉,也可以;不过从这个角度来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似乎更利于与别人交流。 唯心?时代?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分看待世界的态度这种分法才是真正被时代淘汰的!你看,按咱们国家普及教育中说到的概念,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不是非常相似吗?无论是世界的存在方式,还是事物变化遵循的规律,都是一样的。现在主流理论其实都不讨论“本体论”问题呢。因为科学 已 成世界进步的主导,主流哲学理论现在都是围绕科学来进行的。唯心主义:‘我’存在,时间在,‘我’不在,时间不存在。 唯物主义:时间客观存在。 唯心唯物都时间不是匀速。 西方唯物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间的定义基本相同。 时间是另一种空间,空间是另一种时间。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任务。而要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探讨世界的本质,探讨自然、社会、人类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这是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唯物主义本身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同时具备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等,这些都算是突出的特点。但若只允许说一个特性,则无疑应是实践性,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创立新世界观的关键,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实践本体论”,由此可见一斑。)。若允许多说一点,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这标志着它与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一词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原意为物理学之后。作为思维方式,它把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科学,即经典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无条件地加以普遍化,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辩证法辩证法起初是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 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辩证法的含义范围很广,从辩论中的一种反驳技巧,到对定义做系统评价的方法,直到研究和划分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 从斯多葛派哲学家时代起到中世纪末,辩证法一直同形式逻辑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更晚一些,康德用术语“先验辩证法”表示揭示假相的努力,这种假相出现在试图在现象和可能的经验范围之外应用知性的范畴和原则时。黑格尔把辩证法看作是: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采纳了黑格尔的定义,并应用于他们对社会和经济过程所作的解释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辩证法被定义为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和理论。即把世界理解和描绘为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把发展理解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对象、来源、本质、能力、结构、过程、规律以及认识的检验的哲学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不可知论者则否认人们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的映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作是直观、消极的反映。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的基础上,把实践提到首要和基础的地位,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从而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人,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认识的客体也就是认识的对象,它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一切客观事物。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人们既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不断实现着主体和客体相互之间的辩证转化。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在阶级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地表现为阶级斗争。三种基本的实践形式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客观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辩证的认识运动,首先是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实现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的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感性认识包括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为达此目的,就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实现改造世界的任务。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于无限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人们的认识任务就是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应是具体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个统一应是历史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唯物辩证的认识论,既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唯一科学的工作路线。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哲学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是同辩证逻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把握认识的辩证运动,就必须自觉地遵循辩证逻辑,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实用主义者鼓吹“有用就是真理”,完全是为了满足他们主观利益的需要而随意捏造的谬论。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与真理相反,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是人们认识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造成的。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贯通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自觉地掌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辩证规律性,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真理,勇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是十分必要的。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每一个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同时又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实践也反复证明了它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绝对真理;然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本身也经历着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相对真理。我们应以创造性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某种认识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要依靠实践来确定和区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要使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实践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把它化为正确的思想路线。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或桥梁。 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是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总结了正反面经验,概括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达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深刻体现着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确立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新的历史时期,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思想路线,依据它去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研究现实情况,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就一定能够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