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一位西南大学语言学真题文学研究院,语言学及应...

西南大学师资力量
“2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探索者夏庆友――记我校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夏庆友美丽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你相信吗?现在,蚕儿也可以换个口味,以莴苣、苹果、白菜等为食物,不再是只吃桑叶;自古以来,春蚕吐出的都是银丝,可如今家蚕亦能吐红、绿、蓝等40 余个自然彩丝;家蚕还有望成为理想的“昆虫生物工厂”,用来生产大量有用的蛋白质,如生物药品、化妆品和重要生物工程材料……我国在构筑“21世纪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捷报频传。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一位为国争光的年轻科学家――夏庆友教授。作为中国家蚕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夏教授所热爱并从事的事业,就是读懂家蚕“A”、“T ”、“G ”、“C ”4 个字母写就的基因组语言,破译这本天书,绘制和谱写家蚕基因框架图。如今,这幅美丽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端庄地悬挂在西南大学科技大楼蚕桑学重点实验室的墙上。多少师生、同行与领导站在它面前久久端详,因为图上那细如发丝的彩色线条组成的色块、一串串变幻莫测的数据,仿佛都描绘着它诞生背后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诉说着我国科学家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一条蚕的千年演变家蚕是重要而独特的经济昆虫。多少年来,一条蚕支撑起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蚕丝产业,一根生丝维系着庞大的国际丝绸贸易体系。蚕丝业也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栽桑养蚕起源于我国,至今已有5000 多年的历史。蚕丝业不仅为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家蚕的特殊性能和诸多优点,在科研上被用作实验遗传动物已愈百年。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家蚕又在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医药等若干研究领域倍受青睐。不仅如此,家蚕中近百种致死突变的发现与研究,可为人类疾病的基因克隆、机理研究与控制提供“简单模型”和“便捷途径”,对医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家蚕还是占世界农业、林业害虫70%以上的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代表,通过破解家蚕基因组奥秘,有望找到全新的以环保为重要特征的农林害虫生物防控根治之路。由于基因组研究的特殊地位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家蚕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一大热点,许多国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特别是日本,早已重拳出击,在1999年就投入了10亿日元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了家蚕基因组的前期攻关。“总有一天你们会理解”当时,正在日本九州大学基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夏教授,深切感受和经历着这场激烈的国际竞争。1999年底,我校向仲怀院士赴日本期间,向夏教授通报了准备启动中国人自己的家蚕基因组计划,希望夏教授能够回国投入该项科学计划。夏教授随即向日方提出提前中断截止于2005年的在日研究聘任协议,于2000年回到学校具体筹备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夏教授听命于祖国和民族的需要,放弃日本提供的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国。有学生对他的选择感到不理解,他的回答是:“总有一天你们也可能遇到这样的选择,到时候你们就理解了。”2001年8月,“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计划筹备会”在法国里昂召开。有日、法、美、英等8个国家参加。这次会议正式确立以家蚕为鳞翅目昆虫的代表推进其测序研究,并确定了国际合作格局。可是,作为当今世界第一蚕丝大国的中国,事前未得任何消息,这令我国蚕学界震惊不已。形势咄咄逼人!为了拿出有分量的成果来争得我们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在向仲怀院士的统筹下,夏教授团结带领蚕桑学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和青年学者,紧急启动了大规模的家蚕基因表达序列标签(EST)测序研究。1年后,“首届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研讨会”在日本筑波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20多位科学家出席会议。中国与会专家5人。夏教授以《利用EST分析家蚕基因的表达》为题,发表了10万条家蚕EST序列数据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拥有的家蚕EST数据量超过当时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日本(35000条)。这使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家蚕基因研究基础与实力有了新的认识。基于这次会议,一个有中国作为主要成员国的国际家蚕基因组计划协作组织很快成立了。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我国蚕业科技界的信心,大家无不为之振奋!一位蚕业界的资深前辈打来电话激动地对夏教授说:“你为我们中国争回了面子,我们谢谢你!”破釜沉舟拼一场然而,合作的道路并不平坦。2003年4月,日本方面突然封锁信息,回避中国方面的合作洽谈。他们在得到政府强大的财力支撑后,也迫于日本政治方面的压力,决定单方面启动家蚕基因组测序,企图独揽家蚕基因组知识产权。他们还宣布把2003年作为“从日本出发的新丝绸之路的元年”。紧要关头,向院士、夏教授等实验室领导作出决定:拿出全部家底自筹资金3000万元,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华大基因组研究中心精诚合作,他们也自筹3000万元,共计投入6000万元,立即开展家蚕全基因组测序,破釜沉舟与日本拼一场!项目组以原西南农大为后方,以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为前线,任命夏庆友教授为前线工作组组长。就这样,最重的担子压在了夏教授的肩上。2003年,时值“非典”肆虐。夏庆友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赶赴北京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开始了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攻关。研究所外没有街道,早、中、晚基本上就吃食堂供应的盒饭。研究组工作人员吃盒饭、啃方便面,三个月吃了几百盒盒饭;搭地铺,睡沙发。作为攻关主帅的夏教授,日夜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有时连续四五个晚上不能睡觉。他说:“人挺不住的时候,只能靠一种精神。”日,重庆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在重庆联合举行“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我国科学家成功绘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日,以夏教授为代表的我校家蚕基因研究工作组完成的框架图研究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至此,中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家蚕基因组研究国际竞争中取得了胜利,21世纪丝绸之路曙光乍现。我们还在零公里处当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向世界宣布之后,日本方面受到极大震动,他们不相信眼前事实,但又不得不承认失败,只好派出考察团来渝寻求合作。夏教授平静地说:“我们还在零公里处,要走的路还很长。人们会问我们拿这些框架图做了啥?为农民造了哪些福?开拓了哪些产业?这些问题,都要我们去回答。”我校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目前又在家蚕发育变态和激素调节、性别决定机制、抗病机理、蚕丝蛋白质合成等多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直困扰蚕桑界的蚕丝颜色课题被攻克,并在我市涪陵等地推广使用。而找到了家蚕“控制性别”基因,让家蚕生“男”不生“女”,更使蚕丝产业整体效益提高20倍。最近传来的家蚕基因组芯片“诞生”的喜讯,再为中国家蚕产业发展以及人类防病找到了有效途径――以夏教授为代表的我校科学家一次又一次向世人展示着基因科学的神奇!3月13 日,我校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夏庆友在为期3年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合同上签字。此时的夏教授,已身披诸如“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巴渝学者特聘教授”、“2005纺织工业年度创新人物”、“日本蚕丝科学进步奖特别大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等种种头衔及奖项,但他没有太多的惊喜,他更深切地明白肩头的重任。他依旧潜心工作着、永远忙碌着,始终坚持蚕学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始终坚持踏实奋进的科学探索精神,始终坚持立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功能分析和基因组信息的产业应用为主线,兢兢业业地不断探索和绘制21 世纪的中国新丝绸之路。(代鹏飞 郑洁静)夏庆友简历夏庆友,1965年生,中共党员,重庆永川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原西南农业大学,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7年赴日本九州大学基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任特别研究员。2000年受母校召唤,放弃国外大学提供的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国。现任西南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总协调人。夏庆友年从事家蚕遗传与育种研究工作,主研承担了国家育种攻关课题等10余项重大课题,培育家蚕夏秋用基础蚕品种5对,培育实用蚕品种1对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991年开始从事家蚕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家蚕分子标记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在国外工作期间,承担了日本文部省重点基础项目及中、日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回国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前期研究等近10个国家级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目前主持和主研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攻关、教育部重点等重大课题10余项。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多门课程的教学,并担任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主任,现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全文发表了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累计SCI影响因子达50分。曾苏民院士曾苏民教授, 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南双峰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西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金加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曾苏民教授长期顽强拼搏在国家重点工程、新材料研制和生产第一线。他勇于创新,综合运用金属塑性加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现有设备条件创造出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解决了许多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主持研制成功新产品100多种,累积创造经济效益6亿多元,获国家级科技奖15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二等奖6项)。省部级一、二等科技奖10项。一、运用多学科基本原理不断创造新工艺,攻克国家重点工程所用的新产品关键技术难关六十年代,因苏联中断供货,国家急需轰六、歼八等8个机种的特大型铝合金模锻件,他运用塑性成型力学原理减少承压面积和降低金属变形流动阻力,创造出“分步、高温、多次模锻”新工艺,在一万吨水压机上研制成功了苏联在三万吨水压机上生产的H81等22种特大型铝合金模锻件,为国家节约外汇约1800万美元,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2项,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4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七十年代:(1)他创造了“锻造+热轧”新工艺,攻克了特大铸锭锻造裂纹等5个技术难关,研制出优质铝合金大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成功研制出用于“战略武器火箭”和“巨浪一号”的超强铝合金优质大环。(3)他用轧管原理创造“分段多次旋压”新工艺,成功研制出超宽铝合金薄板。(4)他综合多种锻造方式的特点和变形规律,创造了三镦两扩新工艺,研制出高强铝合金锻环,成功地应用在长二乙等火箭上,累积减少发射费用7200万美元,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5)他通过控制金属塑性流动的摩擦状态,研究出“预薄高温模锻”新工艺,成功地锻造出871工程急需的特大型精密铝合金模锻件。(6)他创造成功的“预薄、空心、快速模锻”新工艺,为我国钛合金模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约外汇550万美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创造“复合包套模锻”新工艺,并成功地应用于28种高温合金模锻件的研制中,创经济效益56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创造精密模锻技术体系,获波音公司锻坯、锻件生产许可证1986年,他用模拟均匀变形的相似理论,创造出“同步成型”等新工艺,研制了新型润滑剂,成功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波音锻件,并获得美国波音公司颁发的锻件和锻坯生产许可证。现已实现十几个品种批量生产,提供1000多架飞机(波音747、757、737)起落架等配套铝合金模锻件,创汇1000多万美元。三、创新铝合金工艺,成功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关键产品的研制创造出“四锥两特”(即锥形镦粗、锥形冲孔、锥形环锻、锥形冷变形、特殊熔铸、特殊热处理)的新工艺,成功地研制出用于制造火箭末修舱的大型整体锥形锻环,使抗破坏负荷提高30%,火箭射程增加136公里,提高了弹着点精度5倍。此外,创造了大变形量、超长时间固溶、超长时间高温时效的“一大二长”新工艺,成功研制出用于制造发射22颗卫星的卫星座的纵横向性能相等锻环。使高强铝合金达到了超强铝合金性能,经美国复验,质量优良。四、将铝合金固溶处理的多因素相关强化技术上升为理论,使之更具有普遍适用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运用铝合金内部能量变化规律,将13个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偿的因素构建成一个关系式,定量描述这些因素间的规律,运用该规律,采用现有的设备和特种工艺,使铝合金超级全面综合性能显著提高。运用这项技术:①出口铝合金的力学性能超过美国标准的要求;②优化新型卫星用特薄淬火板的处理工艺,使板形好,力学性能高且均匀;③将“30工程”用耐蚀铝合金919CS超大管材的产品力学性能提高了30%;④使出口美国的有缝管的挤压焊缝性能,超过了美国无缝管的先进水平;⑤大幅度减少了LD2CS挤压型材粗晶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师吴宓吴宓(),字雨僧,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著名红学家,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外语系(年) 、 历史系(年)、汉语言文学系(1958年~1977年)教授。吴宓出生于1894年,1916年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科毕业,1917年就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学士(1920年)、硕士(1921年)学位。1930年~1931年游学西欧,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21年~1949年先后任东南大学()、教授;()(西南联大)国学研究院主任、外文系教授;( )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相辉学院、勉仁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其间曾兼任、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1950年~1954年) 、 历史系(1955年~1957年)、汉语言文学系(1958年~1977年)教授、院务委员、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重庆市文联常务委员,市文联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协委员。192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创办《学衡》杂志,他曾著有《吴宓诗文集》、《空轩诗话》等专著。1920年在哈佛大学发表《红楼梦新谈》,后用中、英文发表论文有《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评价》、《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曾应正中书局之邀校译《袖珍牛津英汉双解字典》,任总校。讲授过、英诗、翻译、英散文、西洋小说、外国文学、欧美文学、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批判、西洋文学名著、英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中西诗韵律比较、中国旧诗及旧小说研究、世界史、世界古代史等课程。五、六十年代,编写有《世界通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文学史大纲》、《汉字字形、字音沿革(发展变化)简表》、《简明英文文法》、《法文文法》、《拉丁文文法》等讲义和教材。在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期间,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任教,为国内培养了一批一流学者,如钱钟书、季羡林、徐中舒、高亨、李登超等。1956年吴宓将珍藏的世界历史、文学书籍738册译出书名、附上作者简历、内容、提要,捐赠给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图书馆。为了弘扬吴宓重视国学、博采中西的理念和主张,西南大学特以“雨僧计划”作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计划,通过“雨僧基金”、“雨僧项目”、“雨僧工程”、“雨僧论坛”等多种形式传承吴宓精神,创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品牌和特色,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黄希庭教授黄希庭(1937),浙江省温岭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1967年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发展与人才资源研究院院长,心理学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专业负责人、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报》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四川大学、苏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兼职教授等。先贤侯光炯侯光炯 ()上海金山人,著名土壤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化系,从事土壤学教学与科研工作长达60年之久,在土壤肥力和土壤地理研究方面发现了“光肥平衡”日周期变化事实,开辟了土壤胶体热力学新领域;1986年,水田自然免耕新技术坚定通过,并在南方13省推广2200多万亩,增产率在15%以上;为适应土壤肥力研究需要,创建了土壤胶体物理——土壤粘韧率和粘韧曲线以及土壤胶体力学十联式PH两种测定方法,并拟定了土壤肥力分类系统,为制定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向仲怀院士向仲怀 Xiang Zhonghuai ( -) 蚕学遗传育种专家。重庆市武隆县人。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家蚕基因库。建立了家蚕基因的连锁检索与定位系统和涵盖各染色体的近等位标记系统;新发现W-5等20多个基因。研究发现四川省灾害性蚕病壁虱病病源,为该病的有效防治解决了关键问题。主持育成优质高产蚕品种东钟×武七苏、日3×中5.6、夏芳×秋白3对,将L基因导入实用系统育成早期雌雄鉴别品种。近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SCIENCE》(306,,2004)发表了该研究论文。是国际蚕学界知名的科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道先院士袁道先:男,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南京矿专矿床专业,现工作于西南大学,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环境地质、岩溶动力学和岩溶生态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4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等)4部,目前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1项,从;&#年支配科研经费共220万元,年均73万元,他是中国岩溶环境学研究的开拓者,第一位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岩溶动力系统理论。现任IGCP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国际研究项目工作组主席、西南大学岩溶与石漠化研究所所长和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杰出校友——袁隆平 【简历】
袁隆平(Yuan Longping,12;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英文简述】
Yuan Longping (born September 7, 1930) is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and educator, known for developing the first hybrid rice varieties in the 1970s. His "hybrid rice" has since been grown in dozens of countries in Africa, America, and Asia —providing a robust food source in high famine risk areas.
Mr. Yuan won the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in 2000, the Wolf Prize in agriculture and the World Food Prize in 2004. He is currently i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D Center and has been appointed as Professor a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and the 2006 CPPCC.
Mr. Yuan was born in Beijing, China. He loves playing Majong and the Erhu (Chinese violin), swimming and motorcycling.【人物事迹】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这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祖居江西省德安县城南郊,世代务农,其父袁兴烈读书求学,任过小学校长,后又谋生在外,并投身抗日战争。隆平的母亲高小毕业,任过教师,常以多读书、求进取、做好事的思想教育孩子。
袁隆平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9•18”事变,日本侵华,并逐步侵占华北和中国内地。隆平一家和全国千千万万同胞一样过着逃难生活,曾易地湖北、湖南、四川三省的几十个地方。国破家亡的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军空袭,尸横遍野。这些悲惨景象,给袁隆平童年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民族创伤,也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一串串的问号:为什么中国百姓如此被人欺侮,任人宰割?为什么外国强盗在中国如此横行霸道?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使袁隆平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当时的大后方重庆上的高小和初中。他学习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兴趣爱好广泛,学会多种姿势游泳,可以横渡长江。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父亲迁回汉口上高中,曾获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冠军。1948年,隆平又随父迁到南京,并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了高中全部课程。
高中毕业以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为隆平全家议论的焦点。他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生气盎然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慈善的母亲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经过家庭民主协商,最后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了。袁隆平上的农学系,经合并、调整,成为农业部所属的全国重点高等农业大学。1953年夏,结束了大学学习生活,他服从分配,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他长达19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袁降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效果良好,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听、写、阅读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
进校第二年,他又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生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深感以前学得不深,既已任教,就边教边学,边学边教,教学相长。
1954年,他教普通植物学。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一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进行了解放后10年来的回顾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1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他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到60年代,他从阅读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在育种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大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第一篇重要论文,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仍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在漫长的19年教学生涯中,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 (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艰辛研究路】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有关专家对48亩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晚稻的实测结果表明:水稻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稻谷千粒重达27%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这表明“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又取得“四大突破”:目前超级杂交水稻晚稻亩产量高;稻谷结实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在场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对这位卓越科学家取得的新成功而欣喜不已。这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再次超越自我,继续领跑世界。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野败】
1970年秋季,袁隆平带领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11月23日上午,该场技术员冯克珊与李必湖在南红农场与三亚机场公路的铁路桥边的水坑沼泽地段,找到了一片约0.3亩面积的普通野生稻。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之际,因为李必湖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很深的感性知识,他像当年导师袁隆平寻找不育株一样,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奇迹终于出现了!就在他们找到野生稻之后20分钟左右,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他们惊喜交加走近野生稻雄花异常稻株,进一步观察发现这3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稻蔸上,由此初步推断为由一粒种子生长起来的不同分蘖。除这3个稻穗以外,还有大量的匍匐于水面生长的后生分蘖。
为了弄清这蔸野生稻不育株产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利用价值,他们将它连根拔起,搬回试验基地进行研究,并命名“野败”。1971年元月,又采用无性繁殖分蘖的办法,供试验用。“野败”的发现,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两大心愿】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已经袁隆平把记者送至路口,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
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厅迹。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中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转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员。
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荣誉一览】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是首次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奖金500万元。
2、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据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当选者。
美国科学院有着14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顶级的科学院。每年美国科学院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科学院外籍院士。本年度全世界有18位顶级科学家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白春礼先生共同当选。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3、其他国际荣誉
(1)1985.10,创造与发明奖章(杰出发明家)金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下同)
(2)1987.11,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3)1988.3,农学与营养奖,英国Rank基金会
(4)1993.4,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美国Feinstein基金会
(5)1996.5,日经亚洲奖,日本经济新闻社
(6)1997.8,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称号,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国际讨论会,墨西哥
(7)1998.11,越光国际水稻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事务局
(8)2001.8,拉蒙•麦格赛赛奖,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基金会
(9)2004.5,沃尔夫奖,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
(10)2004.10,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袁隆平精神和品质】1.创新,是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2.时刻关心人民,他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3.不重名利,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的贡献给国家;4.对艺术的追求,他擅长小提琴,平时喜欢广博群书;5.简朴,即使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他的生活依旧简单。【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袁隆平(开场白):我在大学的时候,同学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袁隆平爱自由散漫,的确,我喜欢自由自在。与记者见面,我感到压力非常大。人怕出名,出了名之后自由度越来越小,隐私权越来越少。 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我得的奖很多,国际性的奖也不少。1997年我在墨西哥得了一个荣誉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先驱科学家,这个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是代表我们国家、代表中国人民,也算是给中国人民增添了一点光彩。 这么多年您获得了这么多的国际性大奖,您最看重的是什么奖?很多网民尊称您为人民科学家,您喜欢吗? 袁隆平:我的确得了很多国际性奖,很难说喜欢哪个,我认为这些奖都差不多,都是国际上的荣誉,没有什么高低之分。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什么农民科学家,我是科技工作者,顶多就是农学家,科学家谈不上。 20年前农民日报报道就称呼您为“杂交水稻之父”,您怎样看这个称呼? 袁隆平:这个“之父”呢,也可以说是创始者,杂交水稻的创始者。最开始是国际水稻所的所长给我取的称呼,叫“杂交水稻之父”。后来在国际上的影响大了,慢慢就这么尊称我,开国际会议介绍我的时候就说“杂交水稻之父”,我认为这是很高的荣誉。 您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但一些报道也称您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您怎么理解农民? 袁隆平:农民是非常朴素、勤劳的,农民身上一些好的东西我还学不到,很惭愧。有些人瞧不起农民,这是不对的。我认为农民的那种朴素、勤劳、节俭的精神,应该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对农民非常尊重。他们很朴实,非常重感情,非常好客,你到他家里,他再穷也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来请你吃。所以说,农民科学家也好,现代农民也好,我认为是一个美称。 您是研究粮食的,有没有体会过饥饿的滋味? 袁隆平:你们年纪轻可能不知道,饿肚子是非常难受的。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3年困难时期,每个人吃饭都定了量,总是吃不饱,刚刚吃完饭,肚子又饿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饭。有时候用糠来替代,越吃越饿。我那时候在农村实习,根本吃不饱,双脚松软无力。冬天到了晚上,睡觉烤火把脚烤热了以后,放到被窝里面,又是冰凉的,到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冰凉的。没饭吃身体就没有能量。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您怎么看现在学术界存在的腐败现象?另外,现在中国不存在粮食短缺的问题,您研究水稻对中国来说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袁隆平:关于学术腐败,少数地方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剽窃人家的成果,搞虚假的东西等等。但总体上来看,学术界还是好的。弄虚作假的现象有,包括个别院士也弄虚作假,但毕竟是少数。 关于粮食问题,我觉得太重要了,全国13亿人口,国家虽然储备了一些粮食,但我认为目前不能够盲目乐观,不能掉以轻心。粮食始终是战略物资,要适当地有点储备,不能因为粮食多了就不重视它的生产。要适当提高粮价,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再好的技术,再好的品种,农民不愿意种,粮食也出不来。所以政府出台的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是件好事,对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好处。但现在最低保护价是72元一担谷,太低了,如果提高到100元,这样农民就有较多的利润,种粮积极性就更高了。而这对城市居民只增加了极小的支出,完全负担得起。 您做过很多科学实验,也经历过许多失败,您有没有想到过放弃? 袁隆平:当时是一边倒,什么都向苏联学习,我当时迷信苏联,就按米丘林学说搞无性杂交,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面,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面,搞得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后来才醒悟过来,便偷偷学孟德尔经典遗传学。 您怎么看待科研中的成功与失败? 袁隆平:搞科研课题的方向对不对,这是前提,如果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是白搭。只要方向是对的,尽管有挫折和失败,通过努力,最后还是会成功的。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小到细菌,大到人类,都有杂种优势,有没有优势决定到两个亲本遗传的差异度。天然杂交稻优势很明显,我们对此坚定不移。当然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搞研究,就不要怕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研究。 我知道您这些年特别关注人才培养,您自己过着这么朴素的生活,却把很多钱捐出来培养年轻人,您这么做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袁隆平:年轻人搞课题研究没有经费,我就适当地资助他们一点,奖励在农业方面有贡献的年轻人。过去有些课题经费,很多年轻人申请不到,没有钱你怎么搞研究?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就资助他们3万元、2万元,多的一年资助5万元。还有培养博士生,原来每年给我1个指标、一些经费,我们设立了基金会,我就可以多带几个博士生。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我们基金会可以解决。 您曾说过您上学的时候很淘气,是一个学习不怎么好的差学生? 袁隆平:差是差一点,说老实话,我不是很好的学生。我小时候就喜欢游泳。抗日战争的时候,我在重庆读书,日本飞机天天在轰炸,我们就跑到河里游泳躲避轰炸,后来干脆就逃学,不上学。我喜欢的课成绩就好,不喜欢的就只求三分好,我现在最遗憾的就是数学没学好,初中学正负数的时候,负乘负要得正,我不懂,就问老师为什么?他不解释反而要我呆记,我从此不感兴趣。结果数学就没有学好。我同桌的一个同学(后来也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得了科技进步特等奖)数学成绩很好,但他不会游泳。我们就搞交易,我教他游泳,他帮我解习题。他倒是学会了游泳,后来在游泳比赛中得了第二名,我对数学还是一头困惑,还是不懂。 您对名和利怎么看待? 袁隆平:追名求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得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都要去争。有些老实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没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认为,把名利看淡泊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人生不是为了追名求利,应该要更崇高一点,要让思想境界高一点,这样你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点不如意,受了挫折,心里反而很难受。 现在的青年人渴望成功,也不免追逐名利,心高气躁,您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建议? 袁隆平:我希望他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把名利看淡泊点,把工作和事业放在第一位。完全不讲一点名和利,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可以把名利放淡泊一点。 大家对您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勇气肃然起敬,如果有人对您的权威提出质疑的话,您会有一个什么的看法或态度? 袁隆平:我认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百家争鸣,这是正常的。在学术界是经常的,大家来探讨。比如常规育种和杂交水稻的观点就不同,水涨船高,常规育种是800斤,我就可以到1000斤,常规育种1000斤,我就可以到1200斤。有些搞常规育种的人就不相信,广东有一个很有名的老育种专家,他育了很多的好品种,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常规育种会超过杂交水稻。虽然观点不同,但是我们还是在一起搞科研、搞试验,最后在对比结果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认输,最后自愿加入我们的队伍。 您家人当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是谁呢? 袁隆平: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的母亲。小的时候她教我英文启蒙,晚上检查我的作业。她很虔诚,做事一丝不苟。她非常慈善,非常厚道,品德非常好,我现在为人坚持与人为善,跟母亲对我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您和您妻子是同行,已经结婚43年,生活幸福,您的成功有她的支持在里面吗? 袁隆平:她是我的“贤内助”。我在外面做实验她并不埋怨我。最使我感动的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讲了一些“错话”,被揪出来批斗,她正在休产假,看到了关于我的很多大字报,我要她做好思想准备,可能会要上台一起挨批斗。她说没关系,顶多我和你一起去当农民。这对我是很大的安慰。所以我一直叫她“贤内助”。 您一直崇尚自由氛围,但是当时那种比较僵硬的科研体制与您的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您的自由散漫是不是您获得这么大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袁隆平:学术上的自由思想当然是很重要的,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要读书但是不迷信书,思想要解放一点,自由自在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文化大革命时期,两派之间你斗我、我斗你,我们就到广东、海南等外地单位工作,不参与当地派系之间的争斗。这反而给了我们一个自由空间,我带着我两个助手,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搞研究。
您做过很多科学实验,也经历过许多失败,您有没有想到过放弃? 袁隆平:当时是一边倒,什么都向苏联学习,我当时迷信苏联,就按米丘林学说搞无性杂交,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面,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面,搞得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后来才醒悟过来,便偷偷学孟德尔经典遗传学。 您怎么看待科研中的成功与失败? 袁隆平:搞科研课题的方向对不对,这是前提,如果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是白搭。只要方向是对的,尽管有挫折和失败,通过努力,最后还是会成功的。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小到细菌,大到人类,都有杂种优势,有没有优势决定到两个亲本遗传的差异度。天然杂交稻优势很明显,我们对此坚定不移。当然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搞研究,就不要怕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研究。 我知道您这些年特别关注人才培养,您自己过着这么朴素的生活,却把很多钱捐出来培养年轻人,您这么做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袁隆平:年轻人搞课题研究没有经费,我就适当地资助他们一点,奖励在农业方面有贡献的年轻人。过去有些课题经费,很多年轻人申请不到,没有钱你怎么搞研究?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就资助他们3万元、2万元,多的一年资助5万元。还有培养博士生,原来每年给我1个指标、一些经费,我们设立了基金会,我就可以多带几个博士生。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我们基金会可以解决。 您曾说过您上学的时候很淘气,是一个学习不怎么好的差学生? 袁隆平:差是差一点,说老实话,我不是很好的学生。我小时候就喜欢游泳。抗日战争的时候,我在重庆读书,日本飞机天天在轰炸,我们就跑到河里游泳躲避轰炸,后来干脆就逃学,不上学。我喜欢的课成绩就好,不喜欢的就只求三分好,我现在最遗憾的就是数学没学好,初中学正负数的时候,负乘负要得正,我不懂,就问老师为什么?他不解释反而要我呆记,我从此不感兴趣。结果数学就没有学好。我同桌的一个同学(后来也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得了科技进步特等奖)数学成绩很好,但他不会游泳。我们就搞交易,我教他游泳,他帮我解习题。他倒是学会了游泳,后来在游泳比赛中得了第二名,我对数学还是一头困惑,还是不懂。 您对名和利怎么看待? 袁隆平:追名求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得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都要去争。有些老实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没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认为,把名利看淡泊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人生不是为了追名求利,应该要更崇高一点,要让思想境界高一点,这样你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点不如意,受了挫折,心里反而很难受。 现在的青年人渴望成功,也不免追逐名利,心高气躁,您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建议? 袁隆平:我希望他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把名利看淡泊点,把工作和事业放在第一位。完全不讲一点名和利,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可以把名利放淡泊一点。 大家对您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勇气肃然起敬,如果有人对您的权威提出质疑的话,您会有一个什么的看法或态度? 袁隆平:我认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百家争鸣,这是正常的。在学术界是经常的,大家来探讨。比如常规育种和杂交水稻的观点就不同,水涨船高,常规育种是800斤,我就可以到1000斤,常规育种1000斤,我就可以到1200斤。有些搞常规育种的人就不相信,广东有一个很有名的老育种专家,他育了很多的好品种,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常规育种会超过杂交水稻。虽然观点不同,但是我们还是在一起搞科研、搞试验,最后在对比结果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认输,最后自愿加入我们的队伍。 您家人当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是谁呢? 袁隆平: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的母亲。小的时候她教我英文启蒙,晚上检查我的作业。她很虔诚,做事一丝不苟。她非常慈善,非常厚道,品德非常好,我现在为人坚持与人为善,跟母亲对我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您和您妻子是同行,已经结婚43年,生活幸福,您的成功有她的支持在里面吗? 袁隆平:她是我的“贤内助”。我在外面做实验她并不埋怨我。最使我感动的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讲了一些“错话”,被揪出来批斗,她正在休产假,看到了关于我的很多大字报,我要她做好思想准备,可能会要上台一起挨批斗。她说没关系,顶多我和你一起去当农民。这对我是很大的安慰。所以我一直叫她“贤内助”。 您一直崇尚自由氛围,但是当时那种比较僵硬的科研体制与您的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您的自由散漫是不是您获得这么大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袁隆平:学术上的自由思想当然是很重要的,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要读书但是不迷信书,思想要解放一点,自由自在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文化大革命时期,两派之间你斗我、我斗你,我们就到广东、海南等外地单位工作,不参与当地派系之间的争斗。这反而给了我们一个自由空间,我带着我两个助手,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搞研究。 在填报志愿时,农业科技成了比较偏冷的专业,您对此怎么看? 袁隆平:农业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认为农业非常落后,农民非常穷,所以不愿意学农。真正的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传统农业比较落后,比较穷、比较苦。我们农科院准备搞个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可以请他们来看,改变他们的看法。我们现在要逐步引导年轻人,改变学农没有出息的错误观念。 您的工作类似苦行僧,您为什么还会有那么深的情结? 袁隆平: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 您能不能讲一个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候的故事? 袁隆平:我讲个最有趣的故事,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组到学校来搞运动。当时他们有一个指标,要揪5%的牛鬼蛇神出来,一个礼拜揪一个,已经揪了5、6个出来了,我是第7个,牛棚里的床铺都要准备贴上“袁隆平”三个字了。这天工作组组长突然找到我,要我晚饭后到他办公室去一下,我心想,糟了。我问他什么事,他说是抓革命促生产,既要抓革命还要促生产。他要我选一块试验田。后来我问工作组长为什么不批斗我,他说本来是要批斗的,要新账老账一起算,但是后来,上面来了一个文,要求重视和支持我的杂交水稻研究,他就去请示,问我到底是批斗对象还是保护对象,说当然是保护对象,于是就取消了对我的批斗。 杂交水稻技术在把农民变成农民工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袁隆平: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越高,农民就越来越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也将越来越多,这是个好现象,说明社会在进步。如果一个国家农民占了70%-80%,说明生产力很低下,国家很落后。我们的国家在进步,农民大多数都出去打工去了,这是好事情,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农民占到40%-50%就已经很不错了。 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有什么国际意义? 袁隆平:杂交稻推广,对提高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国际上一些总统级的人物也到我们研究中心来访问,如利比里亚总统、印度尼西亚前总统等,总理级的、部长级的就更多了。中央领导同志也说,杂交水稻是一张外交王牌,对我们争取更多的国际朋友有益。 国家惠农政策实施粮食保护价,但是化肥等农资产品相应提高价格,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您认为这应该怎么办? 袁隆平:政府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比如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等,这是好事情,最基本的还是要提高粮价。物价部门要发挥作用,控制其他相应产品的涨价。现在国家财力增强了,完全可以拿一笔钱出来,提高粮食保护价,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目前湖南省正在推广“种三产四”,5年后会达到什么效果,在提高产量和推广面积的同时,如何提高米质,让中国的大米真正走向世界市场? 袁隆平:原来是要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品质放在后面。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坚持产量和品质并重,但是有个原则,不能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追求优质,必须在高产的前提下,去追求优质,虽然难度很大,但做得到。我们的超级稻在1万亩片、10万亩片的产量是每亩600公斤到700公斤之间,浙江金华1万多亩,平均也是650多公斤1亩,“种三产四”是做得到的。 超级杂交稻第一期、第二期的目标接连实现,您和您的团队是怎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目前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实施情况怎么样? 袁隆平:第一期的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是跟江苏农科院合作的,第二期的超级杂交稻是我们杂交中心的几位育种专家研究的,在我提出的技术路线指导下完成的,现在第三期的超级杂交稻有一点进展,但难度还是很大的。800公斤亩产日本搞了二十几年都没成功,我们现在已经超过他们,实现第三期目标我们还是充满了信心。 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在农业第一线工作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希望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 袁隆平:辛苦是辛苦,但不一定寂寞。搞农业科研并不寂寞。建议要增加农业科研经费,农业本来是弱势产业,希望政府多支持一点。 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不乏忧国忧民者,您最喜欢哪一位? 袁隆平:最喜欢苏轼。【袁隆平精神】
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成就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一是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他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我认为前辈已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三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课题一上马就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我想作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更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事办成、办好、办到位。加强自身素质休养树后勤人形象。
同时,袁隆平院士还具有非常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我为我院出了个袁隆平院士而感到骄傲,更为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感到自豪。【袁隆平星】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是日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发现后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当它获得8117这一永久编号后,为了表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敬意,天文学家们决定把它命名为袁隆平星。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农业科技成了比较偏冷的专业,您对此怎么看? 袁隆平:农业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认为农业非常落后,农民非常穷,所以不愿意学农。真正的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传统农业比较落后,比较穷、比较苦。我们农科院准备搞个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可以请他们来看,改变他们的看法。我们现在要逐步引导年轻人,改变学农没有出息的错误观念。 您的工作类似苦行僧,您为什么还会有那么深的情结? 袁隆平: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 您能不能讲一个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候的故事? 袁隆平:我讲个最有趣的故事,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组到学校来搞运动。当时他们有一个指标,要揪5%的牛鬼蛇神出来,一个礼拜揪一个,已经揪了5、6个出来了,我是第7个,牛棚里的床铺都要准备贴上“袁隆平”三个字了。这天工作组组长突然找到我,要我晚饭后到他办公室去一下,我心想,糟了。我问他什么事,他说是抓革命促生产,既要抓革命还要促生产。他要我选一块试验田。后来我问工作组长为什么不批斗我,他说本来是要批斗的,要新账老账一起算,但是后来,上面来了一个文,要求重视和支持我的杂交水稻研究,他就去请示,问我到底是批斗对象还是保护对象,说当然是保护对象,于是就取消了对我的批斗。 杂交水稻技术在把农民变成农民工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袁隆平: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越高,农民就越来越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也将越来越多,这是个好现象,说明社会在进步。如果一个国家农民占了70%-80%,说明生产力很低下,国家很落后。我们的国家在进步,农民大多数都出去打工去了,这是好事情,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农民占到40%-50%就已经很不错了。 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有什么国际意义? 袁隆平:杂交稻推广,对提高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国际上一些总统级的人物也到我们研究中心来访问,如利比里亚总统、印度尼西亚前总统等,总理级的、部长级的就更多了。中央领导同志也说,杂交水稻是一张外交王牌,对我们争取更多的国际朋友有益。 国家惠农政策实施粮食保护价,但是化肥等农资产品相应提高价格,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您认为这应该怎么办? 袁隆平:政府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比如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等,这是好事情,最基本的还是要提高粮价。物价部门要发挥作用,控制其他相应产品的涨价。现在国家财力增强了,完全可以拿一笔钱出来,提高粮食保护价,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目前湖南省正在推广“种三产四”,5年后会达到什么效果,在提高产量和推广面积的同时,如何提高米质,让中国的大米真正走向世界市场? 袁隆平:原来是要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品质放在后面。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坚持产量和品质并重,但是有个原则,不能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追求优质,必须在高产的前提下,去追求优质,虽然难度很大,但做得到。我们的超级稻在1万亩片、10万亩片的产量是每亩600公斤到700公斤之间,浙江金华1万多亩,平均也是650多公斤1亩,“种三产四”是做得到的。 超级杂交稻第一期、第二期的目标接连实现,您和您的团队是怎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目前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实施情况怎么样? 袁隆平:第一期的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是跟江苏农科院合作的,第二期的超级杂交稻是我们杂交中心的几位育种专家研究的,在我提出的技术路线指导下完成的,现在第三期的超级杂交稻有一点进展,但难度还是很大的。800公斤亩产日本搞了二十几年都没成功,我们现在已经超过他们,实现第三期目标我们还是充满了信心。 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在农业第一线工作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希望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 袁隆平:辛苦是辛苦,但不一定寂寞。搞农业科研并不寂寞。建议要增加农业科研经费,农业本来是弱势产业,希望政府多支持一点。 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不乏忧国忧民者,您最喜欢哪一位? 袁隆平:最喜欢苏轼。【袁隆平精神】
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成就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一是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他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我认为前辈已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三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课题一上马就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我想作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更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事办成、办好、办到位。加强自身素质休养树后勤人形象。
同时,袁隆平院士还具有非常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我为我院出了个袁隆平院士而感到骄傲,更为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感到自豪。【袁隆平星】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发现后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当它获得8117这一永久编号后,为了表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敬意,天文学家们决定把它命名为袁隆平星。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腾讯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qq_edu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教育前行
校园好时光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小园同学”
交朋友长知识收礼物
[责任编辑:feemema]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痛风"是下列哪个指标过高导致?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南物理研究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