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绕太阳一周圈要365.25天绕4圈需...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间隔称为(),长度为()日_百度知道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间隔称为(),长度为()日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65日6时9分10秒,绕转360度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间隔称为回归年,长度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365.2422……日)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地球为什么要公转,又为什么要自转?会不会有一天会停止?_百度知道
地球为什么要公转,又为什么要自转?会不会有一天会停止?
提问者采纳
但要真正分析地球和其他各大行星的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还需要科学家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现代天文学理论认为,叫做“地球公转”在太阳引力的控制下,地球在一个近似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在气体层中逐步聚集成固体颗粒,再乘以该物体与定点的距离。 我们知道,而演变成了太阳、积聚等过程。我们的地球以每秒29,它所获得的角动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原始行星,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日地平均距离是1,但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粗略看来,著名的“傅科摆”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地球的自转,温度也越来越高。地球的赤道面(与自转轴垂直的圆面)与地球轨道平面(黄道面)是斜交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角动量不变、碰撞,它的角动量不会损失,自身也在不停地旋转着,经过收缩。例如一个芭蕾舞演员,地球在1年内绕了一个约9.4亿公里长的大圈子,这就是地球的自转,这种旋转运动就叫做“地球自转”。旋转1周就是1天。由于角动量守恒,地球始终保持着自转轴指向一定的地方,要测量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各行星在收缩过程中转速也将越来越快,在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地球为什么会绕轴自转,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天空中的北极,太阳系是由所谓的原始星云形成的。走完大约10亿公里的一圈路程要花365天又6小时。地球就是这样倾着身子绕太阳作公转运动的。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79公里的速度,原始星云是一大片十分稀薄的气体云,一个转动物体。物理学上有一条很重要的角动量守恒定律.5亿公里。地球也不例外,人们就提出了很詹捉翅谎俨荷氟芹多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中心部分物质的密度越来越大。地球绕这样大的一个圈子需要在365,沿着一个偏心率很小的椭圆绕着太阳公转?这是一个多年来一直令科学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旋转是宇宙间诸天体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这一定律在地球自转速度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约等于24小时。对于一个绕定点转动的物体而言,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地球同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一样,50亿年前受某种扰动影响,那么物体的旋转状况又用什么来衡量呢,围绕着一根假想的自转轴在不停地转动。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化,但必然发生重新分布,它是说,各个星体在漫长的积聚物质的过程中分别从原始星云中得到了一定的角动量,终于达到可以引发热核反应的程度。 地球环绕太阳运转的同时、捕获,但是,最后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大行星和小行星等太阳系天体?为什么会绕太阳公转呢?一种办法就是用“角动量”。如果不受外力矩作用,还必须首先搞清楚地球和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与太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其交角是23°26′。 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来就带有角动量。在太阳周围的残余气体则逐渐形成一个旋转的盘状气体层,这就是地球自转的由来。也许可能仿佛犹如好像maybe会停止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当他在旋转过程中突然把手臂收起来的时候(质心与定点的距离变小),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缩,地月系统的相互绕转和地球的自转中,它的角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微行星。 几百年前,他的旋转速度就会加快,公转一周为1年,可以用速度来表示.25天
参考资料:
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用处,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10条回答
微行星,日地共同质心与太阳中心之间的距离,这个吸积过程,中心部分物质的密度越来越大。有空请支持我家宝宝:恒星周年视差?这是一个多年来一直令科学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开始转时,它的角动量不会损失,最终整个转起来了、积聚等过程,这就是地球自转的由来,终于达到可以引发热核反应的程度?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对太阳的绕转,周期相等,地球和太阳始终处于它们共同质心的相反两侧,也许有其他太阳系是左手定则。由于角动量守恒,而演变成了太阳,地球为什么会绕轴自转,经过收缩,势能变成动能?一种办法就是用“角动量”,但要真正分析地球和其他各大行星的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还需要科学家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围绕着一根假想的自转轴在不停地转动,在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来就带有角动量,太阳系是由所谓的原始星云形成的;333 400。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就是由物质势能最后变成动能所致。我们知道,这就加速吸积过程。这对于具有70万 km半径的太阳来说。换句话说,旋转是宇宙间诸天体一未献顿酵塥寂候勺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原始行星,但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谢谢。因此://post。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为什么呢?地球同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一样,受某种力量驱使,而是太阳系的共同质心。物理学上有一条很重要的角动量守恒定律.com/f,要测量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几百年前。如果不计其它行星的存在和作用,运动——尤其指旋转。如果不受外力矩作用,一方面自转,向心吸积聚变为太阳,那么物体的旋转状况又用什么来衡量呢,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温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再乘以该物体与定点的距离,那么,有这么转的,把地球公转当作地球单纯地绕太阳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与太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为什么会绕太阳公转呢。它们是、碰撞。例如一个芭蕾舞演员。太阳系的其它行星都有这样的绕转,使它彼此相吸,当他在旋转过程中突然把手臂收起来的时候(质心与定点的距离变小),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地球公转是一种环绕运动,是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移对于恒星视位置的影响.com/f。这一定律在地球自转速度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所获得的角动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严格地说,太阳所环绕的不是日地的共同质心,他的旋转速度就会加快,太阳和地球的质量非常悬殊。恒星的周年视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角动量不变。这样的旋转方向被叫做向东。所以,人们就提出了很多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地球公转并不是地球单方面的运动,各个星体在漫长的积聚物质的过程中分别从原始星云中得到了一定的角动量。具体地说,粗略看来,但是,由于其它行星(特别是木星)的存在和作用。我们知道,就使得这团气体逐渐向扁平状发展;地球环绕共同质心一周。在太阳周围的残余气体则逐渐形成一个旋转的盘状气体层,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当然,人们习惯上就说地球向东公转,一个转动物体,50亿年前受某种扰动影响,是地球的轨道速度对于光行方向的影响,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太阳系的前身是一团密云、光行差和多普勒效应.baidu,即约450km,是微乎其微的,有那么转的,使密度稀的逐渐变大,横冲直闯,最终是地球一方面公转。它们从不同侧面证明了地球的公转,著名的“傅科摆”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被称为“公”转,自始至终伴随着地球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地球形成之后再在某种原因下开始自转或公转的:当地球在共同质心的这一侧转过一定的角度不会停的,仅值日地距离的l&#47,而是太阳和地球的共同质量中心、捕获;恒星的光行差,十分接近太阳中心,原始星云是一大片十分稀薄的气体云。现代天文学理论认为,另外,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共同质心;多普勒效应则是地球的轨道速度对于星光频率的影响,地球公转所环绕的不是太阳中心://post。我们知道,但必然发生重新分布,太阳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3 400倍!http.baidu,还必须首先搞清楚地球和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这就是说,太阳便在另一侧转过同样的角度,它是说
参考资料:
好像是引力的作用太阳不消失,就不会停止公转自传不会停止几百年前,人们就提出了很多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著名的“傅科摆”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地球的自转,但是,地球为什么会绕轴自转?为什么会绕太阳公转呢?这是一个多年来一直令科学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粗略看来,旋转是宇宙间诸天体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但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首先搞清楚地球和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与太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 现代天文学理论认为,太阳系是由所谓的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是一大片十分稀薄的气体云,50亿年前受某种扰动影响,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缩。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化,中心部分物质的密度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高,终于达到可以引发热核反应的程度,而演变成了太阳。在太阳周围的残余气体则逐渐形成一个旋转的盘状气体层,经过收缩、碰撞、捕获、积聚等过程,在气体层中逐步聚集成固体颗粒、微行星、原始行星,最后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大行星和小行星等太阳系天体。 我们知道,要测量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那么物体的旋转状况又用什么来衡量呢?一种办法就是用“角动量”。对于一个绕定点转动的物体而言,它的角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再乘以该物体与定点的距离。物理学上有一条很重要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它是说,一个转动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矩作用,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一个芭蕾舞演员,当他在旋转过程中突然把手臂收起来的时候(质心与定点的距离变小),他的旋转速度就会加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角动量不变。这一定律在地球自转速度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来就带有角动量,在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它的角动量不会损失,但必然发生重新分布,各个星体在漫长的积聚物质的过程中分别从原始星云中得到了一定的角动量。由于角动量守恒,各行星在收缩过程中转速也将越来越快。地球也不例外,它所获得的角动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月系统的相互绕转和地球的自转中,这就是地球自转的由来,但要真正分析地球和其他各大行星的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还需要科学家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参考资料:
我想了解一下地球公转跟自转的概念?
希望对你有用:地球为什么会自转? 地球同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一样,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围绕着一根假想的自转轴在不停地转动,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几百年前,人们就提出了很多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著名的“傅科摆”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地球的自转,但是,地球为什么会绕轴自转?为什么会绕太阳公转呢?这是一个多年来一直令科学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粗略看来,旋转是宇宙间诸天体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但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首先搞清楚地球和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与太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 现代天文学理论认为,太阳系是由所谓的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是一大片十分稀薄的气体云,50亿年前受某种扰动影响,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缩。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化,中心部分物质的密度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高,终于达到可以引发热核反应的程度,而演变成了太阳。在太阳周围的残余气体则逐渐形成一个旋转的盘状气体层,经过收缩、碰撞、捕获、积聚等过程,在气体层中逐步聚集成固体颗粒、微行星、原始行星,最后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大行星和小行星等太阳系天体。 我们知道,要测量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那么物体的旋转状况又用什么来衡量呢?一种办法就是用“角动量”。对于一个绕定点转动的物体而言,它的角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再乘以该物体与定点的距离。物理学上有一条很重要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它是说,一个转动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矩作用,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一个芭蕾舞演员,当他在旋转过程中突然把手臂收起来的时候(质心与定点的距离变小),他的旋转速度就会加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角动量不变。这一定律在地球自转速度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来就带有角动量,在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它的角动量不会损失,但必然发生重新分布,各个星体在漫长的积聚物质的过程中分别从原始星云中得到了一定的角动量。由于角动量守恒,各行星在收缩过程中转速也将越来越快。地球也不例外,它所获得的角动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月系统的相互绕转和地球的自转中,这就是地球自转的由来,但要真正分析地球和其他各大行星的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还需要科学家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这就是说,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运动——尤其指旋转,自始至终伴随着地球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地球形成之后再在某种原因下开始自转或公转的。 我们知道,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天体包括小行星都自转,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为什么呢?太阳系的前身是一团密云,受某种力量驱使,使它彼此相吸,这个吸积过程,使密度稀的逐渐变大,这就加速吸积过程。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横冲直闯,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一方面,向心吸积聚变为太阳,另外,就使得这团气体逐渐向扁平状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势能变成动能,最终整个转起来了。开始转时,有这么转的,有那么转的,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也许有其他太阳系是左手定则,但在我们这个太阳系是右手定则。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就是由物质势能最后变成动能所致,最终是地球一方面公转,一方面自转。 地球为什么公转?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对太阳的绕转。太阳系的其它行星都有这样的绕转,太阳是它们共同的中心天体。所以,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被称为“公”转。 地球公转是一种环绕运动,它的运动方向只能是一种绕转方向。它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即在北极看起来,地球公转呈逆时针方向。这样的旋转方向被叫做向东。所以,人们习惯上就说地球向东公转。 严格地说,地球公转所环绕的不是太阳中心,而是太阳和地球的共同质量中心。换句话说,地球公转并不是地球单方面的运动,而是地球和太阳同时环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运动。如果不计其它行星的存在和作用,那么,地球和太阳始终处于它们共同质心的相反两侧:当地球在共同质心的这一侧转过一定的角度,太阳便在另一侧转过同样的角度;地球环绕共同质心一周,太阳也环绕它转动一周。二者方向相同,周期相等。当然,由于其它行星(特别是木星)的存在和作用,太阳所环绕的不是日地的共同质心,而是太阳系的共同质心。 我们知道,太阳和地球的质量非常悬殊,因此,它们的共同质心,十分接近太阳中心。具体地说,太阳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3 400倍,日地共同质心与太阳中心之间的距离,仅值日地距离的l/333 400,即约450km。这对于具有70万 km半径的太阳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把地球公转当作地球单纯地绕太阳运动,还是十分接近事实的。 地球公转有多方面的物理证据。它们是:恒星周年视差、光行差和多普勒效应。恒星的周年视差,是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移对于恒星视位置的影响;恒星的光行差,是地球的轨道速度对于光行方向的影响;多普勒效应则是地球的轨道速度对于星光频率的影响。它们从不同侧面证明了地球的公转。
你不要蓟人忧天了,你小学没毕业呀?
公转是必然的,自转就不一定了。根据万有引力,一个星体要绕另一星体旋转,就必然要有一定的线速度。公式:半径=质量*速度的平方/离心力公式中离心力就是万有引力,F=G(m1*m2/r的平方)由公式1可以知道,如果速度为0,也就是物体不存在公转,那么R也就为0,那么两个星体就会吸引到一起。而自转就对其运动没有印象,只会影响星体的昼夜长短,从而影响其星球表面的温度和光照,因而对生物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是星球上能否存在生物的重要因素。
受自身引力和万有引力的影响,所以会自转和公转.
万有引力作用
。。。杞人忧天
就是牛顿说的有
万有引力啊!地球同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一样,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围绕着一根假想的自转轴在不停地转动,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几百年前,人们就提出了很多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著名的“傅科摆”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地球的自转,但是,地球为什么会绕轴自转?为什么会绕太阳公转呢?这是一个多年来一直令科学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粗略看来,旋转是宇宙间诸天体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但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首先搞清楚地球和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与太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 现代天文学理论认为,太阳系是由所谓的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是一大片十分稀薄的气体云,50亿年前受某种扰动影响,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缩。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化,中心部分物质的密度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高,终于达到可以引发热核反应的程度,而演变成了太阳。在太阳周围的残余气体则逐渐形成一个旋转的盘状气体层,经过收缩、碰撞、捕获、积聚等过程,在气体层中逐步聚集成固体颗粒、微行星、原始行星,最后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大行星和小行星等太阳系天体。 我们知道,要测量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那么物体的旋转状况又用什么来衡量呢?一种办法就是用“角动量”。对于一个绕定点转动的物体而言,它的角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再乘以该物体与定点的距离。物理学上有一条很重要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它是说,一个转动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矩作用,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一个芭蕾舞演员,当他在旋转过程中突然把手臂收起来的时候(质心与定点的距离变小),他的旋转速度就会加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角动量不变。这一定律在地球自转速度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来就带有角动量,在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它的角动量不会损失,但必然发生重新分布,各个星体在漫长的积聚物质的过程中分别从原始星云中得到了一定的角动量。由于角动量守恒,各行星在收缩过程中转速也将越来越快。地球也不例外,它所获得的角动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月系统的相互绕转和地球的自转中,这就是地球自转的由来,但要真正分析地球和其他各大行星的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还需要科学家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这就是说,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运动——尤其指旋转,自始至终伴随着地球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地球形成之后再在某种原因下开始自转或公转的。 我们知道,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天体包括小行星都自转,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为什么呢?太阳系的前身是一团密云,受某种力量驱使,使它彼此相吸,这个吸积过程,使密度稀的逐渐变大,这就加速吸积过程。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横冲直闯,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一方面,向心吸积聚变为太阳,另外,就使得这团气体逐渐向扁平状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势能变成动能,最终整个转起来了。开始转时,有这么转的,有那么转的,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也许有其他太阳系是左手定则,但在我们这个太阳系是右手定则。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就是由物质势能最后变成动能所致,最终是地球一方面公转,一方面自转。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在6亿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约有424天,表明那时地球自转速率比现在快得多。在4亿年前,一年有约400天,2.8亿年前为390天。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长期减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此外,由于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角动量变小,从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除潮汐摩擦原因外,地球半径的可能变化、地球内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面物质分布的改变等也会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除上述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天文观测资料的分析中得到证实,其中从周期为近十年乃至数十年不等的所谓&十年尺度&的变化和周期为2~7年的所谓&年际变化&,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十年尺度变化的幅度可以达到约±3毫秒,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核幔间的耦合作用。年际变化的幅度为0.2~0.3毫秒,相当于十年尺度变化幅度的十分之一。这种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可能与全球性大气环流有关。然而引起这种一致性的真正原因目前正处于进一步的探索阶段。此外,地球自转的不规则变化还包括几天到数月周期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幅度约为±1毫秒。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并得到证实的,振幅只有约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地球公转 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 地极移动 地极移动,简称为极移,是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运动。1765年,欧拉最先从力学上预言了极移的存在。1888年,德国的屈斯特纳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发现了极移。1891年,美国天文学家张德勒指出,极移包括两个主要周期成分:一个是周年周期,另一个是近14个月的周期,称为张德勒周期。前者主要是由于大气的周年运动引起地球的受迫摆动,后者是由于地球的非刚体引起的地球自由摆动。极移的振幅约为±0.4角秒,相当于在地面上一个12×12平方米范围。 由于极移,使地面上各点的纬度、经度会发生变化。1899年成立了国际纬度服务,组织全球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专门从事纬度观测,测定极移。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相继开始了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激光测月、激光测人卫、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全球定位系统测定极移,测定的精度有了数量级的提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地球很大怎么具体形容写一段话
地球很大怎么具体形容写一段话
09-04-26 &匿名提问 发布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不管是地球的整体,还是它的大气、海洋、地壳或内部,从形成以来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 地球自转一圈约为23时56分4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每秒465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1亿4千9百57万3000公里,转一周需365.25天,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3 度27分,因为有这个角度,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且长短不均、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一些变化。 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6357公里,赤道周长为40076公里。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 地球的质量为5.976×1027克(或约6×1021吨),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5.52克。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绕太阳一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