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壮ピ椎3b 引起胆囊炎是怎么引起的的原因是什么呢?可用什么药治胆囊...

急性胆囊炎
目录1 拼音jí xìng dǎn náng yán2 英文参考acute cholecystitis3 概述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是由于管阻塞和侵袭而引起的症;其典型临床特征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有明显的触痛和腹肌,80%伴有,是临床常见的之一。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包括:1.结石在胆囊管嵌顿引起梗阻、胆囊内郁积,浓缩的损害胆囊粘膜引起。2.细菌,常见的为桿菌,产气桿菌,绿脓桿菌等,大多从胆道逆行而来。3.化学:高浓度盐刺激胆囊粘膜引起。常在,或与胆系无关的一些腹部手术后。
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据文献报道,位居急症腹部疾患的第2位,仅次于,较和为多见。近10余年来,随着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于胆囊炎及胆道疾患的检出和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有力工具,明显地提高了胆道疾患的检出率与准确性。的引流和,口服或胆囊造影,由于操作繁琐肠细菌等因素而影响胆汁内细菌培养的准确性,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减少,被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技术所替代。
胆囊炎有急性、慢性之分。它可以是原发的,即不伴有胆囊结石;也可以是继发的,即继发胆囊结石而发生的胆囊炎。
对症状较轻微的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可考虑先用非手术疗法炎症,待进一步查明病情后进行择期手术。对较重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或胆囊,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但必须作好术前准备,包括纠和的失调,以及应用等。4 疾病名称急性胆囊炎5 英文名称acute cholecystitis6 分类科 & 肝胆疾病 & 胆囊疾病
肝胆外科 & 肝胆外科感染性疾病7 ICD号K81.08 流行病学根据国外文献报道,急性胆囊炎以以上女性,特别是身体且曾多次怀孕者为多。在性别上,男女之比约为1∶(3~4)。我国患者发病率较国外为低,女性也不如欧美多,患者年龄多在35~45岁之间,男女之比约为1∶(1~2)。近年来,随着国人的饮食的改变和高龄化,城市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升高。9 急性胆囊炎的病因胆囊系一盲囊,通过弯曲、细长的胆囊管与胆管相通。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胆囊管梗阻、胆汁滞留和随之而来的细菌感染或化学性胆囊炎。少数病例未见有明显的胆囊内胆汁滞留现象,细菌感染似为引起急性胆囊炎的惟一原因。9.1 胆汁滞留胆汁滞留是引起急性胆囊炎的一个先驱的、基本的因素,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
9.1.1 机械性梗阻
一般认为急性胆囊炎患者90%以上有结石嵌顿于胆囊颈或胆囊管,导致胆汁滞留;有作者认为,即使手术或尸检时胆囊内无结石发现,也不能证明在病变早期无结石存在,而可能结石已被排至胆总管。除结石外,胆囊管与胆总管连接部亦可因角度较小,胆囊管本身过于曲折、,或异常、周围炎症粘连、钻入,以及肿大压迫等造成梗阻和胆汁滞留。性障碍研究证实,胆道、功能紊乱,胆囊的正常排空受阻,可造成一时性的胆汁滞留。
9.1.2 括约肌功能紊乱
当腹器有病变时,如、或等,受到病理性刺激传至,引起皮质的功能紊乱,从而性地导致胆囊管和十二指肠括约肌功能紊乱而造成痉挛,致使整个胆道胆汁滞留。胆囊内长期胆汁滞留和浓缩,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炎变,加上细菌感染,即可形成急性胆囊炎。9.2 细菌感染引起急性胆囊炎的细菌大约70%为大肠埃希,其他的有克雷白杆菌、梭状、、杆菌、杆菌、,还有等。约50%急性胆囊炎病人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细菌入侵的路径一般多经胆汁或,有时也可以经逆行入胆道或血源性播散。总之,细菌到达胆囊的路径很多。9.3 其他原因临床上有少数病例既无胆汁滞留亦无细菌感染而为其他的原因。主要见于创伤和反流。创伤包括外科手术、灼伤等可导致急性胆囊炎。在创伤时,由于、、、紧张等可使胆汁黏稠度增加,排空减慢。此外,当胰、胆管共通管梗阻时,反流胰液中的被胆汁激活,与胆汁酸结合,也可激活脂酶,使转为卵磷脂,这两者于胆囊壁,产生损害。10 发病机制当胆囊管或胆囊颈因结石突然嵌顿或其他原因而梗阻时,由于胆囊是—盲囊,引起胆汁滞留或浓缩,浓缩的胆盐刺激和损伤胆囊引起急性化学性胆囊炎;同时,胆汁滞留和(或)结石嵌顿可使酶A从损伤胆囊的黏膜上皮释放出来,使胆汁中的卵磷脂水解成溶血卵磷脂,从而改变的而导致急性胆囊炎。另有作者发现,在炎症的胆囊壁内含有高浓度的,认为这也是引起急性胆囊炎的一种介质。如果胆囊管梗阻不及时松解,那么胆囊腔内压力不断增高,胆囊壁因和回流受阻而引起缺血,缺血的胆囊壁容易继发细菌感染,从而加重急性胆囊炎的进程,终致并发胆囊坏疽或穿孔;对于老年,患有和硬化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胆囊的缺血。胆囊缺血、炎症加重、胆囊底部坏疽,临床上多见于发病的第2周,若不及时治疗,则很快会并发穿孔与。如单纯胆囊管梗阻而无胆囊壁的血供障碍和细菌感染,则发展为胆囊积液。
根据炎症的和病程长短,急性胆囊炎的病理表现可有很大的差别。10.1 单纯性胆囊炎单纯性胆囊炎属于最轻的一型。其特征是胆囊轻度增大、囊壁充血、黏膜水肿,囊壁稍增厚;肉眼观察胆汁较黏稠,略显混浊或无明显异常,镜下可见浸润,黏膜上皮脱落,但细菌培养常为阴性。10.2 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因胆囊管阻塞明显增大,呈蓝绿色或灰红色,囊壁充血肥厚极为显著,层血管扩张;胆囊表面常有脓性性沉淀,黏膜膜上可形成,整个胆囊内充满。胆囊壁的炎性渗出可致与毗邻粘连和淋巴结肿大。此时,胆汁的细菌培养多为阳性。镜下可见大量浸润,钙沉淀,。10.3 坏疽性胆囊炎病情严重时,有时胆囊胀大过甚,囊壁血运受阻,引起囊壁的缺血坏疽;胆囊内的结石可嵌顿在胆囊颈部,引起囊壁的压迫坏死。上述变化最终均可致胆囊穿孔,甚至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形成内瘘。镜下除可有炎细胞浸润、囊壁水肿、渗血外,还可见到局限性或广泛性坏死、缺血、甚至穿孔;有时可见小伴管腔狭窄。11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约8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在发病初期有中上腹和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并有右下区的放射痛。常伴。发热一般在38~39%℃,无。10~15%病人可有轻度。见右上腹有压痛和肌紧张。墨菲(Murphy)征阳性。在约40%病人的中、右上腹可摸及肿大和触痛的胆囊。常有轻度增高,一般在10,000~15,000/mm3。如病变发展为胆囊坏疽、穿孔,并导致时,症状可明显加重,并可出现寒战,增快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一般超过20,000/mm3)。此时,局部体征有右上腹压痛和肌紧张的范围扩大,程度加重。一般的急性胆囊炎较少影响肝功能,或仅有轻度肝功能损害的表现,如胆红素和谷丙值略有升高等。非的临床表现和结石性胆囊炎,但常不典型。11.1 症状11.1.1 (1)疼痛
疼痛为最主要症状。病初时疼痛多局限于上腹部剑突下,较轻,呈持续性,以后疼痛逐渐加剧,转至右上腹部,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约半数病例可伴右肩背部或右腰部放。如伴有,则疼痛程度更为严重,阵发亦更明显;若疼痛较剧,呼吸可受,表现为浅而快。
11.1.2 (2)恶心、呕吐
大约半数以上患者有,1/3以上病例有。实明,单纯胆囊扩张并不引起呕吐,而胆总管扩张者常有呕吐;若症状甚剧,应考虑胆囊管或存在之可能。
11.1.3 (3)发热
患者常有低热,一般在38~39℃,热度高低与炎症范围及严重程度有关。寒战和高热较少见,若有此现象多表示已并有胆总管炎或上行性肝管炎。11.2 体征患者常呈急性病容,疼痛加剧时更有不安现象。脉搏温升高而略加快,阵发性疼痛加剧时,可有阵发性加快。
11.2.1 (1)压痛、肌卫
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的压痛、肌紧张及右部叩击痛。如检查者站在患者右侧,用左手大置于胆囊区,其余各指放在上,让患者做使下移,则因拇指触及胆囊而使疼痛加剧,患者有突然屏息呼吸之现象,称为Murphy(墨菲)征。有时可见压痛区水肿,若局部肌肉强直,须考虑有胆囊坏死及穿孔的可能。
11.2.2 (2)肿块
15%~30%的患者右上腹可扪及肿块,系由发炎和肿大的胆囊与邻近网膜粘连所引起。扪及肿块多在起病48h后,其位置、大小和触痛程度则随病情程度的变化而不同。
11.2.3 (3)黄疸
20%~25%患者出现黄疸,但多为轻度或隐性黄疸,即血清在34~85.5μmol/L。黄疸系因伴胆总管结石、炎症、Oddi(奥狄)括约肌痉挛,引致肝细胞损害所致。
11.2.4 (4)腹胀
少数患者有,严重者还可出现肠。12 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12.1 胆囊坏疽、穿孔由于胆囊管结石梗阻不缓解,胆囊内压力不断升高,致胆囊壁血供障碍而缺血坏死并发穿孔。胆囊穿孔多见于初次发病或发作次数少的病人,占急性胆囊炎患者的8%~12%。因急性穿孔可致弥漫性腹膜炎,约占穿孔病人的30%,尤以老年伴有和糖尿病者多见,病死率可高达20%。穿孔亦可形成局限性胆囊周围或胆囊-肠道瘘。对急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加重、炎性肿块增大、和白细胞计数增高,高度提示有胆囊穿孔。12.2 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较高,多为水肿型,坏死型少见。12.3 胆管炎、门静脉炎及肝脓肿12.4 急性气肿性胆囊炎急性性胆囊炎系一种罕见的急性胆囊炎,约占急性胆囊炎的1%。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和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其特点是胆囊壁或胆囊腔内有积气。发病后,因胆囊壁缺血,有利于(梭状芽孢杆菌)的,大肠埃希杆菌和克雷白杆菌也可产生气体。B超和X线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腔积气。这种胆囊炎病人胆囊坏疽、穿孔的比例大,病死率高,应及早行,并选择有效的抗生素。13 实验室检查13.1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约80%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平均在(10~15)×109/L。其升高的程度和病变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有关。若白细胞总数在20×109/L以上时,应考虑有胆囊坏死或穿孔存在。13.2 血清总胆红素临床上约10%病人有黄疸,但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者约25%。单纯急性胆囊炎病人血清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34μmol/L,若超过85.5μmol/L时应考虑有胆总管结石并存;当合并有时,血、含量亦增高。13.3 血清转氨酶40%左右的病人血清转氨酶不正常,但多数在400U以下,很少高达急性肝炎时所增高的水平。14 辅助检查14.1 B型超声B超是急性胆囊炎快速简便的非创伤检查手段,其主要声像图特征为:①胆囊的长径和宽径可正常或稍大,由于张力增高常呈椭圆形。②胆囊壁增厚,轮廓模糊;有时多数呈双环状,其厚度大于3mm。③胆囊内容物透声性降低,出现雾状散在的回声光点。④胆囊下缘的增强效应减弱或消失。14.2 X线检查近20%的急性胆囊结石可以在X线平片中显影,化脓性胆囊炎或胆囊积液,也可显示出肿大的胆囊或炎性包块阴影。14.3 CT检查B超检查有时能替代,但有并发症而不能确诊的病人必须行CT检查。CT可显示增厚超过3mm胆囊壁。若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管导致胆囊显著增大,胆囊浆膜下层周围组织和因水肿而呈低密度环。胆囊穿孔可见胆囊窝部呈液平脓肿,如胆囊壁或胆囊内显有气泡,提示“气肿性胆囊炎”,这种病人胆囊往往已坏疽,增强扫描时,炎性胆囊壁密度明显增强。14.4 静脉胆道造影对难诊断的急性胆囊炎,血清胆红素如果在3mg%(51μmol/L)以内,肝功能无严重损害,可在入院后24h内做静脉胆道造影(病人不准备,用30%20ml)。如果胆管及胆囊均显影,可以排除急性胆囊炎;仅胆囊延迟显影者,也可排除急性胆囊炎。胆管显影而胆囊经过4h后仍不显影,可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囊胆管均不显影者,其中大多是急性胆囊炎。目前由于显像已成为胆系疾病的首选检查,口服及静脉胆道造影已很少用。14.5 放射性核素显像静脉注射131I-玫瑰红或99mTc-二甲基亚氨二(99mTc-HIDA)后进行肝及胆囊扫描,一般在注射后90min内胆囊如无放射性,提示胆囊管不通,是急性胆囊炎所致。本法安全可靠,阳性率较高,故有报告99mTc-HIDA闪烁可作为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法。15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即可得到确诊。对有右上腹突发性疼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右上腹压痛和肌卫,Murphy征阳性,白细胞计数增高,B超示胆囊壁水肿,即可确诊为本病。如以往有胆绞痛病史,则诊断更可肯定。
B超检查能显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厚度常超过3mm,在85~90%的病能显示结石影。在诊断有疑问时,可应用99mTc-IDA作胆系扫描和照相,在造影片上常显示胆管,胆囊因胆囊管阻塞而不显示,从而确定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此法正确率可达95%以上。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困难。诊断的关键在于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出现上述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时,要想到该病的可能性,对少数由产气杆菌引起的急性气肿性胆囊炎中,摄胆囊区平片,可发现胆囊壁和腔内均有气体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15%~20%的病例其临床表现较轻,或症状发生后随即有所缓解,但实际病情仍在进展时,可增加诊断上的困难。
十二指肠引流试验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帮助不大,反而会促使胆囊收缩而加重腹痛,引起嵌顿。故在病程急性期,十二指肠引流应视为禁忌。16 鉴别诊断16.1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数病人有溃疡病史。其腹痛程度较剧烈,呈连续的刀割样痛,有时可致患者于状态。腹壁强直显著,常呈“板样”、压痛、痛明显;音消失;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惟少数病例无典型溃疡病史,穿孔较小或慢性穿孔者病状不典型,可造成诊断上的困难。16.2 急性胰腺炎腹痛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体征不如急性胆囊炎明显,Murphy征阴性;血清升高幅度显著;B超显示肿大,边界不清等而无急性胆囊炎征象;CT检查对诊断急性胰腺炎较B超更为可靠,因为B超常因腹部胀气而胰腺显示不清。16.3 高位急性阑尾炎其性腹痛、腹壁压痛、腹肌强直均可局限于右上腹,易为急性胆囊炎。但B超无急性胆囊炎征象及Rovsing(罗符苯)征阳性(按左下腹可引起部位的疼痛)有助于鉴别。此外,胆囊炎的反复发作史、疼痛的特点,对鉴别诊断也有参考价值。16.4 急性肠梗阻的绞痛多位于下腹部,常伴有肠鸣音亢进、“音”或气过水声,腹痛无放射性,腹肌亦不紧张。X线检查可见腹部有液平面。16.5 右肾结石发热少见,患者多伴有,放射至部,肾区有叩击痛,有肉眼或尿。X线腹部平片可显示阳性结石。B超可见或伴肾盂扩张。16.6 右侧大叶性肺炎和胸膜炎患者也可有右上腹痛,压痛和肌卫而与急性胆囊炎相混。但该病早期多有高热、、等症状,胸部检查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啰音或摩擦音。X线胸片有助于诊断。16.7 冠状动脉病变时疼痛常可涉及上腹正中或右上腹,若误诊为急性胆囊炎而行或手术,有时可立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凡50岁以上患者有腹痛症状而同时有心动过速,不齐或者,必须作,以资鉴别。16.8 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可有类似胆囊炎的右上腹痛和肌卫、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及黄疸。但肝炎患者常有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低热等前驱症状;体检常可发现肝区普遍触痛,白细胞一般不增加,肝功能明显异常,一般不难鉴别。17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关于急性胆囊炎的治疗,目前认为须个体化,不能强求一律。大多数病例,经内科治疗后情况可改善,也可予以治疗。一般除坏疽性胆囊炎或穿孔之外,不考虑紧急手术,需手术亦应术前作好充分准备,纠正水电解质失衡。17.1 内科治疗非手术疗法对大多数(约80~85%)早期急性胆囊炎的病人有效。此法包括镇痛,抗生素的应用,纠正水电解质和,以及全身的支持疗法。在非手术疗法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和体征有发展,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特别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更应。据统计约1/4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将发展成胆囊坏疽或穿孔。
(1)卧床休息、禁食。
(2)胃肠减压、减少胆汁和胰液分泌。
(3)解痉止痛:常用的有、()或(),肌注或小壶内静脉滴入。
(4)静脉补液,提供足够热卡,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5)抗生素:应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根据病情,年龄等因素而定。一般多首选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的抗生素。常用者有、霉霉素、、()或(舒)等;对厌氧菌,一般用(),也可用(氯)。此外尚可选用类。关于急性胆囊炎应用抗生素的问题,由于胆囊管已阻塞,抗生素不能随胆汁进入胆囊,对胆囊内的感染不能起到的控制作用,胆囊炎症的屜和併发症的发生与否,并不受抗生系应用的影响。但是抗生素的应用可在血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治疗浓度,可减少胆囊炎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以及能有效地减少手术后感染性併发症的发生。对发热和白细胞计数较高者,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或伴有糖尿病和长期应用等有高度感染易感性的病人,全身抗生素的应用仍非常必要。一般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如、、先锋霉素或等,并常联合应用。17.2 外科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何时进行手术的意见尚有分歧,有些主张急性期立即手术,有些主张延迟手术时间。一般认为应采用早期手术。早期手术不等于急诊手术,而是病人在入院后经过一段时期的非手术治疗和术前准备,并同时应用B超和同位素检查进一步确定诊断后,在发病时间不超过72小时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早期手术并不增加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对非手术治疗有效的病人可采用延期手术(或称晚期手术),一般在6个星期之后进行。
17.2.1 手术指征
据统计,约2/3病非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另外1/3病人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因此,对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的重要问题是手术时机的选择。下列情况可视为手术治疗的指征:
(1)初发的急性胆囊炎,应先在严密观察下进行内科治疗,24~36h后如病温继续升高,脉率不断增快,局部体征无明显改善,白细胞计数继续上升,宜立即手术。
(2)曾经用非手术疗法“”后又有反复发作的病例。对于内科治疗病情缓解后,多数学者主张较早期手术,除非病人有反指征。这一疗法兼有紧急手术和延迟手术的优点。
(3)患者来院时已发病多天,或局部体征严重,如胆囊明显肿大,腹壁广泛强直,反跳痛明显,胆囊有坏疽、穿孔等并发症迹象者,也须考虑即行手术治疗。
17.2.2 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有两种,一种为胆囊切除术,在急性期胆囊周围组织水肿,关系常不清楚,操作必须细心,此免误伤胆管和邻近重要组织。有条件时,应用术中胆管造影以发现胆管结石和可能存在的胆管畸形。另一种手术为,主要应用于一些老年病人,一般情况较差或伴有严重的心肺疾病,估计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手术者,有时在急性期胆囊周围解剖不清而致手术操作困难者,也可先作胆囊造口术。胆囊造口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其目的是采用简单的方法引流胆囊炎症,使病人渡过危险期,待其情况后,一般于胆囊造口术后3个月,再作胆囊切除以根灶。对胆囊炎併发急性胆管炎者,除作胆囊切除术外,还须同时作胆总管切开探查和T管引流。17.3 中医治疗认为急性胆囊炎系郁结、,蕴结所致,一般是之证,治宜利胆,清热,可用加减。有解痉止痛,降低胆道内压,促进胆道炎症之效。常用的主穴有()、、、等,配以、、等备穴。可用、、,或、、等。17.4 老年人胆囊炎的特殊处理随着老年入群中阻石症的发病率增加,老年胆囊炎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多,老年人的胆囊炎在其发病中有其特殊性:①临床表现比较模糊,一般化验检查结果常不能确切地病变的严重程度,容易发生坏疽和穿孔,常伴有管,肺,肝和肾等内脏的全併症;②全身抗力与低下,对手术差,手术后併发症与死亡率均较一般人高,特别急症手术后的死亡率更高,有时可达6~7%,故对老年胆囊炎病人的治疗,应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需手术争取感染控制后再做择期性胆囊切除术。但在另一方面,如手术指征明确,仍应积极早期手术,手术内容从简,如胆囊造口术等,以暂时缓解急性情况。18 预后急性胆囊炎经内科治疗,约80%~90%可以消退治愈,另10%~20%患者因病情加剧而行手术治疗。值得指出的是,所谓“痊愈”的病人以后有可能反复发作,或引致胆石症或胆总管炎等并发症,而终需外科治疗。急性胆囊炎总病死率为5%。手术治疗预后较佳,约70%~80%的患者可获痊愈。其预后主要取决于病人的年龄、有无并发症,病情的早晚、术前准备充分与否,以及手术的方式。19 急性胆囊炎的预防预防和治疗胆囊疾病——胆囊机械性梗阻(如周围炎症粘连、蛔虫钻入、结石形成等),细菌感染等,是预防急性胆囊炎的关键。20 相关药品胰蛋白酶、磷脂、氧、胆影葡胺、醋酸、阿托品、山莨菪碱、丁溴东莨菪碱、、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克罗米通、舒他西林、甲硝唑、克林霉素、林可霉素21 相关检查胰蛋白酶、白细胞计数、尿淀粉酶、淀粉酶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急性胆囊炎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二 18:47:39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是不是胆囊息肉原因引起的疼痛?
3个星期前,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拉肚子,吃了黄连素胶囊好了,第二天吃了特别辣的东西,又有点拉肚子,过一天没有拉肚子了,但是上腹部(肚脐眼正上方、胸膛正下方位置)开始隐隐约约觉得不舒服(一直持续性隐疼,有的时候又感觉在左上腹部隐痛,偶有牵扯到左肋、左右腰部不适,但不影响工作),到医院去看了医生,3个星期来吃了依托必力,佛氧沙星、庆大、叶酸、兰索拉唑、胃立康、吗丁啉、铝碳酸镁片等药,还输液两次佛氧沙星,最近10天吃的是铝碳酸镁片、叶酸、依托比利、兰索拉唑片,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好转,还是感觉上腹部持续性隐疼。此外我睡眠好、胃口也还好(不过最近一直在吃稀饭等清淡的食物),大便较正常。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腹部持续性隐疼呢?我该如何治疗?这种隐痛是持续性的,感觉是一直都痛,从早到晚都在痛。主要是正上腹部隐痛(剑突下),偶有牵扯到左右肋骨下痛,或右腰或两肋下或左上腹肋骨下不适。做了B超,描述为:    肝脏:肝脏边界轮廓规则,形态正常。肝内血管走行未见异常。肝实质光电分部均匀,门静脉内径正常。    胆囊:胆囊腔大小正常,胆囊壁不厚,内壁探及0.3mm绍强回声。胆总管内径不粗,内清晰。肝内胆管未见异常回声。    胰腺:胰腺形态正常,边缘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脾脏:脾脏边界轮廓规则,实质光电分布均匀,脾静脉内径正常。结论:1,胆囊壁息肉样病灶。      2,肝脏、胰腺、脾脏未见确切异常。我的上腹部疼痛是不是因为胆囊的原因造成的吗?还是胃的原因呢?急啊?
09-03-09 & 发布
 患胆囊息肉一定要切除胆囊?胆囊切除术近代医学术上作为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病变的方法,运用于临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且目前在县级及部分乡镇医院己能熟练开展胆囊切除术,从而使接受胆囊切除的患者空前增多,大部分临床医师向患者解释:“胆囊切除后对人体没有影响”,为很多患者接受这项手术吃了定心丸”。然而,胆囊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对人体至少有以下几点不良影响:  1、消化不良  就目前所知,胆囊至少具有储存、浓缩胆汁的功能,以适应人体进食时对胆汁的集中需求。如果胆囊一经切除,肝胆汁由肝内排出后却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只能持续不断地排入肠道;这样,当人进食时胆汁量不足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其结果一是诱发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等,二是造成身体遭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的痛苦。另外,胆囊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切除后会引发其他身体机能问题。  2、引发碱性反流性胃炎  胃大部切除可致碱性反流性胃炎,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这一过程与胃十二指肠的分泌及蠕动是有规律地同步进行的。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进入肠道而又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胆汁可在十二指肠内淤积而逆流入胃,使胃内PH值升高,细菌繁殖,而使胃粘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胃腺体萎缩及溃疡形成。曾有人对胆囊切除6个月后的患者行胃液检查,发现其中胆汁酸含量明显增加,最低增加2倍,最高增加380倍,平均增加24倍。胃酸分泌明显下降,胃壁细胞受损.胃镜下呈弥漫性炎性改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有很大可能,劝你还是按医生的规定经常去超一下【概述】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在我国,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如胆囊息肉大于1厘米时,最好先行手术治疗,以杜绝癌症的发生。【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为查体时所发现。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46.9%)。发病年龄 30~50岁者占57.8%,以中青年为主。主要依靠B超检查诊断胆囊息肉。但常难以定性,临床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目前主要诊断手段是超声检查,对<5mm者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如发现多发高强回声,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为胆固醇息肉,位于胆囊底部的小隆起,病变中有小圆形囊泡影和散在回声光点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据病变回声性质、蒂的有无和粗细,病变处的粘膜改变,对区分良恶性疾病有一定价值。但B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定性及鉴别诊断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阴性率。如当病变小且位于胆囊颈部时,或伴有胆囊结石时易造成漏诊,且对定性和鉴别亦有一定困难。肿瘤分类法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此类胆囊息肉的特点见下表:胆囊息肉之真性肿瘤 胆囊息肉之假性肿瘤病史 一般无慢性胆囊炎病史 多有慢性胆囊炎病史家族史、遗传史 无 无发现过程 一般为体检发现 体检发现或不舒服时检查发现B超检查特点 单发、中强回声光团、不移动、体积较大(一般超过1cm)、多发于胆囊颈部、外形圆或类圆 多发、强回声光团、不移动、体积较小(一般小于1cm)、多发于胆囊底部、外形不规则症状 一般无症状 部分有右肩后背痛、右上腹胀痛等胆囊炎症状体征 Murphysis Syndrom(-) 有时Murphysis Syndrom(+)并发症 一般无并发症 有时出现脂肪肝、胰腺炎等并发症癌变系数 较高 较低【治疗措施】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1)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4)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5)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6)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近几年,非手术和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病已引起医疗界的广泛重视,各种偏方、配方、验方等在消炎、利胆,控制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胆囊息肉的专科用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临床表现】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活跃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吸收消散期胆囊息肉体积 不断增大 不变化 逐渐减小胆囊息肉数量 不断增多 不变化 逐渐减少胆囊息肉临床特点特点一:发病率逐渐增高随着人类饮食结构多样化和饮食节律非常化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如: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农药过多、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充斥空间等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从而孕育了胆囊息肉的第一个特点--发病率逐渐增高。特点二:隐蔽攻击性强胆囊息肉多无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在检查上,3-4mm以下的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难以发现或常常漏诊。无症状型胆囊息肉给人们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痒、身无百病、无须治疗,而当症状并发或性质改变时,往往给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无可挽回的伤害,典型患者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幡然醒悟、为时已晚。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胆囊息肉病的发现率逐渐增高,而非专科医院的医生对此病认识不清或不认识,或不重视,从而造成了胆囊息肉在诊断和认知上的盲点和诊断治疗的真空带,形成了胆囊息肉宽阔的隐藏空间。上述三点孕育了胆囊息肉的隐蔽攻击性特点。特点三:癌变率高胆囊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从80-90年代,因形成的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癌变率逐渐增高。而在癌变中或癌变后,许多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可怕的特点。【预防】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其它饮食注意事项1、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5、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7、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 ,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 ,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 ,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 ,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 ,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 20余种 ,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 ,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 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 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国外19 9 9年对 19 4767例日本】等俗鳔超普查 ,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3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19 9 5年报告 ,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 65%,国内报告的 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 -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 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 ,其中 9 4%直径 &10mm , 66%的患者年龄 &60岁 ;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 88%直径 &10mm , 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在 1 0年内施行的 12 153例胆囊切除中 ,仅 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 9 . 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 225例 ,占 1. 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 ,直径约 &20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绝大多数直径 &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 ,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 :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主要靠影像带诊断 ,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 2. 7%,特异性为 9 4. 8%,假阳性率为 5. 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 ,既简便又可靠。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 ,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 ,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样病变 ,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 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要根据息肉大小 ,良性和恶性等不同 ,给予手术治疗。 (1)胆固醇息肉 :大多数人无症状 ,且胆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时应每 3~ 6个月予以B超随访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如胆囊功能良好 ,可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直径往往 &10mm(82%),并以多发性为主 (75%),外观呈桑椹状 ,蒂细如线 ,质脆易落 ,很容易摘除。如胆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2)良性非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 ,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胆囊炎症 ,且多有临床症状 ,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 ,因此一经查实应及时手术切除同时做病理切片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胆囊息肉样病变易发生肿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6个方面 :①单发 ;②直径 &10③广基或蒂粗大 ;④病变增长 ;⑤年龄 &50岁 ;⑥合并胆石。但有专家强调 ,对直径 &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 ,必须定期随访。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可采用 3种不同的胆囊切除术 :即在胆囊周围结缔组织中剥离的单纯胆囊的除术、切除全部胆囊结缔组织的全厚胆囊切除术及加做胆囊床部分肝组织切除的扩大胆囊切除术 ,根据术前判断胆囊息肉性质加以选择。就癌肿而言 ,直径 &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 ,仍可经膜腔镜胆囊切除行全厚胆囊切除 ,若术后病理证实已浸润至浆膜层下 ,则可行二次探查术。但若直径 &18mm ,即有晚期癌的可能 ,可直接开腹行扩大胆囊切除术 ,甚至要做广泛淋巴结清扫。 可采用非手术及中药治疗。 平时应注意: 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低胆固醇饮食 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其它饮食注意事项 1、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 7、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胆囊息肉形成原因: 肝脏是人体一个很大的排泄器官,其中人体老化的血细胞等废物,全部由肝脏处理后形成胆汁,贮存在胆囊里面,胆汁是不断分泌的,所以当胆囊满了以后,胆囊就会把胆汁浓缩,同时浓缩后的胆汁具有很高的浓度,对胆囊壁有腐蚀作用,当遇到脂肪类的食物的时候,胆汁就被放出,参与消化,同时大部分胆汁成分被从肠道排出体外. 胆囊息肉是因为胆汁分泌多,胆囊营养不足,所以当胆汁成分发生改变,胆囊过度浓缩胆汁的时候,胆囊就被腐蚀坏了,出现炎症,也就是胆囊炎,久之胆囊壁不能愈合,就形成息肉. 所以我们如果想治好胆囊息肉,首先要给胆囊以充分的营养,经查阅资料,缺乏维生素a的时候容易得胆囊病,所以及时补充维生素a,另外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如果可以应该每天早晚各服用一袋牛奶,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坚持体育运动也可以整体提高自己的身体水平.有利于疾病康复. 其次,我们要及时让胆汁从胆囊里面放出来,不至于过度浓缩,腐蚀胆囊壁,所以我们应该每天都按时吃饭,尤其是早饭不可少,早餐吃植物脂肪也就是植物油,有利于胆汁排放,牛奶也有利于胆汁排放,不可用动物脂肪,因为它会让肝脏分泌更多胆固醇对胆囊不利.另外晚上睡前喝完牛奶十五到二十分钟后平躺在床上,全身放松,用手轻轻按压右侧肋骨下胆囊的位置,可以感觉到胆汁排放出来,这个你们可以尝试一下,切勿用大力,以免产生副作用. 如何让胆汁分泌的再少一些内,就是减少体内垃圾的产生. 一个原因就是胆汁被排入肠道后,会被大肠重新吸收回血液,这就是医学上的肝肠循环,所以加快粪便的排出,就可以减少胆汁的再吸收,方法如下: 1.补充微量元素镁:可以增加肠道留水,防止粪便被过分吸收,防止便秘. 2.补充微量元素钾:可以增加肠动力. 3.多食用绿色蔬菜,尤其富含纤维的蔬菜:纤维可以促进肠道排便,但是不可以一下子吃很多,会引起肠账气,只可以慢慢添加.尽量不食用大粗纤维. 4.食用蛋白食品,提高身体免疫力,以使身体不再有太多的废物产生. 5.及时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使身体不上火,就不会产生更多胆固醇. 6.服用分解胆固醇的营养物:维生素b6和胆素,肌醇可以有利于机体分解胆固醇,使排入胆囊的胆固醇数量减少. 7.饭后适量运动,有利于胆汁排放. 8.严格控制入口食物的干净,不要让细菌进入胆囊,再次引发胆囊炎. 9.坚持运动坚持每天排放胆汁,久而久之,胆囊息肉会变小,甚至消失,尤其是胆固醇息肉的患者. 以上是本人推荐的治疗方案,如果想使用的话,请先咨询医生,以确定你的个人情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