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流尽年光是此声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全国高校...

电子科学与工程 天津大学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3页免费1页7下载券9页免费15页免费4页免费 10页免费10页免费2页1下载券2页免费
电子科学与工程 天津大学论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2013年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院校在安徽理科招生的录取分数排行
>>安徽专业分数>>志愿指南>>大学在线(985工程、211院校)>>录取分数线,院校排行,2014高考,平均分
搜索热词:
高考生所在地
自命题:                  统一命题:            
2013年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院校在安徽理科招生的录取分数排行
标签:录取分数线,院校排行,2014高考,平均分
一、点击院校名称进入历年录取分数线二、已按从高到低排序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本科三批标签:录取分数线,院校排行,2014高考,平均分
[][][][][][][][][][][][][][][][][][][][][][][][]培养目标:该专业是光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物理学、现代测试技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该专业拥有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权,为陕西省特色专业。着重培养即具有扎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又掌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具备本学科及跨学科的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适应高新技术发展要求的高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
培养特色:该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学制为四年。培养模式为夯实物理基础知识(物理专业基础课+物理专业主干课+工科物理基础课),培养科研兴趣和动手能力(物理前沿讲座、科研训练、选派学生到国内外高校交流访问,普通物理试验、专业物理试验),强化专业知识(光电子学、应用光学、信息光学、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光纤通信原理、光学设计、光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光电子学实验等)。研究方向有空间光学;大气光学;偏振干涉成像光谱技术;光电图像处理;新型光学仪器和左手材料、光学功能材料、纳米多孔薄膜的制备及其应用、表面等离子纳米结构及其光学特性。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
【】&&&&&【】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 (10月30日)
& (09月29日)
& (09月29日)
& (09月29日)
& (09月29日)
& (09月23日)
& (09月18日)
& (08月29日)
& (08月29日)
& (08月29日)
& (08月29日)
& (08月29日)
& (06月09日)& (06月10日)& (06月11日)& (06月09日)& (06月09日)& (06月11日)& (06月09日)& (06月11日)& (06月10日)& (06月09日)
热门培训课程
云南各地招聘
&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会员注册
本站不参与评论,(&&点此深度交流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您在本站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将该文分享到: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211院校专业>>高考专业大全>>大学在线(985工程、211院校)>>专业分数线
搜索热词:
高考生所在地
自命题:                  统一命题: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标签:专业分数线
学院电话:(028)
学院地址:犀浦X2606,九里信息楼J01608
学院网址:sist.
学院介绍: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国内较早开设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高等学校,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即创办了计算技术、自动化和无线电技术三个专业,1981年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成为获得国内首批学位授予权的单位。通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科研与教学已涉及IT领域的各个学科,成为培养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信息技术人才的基地。
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3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6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3个博士后流动站: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拥有1个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
学院的学历教育涵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重点本科生、留学生(博士、研究生,本科生)等多个层次。现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8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 13个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密码学、教育技术学),6 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软件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和工程点;9个本科专业和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物联网工程,其中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网络工程、自动化(含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信息安全为四川省特色专业。软件工程和自动化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为了加速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破格选拔人才,本院表现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硕博连读,除此之外,还在本科推荐免试的研究生中选拔特别优秀的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5个行政系,8个教学型实验室、4个创新实验中心、1个计算机动手能力实训基地和一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建成国内唯一集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为一体的“现代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平台”,拥有国内一流教学条件,建立了12个校内外基地,并与软件企业和成都地铁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置10个研究型实验室(6个为省部级重点)和10个研究所,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进入实验室、创新中心和研究所参与科研项目。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8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32人,国内外兼职教授38人。教师中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拥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国家、省部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优秀学术骨干,师资队伍学历与学缘结构合理,已形成一支朝气蓬勃、富有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发展迅猛,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面上、青年、国际合作等)、“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11”计划项目,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科技部、教育部、四川省和铁道部,以及来自行业、地方和企业的各类科技开发项目数百项,数十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发表8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00余篇,出版了多部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英文学术专著和教材。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客运专线及高速铁路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都对信息类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学院以“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全面强化能力培养,培养主动适应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的高质量信息技术人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完善体系、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创立了“三层次、四结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与培养体系相适应的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以及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实现学生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学院非常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锻炼创新能力,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通过多年的努力,我院科技竞赛呈现出参与人数多、获奖人次多和获奖级别高的良好发展态势。近5年,我院学子共计获国家级奖项114人次,省部级奖项313人次。其中学生获得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二等奖多项、挑战杯机器人大赛进入全国八强获得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数学建模全国一等奖20人次、ACM大赛全国金奖2项,银奖2项,连续两年组织并参加“锐捷杯”网络设计大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特别是在06年7月英特尔杯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上,我院学生肖轶翔和刘金柱同学从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地区以及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等亚太国家的70所高校158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以题目为《基于XML的智能车载导航系统和富信息交互平台》设计作品获得12个一等奖的第一名并捧回英特尔杯。2009年9月,我院学生陆小红、周颖、李跃宗完成的《列车自动驾驶ATO仿真系统》项目,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高效学生轨道交通应用技术创新竞赛”总决赛,以89.467分,超出第2名5分的绝对优势获得总决赛冠军。2010年,我院学生杨川获全国C语言编程大赛第一名,全国多核程序设计大赛第一名,并以优异的表现于2011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2年,我院学子黄林海、王伟业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喜获一等奖。由于培养的本科生知识面广,实际动手能力强,毕业生以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踏实的工作态度颇受社会的青睐和好评。近年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30%以上,保送校内外研究生的比例15%左右,茅以升班保研比例50%以上。毕业生遍布全国通信、电子领域的各大运营商、制造商、公司、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及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以波导总裁徐立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首席指挥员李本琪、北京智讯天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陆骁为代表的一批精英已经走上教学、科研及企业高层次岗位,在神州数码、迈普、摩托罗拉、腾讯、华为、中兴、大唐、普天、铁科院、通号院、铁二局、成都地铁、广州铁路局、北京铁路局、电子部10所和30所、凌成科技和迈普等单位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热忱欢迎广大青年来我院学习深造!
院长寄语:
百年交大,薪火相传。秉承r实扬华的立校精神,肩负培养栋梁的崇高使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1960年以来,已经走过53载春秋。
半个多世纪以来,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全球,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变革。在国家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下,我校信息学院锐意进取、不断超越,在夯实学院学科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创造高效灵活的培养方式,以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几十项学科竞赛贯穿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信息学子频繁在国家科研平台上崭露头角;多个中外联合培养项目面向广大学生,可远赴欧洲、美国等国家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学生成长成才的国际平台;国际跨国公司与国内知名企业定期来校招聘,就业渠道多样,连续多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发展迅猛,承担着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部、教育部、四川省、铁道部以及企业的各类科技开发项目数百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已形成一支朝气蓬勃、富有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人才培养、科研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涉及电子信息领域的各个学科,成为国家、行业、区域和地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等专业领域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已培养了一大批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不少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和骨干。诚挚欢迎有志于投身信息科学技术的广大优秀学子来到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深造!
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是由2500余名本科生和1300余名研究生共同组成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下设本科生团总支、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新闻中心、学生科创基地、研究生会。学院学生活动紧密围绕“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核心主题开展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思想文化教育活动为先导,以青春校园活动、志愿服务、新闻宣传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为支撑,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第二课堂。学院多次获得校五四红旗团委、优秀学生会、优秀青年志愿者协会、优秀研究生会、四川省三下乡先进服务单位、成都市青年志愿者优秀志愿基地等荣誉称号。
思想文化教育活动。以重大事件为契机,以服务青年学生为出发点,夯实基础,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开展切实有效的学生思想文化活动。举办 “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团日活动,认真进行推优入党工作,为党组织输送优秀人才。开展 “远离网络,戒除网瘾”、“爱浓浓、情绵绵”、“各民族风俗展示”、“博士生沙龙”等主题活动。
青春校园活动。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行了校园精英实战赛、“喜迎十八大”唱响红歌比赛、“喜迎十八大”园区党团知识竞赛;充实新生业余生活,分别开展新生太极拳比赛、学院足球赛、新生篮球赛、新生羽毛球赛、“我爱我家”寝室装潢大赛、新生主持人比赛、迎新晚会等活动。
社会、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院建立了校图书馆服务基地、孤寡老人服务基地、金太阳小学服务基地,开展了“点燃希望,重拾梦想”青城山灾区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灾区人民的赞誉;组织开展了“祭英烈”清明扫墓、“IT下乡”赴四川省大英县玉峰镇志愿服务活动、“好书赠农家”成都市文化资源再利用、“庆六一,怀英雄――我是祖国的未来、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自豪”、“赴延安学习和传承红色精神”、“水火无情,防范未然”、“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新闻宣传活动。为营造浓厚氛围、展示学子精神风采,学院新闻中心自发筹办、撰写、编辑《在路上》和《奔腾》两本杂志,并在全校发行。策划举办了学院征文比赛、IEBOOK设计大赛、我与HR第一次面对面采访、梦想校园行笑脸拍摄征集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院成立了本科生科创小组和“3S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基地”,院内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竞赛种类丰富、科技竞赛水平高闻名全校。学院坚持“育人为本、系统推进、出成果、出人才”的科创理念,以科技活动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日常科技创新活动为主线,以团队建设为根本,以学风建设为基础,以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为依托,以组织管理和文化制度建设为保障,营造浓厚的学生科技创新氛围,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努力构建高水平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大学生科创活动呈现出参与人数多、获奖人次多和获奖级别高的良好态势。近5年,我院学子共计获国家级奖项89人次,省部级奖项295人次,仅2010年就获得省部级竞赛及以上奖项38余项。学院学生在2006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专题邀请赛取得了特等奖,2009年轨道交通应用技术创新竞赛第一名,2010年全国C语言编程大赛第一名,全国多核程序设计大赛第一名,2011年学院学生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充分展示了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雄厚实力。
学院配备专门实验室作为学生科创活动的场所,现有智能车创新基地、嵌入式创新基地、电子设计创新基地、ACM创新基地等专业创新教育基地,每个创新基地均配备一支队伍,为同学们科创活动进行培训、指导。
学院学生科创活动坚持“学生日常科技创新活动贯穿辐射整个大学生活”、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日常科技创新活动。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同学们举办各类学术、技术讲座,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科技展览、企业园区等,营造浓厚的科创氛围。
学院学生科创活动以科技竞赛和学生科研项目为依托,分年级、分学科、分主次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活动体系,形成了以智能车竞赛、嵌入式竞赛、ACM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为主的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竞赛体系和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国家创新实验项目、重点实验室项目、个性化实验项目等为主的学生科研训练体系。
2007年――2012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科技竞赛获奖情况
竞 赛 级 别
获 奖 比 赛 数
获 奖 人 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
我校早在60年代初就创办了计算机技术专业,是全国较早设立该专业的高等学校之一。1978年由中科院院士曹建猷教授等主持恢复开办计算机科学及应用专业,1981年在国内首批获得该专业学位授予权,1985年成为铁道部重点学科。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四川省重点学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年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价中连续3年获得A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评价中获得A级,本专业在全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A+级。200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四川省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6月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现场考查。截至2012年,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人数已达2700多人,其中不少优秀毕业生被保送我校及其他985、211高校研究生和直读博士研究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和结构合理的校级教学团队。共有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0名,讲师4名,实验教师4名。该专业拥有四川省“百人计划”学者1 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教师中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数名具有丰富的各类科技竞赛指导经验。在教学改革与中,获得了“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奖,发表教改文章20余篇,编写出版教材10余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我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特色“985”)、轨道交通实验室等国家级学科和项目的支撑学科之一。历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和铁道部科技开发项目,以及教育部、四川省、铁道部和企业等的各类科技开发项目100余项。目前,主持基于半监督学习的聚类集成、多视点视频差错控制、大规模网络视频话题跟踪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地区项目1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300余篇,发明专利10余项。
本专业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系统分析与开发能力。本专业已经建成四川省精品课程“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以及校级精品课程“微机与接口技术”和“微机与接口技术实验”。根据我校计算机学科的优势和特色,顺应计算机学科发展和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的需求,本专业开设了“智能信息处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组专业课程组,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进行选修,将“高速铁路概论”和“现代铁路信息技术导论”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并在每组专业课程组中都加入铁路信息化方面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趋势又具有在交通运输行业进行信息化研发的知识。
本专业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由科研一线的教授以及科研骨干教师密切结合科研的实际课题,带领博士生、生团队参与本科生创新指导。依托“网络通信技术”和“云计算与智能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交通信息工程”铁道部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举措,以及计算机硬件基础实验中心和计算机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实验室,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个性化实验”等各类、各层次的科研实践和大赛活动,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贯穿于教学计划的始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6年本专业杨斌教授指导的参赛队,凭借“基于XML的车载富信息平台”获得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荣誉奖――“英特尔杯”奖。本专业蒋朝根副教授指导的参赛队2007年获挑战杯机器人大赛全国前4名,2008年获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全国三等奖。2007和2008年本专业学生连续两年在四川省“锐捷杯”网络设计大赛中蝉联第一。2010年在Intel杯全国多核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唯一的一等奖。2011年获“飞思卡尔”智能车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2年获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全国二等奖。
本专业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业内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毕业生就业面宽,近年来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30%以上,保送校内外研究生的比例在15%左右。毕业生遍布铁路、交通、IT、国防、高教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公司、科研院所以及合资和外资企业,在神州数码、腾讯、迈普、摩托罗拉、华为、中兴、南/北车集团、地铁公司等单位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
软件工程专业
是教育部新增“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后首批获得批准创办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之一,软件工程专业是首批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软件工程”学科增设为一级学科目录后,又首批获得一级博士学位点授予权,因此具备了“软件工程”学士、和博士学位的完整培养体系。软件工程专业秉承了工程教育历史传统和鲜明特色,探索工程教育的规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能力、管理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建设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先进的软件实验教学环境和软件工程基地,具备了培养高质量软件人才的良好条件。
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对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和软件工程素质培养,注重软件工程过程方法训练,按软件工程的综合性和技术应用性来建立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以适应软件产业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
在专业发展方面,长期跟踪软件行业发展,与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逐步试行“3+1”软件人才培养机制并取得明显效果,使学生具备了很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一批学生被保送或考取我国最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研究生,大量学生毕业后进入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工作,绝大多数学生在软件行业就业并在软件企业成为业务骨干。学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工作条件舒适,发展前景好。
自动化系简介(面向本科生)
自动化系有自动化和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2个四川省品牌特色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78年,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创建于2003年。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本科--博士、本硕博连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工程的完整培养体系。
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自动化系涉及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个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点(控制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和工程硕士点以及若干高师点;另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
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以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大发展契机为核心动力,自动化系已搭建起一个体系完善、层次合理、能满足专业各种教学实验需求的现代化综合性实验平台。拥有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室、自动化网络与测控实验室、-通用电气联合共建实验室、铁路信号基础实验室、区间信号自动控制实验室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研究型实验室,承担着科学研究、科研项目、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和个性化实验教学,以及各类国际国内大赛培训、工程等实训任务,为培养高水平的轨道交通自动化研究、工程应用、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1、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培养高速铁路(含客运专线)、既有铁路、地铁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信息和控制人才,以适应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对铁路信号人才的迫切需求。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和轨道交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信息科学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铁路车站信号、区间信号(区间,指相邻两站之间的线路)、列车运行控制、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列车运行调度指挥等专业知识,掌握铁路及地铁轻轨系统中地面信号设备(信号机、道岔及转辙机、轨道电路等)和控制系统(车站控制系统、区间控制系统等)、列车车载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过程,以满足我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铁路信号技术和管理人才在知识和能力上的要求。
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配套设置铁路信号基础实验室、区间信号自动控制实验室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实验室,实验室固定资产300多万元,可进行30多个实验项目,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研究、开发能力的实验教学中心。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家教授指导的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个性化实验项目、各种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和工程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2009年首届海峡两岸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大赛最高奖(创新大奖),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交通科技大赛上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等。
2011年,本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学生直接提供优质的轨道交通行业的工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依托研究生培养体系,较大比例的优秀本科生可直接保送为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提供奖学金,方便学生的进一步深造。
2、自动化专业
自动化专业是四川省特色本科专业。通过结合自动化技术发展,同时配合轨道交通,将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检测与转换、智能控制等有机结合,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行业为背景,以综合自动化为中心,集硬件、软件和远程通信为一体的工程应用型专业。学生基础理论宽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系统地掌握自动化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备铁路交通监测与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及分析、信号采集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供不应求。
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需求,以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大发展契机为核心动力,自动化专业已搭建起一个体系完善、层次合理、能满足专业各种教学实验需求的现代化综合性实验平台。拥有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室、自动化网络与测控实验室、通用电气联合共建实验室,实验室固定资产500多万元,承担着科学研究、科研项目、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和个性化实验教学,以及各类国际国内大赛培训、工程等实训任务,为培养高水平的轨道交通自动化研究、工程应用、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家教授指导的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个性化实验项目、各种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和工程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2009年第34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上获得全国金牌;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交通科技大赛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GE智能平台2010年大学生自动化控制设计大赛”组建的2个团队进入决赛,获最佳个人表现奖和团队三等奖;参加“2006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嵌入式专题”全国竞赛总冠军一项,三等奖一项;20多人次获得国家挑战杯。近几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中也取得骄人成绩,多次获奖。其中05年获国家一等奖3人,省级二等奖12人;06年获省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6人次,07年获国家二等奖6人,省级二、三等奖6人等。
2011年,自动化系的自动化(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有志于轨道交通行业的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提供优质的轨道交通行业的工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依托研究生培养体系,自动化专业较大比例的优秀本科生可直接保送为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提供奖学金,方便学生的进一步深造。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四川省特色本科专业。通过结合自动化技术发展,同时配合轨道交通,将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检测与转换、智能控制等有机结合,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行业为背景,以综合自动化为中心,集硬件、软件和远程通信为一体的工程应用型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方向)专业
该专业主要学习和研究各种电子信息设备的心脏──芯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它为现代信息科学提供芯片与器件支撑,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心脏和基础,是现代高科技产业中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本专业主要涉及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射频、微波集成电路设计;电子器件及材料;系统集成技术等微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朝阳学科与产业,国务院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人才市场对微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学院从2001年开设电子科学技术的微电子技术方向,经过多年发展,本专业已经具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集成电路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两个工程学位授权点,并可在“信息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三个博士点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学科已经建设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目前,该学科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和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1000多平米,设备总资产为1000余万元,仪器台套数1145台。已经购买了最先进的美国Cadence集成电路设计软件、部分EDA设计软件和购买SUN工作站,并同美国英特尔、ALTERA公司、日本富士通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微电子技术专业依托微电子研究所、联合实验室和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及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对学生的科研和动手能力进行培养,每届的全国电子大赛均能够获得一、二、三等奖。近几年,微电子研究所科研工作发展迅猛,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3”计划研究项目、“973”计划研究项目、总装备部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和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等在内的研究项目三十余项,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就业形势好,每年均有不少毕业生进入Intel、TI、摩托罗拉等国际著名公司工作,同时按照学校规定,本专业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优秀毕业生被保送到多所985/211高校攻读研究生和直读博士研究生学位,近几年,本专业每年还有若干名优秀本科生获得学校公派留学资格,前往美欧日等国家攻读研究生学位。
物联网工程专业
全国首批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唯一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首批重点专业之一;两年多累计投入近千万元专业建设经费;国内一流的师资与顶级的实验室条件;国内屈指可数的信息大类培养体系;敢于提出以“做”代“学”的特色培养思路;与企业共设鼓励创新的专业奖学金等等,这就是的“物联网工程”专业!
【背景与特色】
2010年国家将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列入发展重点,与此同时,教育部启动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从全国700多所高校中择优选出30所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为首批设立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历经两年多扎扎实实的专业建设,各个方面的指标已经位于全国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前列。
“物联网工程”专业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发掘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为目标,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训体系。除了配备一流的师资和实验条件以外,按照“(数量)精,(质量)优”来确保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水平,同时强调在中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人文素养、团队协助等),以期解决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只重专业技能而缺乏职业发展潜力的问题,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大的空间。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信息大类知识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研究从感知层(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核心控制等)到网络层(包括传感网络、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再到以面向产业和行业应用的应用层相关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重点突出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具备信息领域多学科交叉基础知识和技能,系统掌握电子设计、传感器与传感网络、嵌入式、智能识别与信息处理、宽带通信、计算机应用与网络、软件设计等相关技术,能够从系统层面和关键技术层面从事物联网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本专业学生经过进一步的专业定位和深造将成为从事与物联网技术相关专业(含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的研究型人才。
【就业方向】&(家长/同学)问:这是个万金油专业或者拼凑出来的专业?” 毕业后如何能够跟其它信息类专业竞争?
&答:的物联网专业充分考虑了信息大类培养知识体系和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整个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验)建立在科学优化的基础上,注重不仅是短期的技能培训和知识学习,而是进一步为学生职业发展考虑,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 按照专业培养计划,通过学习与锻炼,本专业的学生在相关技能方面并不低于其它信息类专业,而且更能够在物联网应用(或其它信息领域应用)的系统层面(架构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显现巨大的综合优势。相信大家对这种人才目前的稀缺性和未来的发展前途毫不怀疑。
&&& 另外,本专业与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保研、直博、卓越工程师等)相衔接,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机会。
通信工程专业
【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校就创办了“无线电技术专业”,是全国最早设办该专业的高等学校之一。本专业现有自上而下完备的学科体系,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和省级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三个二级学科博士与硕士授权点,以及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与专业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点实力雄厚,特别是通信与信息处理领域,在国内外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大的影响力。通信工程本科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四川省品牌专业,具有通信技术与智能交通相结合的鲜明特色,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本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与、、并列19名,2010教育部本科通信工程专业评估为A+,2011年教育部通信工程专业评估为A级第18名。年通信工程专业某评估机构排名第10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秀、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熟练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和工程技术,还特别以轨道交通通信建设与发展为主战场,同时又注重培养能适应全社会需求又具备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运营和维护和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研发能力的高级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研究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与处理,以及在计算机通信、卫星、光纤、蜂窝、移动、数据通信和多媒体技术、数字程控交换、电视、智能仪器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本专业特别以轨道交通通信建设与发展为主战场,同时又注重培养能适应全社会需求的通信与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我国通信与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输送急需的科研、管理、生产等人才。
【师资与科研】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师26人,实验员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25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学位,博士生导师12人,大多有海外学习和工作背景,拥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国家、省部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优秀学术骨干,师资队伍学历与学缘结构优化,已形成一支朝气蓬勃、富有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本专业教师以强有力的科研背景支撑本专业的建设,承担了各种国家顶级的科研计划项目,包括“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军口“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攀登计划项目、科技部中外合作项目、铁道部和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等大量科研课题。同时,也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与华为公司等企业成立了联合研发基地,在车辆无线通信、智能车辆系统、轨道交通传感技术与网络等方面形成特色,取得一批面向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需求的实用化成果。获得数十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发表了数百篇SCI、EI、ISTP收录的研究,出版了多部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英文学术专著和教材。
【学科建设平台】
支持学科发展的“移动通信实验室”、“信息编码与传输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信息协同与物联网工程”等均为科研型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通信工程专业获得国家“211”、特色“985”、“2011”等平台建设的重点支持,并拥有通信工程实验室、国际知名IT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以及以成都电信局交大分局为基地在内的良好的办学条件。
【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通信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现代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DSP原理与应用、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网络、铁路无线通信、光通信器件原理及应用、多媒体宽带无线通信、通信与信息理论基础、纠错编码原理与应用、光网络、自适应信号处理、现代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
【深造及就业方向】
由于培养的本科生知识面广,实际动手能力强,毕业生以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踏实的工作态度颇受社会的青睐和好评。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保送和考取校内外研究生比例35%以上。保送或考取的科研院所除本校外,还包括中科院、北邮、电子科大、上海交大、、西安电子科大等国内知名通信专业高校,以及众多国际知名大学。与法国、美国、加拿大等著名大学有校际交流与留学计划。毕业生遍布全国通信、电子领域的各大运营商、制造商、公司、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及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神州数码、迈普、摩托罗拉、腾讯、华为、中兴、大唐、普天、铁科院、通号院、铁二局、成都地铁、广州铁路局、北京铁路局、电子部10所和30所、凌成科技和迈普等单位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
实验室情况
坐落于犀浦校区的信息学院本科教学实验中心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国家级及省级特色专业为支撑,面向高速铁路、云计算、物联网等国家重大需求、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已形成符合学生培养目标,结构合理、资源优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实验中心近年来通过教育部修购计划支持,总投资额达到24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4000多平方米,已经形成以“电子技术实验室”(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和“软件工程实验室”为基础, 8个本科专业实验室为主体的高水平综合实验中心,承担着学院实验教学以及各类国际国内大赛、和实训任务。实验中心突出以科研为本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理念,注重教师科研实力、科研成果向教学环节的转化,通过为学生提供合作性、问题性和性学习的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此外,实验中心近年来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效。到2011年底,实验中心挂牌的校企共建实验室已达13个,共建方包括Intel,Altera,Xilinx,Ti,富士通、GE等多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共建内容涵盖了设备捐赠、人员培训、产品研发、高端产品技术支持、系统集成等多个方面。共建实验室不仅带来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最新的业界发展趋势、最先进的产品设计理念以及最高效的管理方法。近年来,中心还与华为、富士通、华迪、铁二院、成都铁路局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广泛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列表:
标签:专业分数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尽年光是此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