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 恒星有多少恒星

银河系除了恒星外还有多少行星_百度知道
银河系除了恒星外还有多少行星
提问者采纳
考虑到行星既不能离恒星太近也不能离恒星太远,这样银河系中有生命栖息的行星数目就是6亿颗,银河系中带有行星系统的恒星约占恒星总数的93%银河系约有3000亿颗恒星,这种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恒星约有2/3。鉴于生命起源必须具备碳。如果这些星球上生命进化历程也和地球类似,加之质量不小于地球质量40%的地球型行星仅为其中一半,故需再减0.5亿颗,来不及孕育生命,每两颗第二代恒星的生态圈中才会有1颗具备所需元素条件的行星,这种恒星约有1/10。因为还有近8%的行星太年轻,即4.16亿颗,而它们一般只存在于老的恒星瓦解后的尘埃形成的新恒星及行星系统中、氮,因此应在第二代恒星的行星系统中寻找。每两颗地球型行星中大概有1颗可孕育生命,即520亿颗。由于行星上的生命要靠恒星的光和热来孵育,即750亿颗,故这样的行星约有13亿颗,即52亿颗,故要求恒星的质量不超过太阳的1.4倍和不小于太阳的1/3。据推测。天文学家认为,那么拥有丰富多彩的陆地生命的行星将近70%,约为100万颗、氢,以避免过热或过冷,这种太阳型恒星约占总数量的1/4、硫这样一些元素,即2800亿颗,估计这个比例大概为1/400。其中一部分行星生命也会进化为智慧生物,形成它们自己的文明,因此可繁衍生命的行星约有6.5亿颗、氧,太阳仅是其中的1颗
其他类似问题
银河系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很多,就像浮云一样
可观测的数量级在十的十二方
太阳系的行星尚且不计其数,更何况银河系中的?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银河系有多少恒星?_中国天文知识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75贴子:
银河系有多少恒星?收藏
科学家预估整个约有2000亿颗恒星。有10亿颗发着黄光的老年恒星。但在银河系的旋臂上会有新的恒星不断产生,银河系的恒星数会不断增加
1楼 20:50&|
相关的贴子31674127139相关的图贴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中国天文知识“的信息,请&或您好, []|
贪婪饥饿的银河系:吞噬邻近矮星系的恒星流
[导读]最新研究发现银河系具有很大的胃口,目前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吞噬邻近的矮星系。近期天文学家观测到两束从邻近矮星系“撕破”的恒星流朝向银河系。
近期天文学家观测到两束从邻近矮星系“撕破”的恒星流朝向银河系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 )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新研究发现银河系具有很大的胃口,目前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吞噬邻近的矮星系。近期天文学家观测到两束从邻近矮星系“撕破”的恒星流朝向银河系。 由英国剑桥大学谢尔盖-科普索维(Sergey Koposov)和瓦西利-贝洛库罗夫(Vasily Belokurov)组成的天文学家小组发现银河系南部出现两个恒星流,它们是由撕裂人马矮星系产生的。科普索维说:“我们长期认为当较小的矮星系落入较大的星系,将受到巨大潮汐场作用被牵引形成延长的恒星流。”人马矮星系曾是银河系最明亮的卫星星系之一,目前受巨大潮汐作用力影响,这个矮星系被压缩和延伸,在星系的另一侧分布着残骸。它当前的体积非常小,在过去十亿年里已失去了一半的恒星和气体。在近期发布的斯隆数字化巡天数据中,科普索维和研究同事分析了1300万多颗恒星的密度地图,其中包括:银河系南部天空。最新勘测数据显示,源自人马矮星系的恒星流分成两束,星体较多、较明亮的一支恒星流在星体较少、较昏暗的另一支恒星流一侧。剑桥大学天文学协会的温-埃文斯(Wyn Evans)称,人马矮星系颇似一个“四尾怪兽”。该项研究合著作者、悉尼大学的杰伦特-路易斯(Geraint Lewis)说:“或许人马矮星系与超级暗物质或者另一个卫星星系相碰撞,从而使恒星流分离成两束。”
相关微博:
为什么科学家不研究是用什么动力在银河系运动呢,他的速度那么快,如果能研究出来那不是不要任何动力系统就可以在银河系中运动啊 【评】“百年星河”计划:NASA欲造飞船离开太阳系
传说,日,地球、太阳和银河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将连成一线,黑洞强大的影响力将与太阳叠加,给地球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实际上,若干年之内这几个天体并不会连成一线。退一步说,即使这些天体走位华丽的连成一线,它们对地球的影响也没有我们头上的月亮大:
相关组图:
[责任编辑:joeyjia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科技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排行财经数码科技科普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太阳只是已知宇宙中 3000 万亿亿个恒星中的一个,人类是如何知道有多少恒星的?
按票数排序
这是一个很好的量级估计问题, 不过想了很久,还是没有办法逃脱一些观测上好像突然蹦出来的数字。就当讲故事好了:如果想知道宇宙中有多少颗星,首先要搞清楚银河系里有多少恒星?银河系的恒星数目 X 宇宙中星系的数目,这个和宇宙中恒星的数目就差不多了。那么银河系中有多少恒星?数数?如果一个人活130年,穷尽一生,不吃不睡的数数,每秒钟也要数到100下,才能数清。事实上,这个根本不可行,不是我们造不出计数的工具,而是我们不能够看到银河系里所有的恒星。具体两个原因,距离和尘埃吸收。(我很想引一下这张图, 18世纪,真有天文学家这样数过星星,他的名字叫做William Herschel。中间的那个大点的黑点就是太阳的位置。但是地球人还没有意识到有尘埃吸收这回事情,所以Herschel当时数星的结果,发现太阳差不多就在这个“银河系”的中间稍微偏离一点点。现在看,这个观测现象是很容易理解的。你可以推测一下银河系的真正中心在这张图的左边还是右边。)(我很想引一下这张图, 18世纪,真有天文学家这样数过星星,他的名字叫做William Herschel。中间的那个大点的黑点就是太阳的位置。但是地球人还没有意识到有尘埃吸收这回事情,所以Herschel当时数星的结果,发现太阳差不多就在这个“银河系”的中间稍微偏离一点点。现在看,这个观测现象是很容易理解的。你可以推测一下银河系的真正中心在这张图的左边还是右边。)这两个因素都导致观测到的星体变暗。一般而言,由于星际尘埃的吸收,我们在银盘上看到的恒星距离都在5000光年以内,银河系的尺度要100,000 -120,000光年:实际上你只能数清1/8000空间里的星星。怎么办?目光要放得长远些。银河系是一个漩涡星系,宇宙中别的地方也有这种星系,朝着我们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多了,就发现这些星系的亮度分布(恒星是最重要的光源)可以很好的用某个函数描述。这个函数应该也能够描述我们的星系,然后估计出恒星的分布轮廓。现在知道一个区域的恒星数目,函数其他地方的恒星数目也就可以估计出来了[1]。整体加起来一算:大致400,000,000,000考虑到误差,再加减个50%吧奇怪吧?就在银河系这么一个小角落,却估计出了整个星系的一些性质(途中银河中间的那些黑的结构就是由于星际尘埃遮挡,后面的星光被吸收的缘故)(途中银河中间的那些黑的结构就是由于星际尘埃遮挡,后面的星光被吸收的缘故)然后,宇宙中又有多少个星系呢?基本上还是类似的问题,我们只能看到有限的宇宙。要记得,我们住在银河系的一个大盘子里面,盘子里“乌烟(dust)瘴气(gas)”的,顺着盘子看,看不了多远,然后只能垂直这盘子往两头看。星系由那么多的恒星组成,大部分还是蛮亮的,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星系可以离我们很远。但是啊,总是有小个子的,营养不良的,看上去就不照的。为什么要关心这些看上去不怎么重要的星系?一来,个体小,不见得总数目少;二来,星系还有更大个的,把大的,小的都统计出来,才不会导致样本的采样偏差太大。观测这类暗弱的星系很困难,需要长时间的观测,很多的人力财力。不过还好,在统计上,大尺度看来,可以认为宇宙是各向同性的,把一个方向的数目统计清楚了,其余的地方皆是如此。所以有了Hubble Deep Field [2],用Hubble朝着天空中0.04个平方度的地方使劲看,差不多也就天球的27,000,000分之一。经过了一些不想详述的计算和考察(比如怎么估计距离,有没有数目的演化等等),大概评估出来Hubble能够看到80,000,000,000个星系[3]。、于是把两个数乘起来吧:80,000,000,000 400,000,000,000 but,这个和题目的答案不一样,怎么办?囧,领会精神就好 [4]-------------------------------------------------------------------------------------------------------------------------------------------[1] "现在知道一个区域的恒星数目,函数其他地方的恒星数目也就可以估计出来了"这里确实我们可以比较准确的知道太阳系周围一定距离内的恒星数目,但是还需要知道太阳系周围可观测的这个区域在银河系中的位置,这样才知道这个值的在函数上对应的位置坐标是多少,才有后面说的估计其他地方恒星数目的事情。可参见私以为 这里给出了更接触实质的解答。看起来可能比较tough,恐怕这里也那样风格做个回答,大家都被吓跑了。但是那样的才算是科学,做天文的不是抱着个望远镜看星星,感叹人类渺小那样的形象。[2] [3] 关于Hubble能够看到的星系数目做一个补充:简单说, Hubble是目前人类最有力的望远镜(之一),可以观测到很深很深的地方(即可探测到相当远的天体信号)。它进行了一类项目叫做“深场巡天(观测)”,就是选好一块天区,就把望远镜指向那里,一动不动,把那个地方的天体信号统统记录下来。说的Hubble Deep Field是95-98年完成的项目,在年,它又进行了一个叫
的项目,就是前面说的“Hubble Deep Field”的增强版,花了大概11天的时间,对天球的1/12,700,000进行图像的拍摄
。观测完毕,处理图像,然后开始数拍到了多少个星系(也不是简单数数就可以的,具体细节无法说),最后大概10,000个星系,然后10, 000*
12,700,000 = 127,000,000,000
(你看又和上面的数字不太一样了,不过量级是对的)。这里用的假设就是宇宙各个方向从统计的角度上看,是一样的。这个是信念,也是观测上证实了的。在2012年,Hubble又完成了一个叫做的项目,也是类似的项目,观测的天区更小,也更深。估计是它退役之前的最强版了吧。当然,这里要附注的是,这些项目的科学意义远远不是说来估计一下宇宙中有多少星系这类东西,"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尽管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有趣,但并不对我们对宇宙的本质问题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科研不是这种简单统计一下就能做出来的[4] 我自己数错数了
-_-||| 只是差了一个数量级
一句话概括:一个星系包含千亿个恒星,可观测宇宙中包含万亿个星系,两个数字相乘就得到千万亿亿这个数了。这些数字来自观测和基于观测做出的理论模型。下面是粗略估算的细节:先说明一下:a^b表示a的b次方,即b个a乘起来,比如10^8就是8个10乘起来,也就是一亿。a. 可观测宇宙大小:宇宙年龄是137(或138)亿年,于是,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宇宙大小可看成137亿光年,可近似为10^10光年。宇宙年龄来自观测+理论,但如果仅仅是数量级的估计,你可以取地球的年龄作为宇宙年龄(只是三倍的不同)。补充:为什么强调“可观测”宇宙?这是由于,因为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很远处发出的光线还没来得及到达地球。b. 星系之间的典型距离是百万(10^6)光年量级(这是个观测事实)。于是可观测宇宙中有(10^10/10^6)^3 = 10^12个星系。这里的三次方就是简单的体积计算。我还没想好有没有可能不依赖观测估算星系之间的典型距离。c. 一个普通星系大概包含千亿(=10^11)个恒星。这个数字也可以这么估计得到: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大概距离我们几光年远,我们不妨假定这就是恒星之间的典型距离。银河系的半径几万光年,厚度几百光年。把这里的“几”全部取成5,可得银河系包含的恒星数为(5*10^4)^2 * 500 / 5 = 2.5 * 10^11。d. 所以可观测宇宙中包含大概10^12 * 10^11 = 10^23个恒星。e. 10^23 = 10^7 * 10^8 *10^8 = 千万亿亿,嗯,跟题主说的只差三倍。三倍的误差对这里粗略的估计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了。10^23这个数字碰巧跟阿伏伽德罗常数差不多,颇有“科幻”的空间。另,太阳包含大概10^57个原子,所以整个宇宙大概包含10^23 * 10^57 = 10^80个原子。海外文摘――银河系中的气体正在耗尽?
银河系中的气体正在耗尽?
Bruc Dorminey 文 Shea 编译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的新结果显示,银河系的恒星工厂正在高速运转,它会在10亿年之内耗尽所有的气体。
  对于绝大多数偶然抬头望星空的人来说,夜空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亘古不变的。但是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我们的银河系正经历着宇宙生与死的循环。
  银河系的银道面是恒星形成的地方。天文学家估计,这里每年总共会生产出5个太阳质量的新恒星。但是这一生产效率也许很快就会被提高。
  在黑暗的夜空中,肉眼大约能看到6,000颗恒星。其中绝大多数的质量比太阳大,也比太阳亮。这些大质量恒星会快速地演化,并且在它们诞生之后的5千万年内就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死去。
[图片说明]:恒星形成区RCW 49是银河系中恒星的最高产区之一。这张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所拍摄的照片揭示出了在可见光下不可见的数百颗恒星。RCW 49位于半人马座,距离地球13,700光年。版权:NASA/JPL-Caltech/E. Churchwell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但是银河系大约4千亿颗恒星中占大多数的是质量比太阳小的中年或者老年恒星。这些红色的低温恒星会发出看不见的红外辐射(热)和少量的可见光。因此,为了了解银河系中恒星形成的详细情况,天文学家就需要把他们的视野拓展到红外波段。
  为此,天文学家们使用美国宇航局对红外辐射极为灵敏的斯皮策空间望远镜为银河系号了一把脉。由“斯皮策”所进行的两个互补的巡天所得到的结果已经开始改变了天文学家对于银河系中恒星形成的看法。初步的结果显示,银河系目前如此高产的恒星诞生率维持不了10亿年。
银河系的红外脉搏
  “斯皮策”的红外中银道面非常巡天(GLIMPSE)和内银道面多波段成像测光巡天(MIPSGAL)对银道面进行了迄今最高灵敏度和分辨率的观测。MIPSGAL的首席科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肖恩?凯里(Sean Carey)说,即使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些大尺度的观测也绝对是最佳的。这是因为在十年之内没有哪一个计划能集灵敏度和大视场于一身。
  这两个巡天覆盖了银道面上下各1°、银心两侧各65°的天区。它们在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观测了从银河系中央核球到旋臂在内的银河系结构。
  “GLIMPSE所观测到的大部分恒星是以前从没有见到过的,”GLIMPSE首席科学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天文学家埃德?丘奇威尔(Ed Churchwell)说,“在我们观测到的天体中有许多天体是2微米全天巡天已经观测到过的,因此两者之间可以进行交叉认证。但是,即使是在近红外波段,尘埃也会限制可观测到的恒星数量。所以GLIMPSE星表中所给出的1.1亿颗恒星并不全是新发现的,但是其中大部分是以前没有观测到过的。”
[图片说明]:猎户星云(M42)从地球上看起来蔚为壮观,银河系中其他的恒星形成区则相形见绌,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距离我们近而造成。版权:NASA/JPL-Caltech/T. Megeath (University of Toledo) & M. Robberto (STScI)。
  在“斯皮策”发射之前,对银河系中恒星形成区数目的标准估计值在5,000到7,000之间。根据新的数据,天文学家可能不得不把原来的这个数字翻倍。初步的结果显示,这个值可能在10,000到15,000之间。
  GLIMPSE还观测了恒星泡、恒星外流和原恒星。MIPSGAL所观测的目标温度比GLIMPSE更低,其中包括了恒星形成区中的尘埃以及即将形成的恒星。MIPSGAL还观测了处于生命尾声的恒星,这些恒星会膨胀并且开始损失质量形成尘埃壳层。
猎户星云――并没有想的那么大
  此外,这两个巡天都证实,天空中被研究的最多的恒星形成区猎户星云(M42)和更遥远的恒星形成区比起来其实并不大。天鹅星云(M17)、船底星云或者是RCW 49中的恒星形成活动都能让猎户星云相形见绌。恒星形成区中的星团通常可以包含有几百到上千颗的恒星,这些恒星中的绝大部分又位于双星系统之中。
  “我们发现了大量以前没有见到的恒星形成区,且这些恒星形成区遍布每个角落,其广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丘奇威尔的博士生马修?波维奇(Matthew Povich)说,“人马座中的M17其实是一个巨型的恒星形成区。它包含了一个质量相当大的星团,其中还有几颗银河系中最亮的年轻恒星。正如M17所显示的,在不同时间都会有恒星形成,因此通常很难区分。”
[图片说明]:天鹅星云(M17)位于人马座,距离地球大约5,500光年。其中的恒星形成速度甚至比猎户星云还要快得多。版权:NASA/ESA/J. Hester (ASU)。
  当天文学家试图要计算银河系中的恒星形成率是否真的比现在预期的要高的时候,这一不确定性就会让人对此尤为困惑。不过,GLIMPSE的初步结果还是显示银河系中的恒星形成率可能需要大幅度地上调。
  丘奇威尔的小组估计了M17中的恒星形成率,发现大约是每年0.008个太阳质量――远高于银河系中的平均水平。由于只详细研究了几个大的恒星形成区中的恒星形成率,因此很难精确地给出最新的银河系全局的恒星形成率。且由于这个问题本身的尺度和复杂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
  即使如此,银河系中的恒星形成区大多分布在距离银河系中心10,000到30,000光年的范围内。而太阳系到银心的距离大约为26,000光年,差不多正好位于盾牌-半人马旋臂和英仙旋臂之间。
  在这个距离上,星际物质中原子和分子的比例大约是五五开。在这个距离之外,氢原子就会在星际环境中占据主导。由此在太阳绕银心转动的轨道以外,恒星形成率就会快速下降。
高产的银心
  然而,银河系中质量最大的一些恒星形成区都非常靠近银心。例如,拱形星团(因毗邻射电观测到的拱形纤维结构而得名)到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人马A*的距离不到几百光年。
  “斯皮策”对银心也进行了观测,但是由于那里太亮,因此没有呈现出那些星团的更多细节。这些星团必定是最近才形成的,因为它们拥有大质量的恒星。但是形成这些星团的分子云比外部旋臂转动的速度要快好几倍,所以很难理解它们是如何把足够的物质聚拢到一起进而形成恒星的。
[图片说明]:斯皮策空间望远镜观测到银河系中心区域。其中用黄色圆圈标出的三颗恒星是首次被发现的。银河系中心充满了恒星、气体和尘埃,是恒星形成重要场所。版权:NASA/JPL-Caltech/S. V. Ramirez (NExScI/Caltech)。
  按照推测,先是一片稠密的分子云发生碎裂,然后这些碎块吸积周围的物质引发了恒星形成过程。年轻恒星的光亮会产生星风,这会使得恒星难以吸积更多的气体。当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落向恒星的时候,它也会绕着恒星旋转。因此它并不会径直下落到恒星的中心,而是盘旋着前进。
  这就会产生离心势垒,使得物质无法靠近恒星。年轻的原恒星打破这一势垒的办法之一就是把物质送入它的偶极外流。在这个过程中气体喷流会从原恒星的两极往相反的方向喷出。这使得下落的部分物质可以进入吸积盘,并且最终掉到恒星上。这样一个盘就会向恒星的表面输入物质,随后还有可能在其中形成行星。
  虽然如此,但银河系中大部分的恒星形成可能是由大尺度的密度波所触发的。当巨分子云进入旋臂的时候,就会被密度波扫过。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马克?里德(Mark Reid)指出,由于旋臂转动的速度大约是整个银河系的2倍,因此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
从星云到恒星
  猎户座中的恒星形成区在最近1千万年的时间里已经产生了数千颗恒星。这些恒星形成区的大小从60到300光年不等,质量可以达到100万个太阳质量,是银河系中最大的结构之一。
  绝大多数的大质量O型和B型恒星都形成于巨分子云。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引力通常会把它们束缚在形成它们的星云之中。但是当这些大质量恒星开始发光之后,它们的紫外辐射就会驱散这些气体。此外,由于巨分子云内部的动力学作用,这些大质量恒星也会很快被甩出它们的巢穴。猎户座中的参宿四就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在它形成之后的1千万年里它已经向外运动了150光年。
[图片说明]:船底星云(NGC3372)距离地球10,000光年。这张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所拍摄的红外照片显示的是这一星云中的恒星形成区。左下角为可见光波段的照片。版权:NASA/JPL-Caltech/N. Smith (Univ. of Colorado at Boulder)。
  银道面中的绝大多数星团都不会存在很长时间。它们之间的约束并不紧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恒星回往各个不同的方向运动。
  为了形成,巨分子云必须在几百甚至上千光年的距离上积聚气体。这个过程估计要花2千万年的时间来完成。由于星云内部的超音速湍流和磁场与引力坍缩之间的对抗,巨分子云可以保持“平衡”。
  但是一旦达到了临界状态,巨分子云就会开始碎裂成稠密的恒星形成核。膨胀的超新星壳层、旋臂密度波、来自O、B型恒星的膨胀恒星泡或者是巨分子云中湍流和磁场的耗散都会触发这一过程。
  当恒星形成核生长的时候,它的温度就会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氢分子就会被离解成氢原子。这个核就会变得引力不稳定进而坍缩,这标志着初期恒星体阶段的开始。随着引力收缩加热初期恒星体,它们首先会燃烧氢的同位素氘。
  为了成为一颗“真正”的恒星,初期恒星体必须要启动氢聚变反应。为了做到这一点,恒星核心的温度就要上升到大约1千万度。
[图片说明]:仙王座中正在成长的类太阳恒星L1157,它的年龄大约只有几千年。对于这样的年轻恒星,它会从两极向相反的方向形成喷流。同时它还会具有一个尘埃盘,其中可能会有行星形成。L1157位于大量的不透明尘埃之中,因此只有在红外波段下才能看见。版权:NASA/JPL-Caltech/UIUC。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不同的恒星其内部的物理状态会差上好几个量级,但是它们的外表却都惊人的相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体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麦基(Christopher McKee)说,“但在通常情况下,只要改变初始条件就会改变结果。”
  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环境是如何影响一颗形成中的恒星的大小的。除了纯粹的兴趣之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将为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提供一个把银河系和恒星演化联接起来的工具,同时还能对宇宙中有多少普通物质进行限制。
  质量小于0.08个太阳质量的天体温度太低无法启动氢聚变。这些“失败的恒星”被称为褐矮星。在另一个极端,质量超过150个太阳质量的天体由于不稳定也不会存在下去。这样一个大质量天体会因为温度太高,它所产生的能量将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将星体束缚在一起的引力能。观测证据显示,我们银河系中恒星的平均质量大约为0.5个太阳质量。
  “天文学家相信绝大多数的恒星形成于分子云中高密度核的引力坍缩,”法国巴黎天文台的天体物理学家帕特里克?埃内贝勒(Patrick Hennebelle)说,“问题是这个核中有多少质量最终组成了恒星?另外,一个核是只形成一颗恒星还是会形成一个小型的星团?在观测上已经知道,恒星的质量直接和发生在分子云中的物理过程有关。”
开始第二代
  虽然GLIMPSE小组只能对巨分子云中复杂的全局动力学细节进行推测,但是它已经确认了一种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的新机制。这一过程始于大质量的O、B型恒星以及它们膨胀的高温气体泡。天文学家估计,在银河系中大约有2万颗这样的大质量恒星。
  GLIMPSE观测到了591个恒星泡,它们就像球形的活塞会挤压周围的气体,并且引发下一波的恒星形成。到目前为止,“斯皮策”已经发现了数个初期恒星体候选体,它们的形成可能就是由这些膨胀的气泡所触发的。
  这些气泡会挤压并且推动气体。当这些被压缩的气体进入了某些已经稍稍偏离引力平衡的区域,增加的密度就会引发坍缩并且开始形成恒星。对这一结果的确认不仅来自对单颗恒星周围气泡的观测,还来自于它们自身――当被激发的氢分子撞入周围的星际介质的时候,它们会在伪色彩的红外图像中形成绿色的模糊辐射区。
[图片说明]:拱形星团距离银河系中心不到几百光年。目前天文学家还无法确定银河系是如何把物质聚集起来形成这个银河系中密度最高的星团的。版权:NASA/ESA/D. Figer(STScI)。
  GLIMPSE已经发现了300个左右的细长、延展“绿色模糊区”――它们就是原恒星的偶极外流。这些外流和活动星系中央的类星体所产生的喷流非常相似。不过这些绿色模糊区在这里则是单个恒星泡可以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的观测证据。
  然而,恒星形成最终还是会受银河系自身条件的限制。除非有内落的星系际气体或者是吸积近邻的矮星系,否则银河系中能用于恒星形成的气体总量是有限的。虽然银河系中还有几十亿个太阳质量的低温分子氢,但是天文学家也在思考银河系将来是否也会经历能源危机。
  “估计显示,银河系会可能在10亿年之内耗尽分子气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家利奥?布利茨(Leo Blitz)说。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II型超新星会向周围的星际介质抛射大量的氢。就算是没有经历超新星爆发的恒星也会在红巨星阶段抛射出它们绝大部分未被使用的氢。麦基估计,恒星质量的大约30%最终会回到星际介质中。
  我们的太阳形成于45亿年之前,但是它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就像我们的血肉之躯最终会被再循环一样,太阳也会奉献出它从未使用过的氢去点亮另一颗恒星。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欣赏这所发生的一切。
(本文已刊载于《天文爱好者》杂志2009年第9期)
出自:Astronomy
发布日期:2009-01
工作组制作
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致电:}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