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近十年的变化

  2月26日,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共同举办了“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主办方代表、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天则研究所张曙光等有关专家学者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论坛就目前社会上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如果当局在2011年不能持坚决态度,采取强有力措施,始终有效抑制过高经济增长冲动,防止通货膨胀上升,尤其是控制M2增速使其回归正常水平,那么,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如果M2增速能够控制在14%,那么,2011年的CPI有可能从基准模型预测的5.4%下降到4.15%。  ■
人民币升值并不是降低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同时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也不大;反而有可能加重国民经济对投资的依赖。因此,试图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调控通货膨胀的方式不利于当前调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的税负基本一致。这样的税制安排显然是不太公平的,不利于缩小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不利于扩大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因此,必须尽快进行所得税结构调整,实现公平税负。
  2月26日上午,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在京联合举行“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发布会”,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报告。报告认为:2011年中国经济将延续2010年态势,GDP将增长10%以上;但是通胀压力较大,CPI指数可能突破5%。为了有效控制通胀,宏观经济当局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应适当抑制各地的经济增长冲动,在政策措施上严格控制M2的增长速度。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是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合作开发的一个以转型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为背景,以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为基础,以先进的宏观经济建模技术为支撑,利用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数据构建出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旨在进行短期预测的宏观经济动态计量模型。模型采用结构性方程组,不仅可以进行宏观经济预测,而且可以进行政策模拟,定量评估被评估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双方研究人员自2005年起研制这一模型,2006年7月,CQMM模型投入使用。自2006年7月开始,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课题组每年两次定期在北京和新加坡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报告,公布课题组对中国经济未来两年八个季度的主要经济指标的最新预测、对相关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政策模拟的结果和宏观经济政策建议。本次发布是CQMM的第十次预测报告发布。  在过去五年里,根据研究需要,课题组对CQMM模型做了许多重要改进。最初的CQMM模型只包含投资、消费、进出口、外汇储备和货币五个模块;经过多次改进和扩充,目前CQMM模型已扩展为9个模块109个变量,模型的功能大为提升。本次预测,模型在数据处理上又做了重要改进,首次在中国发布了与国际接轨的年度化季对季增长数据,更为准确地刻画宏观经济的动态。  从过去5年的运行情况看,CQMM不仅弥补了当前国内年度宏观经济模型难以有效进行短期预报的不足,而且能够把握和刻画中国经济结构在较短时期内较大转变的事实,成为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及企业单位赖以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的重要依据之一。CQMM的研制与运行为改善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本次预测是CQMM模型的第十次预测。本次预测的主要目的有:(1)基于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对2011年和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展开预测;(2)模拟现行的通货膨胀对城乡不同收入群体收入与消费行为的影响;(3)模拟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性;(4)依据模型模拟结果,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与展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次报告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10.3%的增速。但是仍然延续了“投资驱动”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主导型投资在外部市场逐步恢复时没有及时退出,导致总投资因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同时增长而快速扩张,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食品及居住类价格的推动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侵蚀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抑制了全社会居民消费需求扩张,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下滑。这说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尽管已受到高度重视,但其实现仍须努力。  2011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并确定了4%的通胀目标。尽管年初通过调高存款准备率和利率紧缩流动性,但是,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级政府加快增长欲望强烈,信贷扩张压力依然很大。因此,2011年M2增速很可能突破目标水平,达到18%。模型预测,2011年GDP可能增长10.13%;但CPI将上涨5.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可能上涨至7.92%,GDP平减指数将提高到8.55%。2011年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将为27.45%,比2010年提高2.88个百分点,表明通货膨胀压力依然来自投资需求扩张带动的价格上涨。  此外,受人民币升值影响,2011年进出口增速可能回落。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同比增速预计为22.3%,比2010年下降9.1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预计29.81%,比2010年下降9.6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减少的态势还将持续。受通胀影响,2011年按不变价计算的居民消费总额增速可能降至7.41%,比2010年下降5.74个百分点。  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当局在2011年不能持坚决态度,采取强有力措施,始终有效抑制过高经济增长冲动,防止通货膨胀上升,尤其是控制M2增速使其回归正常水平,那么,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如果M2增速能够控制在14%,那么,2011年的CPI有可能从基准模型预测的5.4%下降到4.15%。其他价格指数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也会较大幅度下降。但是,M2增速下降会导致投资增速明显下滑,使GDP增速从基准模型预测的10.13%下降到9.37%。为保证民间投资需求的正常扩张,2011年应控制好以国有银行信贷扩张支持的政府主导型投资需求的扩张。在民间资本投资需求全面恢复后,必须坚决地抑制各级政府主导型投资的扩张。  报告就通货膨胀对城乡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进行了政策模拟。假设发生一次性通货膨胀冲击,使CPI涨幅从1.5%提高到4.5%,模型计算发现,农村居民CPI的上涨幅度将高于城镇居民CPI涨幅;城镇家庭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因通货膨胀下降3.7%,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将下降7.92%;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将减少2.72%,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将减少7.92%。总的来看,CPI上涨对农村居民的冲击大于城镇居民,对低收入群体的冲击远远大于高收入群体。  针对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近提出的人民币加快升值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实现中美贸易平衡的看法,课题组进行了政策模拟,假设人民币连续两年平均每年对美元升值15%。模拟显示,人民币升值不是降低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原因是:(1)中国目前出口对汇率变化缺乏弹性;(2)虽然人民币升值可以导致一般贸易进口增速加快,但加工贸易进口增速将下降,两者相抵,总进口没有明显变化。人民币升值通过进出口贸易减少总需求、最后作用于通货膨胀的效果有限;(3)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型经济体,国内物价受进口物价影响不大,这也降低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在结构调整方面,人民币升值虽然能够使净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减少对外需依赖。但内需增长主要靠投资增长率上升,无法提高居民最终消费的增速。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的依赖程度,不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  根据上述分析,课题组提出下述政策建议:  1.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必须进一步明确态度,在控制通胀与追求增长之间做出权衡。  尽管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已经比较明确。货币政策转向了“稳健”,并在年初通过调高存款准备率和利率试图紧缩流动性,但是,宏观经济政策必须正视正在形成的通货膨胀危险,充分考虑我国现行经济格局形成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级政府都有着强烈的加快发展冲动。最近各地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以及正在召开的地方人大,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呼声很高,虽然,不少省市的“十二五”规划已经略微调低了增长目标,但大多仍在10%以上,有相当部分地区更提出未来五年翻番的目标。2010年,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实绩较大幅度地超过了全国增长率。如果今年中央政府不持坚决态度,采取切实强有力措施,整个经济的增长冲动将难以遏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8-9%的增长率、4%的通货膨胀目标,6.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以及14-15%的M2增速可能难以达到。因此,当前必须进一步明确态度:在控制通货膨胀与追求经济增长之间做出权衡,并在二者的数量组合上做出明确选择。  2.要实现将通货膨胀控制在4%的政策目标,就必须坚决地将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9%左右。  目前通货膨胀的主因还是各地对速度的追求以及因此产生的投资需求过度扩张。要抑制住投资需求的过度扩张,就要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不将速度控制在9%左右,今年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对投资资金来源的投资增速的预测结果表明,控制好以国有银行信贷扩张支持的政府主导型投资需求的扩张,是控制投资需求过度扩张的关键。在民间资本投资需求全面恢复后,必须坚决地抑制政府主导型投资的扩张。然而,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对GDP增长的追求、要素价格扭曲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都使政府主导型投资难以受到遏制;粗放型民间投资需求也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因此,问题的关键是中央应该在保证经济增长和限制通货膨胀之间有所权衡,有所取舍:如欲维持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则可能突破5%。如果希望将通货膨胀控制在5%以下,就必须下决心整治各地在GDP主义主导下的增长饥渴症,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将其抑制在9%左右。政策模拟结果显示,调整M2增速对降低通货膨胀非常有效。因此,要控制通货膨胀,必须有效地控制M2;即当前的货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紧缩。控制了信贷,投资将会明显下降,2011年的GDP增速将从10.13%下降到9.37%;但是2012年GDP却会从9.45%上升到10.03%。政策模拟结果说明:做好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工作,妥善控制通货膨胀之后,将有利于后续年份的经济良性发展,反之,欲速则不达。  3.务必使各级政府充分明确:当前控制通货膨胀是促进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  虽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较长期的任务,控制通货膨胀可以视为短期经济政策。但是,在目前,控制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因为,当前投资扩张冲动难以抑制正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因,“投资驱动、出口拉动”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投资扩张冲动难以抑制的根源。而在这样经济发展方式下,经济增长率可能因此较高,但是居民的收入从而消费需求却难以扩大,总需求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CQMM本次预测表明,不控制通货膨胀及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2011年的最终消费率还将持续下降,与此同时,以食品价格及住房价格高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实质性地侵蚀了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进一步压缩了总需求的扩张,加剧了宏观经济的结构失衡。因此,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抑制通货膨胀,首先必须控制投资过度扩张,也就有利于适度降低投资率;抑制通货膨胀,将使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得以保障,有利于增加消费,这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结构,实际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务必使各级政府充分明确:在当前,控制通货膨胀同时也是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应当把它作为落实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予以落实。  4.必须充分重视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阶层尤其是农村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影响,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  研究表明,近十年来,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没有显著变化,而且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之中。2010年食品价格上升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以及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CQMM的模拟显示,如果CPI涨幅比实际值提高3个百分点,即达到4.5%时,那么,城镇最高收入户所面临的CPI将会是4%,而农村低收入户所面临的CPI将会达到是6.3%。农村低收入户的人均实际纯收入将下降5.32%,而城镇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不过下降1.52%。农村低收入户的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将下降7.27%,而城镇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实际消费支出不过下降1.06%。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阶层尤其是农村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影响,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  因此,课题组提出:在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下,需要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以制造业为主的劳工工资水平,以保障城乡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课题组在此前发表的报告中就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必须逐步提高劳工工资,并认为它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在本次报告仍然坚持这一观点。原因是尽管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在逐步上升,但是,与此同时,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也在迅速上升,而且上升幅度明显超过劳动报酬增长速度。从而,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在劳动报酬提高的同时逐年下滑。通过计算并比较对中国出口产品最具潜在竞争力国家的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可以发现,中国的制造业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此外,中国在基础设施、国内市场、产业配套等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今后一段时期里即便较大幅度地提高中国的劳工工资水平,也不会因此而丧失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当通货膨胀正在侵蚀城乡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影响他们的消费水平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尽可能地保障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其次,必须着手所得税结构的调整,促进城乡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之间的税负合理。因为,现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的税负竟然是基本一致的。1995年我国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收入之比为90.4%,高收入家庭为91.2%;2000年我国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收入之比分别为99.4%和99.5%;2005年分别为93.9%和92.1%;2009年为91.1%,91.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的税负基本一致。这样的税制安排显然是不太公平的,不利于缩小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不利于扩大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因此,必须尽快进行所得税结构调整,实现公平税负。  第三,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扩大财政支出用于真正的民生领域的比例,切实保障经济保障房的建设资金到位。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与标准。  5.人民币升值要适当,不宜过快。应保持人民币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特别是不能将人民币升值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  首先,人民币升值并不是一个降低通胀的有效方法。其次,中国出口对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人民币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升值15%,仅能够导致出口增速小幅度下降虽然人民币升值可以导致一般贸易进口增速的加快,但由于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的下降,两者相抵,总进口增速变化幅度仅在1.5%左右。而且,国内物价受加工贸易进口的影响非常小,因此,人民币升值通过进出口贸易渠道最后作用于通货膨胀的效果相对有限。最后,人民币升值虽然能够使净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同时也会带动实际投资增长率的上升,但难以影响居民最终消费的增速。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有可能进一个加剧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的依赖程度,不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
  会上,各新闻媒体和有关专家就各自关心的问题做了提问和解答。  问:有金融方面的专家提出,今年的货币政策可能还会进一步收紧,那么在货币政策收紧的环境下,如何使中小企业的信贷,或者说非政府信贷不受到影响?  答: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资金市场的改革滞后。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不要用信贷规模总额来观察,而要观察全社会资金总量。它包括了很多非银行贷款带来的资金的变化,这部分的变化,其实我们了解非常少。在固定资产投资里面,76%都有自筹和其他资金,那么这些自筹和其他资金,筹集资金的成本多大?不大清楚。所以说,中小企业确实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问:不久之前国资委有个发布会,说国企的资产其实是国家的一笔储蓄,以后可以拿来用做社会保障方面,尤其是应对老龄化社会。请评价一下国资委的这个表态。  答:国有企业如果说承担了政府的公共职能,那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如果国有资产是与老百姓争利的,那是有问题的。比如咱们央企的房地产企业,如果是真正去承担保障性住房,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央企房地产企业没有一个去承担保障性住房,而是都在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去争,为什么地王主要是央企呢?因为他财大气粗。再比如,贷款问题,国有企业贷款的成本低于其他企业的贷款成本。大概一般的企业的成本是三点几,国有企业是二点几。  如果说央企真正承担了政府的公共职能,满足了社会的公共需求,可以说它是政府的储蓄,但是现在的国有企业没有做到这一点,这就是一个空话。  再说一个问题,咱们现在央企上交利润从原来的5%,10%,提高到15%。去年交了440亿,数量不多。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央企的利润和租金没有分开,把国有企业的效益虚拉上去了,你如果把租金部分扣除,他的效率有多高?咱们很多的央企上市了,现在都有股票期权,股票期权是按利润来评价的,把租金变成了利润,等于这些期权持有人多占了一块,因为他不应该按那个利润去行权。应该是先收租,再分利,然后收租和减税同行。
  问:在今年的两会上,大家可能会讨论关于新农村的问题,现在中国农村发展还不是很平衡,那么财政部在这方面,是不是有一些新的政策去推动中国农村的发展?  答: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财政部对三农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视的,把三农工作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实这几年财政支持三农的工作力度非常大,不仅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大,而且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这些年来,如果从总量来说,中央财政也好,地方财政也好,尤其是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力度,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这些年都是高于支出的平均增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三农的整个比重在提高。
  问:想问课题组一个问题,报告中预测的CPI数据比较高,M2的数据也比较高,那么是不是货币政策有可能在一定的时候有一个放松?如果有的话,是在什么时候?  答:虽然货币政策今年已经转向稳健了,但是我们考虑到今年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还有各个地方政府也正值换届选举。在这个情况下,今年各个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积极性还是非常大的。因此,尽管货币政策可能预设货币供应量增速在14%到15%这样一个目标,但是在我们的模型里判断,货币供应量水平可能会超过这个目标,增速达到18%。所以,货币政策可能在三四季度有所放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 联系我们 |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
当前位置:&>&&>& > 正文
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比较研究
时间: 08:20:32&&&&来源:河南省统计局&&&&
  从年的十年间,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居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然而,长期以来,居民收入的问题依然存在,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居民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已经成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作为社会消费的主体,城乡居民消费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原动力。从长期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不断创新、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才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本文将从现阶段平顶山市城乡间居民收入、消费的差距入手,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提出在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消费水平的基础上缓解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分配矛盾为原则的解决方法,进而达到构建和谐、稳定、繁荣新鹰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大力发展农村市场,国家出台了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开拓和完善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对于扩大农民消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政策、资金、技术上都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既是全社会交给流通企业的作业,更是政府要倾心真抓实干的大事。在新形势下,城乡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消费市场,流通工作的重要性大大增强,扩大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舞台。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610.14元,同比增长12.3%;全市农民纯收入为7518.2元,同比增长14.3%;城乡居民收入人均相差13091.94元。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916.9元,同比增长13.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131.37元,同比增长9.8%;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差10785.53元。由此看,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均存在较大差距,已成为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一、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现状及差距
  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的差距由来已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有效的竞争机制的引入,极大地释放了平顶山市居民的生产热情,激励了全市城乡居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特别是过去10年间,平顶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随之产生的收入、消费方面的差距虽然从收入比和消费比上看,10年来有所缩小,但从绝对量看,是明显增大的,城乡居民间的收入、消费绝对量的扩大,势必影响平顶山市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
  1、城乡居民收入现状与差异。
  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6095.77元,提高到2012年的20610.14元,10年间累计增加14514.37元,增长2.38倍,年增长12.95%;在此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2年的2061.00元,提高到2012年的7518.2元,10年间累计增加了5457.2元,增长2.65倍,年均增长13.82%。
  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例呈现缩小的趋势。2002年平顶山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值2.96:1(以农村居民为1,下同),2012年则缩小到2.74:1,10年间缩减了0.22个百分点。
  从收入水平的绝对额差距看,2002年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绝对值差4034.77元,到2012年其差距则扩大到13091.94元,年均拉大905.72元。从目前城乡调查的具体情况看,城市居民的收入多是反映的&工资性&方面的收入,一些居民能较&真实&地记账,能将部分福利、奖金记入其中,但其他隐性收入与支出能真实记录的还不多,而农民记账一般地不存在&隐形&收入部分,漏记现象相对较少,即使有这类现象的发生其金额也较小。如果考虑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其收入差距还将进一步增大。表一,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02年&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
  表一 年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情况(单位:元)
  注:城镇居民收入为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收入为纯收入,城镇居民支出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支出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表一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自2002年以来,各年度中虽然城乡收入比有起有落,但总的来说是与当时的农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年是农村经济发展增长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内城乡收入比值较小,随着城镇居民的收入幅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呈现快速增长,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明显快于城镇。虽然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加快了,但城镇居民的收入基数大,农民的收入基数小,这就造成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逐步扩大的必然结果。
  2、城乡居民总体消费现状与差异
  从表一中可看出,随着城乡收入的增加,势必带动消费的活跃和支出增大。在城乡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与收入差距拉大的大背景下,其消费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消费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生活消费总量看,平顶山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4607.51元,提高到2012年的14916.9元,10年间累计增加10309.39元,累计增长2.24倍,年均增速12.5%;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2年的人均1449.74元,提高到2012年的4131.37元,10年间累计增加2681.63元,累计增长1.85倍,年均增速为11.0%。
  从同一时期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支出情况看,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历年来都是居民消费的主要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所占收入的份量相对有所下降。从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农村居民从只能满足生存方面的消费并进行粗放的简单再生产向注重消费质量转变,生活质量提高较快;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虽然仍大于农村居民,但从其生活消费支出的内部结构分析,城镇居民却开始转向更高质量方面的消费了,现代化家电、购买和装修住房、购买家用汽车等成为当今消费潮流。另外,从恩格尔系数看,2002年平顶山市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9,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3.8;到2012年再来看这个指标,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36.8,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31.5,10年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仅2.3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缺下降了11.1个百分点,也充分印证了10年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实实在在提高。
  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情况也存在明显区别,城镇居民拥有量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见表二)。在城镇,电风扇、空调、彩色电视机、计算机、普通电话、移动电话、热水器已趋于饱和,电冰箱、洗衣机等部分产品已经饱和,而在农村却仍明显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居民消费热点将转向小轿车、成套大房子或别墅、家庭影院、健身器材等方面,而农村半数以上居民的消费还停留在用于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问题。
  表二 2011年城乡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对比表
  二、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产生的原因
  收入差距的扩大,为消费差距拉大创造了先决条件。分析平顶山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的差距原因,收入方面有政策性职工调资、发奖金、福利等因素,也有家庭成员打工、经商等取得劳动收入增多等因素;消费上受现代生活气息影响,成套、大面积住房、新型家电、合资与国产各型轿车、摩托车、助力车、大屏手机等不断更新换代和面世,吸引了有购买需求的各类消费者,从而带动城乡消费的活跃和发展,主体还是城镇消费消费额增加快。从平顶山市近十年来城乡居民收支情况来分析,其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1、收入来源不同是引起收入、消费差异的关键。平顶山市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工资收入。就工资收入而言,其来源有个私企业、国有企业、机关事业、金融保险等诸多单位,这些单位,不论其怎样,总体说来应该是属于&收入有保障&的,特别是对平顶山市在岗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而言,其收入来源是属于&旱涝保收&,随着国家对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工资制度的改革,这部分人的收入提高相对较快。而平顶山市农村居民的收入,多年来主要是靠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两者约占92%,而家庭经营收入又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农业收入在平顶山的现状还是属于低效性的收入,始终不如城镇居民的收入。如果扣除农民收入中的实物性收入和加上城市居民的隐性收入,那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就更大了。因此说收入来源的不同是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产生最大差距的原因,也正因如此,使平顶山市城乡居民的中间群体的消费水平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2、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差异也是引起两者收入、消费的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扩大的结果,两者之间的消费观念差异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收入增长预期低,使得农民必须多&攒钱&;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大大高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民消费的顾虑多;医疗和教育等服务价格上涨,使得农民预期支出大大提高;农民住宅和生产工具需依靠自身储蓄解决,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农民自身投入,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村消费环境较差,消费制约因素多,综合以上种种的因素,尽管农民的收入是在不断的增加,农民的消费支出中也增加了对一些较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但是农民崇尚节俭的观念基本没变,重积累、轻消费依然是农民基本的消费行为特征。而城镇居民的观念和行为特征与农民的却是截然不同的,随着收入的增加和不断的再投资,消费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升级,住房,汽车等一些奢侈品的消费成为新的消费重点;教育、信息、通信消费不断升温;旅游等休闲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亮点。从上述的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差异分析中,我们再次证明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大,这与广大农村居民对收入的使用和生活消费理念等方面观念落后密不可分,普遍存在省吃简用,存钱养老或办大事才肯大方使用有关。
  3、城乡居民素质的差异是造成收入总体差异的主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要求劳动力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除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外,知识技能较高和经营管理能力对总收入差距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总体看,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与城镇居民相比均有较大差距。据2012年城乡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平顶山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仍占绝大部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相对较少,而城镇居民中这种比例正好相反。因此,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等越发重要的时代,文化水平或技能水平的高低,对城乡居民的收入显然会产生大的差异。即使是&工薪&阶层,他们也是依靠自身的文化素质&就业&,因而他们所得的&报酬&也明显高于一般的农村居民。
  4、不公平的竞争加剧了城乡居民间的收入、消费差距。不公平的竞争体制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目前这些不公平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业垄断使部分居民获得了高额的不合理收入。这类单位主要是依靠政策取得行业垄断的,如烟草部门、邮电通讯部门、金融部门和电力企业、大型煤炭集团等,这些单位居民的收入往往高出其他&工薪&阶层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二是国有企业分配监督机制的缺失,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收入分配不平等。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使部分获益者成为暴富,监督机制不全,往往使国有企业损失巨大,甚至破产,造成职工下岗、失业,进而产生收入上的&两极分化&。三是城乡居民的&二元结构&引起城乡居民就业收入上的不平等。由于城农户籍的不同,产生农村居民进城就业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不同(针对同一种工),就连劳动力市场上也存在供需职位收入、地位的不平等,产生对农村劳动力歧视。四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平等。城镇居民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下岗职工国家有最低生活的保障等等,当前城区农村已经进行了全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只要每人每年交纳10元钱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医疗优惠。而在广大农村,虽然也在推广医疗、养老保险,由于农民家庭收入有限,加上医疗保健知识比较淡薄,投保率并不高,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多数家庭还是会陷入贫困。再者,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平、不全,不能有效发挥助贫救困的作用,导致城乡居民间的收入、消费的不同。
  三、缓解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的对策。
  解决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消费的差距拉大的问题,必须从其产生的原因入手。针对目前平顶山市城乡居民间的收入、消费差距的现状,为进一步缩小其间的差距,特提出如下缓解措施: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增收促消费,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发展才是硬道理。平顶山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的差距归根到底仍是农村居民收入偏小、农村经济不够发达引起的。那么缩小的最有效方法是什么呢?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消费自然也将提高。从目前农村现状来看,家庭农民收入较低的部分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通过有效的农业发展组织形式,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道路,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减轻农民负担,做好&服务于农民&的意识,对农产品的收购价,特别是对平顶山市的主要农产品上,应在合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农民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取消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制度,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非农就业,做到&先减农民数&来增加农民收入。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关注。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两极分化的有效机制,农民向来就是弱势群体,国有资产是国有的,既然是国有,农民也应该是其主人,但在目前,所有的国有资产似乎与农民无关,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对工业的贡献很大,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却很小,所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成立农民协会,以协会保证农民的权利不受侵害,建立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让农民真正脱离&贫困&。积极启动帮扶活动,社会应积极主动做好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城镇居民帮扶农村居民,有效缩小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离,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对整个社会,应解决因失业、疾病和年老等因素所带来的贫富不均,对待子女上学的问题上,应适当对农村居民的子女给予适当的补助。目前,平顶山市农村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农民子弟可以交少量的费用就可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学习所需的费用就可能造成农村许多成绩优秀学生无法进入更高的学府,接受较好的教育,极不利于农村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是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也会因为大学的高昂学费和学生三四年的生活费用给农民家庭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处于中等偏下的农村家庭遇到这种情况,基本上都将返贫。因此应多渠道保证农村学生上大学的资金扶持,以及社会扶贫资金的来源,扩大覆盖面,建立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承担的义务和风险,覆盖整个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网&。
  3、树立城乡统筹观念,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将发展工业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以工业经济的发展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将农民非农化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引导广大农民摆脱固守土地的传统观念,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做好对交通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电网的改善,有效改变广大农村的区位条件,扩展农民的信息空间,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城乡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的最终目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要有一个过渡时期,不可能一撮而就,但采取措施防止差距过分扩大是十分必要的,在平顶山市应积极推进涉农税费改革、健全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推动农村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就业面,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消费,并最终达到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的协调、同步增长,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河南省统计局网站 来源 平顶山统计局 编辑& 张玫 发布人 杨 屹)
责任编辑: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1
>> 图片新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 热门搜索
无相关信息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看看刚到的挪威三文鱼啦,新鲜又美味!&郑州丹尼斯一天地超市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乡收入差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