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en 填料塔 讲义设计时,空塔气速一般取泛点气速的50%-80%,为什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吸收塔 终极版.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吸收试题库参考答案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5:14:1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吸收试题库参考答案.DOC
官方公共微信化工原理试题库 (1)_文档资料共享网
文档资料共享网 文档搜索专家
当前位置: >>
>> 化工原理试题库 (1)
化工原理试题库 (1)
《化工原理》试题库一.填空题: (一)流体流动与输送: 1.某设备的真空表读数为 200 mmHg ,则它的绝对压强为( ) mmHg ,另一设备的表压 强为 50kPa,则它的绝对压强为________ kPa 。 (当地大气压为 1.0133 ? 10 5 Pa ) 2.在静止的同一种连续流体内部,各截面上_________与________之和为常数。 3. 实际流体在直管
内流过时, 各截面上的总机械能____守恒, 因实际流体流动时有______。 4.在一流动体系中,若 A,B 两截面间无输送机械,且有 E A > E B ( E 代表机械能),则可判 断 A,B 之间的水的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__。 5.理想流体在管道中流过时各截面上__________相等,它们是__________之和。 6.理想流体指的是 ( 没有粘性的流体 ) 7.定态流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可压缩流体在由两种不同管径组装成的管路中流过时,流速与直径的关系为______。 9.流体流动过程中的连续性方程 u1 A1 ? u 2 A2 =??,只适用于 ( 不可压缩流体 ) 10.流体在圆形管道内做层流流动时某一截面上的速度分布为________形。 11.流体在管内作湍流流动时,邻近管壁处存在___________层,Re 值越大,则该层厚度 越______。 12.流体在圆形管道内作层流流动时的摩擦系数与_________无关,只随_________增大。 13. 流体在圆形管道内作湍流流动时的摩擦系数是________的函数, 若流动在阻力平方区, 则摩擦系数与_______无关。 14.当流体在圆形管道内做湍流流动时,通过量纲分析法可以得出:其摩擦系数的大小取 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 15.流体做层流流动时管中心的最大流速是截面上平均流速的___________。 16.流体在圆形管道内的流动类型可以由___________的大小来判断. 17.判断流体流动类型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流体在圆形管道内做层流流动时某一截面上的速度分布为________形。 19.流体在一段水平管中流过,测得平均速度为 0.5m / s ,压强降为 10 Pa ,Re 为 1000,则 管中心线上速度为________ m / s ,若平均速度增大到 1m / s ,则压强降为_______ Pa 。 20.只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管道内,才有 ?p f ? p1 ? p 2 ? ?p 。?h f , 2 , ?h f ,3 ,则必有____________。 21. 对一并联管路, 若各支管内的流动阻力分别为 ?h f ,1 ,22.流体流动过程中的局部阻力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计算。 23.管路出口的阻力系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24.当所测量的压强或压差太小时,U 管压差计的读数太小,此时可选用________压差计 进行测量。 25. 孔板流量计测得的是_______速度, 可从___________上直接读出被测流体的体积流量。 26.离心泵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防止气蚀现象的发生。 27.离心泵的抗气蚀性能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两种方法来表示。 28.为了防止离心泵气蚀现象的产生,离心泵必须有合适的______________。 29.为防止离心泵气缚现象的产生,启动离心泵前必须_________________。 30.离心泵的安装高度超过允许吸上真空度时,将可能发生_______现象。 31.离心泵的额定流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离心泵安装在一定管路上,其工作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若离心泵入口处真空表读数为 93.32kPa,当地大气压强为 101 .32kPa ,当输送 42?C 的 水(饱和蒸气压为 8.2kPa)时,泵内__________发生气蚀现象。 34.往复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往复压缩机的理想压缩循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阶段组成。 36.往复压缩机的有余隙存在的压缩循环过程由_____________等步骤组成。 (二)传热 1.传热的基本方式有__热传导_________、___对流_______和___辐射_________三种。 2.在静止流体内,热量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行传递。 3.单层平壁的导热热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层平壁的导热热阻与__壁厚_______成正比,与___热导率,传热面积______成反比。 5 .在多层圆筒壁的定态导热中,通过每一层上的传热速率 Ф _ 相等______ ,面积热流量 、 “不等”)。 q _______(填“相等” 6.通过三层平壁的热传导中,设各层壁面间接触良好,如果测得各层壁面的温度 T1 , T2 ,T3 , T4 分别为 500℃、4OO℃、200℃、100℃,则各层热阻之比为_________。7.在应用计算表面传热系数 ? 的各经验式时,应该注意公式的_适用范围____________、 定性尺寸和定性温度。 8 .在表面传热系数关联式中, Pr ( = C p ? / ? )数是表示 _ 流体物性对对 流传热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的准数。 9.在表面传热系数关联式中,格拉晓夫数 Gr ? ?g?T? 2 L3 / ? 2 是表示_自然对流对对流传 热的__________的影响。 10.在表面传热系数关联式中,Pr(= C p ? / ? )数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的准数。 11.蒸气冷凝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方式。2 12.液体在大容器内沸腾时,随着温度差( t w ? t s )的不同,出现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三种不同的沸腾状态。 13.流体在圆形直管中强制湍流传热时,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为 ? ? 0.023?d 中 n 是为了校正 ____ 流体物性对对流传热 _____ 的影响,当流体被加热时, n 等于Re 0.8 Pr n ,式____0.4_____。 14.当流体在管内呈湍流流动时,管内的对流传热热阻主要集中在__层流底层______,为 了减小热阻以提高 ? 值,可采用的措施是 __ 流体采用有 __ 相变或采用强制对流 ______________。 15 .蒸汽在套管式换热器的环隙中冷凝以加热管内的空气,则总传热系数 K 值接近于 _________的对流传热系数;管壁的温度接近于__________的温度。 16.黑体的辐射能力与______热力学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 17.在应用对流传热系数 ? 的各经验公式时,应注意定性温度的影响,所谓定性温度指的 是 __ 确 定 特 征 数 中 流 体 的 物 性 参 数 所 依 据 的 参 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 强 化 传 热 过 程 的 主 要 方 法 是 ____ 增 大 对 流 传 热 __ 系 数 或 增 大 __ 传 热 面 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卧式管壳式换热器中,用饱和水蒸气冷凝加热原油,则原油宜在________程流动, 总传热系数接近于__________的对流传热系数。 20 . 写 出三种间壁式换热器的名称: ___ 列管式换热器 ____________ 、 _ 板式 换 热 器 ___________和__套管式换热器__________。 21. 为减少圆形管导热损失, 采用包覆 3 种保温材料 a、 b、 c。 若 ? a ? ? b ? ? c ,?a ? ?b ? ?c , 则包覆的顺序从外到里分别为 (三)吸收 1.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 用清水吸收丙酮, 逆流操作, 已知进塔的气体中丙酮含量为 0.026 (摩尔分数) , 要求吸收率为 80%, 在操作条件下, 丙酮在两相间的平衡关系是 Y=1.18X, 则其最小液气比为___________。 2.在一常压填料塔中,用 20℃的清水等温洗涤某种气体中的有害组分,已知混合气体流量 为 1730kg/h,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为 27.65kg/kmol,空塔气速为 1.59m/s,则所需塔 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谓塔设备的液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当 以 气 相 的 分 压 差 p A ? p* A 表 示 吸 收 推 动 力 时 , 吸 收 速 率 方 程 可 表 示 为N A =___________,其中吸收总阻力1 =________________。 KG3abc。 5.当以 c A ? c * A 表示吸收推动力时,吸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 N A =___________,其中吸收总 阻力1 =________________。 KL6.由于有浓差存在,物质在静止流体中会以_________扩散的形式传递。 7.根据双膜理论,吸收过程的总阻力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Y8.根据双膜理论,吸收过程的总阻力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涡流扩散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吸收操作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达到分离气体混合物的目的。 11.亨利定律的表达式为 p * ? Ex ,若某气体在水中的亨利系数 E 值很大,说明该气体为 ________。 12.对接近常压的溶质浓度低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总压增大时,亨利系数 E ______,相平 衡常数 m _________。 13.由于吸收过程中气相中溶质的分压总是________溶质的平衡分压,因此吸收操作线总 是在平衡线的________。 14.吸收过程中, K X 是以_________为推动力的总吸收系数,它的单位是_________。 15.水吸收氨-空气混合气中的氨,它是属于_________控制的吸收过程。 16.若总吸收系数和分吸收系数间的关系可表示为1 1 H 1 ? ? ,其中 表示_______, K L k L kG kL当_______项可忽略时,表示该过程为液膜控制。 17.在吸收过程中,若提高吸收剂用量,对气膜控制的物系,体积吸收总系数 K Y a ______, 对液膜控制的物系,体积吸收总系数 K Y a 将_________。 18.双膜理论是将整个相际传质过程简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吸收操作中增大吸收剂用量,操作线的斜率_________,吸收推动力__________。 20.当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时,则所需填料层高度将为__________。 21.在常压逆流操作的填料塔中,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中的溶质,已知进塔气相组成 Y1 为 0.02(摩尔比)操作液气比为 0.9,气液平衡关系为 Y ? 1.0 X ,则溶质组分的回收率最 大可达____________。 22.脱吸因数可表示为__________,它在 Y ? X 图上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填料塔设置中,空塔气速一般取________气速的 50%-80%。若填料层较高,为了有 效地润湿填料,塔内应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4 (四)精馏 1.气液两相组成相同时,则气相露点温度________液相泡点温度。 2.在精馏过程中,增大操作压强,则物系的相对挥发度______,对分离过程________。 3.所谓理论板是指该板的气液两相_____________,且塔板上_________________。 4.某两组分物系,其相对挥发度 ? ? 3 ,对第 n, n ? 1 两层理论板,在全回流条件下,已知xn ? 0.25 ,则 y n ?1 ? ________。5.某精馏塔的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 y ? 0.75 x ? 0.24 ,则该精馏塔的操作回流比为______, 馏出液组成为________。 6. 精馏塔的塔顶温度总是低于塔底温度,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7.在总压为 101 .33kPa,温度为 95?C 下,苯与甲苯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 p ? A ? 155 .7 kPa ,? pB ? 63.3kPa,则平衡时苯的液相组成为 x ? ________,气相组成为 y ? _____,相对挥发度 ? ? ______。 8. 精馏塔有____种进料热状态, 其中_____进料的热状态参数最大, 进料温度 t F ___泡点 t b 。 9.在连续操作的精馏塔中,测得相邻两塔板的两相四个组成为 0.62、0.70、0.75、0.82, 则 y n ? _____, x n ? ____, y n ?1 ? _____, x n ?1 ? _____。 10.某连续精馏塔中,若精馏塔操作线方程的截距等于零,则回流比等于 _____,馏出液 流量等于______。 11.若已知板式塔的总板效率为 64%,理论板数为 16 块,板间距为 0.6 米,则此板式塔的 有效高度为__________。 12.在某两组分体系中,已知其气相组成为 y A =0.5,A、B 两组分在此温度下的饱和蒸汽 压 分 别 为 760mmHg 和 292mmHg , 假 设 它 们 形 成 的 是 理 想 溶 液 , 则 其 液 相 组 成x A =_______________。13.如果在精馏塔内分离某两组分混合液时,塔顶只有回流液,塔釜没有上升蒸汽,则只 能将料液分离得到纯的________组分。 14.在某两组分连续精馏过程中,已知进入第 n 块板的汽相组成为 0.6(摩尔分数,下同) , 从第 n 块板流出的汽、液组成分别为 0.8、0.5,其汽液平衡关系为 y=1.8x,则第 n 块 板的单板效率为______________。 15.在间歇精馏中,为了保证馏出液组成 x D 恒定,则回流比必须_______。 16.板式塔的单板效率的表达式是 E MV ( n )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某两组分体系中,已知气相组成为 y A =0.5(摩尔分数),两组分的相对挥发度 ? =2,5 则液相组成为 x A =_________ 18.塔板效率一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来表示。 19.理想溶液中,A,B 两组分的相对挥发度 ? =_________。 20.在精馏塔内,恒摩尔流假设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内容。 21.在间歇精馏中,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典型操作方式。 1、变压吸附是利用________的变化来进行________的分离操作。 2.超临界流体的物性参数在临界点附近的变化非常敏感,微小的______或______变化都会 引起密度的很大变化。 3.在采用搅拌强度判别法判断反应萃取的控制步骤时,若萃取速度随搅拌强度的增大而有 规律的上升,则过程为________控制。 二.单项选择: (一)流体流动和输送 1.在法定计量单位中,粘度的单位是( A. cP B. P ) 。 D. Pa ? s ) 。C. g /(cm ? s)2.在静止流体内部各点的静压强相等的必要条件是( A.同一种流体内部 C.同一种连续流体 A.滞流流动 差计测量的是( B.湍流流动 ) 。B.连通着的两种流体 D.同一水平面上,同一种连续流体 ) 。 D.静止状态 C.过渡流3.牛顿粘性定律适用于牛顿型流体,且流体应呈(4.在一水平变径管道上,细管截面 A 及粗管截面 B 与 U 管压差计相连,当流体流过时压 A.A、B 两截面间的总能量损失 C.A、B 两截面间的局部阻力 B.A、B 两截面间的动能差 D.A、B 两截面间的压强差5.直径为 ? 57 mm ? 3.5mm 的细管逐渐扩大到 ?108 mm ? 4mm 的粗管,若流体在细管内的流 速为 4m / s ,则在粗管内的流速为( A. 2m / s A.速度相等 B. 1m / s B.体积流量相等 ) 。 D. 0.25m / s ) 。 D.质量流速相等C. 0.5m / s6.气体在直径不变的圆形管道内作等温定态流动,各截面上的( C.速度逐渐减小 ) 。 C.与 u1.25 成比例 7.流体在阻力平方区流动时的摩擦阻力( A.不变 B.随流速加大而加大D.与 u 2 成比例 )来反映流量的。 D.摩擦阻力68.孔板流量计与测速管都是属于定节流面积的流量计,利用( A.变动的压强差 B.动能差 C.速度差 9.滞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 A.滞流的流速大于湍流的) 。 B.湍流的 Re 值大于滞流的 D.湍流时边界层较薄 ) 。 B.随 Re 值加大而减小 D.是 Re 值与 ? / d 的函数 ) 。C.滞流无径向脉动,湍流有径向脉动 10.在阻力平方区,摩擦系数 ? ( A.为常数,与 ? / d , Re 均无关 C.与 Re 值无关,是 ? / d 的函数11.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滞流流动时,其直管阻力损失与流速 u 的关系为( A.与 u 2 成正比 B.与 u 成正比 C.与 u1.75 成正比 ) 。D.与 u 0.5 成正比12.离心泵的轴功率 P 与流量 Q 的关系为( A. Q 增大, P 增大 C. Q 增大, P 先增大后减小 13.离心泵的扬程是指( A.液体的实际的升扬高度 C.泵的吸上高度 14.离心泵的轴功率 P 是( A.在流量为零时最大 C.在流量为零时最小 ) 。 ) 。B. Q 增大, P 减小 D. Q 增大, P 先减小后增大B.单位重量液体通过泵获得的能量 D.液体出泵和进泵的压强差换算成的液柱高 B.在压头最大时最大 D.在工作点处最小 ) 。15.离心泵的效率 ? 与流量 Q 的关系为( A. Q 增大, ? 增大 C. Q 增大, ? 减小B. Q 增大, ? 先增大后减小 D. Q 增大, ? 先减小后增大 ) 。16.离心泵气蚀余量 ?h 与流量 Q 的关系为( A. Q 增大, ?h 增大 C. Q 增大, ?h 不变B. Q 增大, ?h 减小 D. Q 增大, ?h 先增大后减小 ) 。17.离心泵在一定管路系统下工作,压头与被输送液体的密度无关的条件是( A. z 2 ? z1 ? 0 B. ? h f ? 0 ) 。 B.先停电后关出口阀 D.单级泵先停电,多级泵先关出口阀 ) 。 C.2 u2 ? u12 ?0 2D. p2 ? p1 ? 018.离心泵停止操作时,宜( A.先关出口阀后停电 C.先关出口阀或先停电均可 19.离心泵的工作点是指(7 A.与泵最高效率时对应的点 C.由管路特性所决定的点 A.随流量增大而减小 C.随流量增大而基本不变 (二)传热B.由泵的特性曲线所决定的点 D.泵的特性曲线与管路特性曲线的交点 ) 。 B.随流量增大而增大 D.随流量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20.在测定离心泵性能时,若将压强表装在调节阀后面,则压强表读数将(1.双层平壁定态热传导,两层壁厚相同,各层的导热系数分别为 ?1 和 ? 2 ,其对应的温度 差为 ?t1 和 ?t 2 ,若 ?t1 & ?t 2 ,则 ?1 和 ? 2 的关系为( A. ?1 & ? 2 B. ?1 & ? 2 C. ?1 = ? 2 ) 。 D.无法确定 )。2.空气、水、金属固体的导热系数分别为 ?1 、 ? 2 和 ? 3 ,其大小顺序为( A. ?1 & ? 2 & ? 3 B. ?1 & ? 2 & ? 3 C. ? 2 & ? 3 & ?1D. ? 2 & ? 3 & ?13.通过三层平壁的定态热传导,各层界面间接触良好,第一层两侧温度为 120?C 和 80?C , 第三层外表面温度为 40?C ,则第一层热阻 R1 和第二、三热阻 R2 、 R3 的大小为( A. R1 ? ( R2 ? R3 ) B. R1 ? ( R2 ? R3 ) C.无法确定 D. R1 ? ( R2 ? R3 ) ) 。 ) 。4.在管壳式换热器中,用饱和蒸汽冷凝以加热空气,下面两项判断为( 甲:传热管壁温度接近与加热蒸汽温度; 乙:总传热系数接近于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 A.甲乙均合理 C.甲合理、乙不合理 A.两流体的温度差 C.同一流体的温度差 6.量纲分析的目的是( A.得到各变量间定量关系 C.实验结果可靠 ) 。 B.甲乙均不合理 D.甲不合理、乙合理 ) 。 B.流体温度和壁面温度差 D.两流体的速度差5.对流传热速率=系数 ? 推动力,其中推动力是(B.用量纲为一的数群代替变量,使实验简化 D.得到量纲为一的数群间的定量关系 ) 。7.计算液体在圆管内对流传热系数,若可采用 Nu ? 0.023 Re 0.8 Pr n ,式中指数 n 为( A.0.4 C.被加热时 0.4,被冷却时 0.3 B.0.3 D.被加热时 0.3,被冷却时 0.48.水在圆管中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 i 为 1000W /(m 2 ? ?C ) ,若将水的流量增加一倍, 而其它条件不变,则 ? i 为( ) 。8 A.2000B.1740C.1000D.500 ) 。9.对间壁两侧流体一侧恒温、另一侧变温的传热过程,逆流和并流时 ?t m 大小为( A. ?t m,逆 ? ?t m,并 B. ?t m ,逆 ? ?t m,并 C. ?t m,逆 ? ?t m,并 ) 。 C.膜状沸腾区 D.过渡区 D.无法确定10.工业生产中,沸腾传热应设法保持在( A.自然对流区 壁面温度约为( A. 20?C (三)吸收 1.吸收操作的作用是分离( A.气体混合物 C.气液混合物 度的差值为( A.正值 ) 。 B.负值 C.零 ) 。 B.核状沸腾区 ) 。 B. 100?C11.在列管式换热器中,用常压水蒸气冷凝以加热空气,空气平均温度为 20?C ,则换热器 C. 60?C D. 40?CB.液体均相混合物 D.部分互溶的液体混合物2.在一符合亨利定律的气液平衡系统中,溶质在气相中的摩尔浓度与其在液相中的摩尔浓 D.不确定 ) 。3.在吸收操作中,吸收塔某一截面上的总推动力(以液相组成差表示)为( A. X * ? X B. X ? X * C. X i ? X D. X ? X i4. 某 吸 收 过 程 , 已 知 气 膜 吸 收 系 数 kY ? 4 ? 10 ?4 kmol /(m 2 ? s) , 液 膜 吸 收 系 数k X ? 8 ? 10 ?4 kmol /(m 2 ? s) ,由此可判断该过程() 。 D.双膜控制A.气膜控制B.液膜控制C.判断依据不足5.在逆流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溶质组分。其液气比为 2.7,平衡关系可表示为 , 溶质的回收率为 90%, 则液气比与最小液气比之值为 ( Y ? 1.5 X( Y , X 为摩尔比) A.1.5 B.1.8 C.2 D.3 ) 。 B.近似等于液相传质分系数 D.近似等于气相传质分系数 ) 。6.根据双膜理论,当溶质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很小时,以液相表示的总传质系数将( A.大于液相传质分系数 C.小于气相传质分系数7.在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的氨, 当用水量减小时,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N OG 将 ( ) 。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8.在逆流吸收塔中,吸收过程为气膜控制,若进塔液体组成 X 2 增大,其他条件不变,则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将( A.增加 B.减小 ) 。 C.不变 D.不确定9 9.在逆流吸收塔中,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中的溶质。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当进塔气相 组成 Y1 增大,其他条件不变,则出塔气体组成 Y2 和吸收率 ? 的变化为( A. Y2 增大、 ? 减小 C. Y2 增大、 ? 不变 (四)精馏 1.精馏操作时, 增大回流比, 其他操作条件不变, 则精馏段液气比 ( 釜残液组成( A.增大 ) 。 B.不变 C.不确定 D.减小 ) , 馏出液组成 ( ) , B. Y2 减小、 ? 增大 D. Y2 增大、 ? 不确定 ) 。2.精馏塔的设计中,若进料热状态由原来的饱和蒸气进料改为饱和液体进料,其他条件维 持不变,则所需理论板数 N ( A.减小 B.不变 ) ,L( ) ,V (‘ ) ,L () , V ’() 。C.增大 ) L , V ’( C.大于 )V 。D.不确定‘ 3.对于饱和蒸气进料,则 L (A.等于 出液组成( A.减小 ) 。B.小于D.不确定 ) ,馏4.某减压操作的精馏塔,若真空度加大,而其他条件不变,则塔的釜残液组成( B.不变 C.增大 D.不确定5.操作中的精馏塔,若进料流量 F 、馏出液组成 x D 、釜残液组成 xW 、进料热状态参数 q 及 提馏段上升蒸气流量 V ' 不变,减小进料组成 x F ,则有( A. D 增大, R 减小 C. D 减小, R 增大 B. D 不变, R 增大 D. D 减小, R 不变 ) 。6.操作中的精馏塔,若进料流量 F 、进料组成 x F 、进料热状态参数 q 及回流比 R 不变,增 加釜残液流量 W ,则精馏段液气比 A.不确定 B.增加L ( V) ,提馏段上升蒸气流量 V ' ( C.不变 D.减小) 。7.精馏操作时,若进料流量 F 、进料组成 x F 、进料热状态参数 q 及回流比 R 不变,而将塔 顶产品量 D 增加,则提馏段下降液体流量 L' (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 ,提馏段上升蒸气流量 V ' ( D.不确定 ) 。8.用某精馏塔分离两组分混合物,规定馏出液组成 x D 、釜残液组成 xW 。当进料组成为 x F ,1 时,相应的回流比为 R1 ,进料组成为 x F , 2 时,相应的回流比为 R2 。若 x F ,1 & x F , 2 ,进料热 状态不变,则( ) 。10 A. R1 & R2B. R1 = R2C. R1 & R2 ) , 塔顶温度 (D.无法确定 ) , 塔釜温度 ( ) 。9.精馏塔设计中, 增大操作压强, 则相对挥发度 ( A.增加 B.不变 C.减小D.不确定 ) 。 D.不确定10.精馏塔中由塔顶向下的第 n ? 1, n, n ? 1 层塔板,其气相组成关系为( A. y n?1 ? y n ? y n?1 B. y n?1 ? y n ? y n?1 C. y n?1 ? y n ? y n?111.某两组分混合物,其中 A 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 x A ? 0.4 ,相应的泡点温度为 t1 ,气 相组成 y A ? 0.4 ,相应的露点温度为 t 2 ,则( A. t1 ? t 2 B. t1 ? t 2 C. t1 ? t 2 ) 。 D.不能判断12.分离某两组分混合物,进料量为 100 kmol / h ,进料组成 x F ? 0.6 ,要求馏出液组成 x D 不 小于 0.9,则塔顶最大产量为( A. 60kmol / h ) 。 C. 90kmol / h D.不能确定B. 66.7kmol / h13.完成某分离任务需理论塔板数为 N ? 7 (包括再沸器) ,若总塔板效率 ET ? 50% ,则塔 内需实际塔板数为( A.14 层 ) 。 C.12 层 D.无法确定B.10 层14.在精馏塔设计中,若进料组成 x F 、馏出液组成 x D 、釜残液组成 xW 、回流比 R 及相对 挥发度 ? 均不变,当进料热状态参数 q 值增大时,则所需理论板数将(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不确定 ) 。15.在精馏塔中分离某理想两组分溶液,且馏出液组成 x D 、釜残液组成 xW 、相对挥发度 ? 及进料热状态参数 q 值一定,若进料组成为 x F ,1 ,相应的最小回流比为 Rm,1 ,进料组成 为 x F , 2 ,相应的回流比为 R m , 2 ,现 x F ,1 & x F , 2 ,则( A. Rm,1 & R m , 2 B. Rm,1 = R m , 2 C. Rm,1 & R m , 2 ) 。 D.无法比较 Rm,1 与 R m , 2 的大小三.计算: (一)流体流动 1.用一水泵将 20 ?C 的清水从水池送至另一水槽,管道装置如本题附图所示。管道内径为 100 mm ,其中装有一文丘里流量计,流量计入 口直径与管道相同,喉部面积为管道面积的四 分之一,流量计的测压计读数为 300 mmHg 。11 流 量 计 的 进 口 至 喉 部 的 阻 力 系 数 ? 为 0.15 , 管 路 中 摩 擦 系 数 ? 与 Re 的 关 系 为? =0.002 Re 0.1 。求:①该管道的输水量。②图中 A 点的压强。 20 ?C 时水的密度为 1000 kg / m 3 ,粘度为 0.001 Pa ? s 。2.用离心泵将地下贮槽中的石油以 40 m 3 / h 的流率,?108mm ? 4mm 的管子输送到高位槽。 已知两槽的液面差为 30 m ,管子总长(包括各种阀门、管件的当量长度)为 400 m ,试 计算输送 15 ?C 的石油时所需泵的有效功率。设输送过程中两槽液面恒定不变,15 ?C 石 油的密度为 960 kg / m 3 ,粘度为 3.43 Pa ? s 。3.如图所示的输水系统, 用泵将水池中的水输送到敞 口高位槽, 系统管径均为 ?108mm ? 4mm , 泵的进、 出口管道上分别安装有真空表和压力表,真空表 安装位置离蓄水池的水面高度为 4.8 m , 压力表安 装位置离蓄水池的水面高度为 5 m ,当输水量为 36 m 3 / h 时 , 进 水 管 道 的 全 部 阻 力 损 失 为 1.96 J / kg ,出水管的全部阻力损失为 4.9 J / kg ,压力表的读数为 2.5× 10 5 Pa,泵的效 率为 70% ,试求: (1)两液面的高度差为多少 m ? (2)泵所需的实际功率为多少? (3)真空表的读数为多少 Pa?4.用离心泵把水从贮槽送至本题附图所示表压强为 9.807 面恒定,其上方为常压。泵 入口比贮槽液面高 2 m , 贮槽液面与输送管出口端垂直距离为 20 米 。 在 某 输 送 量 下, 泵 对 每 kg 水 作 的 功 为 317.7 J / kg ,管内的摩擦系数为 0.018。泵的吸 入和压出管路总长分别为 10 m 及 100 m (包括管 件及入口的当量长度,但不包括出口的当量长 度) ,管子直径为 ?108mm ? 4mm 。若在泵出口 处装一压强表, 测压处与泵入口处的位差和摩擦× 10 4 Pa 的水洗塔中,贮槽液12 阻力均可略去不计,试求压强表读数。 5.用一离心泵将水由水池送到高位槽, 泵的入口管内径为 80.5 mm ,管内水的流速为 1 m / s , 出口管内径为 53 mm ,其末端高出水面 15 m 。若输送过程的总压头损失为 3 m 水柱,试 求该泵应提供的压头和理论功率?若泵的效率为 65% ,则所需轴功率为多少?水的密度 取 1000 kg / m 3 。6.水从蓄水箱经过一水管和喷嘴在水平方向射出, 如附图所示。假设 d 2 =13 mm , d 3 =7.5 mm ,z1 =12 m , z 2 ? z3 =6.5 m , ,整个管路的摩擦损失2 m 水柱(喷嘴部分的摩擦阻力损失为 0.8 m 水 柱) 。试求: (1)管路出口处的速度 u 3 ; (2)水 管和喷嘴连接处截面上的水流速度 u 2 和 压强 p 2 。7.用离心泵将敞口贮槽中的液体输送到常压高位槽中,两槽液面保持恒定,两液面高度差 为 12 m 。 输送管路直径为 ?42mm ? 2mm , 管路总长为 50 m (包括管件、 阀门的当量长度) 。 泵送液体流量为 2.015 ? 10 ?3 m 3 / s ,操作条件下液体的密度为 1260 kg / m 3 ,黏度为 。 1? 10 ?3 Pa ? s ,若泵的效率为 60% ,试求泵的轴功率( kW ) 摩擦系数 ? 可按下式计算:层流时 ? ?64 0.3164 ,湍流时 ? ? 。 Re Re 0.258. 如本题附图所示,用泵将河水经 ?57mm ? 3.5 mm 无缝 钢管输送至高位槽,高位槽内液面恒定。泵出口处装有压 强表,设备相对位置示于附图中,包括一切局部阻力当量 长度在内的管子总长度为:压强表前为 20 m ,压强表后为 求流量为 10 m 3 / h 时: (1) 泵的轴功率, 效率为 0.8; 80 m , ( 2 ) 压 强 表 上 读 数 。 数 据 : ① ? ? 1000 kg / m 3 ,64 0.3164 ,湍流时 ? ? , Re Re 0.25 用于钢管时为了安全加大 30%的安全因素。? ? 1 ? 10 ?3 Pa ? s ,②层流时 ? ?13 9.黏度为 30cP 、密度为 900 kg / m 3 的液体,自开口 槽 A 经 ?45mm ? 2.5 mm 的塑料管道流至开口槽 B,两槽液面恒定,如本题附图所示,在水平管路 上设置一个阀门,当阀门全关时,阀门前、后的 压 强 表 读 数 分 别 为 88.3 ? 10 3 Pa 及44.15 ? 10 3 Pa 。 将阀门调至 1/4 开度, 流量为 3.34 m 3 / h , 阀门前、 后管长分别为 50 m 及 。试求阀门开度为 1/4 时阀门的当量长度。 20 m (包括一切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64 0.3164 摩擦系数 ? 计算式为为:层流: ? ? ,光滑管湍流: ? ? 。 Re Re 0.25 10.如本题附图所示,用离心泵将贮槽 A 中的溶液输送至高位槽中,两槽液面恒定,其间 垂直距离为 12 m 。在 ?42mm ? 2.5mm 的水平管上装有孔板流量计,用角接取压法装置 的 U 管压差计测量孔板两侧的压强差, 压差 计中指示剂汞的读数 R 为 0.54 m ,孔板直 径 d 0 为 20mm 。不包括管子进、出口损失的 全部直管与管件的当量长度之和为 50 m 。 操 作条件下液体的密度为 1260 kg / m 3 , 黏度为1cP ,流动时的摩擦系数 ? 为 0.0185,若泵的效率为 0.8,试求泵的轴功率。 11.用泵将湖水经内径为 100 mm 的钢管输送至岸上的 A 槽内,如本题附图所示。湖面与 A 槽液面间的垂直距离为 3m ,出口管高于液面 1m 。输 水量为 60 m 3 / h ,有人建议将输水管插入 A 槽的液面 中,如图中虚线所示。从泵的轴功率角度来看,用计 算结果说明哪种方案合理。数据:摩擦系数 ? =0.02, 包 括 一 切 局 部 阻 力 在 内 的 管 子 总 长 度? l ? ? l e ? 50 m ,湖水密度 ? ? 1000 kg / m 3 ,泵的效率? ? 0.8 , 管 子 出 口 埋 在 液 面 下 后 设 总 长 度 变 为? l ? ? l e ? 51.5 m 。14 12.某离心泵输送清水流量为 16.8 m 3 / h 时,压头为 18 m ,试判断该泵是否可以将密度为1060 kg / m 3 、流量为 15 m 3 / h 的溶液从常压贮槽内输送到压强为 3 ? 10 4 Pa(表压)的设备中?已知输送管路直径为 ?73mm ? 4mm ,长度为 124 m (包括所有局部阻力的当量 长度) 。贮槽及设备的两液面恒定,其间的垂直距离为 8.5 m 。管路中液体流动时的摩 擦系数可取为 0.03。 (二)传热 1. 某 日 化 厂 一 列 管 换热 器 由 Φ 25 mm × 2 mm 的 不 锈 钢 管 136 根 组 成, 平 均 比 热 为 4.187 kJ /(kg ? ?C ) 的某溶液在管程作湍流流动,其流量为 15000 kg / h ,并由 15 ?C 加热到 100 ?C ,温度为 110 ?C 的饱和蒸汽走壳程。已知单程时管程内溶液的对流传热系数为 523 W /(m 2 ? ?C ) , 蒸汽对管壁的对流传热系数为 11630 W /(m 2 ? ?C ) , 钢管的导热系数? =41 W /(m ? ?C ) ,污垢层热阻忽略不计。试求:管程为单程时的列管长度。2.列管换热器的管束由若干根长为 3 m ,规格为φ 25 mm ×2.5 mm 的钢管组成。要求将质 量流量为 1.25 kg / s 的苯由 80 ?C 冷却到 30 ?C ,20 ?C 的水在管内与苯逆流流动。已知水 侧和苯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分别为 850 W /(m 2 ? ?C ) 和 1700 W /(m 2 ? ?C ) , 污垢热阻和管壁热 阻可忽略。若维持水的出口温度为 50 ?C ,试求所需的列管数。取苯的比热容为 1900 J /(kg ? K ) ,密度为 880 kg / m 3 。3.在一内管为 Φ 20 mm ×2 mm 的套管换热器中,用清洁河水逆流冷却某有机液体。已知管 内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 30 ?C 和 40 ?C ;有机液体的质量流量为 300 kg / h ,进 出、口温度分别为 105 ?C 和 50 ?C ,平均比热为 1.88 kJ /(kg ? ?C ) ;水和有机液体与管壁 的对流传热系数分别为 2810 W /(m 2 ? ?C ) 及 1640 W /(m 2 ? ?C ) ,管壁和污垢热阻可忽略, 试求传热系数及套管长度。4.在一传热外表面积为 300 m 2 的单程列管式换热器中,300 ?C 的某气体流过壳方时被加热 到 430 ?C , 另一种 560 ?C 的气体作为加热介质。 两气体逆流流动, 流量均为 1× 10 4 kg / h , 平均比热均为 1.05 kJ /(kg ? ?C ) ,试求总传热系数。假设换热器的热损失为壳方气体传热 量的 10% 。15 5.某列管换热器由多根 Φ 25 mm ×2.5 mm 的不锈钢管组成, 将平均比热为 1.76 kJ /(kg ? ?C ) 密度为 858 kg / m 3 的某液体由 20 ?C 加热到 55 ?C ,其流量为 15000 kg / h ,管内流速为 0.5 m / s 。加热剂为 130 ?C 的饱和水蒸气,在管外冷凝。已知加热器以外表面为基准的 总传热系数为 774 W /(m 2 ? ?C ) 。试求加热器所需管数 n 及单管长度 L 。6.在一管壳式换热器中,要求用初始温度为 30 ?C 的原油来冷却重油,使重油从 180 ?C 冷 却 到 120 ?C , 重 油 的 流 量 为 10000 kg / h , 原 油 流 量 为 14000 kg / h , 重 油 比 热 为 2177 J /(kg ? K ) , 原 油 比 热 为 1926 J /(kg ? K ) , 假 设 换 热 时 的 总 传 热 系 数 K 为 116.3 W /(m 2 ? ?C ) ,试问当原油和重油为并流和逆流两种情况下,试求: (1)原油的出口温度各为多少? (2)所需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各为多少? 7.有一列管式换热器由 Φ 25 mm ×2.5 mm 、长为 3 m 的 60 根钢管组成。热水走管内,其 进、出口温度分别为 70 ?C 和 30 ?C ;逆流冷却水走管间,其进、出口温度分别为 20 ?C 和 40 ?C ,冷水流量为 1.2 kg / s 。试求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假设热水和冷水的平均比 热容可取为 4.2 kJ /(kg ? ?C ) ,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8.在一传热面积 S 0 为 15 m 2 的列管式换热器中,壳程通入饱和水蒸气以加热管内的空气。 150 ?C 的饱和水蒸气冷凝为同温度下的水排出。空气流量为 2.8 kg / s ,其进口温度为 30 ?C ,比热容可取为 1 kJ /(kg ? ?C ) ,空气对流传热系数为 87 W /(m 2 ? ?C ) ,换热器热损 失可忽略,试计算空气的出口温度。9.在传热面积为 20 m 2 的换热器中,用温度为 20 ?C 、流量为 13200 kg / h 的冷却水冷却进 口温度为 110 ?C 的醋酸, 两流体呈逆流流动。 换热器刚开始运行时, 水出口温度为 45 ?C , 醋酸出口温度为 40 ?C ,试求总传热系数 K 0 。而在换热器运行一段时间后,若两流体的 流量不变,进口温度也不变,而冷水的出口温度降到 38 ?C ,试求总传热系数下降的百 分数。水的比热容可取为 4.2 kJ /(kg ? ?C ) ,换热器的损失可忽略。16 10.在一列管式换热器中,用饱和蒸气将流量为 53 m 3 / h 的某油品从 60 ?C 加热到 80 ?C , 已知油品的密度为 800 kg / m 3 ,比热容为 2.0 kJ /(kg ? ?C ) 。换热器的管束由 368 根 Φ 19 mm ×2 mm 的管子所组成,每根管子长度为 6 m 。若基于管子外表面的总传热系数 为 110 W /(m 2 ? ?C ) ,冷凝水在饱和温度下排出,换热器的损失可忽略,试求饱和蒸气的 温度。设传热平均温度差可按算术平均值计算。11.有一单管程列管式换热器,传热面积 S 0 为 4 m 2 ,列管直径为 Φ 25 mm ×2.5 mm 。用温 度为 25 ?C 的水将油由 200 ?C 冷却至 100 ?C ,水走管内,油走管间,并呈逆流流动。 已知水和油的流量分别为 1200 kg / h 和 1400 kg / h ,其比热容分别为 4.18 kJ /(kg ? ?C ) 和 2.0 kJ /(kg ? ?C ) ; 水侧和油侧的对流传热系数为 1800 W /(m 2 ? ?C ) 和 200 W /(m 2 ? ?C ) 。 污 垢热阻和管壁热阻均可忽略,换热器的热损失也可忽略。试校核该换热器是否合用? 12.有一列管式换热器,110 ?C 的饱和蒸气在壳方冷凝为同温度下的水排出,管内为一定流 量的气体呈湍流流动,其温度从 30 ?C 加热到 50 ?C 。现因气体流量增加,而加热蒸气 温度和气体进口温度均不变, 气体出口温度降到 48 ?C , 试求气体流量为原流量的倍数。 假设管壁热阻、污垢热阻及换热器的热损失均可忽略;两种情况下气体物性可视为不 变; K ? ? i , ? i ? Wc0.8 。(三)吸收 1.在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内,用纯溶剂吸收某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质,气体混合物中溶质 的浓度很低。若在操作条件下,平衡线和操作线均为直线,两直线斜率之比为 0.8,塔高 为 18 米,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为 1.5 米,试求此吸收塔的回收率。 2.在直径为 0.8 m 的填料吸收塔内,用水吸收分压为 1330 Pa 的氨―空气混合气体中的氨, 经过吸收操作后,混合气中 99.5 % 的氨被水吸收。已知入塔的空气流率为 1390 kg / h , 水的用量为其最小用量的 1.44 倍,在操作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为 Y * =0.755 X ,气相 体积吸收总系数 K Y a 为 314 kmol /(m 3 ? h) ,试求所需填料层高度。(操作压强为 1.013×10 5 Pa )17 3.用清水吸收有机合成残余气体中的甲醇(其它气体视为不参与反应的) 。处理气体量为 1 m 3 (标准) / s ,混合气中含甲醇 20 g / m 3 ,吸收率为 95 % ,适宜的液气比是最小液气比 的 125 % ,该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为 Y * =1.15 X ,试求吸收所需的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4.某连续逆流填料吸收塔用清水在常压及 0 ?C 下吸收有机合成残余气体中的甲醇(其它组 分可视为惰性组分) ,残气进塔流量为 1 m 3 / s (以标准状态计),含甲醇 25 g / m 3 (标准状 态),要求甲醇的吸收率为 90 % ,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 1.3 倍,操作条件下的气液 平衡关系为 Y * =1.1 X ,求塔底吸收液出口组成及此吸收过程的气相总传质单元数。5.110 kPa 下定态操作的氨吸收塔的某截面上,含氨 0.03(摩尔分数)的气体与氨浓度为 1 kmol / m 3 的氨水相遇,已知气膜传质系数 k G =5× 10 ?9 kmol /(m 2 ? s ? Pa) ,液膜传质系数k L =1.5 × 10 ?4 m / s , 其 平 衡 关 系 可 以 用 亨 利 定 律 表 示 , 溶 解 度 系 数 H 为 7.3 ×10 ?4 kmol /(m 3 ? Pa) ,试求:①以分压差表示的总推动力,总传质系数和传质速率。 ②气膜、液膜阻力占总阻力的百分比。 6.某厂有一填料吸收塔,直径为 880 mm ,填料层高 6 m ,所用填料为 56 mm 的拉西环。在 25 ?C 及 1 atm 时,每小时处理 2000 m 3 含 5 % (体积 % ,下同)丙酮的空气-丙酮混合气。 处理时使用水作溶剂。塔顶送出的尾气中含丙酮 0.263 % ,塔底送出的溶液中每千克含 丙酮 61.2 克。已知在此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 Y * =2 X ,试计算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Y a 。7. 在逆流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溶质组分。操作温度为 20 ?C 、压强为 101.33 kPa ,对应的混合气流量为 480 m 3 / h 。进塔气相组成为 0.015(摩尔分数) ,吸 收率为 98 % ,出塔液相组成可达到与出塔气相浓度平衡浓度的 80 % ,平衡关系为Y * =0.75 X ( Y,X 为摩尔比)。试求:①出塔液相组成,以摩尔比表示;②用水量, kg / h 。8.在逆流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溶质组分。测得进塔气相组成为 0.06(摩尔18 比,下同) ,出塔气相组成为 0.008,出塔液相组成为 0.02。操作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 为 Y * =2.5 X ( Y,X 为摩尔比),若填料层高度为 8 m ,试求该塔的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 OG 。9.在逆流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溶质。进塔气相组成为 0.026(摩尔比,下 同) ,出塔气相组成为 0.0026 ,混合气中惰气流量为 100 m 3 (标准) / h ,清水流量为 0.1 m 3 / h 。操作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为 Y * =0.526 X ( Y,X 为摩尔比),若填料层高度为 1.5 m ,塔内径为 0.2 m ,试求该塔的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K Y a , kmol /(m 3 ? h) 。10.在逆流常压填料吸收塔中, 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溶质组分。 进塔气相组成为 5 % (体积) , 吸收率为 98 % 。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 1.4 倍,操作条件下的气液平衡关系为Y * =1.2 X ( Y,X 为摩尔比),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K Y a 为 180 kmol /(m 3 ? h) 。若混合气流量为 2826 m 3 (标准) / h ,按标准状态下计的气体空塔速度为 1 m / s ,试求: (1)出塔液相组成 X 1 ,摩尔比; (2)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m 。11.在常压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氨―空气混合气体中的氨,混合气的质 量流速为 580 kg /(m 2 ? h) ,组成为 6 % (体积) ,吸收率为 99 % ;水的质量流速为 770 kg /(m 2 ? h) 。操作条件下的气液平衡关系为 Y * =0.9 X ( Y,X 为摩尔比),若填料层 高度为 4 m ,试求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12.在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焦炉气中的氨,氨的浓度为 8g /(标准)m 3 ,混 合气处理量为 4500 m 3 (标准) / h 。 氨的回收率为 95 % , 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 1.5 倍。 操作压强为 1.013× 10 5 Pa , 温度为 30 ?C , 气液平衡关系为 Y * =1.2 X ( Y,X 为摩尔比), 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K Y a 为 0.06 kmol /(m 3 ? h) ,空塔气速为 1.2 m / s ,试求: (1)用水量, kg / h ;(2)塔径和塔高, m 。(四)精馏 1.某两组分混合液用精馏塔分离,其进料浓度为 50 % (摩尔分率) ,泡点进料,体系相对19 挥发度为 2,塔顶出料量为进料量的 60 % ,当回流比为 0.8 时,需要的理论塔板数为无 穷多块,试求: ①此时塔顶、塔底的组成各为若干? ②若回流比改为 1.5,保持各组成不变,理论塔板数减少,试绘出精馏段和提馏段的操 作线(简图) 。 2.已知苯与甲苯两组分体系的相图如图所示,在常 压连续精馏塔中进行分离,已知原料液的组成为 0.50(摩尔分率,下同) ,料液流量为 1000kmol/h, 加料热状态参数 q =1.2,操作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 的 1.8 倍,要求馏出液含轻组分 0.90,釜残液含轻 组分 0.05,试求: (1)馏出液量和釜残液量; (2)提馏段的汽、液流量; (3)所需理论板数和加料位置。 3. 已知苯与甲苯两组分体系某常压连续精馏过程 的图解法求理论板数过程如右图, 若已知进料流 量为 120kmol/h,总板效率为 60 % ,试求: (1) 适宜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的多少倍? (2)提馏段内的气、液流量为多少? (3)所需实际塔板数为多少块? 4.有一常压连续精馏塔,共有 15 块塔板,用来精 馏甲醇水溶液,进料中含甲醇 0.55,每千摩尔原 料液变成饱和蒸汽所需热量等于原料液千摩尔汽 化热的 1.2 倍,已知馏出液含甲醇 0.95,釜液含 甲醇不大于 0.03(以上均为摩尔分数) ,若回流比 为最小回流比的 1.5 倍,试求: ①塔板总效率及实际加料位置。 ②当进料量为 100kmol/h 时的精馏段和提馏段内 的汽液相负荷。 常压下甲醇-水溶液的平衡曲线如右图所示,甲醇 分子量为 32kg/kmol。 5. 在常压连续精馏塔内分离含甲醇 50 % 的水溶 液,要求塔顶产品中含甲醇 95 % ,釜液中甲醇含量不大于 1 % (以上均为质量百分数) ,20 每小时进料量为 2500 k g ,原料经预热器预热至 58 ?C 送入塔内(其 q 值为 1.04) ,塔顶采 用全凝器,回流液为饱和液体,回流比取最小回流比的 1.5 倍,全塔板效率为 50 % ,试 求: ①所需实际塔板数; ②精馏段和提馏段内的气液相负荷。 常压下甲醇 - 水溶液的平衡曲线如右图所 示,甲醇分子量为 32 kg / kmol 。6.在一常压连续精馏塔中, 分离某两组分理想溶 液。原料液浓度为 0.4 ,塔顶馏出液浓度为 0.95(均为易挥化组分的摩尔分率) 。回流比 为最小回流比的 1.5 倍, 每千摩尔原料液变成 饱和蒸汽所需的热量的等于原料液的千摩尔 汽化潜热的 1.2 倍。 操作条件下溶液的平均相 对挥化度为 2.0。 塔顶冷凝器采用全冷凝器。 试计算由第二块理论板上升的汽相组成 (理 论板序号自塔顶往下编号) 。 7.在板式精馏塔中,分离某两组分理想溶液,进料量为 100 kmol / h ,组成为 0.5(摩尔分 数) ,饱和液体进料。塔顶为全凝器,塔釜为间接蒸汽加热。塔顶易挥发组分的回收率 为 90 % 。已知精馏段操作线方程式为 y ? 0.8 x +1.9,试求: (1)塔顶和塔底产品流量, kmol / h ; (2)精馏段和提馏段上升蒸气流量, kmol / h 。 8.在一常压连续精馏塔中分离某两组分理想溶液,原料液流量为 100 kmol / h ,泡点进料。 已 知 精 馏 段 操 作 线 方 程 和 提 馏 段 操 作 线 方 程 分 别 为 y ? 0.723 x +0.263 和y ? 1.25 x -0.018,试求精馏段和提馏段上升蒸气量。9.在连续精馏塔中,分离两组分理想溶液。已知原料组成为 0.3(摩尔分数,下同),泡点 进料,馏出液组成为 0.9,釜残液组成为 0.05,操作回流比为 2.5,试写出精馏段操作线 方程和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10.在常压连续精馏塔中分离两组分理想溶液,馏出液组成为 0.94(摩尔分数,下同),釜 残液组成为 0.04,操作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的 1.2 倍,物系的平均相对挥发度为 2,进料21 方程为 y ? 6 x -1.5。试求: (1)进料组成和进料热状态参数; (2)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11.在常压连续精馏塔中分离两组分理想溶液。实验测得馏出液组成为 0.95(摩尔分数,下 同), 回流比为 3.5,精馏段内某相邻两板的上升蒸气组成分别为 y n =0.885, y n ?1 =0.842。 已知物系的平均相对挥发度为 3,试求以气相组成表示的第 n 层板的单板效率。 12.在常压精馏塔中分离两组分理想溶液。已知进料组成为 0.5(摩尔分数,下同),馏出液 组成为 0.98;进料为泡点进料;塔顶采用全凝器,泡点回流,操作回流比为最小回流 比的 1.8 倍,在本题范围内,气液平衡关系可表示为 y ? 0.58 x +0.43;从塔顶往下数 第一块板的气相默弗里板效率为 0.5。试求从塔顶往下数第一块板下降的液相组成。22
化工原理试题库 (1)--论文下载,说明书下载,Word文档下载,PPT文档,PDF文档,文库,坚持"用户需要的,就是我们关注的!"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争取提供更多实用下载资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 在线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spen 填料塔 讲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