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的回忆》采用什么回忆的手法有什么作用?以什么制作统领按时间放学回忆老父亲的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的情形

课文内容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午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姥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文章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录,通过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怀念。背景介绍该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11-1979年)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十六周年时所作的文章。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在审问李大钊时,李星华高度赞扬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沉着、镇静、处变不惊、坚贞不屈的品质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学习目标(一)积累“避、稚”等字,“军阀、含糊”等词(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后与敌人做的斗争,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品质(三)学习课文前后照应、对比突出等表现手法同步练习 字词积累1.读音 2.字形3.多音字4.课内词语李大钊
张作霖
阎振三
军阀
避免
娱乐
抽屉
暂时
僻静
眼瞅
皮靴
宪兵
侦探
魔鬼
冷哼
严峻
砖墙
押走
执行
绞刑5.词语解释被难日:因灾祸或重大事故而牺牲生命的日子。本课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轻易:简单容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会意:会心。本课指领会了父亲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严峻:严肃而厉害。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6.近义词慈祥(慈爱)残暴(残忍)粗暴(粗野)含糊(模糊)纷乱(杂乱)恐惧(恐怖)严峻(严厉)残暴(残忍)沉着(冷静)7.反义词残暴( 仁慈 )粗暴( 温和 )耐心( 急躁)僻静(喧闹)含糊(清楚)严峻(和气)8.词语拓展“不……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不早不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闻不问、不明不白、不痛不痒、不清不楚知识链接李大钊,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著作收录于《李大钊文集》。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英勇就义,时年38岁。作者介绍李星华(1911-1979),李大钊的女儿,1911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1931年复学,1940年与妹妹一起赴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1979年病故,终年68岁。主要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十六年前的回忆》等。结构梳理 第一件事情(第2—7自然段):写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以及工友阎振三被抓。第二件事情(第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敌人逮捕的经过。第三件事情(第18—29自然段):写在法庭上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第四件事情(第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心情。句子分析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分析:交代时间,突出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记忆很深,照应文题与结尾,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2.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分析:写父亲早出晚归,为工作而忙碌。引起下文的回忆。“埋头”指李大钊工作专心。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此句为下文“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埋下伏笔,怕党的机密文件落入敌人之手,表明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3.父亲一向是慈样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分析:“耐心”与“含糊”形成对比,充分表明了父亲对“我们”的慈爱,也表明父亲对革命事业是很慎重的。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4.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分析:第一个“越来越”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一天比一天紧迫,第二个“越来越”说明随着局势的变化,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繁忙。5.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分析:写出父亲对工作高度负责。“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是一句反问句,说明李大钊坚持到底,忠于党,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6.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这里的“果然”照应前文的“果然”,写出在此种局势之下,人们心中早有不详的猜想,而当这些猜想实现的时候,人们心中更加恐惧。7.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就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分析:“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说明事情发生得很快,“尖锐的枪响”“纷乱的喊叫”写出了当时情况的恐怖。“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语言描写,说明李大钊对敌人的到来早有准备,表现出了他的临危不惧。敌人的来势汹汹、虚张声势与父亲的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形成对比,对父亲的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的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8.“不要放走一个!”窗外想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制服的黑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分析:从“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似的”中可以看出敌人的凶狠残暴,反衬出李大钊沉着、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从“宪兵、侦探、警察”同时出动,可以看出敌人对李大钊的重视和恐惧,从而反衬出李大钊对敌人的极度蔑视。9.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分析:这句话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知道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10.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分析:阎振三同志身受苦刑,可是仍摇头表示不认识李大钊,说明共产党人忠于组织,不出卖同志。11.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的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分析:对父亲进行神态描写,敌人的兴师动众和父亲的从容镇定形成对比。父亲的态度是惯有的严峻,敌人的态度是冷笑着,粗暴的吼声,两者形成对比。从“惯有”一词,体会到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12.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乱蓬蓬的长头发,平静而慈祥的脸。分析:“没戴眼镜”暗示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乱蓬蓬的长头发”表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平静而慈祥的脸”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的爱。这是对父亲的肖像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平静和慈祥。这强烈的对比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露无遗。13.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分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伟大的力量是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不动摇,面对亲人不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14.“是的,我是最大的。”分析:“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在他革命精神的鼓励下,由惊慌失措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15.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分析:表达出她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同时表明她们没有在悲痛中倒下,要铭记父亲被难的日子,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要继承父亲的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16.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分析:“低声”表现了“我”知道父亲被害后的沉痛心情,“昨天是4月28日”强调了父亲的被难日,突出了这一天让作者印象深刻、永远难忘,并照应课文开头。中心思想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险恶、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无比沉痛,展现了革命先烈的忠于革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写作练笔仿写:“无论……总是……”示例:无论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从不迟到。仿照课文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内容梳理1.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1927年4月28日,父亲的被难日。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3.被捕前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对工作高度负责;对革命高度忠诚。4.被捕时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坚定沉着;将生死置之度外。5.法庭上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坚定沉着;将生死置之度外。6.“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能表现得那么积极勇敢?父亲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了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里获取了无穷的力量。7.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父亲是一个对孩子慈爱,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和力量的父亲。8.读完全文,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人;他是一个沉着镇定、临危不惧的人;他是一个关爱家人的人。9.课文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前后照应的好处。“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与前文中的“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相照应。“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前文中的“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前面埋下伏笔,使读者对人物的做法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更深的印象,后面揭示答案。积累拓展1.除了李大钊,你知道为国牺牲的革命者还有哪些?面对敌人残酷审讯,坚贞不屈的赵一曼;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为了不暴露目标,在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宁死不屈的刘胡兰。2.李大钊的墓碑上的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3.李大钊的名言: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练习提高课下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写作参考1.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家人的沉痛心情来叙述课文的,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称作倒叙。2.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照应开头。这种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被害的事情牢牢地记在心里。3.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对比来写,效果会更加突出。阅读扩展囚歌叶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忆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