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举一个小说副线主角与配角的关系故事或者观点与主角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的例子吗?(虚构个例子也可以哦)


编剧必修课程推荐电影史上,每一部优秀的电影,都是最生动的教材,最直接的老师,都在展示着电影和故事的奥秘“拉片子”,就是以“电影为师”通过逆向拆解优秀电影,经典电影,来掌握故事的规律和构建技法许多优秀的导演和编剧,都是“拉片狂魔”,他们都是通过拉片子深刻地理解了电影和故事,才成为一代大师的拉片子,是通向电影殿堂的有效途径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电影人,你可以不读剧作法,但你绝对不可以不拉片你想学习如何正确拉片吗?请点击了解↓↓↓拉片子抓人的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故事都是围绕着某个大问题,讲述问题的前提和解决方案。最好的谋篇布局往往都是根据问题本身而确定的。所以要去构思一个故事的话,我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一)故事的一般结构我的故事并不一定要有明确的答案,但一般都会有明确的问题。确定这个问题后,接下来我的故事结构和谋篇布局,都会围绕这个问题来确定。以戏剧故事传统的三幕结构为例。第一幕:起始性事件戏剧在刚开始,需要花一点时间交待人物背景,然后会有一个诱发事件,但是还不够形成行动的决定性力量。再后来,一些起因会出来,能够让主人公进入行动,构成追求他想要的东西的动机。比如说他的女儿受到威胁,他要去营救;或者是他本来是一个要金盆洗手的人,但是现在世界面临威胁,他要去拯救世界;或者是他自己生活被打破了平衡,他要去挽救自己的一段婚姻生活等等。到第一幕结束时,这个重大的起始性事件就要开场。如果说是电影的话,到30分钟的时候,得让这个人投入情景,你要给他制造足够强烈的投入理由和动机 —— 他到底要去追求什么,不管是拯救世界,还是拯救孩子,还是拯救他自己,还是去干什么,反正你先确定他要追求什么,在第一幕讲他怎么样开始追求。第二幕:阻碍与冲突谁是阻止他的力量,谁是反面人物,谁是困境的制造者,他遭遇了哪些危险,在电影里面会讲究阻碍和冲突的最大化 —— 让他生命受到威胁,让他遭遇到一连串致命打击,或者阻碍他的力量实在太过于强大,以至于一切都像是不可能达成;或者说是他自己遭遇了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信仰危机等等。就是为了一点:让阻碍和冲突最大化,这样故事才会张力十足。第三幕:解决方案他如何化解危机达成心愿,或者是他也可能没有达成心愿和目标,阻碍和冲突把他给压垮了。通常好莱坞的剧里面有九成是主人公战胜了阻碍和冲突。但正是这些压力和张力,使得他的人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最后解决了问题。这三幕结构的内涵不难理解,就是将故事大问题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用行动来展示,用戏剧高潮来表达问题的深度和情感冲击的强度,最后解决问题。(二)小说结构的自由性那么,小说呢?小说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影视剧更自由,可以超越传统的戏剧结构。小说也可以是以问题为导向,也可以表现为影视剧里面展现的强度非常大的问题和张力结构。但是小说可以不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可以没有那么清楚的主线与冲突。一个故事能打动人,或者说故事能抓人,并不是这个作者在故意的去卖一些小谜题,然后每一集给你抛出来一个新的谜题等等,只要故事的核心问题是读者关心的就行。小说可以大大突破戏剧的传统结构,但是它仍然需要勾勒出人物的人生的最大问题,然后展示出这个人物情绪里面最深的部分,只要故事前面的氛围和结构勾勒的足够好,读者就能够理解这个过程的一切。比如科尔姆·托宾的《母与子》用极短的篇幅勾勒了主人公生活的背景,以及他看到失散多年的母亲时百感交集的情绪,以及到底相认还是不相认的纠结,直到最后选择悄悄离去。如果这是一个影视剧的话肯定不行,这个影视剧得要帮他牵出很多母子双方的往事纠缠。小说,某种程度上,可以很自由的写这些微妙的、难以捕捉的,甚至是日常生活中难以描述的瞬间,而这些瞬间是非常宝贵的。文字在任何时候都仍然是最强大的。因为其抽象性和任意性,文字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体验和空间感受是可以超越图像之上的。塞林格《九故事》、卡尔维诺《烟云》、博尔赫斯《沙之书》、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等等都是如此。当然,传统的戏剧三幕结构我们仍然要铭记于心,将来也会时常用到。另外,关于“问题”补充一点,纯文学和类型文学的差异在于对“一般性问题”的关注。类型小说更多关注类型化的问题,比如杀人犯到底是谁,是推理小说关注的问题;某些科学问题则是科幻小说关注的问题。而人类生存中的一般性问题,比如自由与束缚、自我认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基本政治问题,往往是所谓纯文学、主流文学会更关心的。我是怎么写故事的?我讲一下自己的写作过程,就是从构思、设计到实际落笔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的写作过程。首先,我会画一些结构图。其次,独立构思人物性格。我会去想这里面的每一个人物,让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相对独立,脱离故事情节本身,仍然可以想象这个人是什么性格。然后,完整叙述的过程。前两步可能是一个时间很不确定,也很漫长的过程。比如,我一个小说可能要构思好几年。对我来说,写作的过程也是时间不等的,半个月、一个月、几个月,都很正常。最后,修改。写完初稿以后,我可能会把它先放一放。放上一段时间,然后再拿出来修改,因为修改的这个过程很多时候也是一个重写的过程。其实,在构建人物的环节,我们可以向电影制作领域学习。电影一般会强调人物跟情节相互推动。故事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个情节,然后会因为主人公的一些性格弱点使得他犯了一个错误,情节就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主人公和配角再产生冲突,情节继续向前推进,如此往复。电影剧本讲究的就是这样一个滚动的过程。好的剧本通过情节的紧张刺激,把人物的性格全都凸显出来,这个是电影剧本创作里面比较流程化的东西。小说写作,其实很多时候可以不像他们这么严格。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像电影学习到很多 ——一个故事梗概的构造,独立的人物小传,以及人物和情节间的相互推动。最后,我讲一下自己在写故事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从灵感到构思酝酿,可能是很漫长的过程。然后中间不断围绕构思去看书学习各种资料,寻找新的线索。一般情况下,一个故事会在我头脑中有一定成熟度再落笔,这样相对效果会较好。等到我真正落笔之后,我就跟随我手底下文字的走向。我不会从一开始没有想清楚就轻易落笔。给初学写作者的建议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成熟作者,我就不做建议了。因为每个成熟作者都有自己的习惯,都跟别人不太一样。各家有各家的习惯。但是如果是第一次写故事,我强烈建议不要纠缠在开头的地方,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推动自己写下去。哪怕对开头多么不满意,也不要重新写,一股劲地继续往下写,每天一定的量,哪怕500字或者是1000字,保证不能停,一定要直到写完,哪怕你这个东西写的再不好,也要坚持写完。所以第一次写故事,我现在觉得写的再怎么失败也没有关系,写完了就好,后面再慢慢的重新审视,重新修改。最后说作家的生活方式。可能别人经常会问:作为一个作家,你是如何生活,如何写作的?但是真的,我觉得一个作家如何生活完全不重要,只有他的写作方式是重要的,找到自己能够顺利写下去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我喜欢全职工作,给了我一扇窗口,让我不断见到人,与人打交道,走在路上。这些都是我构思的过程。相关阅读: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学会这几点,你也能写出好故事!当你想学写作的时候,有人会和你说,写作是没法学的,作家生来就是作家,才华是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的东西。詹姆斯·斯科特·贝尔将这种说法称为“创作大谎言”。他自己曾经也相信创作大谎言,他读了雷蒙德·卡佛的作品,再看看自己写的东西,感觉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写作的天分,然后他去学了法律,进入律师事务所工作。然而,创作的冲动却时常折磨着他,踌躇了十年,他决定学着写出心中的故事。创作大谎言的力量太强大,他时不时怀疑自己是不是这块料,直到出版社签下了他的五本小说。到现在他已经出版了20多部小说,获得过小说奖,成为一位畅销书作家,并开始教别人写作方法,写出了《这样写出好故事》这本书。在《这样写出好故事》中,贝尔从结构和情节的角度,来解构一个好故事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元素,并搭配一些经典小说的片段进行分析,让无论是新手作者还是有经验的作者,都能够理解如何写出一个好故事。即使你并不想写小说,这本书也能够帮助你鉴别哪些故事是好故事,哪些故事不那么好,为什么好,又好在哪里。人类天然地会被故事吸引,学着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也不失为一个很棒的途径。我们一起来看看怎样写出一个好故事吧。如果你建出结构,读者就会好好读贝尔认为,“当你觉得一本小说不那么吸引人时,八成都是结构出了问题。”三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不管是论证一个观点,还是写一部小说,三都很重要。小说的经典结构就是三幕结构:开头、中段、结尾。三幕结构的历史很长,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了。三幕结构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它好用,它之所以好用,就在于三幕和我们生活的步调类似。人的一生始于出生,然后成长,最后死亡,就像三个阶段;每天早上我们起床,接着出门工作,然后晚上回家睡觉,我们每天的生活也像三幕。发明家巴克敏斯特·富勒也说,三角形是自然界最稳固的形状。01 开头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印象,在见面的头几秒就决定了。同样的,读者对于小说的印象,也是在小说的开头时就决定了。小说的开头一般需要达成几个目标,比如,吸引读者、建立角色和读者之间的联系、奠定小说基调、说服读者读下去……正如希区柯克的名言:“如果事件不快点发生,你的开头就要无聊掉了。” 贝尔认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开头通常遵循以下三个原则:规则一,先有动作,再解释。美国悬疑作家迪恩·孔茨喜欢在开头就丢出一个有名字的角色和扰乱事件,比如,《与恶魔共舞》的开头:“凯瑟琳·塞勒确信,车子随时可能在平滑结冰的路上打滑,完全失控。”这个开场白把你代入一种类似现实的感觉,同时又将车打滑这个扰乱事件丢出来,带给读者动感,让读者对发生的事情产生好奇。规则二, 冰山原理,只袒露一部分信息。只把冰山在水面的百分之十告诉读者,剩下的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这就是海明威所说的冰山原理。冰山原理的好处是给出一些信息,又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你对后面的故事产生期待。规则三,丢出一些重要信息。以斯蒂芬·金的《它》为例子,“这份恐惧要持续二十八年,或甚至永远无法消失。就我所知,一切始于一艘报纸做的小船,沿着涨满暴雨的水沟向前飘去。”为什么是二十八年?一艘纸船会带来什么样的恐惧?当读者心中产生疑问,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读下去。02 中段中段主要写的是冲突,中段要写得出彩,难点在于容易写得冗长,让读者失去兴趣。要克服这点,作者需要让角色不断地“行动、反应、继续行动”:角色为了达成目标,必须采取行动,此时,需要挑选一个障碍物,阻止角色行动,而角色必须马上克服这个问题,才能向目标靠近。用贝尔的话说,“作者在中段第二幕的工作,就是写出一个又一个场景——用场景延续紧张情绪,提高角色面对的代价,让读者一直担心,并用看似命中注定的方式,将故事推向第三幕。”角色面对的最高代价大概就是死亡了,死亡有精神上的死亡,也有实际的死亡。《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面临的是精神上的危机,他必须找出活下去的理由;《大白鲨》中的警长布罗迪要保护居民的生命安全,就必须杀死大白鲨,否则就将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摆脱沉闷的第二幕印象,写作时可以考虑以下问题:怎么样才能让我的主角情绪更为纠结?主角在乎的人有没有办法陷入麻烦?我的主角会遭遇哪些实际伤害?我能把这个威胁推展到什么程度?哪些新势力互对抗主角?我能加入哪些角色,把状况弄得更糟?……03 结尾好的结尾能够拯救一个平凡的故事,一个烂尾则可能毁掉前面所有的铺垫。结尾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正向结尾,主角达成目标。《大白鲨》的结尾,布罗迪实现了杀死大白鲨的目标。负向结尾,主角没有达成目标。《乱世佳人》的最后,斯嘉丽失去了白瑞德。模糊结尾,读者不知道主角是否达成目标。《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最后,“什么事都别告诉别人,如果你说了,你就会开始在乎他们。”读者不知道霍尔顿最终是否找到了让自己活下去的人生哲学。结尾为什么难写?因为作者必须把前面埋好的梗收掉,就像契科夫所说,如果你在前面提到过一把手枪,你在后面就得用它开枪。不仅如此,作者还不能收梗收得过于平庸,要能给读者带来余韵,产生“真好”或者“糟了”的感觉。三幕结构的连接:两扇“不可折返的门”在故事的开始,主角生活在一种安定的生活中,除非有事情发生,Ta会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待在Ta的原始世界中。因此,在故事的开头一定要发生某件事情,打破主角的生活状态,迫使主角作出改变,这就是扰乱事件。扰乱事件不一定是严重的威胁,它可能只是塑造一种打破平衡的感觉。迪恩·孔茨就很擅长以扰乱事件开头,在《通往十二月的门》开头第一句话:“萝拉一穿好衣服就走到大门口,刚好看到洛杉矶警局的警车停在门前的人行道旁。”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却让读者感觉到似乎后面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此时,冲突还没有完全展开,主角还可以选择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因此,从开头进入中段,再从中段过渡到结尾。重点就在于,设置两扇不可折返的门。人的天性倾向于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因此,作者就需要设定一个事件,推动主角做出转变,而且这个事件不可逆转。第一扇门,决定着故事能否从开头进入到中段,作者需要把主角带进一个冲突中,并且不能离开,穿过了这扇门,主角必须开始面对一系列的新问题、新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获得成长。第二扇门,通常是一个重大挫折或危机,将故事推向结尾,主角穿过这扇门,就需要面对最后的选择或战斗,主角无法折返,因为故事就要结束了,结局就要来临。在《教父》中,麦克·柯里昂选择走上正途,然而当父亲遭到枪击,几乎丧命时,麦克的世界被扰乱了,这时,他还可以选择离开。而当麦克枪杀了敌人索拉索和坏警察迈克劳斯机后,他就无法回头了,他只能穿过第一扇门,卷进家族的冲突中;当大哥被仇人杀死,柯里昂家族变得势弱之后,迈克必须穿过第二扇门,做出选择,痛下杀手,来奠定自己的权力。情节:LOCK系统和贝尔金字塔所谓的情节到底是什么?贝尔认为,“会发生什么事”就是你的情节。为什么有的小说,特别吸引人,而有的小说乏陈可新?关键就在于,情节能否触动读者,能够把读者带到另一个世界。在分析了几百种情节之后,贝尔发现,成功的情节一般都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他称之为LOCK系统。01 LOCK系统L代表主角。稳固的情节始于有趣的主角。一部小说吸不吸引人,关键在于主角能否吸引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的角色,未必是完美的,有时候善用“车祸现场”原理反而会有很好的效果。人们经过车祸现场,通常会停下来张望,读者也是这样,当看到复杂的角色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毁掉自己的人生,读者会忍不住得代入自己的感受。O代表目标。目标是驱动故事前进,让主角变化、成长的动力,目标一般有两种:想实现某个目标或者逃离某种生活。《大白鲨》中的警长布罗迪对抓到大白鲨有着莫名的执念;《玫瑰疯狂者》中的玫瑰则是想要逃离她的神经病丈夫。稳固的情节中,主角会有一个主要目标,这个目标同时也让读者一直追问:主角能达成目标吗?C代表冲突。实现目标的过程如果一帆风顺,故事就变得乏味。如果你要抓住读者的心,就需要在主角追逐目标的过程中,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当读者为主角担心的时候,你的故事就成功了。正如有位作家说的:“把你的主角放到树上,朝他丢石头,再放他下来。”K代表冲击结尾。拳击比赛为什么会吸引人,是因为观众想看到KO击倒,观众讨厌平手的结局。小说的读者也希望看到有冲击力的结尾。结尾往往决定了故事的成败,如果结尾平淡无奇,即使前面的情节铺陈很出色,受众也不会满意的。想象《权力的游戏》的烂尾吧,虽然前面几季,惊为神剧,也架不住结尾的草率。02 贝尔金字塔LOCK系统能保证你的情节基本符合要求,但是却无法保证你创造出独特的作品。应该说LOCK系统是一个底线,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就必须加入自己的调料、自己的点子和才能。雷·布雷德伯里说过:“世上只有一种故事,你的故事。”写出独创作品的秘诀就是“写你这个人”。因此,贝尔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情节筛选金字塔:贝尔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端是热情。你可能会想出无数种情节,但是你需要从中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你自己,你内心深处的主题:你最关心的事是什么?你最害怕的事是什么?你的人生观是什么?……通过向自己提问,去思考你的点子是否触动到自己了?贝尔金字塔的下一个层次就是潜能,是指你要思考这个主题能够触及的读者范围有多大。在这个阶段,你需要转变自己的视角,把自己当成是潜在投资人,而不是作者,去评估这本书的市场价值。这一步初看起来,似乎和前面的热情矛盾,其实不是,因为潜能的评估并不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而是给自己的热情浇一点冷水,不要被自己的视角蒙蔽,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待你的故事是否有吸引力。比如,你把自己的人生写成几百页的小说,除了你自己和特别亲近的人,其他人会有兴趣吗?你可以把潜能看成是一个辅助手段,帮助你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情节。金字塔的顶端是精准,即你的情节要有精准的目标。如果你对自己的情节设置充满激情,也对故事受读者欢迎的潜能做出了评估,那么剩下的就是将影响作品潜能的情节删除。如果你的故事是为了科幻小说的读者所写,那么情节设置就要以此为目标,去除其他不必要的枝节。有些写作者把写作艺术看得很神圣,可能对“如何写出一个好故事”这类技巧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所有教写作的人或书,培养的都是商业作家,而不是文学家。人的天赋确实有差别,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还没开始写,就与文学大师们比天赋,我觉得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作为一个普通人,学习写作的空间还很大,你总得从山脚一点点攀爬,才有可能到达顶峰吧。相关阅读:怎样把一个故事写成一部好小说?对每一个写作者、尤其是与改革同行的“50后”、“60后”作家来讲,他们的文学记忆和个人经验或许多有殊异,但一个共鸣是大体不差的:无论新媒体、新科技怎么变,资讯信息如何爆炸性增长,一些基本的标准、一些坚持和守护,不太可能轻易改变。借用画家黄宾虹的一句话,就是“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这精神,也就是文学的常道。在一些优秀的作家那里,文学的常道和变道是合一相成、共时共振的。虽然任何一个作家都逃不脱这个当下、这个传统和新变的碰撞,甚至传统在新变面前的疑难,但是好作家内心都拥有这样一个“农历时间”,在守常里达变。城市化进程加剧以后,原有乡村秩序、乡村伦理的消失、更迭和面目一新的新农村建设,在文学的层面怎么去重新定义故乡?怎么建构一个有故乡的写作?自从有了微博、微信、知乎等自媒体平台后,人人都成了草根作者,人人都在发声和表达。由非虚构写作热而涌现的自媒体如腾讯的“谷雨”、网易的“人间”、微信平台的“正午”,以及“中国三明治”、“真实故事季”等等都聚集了一批写作人,这些自媒体正在影响和规约着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写作。非虚构写作风生水起,好故事不断刷新着我们的想象力、认知力和感受力,我们面对的是奇观式的社会实景。“50后”、“60后”以及更早的前辈作家们可能还有丰厚独特的个人生活经验用于写作的给养,而对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写作者来说,作家最大的生活——来自内宇宙的个人性、异质性正在慢慢稀释。资讯越发达,索取越便捷,个人信息就是共享经验,我们都生活在大同小异的世界里。最近作为一个文学评审,看了一些“80后”“90后”作家的新作,感觉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比如有位毕业于复旦创意写作专业的“90后”,会中英双语写作,关注科幻题材,小说获过星云奖。她的一些小说以科幻形式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置于极端情况下讨论,如跨文化交流、人工智能、情绪控制、身份认同、自我发现等等议题,注重和现实的关联,展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情感和伦理问题。还有两位年轻作者写刑侦小说,大类上属于推理探案小说,这类小说在日本和欧美都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对这一类题材的书写,放在中国文坛,作者是稀缺的。网络上那些类型小说可能还有模式套路和故弄玄虚的成分,泥沙俱下。这两位作者都擅长于心理分析,案件和故事背后是人性的还原和实证专业的犯罪心理、科学先进的办案精神,这两位为这一题材的开拓做了可贵探索。荡开看去,“80后”“90后”作家正在成为我们文坛队列的新生力量,还有多位有创作活力和思考力的年轻人,他们都在以坚韧的写作力进入一个个人物、一条条街道、一栋栋建筑,以此结构出一个地理和想象意义上的城市。作家们细腻的感受力,曲折深幽、特别善于从小处、细微处着笔的能力,对城市遍布于街道和弄堂深处的浩瀚深广的投注,各种探索性的写作尝试,使城市文学有了更丰富的生命表达、更纵深的历史细节和更开阔的看世界的眼光。虽然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我们也感受到,今天的社会环境催生的是一种类群体性的焦虑,个体的精神生活淹没在差异性里,年轻一代的写作,作品里的个人已然是中年心态,所以也有评论家认为这一代作家的小说里没有青春也不见人物。此论难免苛刻,但是细思量,我们年轻的小说家确实更愿意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更对虚拟的现实抱有热情,而对活生生的现实无视无感无心。虽然小说家们都很会虚构故事,叙事、语言和技巧都驾驭得游刃有余,但小说里的现实很难和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同频共振,小说里的现实和生活里的现实有时是割裂的,很难互为同构和彼此映照,也难得和历史主动对话碰撞。局部的现实不能水滴石穿,作家的虚构热情和写作姿态变得可疑……久而久之,内在的创造性活力,积极主动的冒险探索精神,对经验世界的机警之心、饥饿之感都在下降想象力是需要经验激活的。缺乏对现实的感知能力、洞察能力和书写能力,“想象的真实”就会出现信任危机。有作家谈及“假小说”和“真小说”的问题。真小说能理解,就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小说,当然它可遇不可求。同时我们也发现,或者有一个共同的阅读感受,很多发在文学期刊上的小说,看上去是一个很像样的故事,技术、叙事都无可挑剔,可是读完以后,深入不了心灵,隐去名字也猜不出作者,给个对应名词,或许可以叫“假小说”。怎样把“一个故事”写成“一个好小说”,怎样让“应该写”转化为“真心想写”“不得不写”?我想可能这是包括“90后”在内的年轻一代作家们面对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普遍难题。所以面对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发现写作的意义和重新赋予写作的职能。而一个写作者,一个好作家,无论写什么、怎么写,他都应该有能力发明生活、发现生活,有能力惊醒生命的生机,感受时间里的命运。在今天来说,可能第一步是抬头或转身,从大量的自媒体故事里走出来,逃出经验,走到信息和故事的背面,除了事实的想象力、虚幻虚弱的现实感,怎样尝试创造价值的想象力,重新建构起一个更有行动主体性的内宇宙,这或许是未来文学的出口与生机。编剧必修课程推荐编故事的能力,在一个编剧/作者的成功里占80%以上,而掌握剧本或小说的结构和格式,顶多只能占15%。编故事才是编剧/作者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技能。但目前国内几十万人写剧本,编故事能真正过关的不过1%。编故事这种技能,说真的,学校教不会,书上没记载。自己一个人摸索,确实极难找到门径。即使摸到了门径,也需要漫长的学习和研究,才可能掌握和精通。那时候你已经老了。究竟应该怎么学习编故事呢?请点击了解}
第一步:将观后感受加工成人物的两难的问题创作故事的起点,要从一个两难问题出发。因为观众表面上看得是别人的故事,其实体验的却是自己的人生。而两难问题,是别人故事和自己人生的连接点。观众看《权利与游戏》时,绝不会认为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某个国家的首相,但却会面临去和国王完成事业,还是留下来照顾家人的情景,而这种情景就是两难选择。因此,我们今天要创作的故事,就将起点的两难问题定为:【第一稿-两难问题】: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之间,面临努力工作和照顾家人间的抉择。事业和家庭,对男性而言选项容易倾斜成事业,对女性而言容易倾斜成家庭。既然我们在设置时选择了女性,那么就要考虑到不能让人物在选择时,轻而易举的选择了家庭。因为如果这样,它就不是一个足够两难的选择,故事的基础就会不牢靠。越是没法两全其美的选择,越容易让观众纠结。第二步:为人物写出一个情节,用以展示这个两难这就是写一场戏,确切的说是写出高潮这场戏。这场戏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越具体越好。两难问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高潮戏则是一个具体的情景。无数编剧书,都说创作要从结尾开始,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只有确定了这场戏,以及他所代表的意义准确无误能让观众体会,那么其他情节才能借此生长。结合第一步中“事业和家庭的两难”,我们创作出如下情节:【第二稿-高潮】:主角是一个刚刚工作没多久,还未通过试用期的职场新人。一天,领导给她了一个去外地给客户提案的机会,如果成功,她不仅会通过试用期,还将获得升职加薪。女儿也在母亲的鼓励下,准备这这一次富有挑战的提案。提案头一天,她就到达客户所在的外地,住在酒店当晚,就开始反复演练。第二天一早,更是早早来到了客户的会议室,反复准备提案。但她突然获知,母亲已经在医院去世,在母亲朋友转交给她的遗愿上,正是希望母亲希望她能通过试用期,并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城市独立生活。此刻,她面临两难选择,到底是放弃这次升职机会不顾一切扑向医院,还是强忍悲痛继续提案完成母亲的心愿。她读完母亲的信,获得了客户的谅解,赶往了医院。如果我们创作出的情节,是一个白领正要开会,突然传来母亲病危,而她面临开完会再去,还是先去了再说的选择;那么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情节。因为人之常理而言,就算是一百万机会摆在眼前,正确的选择无疑是去见病危的母亲。所以需要小心给天平两侧的选项,做出不同的调整,以期实现让观众也能代入自己产生纠结的目的。第三步:为人物再写一个情节,展示他首次遭遇两难的情景这依然是写一场戏,也就是激励事件。如果说刚刚那场戏是结尾前的高潮戏,这场戏就是刚开始的催化剂。在这场戏里,我们需要展示人物第一次面临“事业和家庭的两难”时的情节。在多数情况下,人物在首尾两场戏中,会做出相反的选择。所谓“人物弧光”,就是通过人物在故事首尾的两次不同选择,让观众非常直观的看到故事的主题。比如,如果我们的白领主角,在一开始选择了事业,那么结尾就应该选择家庭,反之亦然。之所以如此,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让观众看到明显的对比效果。回到我们的创作中,我们假设主角在高潮后做出的选择是“家庭”,然后我们据此反着写出选择“事业”的激励事件。【第三稿-激励事件】:主角女白领的母亲生病了,她工作很忙。前几次,母亲不舒服时,她第一时间请假跑回了家,虽然因此遭受了经理的压力,但好在母亲平安。母亲心怀歉意,因此在又一次出现较为严重情况时,告知了主角自己身边有朋友能照顾。主角这次选择了忙完直接影响她是否能通过试用期的工作,然后再去医院。这次,当她到医院时,母亲已经转危为安,而她身边也的确有朋友在照顾。其实我要写的是当主角面临试用期考核事件时,母亲突然急病,此刻她选择了先忙完工作。但如果仅仅只是这么写,就有违常理了,至少观众不会理解并喜欢这个主角。现在我在这次激励时间前,又增加了好几次类似的场景,并每一次都让主角选择回来照顾母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激励事件的选择符合人之常理。故事是建立在可信度基础上的,尽管导演可以解释“我这个人物就是很无情”,但这种解释并不能帮助观众移情。我们写故事是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为了和观众怼和黑粉争,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播自己想说的内容,明显是更高明的做法。截止目前,我们已经写出了故事结构中的最重要两个骨骼:激励事件和高潮。沿着这两个情节,再在中途不停的打点,让人物选择从事业到家庭的转变顺滑自然,就是麦基所言的“故事脊椎”。第四步:构建出主次情节,形成故事的最大对比结构故事的最大结构,往往并不是人物从弱点到优点,从激励事件到高潮的结构。试想,我们按照前三步完成整个故事脊柱,写出的梗概可能会变成如下这样:故事梗概:主角是一个刚刚工作没多久的职场新人,主角的母亲是家庭妇女身体不好。母亲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工作,家里现在就靠女白领的薪资。母亲经常生病,而女白领的工作很忙。前几次,母亲不舒服时,她第一时间请假跑回了家,虽然因此遭受了经理的压力,但好在母亲没事。母亲心怀歉意,因此在又一次出现较为严重情况时,告知了主角自己身边有朋友能照顾。主角这次选择了忙完直接影响她是否能通过试用期的工作,然后再去医院。这次,当她到医院时,母亲已经转危为安,而她身边也的确有朋友在照顾。主角认真工作,终于获得了领导的认可。母亲希望女儿认真工作,能给在城市里扎根独立。一天,领导给她了一个去外地给客户提案的机会,如果成功,她不仅会通过试用期,还将获得升职加薪。女儿也在母亲的鼓励下,准备这这一次富有挑战的提案。提案头一天,她就到达客户所在的外地,住在酒店当晚,就开始反复演练。第二天一早,更是早早来到了客户的会议室,反复准备提案。但她突然获知,母亲已经在医院去世,在母亲朋友转交给她的遗愿上,正是希望母亲希望她能通过试用期,并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城市独立生活。此刻,她面临两难选择,到底是放弃这次升职机会不顾一切扑向医院,还是强忍悲痛继续提案完成母亲的心愿。她读完母亲的信,获得了客户的谅解,赶往了医院。这个故事有“起因经过结果”,看上去也很完整,但却没有故事的味道。甚至对于最后,主角放弃事业机会奔去医院,这个行为所表达的主题,也模糊不清。我们甚至可以拿出《救猫咪》的15个节拍点,一个个去构思故事脊椎上的每个小情节,但即便如此丰富内容后,观众依然既不会意外,也不会感动。“就这?”“啊,完了?”这可能是几乎所有观众看完这个故事梗概后的第一感受。我见过很多一本正经教授学生“节拍表”的老师,似乎类型故事创作,节拍表就是最大的结构一样。每次见到这种场景,我都想把他打晕,因为故事最大的结构根本就不是节拍表,而是AB故事。这里的B故事并不是节拍表中第二幕的“B故事”,而是主次情节中的次要情节,而A故事就是主要情节。故事是通过对比彰显主题的,而这个对比不仅仅存在于激励事件和高潮,更大是存在于主要情节A故事和次要情节B故事。比如《盗梦空间》的A故事是柯布带着团队去盗梦,而B故事则是她无法直视自己害死妻子的情感故事。AB故事是相对独立的,各自都有起因结果结果,也是都可以拉出一个节拍表的。B故事因为往往承载动机和情感,因此往往比A故事更重要,而AB故事如何交织在一起,才是故事最大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肖申克的救赎》A故事是安迪越狱的故事,而B故事则是黑人瑞德是唯唯诺诺到不惜违反条例也要奔向安迪的故事。《罪人》A故事是警察电话热线指导被绑架人士脱困的故事,而B故事则是和同事合谋串供脱罪的故事。《沉默的羔羊》B故事是前史中小时后救羊失败,以及长大后被汉尼拔揪着童年伤痕蹂躏的故事,A故事是要从水牛比尔手中救出参议院女儿人质的故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A故事是少年和老虎一起水上历险的故事,B故事是少年家人遭遇海难又遭遇人祸的故事。上述这些AB故事的举例,只是为了说明:节拍点可以缺少几个,可以省略几个不展示;但AB故事如果少了一个,那么整个故事就塌了。你能想象,《沉默的羔羊》只有女警察如何一步步沿着十五个节拍点救出人质,而压根没有童年阴影以及汉尼拔吗?你能想象,《盗梦空间》只有柯布带着团队一层层盗梦,压根就没有他和妻子相爱相杀的故事吗?因此,AB故事如何组合,才是故事的最大创意结构,节拍表根本就不是!我们上面写出的故事梗概,之所以没有故事味道,就是因为缺少了AB故事的组合。下面我们试着加入另外一个次要情节,再写出一稿:【第四稿-AB故事】:小丽大学毕业,找到一份工作,工作很忙。小丽的母亲生病了,但她却突然对太极拳产生了兴趣,不仅报名天天去学。母亲认为自己的慢性病可以通过太极拳练好,但小丽却认为要去医院看大夫。母亲经常因病需要照顾,但小丽工作很忙,当她赶回去时,母亲已经叫来了女拳友帮忙。母亲和拳友关系越来越好,她对太极拳的痴迷越来越甚,决定花巨资和拳友们合开一个拳馆。小丽坚决不同意母亲投资的行为,而且听说母亲要去外地拳友处开设拳馆,小丽认为母亲是上当了。但母亲并没有妥协,认为只是几万元的事,自己能做主。小丽说母亲是女人,而且年纪大了,不应该考虑挣钱的事情。母亲则认为,男人可以为事业,女人也一样。母亲收拾好行李,告别小丽,和来接她的拳友去了外地。小丽接受了工作的更多挑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时不时和母亲发个信息,母亲也不断汇报着一切顺利的消息。三个月后,公司的领导宣布小丽成为合伙人,小丽的能干赢得了同事的掌声。小丽把好消息告诉母亲,母亲也给她回消息说,拳馆终于正式开业了,开业当天生意火爆。又过了三个月,小丽带领团队拿到一个重要的提案机会,她带领去队员在公司干通宵。当晚,小丽非常忙碌,等她看到母亲的未接来电时,已经是半夜了,小丽担心母亲睡了,就没有拨回去。第二天一早,小丽来到客户公司,在会议室里准备好了PPT,参会的人员陆续到场,小丽即将给客户老板展示解决方案。在等待老板之际,小丽的电话响了。打来的是母亲的拳友,她告诉小丽,昨晚小丽的母亲去世了。母亲就留了一句话给小丽,希望她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城市独立生活。此刻,她面临两难选择,到底是放弃这次机会不顾一切扑向医院,还是强忍悲痛继续提案完成母亲的心愿。她读完母亲的信,获得了客户的谅解,赶往了医院。这一稿的A故事是小丽的职场故事,B故事是母亲的拳馆故事。但这一稿也存在着最为明显的问题,两个故事,没有交融到一起。观众看不懂拳馆故事和职场故事有何关联。而且就新增加的拳馆故事而言,观众感觉母亲似乎是受骗了,但最后又是重重的举起,轻轻的落下,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母亲为什么非要练拳,难道故事是说:练拳不能治病吗?下一稿,我们通过将AB故事共同统一在B故事(价值取向)下,并同时加入反转,在观众的期待和故事的现实中拉开差距,完成故事创作。第五步:写出情节的最大冲突,用认知沟壑启动观众好奇好看的故事,就是在观众不停的“卧槽”声中落幕的。观众为什么会不停惊讶?他们在惊讶什么?他们惊讶的是:剧情没有按照他们的期待的方向发展。好故事就是在一边建立期待一边毁掉期待。即便是一个情节,也要通过冲突来表达意义。而冲突和反转本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是过于强烈的冲突被称之为反转。如果故事是主角要实现一个目标,而经过了一些坎坷,最终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冲突过于弱,因此很难让观众产生看故事的爽感。但如果主要拼命要实现的目标,最后却发现根本不存在,那么就好了许多。当然也可以是主角压根没有在乎的目标,最终被发现是他一直都在努力着,这一样也会让观众爽,《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后者。我们上面第四稿的故事,问题就出现在既没有意料之外情节,也没有情理之中的动机。因此,我们这最后一稿要根据上一稿,在情节上通过一边建立预期和一边破坏预期,来实现意料之外的情节。同时通过先构建动机,接着遮蔽动机,最终曝光动机,来实现情理之中的情绪释放。【第五稿-冲突反转】:小丽大学毕业,找到一份工作,工作很忙。小丽的母亲生病了,但她却突然对太极拳产生了兴趣,不仅报名天天去学。母亲认为自己的慢性病可以通过太极拳练好,但小丽却认为要去医院看大夫。母亲经常因病需要照顾,但小丽工作很忙,当她赶回去时,母亲已经叫来了女拳友帮忙。母亲和拳友关系越来越好,她对太极拳的痴迷越来越甚,决定花巨资和拳友们合开一个拳馆。五年前,小丽父亲慢性病不仅没治好还花光了积蓄,小丽上大学的钱都是母亲到处借的,现在母亲还要看病。小丽坚决不同意母亲投资的行为,而且听说母亲要去外地拳友处开设拳馆,小丽认为母亲是上当了。但母亲并没有妥协,认为只是几万元的事,自己能做主。小丽说母亲是女人,而且年纪大了,不应该考虑挣钱的事情。母亲则认为,男人可以为事业,女人也一样。母亲收拾好行李,告别小丽,和来接她的拳友去了外地。小丽接受了工作的更多挑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时不时和母亲发个信息,母亲也不断汇报着一切顺利的消息。三个月后,公司的领导宣布小丽成为合伙人,小丽的能干赢得了同事的掌声。小丽把好消息告诉母亲,母亲也给她回消息说,拳馆终于正式开业了,开业当天生意火爆。又过了三个月,小丽带领团队拿下大单,她请同事们去酒吧庆祝。当小丽看到母亲的未接来电时,已经半夜里,小丽担心母亲睡了,就没有拨回去。第二天一早,小丽刚到公司,在会议室里准备好了PPT,参会的人员陆续到场,小丽即将给一个做传统文化的大客户展示解决方案。在等待迟到的客户之际,前台告知有人找小丽。来人正是母亲的拳友,他一脸悲伤的告诉小丽,昨晚她的母亲去世了。小丽这才通过拳友了解到,她和母亲并不是拳友,而是病友。半年前母亲独自去看病时被查出癌症晚期,当时小丽工作正忙。母亲所言的外地拳馆,其实是当地的临终关怀医院,几万块的合资费用其实是入院费用。迟到的客户已经到来,经理提醒小丽要回去做提案。小丽却追上了离去的拳友,同他一起奔赴临终关怀医院。小丽在路上打开了母亲留给她的信。信中母亲说,当年小丽父亲因慢性病卧床多年,自己辞掉工作常年照顾,不仅没有治好病还因此和社会脱节。小丽刚刚工作,自己就得了病,自己不想让小丽再走当年自己的老路,希望小丽能原谅自己的欺骗。会议室里,经理接替小丽开始给客户做汇报。当客户问及怎么没有看到小丽,经理说小丽家里有事。这个一直秉持传统文化的客户,不但接受了小丽的临时离开,还在经理提案后表达了对提案的满意。目前我已经研发了不少方法论,上面五步法是最新的一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上述方法论写写梗概。如果有作品了可以私发我,我会提提修改意见。此举是想用不同人的反馈,来不断修正创作方法论,并最终能稳定创作出高质量的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