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线下课鹤之老师和丹青 画家老师会带来什么?


杨明先生杨明,祖籍山西太谷,1942年出生于重庆,幼时随家人移居上海。1968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担任中学语文教师。1978年报考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王运熙先生,研读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客员教授、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教学与研究,先后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史》《〈庄子〉精读》《〈文心雕龙〉精读》《六朝诗歌研究》《李白研究》等课程,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表彰。合作编著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此二书均与王运熙先生合著),专著有《汉唐文学辨思录》《汉唐文学研赏集》《陆机集校笺》《刘勰评传(附钟嵘评传)》《文心雕龙精读》《〈文赋〉〈诗品〉译注》《欣然斋笔记》《南朝诗魂》等。2021年适逢杨明先生八十寿辰,门下弟子合商编辑《杨明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以资庆贺,约请的作者均为杨先生指导过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纪念文集》已于近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纪念文集》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学术自述”,由杨明先生撰文回顾平生的治学经历,并介绍个人的研究旨趣。第二部分“滋兰树蕙”,裒辑杨明先生为门下弟子各类著述所撰序言,用以呈现先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因材施教的良苦用心,编次时依照各书出版时间先后为序。第三部分“春华秋实”,汇集门下弟子所撰学术论文,藉此展示师弟之间学术承传、相与切磋的风采,编次时大致以论文研讨对象的时间先后为序。第四部分“寸草春晖”,收录门下弟子所撰散文,回忆从学受教的点滴往事,借此饮水思源,感怀师恩,编次时大致以作者年齿为序。第五部分“杨明先生著述要目”,分为古籍整理、专著、论文三部分,时间截止至2021年8月。今摘录书中杨明先生“学术自述”一节,并附“杨明先生著述要目”及杨明先生诗作一组,与读者共赏。
《杨明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杨 焄
李定广 赵厚均 编98.00元2021年11月出版978-7-5732-0107-2学术自述◎ 杨明我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是在1963至1968年。当时复旦本科是五年制,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读的书少得可怜。工作后对于古典文学念念不忘,便拜谒老师求教。曾多次请教徐鹏先生,先生建议我通读《汉书》,最好是找未曾标点的本子,学习断句、标点。我找了《四部备要》本照先生说的做,果然于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先生又说读书要细心,不要着急,不要囫囵吞枣;说清代有的学者一生就只搞一部书,但搞出成绩来,对后人很有用。先生还说做学问要踏实,不要空谈理论。记得先生曾说:“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谁知道哪样才是对的。”如今回想,当时一会儿批判《水浒》,一会儿批判孔子,一会儿又宣扬什么“儒法斗争”,“理论”一套一套的,徐先生的话,该是有感而发。后来先生又向上海古籍出版社推荐我整理刘过的《龙洲集》,那算是我首次与学术发生一点关系吧。
杨明先生与徐鹏先生在上海植物园(1998)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我当然跃跃欲试。徐先生让我报考王运熙先生的硕士生。结果录取了。此后读硕士研究生课程三年,毕业后有幸留在新成立、由王先生担任所长的中国文学语言研究所工作,一直受到王先生的教导培养,长达三十馀年。王先生的学术思想非常丰富,体现于教学和研究之中。这里简略地提出几点。一是要求我们打好基础,要有比较宽阔的知识面,经史子集的要籍都要选读一些。先生曾转述程千帆先生的话:“要让学生知道古代文人是喝什么样的奶长大的。”先生特别重视阅读史籍,要我们学习陈寅恪先生诗史互证的方法。先生指定我以盛唐边塞诗的历史背景为题撰写毕业论文,就是教我将文学与史学相联系、相结合。二是先生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将理解古人原意、追索历史真相放在首要的位置。他多次对我说,一切从资料出发,所有结论都应产生于搜集和分析资料之后,也必须受资料的检验;即使是他提出的观点,如果被资料证明不合乎实际,也应该修正或否定。先生心仪“释古”的研究态度与方法,他自己的著作就是最好的体现。我参与撰写《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先生教导我说,既是“修史”,那么首要的是搞清真相,目的是力求将古代文学批评和理论的真实状况明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发挥我们自己的见解。在先生的指导下,我写作时自觉地注意扣紧古人原话,避免作过度的阐释和引申发挥。三是王先生强调研究古代文论必须与作品相联系,必须透彻了解文论家是如何评说作品的,不能只看他们的“宣言”,有时还要联系他们自己的作品来考虑问题。先生常说,先研究古典文学,研究文学史,然后从事于古代文论研究,才较为可靠。四是先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现出高卓的识见。先生喜欢和重视写作单篇论文,就是因为单篇论文可以单刀径入,直奔问题而去,不必为追求系统完整而重复大家都已经知道的东西。王先生的学术思想,我是深深地心悦诚服并且努力照着去做的,只是限于自身条件,虽然也有一些成绩,但做得还很不够。
杨明先生与王运熙先生在韩国高丽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间留影(2005)我研习的范围比较集中于六朝,下及唐代,又以涉及古代文论者为多。对于六朝的几种重要著述《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以及《文选》,我都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习,提出过一些自己的心得。关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我对大家盛谈的“文以气为主”作了较细致的阐述。以往谈曹丕提出这个命题的背景,都说到汉代以来的人物品评风气,说到用“气”来解释人的品格类型,但还缺少一个环节,即用“气”评论一个个具体人物。我则寻找到不少资料,补上了这一环。还有,曹丕说“气之清浊有体”,论者大多将“清浊”解释成两种风格,我则加以考辨,认为是指写作才能之高下。此外,曹丕说“书论宜理”,过去注家多将“书”解释为书信,我认为是指论说性的文字。对于陆机《文赋》,曾作全文译注。而较突出的见解,在于对“诗缘情而绮靡”一语的解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同意将“缘情”和“言志”视为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认为二者都只是说诗歌是作者内心的表现、思想感情的抒发,并无相对立的意思。不仅不对立,而且也并非如有的论者所理解的那样互相补充。我认为“言志”和“缘情”二语并无根本区别,“志”与“情”二字在“心之所之”、心之所存想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至于“绮靡”,我认为不应该将二字拆开来分别理解,“绮靡”可看作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绮”“靡”二字同义、叠韵而平列,都是美好的意思,合在一起也还是此意。它应是从汉魏辞赋诗歌中常见的“猗靡”一语变化而来。
文赋诗品译注(左:1999年版;右:2019年版)关于《文心雕龙》,有专著《刘勰评传》和《〈文心雕龙〉精读》,还有论文若干篇。《文心雕龙》是一部比较难读的书,我尽力先从字字句句读懂入手,在字词句子方面,提出了一些与一般解释不同的看法。曾作《〈文心雕龙〉注释商榷》,所商榷者共二十馀条,涉及书中十三篇。此外还有若干专篇。例如全书开篇的第一句话“文之为德也大矣”,学者们多有讨论,大多认为其中颇有深意。我从多方面考虑,作了比较精细的分析,认为此言之意不过就是说“文真伟大呀”“文这种东西真了不起呀”。为何伟大,如何了不起,见之于下文的论述,至于这句话的本身,则并无特别的深意,无须作过分的解读。又如《明诗》篇说汉代《古诗》“婉转附物”,注家多释“婉转”为委婉的手法、风貌,而“附物”或被解释成诗人情附于物,以物喻情。我以为此说不确。“婉转附物”即《物色》“随物以宛转”“体物为妙,功在密附”之意,只是称赞善于描写景物而已。又如《体性》篇所谓“轻靡”一体,注家多以为刘勰对之持贬斥、否定态度,我则赞同黄侃先生的意见,即刘勰于“八体”并无轻重之见。“轻靡”大致上相当于清丽,不是贬词。如此之类,均力求吃透刘勰本意。有的语词,关系重大。如《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中的“意象”,论者多从心物关系、从作者之意与所写形象之关系立说。这就涉及古代诗文评论中常见的概念“象”“意象”如何理解的问题。我则认同钱锺书先生的见解,即刘勰此处“意象”就是“意”的意思,并不强调物象描绘。为此作《〈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意象”“象”辨析》一文加以论证。又如“风骨”,《文心雕龙》设有专篇。而究竟什么是刘勰所谓“风骨”,学界曾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讨论,言人人殊。王运熙先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所发表的论著中,一以贯之地坚持这样的意见:“风清是指文章风貌清明爽朗的一种艺术特征,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鲜明生动的文风。”“骨的涵义是指运用的语言精要、劲健、峻直。”风骨“其主要特征是指文风的爽朗刚健”。(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第三章第八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446—448页。)该章为王先生所写。我努力学习、体会先生的论述,非常佩服、赞同,乃作《〈文心雕龙·风骨〉三议》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我觉得必须强调,刘勰的“风骨”不是指说某种风格,而是指所有文章都应具备的优良文风,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香港学者邓仕樑先生也曾说:“风骨是写作上的共同要求,并不因体裁、题材、内容、主题、风格的区别而有歧异,更不是某类文章独有的优点和特质。”(邓仕樑《“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文心雕龙·风骨〉九虑》,《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998年3月第12期,133页。)就是今日,作文也该具有这样的优良文风。我举出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关于文风“三性”(鲜明性、准确性、生动性)的讨论加以比照,作为证据。刘勰提倡风骨具有矫正他所处时代不良文风的用意,那么他所针对的不良文风是怎样的呢?我觉得应该从宋齐时的诗文中找出实际的例子来认识,才能达到比较透彻的了解。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当时的作品,从而得出这样的看法:“风骨”的对立面,如果就刘勰生活的宋齐时代来说,那么他所说的“讹势”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也许不能说是唯一的表现,但至少是重要表现之一。王先生一再强调,研习古代文论必须与研习古代文学创作结合起来,我之理解“风骨”,正是努力按照先生的教导去做的。再如《隐秀》篇,由于全篇大部分文字已经亡佚,因此“隐秀”特别是“隐”,究竟是指什么,颇难作出确切的说明,但也不是不能作一些推测。我以为“隐”类似于汉儒解说《诗经》时所理解的“兴”,是一种寄托,不宜笼统地解释成含蓄、味外之旨那样一种艺术效果。除了努力正确理解《文心雕龙》的语词、句子和篇意之外,我写过一篇《〈文心雕龙〉是以儒学为指导吗?》。不少学者认为《文心雕龙》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我以为不是。我认为儒家文学思想最强调的就是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而刘勰固然也表示赞同此点,但实际上对于那些并无政教作用的诗赋作品是加以肯定的,对其艺术表现是具有深刻认识的。综观《文心》全书,所谈的多是写作艺术、写作技巧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强调为政教服务。《文心》总结了自先秦直至魏晋南朝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而主要是反映和总结魏晋以来文学自觉时代的成果。刘勰虽然鲜明地提出向儒家经典学习,但他的意思是要学习儒家经典语言的雅正,学习经典的写作方法,而不是强调学习经典以治国修身,从事于政教。这是由《文心》的性质所决定的。刘勰固然崇儒,不可能不重视经典对于治国修身的作用,但问题是《文心》乃是一部谈如何用心写好文章的著作。驱驾语言文辞、写作文章有其自身的规律、自身的独立性,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法家等等,运用语言的规律是一样的,我们何必一定要将其归到某一家的旗下呢?
关于锺嵘《诗品》,我有《锺嵘评传》和《〈诗品〉译注》,另外也有少量单篇文章。其中的心得,主要也在于释读方面。如对于《诗品》用语“远”“深浅”“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以及“体二”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锺嵘说到诗歌的写作方法,说:“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此语很为人们所注意,以为与汉儒旧说不同,甚至以为锺嵘已经说到了那种含蓄的馀味,是司空图“味外之旨”说的先声。我则认为锺嵘此说与汉儒“兴者,托事于物”的说法实际上并无多少区别,还是指寄托、象征的手法。锺嵘的“兴”正与《文心雕龙·隐秀》的“隐”相近,当时人还没有深刻明确地认识到作品蕴含的那种含蓄以至空灵的滋味。在对于昭明《文选》的研究中,《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二句如何解释,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最早对“事”“义”二字加以诠解的是朱自清先生。我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事”“义”对举而意思差不多的语例,“义”也就是“事”,因此认为萧统这里用两个字都是指写作之事而言。昭明之意,谓史书的性质与“篇翰”不同,其作者并不专心深思于缀集错比辞藻,但是史书里的赞论序述的写作则另做别论,它们与缀集错比辞华的文章是一类的。除此之外,我对《文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某些文本讹误作过讨论,如著名的宋玉《神女赋》“王”“玉”混淆问题、左思《三都赋序》“论者莫不诋讦其研精”如何解释的问题,我都发表过意见。对《文选》李善注所存在的错误、不足,也有多处加以指摘纠正。我还写过《〈文选注〉的文学批评》一文,从李善、五臣注中勾稽整比具有文学批评意义的资料,这是历来的文学批评史著作未曾多加关注的。以上是我研习几种六朝批评史要籍的一些心得(《文选》六臣注产生于唐代)。此外,我对南朝“文笔说”、齐梁和初唐的声律、病犯等资料也作过一些整理阐释的工作。唐末五代的张为《诗人主客图》、欧阳炯《花间集序》,被认为不容易理解,我也曾撰文申说己见。古代文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畴,如“文学”“象”“意象”“兴象”“意境”以及“言志”“缘情”等,学界很重视,论述者甚多。我也很感兴趣。除上面提到的对《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和《文心雕龙·神思》的“意象”“象”加以辨析之外,还有《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一语的含义》《言志与缘情辨》《古籍中“意象”语例之观察》《“兴象”释义》《关于意境的两点浅见》诸篇加以探讨。我主要是运用综合的方法,即广泛搜罗古籍中的语例,几乎是竭泽而渔,然后加以分析、排比,从而得出结论。这可说是词汇学研究的方法,而不企图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挖掘。在今日电子检索的时代,搜集语例并不为难,但是面对大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料,如何选择和阐释,还是要花费不少功夫的。其关键是对资料须有准确的理解。我相信这样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方才比较可靠,也比较切合实际,能够解决问题,有助于读者理解古人的原意。关于“言志”与“缘情”,上文已说过,我以为古人并不将二者相对立,甚至是将“志”和“情”作为同义词使用的。关于“意象”和“兴象”,我以为许多时候大体上就相当于“意”和“兴”,“象”泛指写出来的东西,并非今日有的学者所理解的“形象”,不强调可视性、画面感。也就是说“象”包括但不限于今日所谓“形象”。至于王国维所说的“意境”,则重在“境”,即强调表现对象的客观性。(这些都是力求探索古人原意,至于今人借用这些语词赋予新意,那是另一回事。)
从以上所说可以看出,我研习古代文论的一些心得,主要是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和阐释方面。也写过比较宏观的文章,但很少。上面提到的《〈文心雕龙〉是以儒学为指导吗》或者可算一篇,此外只有《魏晋文学批评对情感的重视和魏晋人的情感观》和《关于魏晋哲学与文论关系的一些思考》两篇。后一篇反映了我的一个想法: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与文学思想的发展未必同步,二者可能并不平衡;文学,包括文学思想,其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并不总是被哲学思想所制约的。因此,我们探讨一时代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必须对于两方面都有具体深入的了解,切忌生硬比附。关键也还是在于吃透古人的原意。下面再简略地谈谈我研习作家作品的情况。我对于西晋陆机作过较全面的研究,对陆机的生平、作品和文集版本等写过若干文章,撰有约七十万字的《陆机集校笺》。该书在校勘、笺注、辑佚等方面均有不少新的成绩,出版后颇受好评,曾获得多种奖项。
作有《宫体诗评价问题》一文。不赞同将“宫体”的概念扩大化,认为宫体诗即艳诗,内容皆与女性相关。认为宫体诗描绘女性之美,体贴女性心理,在形象刻画、语言运用上有值得肯定之处,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该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宫体诗学术讨论的产物。作有《〈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题解释读》,对于郭茂倩引用齐梁音乐类著述时引文的起讫,加以考辨分析。此事似小,然而于整理古籍、理解古人原意,颇有关系。因其所引书籍已经佚失,也不见于他书所引,故从事此役亦非易事。运熙师曾特地提出此篇予以表扬。同样性质的还有《〈唐诗纪事〉中计有功本人的说明与评论》一文。唐代文学方面:我的硕士论文《盛唐边境战争和边塞诗歌》,在运熙师指导下写成。该文对盛唐边境战争的性质、唐王朝有关的政策制度、战争与士人仕途的关系、边境战争和民族关系在诗歌中的反映等加以论述,尽可能周全地搜集相关史料,论述得具体细致,多有以往边塞诗研究所未及者。李白研究是王运熙先生的重要学术领域之一,我在先生指导下也做了一些工作,就李白诗文和生平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解释和考订。对诗中字句篇意加以解释者涉及约四十首。李白诗歌,古今注释得相当充分,而其文章之注则相对薄弱。我作《李白文注释拾遗》,就王琦以来注家所未备或错讹之处加以补苴,涉及表、书、序、赞等凡十一篇。关于李白生平,我有《从几首诗看天宝末年李白对杨国忠的态度》一文,结合史料作细致的分析,认为天宝末李白对杨国忠和朝政是抱有好感的,并不如安史乱后人们那样持严厉批判的态度。明确此点,有利于对李白作品的理解,也有助于确定几首重要诗歌如《古风》三十四、《远别离》的编年。我曾作诗人张继的小传,又作《张继诗中寒山寺辨》,指出《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寒山寺”,并不是今日那座苏州名刹寒山寺,而是泛指山中寺庙;并指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收录该诗,题为《夜泊(一作“宿”)松江》,因此有可能因诗中“江枫”一语而被附会于枫桥,又进而改题为“枫桥夜泊”。此文所辨虽不大,却也有一些影响,那是因为张继此诗以及寒山寺名闻遐迩的缘故。
为了正确释读古代诗文,我写了《“宛转相承”:骈文文句的一种接续方式》《“迭为承受”——古典诗歌的一种修辞法》和《略谈南朝骈文之难读——以任昉文为例》三篇文章。前两篇列举许多例子,揭示古代诗文中一种相当普遍的句与句的承接方式,虽然卑之无甚高论,但相信可为阅读古代诗文之一助。后一篇以齐梁骈文名家任昉的几篇文章为例,具体细致地予以解说,认为南朝骈文之所以难懂,除了因为作者喜欢用典、常常运用借代、缩略等修辞手法以及造语生新、颠倒词序之外,所谓“潜气内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潜气内转”实质上就是当文意、语气转变之时却不用关联词语。后世表示转折、因果、假设、递进等关系,或承上启下之时,多以相应的关联词语相勾连,语意显豁;南朝骈文却不然,读者必须凝神静气以意会之。这固然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客观上也形成一种凝练内敛之美,别有韵味。或许有的学者认为“潜气内转”当指气韵而言,从语词运用角度去说,未免饾饤琐屑。我则认为昔人原意正是如此,而且正当如此落实,方不致令人难以捉摸。古人说得好,神理气味正当由字句音节加以体会,不落实则无以致虚。这三篇文章,都是企图从修辞的角度,寻找出古代诗文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我做得还很不够,还只是刚刚开始。古代诗论文论其实谈艺术表现者居多。要确切理解那些看似琐屑的言论,发掘其价值,当然必须将那些话语与所评论的作品结合起来研究。近来我写了方东树《昭昧詹言》论汉代古诗和李白诗的两篇文章,也就是想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以上拉杂谈来,如流水账目,只希望能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方便而已。
杨明先生著述一览杨明先生著述要目一
论著及古籍整理1
龙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
南朝诗魂,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4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
文赋、诗品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
刘勰评传(附锺嵘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参与撰写先秦两汉至隋唐五代部分章节)8
谢朓、庾信与其他诗人诗文选评(杨明、杨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9
汉唐文学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
文心雕龙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
中国历代文论新编·先秦至唐五代卷(杨明、羊列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2
唐诗精读(王运熙主编,杨明、归青、杨焄注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3
汉唐文学研赏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4
欣然斋笔记,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15
陆机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6
李白(王运熙、杨明),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二
论文1
《哥舒歌》“至今窥胡马”试解(王运熙、杨明),《文史哲》1981年第2期2
读杜甫《前出塞》札记,《草堂》1982年第2期3
盛唐边塞战争与边塞诗歌,《研究生毕业论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4
李白(王运熙、杨明),《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5
介绍几首有关河湟的诗歌(王运熙、杨明),《唐诗探胜》,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6
魏晋文学批评对情感的重视和魏晋人的情感观,《复旦学报》1985年第1期7
书评:郁贤皓著《李白丛考》,《1984年唐代文学年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
谈李白《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远别离》的写作时间(王运熙、杨明),《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9
《典论·论文》“书论宜理”解,《文学评论》1985年第4期10
从几首诗看天宝末年李白对杨国忠的态度,《天府新论》1985年第5期11
六朝文论若干问题之商讨,《中州学刊》1985年第6期12
王运熙教授的学术贡献,《1985年唐代文学年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3
蜂腰鹤膝旁纽正纽辨,《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14
张继诗中寒山寺辨,《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2、3期合辑15
曹丕文气说考,《古典文学丛考》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6
宫体诗评价问题,《复旦学报》1988年第5期17
读李小识,《李白学刊》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18
感时叹逝,推理散忧——读王羲之《兰亭诗》,《文史知识》1989年第5期19
王通与《中说》的文学思想,《复旦学报》1989年第5期20
张继,《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21
《文镜秘府论》所载初唐声律、病犯及诗体资料之解说,《中华文学史料》第1辑,百家出版社1990年22
论萧纲的文学思想(王运熙、杨明),《文学评论》1991年第2期23
读李琐记,《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24
《文选注》的文学批评,《中国语言文学的现代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25
李白《乌栖曲》《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注释拾遗,《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26
浅论张为的《诗人主客图》,《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27
中晚唐律诗发展的反映——晚唐五代诗格的一个方面,日本神户大学《未名》第12号,1994年28
六朝文论札记三则——对某些词语、句子的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29
意境说之萌芽——六朝人论“自然会妙”“文外”意趣和情景关系,《中西学术》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30
一部从实证出发探索规律的力作——评《乐府诗述论》,《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31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解,《〈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32
《唐诗纪事》中计有功本人的说明与评论,《复旦学报》1997年第6期33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研习古典文学的几点体会,《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5期34
满纸都是有血有肉的真知灼见——学习裴斐先生古代文论研究论著的几点体会,《裴斐先生纪念集》,民族出版社1998年35
刘勰论“隐秀”和锺嵘释“兴”,《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学苑出版社2000年36
释《文心雕龙·乐府》中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37
锺嵘《诗品》注释商榷,《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38
“山川如剡县”——从李白忆剡中谈起,《中国李白研究》1998—1999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39
《文选》臆札,《〈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40
读《文镜秘府论校注》附录《本朝文粹·省试诗论》,《天府新论》2001年第4期41
说“体二”,《中国文学研究》第4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2
论李白《大鹏赋》的主旨——兼谈大鹏意象的演变,《中国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黄山书社2002年43
述蒋学坚先生《怀亭诗话》,《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44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的乐府研究,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编《未名》第21号,2003年45
读《文选集注》札记二则,《〈文选〉与〈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46
《文心雕龙·风骨》三议,苏瑞隆、龚航主编《二十一世纪汉魏六朝文学新视角——康达维教授花甲纪念论文集》,文津出版社2003年47
陆机赋中所反映的学术思想,《辞赋研究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8
关于意境的两点浅见,《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49
《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意象”“象”辨析,《学术月刊》2004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辑50
言志与缘情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51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题解释读,《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3期52
《文心雕龙》是以儒学为指导吗?——谈刘勰文学思想与先秦汉代儒家文论的重大区别,《沧海求珠:张文勋先生八十华诞学术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53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谈王运熙先生的治学,《新文学》第6辑,大象出版社2006年54
六朝唐五代文论注释拾补,《中国学研究》第9辑,济南出版社2006年55
是谁梦见了巫山神女,《漳州师院学报》2006年第6期56
《诗说汇》《东目馆诗见》《芙蓉港诗词话》《石溪舫诗话》《老生常谈》《甃坪诗话》《石楼诗话》《念堂诗话》《屺云楼诗话》《读吴诗随笔》《敩园诗话》《栩园诗话》《无尽庵诗话》《可园诗话》《香奁诗话》《蔽庐非诗话甲集》《名山诗话》《怀亭诗话》等十八种诗话考述,吴宏一主编《清代诗话考述》,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2006年57
“宛转相承”:骈文文句的一种接续方式,《文史哲》2007年第1期58
《文心雕龙·原道》“文之为德”解,《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59
《文心雕龙》注释商榷,《文心雕龙研究》第7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60
怀念金老,《文以载道——金性尧先生纪念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1
读陆机的《演连珠》,《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62
论《陆士衡文集》之《宛委别藏》本,《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1期63
“兴象”释义,《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64
解读《花间集序》,《博览群书》2009年第6期65
黄侃先生补《隐秀》篇蠡测,《文学遗产》2012年第3期66
古代文学批评对于女色和男女情事描写的态度,《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67
关于魏晋哲学与文论关系的一些思考——读汤用彤先生《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志疑,《复旦学报》2012年第5期68
释古以探赜务实而求真——《王运熙文集》读后,《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69
青山长在,典范长存——王运熙先生的李白研究,《中国李白研究》2014年集,黄山书社2014年70
陆机生平、作品考证四则,《学术界》2014年第3期71
王运熙先生“龙学”研究的贡献,《复旦学报》2014年第3期72
李白文注释拾遗,《中国李白研究》2015年集,黄山书社2016年73
略谈南朝骈文之难读——以任昉文为例,《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1期74
《文选》学研究的重大贡献——读《新校订六家注〈文选〉》,《书品》2016年第1辑75
陆机《豪士赋序》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4期76
唐诗研究领域的一座高峰,《学术界》2016年第7期77
“内妹”并非妻妹,《中华文史论丛》2016年第4期78
《文选》所载陆机诗六臣注议,《厦大中文学报》第4辑,2017年79
陆机乐府诗注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3期80
钱锺书与诗史互证法,《杜甫研究学刊》2017年第3期81
整理《陆机集校笺》的几点做法,《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7年第9期82
王运熙先生对锺嵘《诗品》研究的贡献,《许昌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83
也谈影宋抄本《陆士衡集》,《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8年第11期84
吴承恩先生错了吗,《语言文字周报》2018年11月7日85
钱锺书先生论《文赋》,《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6
奉献于学术虽老而弥坚——读《穆克宏文集》,《中华读书报》2019年3月13日87
说“未尝敢以轻心掉之”,《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4期88
杜诗二首讲说,《杜甫研究学刊》2019年第1期89
钱锺书先生论《文心雕龙》,《昭明文苑增华学林》,江苏大学出版社2019年90
精读杜甫的《丹青引》,《文汇读书周报》2019年12月16日91
如列子御风而未尝无法度——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李白诗,《名作欣赏》2019年第12期92
“迭为承受”——古典诗歌的一种修辞法,《中华诗学》2020年第1期93
读《选》小札二则,《中华文史论丛》2020年第2期94
文法高妙天衣无缝——方东树评汉代古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95
陆机《答贾谧》“惟南有金”别解,《中华文史论丛》2020年第4期96
“龙城飞将”与古诗中地名,《岭南学报》复刊第十三辑,2020年12月97
释陆机《答贾谧》“惟汉有木”,《中华文史论丛》2021年第3期
杨明先生寿开九秩庆祝会留影附杨明先生诗作一组:八十初度诸君撰集文翰以致祝嘏之意感赋四绝句答之杨 明最
忆百味纷呈思惘然,白头樗散忆华年。最忆饮河轩上坐,光风霁月照心田。自注:先师运熙先生堂上悬额曰饮河轩,系张菊生先生为师之尊岳杜兰亭太公所书。对
镜莫叹频添白发新,待看芳草满江滨。无边景色春风里,观化庄生识道真。桃
李唯将倦眼对陈编,花落花开不记年。偏喜一番风雨过,门墙桃李各争妍。青
灯青灯伴我下帷时,君亦寒窗苦用思。皓月同天同此乐,个中深味几人知?
杨明先生与学生们在上海世纪公园(2011)
(扫码即可购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青 画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