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除以64与54除以9减3的差,结果是再乘62与16的和?

二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二年级数学教案1  课题: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找伙伴”游戏(具体过程参考探究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师:数字娃娃们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来到了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9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随后教师先后出示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因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所以用加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11。  师: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数字娃娃们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  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教师一边把11个苹果画上集合圈,把9个红苹果画上虚线圈。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因为要从11个苹果中去掉9个,所以用减法)师: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师:11-9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怎样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9加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即:11-9=10-9+1)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2)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和加法算式,右图和减法算式,想一想:苹果的总数都是11个,其中一部分是9个红苹果,另一部分是2个青苹果。为什么一个用加法,另一个用减法解答呢?(左图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右图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又学过9+2=11,那么在计算11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想: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同时教师板书得数“2”。  指名复述想的过程。  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怎样列式?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3得12,12减9得3)同时板书得数“3”。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4个圆,去掉9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14-9=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同时板书得数“5”。  读算式:12-9=3,14-9=5。  3、教学例3。  让学生在桌上摆一摆(先摆13个五角星,用手势表示去掉9个,还剩几个?),说一说(说出算式,并说出想的过程),算一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3-9=4)  同样方法学习:16-9=7。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先独立在□里填数,教师行间指导,然后订正,并指定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同时板书算式:15-9=617-9=818-9=9  5、小结。  教师指着减法算式,提问: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十几减9)  教师板书:十几减9。  师: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都是十几的数,减数都是9)  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题时,可以想9加几得被减数,这题就得几)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今后学习中还要用到。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力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策略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内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1.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2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说图。  独立探究,小组交流方法。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2.试一试,有30元,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想一想,说一说。  你能列式解决吗?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总结。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直观判断  师:(出示较长的线段)  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  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  4、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学生举例:注意让学生用手摸摸找到线段,并比较一下长短,刚才我们找到的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那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吗?  师:看来线段不仅是直直的,而且有长有短。那象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很多物体的边,比如课桌面的边,窗户的边我们能把它拿下来象毛线一样贴在黑板上吗?  所以我们画线段来把它边式出来:因为线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又因为线段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在线段开始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从这里开始。再在线段结束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到这里结束。这两点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5、画线段  师:老师刚才画了一条线段,你能象老师一样也画一条吗?画线段除了要用到铅笔,还要用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  生练习画线段  展示:  1、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2、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强调:  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透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推导出3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表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片。  教学方法:  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1辆车需要3个轮子,2辆车呢?3辆―9辆分别需要多少个轮子?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3的乘法口诀。  二、数一数  请同学们独立地数出轮子分别用了多少个?边数边填表。  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数的。  启发学生说出表格里的数个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表明:第一格表示1个3;第二格表示2个3......第九格表示9个3。  三、摆一摆  请同学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个三角形,试着列一道算式,编出一句口诀。  学生完成边摆边数边说的活动。  说一说。  指名汇报。  教师及时板书:1个3;1×3=3;一三得三。  2个3;2×3=6;二三得六。  同桌的小朋友把算式和口诀读一遍,检查一下同桌小朋友是不是都对了。  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讨论: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呢?与你的伙伴说一说。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  记一记  请同学们选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记一记。  老师与同学对口令记口令。  任意两组“开火车”记口诀。  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就可以得到老师的金牌。  游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九( ) 一三( )  二三( ) 三三( )  三六( ) 三三( )  四、练习  填空。  6×2=( ),读作( )乘( )等于( )。表示( )个( )相加。  7个3相加是( ),再加1歌是( )。  3个6相加,写成加法算式式是( ),写成乘法算式是( )。  9×3=( ),3×9=( ),用的口诀都是( )。  连线  2×4;4+4+4;3×5;3个3。  2×3;4个2;6×3;5个3相加。  5×5;3×2;2×3;3个6。  3×4;五五二十五;3×3;3+3。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我以《数一数》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案例】课题: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展台、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训练  7+5+2+1= 5+6+3= 3+2+6+4=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  (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 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5个3连加等于15(板书)  3、活动  (三):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点子?学生自由地数数,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6+6+6+6=24 4+4+4+4+4+4=24(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等于24;6个4等于24)  (3)一起来数有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0+10+10=30 3+3+3+3+3+3+3+3+3+3=30  4、活动  (四):数一数  (1)让学生观察苹果图,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四人小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  3+3+3+3+3=□  (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四、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2、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一、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四、关注知识储备差异,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在本节课中,小组之内以及小组之间不平衡。由于小组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了小组之间没有可比性,小组之间的交流产生障碍,成了某几个小组的表演,一部分小组则成了陪衬,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搭配应该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同时小组合作应该是长期合作,而不是临时合作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使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变得合理,平衡。二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P74  二、教学目标:  1、探索连加的方法,并正确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2、发展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口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计算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P74表格,引导学生观察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你能从表格中获取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2)列出算式,引导估算。  2、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3、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4、独立练习(完成“试一试”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125+483+20736+257+175  全班齐练,二人板演,发现问题即时解决。  (四)全课  (五)作业:  选用随堂练习作业  连加(二)  一、教学内容:P75~76  二、教学目标:  1、巩固连及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2、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  3、引导学生运用连加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完成连加练习  (二)指导练习  1、完成P75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2、指导学生完成P75练习题2  (1)第1小题可能用下面两种估算方法,尽管得数有所差别,但都应视为正确做法。  (2)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计出结果说明。  (3)先估算再口答。  3、完成练习题3  4、完成练习题4  5、完成练习题5  (三)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四)作业:  课本P76中的小调查(以小组为单位)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老师今天要考你们一年级的知识,有没有信心?  1.口算。8+5+16+7+39+8+26+5+39+7+37+8+6  2.找出最快最好的办法,口算出每个三角形上数的总和。  439  557581  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的研究怎样笔算三个数的连加。(板书:连加)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你打算怎样列式?(指名说)教师板书:85+143+126  2)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同桌说,再独立计算)指名说如何计算。  3)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小组讨论。  4)指名说:还可以只列一个竖式:85  143  +126  354  5)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学生体会到“只列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2.教学试一试: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指名说)  178+194+236  178  194  +236  □□□  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同桌讨论。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学生自己完成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计算。提示:想做全对吗?那要特别认真、细心地计算哦!  53279586  316402117  +125+311+208  做完了想知道对不对怎么办?(要验算)一般用再算一次的方法验算。  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图意。2)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计算。4)汇报核对。  5.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连加  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126=354(本)  85  143  +126  354  教学后记: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角和负角;  (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  (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  (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即转体2周),“转体”(即转体3周)等,都是遇到大于的角以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angle)。  3、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线上的角的集合。  课后习题  作业:  1、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的结果。  2.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练习统计表的有关知识。  二、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张力在班上调查的原始材料。  提问:张力同学调查了自己班级中的`同学的什么情况?一共调查了多少位同学?  (2)根据这个调查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怎样进行分类?出示书中的两个统计表。  (3)让学生独立分类,并填写。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如画“○”或画“正”字等。  (4)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在这两张统计表里分别知道了什么,回答菜椒先生的问题,回答第一个问题要看第一张统计表,回答第二个问题要看第张统计表。  (5):同样一张调查表,但根据不同的分类,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分类后的数据比原始数据更清楚地反映相关的信息。  2.“想想做做”第4题。  (1)根据张力同学的调查,我们了解了他班同学的一些情况,我们也来进行一个类似的调查。  (2)以小组为单位,先调查组内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  (3)全班汇总,算出合计数,请学生完成第97页上的统计表。  3.“想想做做”第5题。  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按图片颜色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类,可以按图片上动物的只数分为1只、2只和3只三类,也可以按拍摄照片的方式分为横拍和竖拍两类。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填写统计表,并正确算出相应的“合计数”。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学会了分类统计并填写统计表格,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二年级数学教案13  一、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三、学习准备:  ppt课件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活动二、教学新课。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流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并汇报。  学习卡一:  一共花多少钱?用加法计算  算式:20xx+1000=()  1、交流算法  ()个千加()个千是()个千,也就是()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  算式是:20xx-1000=()  ()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3、完成“做一做”,第1题  活动三:  1、你能用80、50、130这三个数写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学习卡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80+50=13050+80=130  130-80=50130-50=80  2、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学习卡三:900+600=9000+6000=  1500-600=1500-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4、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解决问题。  五、拓展性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计算时,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的个数的0。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先把整百整千看作几个百、几个千再相加减,实际上是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转化成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  1000+ 20xx=3000  1个千+2个千= 3  2个千- 1= 1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谢桂仙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本课中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讨出1000+20xx=3000时,及时引导学生想1+2=3和想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都是想1+2=3这种方法。  2、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3、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自已的想法。整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是学习如何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所以应该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手上的练习,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只注意了学生口头的表述,准备的练习只是让学生用嘴说,而没有亲自动手练。  2、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难点问题时,还应该加大放手力度,让学生讨论充分,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每一次上课都有每一次的思考,而每一次的思考我都有了新的收获。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长补短,不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更上一层楼。二年级数学教案14  一、观教材编排体系  (老师们,我想首先对人教版教材关于统计这块知识的编排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各册的目标定位:  一年级目标:  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会用画正字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学会以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目标:  继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目标: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下册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本册教学内容编排思考  我认为本册的教学内容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略:例1(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祥细说明:例1中出现了复式统计表,它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2、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看点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  略:例2(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经历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的过程,并学习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表示数量,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3)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4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教参详细说明: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看点三: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二中一共有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的。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的培养学生对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的结果带来的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统计不仅可以呈现事物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情况,指导以后的工作。不论国界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统计观念却是人们普遍应当具备的。  英国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3)数据的提炼;(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对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课时划分建议  (1)可分三课时  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  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  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  (2)各课时目标  课时一: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二: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三: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有待认真深入思考后写)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第6题,注意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比如学生根据第一幅图说出:有16个草莓,按每4个一份平均分。这样,在让学生弄清分什么和怎样分的同时,正确确定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接着,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出各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第7题,写出除法算式。呈现给学生的是写有文字的'卡片纸,脱离了直观图。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关于除法的知识写出除法算式,以巩固对除法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第9题,填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是为学习用2~6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而设计的。  第二小节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P23-34]分为7课时进行教学  教材分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第一课时[P23、24、25]  内容:被除数不超过12[例1、做一做第1题、练习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经历探究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本领。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注意点:  1.提供学生探究12除以3的商是多少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学习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本领。  3.注意例1中第1小题与第2小题的对比。【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二年级上数学教案12-17二年级下数学教案08-26二年级数学教案12-30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1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2-04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01-3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1-02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7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8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0-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4除以9减3的差,结果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