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投影看电影有有必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吗的感觉吗?

这题其实是三个问题,1.电影一定要去影院看吗?不一定2.电影在电脑上看和电影院看不一样吗?不一样3.题主虽然没有说出来但这问题的核心:电影院没了,电影还能存在吗?路阳导演的回答就直指核心。这么多回答各个角度都有人说了,我来提供一个比较”民科“的角度:视线即:荧幕/银幕的大小会影响观看者视线的活动轨迹,从而影响观者对影片内容的感受因为疫情,我也有快5个月没进电影院了,家里换了新投影,在家不用出门的日子,我平均每天用投影看一部电影。在挑选投影的过程中,因为反复比对几台投影的画面效果,某几个影视片段被我看了几十次,看得多了,就悟出些奇怪的道理(观影百遍其意自现吗……)——从生理上看,电影院看电影和电脑上看电影,为什么非常不一样。在扯”生理“知识之前,先照搬一段文字,说说”心理“上,我为什么觉得有必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在法国艺术与实验影院Le Méliès(梅里爱)门口,贴了黑泽清的一段话:“电影院,被定义为一个人们看电影的地方,是一群身份不明的人与电影艺术发生非常重要的联系的场所。当观众笑而我也笑的时候,我们融为了一体。而当其他人在笑而我却没有笑的时候,一种孤独感却侵入了。一间放映厅是一个我们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地方:‘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只要成千上万的人对自己有这样的疑问,就永远会有电影院这回事。”所以,當我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時候,就去電影院。這裡裏鄉下太遠,靜謐的環境似乎只存在另一個次元,電影院是你唯一可以輕易面對自己的地方。就算你全院滿座,你也仍可以旁若無人的傻笑流冷的地方。笑完哭完,想想你為何笑為誰而哭,你大約就能更瞭解你自己多一些。然後,瞭解世界多一點。这段文字来自于好几年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答案内容是我照搬自豆瓣好友木卫二某一天不知在哪里看到的黑泽清的话我不是电影院原教旨主义者,人们当然有权利选择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不过,”电影“作为一种可复制可轻易传播的内容,播放其的媒介/场所,对其最终呈现的效果,确实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一个电影摄影专业的学生,我的老师在我刚入学的时候就教育过我,他说,你们这一代人,不要老是在网上下片然后在电脑上看,小屏幕看得太多,拍摄时你的思维就会被框住在小屏幕里,拍的东西就只能适合在小屏幕上放。虽然我老师作为一个美国留学在美国有房子在香港教书的摄影师,可能不大理解我们在大陆的影迷,下载和电脑屏幕对我们增加自己的观影量有多么重要……但他说的话确实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于是我也就照着做了,此后12年间,很多经典电影,不能在电影院看的话,我宁可选择不看。不过他说的”小屏幕看多了,思维会被限制住“,这个道理,我到疫情期间,才真正弄懂了多一点。比较初级的理解,就是以前电视机因为屏幕小,给电视剧的观众看的画面,主要会以中景和特写为主,而很少会有想《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恢宏的landscape出现该片中经常出现人只有一个点那么大的画面:《阿拉伯的劳伦斯》影响深远,行业中有不少60岁+的大神都说过自己是因为看了《阿拉伯的劳伦斯》才决定走上电影拍摄的道路不过时代进步很快,现在寻常人家里电视机都有40寸甚至65寸甚至更大,或者电脑显示器也都是27寸,换算上人与屏幕的观看距离,不至于看不清沙漠中的劳伦斯到底在哪里了……最近十年的电视剧尤其是美剧的制作也越来越电影化,不少美剧一集中的大头特写数量可能还没有《盗梦空间》里对话戏的大头特写多了……但是,荧幕/银幕的尺寸越大,带来的观影震撼越大,这一点依然没有改变。除了画面越大越爽这种简单的道理之外,画面尺寸还有一个,比较少人提及,但却非常重要的影响:视线所谓视听语言,我觉得可以理解成,如何运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来影响观众的一种技巧。听觉感受当然也是影院优胜于电脑观影的重要一点,但我今天主要想说的是,视觉影响当中,视线的影响这一块。在开始叙述自己的观点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下为什么我把以下观点称为”民科“,因为这些观点确实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知道各地电影学院教不教(反正我们学校没教),但相关的研究并不是不存在,比如我就听说过北电研究生还是博士生毕业的摄影指导程马志远就写过篇论文的内容就是关于视线移动对观众观影感受的影响的,但无缘拜读……而且第一次听说时无知如我还在想,什么这个要怎么研究?所以,以下内容观点必然有粗浅之处,欢迎深入研究相关内容的大神们看到后拿真正的干货来拍我哈哈我的故事是这样的:疫情开始不久,闲得蛋疼得我就琢磨着把家里的led投影升级成光机投影,以获得更高的投影亮度和更好的色彩,为此我前后在淘宝和京东上拍了三台投影机(没法出门只能买回家试……),为了测试颜色效果,我以自己家的55寸sony电视作为参考,反复对比观看几部电影的某几个片段,其中就有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的《1917》片尾的冲锋片段。1917我在影院看了imax版,而这个片段作为全片情绪的最高峰,我重看了十几次还是会被那个气势所打动,但是很明显的,我用投影看和用电视看时,感受到的冲击却有很大的不同……电视机和投影接的是同一个音箱,所以声音表现上应该没有任何不同。所以是因为100寸能看到更多细节吗?坦白说,士兵因为是和男主乘90度交错冲刺,几乎没有几个人在画面中停留的时间超过1秒,根本没有什么你能把注意力放进去的“细节”。是因为男主的表演能看得更清楚吗……也许,但此时他只顾着拼命前冲,哪有什么特别的表演……后来过了两天换了一台投影,我又对比着看了大概十遍(为什么看这么多次?因为我要对比和led投影的效果,然后调整投影机的颜色设置再看,希望能和sony电视效果尽量接近……没办法家里显示设备十几种,闲得蛋疼就想用肉眼调整追求一个非常低标准的显示效果统一)突然就好像get到了其中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人眼不像zoom镜头,没有光学变焦功能,但是当一个人非常专注的观察一件东西或一个人的时候,会自动把周边不重要的信息给“虚化”掉,不管这个人或物跟你的距离是只有1米还是20米,尤其是当这个物体快速移动时(比如你对象从街对面飞奔着向你跑来),你的眼睛仿佛拥有了变焦功能,视觉中心就只有你的注意力焦点物,其它周边的一切就变成了一个“气氛"(以上为我的民科解释,请拿正确的专业术语和解释砸我谢谢)而在1917这个片段中,刚好的,男主是正面迎着镜头冲刺而来,而其它冲锋的士兵则是自右向左快速冲过,剧情上就有一种男主”逆流而上“的冲击力,而观众的视线,自然而然的就会盯着画面中唯一相对稳定的男主,并且因为长镜头,观众的注意力也会慢慢的越来越集中到不断移动的男主身上,就像你看你对象时一样……他身边的一切在脑海中都变成了不清晰的背景。也就是说,因为你的专注,你的大脑被欺骗了,你的视觉感受变得和真实世界中看东西时很像,你仿佛真的在那个战场上,看着那个士兵不顾正在冲锋的千军万马,向你跑来。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调动视线带来的“临场感”。而你的视线移动的范围,影响了你的专注,和你对“真实”的判断我们来看看,在同样的距离,55寸和100寸投影的分别有多大,以下拍摄都是把手机架在我平时观影的头的位置,使用iphone11的广角镜头(大概等于26mm)拍照获得的视角效果2.5米左右距离用iPhone11 广角拍摄的100寸 投影(准确来说差一点100寸)同样位置同样手机镜头拍摄,电视机是55寸同样位置同样手机,10寸ipad pro拿到镜头前拍摄民科时间2:当观影位置距离相等时,观看100寸的投影时,人眼视线在追踪男主的移动(比如他被撞倒那一下),需要的行程肯定比55寸更远(看图片的话你可以看画左那个士兵再看回男主,对比感受下55寸电视和投影的距离),而这个行程距离,能够直接影响你的大脑处理画面信息时的状态(具体是个什么状态呢请等候专业人士入场),也就是说,因为看imax,看300寸投影,看100寸投影,比你看55寸的电视机屏幕时,视线的移动和聚焦等变化会更接近真实世界的移动,你的大脑会更容易“被骗”,所以,临场感会更强而如果你使用电脑屏幕或者ipad屏幕观影时,虽然,在足够的分辨率下,你凑近屏幕,就能看到和大银幕观影时差不多的细节,但是因为你的观影距离太近,你的视线移动范围很小,画面注意力中心点以外的信息,你也没办法在脑海中把他们完全虚化掉,你的观影感受很可能就始终处在一个相对二维的状态,无法投身其中。比如我们再回看《阿拉伯劳伦斯》当中的经典镜头你现在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屏幕看到的这张GIF图,和坐在电影院里观看同样画面时,包含的信息,可以说一致。但是,手机上看到的,不过是沙漠中两个骆驼状的黑点在互相靠近。而电影院中,请想象一下,你的视线会被画右那个迅速移动的骑着骆驼飞奔的少年吸引,带动,你的视线会跟着他,跨过沙海,一直来到那个等待许久的人身边。于是你的脑和心,便因着视线和少年同步飞驰,更直观的感受到了电影中少年的心情。1917和阿拉伯劳伦斯这种大场面,视线的移动会有影响,那么平时的文戏呢?复杂调度的长镜头自不必说了,如何调动观众的注意力肯定是导演和摄影在设计运动长镜头时必然会考虑的事而普通的正反打,其实也是和调动观众视线有关系的大家都知道轴线这个概念,像上图这样,观众视线左右移动看两个人对话,就造成了一种观众坐在两人中间的错觉。如果构图上把两个人分布往画面的边缘移动,视线左右移动的距离拉长,在某些电影理论里,认为可以造成两个人更疏离的感觉。这都是正常玩法,像讲述希区柯克拍摄Psycho那场经典浴室谋杀戏的纪录片《78/52》,当中就有提到,希胖如何运用留白构图引导观众视线,如何使用跳轴剪辑和跳切(说起来比戈达尔的同机位跳切还早一年)改变视线位置造成眩晕感等等。可想而知,虽然我很少见到文章记载和评论(可能确实是我见识少或者以前没留意),导演利用各种手法引导观众视线变化,从而达到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情绪的目的,这样的操作,在大银幕时代肯定数不胜数,甚至属于常规操作。但随着时代变化,大众观影习惯也跟着改变,必然而然的,随着观看平台的改变,电影人在创作时的思维肯定也会收到影响。比如杜可风在帮小田切让拍摄他的处女作电影《一个船夫的故事》时,Jo总是让杜可风镜头再广一点再广一点,杜可风都忍不住提醒他“好吧,这样电视和手机观众可看不清了”。这种类似的故事我们肯定都听过不少了,像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用landscape镜头来叙事的影片,自然是少之又少了。这些都是景别和叙事上的变化,但是观影屏幕的缩小,给视线调动上带来了哪些变化呢?我不知道有没有谁做过很细致的研究(毕竟电视剧有时候都不用看只要听就好……)而观众的观影思维肯定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定机位长镜头,这种镜头主要靠的就是演员的走位调度(除了侯孝贤,拍《背鸭子的男孩》的应亮也是玩固定机位调度的好手),但这种需要观众自觉主动的进行视线变化,找寻画面中兴趣点的拍摄手法,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太闷了,他们太难集中注意力了。他们更适应的是快速剪辑和中景特写,画面信息少,需要关注的点简单明了,当视线固定太久产生疲倦时就切去另外的景别(可以参考最近网飞的新片《救援行动》中锤哥和印度小哥在卧室谈心那场戏)所以,如果电影院真的消失了,或者说大众最主要的观影方式由影院转移到了家中的电视机和电脑屏幕上,创造者必然顺应平台的变化而调整创作的思路(不管是有意或无意,愿意或不愿意),大银幕电影所特有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段,也必然会消失……——————————xd没想到写了这么多,未来几天还有开工,之后继续。主要想说的其实已经写了,但没想到越写聊得越开。希望能有大佬点赞带货,吸引专业人士入场拍我。毕竟“视线”这个说法我以前真的没学到过,或者有大佬能找到程马志远得那篇论文分享一下也好}
看了一下问题里的回答,基本上都说到点子上了,就是成本的原因。最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100英寸的索尼电视Z9D售价是49万元,而100英寸的极米激光电视A1售价是25999,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二者的价格差异已经不是几倍的差别了。液晶屏随着尺寸的增大,成本是呈几何倍增长的,而电影院标准的IMAX银幕尺寸为22米宽、16米高,如果采用液晶屏,成本可想而知。尽管如今小间距LED,无缝液晶等大屏显示技术已经成熟,并且在很多商用场景下使用,比如广告牌、演唱会屏幕搭建,但是其使用成本依然高昂,无论是功耗,还是维护成本,都无法满足电影院平衡收支的基本要求。那么成本就是限制电影院采用投影的唯一原因吗?也并非如此,还有很多硬指标也限制了电影院的选择。分辨率:对于小间距LED而言,更高的像素密度意味着稳定性设计的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像素间距下降50%,背板密度提升4倍,所以小间距LED的分辨率很难进一步提高。而目前电影院基本上都达到了2K水平,所以在画面的清晰度上小间距LED还无法满足电影院的标准。刷新率:投影的刷新率可以达到60-240HZ的水平,液晶多数是60-120HZ的水平,虽然理论上大家都超过了人眼分辨极限,但是液晶屏会因为画面中的运动元素距离推移,导致画面延迟叠加。所以其应用在户外大屏广告,或者舞台上没问题,而且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如果用在电影院,就会因为画面拖尾、掉帧导致观影体验下降,尤其是像速度与激情那种具有大量高速运动的影片。光学污染与视觉舒适性方面:液晶、小间距LED、投影虽然都能提供大屏显示,但是由于各自原理不同,所以也存在很多差异。液晶通常会存在炫光和高频蓝光的问题;小间距LED则存在过亮以及高频蓝光的问题,而投影在亮度上更适合室内长时间观看,相对于前两种,它是最为舒适的。尤其是在电影院较为黑暗的环境当中,液晶、小间距LED的亮度过高,明暗反差过大,对人眼的伤害要更大。点缺陷:点缺陷指的就是我们手机里,或者电视里可能出现的坏点现象,由于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液晶、小间距LED更容易出现坏点、亮点、暗点,尤其是小间距LED随着像素间距的缩小,控制难度成几何级数增长。而投影由于先天的技术特点,其几乎难以见到点缺陷,更符合电影院对画质表现稳定的要求。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电影院采用LED屏也不是不可能的,比如今年上海五角场万达影城就推出了中国首家三星Cinema LED影厅。今年CES上,三星也专门展示了专为电影院设计的MicroLED模块化电视,在分辨率、耐用性和效能方面,包括发光效率、光源寿命和功耗等等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普及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小的才疏学浅,欢迎交流指正,不喜勿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必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