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起来是哪个美剧里的行尸走肉故事模式了~~~帮忙想一想~~~

2020.3.28最近九号秘事第五季放完了,我觉得这一季也是相当精彩反转不断,值得一看!以下为原答案:那必须强推一波《九号密室》(它真的很短!)。因为是前两年看的,今天翻到这个问题特地去查了一下,现在居然已经出到了第四季,而且这一季评分居然是最高的。(豆瓣8.9以上,算高了吧)这部剧保持了英剧一贯的幽默,每一季通过6个独立的小故事展现英式讽刺。因为是短剧,且每一集独立,所以不用看完一整季,随手点开一集,都是可理解的。本剧每一集时长小于等于30分钟,适合当做睡前故事,或者吃饭无聊的时候看(我会告诉你我有个习惯是每次单独吃饭的时候看柯南?/捂脸)从剧情来说,和《黑镜》这种相似的讽刺剧差距挺大的。《黑镜》主要是前期政治讽刺,后期依靠各种神高科技为我们勾勒了“高科技成灾”的未来,后期也太水了吧。《九号秘事》就是各种“纯讽刺”+“神反转”。其中许多集都是改编或者致敬莎士比亚的剧本(如下图最后一集,《煎熬》)。说道演员,这部剧主演:史蒂夫·佩姆伯顿和里斯·谢尔史密斯。没错,就是《疯城记》那两人。话说这两人真的有才,每一集都能塑造不同的不同的人物,而且!!如果你仔细看了豆瓣截图,你会发现每一集的剧本竟然都出自他们二人之手。这样下去以后编剧都要失业了吧(玩笑话)。这样高质量的短剧不多啦,没有看过的小伙伴快去看吧!!!~我还找好了资源:前两季B站有,后两季聪明的我发现B站和各大网站都没有,于是转而投向了D站的怀抱,D站真的是....无奇不有!}
书和美剧都看了,值得一看。每个人,无论男人女人,都该看一看。这个故事如此荒诞,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却说:“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曾真实地发生过。”是的,她在小说里刻画的每一个细节,全都取材于历史。这也是为什么,看这部电视剧,读这本小说,让我感受到初读《1984》时的惊心动魄——每读几段,就停下来,倒吸一口凉气:天哪,这是真的,这真的发生过。譬如,琼成为使女之后,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她被派驻弗雷德家,就叫“奥芙弗雷德”;被派驻史密斯家,就叫“奥芙史密斯”;被派驻约翰逊家,就叫“奥芙约翰逊”……一个使女代替了另一个使女,她们都叫“奥芙格伦”——没有人会注意到,某一个“奥芙格伦”消失了。她们不过是打着相同标签的罐头,是主教格伦的随意更换的微不足道的所有物。女人失去名字,成为男人的所有物,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我的曾祖母叫什么名字,她被称为“董文氏”——一个夫姓、一个父姓就代表了她,注明了她从属于谁。在小说里,奥芙弗雷德说:“充其量我们只是长着两条腿的子宫:圣洁的容器,能行走的圣餐杯。”把女人当作生育工具和孕育孩子的容器,这对我们来说,也不陌生。作家柔石在《为奴隶的母亲》里,反思了他老家浙江的一种习俗:“典妻”。丈夫可以把妻子典给别人生孩子,以获取租金。柔石笔下的母亲,不得不和大儿子春宝分离,去秀才家充当生育工具。租期届满,她又不得不和嗷嗷待哺的小儿子秋宝分离。她是可以典当、出租的孵化器,根本不是人。到今天,典妻的恶俗消失了,但拐卖妇女的恶行何曾有一刻停止?电影《盲山》里,被拐卖的女大学生白春梅,被数人摁住手脚,遭受所谓“丈夫”的强奸。囚禁、毒打、强奸,日复一日,直到她生出儿子。这样的案件数以万计,甚至都不够格成为新闻。使女奥芙弗雷德的脚踝上,被打上了四个数字的纹身,那是她的编号。她说:“我太重要太稀罕了,不能让我枯萎凋零。我是国有资产。”女人是国有资产,要充分发挥其效用,不容浪费——这样的方针,历史上曾不止一次施行。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按照所谓“种族优生理论”,实施“生命之泉”计划。他们在德国、法国、奥地利、波兰、挪威等国,建立了多个“生育农场”,迫使金发碧眼的女人与德国军官交配,生产所谓“纯种雅利安婴儿”。婴儿出生后,就被送给德国家庭收养。而一旦出现“次品”,护士会立刻将其毒死。1966年,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颁布“770号法令”,强制妇女“为国生育”。法令规定:禁止堕胎,禁止避孕,禁止绝育,禁止离婚,每对夫妻至少生育4个孩子(后来增加为5个),不生育者必须缴纳税金。国家派出“月经警察”,对所有育龄妇女进行检查和监控。避孕者、堕胎者一经查出,即被判刑。在小说里,琼的小女儿汉娜被抢走,送给上层家庭收养。这在历史中,也曾真实地发生过。二战时,纳粹一度嫌批量生产“雅利安婴儿”的速度太慢,干脆直接绑架各国的金发儿童,送给德国家庭抚养。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至少有25万名儿童被绑架,其中许多孩子因营养不良而死亡。1976年,阿根廷军政府上台,以魏地拉为首的军政府首脑大肆迫害反对者,连怀孕的妇女也不能幸免。军政府会等到婴儿出生后,就杀死他们的母亲,再把他们交给军人家庭收养。前后共有500多名婴儿被军政府偷窃,由“仇人”抚养长大。2012年,魏地拉因为“制定并实施了偷窃婴儿的系统性计划”,被判处50年监禁。还记得小说的开头部分吗?在红色感化中心里,嬷嬷们强迫珍妮忏悔——忏悔什么呢?忏悔她十四岁那年曾遭人轮奸。“大家来说说,这是谁的错?海伦娜嬷嬷问,举起一根胖胖的手指。“ 她的错,她的错,她的错。我们异口同声地反复高喊。“ 是谁引诱他们的?海伦娜嬷嬷满意地微笑着。“ 是她,是她,是她。“ 上帝为什么会允许这种事发生?“ 为了教训她,为了教训她,为了教训她。”……“那是上星期的事。 这个星期珍妮没有坐等让我们讥笑。是我的错,她先开了口。是我自己的错。是我引诱了他们的。我罪有应得。“ 很好,珍妮,丽迪亚嬷嬷说。你为大家作出了榜样。”一个女人被强奸了,那是她自己的错——是她自己穿太少,是她太风骚,是她故意勾引男人。这样的“荡妇羞辱”,过去常见,今天也没有停止。伴随着纪录片《二十二》的拍摄、公映,曾经的慰安妇幸存者不断故去。令人最心痛的是,她们的悲剧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逃离了日军的魔窟,等待她们的是漫长的羞辱和歧视。2016年,上海一座名叫“海乃家”的慰安所遗址面临拆迁,引发争议。一墙之隔是一所中学,竟有学生家长站出来说,保留这种地方“影响不好”,因为学生需要“正能量的教育”。有人在为保护受害者、讨回公道正义而奔走,也有人在大言不惭地宣扬“受害者有罪论”,对那些不幸的女人进行“二次伤害”。“男女平权”讲了很多很多年,但这个社会仍然缺少对女性最基本的尊重。就像最近,“刘强东涉嫌性侵”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这个案子的真伪尚未定论,但意味深长的是——那么多人的第一反应,竟然集中在两点:一是品评他妻子的胸围;二是质疑受害女生的品行。对这些看客而言,男人犯错不足为奇,女人才是话题焦点——你说她们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算什么呀,他们会说,不存在的。在小说《使女的故事》里,琼的母亲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她曾对琼说:“你们这些年轻人不懂得珍惜生活,不知道我们吃了多少苦,才换来你们今天的一切。你看他削萝卜的样子。知道吗,就为了争取到男人下厨房削萝卜,有多少女人的生命,多少女人的身体,被坦克碾成了肉泥?”是的,这是虚构的故事,但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母亲下班回来手忙脚乱张罗午餐,父亲闲坐在沙发上,举着一张报纸遮住整张脸。为此,家里常常爆发争吵。母亲抱怨说,女人解放了,女人能顶半边天了——原来只负责家务,现在忙完工作回来,还要负责全部家务。这样的抱怨,可能不止她一个人有过吧。女人的地位提升了很多吗?应聘时被歧视,职场上被骚扰,回归家庭怕被抛弃,兼顾事业和家庭,却还要被批评:不是完美的妻子和母亲。我常听人说,在中国,女性地位算高的了。好吧,算是吧。我们生在今日之中国,但别忘了:历史上多少女婴被溺毙、被遗弃。多少胎儿,仅仅因为性别为女,而没能来到人世。印度人拍摄《真相访谈》,揭露了印度社会残杀女婴的恶俗。高知阶层的妇女竟然会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被麻醉,被流产,只因为她腹中怀的是个女儿。我们生在今日之中国,但别忘了:全球有一亿以上女性曾接受“女性割礼”——她们在缺少麻醉和消毒措施的条件下,被割除外生殖器并进行缝合,仅仅是为了所谓的“贞洁”。如今,每年还有200多万名非洲女童遭受这一酷刑。其中很多人因失血、感染而死亡。即使幸存下来,她们也将终身遭受疼痛的折磨。出生于索马里的世界名模华莉斯·迪里,3岁时就被施行了割礼。她把这段惨痛往事写进了自传《沙漠之花》,而她自己也成了反割礼运动的斗士。我们生在今日之中国,但别忘了:历史从来不是线性进步的,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女人已经获得了选举权,她们可以穿短裙、泳衣。而今天,她们只能穿长衣长裤,戴上头巾。她们想进入体育场看一场足球比赛,也得经过重重斗争。这天翻地覆的变化,只用了短短三十年而已。我们生在今日之中国,但别忘了:还有丁璇之流,在宣扬所谓“中华女德”。可笑的是,假如她们的洗脑成功了,假如她们所盼望的世界建成了,还有哪个女人能够公开演讲呢?在《使女的故事》里,赛丽娜·乔伊曾经撰写书籍,发表演说,宣扬女人对家庭的“神圣义务”,宣扬女人该如何安于家中,相夫教子。可是,在她的基列国里,她甚至不能阅读她自己写的书——因为女人失去了阅读的权利,若被发现一次,切断一根手指。这些禁锢、伤害、歧视和不平等,都是男权社会的产物。但归根结底,没有人是受益者。甚至故事里的大主教弗雷德,他也失去了正常的爱,正常的性和正常的家庭。就像中国古代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娶妻只为传宗接代、操持家务。文人们想要一点异性的理解,一点高品质的爱情,只能向青楼妓女去寻觅。世间的事总是联系在一起,没有人能全身而退。杀死女婴,就会有男人打光棍。剥夺女人受教育的权利,男人们就很难找到与其相当的伴侣。梁思成常有,而林徽因不常有;钱钟书常有,而杨绛不常有。女人被贬抑得越是厉害,相知相惜的爱情,就只能是少数男人的幸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该警醒的,又何止是女人?在小说里,琼曾反思过去:“一切都不是瞬间改变的:就像躺在逐渐加热的浴缸里,你就是被煮死了自己也不会察觉。”那么,当我们的浴缸热起来的时候,我们会察觉到吗?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描绘的世界,究竟是预言,还是历史?抑或现实?欢迎关注鱼鲜支的微信公众号:观念的牢笼(guanniandelaolo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类似权力的游戏类型的美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