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免费听书版平台上,是否有免费的内容可供听众选择?数量如何?

其实我应该算是最早一批知识付费的用户了,听了可能超过上千小时的付费内容了,有一些小心得和你分享一下。一般知识付费我主要是听讲书和专栏。先说讲书吧以及各大知识付费平台薅羊毛策略(也就是如何免费听)。讲书一般是半小时讲完一本书,当然,首先你要打消靠这个替代读书的想法。一般来说,听半个小时大部分听完了也是记不住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把一本书听完了再去听这本书,这种方式最好,因为你对这本书内容有理解,然后听书是高度提炼,梳理思路,能加深理解和记忆。但是看书的速度不可能跟上听书的速度,于是,听书产品的另外一个价值凸显出来了:发现好书。所以可以挑感兴趣的书听,然后发现好书,尤其是新书,坑比较多,先听大概内容,可以增加你对这本书的判断。很多书都是,这么发现的。听书产品确实有个偷懒的功能,也就是导读。有些大部头(比如剑桥中国史)和严肃的学术作品(比如汉译名著的哲学作品)大部分人都不会去读,通过听书先了解一下书的大致内容和主要思路,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去读。听书产品确实帮我发现了不少好书,但是,听了上千本,记住真的很少很少,书还是要靠自己读的,所以现在我更多的听各类专栏了。下面我点评一下市场上主要听书产品的做个横向评测吧:得到·每天听本书:得到因为是标准化生产流程,出品质量最稳定,整体质量最高,但是因为量大,所以也显得平庸,最好的优点,是所有听书平台中,学术著作讲书最多的,而且新书上线快,这点不得不给罗胖竖个大拇指!喜马拉雅·喜马讲书:最大的优点是忠于书本,不随便夹带私货,整体质量较高,所以其实比较有利于一般读者,用来辅助理解书的内容,其中吴海云解读的作品尤其好。此外,喜马拉雅除了自己的讲书外,还有很多其他讲书专栏,比如路上读书,吴晓波讲书等等。透露一点薅羊毛的小技巧,支付宝会员积分,可以在文娱特权里免费领喜马拉雅VIP听书,会员日有时候有积分兑换。微信读书:微信读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主要常见书籍内容比较全,而且同一本可能有不同的讲书版本,因为微信讲书是综合个体讲书者和一些平台(比如樊登、津津乐道、路上读书)的内容,所以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微信读书上,中信出的书很多有完整播讲版,喜欢挺原著的可以试试。微信读书无限卡也可以薅羊毛,如果是新用户或者很久没用的话,仔细操作可以弄个30-40天,另外,可以组队抽奖获取天数或者加入读书小队获得。中信书院·好书快听中信书院的好书快听栏目,听书比较平庸,中规中矩,但没有什么私货,好处就是中信舍得花钱买版权,所以一些重磅畅销新书会很快有讲书,整体选书还不错。另外,阅读时差,会有一些外文原版书讲书,适合尝鲜,要单独买。最近,中信书院购买了路上读书和今今乐道讲书的版权,量大了很多,其实这些微信读书也有。薅羊毛策略,目前好像麦当劳5积分可以兑换中信优享+获得28天好书快听权益。知乎·读书会:知乎读书会找了一些知乎大V讲书,老实说质量比较差,因为大V没时间好好弄,而且他们喜欢讲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不是把书的内容提炼出来告诉你,所以讲得好的反而是一些不是很出名的个人兴趣者,比如刘星驰讲的社科,一个男人在流浪讲的海洋相关的作品。薅羊毛策略,凡是京东plus会员的,可以免费领知乎读书会会员。下面再谈谈我不喜欢樊登读书会和今今乐道读书会。樊登读书会:畅销书和实用书比较多,比较功利,讲法相对随意,不像其他听书产品是流程生产的,更生动轻松接地气,所以粉丝多,夹带私货也多,但是我更喜欢忠于书的内容的讲书,我是冲着书去的不是冲着樊登去的,另外讲的时间也长,散漫,适合听着玩,当谈资。薅羊毛,京东金融、优酷会员及中国联通APP等会员积分,可以兑换新人14天会员。今今乐道读书会:这个其实和樊登很像,一度被怀疑是传销组织,只是产品更像得到读书产品,好书挺多,但是总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办办?好不好?这个套路来讲,而且特别喜欢夹带私货,而且动不动乱举中国历史的例子,不推荐。薅羊毛,京东金融、优酷会员可以兑换一个月会员,另外注册后填写当天生日,再送一个月。很多朋友说听讲书不是毁了一本书吗?如果不夹带私货还好,因此他更推崇播讲书的产品,也就是专业主播帮你一字一句读原书,我唯一听完的是喜马拉雅上的《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和《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确实讲得好,微信读书中信出版社的书很多也有播讲版,但是,听着精彩,听完记不住,书还是自己读比较好,不管是理解还是记忆都更强。最后,强调一点,不要用知识付费把所有空闲时间都填满,因为人需要空闲来思考,更需要空闲来休息,用精神好的时间来专门学校效率更高。还有就是不要老想着一边干啥一边一边听书,大部分时候我们不能一心二用,容易两者都做不好,只有在做不需要怎么动脑筋的机械重复的事情时,听听知识付费比较好。最后要注意一点,知识付费本质是迎合人性懒惰的一种知识服务商业模式,但是也会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所以关键是怎样用。预告:下次我们聊聊音频专栏,尤其哪些专栏值得听?}
近年来各类音频平台逐渐普及,“听书”也随之成为了一种时尚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这种方式。忙碌了一天之后,走在下班路上戴上耳机听有声书,回到家之后边做饭边听书,或是躺在床上听着有声书入睡,这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日常。有声书市场的火爆从一系列数据和行业的现状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火爆也带动了从业人员收入的增加,一些有声书行业的头部主播也可以像直播平台上的主播一样月入百万,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了有声书行业蓬勃繁荣的景象。有声书市场蓬勃繁荣的原因何在?这与时代背景、用户习惯及市场发展趋势都是紧密相连的。依照市场整体的情况和行业发展的惯性来看,有声书市场在未来几年会愈加繁荣。不过这种趋势并不绝对,因为这一行业存在固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大环境,所以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给中国有声书行业的发展趋势增加了“悬念”。一、势头难挡,互联网企业分食有声书市场“蛋糕”有声书市场的火爆,从近年有声书市场数据的变化中就能够感受到。2016年中国有声书市场规模为23.7亿元。2017年,这一数据增长至32.4亿元。截至去年,中国有声书市场规模增至46.3亿元。增长势头可以说是相当迅猛,照此看来,中国有声书市场规模在2019年可能会达到63.6亿元,到2020年该数据或将增至82.1亿元。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也惠及了有声书从业人员。例如喜马拉雅FM中的头部主播“有声的紫襟”。这位90后青年曾难以养活自己,靠着播讲有声书引起了平台的注意,成为签约喜马拉雅FM的独家主播。到如今已积累了几百万粉丝,成为喜马拉雅FM上的超人气主播,也实现了财务自由。从2016年起,紫襟先后推出超过20本的付费作品,这些有声书作品让他的收入从月入过万到月入百万。再如蜻蜓FM中的人气主播“醉蝶”。曾经就是一名朝九晚五的普通上班族,只是出于爱好利用空闲时间录制有声书。之后在另一位主播的引荐下,醉蝶成功通过了蜻蜓FM主播的试音,与平台正式签约。由于醉蝶声线甜美,其播讲的《嫡女多谋》等作品在蜻蜓FM上逐渐拥有了百万甚至千万级别的超高播放量,醉蝶也在蜻蜓FM主办的“天声计划”大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并受邀成为饶雪漫作品《秘果》的有声书主播。如今,醉蝶已辞掉了原来的工作,成为全职主播。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爱好,另外醉蝶靠播讲有声书挣到的钱也已足够养活自己。这样的收入水平直追近年大火的直播平台中的主播,这离不开大环境的发展。六七年前,智能设备尚未普及,音频平台也并未火爆,当时有声书的市场规模仅有7.5亿。而在真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有声书市场的规模开始成倍增长。从整个音频市场来看,知识付费是被热炒的概念,与之相比有声书似乎低调很多。但就是这“低调”的有声书,却是主流音频平台中50%的付费收入和流量的重要来源。从付费产品的复购率来看,有声书同样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位置。纵观全球互联网市场,有声书领域越来越被重视。去年1月,谷歌应用商店开始面向全球范围内的45个国家的用户提供9种语言的有声书籍,可通过iOS、安卓、网页等多种渠道收听。随后,苹果也在Apple Books中加入了播放有声书籍的功能。从这一系列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互联网巨头们对于有声书市场的青睐,而他们真正看中的,是有声书市场中迅速增长的用户规模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中国,除了各大音频平台之外,阅读应用、视频网站也都在尝试进入有声书市场。去年11月,阅文集团有声阅读品牌“阅文听书”成立。同月,B站宣布全资收购猫耳FM。甚至连传统出版行业都在试图进入这一市场。广西师大出版社邀请林青霞朗读自传《窗里窗外》。新星出版社邀请著名播音艺术家李野默录制了旗下多部侦探小说。而在更早的2012年,《读者》就开始了有声书项目的布局,与上海电影译制厂联手,邀请到刘广宁、童自荣等多位知名配音演员录制名著的有声版本。可以看到,有声书领域已经成为了一块大蛋糕,并且蛋糕的香气吸引到各方争相分食。那么这种“香气”的来源是什么?有声书能够大受青睐的根源何在?二、用户与平台为何都爱有声书?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中的有声书用户以年轻群体为主。30岁以下的用户占比高达63.4%,其中24岁及以下的用户占比33.8%。这是因为年轻人使用移动端的数量较多,也意味着更加适合有声书场景的中老年人是有声书市场能够继续挖掘的部分。此外,21.3%的受访用户表示主要通过有声书进行阅读,51.3%的受访用户表示有声书数量是选择听书平台的主要考虑因素,这说明有声书平台的核心竞争点在于内容的质量和丰富程度。而在未来有通过有声书进行阅读意向的受访者比率高达33.4%,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一市场的潜力。其实在阅读方式中,“看”是一种很好的体验。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在上课时偷偷看小说的经历。当课堂内容无聊之时,一本有趣的读物能让我们沉浸在离奇曲折的情节当中,甚至被书中的情节感染,那绝对是一种酣畅淋漓的体验。既然“看”已经能够产生如此令人神往的乐趣,为何我们还热衷于“听”书呢?这与大环境的转变不无关系。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们也变得愈加忙碌,已经很少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捧着一本书静心阅读的岁月已一去不返了。加之移动设备迅速普及,对我们而言更现实的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我们需要解放手和眼,需要一种随时随地都能获取书籍内容的方式,同时也需要以前在阅读书籍之时所产生的“沉浸式”体验,而有声书无疑就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最佳途径。在移动端,年轻群体是有声书的主力军,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声书就是年轻群体的专属。实际上,有声书对多数群体都适用。老年群体就不用说了,天天拎着收音机听评书是许多老年人的常见习惯。对于青少年来说,情节较强的内容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未成年群体在阅读纸质书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识字量不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有声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让孩子更高效地获取知识,也能让家长从“重复讲故事”的“困境”中得以解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市场脱胎于需求,强烈的需求是喜马拉雅FM等一系列音频平台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市场的广阔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平台布局。除了在内容方面发力,许多平台还推出智能设备、声音定制等技术支持,如喜马拉雅FM推出的AI音箱小雅Nano,科大讯飞的讯飞阅读发布的“定制声音”功能等。这些技术方面的支持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有声书的内容创作及运营方面的活力,引发更多用户对有声书的兴趣,吸引更多企业和平台加入到有声书行列。在经历了版权争夺等无序竞争之后,如今的有声书市场基本划分完毕。如不出意外,未来的发展应该会相当不错。但是这种过程并不完全顺利,因为有声书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三、侵权现象严重盈利模式不明,有声书在“危机”中成长最明显的应该是版权问题,可以说有声书行业是侵权纠纷的“重灾区”。尽管随着行业的逐渐成熟,许多音频平台已从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过渡到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但前者仍是许多音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就是最容易出现侵权的部分。要知道,平台不会专门为UGC内容购买版权的,但UGC创作体量又极大,所以其内容许多都未经许可,因此出现过的诉讼案件也不在少数。尽管平台有相关的版权审核体系,并且在不断扩充版权,但这种事件仍然会频繁出现。这其实并非有声书行业独有的问题,由于此前的积弊,中国的版权环境一直都不算好。虽然各方的观念在逐渐规范,但在内容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这种问题难以避免。侵权容易维权难,有声书市场“井喷式”发展态势的背后,必然要以版权为代价。这个问题并非无解,但彻底解决不仅需要人力物力,更需要时间。除了版权问题,有声书当前的盈利模式也并非最佳。尽管头部平台们在逐渐扩充版权,但版权价格也在逐年提升。音频平台的利润空间被极大地挤压,负担日益加重,因此找到一个有效的盈利模式迫在眉睫。目前有声书乃至整个音频市场主要依靠用户付费盈利。虽然用户的内容付费习惯已建立,但与总用户基数相比仍不具优势。例如在喜马拉雅FM中,2017年的付费用户为3500万,然而与4.7亿的总用户数相比占比仅为7.4%。比起平台在购买版权和运营等方面付出的成本,平台用户的付费意愿仍有待加强。对于用户付费的盈利模式,喜马拉雅FM内部其实也并不看好。喜马拉雅FM版权商务代表郁力表示,平台更倾向于发展主播经济和广告业务等模式,期望以此实现盈利。广告业务是互联网平台的普遍盈利模式,人们对此也较为熟悉。“主播经济”则有仿照直播行业的意味,在平台中建立主播的人气,提升影响力,通过用户打赏等方式变现。不仅能增加盈利渠道,还能使得主播、听众、平台与合作方共同受益。不过对于有声书行业而言,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也不容易。在“内容为王”的特质更为凸显的有声书行业,从业者不容易像直播行业中的主播那样吸睛,虽然有人月入百万,但也毕竟是少数,想要走主播经济的路线,可能比直播行业需要更长的培育过程。对已进入下半场的有声书行业而言,以内容为核心的良性竞争才是本质。所以如何为用户提供精细化内容从而完善用户体验,是接下来应该思考的问题。尽管有声书行业存在“危机”,但机遇往往就隐含在“危险”之中。如果能正视问题,那么问题就可能会转化为动力。如果能做到这点,有声书行业的未来会更加值得期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马拉雅免费听书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