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产的伦勃朗RA5纯北美四大手工吉他全单古典吉他使用体验如何?

1
前言,为啥写这个。/过去的若干年中HDR太过火爆(现象级)至于带来技术狂热和盲目跟风。很多人忽视了动态,以及摄影的本质。各位玩摄影的历程大都是从好奇,到拿器材装逼,到研究技术,到学习美学这条路,只有越早看清技术本质,灵活驾驭技术而不是为技术所困,才能有更多精力来注重照片的内容和深度。HDR的流行,和声音中“响度战争”几乎是同样的性质。/术非道。若干年以来我们的教程都是用讲操作,讲例子,讲风格的套路来的,一个人要想掌握某个技术,需要花很长时间,等想明白原理了,那就更久了。不怕引战,业余摄影玩家很多人拍了十年还不入流,仍然在技术层面挣扎,而理想的状态是,技术应该只是载体,用技术来增进自己的表达,明白最终我们想要的东西是怎样的,不是把某个技术玩到头了就一定牛逼了的。/为什么是[动态]。本文内容一定程度上可用“反差”和“影调”来解释,也可以借助直方图等工具来描述,但无法解释全面。根本原因在于反差”或“影调”仅仅是具体名词而非现象。[动态]是图像的现象,现象及包括特征,也包括前因后果,和发展规律,是完整的[事物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外在联系性和客观形式]。唯有现象可以完整解释图像的种种形态与演化过程。/动态决定论:动态如何影响影调和色彩;为何说先定动态再修图;[动态先于调色]——目前这个观点可以说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最近两年琐事缠身能安心拍照的机会不多,大部份时间是将别人的成果拿来二次研究(所以本文很多素材是来自公共知识或者图库热度榜),目的就是希望做出一些概括性、通用性强的东西出来。/自己琢磨了三四年关于拍照和后期的问题(共性问题)终于想通了——如何用通用手段描述前期与后期,而不是拆分成过多的教条。最理想的状况莫过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此文基本达到了,能在退坑之前留下点自认为有价值的,也能勉强算是玩过摄影了。
全文论述方式尽量精简通俗,如有不明可以提问,我来详细解答。
注意:本文不适合三年以下初学者,并且建议有一定计算机或者数学基础为佳。第一章:动态及其他基本定义1.1
动态
动态不只是动态范围。动态范围是指可变化信号(例如声音或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动态这个词是我根据现象总结和已有的资料选择而来,并不十分严谨。我们也可以叫它现象A。不过目前没找到比 [动态] 更合适的词语,所以就先这样定义:动态代表了我们拍摄的场景和最终获取的照片当中,有关亮度变化的种种现象。1. 2
自然界光的亮度范围:曝光与亮度范围对照表曝光与亮度照度对照表,来自网络晴天太阳的照度很大,如果不借助专业设备(如巴德膜)我们是没法看到或者拍到黑子的;虽然外头太阳很亮,但是一条隧道的深处仍然很黑,只能看到另一端出口的轮廓等;这些现象说明,自然界的亮度变化范围是极广的,其总和远超出了人眼和相机感知的范围。天空和太阳黑子,图片来自网络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环境当中的具体物体,便可以注意到其亮度或者照度 在不同区域也有所不同。比如说一座山的崖壁被落日染成金黄,但山谷已经十分昏暗,几乎看不到河流与房屋的轮廓;再比如逆光下的人变成剪影,头发被打出金边,但衣服的纹理已不能分辨,这些事情说明物体本身的亮度会随形状、位置、颜色、光线等客观因素而变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此我们得到两个重要的基础依据:
1) 环境当中的照度广泛变化,并且变化是极大的。
2) 我们关注或者拍摄的具体,其本身也存在照度变化。
可以简单的理解[动态]为:拍摄或关注的某场景,其包含的所有亮度变化和分布情况。1.3. 相机的宽容度相机的宽容度是在场景动态中的截取范围。假设我们在某次拍摄中的曝光一致,那么可以不严谨的用一张图来表示环境(照度)、被摄内容(物体亮度分布)和相机宽容度的关系:
假设拍摄当中物体A\B\C……\G\I均被放入取景视野范围,那么对于宽容度只有12.5档的相机a来说,A物体完全过曝,I物体死黑,信息完全无法被获取到;B物体部分过曝,G物体部分死黑,信息仅部分记录,剩余部分无法被完全恢复;而对于宽容度为14档的相机来讲,A有部分过曝,I和G物体部分死黑,但是仍有一部分信息是被保存下来的。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认为(这非常明显) b相机因为可以记录更多的信息而更有优势。
如果这次拍摄当中只有B\C\D\E\F\H\G物体被取景,那么a相机拍摄B物体时出现了部分高光溢出,同时两台相机均不能记录G物体的完整信息。此时仅从账面上来看,宽容度更高的b相机仍有优势,即便两台都不能完全记录G。
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我们只对C\D\E\F物体取景,此时实对于两个相机来说,其宽容度都是冗余的。仅从提供的信息看来,a相机和b相机并没有太大差距。在细分下情况,如果这张照片当中C\D为主体,那么我们得到的是一张高调照片,如果E\F为主体,则我们得到一张低调照片。
我在之前的知乎回答和文字中,有提到这种情况并提出了“宽容度无用论”。当然,这么讲牛角尖嫌疑很大,因为你出去拍照,可能遇到的情况太多了,肯定能收进来的信息越多越好;故在此我要纠正下讲法——说宽容度无用是不对的,一般情况下宽容度越大越好。问题在于我们犯了一个懒人错误:面对未知的场景动态,将拍摄前期工作完全依赖高宽容度带来的冗余性——这是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但是有了高宽容度并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 [ 选择、干预、改变 ] 环境动态,选择、干预和改变场景的动态也是我们需要做的前期工作之一。如果这样讲太过抽象,另外一个常见的词语反而更容易概括什么是[选择、干预、改变环境动态],这个词就是:用光。1. 4.
真彩色照片的产生与亮度交叉效应
前边给出了基本定义,此处开始说一个麻烦事儿,那就是从曝光结束,传感器上的电子被转换成一个个数据写入RAW底档,到后期完成得到一张真彩色的JPEG图片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1).绝对线性转换:比如说某台相机的宽容度是XXX,其RAW文件位深度为14Bit*3,最终JPEG照片位深8bit*3且假设照片中像素点的相对亮度关系完全不变,则用之前的图可以将这个过程表达为(实际上基本无法完全做到线性):2)厂商会做些调整,比如说对比度弄低点(Natural模式)或者暗部弄亮点(尼康的D-Lighting, 自动亮度优化等,这往往被归于相机玄学的一部分,在此不做深入讨论),可能结果如下:
以上两种都还是线性变化,即虽然照片的每个像素点亮度改变了,但是像素之间的相对亮度关系不会改变,像素A旁边的像素B比他亮,调整完之后仍然比他亮,这是线性的。3)非线性的转化:比如常见的LR操作区域调整(调整画笔,渐变等),他的操作是这样的:本来D物体最亮的地方是比B暗的,最暗的地方要比F亮,可是当你调整完,D物体的亮度和B\F之间的相对关系发生了变化D变得比B的部分像素要亮了,也比部分F更暗,此时照片就不是线性的了,而产生了一种亮度交叉现象,或者亮度交叉效应。例如:如下图片中石头上的苔藓,本身亮度是和远处树木差不多的,但调整后要亮出很多。
在HDR照片(不管是机内HDR、单张伪HDR还是后期合成HDR等),这种亮度交叉效应十分普遍;且即使是在非HDR照片当中交叉效应也非常普遍,比如拍妹子的你会特别注重给脸部上个光,让妹子的皮肤比葛优的脑门还亮,这就是典型的非线性,亮度交叉现象。
这儿之所以要把8bit*3照片单独拉出来讲,是需要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从高位RAW-->JPG的过程中,亮度交叉效应太过普遍,以至于我可以说大部份的人基本没见过线性的照片。这个论点很好证明,随便找点修图的前后比对即可,我就不啰嗦了。可以直白的讲你在网上看到的,或者洗出来的照片当中,大部份的情况是这样的: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A物体是天上淡淡的云,硬被调成挺厚重的色调(甚至直接换天,光板变晚霞);D是妹子的脸,被整个搞亮了,闪耀程度完爆葛优脑门;I 可能是路边一个小花花,本来不起眼的,被硬拉了五档曝光出来;G是路边一树墩子,本来也不丑,还是难逃被修图师压的比火锅底料还低(暗)……
通过以上的解释,估计大部份同学能对“动态”有了个朦胧但是还比较形象的概念。但是到这儿还只是基本概念理清楚,我们接下来即将要讲的话题是:动态(尤其是JPEG这种8bit*3照片中的动态)是如何影响视觉体验的,以及为何我说[动态先于调色]。第二章:动态(尤其是8Bit图片的动态)如何决定色彩表现
去年(2017-18年)我在琢磨这个问题的时候差点也写了一篇文章,还好没写,不然这儿放不下。有的时候自己没弄清楚的事情会被搞的特别复杂,差不多能写一本书出来,等真搞明白了发现其实就几句话的事儿。大道至简,上俩图:
JPEG等照片只有8bit,每通道256级,亮度差距实际上也就256级,所以Jpeg格式的色彩动态空间(姑且这没叫,反正也没人定义过),相比较自然界中20ev的光比,是非常非常非常有限的。一张照片不管是用多少宽容度的相机所拍摄,或者后期咋处理的,归根结底所有的像素会变成这个区间——这是第一张:
这个图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饱和区域集中在中间的部分动态区间,即亮度值127附近]。大家要注意:过饱和的图片很难有动态。这是因为,饱和即表示大部份的信息集中在中间亮度区域。同时,浅色必然高光,深色必然欠曝。说到这句还要补充一句,我遇到跟我抬杠的:“那浅颜色的物体也是可能欠曝的呀?”提前解释清楚,相对于人眼看到实际的“浅色物体在阴影中”,这种情况是有的,然而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最终反应到jpeg照片中的像素的[绝对亮度和饱和度],放在有限的色彩空间里,浅的就是高光,深得就是欠曝。各位一定要先建立起这个空间概念来。
干嘛要先说这个呢?因为我们搞[动态],核心就是搞像素的明度分布。像素太亮或者太暗,你是修不出饱和的,像素都饱和了,亮度上就很难有变化。重点强调,顺序不能反,大家都想色彩浓郁,但你亮度没搞定就想搞颜色,那是不明智的。调色调色,这个词是不严谨的,调好了动态才能调色。
第二张(组)图是关于8*3位数字照片描绘某个物体的基本模式,此处将亮度信息做了三维化表示:
将这张图的下半部分(麦地)截图,对该场景的曝光和调整做了重新排列组合,观察其若干种变化可表示如右侧九宫格,立体图表示如下:这张图还是我之前差点写十万字长文时候做的,注意在三维表示中我没有用0-256的纵坐标,而是用-127~+127,所以0即代表中间亮度区。
上图中九个块块,其亮度从峰值到谷值之间的深度(亮度差),就是图中草地的[动态]。此时我们暂且将其简单理解成反差也是可以的,不过最好还是用 动态 这个词,有助于之后区别于反差。纯粹将反差的话,很多问题解释起来比较麻烦,之后尽量讲。于是我们有了以下排列组合:高均值*低动态
//
高均值*高动态中均值*低动态
//
中均值*高动态低均值*低动态
//
低均值*高动态为了精简篇幅我直接讲结论:(如果大家对说明过程有兴趣,我可以之后放1)均值表示曝光/明度2)动态决定描绘的强烈程度3)均值和动态结合,形成了影调。
一定注意:影调是高调/低调/中调的,是柔和/强烈的。一定要用这两个词来描述一张图,因为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绝对坐标系来描述照片中某些像素的视觉感受,千万不要再使用“通透”、“朦胧”、“脏”这类很难定义的词。
很多摄友学习摄影,尤其是学习后期的时候最常见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让照片“出彩”,“通透”。以往的教材当中,很多作者概括性的将这些问题用“饱和”,“反差”等等来解释,但受众还是会发现除了照搬教材,套预设,对于自己的照片还是无从下手,或者拿捏不准。只有我们掌握了可以准确、客观地描述图片特性的词语之后,我们才能准确的在清晰指导下得出期望的结果。讲完这章后,咱们就能随便把别人的教程拿来解剖着看一看了。
修图过程可以被简单拆解成两部分,一个部分是照片中不同区域[动态] 的[整定],第二部分是不同区域的色彩的[整定]。整定的意思其实就是,根据你的内容和想要的效果,选择性地调整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动态。(就好比上边九宫格的正中间一格)(还有另外一个部分是关于信息空间频率的,最后一章讲)
记住,本文所述的理论中,动态一定先于色彩。
我们从单一物体的图像来举例子,比如下边例子中的这个小花花。
回想一下前一章讲的“宽容度冗余”情况,这张图里只有一个物体D或者E或者F,一个可能的原图为下,我们先对他进行动态的整定:一个示例原图
1)从选区直方图来看原图,物体的动态比较适中(中调),直方图两头都不超出:典型的一般般般般动态:直方图两头不超
2)扩大该物体的动态,得到强烈的图像,反之则会得到柔和的图像:典型的强烈图像动态为:强烈的图像,且强烈图像往往饱和感较强。注意1:饱和感强,不一定等于饱和度高
3)改变曝光,得到低调照片:,典型的低调动态:低调图片。注意2:直方图不是立体图,直方图是统计结果,表明某个亮度的像素有多少;立体图是将照片按照亮度为Z轴绘制起伏状况的图表。但直方图的分布,和立体图中像素的分布范围是对应的。直方图没有亮区,那么立体图也没有z轴很高的像素。
4)改变曝光得到高调照片:典型的高调动态:高调图片。直方图和立体图,在用法上的不同在于,直方图用来根据画面成分确定照片整体明暗分布是否得当,而立体图可以看出每个像素和周围像素的准确差异。但是由于立体图基本只在计算机视觉上用,很少在修图中用,所以暂时也没发现太好的立体图工具。但是原理其实不难,建议大家自行脑补。
整定动态之后,就只剩下中间区域饱和与不饱和的问题。而且一般规律是,大动态的照片往往饱和感比较理想,也就是说动态整定得当的图片甚至不需要太在意饱和感问题,只有在我们希望得到高低调,低饱和感照片时才会逆向调整。-----------------------------
以上是单个物体基本动态的例子,我们再来说HDR。极端HDR的特征是,超级大动态和异常饱和,这在好多人看来这忒即把难,以至于好多朋友仍在看着各种教程发愁;然而反过来,给各位一张图调不饱和,没反差倒是容易。所以,如果咱们能搞出来大动态非常饱和(或者饱和感强),其他不饱和没反差的情况就统统很好对付。比如咱们来随便操刀一张比较复杂的情况,让他有个强烈的结果:仔细对比左右各个区域处理前后的差距。
比如此图(我2016年写的),处理过程可以说是大动态非常饱和了。左右对比不难看出各个区域下的动态都被我[整定]到了相当大(相比较原图)的水平。而处理整幅图片并没有比处理某个物体复杂太多,对于一个完整的照片,我们只需要将其看成若干内容的集合即可。
既然我们知道了怎样让每个物体的质感变化,下一步就仅仅只需考虑整张图中的东西怎样结合就行。结合的意思和原则是,每个区域之间别太核突,亮度交叉不要太过分,等等。
调完之后,咱们看看亮度交叉效应是不是如前文说的这么回事:当然,此处ABCDEFG不与前图对应
明白了动态特性,并且意识到动态交叉效应的存在,就很好理解前期和后期当中明暗以及对明暗的处理。这就像一把刀,有了这把刀,下一章我们就可以来解剖不同的“修图风格”是怎么回事。
说完了图像的动态顺带讲下场景动态(光线的本身条件)对照片的影响——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左右都是原片:某个多云天,左右两图拍摄间隔不过5秒,但云的移动已经给地面光线带来了一些变化。
这个例子中右图的[整体动态]要比左图大,因为两图天空亮度是接近的;但是很明显,阴影中的地面更暗;然而左图地面[这个区域的动态]要比右图大,因为右图地面整体都在阴影中,没有足够的高光,左图地面高光多很多,小区域动态也就更足。
整体来看,左图的观感要好于右侧,因为阳光的直射给地面带来了更多动态。但是出片选哪张,选了某张之后后期怎么做,都是没有标准的。如果我们希望明快一点的图像可以选择左,但如果希望阴郁,文艺的质感则可以选择右,这是我们主观选择的,没有好坏之分。故对于一个考究的摄影师来讲,任何微小动态的差异(尤其是前期光线的理想程度)都会对最终成片带来巨大影响,好的摄影师后期不一定很强,但是一定对光线挑剔。
进入下一章之前插一句:我最初研究的时候差点把场论的思想引进来描述颜色(空间亮度坐标上的旋度表示色彩),这个讲下去就复杂了,数学化的东西是给算法用的,想了想讲摄影的时候还是不要这样搞为好,只要大家有这个概念,即先有明度再有色彩,我们就能接着往下说。第三章:解构后期与风格本节较长,先贴目录,按照如下顺序完整解析修图风格之本质——照片动态的排列组合模式1:通过微调动态进行最简单有效照片润饰
1.1 ----- < 加1减1模式 >2:分区曝光,广义HDR,和被玩烂了的HDR
--
2.1----<累加X 交叉Y 加N 减M模式>
2.2-----<累加X迭代{加1减1}模式>3:古典主义风格与港片风格
3.1-----<主体和背景七三开模式>4:日系风格和马卡隆风格分析
4.1-----<up up模式>
4.2-----<mid mid模式>5:啥是高级灰,啥是阿宝色/影楼色
5.1-----<垫脚石模式>
5.2-----<色彩偏移>6:大道至简:我爆吹的国地[纪实类],或 [半纪实半艺术] 类图片
6.1-----<自然动态之极致>7:逆向而为:抽象主义
7.1-----<极化回归模式>
7.2-----<无动态模式>
写这一章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学修图别一直想着用什么工具怎么调,更别想着某个教程能包你修满意,好好想想自己会哪些工具,怎么组合起来用为上。摄影和工具的关系好比是产品和机床的关系,机床操作的溜更容易做出好产品,但不保证你做出来的东西有人买账。3.1:通过微调动态进行最简单有效照片润饰
3.1.1 ----- < 加1减1模式 >
这是针对于一般照片的快速润饰给出的最简洁的例子。通过动态调整而非套用预设的方式来搞图,适用于日常旅游/应付亲朋好友/做ppt等等需要对照片简单润饰的场景……
要强调的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万能预设,预设的作用(比如LUT、LR预设以及各种滤镜预设)在于对前期条件(光线,景物构成,动态大小、照片构图安排等)大体一致的条件下简化后期步骤,如果各位只是想快速弄个胶片味儿啥的可以用用,但在出组图,或者搞作品时候,尤其对于前期条件不同(特别是动态不同)的照片去套预设简直就是瞎几把用。
想让一个照片的动态看起来不那么烂怂,无非两条路,要么前期时候各种条件就比较理想;要么后期就稍微修的理想点(当然,前提你得拍清楚,还得构图啥的别太烂)
我把动态调整润饰称为[加一减一模式]的原因就是:一加:对主体区域增加动态一减:对辅助区域减少动态
例如一个烂怂废片GIF动图说明简单润色:这样简单调整之后主体的层次感增强了,视觉上就会更集中。同时一旦动态调整完成之后,色彩的强度就只是我们的取舍问题。口味清淡就不调饱和,喜欢鲜艳就在中间区域加饱和即可。调整前后的直方图对比,某个部分直方图宽度即为该区域的动态。:
可以看出主体部分色阶分布区域更宽了。让色阶分布变化的办法有很多,比如曲线法,RAW笔刷法,柔光层法,对比度(或者色调对比度法)甚至低频锐化法(锐化是频率操作,具体放在最后一章讲)均可。
这篇文章是讲原理,所以不展开讲这些工具怎样用,相信有一定基础的各位都非常精通。还有一种特别的方式就是暗角法,可以看作是对周圈减动态,而对中央区域增加相对动态。原理就是大动态比较抓眼,实际上是一回事。
至于先调饱和后改动态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在此一带而过的说明:强行拉包和导致的晕环,实际上就是一种动态失真动态先于色彩,则动态确定后,只需要调中间亮度范围下的色彩便可准确改变饱和感,不会让照片违和;先调色则会首先影响照片整体的中调部分,暗区和亮区不会有什么变动,反而容易会让有色彩倾向的明暗像素变成明显的明暗色,导致中调部分细节损失,使动态失真影响观感。3。2:分区曝光,广义HDR,和被玩烂了的HDR
--
我将HDR(尤其是流行HDR)概括为“累加X交叉Y加N减M模式,或者累加X迭代Y(加1减1)模式”,名字拗口,其实分解开了就不难记忆。
广义的HDR的基本模型就是累加X交叉Y。其余的例子中细说。先看下图,我们以最简单的X=2,Y=2模型来说明HDR的原理。
X=2 Y=2可以看做风光摄影中最最常见的天空-地面模式,更复杂的场景不再展开阐述但道理相同:天空-地面HDR的照片特性、动态特性和直方图特性演变示意
3.2.1----<累加X 加N 减M模式>累加X:对X个不同动态范围内的照片累加,拓宽原始数据的动态范围交叉Y:按区域或者物体的区分,人为强化其中Y个子区域之间的亮度交叉效应
以刚才给的最基础例子x=2,y=2相信是非常好理解的,我们通过以上两个步骤获得HDR照片的基本形式之后,进一步的处理又可以分为两个变体,一类为加N减M模式。加N:对N个子区域增加并且提高动态减M:对M个子区域减小动态
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可以将它看做成前章所述+1-1的重复,即:不同照片动态信息被整合后,再对图中的若干小区域进行基本的[加一减一]调整。例如拿托马斯 老师教程当中的一步作例子:图片来源:Thomas:如何用局部滤镜重塑照片光影
这个方法非常普适,用我的话来说就是“被玩烂了”。非常经典的例子是托马斯老师的教程封面,典型工具就是LR画刷和柔光层。大家仔细思考托老师画了那么多圈圈是干嘛的肯定都能懂。大家还记不记得托老师在这个图上画了多少个小圈圈?利用局部调整改善动态可以很大提升视觉体验,其特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随手在500px热度榜上截取一张,数一数可以发现大部份HDR照片都有明显的局部调整痕迹,无需一一指出。当然,我自己也是非常喜欢用这招的,不是说我讲破了套路所以我就比别人牛叉(逃。。)
2.2-----<迭代{加1减1}模式>累加X:同前迭代Y(加1减1):这本质是前一小节基础润色的方法,区别在于根据区域或者物体的将图像分割,并在每个区域的子区域不断进行动态的提高和抑制调整,以实现交叉效应。注意前一种是对若干区域单独调整,这种方法是对某个区域分多次、逐次细化调整。参考资料可以看叶明老师讲解柔光法等,实质上都是对小区域动态的微调:然而这个方法在HDR风光摄影中用的比较少,也许是因为前一种方式太过方便,视觉效果又已经足够好的缘故。累加X迭代这种方法比较精细,考验修图者整体把控能力,用或者不用也看拍摄者想修到什么份儿上,所以比较经典的例子反而是是商业片修图中的中性灰画笔法/双曲线法/选区法,几乎是在逐步重建照片中各个物体的相对动态关系。3.3:(新)古典主义风格与港片风格
3.3.1-----<主体/客体七三开模式>
开始装逼前我们先科普一下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以古典时代品味为标准创作艺术作品的概念,经典的古典主义画作内容多数与神话、宫廷、经典场景有关,并在技法上十分注重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的运用,同时构图上追求庄重与形式。
从动态特性上来讲:非常注重主体(大部份是描绘人物)的光影与轮廓表现(七分大动态),而较少的表现背景(三分低动态,经典画作甚至大部份都没有什么背景,如果有,也略显刻板,不似其他风格中对背景的处理更为灵活)。
给几个经典画作的直方图分析:伦勃朗——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雅克·达维特-苏格拉底之死
不难看出,大动态在古典主义画作中是怎样对主体光影关系起到决定作用的。当然,此处举出的例子偏低调,实际上一些早期蛋彩画作品中运用高调背景的也有,此处不举例了。
港片(广义港风,实际上港风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可依)在动态特性上与古典主义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少量区别在于对于背景/非主体部分的处理比较宽松。故对于古典风格/港片风格的后期当中,主体区域的动态建立十分重要,并且主体动态的建立更多依赖前期光线环境。
我们分析摄影中动态的应用,不是在讲后期技巧,更多的是看规律、看共性。比如我们就拿逼乎高热度问题下的回答为例:广义港风照片的动态应用和古典主义有极大相似之处
摄影圈中能把古典风格玩的转的,大部分都是顶级商业摄影师。故此小节不班门弄斧,仅作简单分析如Gemmy Woud-Binnendijk(荷兰)拍摄的古典人像:图片来源网络。原作者:Gemmy Woud-Binnendijk3.4:日系风格和马卡隆风格分析
日系风格与马卡隆是小动态图像风格的代表。日系的典型特征是舍弃暗部动态,马卡隆(本来是种吃的,一个前几年比较火,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的类糖水风格)的典型特征是注重中调的饱和。并且有时候,日系和马卡隆是有交叉之处的。
3.4.1-----<up up模式>
本文使用up-up模式来描述日系风格中对于动态的处理。
首先开嘴炮。所谓的日系照片仅在后期调色上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日系照片撸的好不好,归根结底在用光、构图、引导;纯靠修图基本拉不开差距。这点上和风光摄影大相径庭,风光摄影能玩出内涵的,萨尔加多级别的大师毕竟少,太多的风景照片构图平庸但是靠后期可以取胜。然而放在以人像和环境为主的日系片子里头,情况大不相同。看过 @J神 的片子再去看图虫看微博,分分钟点红叉叉。而且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真正拍日系拍的好的比如J神和海螺壳自己少做公共教程(收费开班不算,师徒相传和科普级别的大众沙龙水平差距是天壤之别),反倒是各路不知名的神仙写的教程,比出的片子还多。
日系风格最大的特征是,消弱暗部动态同时略微提亮暗部(第一个Up);再削弱亮部动态(第二个Up)。例如我们再拿知乎比较火的答案来分析,直接看最高票叶明老师的答案即可:拿文中简单一图分析:所以如果让我写教程,估计我三步就能写完怎么修日系。最后再调个偏青,duang~,所谓日系就这么完成了。
3.4.2-----<mid mid模式>马卡隆本来是一种甜点,大概长这样: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我也没考证过到底咋形成的,)这类明快色调,以粉红、粉绿、粉蓝为主的图片就被叫成了这个让人流口水的名字。这个风格比较小众,玩的人很少了,我搜索了一些照片作为例子:正儿八经的图来网。
此类图的特征为,图片大部份面积被近纯色填充,渐变或者明暗动态变化较少,光线明暗的作用似乎仅仅在于勾勒必要轮廓,而非建立完整的明暗过度信息。实际上写到这儿,相信大部份读者可以意识到,在一定层面上我们说的“日系”、“小清新”、“马卡隆”基本上就是一回事儿,我们所谓的“清新感”,来源于较少的动态与大面积纯色带来的甜感。
中调动态居多,这就是我说的<mid mid模式>类似马卡隆可以参考这位摄影师的风格,原理一致:3.5:啥是高级灰/欧风,啥是阿宝色/影楼色高级灰和阿宝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和4.所述小动态风格相近,而区别在于,高级灰与阿宝色/影楼色注重局部动态区间的色彩扭转;如果说日系,马卡隆喜欢拍本来就有亮丽颜色东西,那可以看做高级灰与阿宝色的颜色基本上都是靠调出来的。
有的人会说,你讲的不对!高级灰跟欧风怎么可能是一回事?不信?你回去看看两者是不是修图的时候都有这步:来自叶明老师教程。链接戳下方
剩下的就是大力改色。改色咩,要么就是往死里加偏色,要么就干脆用柔光层染色,此小节不想讲太多,我重点想吹第六小节。
3.5.1-----<垫脚石模式>
3.5.2-----<色彩扭转>
有人说你这净拿别人的帖子来说事儿不就是拾人牙慧啊?错了,诸位,过去各位老师是讲直方图的,直方图是你拍完了它就在那儿了,你修图它就是个参考;动态的东西不一样,动态贯穿整个前期与后期,我写此文的本意在于研究将如何用一种东西将前后期的原理串联起来,如何在利用动态的思想在前期和后期之间协调互补。此小节略过,写在手稿中了发知乎的版本未放。有朋友需要的话再详细开贴写。4.6:大道至简:我爆吹的国地[纪实类],或 [半纪实半艺术] 类图片
国地的片子可以欣赏,但一般人学不来。本节之前的几个小节我们分析的是风格化的图片,即特征鲜明,手法十分类似的拍摄与后期方式,而本小节要讲的,是为何不用风格化的手法也可以创造惊艳的作品。本小节才是全文重点。先来看一组国地的片子。
4.6.1-----<自然动态运用之极致>国地风格照片最擅长的,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后期手法,亦不过分强调鲜艳夺目的色彩搭配,更不是出格浮夸的构图套路,而恰恰是最大化挖掘拍摄场景先天所长,辅以精妙的对色彩、线条、构图、质感、内容的把控,造就亦真亦幻,辽远深邃,直抵人心的震撼画面,好玉不雕,没有风格恰恰就是最大的风格。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是你正站在这样的场景面前举起相机准备拍摄,你会打算怎样拍,或者怎样修呢?图片来源:National Geography 2011你是否会惋惜镜头锐度不够高,瀑布和岩石不够犀利,或者担心照片的色彩不够饱和?老鹰的翅膀是不是最好再加个轮廓光?颜色偏了吗?是不是太肉?要不要给他磨个皮?要不要来个欧风调色?图片来源:National Geography 2017你是否会认为背景的天空不够浓烈,无法拍到完美剪影,或者抱怨地面植物细节太少?先问问自己能抓拍到么?是不是条件反射一般想给地面来个包围?HDR,欧风,港风,日系,小清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后期过程中对动态的规律化调整,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作为风格。而风格本身,只是一张照片的一小部分,除去风格,我们仍然有很多东西要关注。轻微修饰就已经不错的片子,和必须靠修才能像话的片子,谁的水准高,无需明说。国地纪实类/半纪实半艺术类照片的关注点,从来不是一张照片怎么修,而是怎样将光影动态、色彩、线条、内容及后期调整组合成为理想的结果,这是最通用的思路更是最正确,最值得提倡的拍摄思路。我会在下一章详细写明如何通过[动态把控]的方式一连串的解决曝光、色彩、构图和后期的完整思考流程。构图不是本文的关注点,但动态的不同形式会影响平面中点线面的存在方式,继而影响照片实际构图结果。请大家第四章见。3.7:逆向而为:抽象主义将动态提高到某个极限,一张有若干位深度的图片会还原成为二值图形。极限动态差异无法详细描绘出动态间的变化,而是将图抽象为线条和面,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拍摄手法。反之,缩小动态到一个足够小的区间亦会产生惊奇结果。
3.7.1-----<极化回归模式>例如:作者: feryalnurdan (500px)作者: feryalnurdan (500px)抽象为面与形状;也有:作者:沉默的剑心(500px.me)作者:蓝月(500px.me)抽象为线条;
3.7.2-----<无动态模式>明暗上的动态具有描绘物体轮廓和过渡细节的作用,如不使用动态,或是场景本身不存在足够的反差,则可将色彩作为主要构图成分。例如俯拍构图中,对森林,花海,河流脉络等长采取的处理方法:以上图片来源:国家地理2017第四章:从前期拍摄到后期调整的完整流程:动态决定论4.1如何曝光--反思数码
1.十张堆栈不如一张过曝:为毛堆栈?拍星轨,拍长曝光,是为了总快门时间才堆的(平均值或者最大值模式),现在好多人屁颠屁颠用iso100堆栈个七八十张就为了抹平暗部噪点,省省吧,拍两张过曝的照片怼上去就行了,又省时又省力。
2.被玩错了的拉五档:拉五档,本质上是增益增加了5倍,那么同样的采样转换精度下(还得去掉电路转换噪声),实际被拉起来的五档曝光,采样密度就稀了五倍。Iso100拉五档,拉出来的暗区效果不会比你用iso3200同样快门拍出来的好;加上采样有非线性转换,Iso100拉出来的和iso3200直接拍出来的,效果不完全对等而且差别很大。假如不考虑保留高光,iso3200直接拍可能比拉出来的效果好处理很多(证明计算太繁琐,略去,各大护法公众号也讲过,不细说)。用iso100拍很多张没问题,但是相机宽容度有限,总体收入进来的动态区间没有变化。前章已经讲了HDR本质是动态交叉效应,动态交叉效应最简单粗暴的作风是把每个部分拆解成合适的动态再拼合到一起,不是总动态都定死了把比火锅底料还低的某个小动态区间硬拉大。
3. 主体曝光不一定必须“准”,但一定接近摄影师预想的结果。
曝光的问题远远不止于曝光,而是从前期拍摄就已经各方面想的很清楚的,是构图的问题,并且构图才是根本问题。比如说在拍人文/纪实片当中,你是基本不可能用堆栈等多次曝光技术来拯救画面所有细节的,所以自从RAW处理技术火了之后,出现了好多人拍TM纪实也全靠拉五档,,,逻辑上来讲没毛病,就是甭管啥场景我一把就把所有亮的暗的都收进来呗?是的,可以这样操作,于是x虫x博xxx上就充斥着这样的“人文”照片而且一个个还都觉得自己拍的挺牛逼的。打码了,以免引起不(撕)适(逼)门都不入好么?啥?杠精问我为啥一动不动就开喷?,明人不装暗逼,你们这些图,除了亮度交叉效应特别强,RAW往死里拉之外,没有任何可可圈可点之处。4.2
运用光线的思路
关于用光的书有很多,讲的也足够详细,本文在这里仅仅做有关动态效果的一点补充。我讲动态问题既包括场景本身的实际动态,也包括后期处理到位图当中的结果;既有物体本身的明暗过度,也有物体和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对动态关系;既要考虑曝光过程如何适应场景动态,也要考虑拍摄之前怎样干预场景动态。4.2.1.
从最简单的开始说起对应3.1小节,简单动态调整修图法。既然在后期当中调整局部动态可以影响照片观感,那么这个过程放在前期当中进行也是成立的。所以如果条件可以的话,给你拍摄的主体多来点光吧!上帝说要有光,要的!注意:补光和增亮不全是一回事儿。因为好多朋友初学摄影时候有个思维定势,就是觉得灯光或者反光板是用来增光的,这可能和大家初学时器材不够好,对付不了弱光,或者单纯想把妹子拍白的想法有关。但是光的应用远远不止于增亮!只有光线均匀的投射到某个物体的各个部位时,才有且仅有起到增亮的作用。更多的时候,多一盏灯的作用是增大亮区和暗区之间的动态差,或者反过来补偿暗区减小动态用!再拿别人写好的教程中的例子:图来自上面教程链接。两盏灯和一盏灯,带来的照片动态是完全不同的。既可以选择一把,获得大动态;也可以用两把,减弱动态;这是一个坐标轴的两个方向,有加就有减,不一定非要一顿大补。于是除了反光板之外,我们还有这个东西:会晒太阳,也得会遮凉影儿,才是摄影师干的事儿。相信大家都很聪明,立刻就明白如何[一加一减了]4.2.2.假如你想风格化看古典片的例子咯!假如你想拍这种,嗯,还需要我讲太多么?4.2.3.撸HDR 风景片怎么玩不落俗?这个是具体应用,有机会另外开文讲。此处划掉4.3)点线面与动态
按照严格的定义点和线没有宽度,所以我们根本看不到;能看到的东西统统都是面。于是我们所说的点,实际上是面积较小的面,或者类似体的聚集区;我们所说的线,实际上是面与面的交界处,或者是狭长形状的面(这两种是定势线),还有可能是虚构的趋势线。各种点和线
照片当中的点线面更加没有绝对的定义。并且照片最终展现的点线面关系一部分程度上取决于动态情况。
动态剧烈变化的边界是定势线,这种线条在照片中的影响是必然存在且无法消除的,比如突兀的树枝、建筑的边缘等。强烈的边缘是定势线
而由于照片本身可以细分为无限个子集,定势线及趋势线在每个区间之内都会存在,故我们在构图和后期时,就必须考虑次级线条对整体的影响。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次级定势线在前期环境当中尚比较明显,故构图时依然会被发现并考虑进去;而趋势线和趋势点很多是隐藏在不同动态的区域当中的,当我们后期改变图的动态则有可能带来意外结果。
初学摄影者极其容易疏漏的就是对后期过程中隐含趋势点线的考虑。因为人脑是有情感的,会对看到的场景进行主观润色,于是经常太激动了就把一些细节略过了。例如很多朋友刚学了HDR就兴冲冲的跑到楼顶,匆匆找个自认为合适的构图一顿猛撸,回来一修发现才发现构图乱如狗。比如我就经常犯这类错:你觉得这次出大片稳了然而。。。电脑上打开一拉发现拍的一坨屎
原因就是,动态范围越大,隐含的点线信息就越多;动态整定越均化,隐含点线就暴露的越明显。无用的点线太多,图就被搞坏了。
而摄影之构图是要有选择,有安排的,对这些细节考虑的深度就决定了你的水准;在点线问题的处理上要有取舍。清楚、突出的线条可以增强照片框架感,对整体内容无益的点线,建议大胆舍弃,不要太过贪恋对细节的保留。
在前期中,影响点线面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光。上一小节已经大略提过,相信大家可以融汇贯通。
我对构图的个人建议就是要用动态的思想和方法来审视拍摄的场景,要多积累前后期经验,多尝试教程以外的调整办法,思考并总结”我所拍摄的东西,最终呈现出来时怎样的“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最终成片的点线面效果。
所以我希望动态现象也可以成为帮助大家学习构图的工具。关于构图,不建议看国内买的到的摄影构图书籍,同质化太严重且概念定义多半不明确;我倒是建议大家先用我讲的办法分清点线面在照片中的存在形式,再直接学《三大构成》中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三大构成是艺术界通用的,没给摄影界做具体细化,故被很多人忽视了。论构图的功夫,建议多跟画手学,随便一个画插画的构图能力吊打一片玩摄影的。4.4)怎样的照片后期起来最省事,我应该多做精细复杂的后期还是尽量避免做后期?
死规矩也是人定的,人是活的,地球是圆的,地球没有最东边和最西边。与其问“应该多做精细复杂的后期还是尽量避免做后期?”,为何不想想“什么时候该做精细复杂的后期 ,什么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做后期呢?”
前期光线做不到或者特别难做到,或者物体本身动态已经定性了,你又确实需要效果(比如商业精修),那复杂的后期就是免不了的。
有时候前期光影已经很理想了(比如棚拍静物),或者难得的自然天象,只需要稍微润润色,那么区域间整定下动态,再弄下颜色就可以了。或者有的摄影师是以内容取胜这时候后期就不在那么重要。
假设我们水平并没有大触那么高,只是想让个人风格更统一一点,这也好办,那就是模仿——基本方法,第三章已写。4.5)有一种情况下反而需要低宽容度相机-你用过电子秤没?
称大象你用十吨的秤,精度1kg,你买了个秤大象的地磅觉得牛逼的不得了了。第二天你扛去菜市场想买二两青菜回来煮面条……
这个例子不是说宽容度低就好,而是提醒各位AD转化分辨率的重要性。假设同样的AD转换分辨率为1/1000,噪声水平相同,宽容度1000的相机理论分辨率是1,宽容度是500的相机分辨率是0.5。
好在现在我们最终用的都是8bit的jpeg,从14bit AD转化下来精度冗余了2^6倍,也就是说相机分辨率是1,我们JPEG的分辨率只有64, 其实百分之百够用了。这儿说假设噪声水平相同,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相机对细节的分辨怎么样,归根结底还是看信噪比,宽容度差的相机用起来不行的原因不是因为他AD分辨率不够,(都是14bit,所以如果完全没噪声那宽容度低的机器反而精度更高),但问题是目前宽容度低的机器根本软肋在于信噪比差。信噪比才是底大压死人的原因,宽容度不是。关于信噪比的正确认识,兰拓君讲的很深入,大家可以参考。
假设有宽容度10ev但是转化精度同样是14bit的相机,那么理论上来讲低宽容度机器对于小动态物体的描绘就更细腻。
不过当然这只是理论,说这个不是为了讲高宽容度相机不好,只是提醒各位,世界真的是开放的,什么东西都可大可小,千万别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就容易滋生一种物种,叫做杠精。4.6)文青杀手——怎样鉴别瞎几把拍与瞎几把修。---------------这小节手稿写了六七百字删了,不发为妙。大家都是爱好,从行为上来看,文青什么的拍拍照,和路边老大爷打麻将,本质并没多大区别。开心就好,开心就好。4.7)插:预言
我预测未来(最少三年开外,现在还普及不了)的数码显示设备会有一次变革,影响程度会远超X(Jian) X(Shang)吹上天的IPS,Adobe色域,对比度,120fps……等等概念,那就是高位深显示器的普及。8bit设备虽然可以显示16万种色彩已经够用了,10bit的显示器在专业领域也有,但是限制于数据量(几何倍增)和液晶制造技术的局限,即使10bit显示设备还是远无法模拟出自然界中超过20ev的亮度差的。
原因很简单,从8bit到14bit对数码设备制造商来讲不是简单的量变而是一个巨变。当中最主要的技术壁垒就是,计算机设计初期为了寻址方便,字节定死了就是8个位,结果改不了了。8*3的位图正好一通道一字节。10bit咋办呢?3*10=30,4*8=32,于是10bit信号连用4个字节,但是三个通道按10位一个单位进行处理,剩下两个位不用。这样可以节约一部分空间,问题是运算时候就要先对数据进行拆分,处理量就上来了。倒不是不能一个通道占2字节,这就是16位的图,可是那会儿相机根本记录不了这么多信息,留了也是浪费,干脆就没人干这事儿了。长年累月没市场需求,等你忽然再想用高位深,发现从数数模转换到数据编码到压缩到硬件架构全部都要更新,这个工程量根本不是一两家公司能解决的。于是整个市场就几家专门搞这玩意儿的,还死贵
不过现在奇点临近,4k,8k的运算力换算过来做做普通分辨率的高位深运算也基本够,只要显示设备可以某天轻松达到12级以上的动态,这东西就离普及不远了。而且,等这个东西普及以后,摄影后期(乃至整个平面行业)的工作流程都会发生巨变,我们现在学习的修图方法有很大概率会失效,赌五毛。第五章:大一统 —— 信号的振幅与频率
从信号的本质上来讲,动态为振幅,是时域(放在静态图像中不妨看作空间域)分析。学过信号或者复变的同学们清楚另外一个角度是什么——频域分析——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解决了图的一切问题。5.1
锐化妙招:V字滤波信号就是图中的这玩意儿:
图和声音的差别仅在于,一个是以时间为单维度的,一个是空间维度的而已。
不管是离散还是连续信号都是可以分解为不同频率信号的叠加,故可以设计滤波器对特定信号进行处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低通滤波和高通滤波。
关于锐化妙用,本文不做明示,只是说一个巧合(实际上本质确是共同的),玩Hifi或者Hufi的朋友都知道EQ这个东西:EQ调成这样,乍听起来会感觉明亮宽敞解析高有毒感此方法放在照片同样管用,单位改为锐化半径即可。(但是EQ调成这样会被老烧嘲笑)纵轴是锐化强度,横轴是锐化的设置半径。按照目前主流2400W像素,宽边6000pxs,经验数据为最低频约设置为1/10~1/20 宽边,也就是几百个像素左右。像素越多(锐化半径越大)代表越低频,越少(半径越小)越高频。最高频截止到0.7个像素左右即可。锐化力度为负时,可以先正向锐化一个图层,反相后模式改成 叠加 ,或者不反相改成 减去 即可。频程分布可按照大约两倍一个频程,和EQ相似。我甚至构思过用调EQ的办法快速锐化的软件。目前还没搞出来。篇幅所限不详细举例和说明了。毕竟这只是个妙用,用这个方法修图不会被老烧嘲笑,也不会被我嘲笑,大胆用吧。5.2 柔光滤镜本质:低通滤波后的亮度叠加数码平面视觉的后期可以粗分为映射和渲染两类,本文主要不是讨论这个,不详细讲了。很多朋友喜欢用Google Nik的“阳光”、“柔光”滤镜,就是属于典型的渲染,而且是原理比较简单的——低通滤波后的亮度叠加。我们可以简单用PS自带的基础工具模拟一下其原理。,前几天刚撸的猫看懂原理,借助工具达到目的,或者是依赖工具,区别就在此。5.3为何会锐化过头:噪声本身是高频分量
学过理工的朋友知道声强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即同等振幅下,高频信号所含能量远高于低频。照片噪声绝大部分来自于AD转换时的电路噪声,这是频率基本和像素大小一致的高频,而锐化本质是高频滤波,这会一下子放大高频分量,自然也将噪声放的很大。这样的照片看起来就会有很明显的锐化过头。
故当前比较主流的修图方式中,纯粹用USM等工具锐化的已经非常少,很多人已经在用边缘控制的精细锐化,或者重构边缘的办法来提高锐度感。可以参考前辈写的老文章:《精细锐化控制流程》,原发于图虫,后来图虫改版找不到了,大家搜一下,如果没有,我这有world版可私发。5.4场论思想:高度差和旋度差:色彩对比的应用。@Timothy Wang老师曾经在知乎写过有关[色彩反差调色]的文章,不过貌似后来改成付费直播之后就看不到了,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仔细翻一翻。Ti老师的水平目前是在知乎难得很高的。 Timothy 老师所讲过的色彩调锐化,就是不改变明暗的方式,而改变色彩区块之间的色差。按照我过去的思路放在场论下描述,可以将色彩差看做是场中旋度的突变,量化之后亦可以使用动态来描述色彩变化的剧烈程度。多和谐的统一,世界如此奇妙,对吧。-----------------2019/1/10第一版预发布,未完成,写到4.1.2-----------------2019/1/15第二版发布,基本完成,部分格式待更改。-----------------2019/1/16第三版发布,格式更改完成。全文完,感谢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美四大手工吉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