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电影《人生》插曲原唱中,高加林去赶集时路过的吉普车里放的音乐是什么?


对于我这位路遥的忠实粉丝而言,《人生之路》与原著《人生》已没有多少联系了,所以我选择不去把它和《人生》作比较,现在就把它当成一个新的作品来欣赏吧。
经历了前三集被观众疯狂吐槽的剧情后,电视剧《人生之路》在第五至七集里终于扭转了局势并且渐入佳境。
这几集关于乡村教育的镜头画面质感大气,演员表情自然生动,真挚感人,演技极为出彩,整体剧情更是立意深刻,我想,若是单单把这些剧情拎出来合并在一起,它真的可以成为一部上乘的电影素材。
这部电影可以取名为《乡村民办老师》。
1984年,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高加林到马店小学当民办老师。
马店小学
马店小学坐落在黄土高原黄河畔的一座小山上,山上那三孔坯墙有些坍塌时有土渣掉下来的破旧土窑洞,就是马店小学一到五年级的七十余名学生的教室。陕北贫困山区农村小学的孩子的教育状况可想而知。
这时《人生之路》拍出一个让我非常难忘的经典镜头:开学了,一群穿着破旧衣服的山村孩子出现在镜头中,他们有的扛着半袋米,有的提着一篮子的蔬菜(主要是土豆萝卜与玉米),有的人提着生鸡,从山下一步步地走到学校读书。
我第一次看到山村孩子用农作物来交学费,内心十分震撼。
成为民办老师后,高加林将全部身心扑在马店小学与这群穷孩子身上,他刚到学校便想方设法修缮破旧的教室、用泥砖建乒乓球台与自创教具,他的到来使这座普通的农村小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在这座贫困山区的小学中,高加林有才华有思想有能力,眼里有光,心中有爱,他深入浅出的教学,以身作则地带学生,不仅教了农村孩子知识,还希望农村孩子将来能拥有了开阔的眼界,他完全做到了让这群山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德+智”教育
高加林当老师后给农村孩子的第一堂课,便是介绍中国的长江与黄河——这是高老师给孩子们的家国情怀的历史文化教育。
村中孩子梁满囤因母亲出走父亲得了肺痨交不上学费,他不敢到学校读书,高加林主动到梁家给学生补课,在那儿他引导梁满囤写出自己的心声:我喜欢(干活),我爱(吃玉米),我想(交学费)
高加林在教室中深入浅出地教学生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他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梁满囤背着半袋米(这是他的学费)出现在校园中,该剧情让我想起了张艺谋拍的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这是高老师给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与文学教育。
2、“美”的教育
高加林在校舍的部分墙壁刷上白灰,用毛笔字在上面写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马店小学就建在九曲黄河畔的一座山上,高加林在墙壁题诗不仅使马店小学更加美观更具人文色彩,也让农村孩子感受到诗歌的魅力,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美。
他请来自己的高中女同学黄亚萍来学校,黄亚萍是一位有艺术天份、热爱舞蹈的少女,她到乡村孩子们表演舞蹈,亲自带领孩子们跳舞。对于农村孩子而言,黄亚萍给予他们的美和教育,无疑是极具震撼力的。
这便是高老师给孩子们的“美”的教育,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美之后,真的有可能会改变他(她)的一生。
3、"德+智+体+美"教育:导游式教学
为了改变大山里封闭落后的意识和认知,高加林不仅用“井底之蛙”的成语故事与“文明与落后“(现在我吐嘈下电视剧中的台词:“文明”的反义词不是“落后”,而是“野蛮”,“先进”的反义词才是“落后”)”来讲透人生道理,还创造性地尝试了导游式教学:
那时候的农村虽然非常落后,学校也没有什么可供小学生体育运动的器械(马店小学中唯一的乒乓球台便是高加林到来后方才建造的),农村孩子的童年依然玩得很开心,因为他们都有个很普通又好玩并且每个家长都会制作的童年玩具:铁环
“滚铁环”成为乡村孩子最爱的体育运动,高加林便运用“开火车”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绿意盎然的乡间小路上滚着铁环一路奔跑着奔向“西安”、“北京”,“上海”,奔向远方去看看大千世界。
这便是高加林创建的导游式教学,它是高老师给予农村孩子们的综合教育,高加林的内心始终是向往远方的并且是诗意的,他向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也有为地方做贡献的人生抱负,所以他把他的理想、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全面融入到教学中,把正确的三观与梦想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让这些农村孩子们能够心存理想,志向远大。
高加林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倘若一个孩子的童年时代有高老师这样的启蒙老师,那该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对于高加林而言,表面上他当民办老师是为了地方给的那一丁点儿的补助,实际上他这是为自己的知识寻找到了用武之地,所以,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全都无私地贡献给了这所小学和这所小学的孩子们,向学生们树立热爱地方和民族的大理想,而他做这些是为地方和民族的发展积蓄力量,这也是他的人生抱负,所以,当上海大学生陈方明到陕北贫困山区做农村教育调研报告,他找到在《中国农民报》发表小哥的高加林时,高加林和他谈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国农民八十年代的求学孩子们。
陈方明在马店小学调研期间,曾经赶着夜路回县城打长途电话为他的女朋友庆祝生日,高加林看在眼里也记得心头:
那年是1984年,和大城市不同,农村的穷孩子没有过生日的习惯——不单是孩子,成年人也没有这种习惯,高加林决定给马店小学的所有师生过一个共同的生日。
没有生日蜡烛没有生日蛋糕,只有燃烧的炉火与烤地瓜,在陈方明的引唱下,马店小学的所有师生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大家唱完后,华老师抱着她的刚满周岁的女儿,对着孩子深情地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她和大家说:“今天是我女儿的生日。”——高加林给全校所有师生过的共同生日,也是这所学校中年龄最小的孩子的真正生日
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睛湿润了。
《人生之路》的高加林是一位带着艺术色彩的理想型的乡村民办老师,这种老师在那个年代可能不存在,即使存在那也是寥若晨星,我觉得那个年代更多的是扎根于农村教育很多年但一直无法转正的普通的民办老师,所以,现在我想说说《人生之路》另外两位民办老师:周老师与华老师。
在高加林来到马店小学之前,这所没有校长的小学只有两名老师:
年长的周心初:一位已在乡村小学兢兢业业工作了三十年却一直没有转正的民办老师,据周老师说,他刚当老师这里还没有马店小学,学生是在他家里读书的。
年青的华小娟:一位背着未满周岁的孩子教学生读书的乡村民办女老师()——说句真心话,我觉得这位演华老师的演员演技非常好:在为数不多的镜头中,她演出了一位乡村女老师的魂:真诚善良、淳朴坚韧、责任心强烈,尤其是她背着女儿半弯着腰拿着一根树枝指着小黑板教书时的特写镜头,更是触动人心。
那个年代的老师都很穷,因男子到深圳打工,华小娟留守家乡一边带孩子一边教书,而民办教师的工资又发得很不及时,华小娟的生活也非常困难,但是,当梁满囤因家贫无法上学时,不但高加林主动上门给梁满囤补课,周老师与华老师也一同去了。
三位老师主动给一个孩子补课!那个年代的老师真的很负责!
对这个我深有体会,因为我的启蒙老师温老师便是一位非常负责的好老师,她是我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温老师和《人生之路》中的华老师差不多是同一代人,她在1984年也是一名有夫有子的民办小学老师,所不同的是,剧中的华老师是乡村老师,温老师则在县城的一所小学教书。
读小学二年级时我的父亲与世长辞,我是哭着到学校请假的,当时温老师含着眼泪抚着我的头发柔声安慰我,读小学三年级的那个中秋节,我爬上一辆错换大杠“凤凰”牌自行车后从车上摔下来,手臂脱臼,在乡镇医院待了近一个月,我回到学校后,温老师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主动替我补课,一直补到大约六点钟她才迈着疲惫地步伐走出学校,长达半个月,天天如此。
因温老师那年义务给我补课,我小学三年级的期终考试考了个全班第一。
众所周知,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始学写作文,我的作文课也是温老师教的,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被温老师在班中朗读时的情景。
这些年来,我在人生路上历尽坎坷,踏遍荆棘,直至现在,我已行到水穷处,依然面对百丈悬崖冰。在人生最黑暗之时我会感叹命运的不公甚至有生无可恋之感,但即使活得我再苦再难太累,我也从不怨天怼地从不愤世嫉俗,我会如此便是缘于我的童年时代拥有一位好母亲和一位好老师,这两位善良的女性用她们的灵魂之光点真实我生命中的那盏心灯,照亮我生命前进的方向。
是啊,谁也无法想象一位负责任的启蒙老师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对托起一个孩子的一生的梦想有多重要!这就是我这位《人生》原著党喜欢《人生之路》第五至七集的最重要原因。我想,倘若把《人生之路》里关于民办老师与乡村教育的故事拎出来,独立拍成一部叫《乡村民办老师》的电影,应该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看完《人生之路》前三集,从原著党角度上说说《人生之路》的改编
【本文图片全都出自网络,若是侵权,请提前通知我,我会马上删掉图片,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人生》插曲原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