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是怎么画的?

本文转载自:行路男微信号:The-Walking-Dad关于卢浮宫,不会看的刷流量,会看的看门道。今天要说的这幅画,画里的主人公和故事,比画本身更著名——这就是《拿破仑皇帝加冕礼》。没错,这也是卢浮宫的馆藏品,还是著名藏品。但我估计,很多人都忙着看镇馆三宝去了。你要是完全不知道它在哪里,别怀疑自己,你并没有去个假的卢浮宫,只是做了个着急的大多数,呵呵。我们来品一品这幅画。它记录了拿破仑生命中的重要一刻,画里既透露出很多真实历史的细节,也掩盖了太多上不得台面的真相。这里,是拿破仑一家的小秘密。就让口风很严实的林楚方广播给你吧
环球旅行之法国目的地:巴黎卢浮宫看的是:拿破仑皇帝加冕1. 教皇凭啥听拿破仑的好,从1804年说起。那一年年底,也就是12月2号,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登基加冕为皇帝,登基就登基呗,闹的动静着实有点大,他不仅请来了巴黎乃至法国最有权势的人和世界各国的使节,还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天主教世界最重要的人物,教皇庇护七世。拿破仑本质上,和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家类似,也很讨厌天主教,但他比较务实,他知道宗教对稳定社会还是有点用的,所以上台后,恢复了天主教的很多权力。但这不等于,你就可以把教皇玩弄于股掌之间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把教皇弄到巴黎给你加冕,还是太过分了。庇护七世:我也是没办法啊。要知道,教皇是轻易不挪窝儿的,欧洲一般的国王加冕,当地大主教来就行了。除非你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教皇才会出席,而且这些皇帝必须要到梵蒂冈,到教皇的地盘上,单膝跪到教皇面前,由教皇给你戴上王冠,你才有合法性,这意味着君权神授。不过,拿破仑可不是欧洲一般的国王,有句话说,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生猛如斯,你懂的。想当年,我可是用拳头打天下。拿破仑不但要教皇参加加冕,还逼他去巴黎。教皇不愿意去,拿破仑就告(wei)诉(xie)教皇,你别忘了,大革命的时候,连巴黎圣母院都被糟蹋过,天主教徒到处受迫害,是我拿破仑让法国恢复了天主教的权力,所以,我是你们的恩人啊,来不来,您看着办吧。惹不起也躲不起。得,教皇只能乖乖跑到巴黎,给拿破仑当政治道具。2. 谁说拿破仑抢过王冠自个儿戴上了?加冕典礼这天,拿破仑找到他的御用画家、首席宫廷绘画师雅克·路易·大卫,目的是让他创作一幅巨大的油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卢浮宫的这幅画。关于拿破仑加冕的过程,最著名的传说是,拿破仑从教皇手里抢过王冠,给自己戴上。不过大卫不愧是首席,有个说法是,他留了个心眼,觉得把这个场面画下来,会显得拿破仑很粗鲁,于是只画了典礼后半部分,就是拿破仑加冕完,再给皇后约瑟芬加冕的场景。所以,拿破仑给自己戴王冠的事儿,也就只是传说。反正没有手机,没有直播。拿破仑的御用画家大卫,他还是有真货的,著名的《马拉之死》就出自他手。马拉之魂:大卫兄弟,画我那会儿你还是有艺术追求的。那么问题来了,叫人家教皇来了,又自个儿把王冠戴上,why?大家给出的理由很多,站在拿破仑的角度想,虽然我看不上教皇,但是,你还是有利用价值的,所以,你得来;另一方面,我要告诉所有人,我的权力不是从教皇那儿来的,是我从法国的传统中继承来的,或者说,是我自己打出来的,所以不需要你教皇,我自己就能加冕。这王冠到底是我自个儿戴上的,还是教皇给戴的?就不让画出来。但我觉得依着拿破仑的性格,还有一层深意,就是通过羞辱一个权威,来提高自己的权威,我连教皇都不屌,有不服的吗?还有谁!!我估计当时庇护七世肺都气炸了,但也没办法,惹不起这个主儿啊。我只能用眼神表达我滔滔不绝的愤怒。3. PS大师就是这样炼成的每一幅传世的政治宣传画背后,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画家。在这幅画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可以看出拿破仑和首席画家都是老司机了。第一个细节,就是拿破仑身后的教皇,可以看出是不太开心的(这点倒还符合实际情况)。大卫的原稿是酱的。在大卫的原稿里,教皇的姿势是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拿破仑看了之后说,不行,我辛辛苦苦把他从罗马拎过来,不是让他坐这儿什么都不干的,也太便宜他了,要把他画成伸出手给我祝福的样子。大卫呢,作为一枚御用画家,反正你怎么说,我就怎么来呗,就把教皇的右手抬起来,做出祝福的样子。结果最后教皇就画成了酱的。第二个细节,是王后约瑟芬。当时约瑟芬已经四十岁了,但在画里看上去非常年轻,非常漂亮,有一种马上就要母仪天下、走上人生巅峰的感觉,甚至你都能感受到她的心跳。魔镜,魔镜,到底谁是天下最美的女人?但实际上约瑟芬挺可怜的,她嫁给拿破仑,就意味着嫁给了一位皇帝,一个有正当理由勾三股四弦五的当权者,必然会有很多女人和她抢男人。所以,皇后想通过加冕,通过这幅画的宣传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她找到大卫,提出修改意见:你不能把我画这么老,必须画得很年轻很漂亮。这个说法是拿破仑后来回忆说的(首席画师不容易,老板娘的话也不能不听)。这是人的一种天性。实际上,她非常清楚,自己终究年老色衰,老公迟早会和别人在一起,甚至和她离婚,可是通过一场世纪婚礼,就可以向全世界宣誓自己对拿破仑的主权,一个女人对男人的占有权,哪怕以后离婚,也要在画中留下永远年轻、美丽的样子。约瑟芬妹妹,你心里的苦,我都懂。第三个细节,是画中拿破仑的妈妈。她看着儿子先被加冕,再娶媳妇,应该很开心吧?哦漏,实际上,拿破仑他妈非常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因为约瑟芬结过婚,前夫是个将军,在法国大革命时被砍了头,还有个五岁的儿子……呃,有征服欲的男人似乎对于寡妇都情有独钟,比如曹操,比如……太多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反正皇帝的妈妈就是不接受约瑟芬,于是干脆没来,但是大卫硬把皇帝他妈画了上去(PS高手)。拿破仑看到初稿的时候,非常开心,觉得大卫想得太周到了。所以啊,拍马屁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地拍马。图中13号位置,就是大卫后来加上去的“太后”。第四个细节,是拿破仑的身高。大家都知道拿破仑个头很矮,有说一米六的,有说一米五的,还有说一米四的。大卫也习惯性地把他画得比较矮,可能站着还不如教皇坐着高(此时大卫估计没睡醒)。拿破仑要求大卫重画,要把自己画得再高些,再瘦些……他非常清楚,参加加冕仪式的才多少人,重要的是外面的人怎么看。最后一个细节,估计我们永远看不到了,大卫是新古典艺术派画家,这一流派画人物都有个习惯,就是先画这个人的裸体,然后再给这个人画衣服,所以,一个裸体的教皇,估计不会有人看得到了。插一句,这点特别有意思,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公爵啊国王啊,也会对艺术家提出些修改意见,比如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雕塑,当时的公爵,看完也会挑挑小毛病,说米开啊,这个鼻子不好看,米开听了赶紧爬上去,象征性地敲两下,问,您看得了吗?公爵说,嗯,可以啦,这样就好了。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达芬奇画《最后的晚餐》,公爵也会有意见,但只限于“您画得太慢了”,不会指手画脚说,应该这么画,应该那么画。但拿破仑的理论是:艺术要为政治统治服务,在满足统治需要的基础上,你画得越好,对我越有利。4. 后来……教皇,你终于还是没忍住再说说几个人的命运,一个是拿破仑,几年之后就被流放了。大卫呢,这幅画完成之后,因为钱的问题,和拿破仑的手下闹翻了。一怒之下,拿破仑把大卫赶出了皇宫。皇上,大卫知道的太多了,把他放出去,真的好吗?不过拿破仑倒台后,作为拿破仑余孽,大卫居然被流放了。教皇庇护七世,也和拿破仑彻底闹掰了。因为拿破仑打奥地利,教皇开除了拿破仑的教籍,也就是天主教最严厉的处罚,叫掘罚(教皇,你终于雄起了)。拿破仑也怒了,你丫敢羞辱我,看我不把你抓起来!他居然把教皇关在枫丹白露,囚禁了好几年,直到拿破仑垮台才被放出来(教皇遇见拿破仑,啥也说不清)。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圣诞老人。这种踩在一个权威的肩膀上,来提高自己权威的办法,后世很多人也是有样学样啊。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最后,我想说的是,当我在卢浮宫凝视这幅巨大画作的时候,脑子里总有一句话在闪烁:千万不要被政治人物的宣传所欺骗。本文来自【行路男】,该号专门深扒旅行目的地背后的故(ba)事(gua),如果你对旅行不感兴趣,千万不要关注它。}
xy,我拖了两个月没有答,仔细一看,貌似问题都一年多了……先不说自己有没有多么独特的见解,从靠谱的角度先分析一下马格利特,人类之子,1964,116cm*89cm好吧,我知道,我标注作品的方式很不专业,但这不是重点。你看,这本书相信不少对艺术感兴趣的朋友都看过,封面就是马格利特的这张画,可见著名程度及在艺术史上的重要程度,当然,这还不是重点。此外,要知道马格利特画的被遮住脸的作品,这可大大不是独一个,比如下面这个:再比如下面这个:当然,最出名的还是题主给的那张。可以看出,“遮住脸”这一表现手法在马格利特的作品里时而出现,事实上,并不仅仅是遮住脸而已,比如:比如这张,好吧,脸已经不是遮住了,看是能看见了,不过干脆被取出来放到了一边,而之前摆放脸的地方能看到背景,帽子就超现实地悬浮着。好的,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西装革履戴一个圆顶小礼帽的形象经常出现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甚至在有的作品中,到处都是,比如: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废话,当然是艺术家本身。其实从上方的一张图中,观众们已经看到了戴圆顶礼帽男人的长相,而这一形象则是以艺术家本身为原型的,当然,这些作品远远不是自画像来的那么简单。好的,我们开始正式分析一下马格利特的这张名作,《人类之子》。为了方便,我们再把这张作品拿出来一次,好的,别怪我强奸流量:画作整体是趋向写实的,我们能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站在画面正中央,其背后是只到腰的砖墙(或者说,有可能是一座桥,往下读就知道为什么这么猜测了),以及我们能看到男人身后的水面。男人戴着圆顶小礼帽,一个苹果不偏不倚地摆放在男人的脸前,使我们并不能看见其长相。但这使得观众更想知道苹果背后的男人到底长什么模样。作品起名为《人类之子》,虽然马格利特宣称自己的作品与命名之间没有联系,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个选择都不会是随机的,我们仍然可以从画作名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联系:从之前给出的图像中,这个人物形象堪称典型,经常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人类之子》的命名显然具备着基督教的象征意味——人类之子,耶稣在新约中也是这么被命名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形象就当做是,耶稣,或者说,救世主呢?暂且不要上纲上线,所有的分析都带有一定的猜测意味,总之,这个正直地站立的男人,给人以可以信赖,忠诚,正直的感觉,比如看他露着的一只眼睛的眼神:那为什么是一个青苹果呢?再猜测一下,比如,八岁小孩儿都知道的故事,亚当夏娃的青苹果……而这个苹果,同样也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反复利用的题材。苹果象征着自然界的美好事物,而自然后面往往隐藏着神秘。我们可以说,宗教尤其是宗教故事,往往带有着神秘色彩,而这一特点显而易见也是马格利特所具有的,所有神秘之物之间通常带有着惊人的神秘的相似。除了被遮住的人脸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从水平面网上的天空其实也是被遮住的,虽然从图片中看不出画作的真实颜色,但遮住天空的乌云给画面平添几分忧郁的色彩。为什么是水?我们似乎可以从画家母亲的死亡上找到一点线索。马格利特的母亲是自杀的,在艺术家仅有12岁的时候,她选择了跳河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当人们找到她尸体的时候,她的脸是被睡衣遮住的。我们无法得知是她不想目睹自己的死亡而做出的决定又或者仅仅是湍急的水流造成了这一切。反复被遮住的脸,水,桥,我们很难确定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就明确指向了母亲的死亡,但我们也应该承认,母亲的自杀对于年幼的马格利特肯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事实上,在我们妄自假设,试图从这幅具有神秘气息的超现实主义代表作中分析出个所以然来的时候,艺术家自己曾谈起过这幅作品,那是在同Jean Neyens的一次采访中:“所有的事物如若丧失了其神秘性都不知道该如何存在。也是心灵的本质告诉我们有神秘存在……比如说,一个苹果,就能提出很多问题……在我最近的一件作品中,我展现了一个被苹果遮住脸庞的男人……至少,遮住了一部分。因此,还是有面容是可见的,苹果遮住了被隐藏的面孔,这个人物的面孔。这是一种从未停止过的现象。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背后往往隐藏了别的事物,我们往往对被隐藏的事物更感兴趣,而不是我们所能瞧见的。被隐藏的往往比被显现的更有意思。这种兴趣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形式,一种较量,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较量。”好了,至于别的,分析归分析,并非实打实。艺术家仅仅给观者提供了问问题的机会,观众会问:“这个男人是谁?”他很出名么?“他为什么要藏起来?”“为什么藏在一个苹果后面?”等等……那么,你觉得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出来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