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部获得公映许可的()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14日公映。

2017-08-21 08:59
来源:
艾美影城
32到22,22到8
一部与时间赛跑的电影
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国内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正式登陆国内院线,全国公映。作为记录了2014年大陆地区公开身份的22位“慰安妇”老人的电影。在纪录电影《二十二》中,平静、克制的镜头下,那些历经伤痛、看尽世间黑暗的“慰安妇”老人们,以积极乐观,充满阳光的晚年生活,强大的韧性、治愈力,将“活着”二字的真谛展现的淋漓尽致,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关于生命、关于活着生动而深刻的一课。
五年艰难上映之路 锲而不舍终获认可
作为一部题材特殊、与主流商业制作无缘的纪录电影,《二十二》从前期筹备、制作到后期上映,历经坎坷,先后经历了投资人撤资、演员资助100万等一系列事件才最终完成制作,时间跨度长达5年。从纪录短片《三十二》到纪录电影《二十二》,谈及其中的演变过程郭柯坦言,在纪录短片《三十二》的后期制作过程中,老人们就在一位位的离开,为了更多的记录这段历史,留下她们的音容笑貌而萌生了拍摄纪录长片的想法。
不求商业回报 求1%排片只为传播真实历史
为了能让这部饱含真情的纪录电影进入主流院线与更多的观众见面,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慰安妇”这个特殊群体,电影出品方曾在2016年面向全国范围发起募集100万宣发费的众筹公映活动,前后累计3万多人参与,除去电影后期制作费用20万后,剩余的80万就成为这部电影长达一年宣发活动所有的资金来源。在费用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各界的力挺成为支持这部电影一路走来最重要的力量。
此前,出品方、宣传发行方的代表曾坦言,希望等电影上映之时能有1%的排片,目标是超过20万人次观影,因为在抗战期间,中国大陆的 “慰安妇”制度受害女性数量在20万人以上。而电影后产品销售收益及票房收益,都将全部捐献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用于对“慰安妇”历史研究及幸存者的资助。今日电影上映,首日排片占比1.0%,已经超出发行预期。而由于影片排片率不高,且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场次,有部分所在城市没有排片的网友,就自发购买外地的电影票,再拜托有排片城市的网友帮忙去取票。豆瓣上还专门出现了一个“安利二十二小分队”的小组。他们详细的列出了《二十二》上映的电影院和具体场次,欢迎大家有针对性的买票。作为一部成本低、题材特殊、没有明星阵容的纪录电影,能获得这样的关注和成绩,与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也希望广大观众可以多多支持这部“不好看”,但意义深远的电影,历史不容遗忘,也不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
温柔记录“慰安妇”生活与历史 强大生命治愈力展现“活着”的真谛
据悉,作为二战期间日军侵略的主要目标、最大战场,从1938年到1942年日军在中国征召的“慰安妇”总计在20万以上。到了2012年,全国公开身份的幸存“慰安妇”老人仅剩32位。随着时间的流逝,2014年32位老人中又有10人陆续离世。截至2017年8月电影上映之时,随着黄有良老人于8月12日21时抱憾离世,影片中22位“慰安妇”老人仅剩8位。但纪录电影《二十二》的出现,正是提醒人们,日本在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等被侵略国犯下的严重反人类罪行不容遗忘,历史不容篡改,真相不容否认和逃避。通过这部电影,导演郭柯也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思考战争给女性带来的伤害,知道这些“慰安妇”老人们如今的生活现状。
为了尽全力减少对老人平静生活的打扰,郭柯导演摒弃了积累矛盾冲突,引发激烈情感的表现手法。影片中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没有血光淋漓的战争;有的,只是适度的靠近,真诚的交流和静静的聆听。将镜头放长,客观、人性、平实的捕捉老人的生活状态。面对质疑,郭柯导演回应道:“我只能选择平静,机器摆在门口,远远的深情的看她们一眼,我觉得这就足够了。”因此影片中,向我们传达的也是老奶奶们平静而充满阳光的状态,她们会唱歌,会说这世界真好,她们对世界充满了善意。这样平淡的镜头反而会给人以更多的思考,她们经历过那样的苦痛,但是展现出的状态不是呼天抢地的悲痛而是坚强乐观和积极,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强大的生命的韧性和治愈力,老人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也告诉了当代年轻人应该如何面对压力面对挫折。
铭记历史,珍视现在,纪录电影《二十二》,不仅是历史资料,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历史的传承与传播。8月14日,让我们走进影院,一起深情凝视,看看耄耋老人们为我们带来的,关于生命、关于活着生动而深刻的一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