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双十一所有东西都会降价吗网购网站发现放在购物车里的商品反而涨价了?

中国新闻网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要来了!今年“双十一”迎来一些新变化,预售时间缩短、购物车扩容、一键退差价……你的钱包准备好了吗?“晚八人”来了,还增加这些新功能今年“双十一”,无论是“预售付定金”阶段还是“售卖”阶段,都告别了零点,电商平台纷纷改从晚上8点开始,让消费者不用再熬夜。由此,不少网友自嘲:自从有了“双十一”,自己有了很多称呼,从“剁手人”到“吃土人”,再到“定金人”,现在又增加了“晚八人”。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优惠对比上,目前看,今年貌似少了各种烧脑的优惠计算题,平台之间的优惠水平亦相差不大。例如,京东是“双十一”期间跨店每满299元减50元;天猫则是跨店每满300元减50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双十一”,电商平台还加了一些小功能。例如,为了凑单更方便,有电商平台推出“多地址下单”,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支付一个订单时,可以将里面的商品寄送到不同的地址。另外,有平台还扩容了购物车,购物车上限从120个商品扩展到300个。“价保”和“一键退差价”也成为不少电商平台标配,让消费者先“买买买”,后续发现买贵了再退差价。减碳节能融入日常购物从一些知名电商平台公布的今年“双十一”玩法看,平台强调绿色消费,称将提供更多绿色、低碳商品。例如,天猫表示,消费者可以开启88碳账户,方便、有趣地参与到减碳中;京东则表示,京东将联合品牌带来超300万款绿色商品,购买相关商品还可获得“碳能量”兑好礼,每买一件商品,则可直观的看到资源消耗的节省程度。资料图。何丽 摄另外,电商平台今年“双十一”格外重视年轻创业者。某平台显示有近百万“00后”商家,大部分人今年首次参与“双十一”,平台为此还设立了“双11大学生实战专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电商平台在“双十一”期间推出多项支持措施吸引零售商家入驻,依靠其强大的消费带动力促使商家学习并采用数字化经营方式。灵活应用规则,警惕文字套路当然,还是提醒消费者在“买买买”的时候,注意文字套路,例如预售时,很多商品需要先付定金,或“膨胀定金”,这些定金按规则是一概不退的。“错买了预售产品不要慌,付完定金然后记得付尾款,最后连定金带尾款一块退。”有网友给如何退定金的攻略。还有消费者表示,有一些商品标注“7天价保”“30天价保”等,如果买贵了,一定要主动去联系客服返还差价,否则这些差价可能不会主动返还。“凑运费的商品也不一定便宜,建议慎选。”“如果买很多商品达到优惠上限,可分拆排列组合下多个订单,这样可以优惠最大化。”很多消费者分享购物经验。记者注意到,有电商平台标注在不同版本的APP的优惠策略可能出现偏差,所以建议下单前更新APP至最新版本。(原标题《告别零点、购物车扩容、一键退差价 今年“双十一”迎新变化》。编辑王金帅)}

2023-11-07 22:57
来源:
南方都市报发布于:广东省
“双十一”启幕,各大平台都变得忙碌起来,纷纷公布了今年规则。为此,有网友还总结了各大平台促销的一些价格技巧。都说今年“双11”商品价格低,是真噱头还是真便宜?究竟优惠多还是套路多?为此,记者采访了广州街头的一些市民,看看他们怎么说。
双十一,优惠or套路?
李女士自称是“剁手党”,她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关注购物车内商品价格的波动。她坚信,过去的双十一活动中,很多商品的价格的确比平时低,再加上平台的优惠券,总体成本比平时更为划算。对于今年的双十一,李女士强调:“该买的东西还是会买。”经验丰富的她指出,一些商品在双十一前一个月就涨价,但至少在双十一期间价格不会比平时更高。
“我觉得更多是优惠吧!”今年五十多岁的刘阿姨一直有关注双十一,平时就喜欢网购的她直言双十一节日中剁手了2000多元,面对记者,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基本每月都会在网上买东西,卡上的钱也经常花光。”这次双十一,刘阿姨称自己购买了很多日常生活物资,例如米、面、粮油及衣服等,并关注了多个电商平台,反复对比价格,算下来几乎每件都有优惠。
“想买的东西临近双十一暴涨”“老给人一种降价的错觉”,许多市民在受访过程中也反映,今年双十一期间买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便宜,部分商家通过先涨价后降价,通过双十一优惠价的方式售卖商品,消费者最终买到的商品价格其实和平时所差无几,甚至还会比平时贵。
年轻人小波(化名)总结,双十一其实是商家为了促销而实行的“套路”,他分析道,“一件商品为了卖出去,不仅要给平台,还要给主播‘宣传费’,算下来,价格怎么反而便宜呢?”对此,小波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更倾向于务实的消费观,“实际需要什么才买,不必浪费。”
年轻人更加理性消费
与小波持相同看法的,还有很多受访者。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关注到,如今很多年轻人更趋于理性购物。
大学生刘同学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每年双十一都会关注心仪相机的价格。其表示在前几年的双十一购买相机能省下1000元。不过,今年他发现,在某购物平台10月23日开始就可以享受到双十一的折扣,而且还有30天的价保服务。刘同学强调:“其实,是否等到双十一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大家只是单纯想薅羊毛,重点是什么时候价格最低。”
上班族梁先生坦言:“我不会特地为了折扣而消费。” 他认为,与其堆积购物车然后等到双十一清理,不如专注于平时真正需要购买的物品。
同为上班族的小慧(化名)也表示,今年国庆旅行,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故双十一花费比往年较少,相对理性。“而且我能感受到,周边朋友花费也比以往更少了。”对此,小慧把原因归结为疫情三年逐渐养成了节俭习惯。其次,自己也更关注眼前的生活,并不愿意超前消费,为以后买单。
“最便宜的难道就是最需要的吗?”徐先生根据过往的双十一购物经验认为,平台利用各种营销策略来引发冲动消费,结果导致他购买了大量便宜但不实用的商品。他认为,与其各种优惠券活动让人“眼花缭乱”,不如像以往那样单纯地享受满减优惠,更为实际和理性。
采写:南都记者 张思琦 实习生 唐家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购已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方式之一。随着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来临,各大平台、直播间相继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今年的“双十一”,“低价”成为最热词。电商平台、直播间纷纷喊出了“低价”“真低价”“底价”“最低价”“全网最低价”等宣传口号,大有“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意味。可是,一些平台、商家的“最低价”“全网最低价”真的靠谱吗?“最低价”下的商品质量可靠吗?在“双十一”来临之际,《法治日报》法治经纬版推出专题报道,敬请关注。一台同品牌同款电烤箱,某主播在直播间宣称领券后下单为“最低价”,但某平台自营店的售价相比这个“最低价”还便宜205.5元;一品牌胶原炮(美容产品),某电商平台宣称“双十一”特惠价4599元,而去线下某会员店购买只需要2999元……今年“双十一”,可能是有史以来价格竞争最激烈的“双十一”。在大量“低价”“最低价”等宣传语下,不少消费者却反映:不知怎么辨别是不是“最低价”,跟谁比的“最低价”等,一些促销活动看得人一头雾水。《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价格战之下,一些电商平台、直播间存在“一品多价”差价大、不同时间价格变化幅度大、“最低价”实现程序复杂、虚假宣传等问题。受访专家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有知情权,经营者不应当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在“双十一”促销中,部分商家对“最低价”的比较方式和计算方式的介绍并不清晰,保价服务的除外规则标注不醒目,非常容易造成误解,难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涉嫌违反诚信经营原则。平台直播间拼低价消费者傻傻分不清“‘双十一’马上就要开始了,哪个姐妹还没找到组织?”“不允许任何一个姐妹买贵了,虽然做攻略很累,但能为姐妹们服务是我的快乐!”随着“双十一”临近,大批网友找到“组织”——某平台“双十一”攻略相关笔记达1W+,大多围绕“最低价”“薅羊毛”“满减攻略”“平台新玩法”等关键词展开。评论区的网友们互相拉群提醒满减时间、抄购物车作业、共享消费券,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下开启“双十一”买买买大计。消费者已经准备好,接下来就是比拼谁家的商品更便宜更实惠。全网最低价、实打实的真低价、尾款85折起、跨店满减、消费补贴……各大平台、直播间、商家纷纷铆足了劲儿吆喝,释放着拼低价的决心。一些主播对带货商品价格大喊:低低低低低……也激发了不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各个平台、直播间,都说自己是‘最低价’乃至‘全网最低价’,但到底谁最便宜,我也搞不清楚。”生活在北京的32岁宝妈刘婷说,自己每年“双十一”都要囤点货,今年“最低价”的口号确实吸引人,但花里胡哨的玩法、不清晰的比较方式等,让人买得很累,还不一定能买到“最低价”甚至“低价”商品。记者注意到,很多参与促销的商品在前期预售公告中并不标明活动价或者到手价,这种留悬念的做法被业内评价为:不仅可以勾起消费者的好奇心,还可以很好地让平台或者商家找准时机拿下“全网最低价”。“毫无疑问,同一款商品价格越低对消费者越有吸引力。所以,比价格一直是商家的主要竞争手段。尤其是在当前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实惠和性价比。很多人都说今年的‘双十一’主题就是拼价格。”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介绍说,“全网最低价”的说法其实由来已久,以前在线下销售时叫“全渠道最低价”。所谓的“全网最低价”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平台采购商品,将商品全部买下便是全网最低价;另一种是限价,限制商品在其他平台卖更低的价格,或平台商家通过补贴的方式实现最低价。“‘全网最低价’通常是一个营销的说辞,用来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用户很难全网全平台去比价,而且,限价本身违反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庄帅说。对于这一问题,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王女士深有体会。她打算今年“双十一”为自家宝宝购买一些婴幼儿用品,在两个电商平台上搜索同款婴儿连体保暖衣,发现价格分别是219.9元和239.9元,而在某直播平台上搜索的价格是219.7元。“这些平台和直播间都宣称自己的商品是‘低价’‘最低价’,那么谁又能保证219.7元是最低价呢?”王女士疑惑道。在记者调查中,有如此困惑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有受访者指出:商家拼价格,推出“低价”“最低价”,消费者自然欢迎,但期待是“真低价”,透明清晰的“真低价”,而不是一种营销噱头。希望商家多点真诚、少点套路,让消费者真正得实惠。“一品多价”差价大“低价”买得看缘分两台手机,不同平台不断“快闪”,旁边还有一支笔、一张纸做记录。即使如此,北京市民赵爽也没抢到心仪产品的“最低价”。儿女一人一件羽绒服,是赵爽今年“双十一”的必购商品。但令她焦躁的是,五六百元的羽绒服,不同平台、直播间都说是“最低价”,但价格相差不小,有的平台有领券优惠,有的直播间限时优惠,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比对、计算,她才确定了“最低价”,可准备下单时,商品已显示“无货”。同款商品在不同电商平台甚至同一平台的不同商家“一品多价”且差价较大,这一现象屡屡被消费者吐槽。记者随机选择5款商品,包括护肤化妆品、女士睡衣、婴幼儿保暖衣、运动鞋和脱毛仪,于11月2日至5日观察其在不同电商平台上的价格发现,虽然各平台都号称是“低价”“最低价”,但这5款商品在各平台之间均有差价,差价最大的达上百元。比如某款女士睡衣,不同平台上同一天的价格分别为440元、439元和358.9元。而某款脱毛仪产品,在某直播平台显示“到手价1??9元”,选购页面,该产品价格显示为1899元,而在某电商平台旗舰店的价格为1730元。而天津市民张娴的遭遇更“离谱”——同一商品在同一电商平台上的不同店铺也存在较大差价。这是一款电视机,在某电商平台该品牌官方旗舰店售价为2069元,标注了“双十一”促销活动。张娴下单后,第二天去该平台自营店发现,这款电视机只卖1867元。“由于是不同的店铺,还不能申请价格保护,走退款流程,我又觉得太麻烦了,只能自认倒霉。”张娴说,看到“双十一”促销活动就以为是“最低价”,没想到要买到“低价”商品还得看“缘分”。作为资深“剁手党”,北京白领李月因购物经验丰富,是一个500人社交购物群的群主。她向记者分享自己购买化妆品的最低到手价公式,“理论上最低到手价=(原价×购物券抵扣×0.83×商品抵扣-商品优惠券)×消费券抵扣,不同平台推出的优惠券和营销活动各不相同,有时候一件产品隔天就会涨价或降价,甚至同一天早上和晚上的价格也不同”。这样的现象,也在记者对5件商品的观察中被印证——5件商品中均存在不同时间点不同价格的情况。比如11月2日一品牌脱毛仪在某电商平台上的价格是1730元,而到了4日则变成了1830元,到了5日变成了1899元。一款女士睡衣的价格同样存在变化。11月2日在某电商平台上的价格是439元,4日变成了429元,5日变成了379元。在另一家电商平台上,11月2日的价格是440元,3日变成了404元,4日和5日变成了401元。李月告诉记者,想要拿到“最低价”,需要时刻关注电商平台的动向,“因为有的平台推出满减的优惠,有的平台又推出优惠券的促销,‘最低价’确实可遇不可求”。她说,很多产品要想拿到“真正的低价”只能“蹲”平台或直播间,“红包雨”“定金红包”“积分兑换”等,消费者需要紧盯平台或直播间动态,哪怕拿到了“真正的低价”,也累得不轻。先涨价再促销频现折腾半天价格相等在北京读大学的王帆今年“双十一”又经历了一次商家“先涨价再促销”。“上午看的时候是20多元,晚上就变成了43元,经过满减后还是20多元,这还是号称‘双十一’活动大促销。”王帆说,她打算趁“双十一”买一些考研参考书,发现一些商品不停地调整价格,差价很大,有的差价达一倍甚至更多,“我就此问题找一店铺的客服咨询,对方说‘双十一’活动期间商品价格就是波动比较大,还送了我一张10元抵扣券让我别介意”。“先涨价再促销”的现象并不少见。来自河北的王凯告诉记者,他最近一直关注某品牌地板清漆,10月31日晚上看促销价格不到百元,而11月2日“双十一”活动价则变成了124元,领券后为105元,“先提价再打折,可打完折比原来更贵了”。对此,北京市民刘静也深有感触。她将自己的购物截图给记者看:一些平台或商家打着“促销”“优惠”“低价”的旗号算计消费者,大促开始前,将商品价格先抬高,然后通过秒杀、折扣、红包、优惠券等形式降价,到手价有的和之前相差无几,有的甚至还高一些。记者在今年“双十一”活动启动前,在某电商平台的一家店铺加购了一件护肤品,订阅时价格为253元,而“双十一”满减优惠开始前一天价格涨价到298元,满减过后的价格还是253元。在另一家电商平台店铺加购的面霜,加购时价格为209元,“双十一”满减活动开始前涨价到239元,满减后同样与日常价相同。此外,记者在某平台一服装店的商品页看到,该商品“双十一”活动前搞“店铺优惠”,优惠后价格为329元,“店铺优惠”截止日期正好是“双十一”活动开始前,而“双十一”满减优惠后价格仍是329元。还有受访者说,今年“双十一”活动,很多商品的价格不透明,只有一个券后价格,没有写活动售价,真降价还是假降价不得而知。本以为预付定金就能享受“最低价”的王凯,也被现实“上了一课”。他购买了6袋狗粮(每袋1.5千克),按照“双十一”促销活动,在预售阶段付了60元定金,之后又付了471元尾款,可到了“双十一”活动第一波开售后,也就是11月3日(预售产品支付尾款截止日期为11月3日零时),同样的钱可以买6袋每袋2千克的狗粮,“这让我情何以堪”?遭遇低价承诺欺诈消费者可撤销合同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很多消费者对预购商品到底是不是“全网最低价”、哪里能买到“全网最低价”心存疑虑。“全网最低价”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消费者能不能便捷买到“最低价”商品?对此,有业内人士称,实现“最低价”或“全网最低价”,一方面是靠平台予以补贴,以吸引消费者到平台购物;另一方面,品牌方为了去库存或者提高销售量而进行降价促销。“电商的价格体系本身就比较复杂,首先和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销售规模等有关,不同品牌的合作规模会影响品牌对渠道价格的控价能力。其次和平台的经营模式有关,经营模式分为开店模式和自营模式,品牌在平台上开店卖货给消费者属于开店模式,而自营模式是指品牌把货卖给平台,平台再将货卖给消费者。经营模式的不同会导致价格体系的不同。”庄帅分析说。就产品定价权问题,某美妆品牌市场营销负责人陈璐介绍,一般来说,品牌方会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平台,形成相对稳定的价格体系,如果某个渠道的价格过低,会冲击其他渠道的销售。当同时出现两个“最低价”说法时,价格偏高的一方处境会变得很尴尬。“现在一些平台通过补贴的方式打造‘最低价’,大品牌还好一些,小品牌定价权被大大削弱,连带利润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对此,陈音江提出,“全网最低价”的说法本身不合理不合法,一个商家只能保证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内商品的“最低价”,“但无法保证别人的价格不比你低。‘全网最低价’这种宣传,涉嫌虚假宣传,涉嫌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如果一些主播、平台利用自身所占有市场的优势地位,去限制其他品牌或商家自主定价的权利,这种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涉嫌价格垄断。不仅会损害同类平台、商家或主播的合法利益,同时也会减少消费者获得物美价廉商品的购买机会,涉嫌伤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陈音江说,根据价格法的规定,除涉及国计民生、资源稀缺、垄断的商品外,经营者享有自主定价的权利,根据其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定价,定价要遵循公平、合法、诚信的原则。“当然,在定价过程中需要注意:头部商家不能串通操纵价格市场;不能故意以低于市场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价格市场;不能故意捏造或散布涨价信息去哄抬价格;不能通过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欺骗和误导消费者。”陈音江说。除了“底价”“最低价”,记者还注意到,今年“双十一”电商平台商家纷纷上线“买贵就赔”服务。不少购物平台表示,平台上所有补贴商品承诺“买贵必赔”,如果买贵了,平台将补偿差价等额红包。“平台方在推出‘买贵必赔’服务时,应全面、准确、真实地告知消费者该项服务的具体规则,包括价格信息、赔付条件等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在陈音江看来,总的来说,价格保护机制,对商家来说是一种承诺,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保障,关键是商家的价格保护规则要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相关信息要真实、全面、准确,不能通过虚假或引人误解的信息欺骗和误导消费者。陈音江说,消费者看到商家的价格保护宣传时,一定要仔细查看规则,看清保的是什么价,价格保护的具体范围、周期以及兑现方式等。否则,如果商家的政策设置了条件,或者价格保护的周期太短,则很难起到价格保护效果,事后维权也比较麻烦。还有从事消费者维权的律师向记者表示,在“双十一”活动中,商家往往会在宣传海报或者商品主页上承诺为全年“最优惠”“最低价”等,消费者基于该意思表示购买了商品,若“双十一”价格比平日价格更高,那么商家的行为符合民法典的规定——以承诺低价的欺诈手段使消费者购买了并非优惠价格的商品,消费者有权撤销买卖合同,要求商家退货退款。(受访消费者均为化名)来源:法治日报记者 赵丽 万鹏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李林蔚
本文作者:法治日报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笪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十一所有东西都会降价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