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消金在这次消费川渝金融行业交流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有哪些重点分享?

编者按《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绿皮书)已经在“2021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正式发布。“绿皮书”一方面对过去五年的普惠金融发展做出中肯的分析,另一方面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绿皮书”内容涉及到了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数字技术的作用、普惠保险、资本市场的支持、包容性创业投资等内容,既具有总结意义,也有前瞻性,是以贝多广院长为代表的CAFI研究团队一直倡导的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脉络的体现。本期我们具体分析了普惠金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机制设计、金融市场和金融科技三个维度对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一普惠金融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金融直接关系到个体和企业的发展和福利。普惠金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包括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活动法人单位约85%的小微企业,接近1亿户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的小农经营者,以及多达2亿的灵活就业者,借助金融工具的作用来更深更广地促进社会中下层个体和企业的发展和福利。随着经济继续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并叠加疫情的影响,融资需求也更加旺盛。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显示,从2020年3月份起,小微融资需求快速上升。普惠金融的供需双方不平衡问题仍有待解决。二普惠金融发展中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地区和群体差异仍是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因素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是制约金融供给的主要原因。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较为活跃,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相对抑制。农村地区相关制度和保障的匮乏导致了金融发展受限。一是基础建设较为落后,二是组织管理形式较为落后,三是经济制度改革不够充分。同时,不同群体收入水平是限制金融需求的主要原因。(二)微弱经济体内部差异导致长尾端仍受到金融排斥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微弱经济体。微弱经济体内部仍存在分层,即头部微弱经济体和长尾端微弱经济体可获得的金融服务存在差距。以普惠金融中两大典型需求方小微企业和农户为对象分析,目前金融服务供给方主要围绕于微弱经济体的头部,对长尾端覆盖有限。(三)保险渗透率不高导致难以规模化提供可负担的产品在商业保险领域,传统保险公司提供的小微企业保险产品以组合保险居多,其保障内容通常涵盖财产综合保险、雇主责任保险、现金损毁保障等,提供多种附加险种供企业选择。同时如出口信用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强了小微企业的融资信用。(四)市场生态体系不健全导致直间接融资仍未充分发挥作用普惠金融的政策体系基本成型,按市场化原则对金融机构进行激励和正向引导。但具体执行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仍不健全。在间接融资领域中,信用贷款产品覆盖率不高;在直接融资领域中,渠道不畅缺乏资本支持。小微企业固然缺乏资金支持,但如果没有实质性的介入指导,小微企业发展依然充满挑战。目前我国小微企业普遍直接融资面临的制约是,在科创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份转让系统等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导致一级市场无法退出后,市场上缺乏有耐心的资本愿意投资小微企业。(五)普惠金融下沉发展导致金融能力建设任重道远2020年CAFI灵活就业者调查发现,灵活就业人员使用负债比例达63%,其中使用消费贷款比例达21%,他们从小贷公司、消金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借贷的比例远高于稳定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性质决定需要消费贷款来抵御收入波动的冲击,传统的金融机构往往因为资质审核将其排斥在信贷服务外时,这种不能满足的需求转向了地方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与之前向大中型企业、高净值个人客户等提供的服务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对需求方和供给方提出了高于以往的能力建设要求。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对客户画像和风控把关不到位却急于授信,而客户忽视了自身的金融健康,既有的金融知识和素养匮乏,造成了消费金融领域过度负债的现象。同时伴随着普惠金融服务向金融能力较低的微弱经济体下沉,金融服务纠纷、隐私信息泄露导致的金融纠纷投诉绝对数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加强金融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依然任重道远。以普惠金融中两大典型需求方小微企业和农户为对象分析,需求方对金融的主动性排斥存在两大障碍,一是金融知识不足,对金融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二是金融排斥心理,对金融怀有潜在的不信任感。2021年CAFI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调查发现,56%的受访农户表示希望学习基础金融知识,47%的受访农户表示希望学习贷款相关的知识,34%的受访农户表示希望了解理财相关的知识,3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了解保险相关的知识。这一方面表明了农户的金融知识储备不足,提升自生金融健康的意愿较为强烈。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农户对复杂金融产品的排斥心理。三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建议(一)机制体系的强化建设在政策机制的设计中,一是进一步引导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逐渐从零售型普惠金融贷款转为批发型普惠金融贷款供给方,形成一个具有分层级的中央银行-大型银行-中小银行的生态传导机制。二是进一步优化对地方法人银行的管理考核,与时俱进地调整宏观审慎评价体系,特别是在疫情后期,助力中小银行和微弱经济体共度难关。三是除银行融资体系外,兼容并包的对更多地融资渠道予以支持,以监管为助力,权责清晰地规范金融新业态的发展。(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普惠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需要金融市场主体锐意创新,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其中,除前期已经逐步形成的银行业市场主体参与的市场外,进一步激发保险业、证券业参与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广度。银行业需要不同生命周期和规模大小的微弱经济体特征,提供支付、信贷、投资三大金融功能的综合服务。同时,特别是地方性法人银行,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上,充分立足于地方产业特色和人群特征,坚持立足当地,对当地微弱经济体深入了解,则更加具有为县域和乡镇的小微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能力。保险业需要对微弱经济体,特别是灵活就业群体,提供适合且合理的服务和保障。此外,保险公司可以与灵活用工平台合作推出针对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险产品,借助平台向新就业形态人员宣传就业、社保相关政策,引导灵活就业群体积极参保。从而实现灵活就业群体未来能够获得更加稳定的收入、更完善的金融服务,退休后经济来源能够有所保障。证券业需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可打通直接与间接融资的通道,提高普惠金融产品的流动性。有效缓解小微企业对间接融资渠道的过度依赖,弱化银行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用风险、资本占用等问题,从而一定程度化解银行体系风险,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金融基础设施领域需要农村信息数字化“新基建”、征信平台赋能投入不断加大,加速缩小“数字鸿沟”并帮助微弱经济体进行信用修复;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交换,发挥监管的积极作用,利用数字金融的效率优势,服务于微弱经济和普惠金融。(三)金融科技的赋能应用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微弱经济体在互联网平台积累大量的数据,而金融科技通过用户的非金融信息和数据,拓展信息深度和广度,提升风控有效性,在实现数据和信息可用不可见的隐私保护基础上,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并给予一定的信贷服务。同时,金融科技也成为内嵌在融资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经济学中,新兴业态对传统业态的挑战初期阶段,更多的是竞争关系,但新兴业态在逐渐步入自身的成熟阶段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传统业态形成一个新的均衡。中国数字在快速增长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潜在风险,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监管政策进行引导,以实现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助力创新企业发展、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包容性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引导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规范化。四微弱经济体金融服务现状总结THE END点点击“阅读原文”,查看CAFI洞察往期内容CAFI公众号部分文章亦发布于以上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渝金融行业交流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