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是怎么阅读的喜欢阅读?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最多的是犹太人,每人64本。其次是俄罗斯,每人55本。美国每人21本,日本每人17本。而中国13多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不到1本。  面对这组数据,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和一个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古老民族,我们在惭愧和忧虑的同时,深感疑惑和不解:一直以来,我们秉承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经典古训,遵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圣人教诲,倡导尊师重教、终身学习的社会风尚,然而当今的国人却如此不喜欢阅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电视、手机、网络的冲击过于猛烈?还是学习工作繁忙导致没有时间阅读?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存在,但并非问题的关键。电视、手机和网络对传统阅读的冲击不可否认,但这种冲击并非中国独有。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节奏快、时间紧是不争的事实,但还不至于到根本无暇阅读的程度。问题的症结恐怕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行体制阻碍了国人阅读习惯的养成。  首先,封建社会的思想高压和文化专制致使中国社会缺乏阅读传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始终采取互为表里的两面手法来强化君主专制。一方面重视人才、渴求人才,通过科举取士培养选拔官吏,扩充官僚统治机构;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以实现禁锢思想、钳制言论、加强皇权的统治目的。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清朝的“文字狱”,思想高压和文化专制作为封建专制的重要手段,如同幽灵一般时不时地就会沉渣泛起、大行其道。缺少兼容并包的社会环境,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代代沿袭的阅读传统,阅读自然难以蔚然成风。  其次,应试教育导致读书工具主义泛滥,功利阅读长盛不衰。应试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教育的突出特色。从封建科举制度到当今高考制度,无不打着应试教育的深深烙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这一理想如果不能实现,一切阅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当然不可否认,在特定历史时期,科举制度对于知识的普及和读书风气的形成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是出于对功名的追逐而不是对知识的渴求,它在为历朝历代发掘和培养大量人才的同时,也严重地扭曲了阅读的真正价值。时至今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渐行渐远,反而仍然困扰着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生的所有阅读都要为考试服务,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对考试无益的,一概不被提倡和鼓励。学生被剥夺了自主阅读的权利,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快乐阅读,以致逐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再次,压力激增下的浮躁心态使得国人不能静下心来阅读。阅读是一件安静的事情,需要有淡泊从容的心态才能坐得住、读得进。处于转型期的当今中国,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生存竞争空前激烈,社会保障相对滞后,膨胀的物欲和严酷的现实使得国人背负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乏思考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病。正如日本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所说,“现在很多中国人都比较浮躁,他们希望快速成功、快速挣钱。”的确,生活节奏太快、娱乐活动太多,社会压力太大,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能够留给阅读?  最后,教育水平相对低下也是导致国人不爱阅读的重要原因。随着9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青壮年文盲的基本扫除,我国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硕士生和博士生数量位列世界前茅。但是相对于13多亿这个人口总量来说,中国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4年,日本为11.6年,我国仅为8.6年。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世界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24%,美国则为35%。中老年文盲率仍然较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占到人口的相当比例。还有许多中老年人虽然已经脱盲,但只是停留在能够识文断字的初级水平,无法进行深层次的阅读。青壮年文盲虽已基本扫除,但是应试教育的体制束缚以及阅读氛围的长期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并未品尝到读书的真正乐趣,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想改变当前阅读贫乏的社会现状,培养国人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引领文化风尚、创造读书条件,这既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也是广大群众的文化权利。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这意味着培养国人阅读习惯、树立浓厚阅读风气已经摆上党的重要工作日程。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必将激发全民自觉参与阅读的热情,国人的阅读数量和阅读水平必将得到大的提升。其次,要改革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彻底扭转读书趋利的倾向,把学生从考试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定向阅读为自主阅读,才能还阅读以快乐的本来面目。再次,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教育一览 2012》显示,中国的教育投入仍然偏低,体现在学生人均投入绝对值低、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低。教育是立国之本,国民素质是强国之基,受教育程度决定国民素质。只有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国民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升,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有可能养成。另外,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缓国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畅通人才上升的通道,重塑社会公平与正义。惟其如此,才能让国人重新坐回书桌旁边,读书才有可能成为国人的一种日常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一种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政法教研部)}
2020-04-23 11:27
来源:南方都市报
江英 许晓蕾字号减小
字号增大  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世界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逝世周年纪念日。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爱阅读,爱生活,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特地采访了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听他们畅谈对阅读的看法。  01  CCTV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刘兴亮  “无书令人昧”  刘兴亮。受访者供图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我再加一句:无书令人昧。  我平时喜欢阅读与历史、科技、商业相关的书籍,每个月花费在读书上的时间大约有二三十小时。  我所读的书一般都是由朋友推荐的,在读书上的花费应该达到了5位数。  读书对我的意义在于,它带我进入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中,上升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我最近在读《中国人史纲》。  02  作家麦小麦  “读书是我生活的重要部分”  麦小麦。南都记者 陈辉 摄  从小爱读书,实在说不出为什么。  生在书香门第,从识字起就爱读书,从小读书就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喜欢读文艺、文学类的书,后来年龄渐长,范围拓宽了,只要入眼的书都读。  我每天读书至少一个小时,多的时候几个小时。  我获取书籍的途径有两个:第一是买,纸书和电子书都买。第二是出版机构和作者赠书。  原来我在读书上的花费很多。不过现在少多了,因为赠书看不完。  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太多了,读书造就了现在的我,我的职业、我的爱好、我的世界,都拜读书所赐。最近还做了个视频号“小麦书屋”,世界一下子又拓宽了,还惊喜地发现被马化腾本人关注了。我最近在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03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陆华  “读书就像经验升级一样”  陆华。受访者供图  读书可以使人充实,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使人宁静。我平时喜欢读一些实用类型的书,比如与专业相关、爱好相关的书。另外,文艺类的书也会看。 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天读书的时间,很多是碎片化的时间,加起来每月读书的时间60小时左右。专业方面的书,我大都是从各种论坛、同事那里获得,也会在网上和书店购买。我花在买书上的钱不少,现在书不便宜,但是看中喜欢的,就会入手。读书增进了我的知识和专业素养,就像经验升级一样,读书带来的就是潜滋暗长的知识积累和沉淀。  04  中山六院乳腺外科主任李海燕  “读书让我在不懂的领域不恐慌”  李海燕。受访者供图  读书能让我进步。  细胞生物学、肿瘤免疫学、手术图谱、医院管理、团队建设、高端医疗保险这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是我平时阅读的对象。  每个月在读书上我大约花费30小时。  现在我主要是在网购平台上购买书籍,一个月花费两三百元左右。  读书使我在完全不懂的领域可以变得不恐慌。  05  蒋光鼐纪念小学老师郑景昇  “读书让教书育人游刃有余”  郑景昇。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读书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兴趣爱好,它能够让我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作为一个老师,增大自己的阅读量,也能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的教书育人。  我阅读的内容比较广泛,文史哲是比较喜欢的一类。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所以经常会阅读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理论书籍。除此之外,还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书籍也会阅读。  我们老师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还真不少,很难估算具体几个小时,但周末的阅读时间会更多一些。疫情之下的工作日,一天24小时,我们除了睡觉休息,其余时间都在工作,而在工作间隙都会主动看书和阅读一些资料。  现在获得书籍的途径比较多,一是去实体书店购买,二是通过网购,三是到市、区、学校图书馆借阅。平时看管孩子午休,在巡视的过程,我有时候也会翻翻电子书。  仅这几个月我在阅读上就花费1000元左右,除了买书,我还增订了一些报刊。  对我而言,读书不但丰富了我的个人底蕴,让人变得更加睿智,还让教书育人更加游刃有余,而且也能够让我获得更多的人生思考。我推荐的书目是《教研活动的概论》。  06  蒋光鼐纪念小学三年级学生王一鸣  “我和书本成了‘好朋友’”  王一鸣。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小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常常给我讲故事,后来,我慢慢在书中学会认字。后来上小学了,班主任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就这样我和书本成了“好朋友”。  我喜欢读的书有很多,读得最多的就是历史类的书籍,漫画、人文、地理、科普等书我也很喜欢。  我每天读书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小时左右,每个月大概就是30个小时。  妈妈会帮我网购图书,也会带我去实体书店买,也会订阅一些报刊。听妈妈说,在读书上的花费一年达到3000元左右。  在我看来,读书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我从中得到了快乐。我推荐的书目是《草房子》。  07  视障人士静睿  “我喜欢听书”  静睿。受访者供图  我喜欢看书,正确来说,是听书。  书里面可以让我读到其他人的故事,让我了解到外面更大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心理学类和科技类的书,还有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  我每天都会保持阅读一小时左右,一个月下来阅读时间30个小时。  我一般会从网上去搜索一些书籍,还有微信读书也是个不错的阅读工具,这两类是属于免费阅读的。另外就是在一些app上去购买书籍,听书会员花费不是很多,包年下来大概是140元左右。  书对于我来说,不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理论方式,还能使我更好地了解其他人,了解不同角度的世界。  我最近读的书是《孤独六讲》。现代人生活在人口密度非常大的城市里,内心会觉得孤独。孤独来源于什么?来源于人的本能或是欲望,我们要怎样去正视这些欲望或是孤独?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答案。  统筹:南都记者 江英 许晓蕾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叶斯茗 郑雨楠 许晓蕾 实习生 沈炜森编辑:郭昊奇返回南方网首页
返回广东精选频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们是怎么阅读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