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9月1日到1月1日多少天2023年7月2日一共多少天?

华声在线6月30日讯(实习生 罗嘉琪 赵金月 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黄京) 一转眼,美好的暑假时光即将开启!近日,2023年湖南省各高校陆续发布暑假放假时间安排,一起跟随记者的脚步来看看吧!湖南师范大学1.学生定于2023年7月3日开始放暑假。下学期老生定于9月2日、3日报到注册,9月4日正式上课。2023级新生开学时间另行通知。2.全体教职工7月3日起安排轮休,专任教师须将本学期所教课程成绩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后方可轮休。3.附属幼儿园7月2日放假,9月1日报到,9月4日入园;附属小学7月9日放假,9月2日报到,9月4日正式开学;附属中学7月9日放假,9月3日报到,9月4日正式开学。各级附属学校根据学校和当地教育局的要求做好暑期及下学期开学的工作安排。4.各经营实体放假安排应根据单位情况拟定,报主管校领导审批后实施。湘潭大学1.老生从7月3日(星期一)开始放暑假。9月9日、10日注册(9月4日至9月10日为预备周,有重考重修的学生返校参考),9月11日正式上课。2.2023级新生报到注册时间为9月14日、15日。3.专任教师放假时间为7月6日至8月31日,9月1日报到上班;其他教职工从7月8日起安排轮休,8月28日上班。湖南农业大学1. 定于2023年7月3日至8月25日放暑假,假期共长53天。2.全校中层干部及管理岗位人员于7月10日至8月20日根据工作安排进行轮休。2023级本科新生9月2日报到,2023级研究生新生9月9日报到,其他年级学生8月26日、8月27日报到注册,8月28日正式上课。中层干部须于8月18日到组织部报到,校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8月21日需正常上班,认真做好开学相关准备工作。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时间的,将另行通知。暑假期间还有工作任务的教职员工,需坚守岗位,履职尽责。长沙理工大学一、放假时间1.学生:2023年7月8日至9月1日放假,9月2、3日开学报到,4日正式上课。2.教职工:2023年7月10日起开始暑期轮休,8月28日报到上班。二、相关要求1. 暑期轮休期间,校属各单位要安排值班人员在岗值班,原则上不跨校区安排值班。值班时间为:上午8:30—12:00,下午2:00—5:30。2. 各单位要做好暑期校园安全方面的隐患排查,做好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及值班值守工作。放假前要对师生员工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并对所属办公室、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等办公、教学及生活场所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全力保障学校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安全稳定。3. 假期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有关事项详见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院的有关通知。湖南科技大学1.全日制学生于7月1日放假,9月2日、9月3日报到注册,9月4日开始上课。成人教育学生放假时间由继续教育学院根据教学计划另行安排。2.教职工于7月3日放假轮休,9月1日报到上班。7月1日(星期六)、7月2日(星期日)、9月2日(星期六)、9月3日(星期日)正常上班。校内通勤车本学期正常运行至6月30日。3.学生下学期课程重修考试和补考报名时间为2023年8月20日上午7:00-8月23日上午12:00,课程重修考试和补考考试时间为2023年9月1日-9月3日,相关单位须提前做好重修考试工作安排(下学期重修考试具体安排已另文发至各单位)。4.后勤部门的放假日期根据学校放假安排和本部门实际做出安排,报分管校领导批准。南华大学一、学生假期:2023年6月25日 (周五)-9月1日 (周五)2023年9月2日 (周六)-3日 (周日)报到,4日 (周一)正式上课新生9月9日 (周六) -10日(周日)报到,9月11日 (周一)-29日 (周五)军训,10月9日(周一)课程开课二、教职工假期:2023年6月28日 (周三) 至8月31日 (周四)9月1日 (周五) 正式上班,9月2日 (周六)、3日 (周日)正常上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在校学生:2023年7月5日(星期三)至2023年8月31日(星期四)放假。9月1日(星期五)至9月3日(星期日)报到注册,9月4日(星期一)正式上课。2.教职工:2023年7月5日(星期三)至2023年8月31日(星期四)放假。9月1日(星期五)报到上班。其中,处级及以上干部暂定7月15日(星期六)放假,具体安排根据上级有关工作要求另行通知。3.2023级新生(迎新):本科生新生、研究生新生2023年9月12日(星期二)报到。湖南软件职业科技大学1.老生放假时间为2023年6月30日(星期五) 至8月29日(星期二),8月30日(星期三) 至8月31日(星期四) 返校报到,9月4日(星期一) 正式上课。2.新生报到时间为9月2日(星期六)、9月3日(星期日)。3.教职工放假时间为2023年7月5日(星期三)至8月28日(星期一),8月29日(星期二) 正式报到上班。上班当天请各单位及时将教职工返校到岗情况报人事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1.学生:2023年6月30日开始放假,老生8月24日返校报到,专升本新生8月25日报到,本科新生8月26日、27日报到,8月28日开始新生军训。2.教职工:2023年7月8日开始放假,8月21日正式上班。湖南都市职业学院一、暑期放假时间1.2023年暑期学生放假时间为6月30日,教职工放假时间为7月5日;二、下学期开学时间1.中职部教职工开学上班时间为8月24日,其余教职工开学上班时间为9月1日;2.中职部新生开学报到时间为8月25日至27日(随即开始入学教育军训至9月10日),9月11日正式上课;3.三年制新生开学报到时间为9月6日至8日(随即开始入学教育军训至9月23日),五年制三年级学生9月24日报到,9月25日正式上课;4.三年制老生及五年制二年级学生9月11日、12日报到,9月13日正式上课。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一、 本周要点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砥砺与自强:正在经历的结构变化—2023年中宏观经济展望202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正经历中长期结构性变化的特征将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也会成为企业和市场的机遇。至少有四点结构性机遇值得关注:一是房地产从增长的动力源变为公平的稳定器,并由此催生保障性、改善性住房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旧瓶装新酒”,行业名称是老的,但其内部的技术和结构等已经是新的,绿色化和数字化已经为老产业赋予了新逻辑;三是全球贸易格局重构,中国企业可以加快出海,构建自己的“中国+1”全球网络;四是中国经济地理有望在中欧班列等因素下持续改变,中西部地区有望凭借陆上交通和清洁能源优势打造开放新高地。下半年物价随着经济复苏总体有望回升。但疫后核心CPI中枢可能出现了下移,加之工业领域产能利用率偏低,CPI与PPI的回升将是温和的。全年GDP、CPI和PPI同比中枢大约在5.4%、0.6%和-2.6%左右。在政策方面,在商业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的背景下,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需要确保金融与实体共荣双赢的动态平衡。在PMI连续两个月低于荣枯线后,增量稳增长政策有望加码。其中,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PSL扩量、降息尤其是存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调、降准等均值得期待。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灵活性,扮演好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徐高(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需要全面纠偏对我国债务的认知进入2023年2季度,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当前各方虽普遍赞同应该通过更有力的宏观政策来稳增长,但在如何稳增长方面仍存在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对我国债务的认识。我国的债务,必须要放在我国消费不足、储蓄过剩、内需不足的宏观背景中才能得到完全的理解。我国因为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的财富效应联系被割裂,在投资回报率下降的时候,流向企业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和股权高度集中的私企)的收入并不会自动变成企业向居民的分红。这就使得我国消费不足、储蓄过剩的问题不会被市场自动纠正,从而长期存在。由于内需之中,消费才是最终需求,投资只是派生需求,所以当消费占经济的比重偏低,就会衍生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给定我国储蓄过剩、内需不足的宏观大环境,我国需要加杠杆。此时首先应该由政府来加杠杆——即政府发债来扩大财政支出。政府债务的约束,不在政府债务规模本身是大是小,而在于政府债务作用下的内需是否超过了国内供给能力。只要国际收支保持健康,并且没有通胀压力,政府加杠杆就不会碰到紧约束,可以持续进行。过去几年我国的去杠杆政策并未减慢国内债务率的上升速度,反而有推高债务率的倾向。此外,去杠杆政策还更为明显地打击了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民营部门,并给货币政策带来了明显干扰。当前,中国经济需要的是全面纠偏对我国债务的认知,放松自我施加在中国经济上的约束,从而扭转过去几年我国经济的不利走势,重塑各方信心,让经济发展重回正轨。二、 经济前瞻黄文涛(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俄罗斯经济形势概览俄罗斯2022年经济衰退幅度好于预期,2023年经济继续温和改善,全年或实现正增长。通胀飙升后持续下降,当前已低于俄央行目标区间。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劳动力不足可能长期拖累经济。经常项目大规模顺差的优势有所收敛,欧美退出后进口市场留下较大空白。程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日本经验与中国现实日本经验和全球规律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唯有通过持续果敢的资源配置优化和改革开放深化,中国经济才能避免重蹈日本在类似阶段出现的经济风险(地产泡沫,投资回报率降低,技术进步下降),以中国式现代化谋求高质量发展。从内外形势演变和中国战略选择看,经济长期发展始终前景可期:一是审视内里,中国无论在市场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更多可能性;二是面向未来,中国数据要素发展优势具备坚实基础;三是打开自己,改革开放深化将释放可观的长期动能。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端午假期经济活跃度提升1、端午假期出行客流总体恢复,略强于五一表现。值得关注的特征:1)公共交通出行恢复程度弱于自驾出行。2)重点景区及商场客流同比回暖。3)“出境游”客流进一步恢复。2、端午假期国内消费表现尚可。1)旅游消费延续复苏势头,但恢复程度不及五一。结合端午假期客流恢复略强于五一的情况看,制约国内旅游消费恢复的“堵点”仍在于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一方面,旅游服务价格偏弱。据去哪儿网数据,端午期间机票和酒店的价格分别较五一假期下降二成以上、下降近三成。另一方面,今年端午假期时点较迟,暑期出行高峰对“量”形成支撑,但青年消费水平不高有所拖累。2)电影票房表现亮眼。3)商贸零售继续修复。3、地产销售疲弱。本周样本城市新房、二手房成交面积均在去年同期的半数左右。除却端午节假期的扰动,去年疫后积压需求释放也抬升了基数。4、出口依然承压。外需收缩对我国出口的拖累持续。本周公布的6月欧元区、美国制造业PMI均进一步下行,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继续下跌。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砥砺与自强:正在经历的结构变化—2023年中宏观经济展望202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正经历中长期结构性变化的特征将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也会成为企业和市场的机遇。至少有四点结构性机遇值得关注:一是房地产从增长的动力源变为公平的稳定器,并由此催生保障性、改善性住房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旧瓶装新酒”,行业名称是老的,但其内部的技术和结构等已经是新的,绿色化和数字化已经为老产业赋予了新逻辑;三是全球贸易格局重构,中国企业可以加快出海,构建自己的“中国+1”全球网络;四是中国经济地理有望在中欧班列等因素下持续改变,中西部地区有望凭借陆上交通和清洁能源优势打造开放新高地。下半年物价随着经济复苏总体有望回升。但疫后核心CPI中枢可能出现了下移,加之工业领域产能利用率偏低,CPI与PPI的回升将是温和的。全年GDP、CPI和PPI同比中枢大约在5.4%、0.6%和-2.6%左右。在政策方面,在商业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的背景下,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需要确保金融与实体共荣双赢的动态平衡。在PMI连续两个月低于荣枯线后,增量稳增长政策有望加码。其中,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PSL扩量、降息尤其是存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调、降准等均值得期待。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灵活性,扮演好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地产的预期预期,源于现实。疫情已逝,政策似无再紧缩,然而近期房地产市场却呈现二次探底迹象。开发商的信心固然有待恢复,但更根本性的问题或许是:作为终端需求,老百姓的购房预期是否出现显著改变?对此,政策会如何响应?利率下行并没引致地产改善,加之二手房挂牌量激增,或表明老百姓的购房预期已不如从前。历史来看,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受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利率因素无法解释的销售低迷。疫情虽过去,但资产负债表修复将是缓慢过程。对于地产的中长期趋缓,各界似有共识,尤其在老龄化加速等背景下。但从短期看,目前地产明显偏离长期均衡,或与前期部分趋严举措没有充分调整有关。无论是因城施策,还是促进改善性需求的释放,政策力度似仍弱于过往。展望未来,房地产走弱与地方财政趋紧的关联可能更加明显。受此影响,各地因城施策的调整频度或将有所加快。但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单次调整幅度可能有限。地产趋弱和政策调整的预期博弈,还将在纠结中不断持续。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企业盈利续降近两成,见底了吗?1-5月工业企业盈利延续负增、同比仍降近两成;边际上看,5月单月同比-12.6%,略强于预期、但仍偏弱;指向当前经济仍是弱现实、企业盈利欠佳,本质仍是内生动力不足、需求不足、信心不足,继续提示,“一批政策”正在路上,5月以来我们持续提示的“对政策可以乐观点、组合拳有望陆续出台”也正逐步兑现。短期可关注:北上广深等核心一二线可能的松地产(不过对地产的实际拉动作用可能有限);可能出台支持民企法律制度;专项债发行可能提速;政策性金融工具可能加码等。整体看,1-5月规上工业企业盈利延续负增、同比仍降近两成,指向当前经济仍是弱现实,企业盈利欠佳,与社融、通胀、企业开工等高频数据信号一致。边际上看,工业企业盈利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其中5月单月同比-12.6%、略强于预期,主因利润率改善、低基数等。往后看,继续提示:企业盈利年内应会延续下降、但降幅可能有所收窄;节奏上,下半年盈利可能好于上半年,中游设备制造相关行业盈利弹性可能更大。结构看,关注5大信号:上下游:上游、下游消费盈利占比续降,中游设备制造、公用事业盈利占比回升;分行业:需求偏弱仍是盈利下行的主要拖累,其中:中游设备相关行业景气和盈利仍有韧性,下游消费品制造相关行业明显回落;库存端:当前仍在主动去库,按照经济节奏和领先指标推演,预计下半年可能转为弱补库;分所有制:私企盈利仍偏弱,边际上国企、私企差距延续收窄;杠杆率:截至5月底,企业杠杆连续5个月回升,绝对值创2014年底以来最高水平;私企杠杆延续抬升,仍需重点关注私企经营压力。徐高(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需要全面纠偏对我国债务的认知进入2023年2季度,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当前各方虽普遍赞同应该通过更有力的宏观政策来稳增长,但在如何稳增长方面仍存在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对我国债务的认识。我国的债务,必须要放在我国消费不足、储蓄过剩、内需不足的宏观背景中才能得到完全的理解。我国因为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的财富效应联系被割裂,在投资回报率下降的时候,流向企业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和股权高度集中的私企)的收入并不会自动变成企业向居民的分红。这就使得我国消费不足、储蓄过剩的问题不会被市场自动纠正,从而长期存在。由于内需之中,消费才是最终需求,投资只是派生需求,所以当消费占经济的比重偏低,就会衍生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给定我国储蓄过剩、内需不足的宏观大环境,我国需要加杠杆。此时首先应该由政府来加杠杆——即政府发债来扩大财政支出。政府债务的约束,不在政府债务规模本身是大是小,而在于政府债务作用下的内需是否超过了国内供给能力。只要国际收支保持健康,并且没有通胀压力,政府加杠杆就不会碰到紧约束,可以持续进行。过去几年我国的去杠杆政策并未减慢国内债务率的上升速度,反而有推高债务率的倾向。此外,去杠杆政策还更为明显地打击了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民营部门,并给货币政策带来了明显干扰。当前,中国经济需要的是全面纠偏对我国债务的认知,放松自我施加在中国经济上的约束,从而扭转过去几年我国经济的不利走势,重塑各方信心,让经济发展重回正轨。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地方债务的“近忧”与“远虑”?城投融资“疲态”凸显、结构分化,部分弱区域、弱资质平台融资持续收缩。城投债融资自2022年以来明显走弱、单月一度收缩至-720亿元的历史低位。以2022年城投债融资定基来看,江浙沪粤四省市城投债累计净融资占全国比重、由46.7%进一步抬升至2023年前5月的47.5%,部分中西部省市城投债融资持续净减少。除地域分化外,部分低评级平台融资明显收缩,例如,AA及以下城投债发行占比自2020年回落6.2个百分点至25.2%。城投融资难的“症结”或在于市场对其现金流的担忧,与土地市场的明显降温等有关。再融资压力下,部分城投流动性“捉襟见肘”、风险有所“露头”。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一直在路上,特殊再融资“接棒”成为防风险的重要途径、但更侧重于存量结构优化等。恢复、稳定再融资现金流或是当务之急,部分特殊再融资或可“助力”,但债务付息压力或掣肘其扩张空间。因地制宜下,部分省市剥离、转化债务,加强市场沟通等缓解再融资压力等经验也或可借鉴。例如,2018年山西交控,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同步,将债务主体由政府向企业转移,增强自我经营和造血功能;天津等省市加强与市场沟通,通过恳谈会等方式向市场传达信心,缓解再融资压力。除缓解再融资压力外,“控增量”、“化存量”一直在路上,例如,山东加强国企债务管控、控制“杠杆”、合理安排债券期限结构等,控制增量债务、防范违约风险。三、 投资策略牛播坤(华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越南能复制中国的轨迹吗?当前越南相当于什么时期的中国?从后发国家发展阶段的角度,2021年的越南相当于2010年前后的中国,但越南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相当于2002-2005年的中国。人口方面,各人口指标反映2021年的越南相当于2006年前后的中国,预计这一优势将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方面,越南胡志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与中国一线城市差距不大,河内也达到了中国的强二线水平。基础设施方面,越南除港口、电信外的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均落后中国二十年以上。进口替代表现和潜力的角度看,即使是纺织服装产业链,越南仍然高度依赖大量的中游纺织品进口,从通用设备的进出口显性比较优势看,越南机械制造领域滞后中国二十年以上,中游装备制造自身不具备进口替代的能力,越南现阶段的进口替代主要依靠外资经济成分。贸易摩擦下的高税收是当前产业链外迁的重要因素。如果抛开关税和税收优惠,越南的优势并不显著,当前产业转移更多是地缘政治的产物。需求是主导全球供应链走向的关键。在全球经济疲软之下,增长和需求才是稀缺资源,谁有需求谁就有产业链的主导权。在产业安全导向下,效率不是产业链布局的唯一考虑,齐备的工业供给体系并非完全不可替代和重建。越南正在中国+的产业链网络上向上攀爬。尽管越南短期内难以诞生本土的重化工企业,但未来或许以中国重化工企业海外建厂的方式来补齐这一短板。越南人力素质和组织进化超预期,“越干”正在成为部分中资企业的中坚力量。越南员工的精神风貌非常类似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假以时日,中资企业卓越的流程能力和越南精细文化很有可能碰撞出更高效的管理效能。越南核心城市畸高的房地产价格或尚不构成对越南竞争力制约。越南良港众多,人口分布也与当前的工业布局一致,员工多数可以实现本地就业,预计不会出现大规模人口迁徙,因此房价问题预计在相当长时间内并不会成为突出问题。中小企业向东南亚布局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越南人工成本和工业用地成本在明显提升。越南工业用地价格已不具备成本优势,人工成本也在快速攀升。中国企业进入加速国际化的过程中,未来企业的分化也会十分剧烈。预计未来10年,优秀的中国企业属于全球化的中国企业。越南1亿人口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越南本土市场旺盛的消费力或为中国企业和品牌走出去提供契机。越南民众边际消费倾向高,对中国品牌的认知仍偏低端,但内在一致的文化基因,以及中国在内容端的巨大优势未来或有机会转化为中国消费品牌的优势。东亚模式还是东南亚模式的越南?东亚模式是典型的投入驱动型的增长,越南异于东亚模式的地方恰恰在于消费率高,资本积累效率低,预计这就是拖累现阶段越南劳动生产率增速的主因。刘煜辉(华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推出股市稳定基金,在周期的低谷,果断买入中国的核心资产从外部情况来讲,印度和日本的股市都在近期创下历史新高。本质来讲,这是因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地缘政治变局当中所溢出的红利正在被邻国所吸收。 但目前,居民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出现了非线性的断崖式的下降,使得正常的经济循环中断。微观信用基础崩坏,相当于中国遇到了30年前的日本,以及2008年美国所遇到的问题。比如,推出证券市场稳定基金,特别是在周期的低谷,果断地买入中国的核心资产——蓝筹。以特别国债的方式,通过建立房地产国家收储基金等方式,来帮助中国各个主体破损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修复。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为股权财政?能否接替土地财政?一是近期市场关于“股权财政”的提法并未有明确、清晰的概念,不严谨、不规范,政府筹集财政收入天然有凭借政治权力和产权两种方式,前者是税收,后者从产权和股权的角度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土地出让收入等。二是“股权财政”一直存在,市场讨论的“股权财政”实际上是想表达从“以地引资”的模式过渡到“政府引导基金重塑税基”。三是所谓“股权财政”即“政府引导基金重塑税基”,短期内无法取代土地财政。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资本招商、基金招商。在实践层面,财政通过股权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案例并不罕见,典型的如合肥模式、深圳模式和苏州模式。但大多数产业引导基金存在一些投不准、不敢投、效益低等问题,亟待破局。一是募资困境。前期隐性担保问题遗留,资管新规后社会资本缺位。二是投资困境。投资限制较为严苛,实际执行或流于形式。三是绩效评价困境。管理人不敢大胆投资,资金沉睡问题突出,偏离政策目标;股权投资的高风险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天然矛盾难以解决。如何破局?一是实现社会资本来源从传统到新型、从境内到境外的多元化发展。二是适当放宽返投比例、注册地限制等诸多限制,逐步放权给市场。三是落实尽职尽责容错机制,充分发挥基金管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周新闻热点20230626-0630房地产新闻一览住建部最新发声:改变“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模式 开展现房销售试点 6月26日下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强调,要加快推进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房地产业发展要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改变“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模式,开展现房销售试点,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城市建设和更新,推动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要为人民群众建造好房子,提高住房品质,探索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证券日报)中国近20城放松住房限购 限制性购房政策有望进一步松动 近期,中国多地调整放松限制性购房政策。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3年以来,已有百余地方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超300次,其中济南、长沙、厦门等近20个城市放松限购政策,部分热点二线城市如杭州已多次出台政策优化限购措施。放松限贷和限售政策的城市数量也有所增加。当下,多地楼市调整压力加大,面临市场信心恢复缓慢、交易活跃度走低等情况,限制性购房政策在因城施策时,适配度已有所下降。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下半年或有更多城市逐步放开限制性政策,力促市场企稳恢复,特别是普通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中新社)广州:二孩及以上家庭首套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上浮30% 6月28日,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贯彻落实二孩及以上家庭支持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家庭(至少一个子女未成年)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上浮30%。其他贷款条件及要求依据我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执行。通知自2023年6月28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每日经济新闻)连云港:购买首套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最低降至20% 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主要有九个方面,包括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实行商转公贷款带押转贷办理模式、延长购房补贴政策等。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方面,通知明确,缴存职工家庭购买首套住房进行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最低比例由30%调整为20%。期限至2023年12月31日。实行商转公贷款带押转贷办理模式上,申请将个人住房商业贷款余额转成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可选择“带押转贷”方式。(澎湃新闻)扬州:在市区买改善性住房取消限购,其原有住房无需三年限售 近日,扬州市住建局经与市财政、税务、资规、人民银行、银保监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多部门会商,自7月1日起,《关于促进市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正式实施,施行期1年,实施范围覆盖了扬州全部市区。对于有住房改善性需求的客群,随着其在市区购入改善性住房,凭新签订的商品房购房合同,在持有原有房屋不动产权证书的基础上,可直接出售原房屋,不再执行原先网签三年限售规定。阶段性上调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缴存人在市区购买自住商品房且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单缴存人、双缴存人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阶段性上调至60万元、100万元;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支持政策根据调整后的贷款最高额度进行相应上浮。(澎湃新闻)佛山公积金贷款上限拟提至每人50万元 佛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网站25日发布《关于阶段性提高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主要对最高可贷额度进行了调整。缴存职工个人申请的,最高可贷额度提高至50万元,缴存职工家庭(夫妻双方)同时申请的,最高可贷额度提高至100万元。(中新经纬)贵州毕节: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可贷50万元 二套房首付比例最低两成 近日贵州省毕节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台缴存职工购房六条新举措,包括调整贷款最高额度、对多孩家庭实施优惠政策、降低二套房首付款比例等,支持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毕节市将阶段性政策实施前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首套房35万元、二套房30万元调整为:七星关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单缴存职工家庭45万元,双缴存职工家庭50万元;除七星关区外的其他县(市、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单缴存职工家庭40万元、双缴存职工家庭45万元。缴存职工结清首套房住房贷款的,购买二套房申请公积金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由30%调整为20%;缴存职工首套房为商业贷款未结清的,申请二套房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澎湃新闻)基金新闻一览5月私募资管产品备案804只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5月,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当月共备案私募资管产品804只,设立规模427.46亿元。截至2023年5月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13.46万亿元(不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较上月底减少3150.92亿元,降低2.29%。(新华社)公募基金年内发行整体遇冷 数十家机构仍“一基未发 6月28日,又有多家公募机构宣布旗下新基金提前结束募集,总的来看,2023年将近过半,公募基金年内发行整体遇冷。Wind统计显示,截至6月28日,年内新成立基金达517只,较去年上半年的663只有明显下降。其中,有119家公募持牌机构参与了基金新发,而较之总共的197家机构数量来看,仍有78家机构没有发行新基金,而从发行数量较多的机构来看,也集中在头部机构。(每日经济新闻)首批3只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ETF获批 首批3只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ETF已获批,包括博时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ETF、嘉实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ETF、工银瑞信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ETF。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首批3只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ETF或将在7月上旬启动发行。(上证报)上半年公募基金发行5000亿份 "股债跷跷板"效应显现 2023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共有580多只基金成立,发行总份额超5000亿份,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从发行结构来看,“股债跷跷板”效应显现,债券型基金的发行份额远超权益类产品,占据六成以上。与此同时,从发行产品类型、发行机构来看,公募行业分化趋势均日趋明显,年内共有6只基金产品发行失败,30多家中小基金公司“一基未发”。(经济参考报)过半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亏损 公募基金半年考交卷在即。Wind数据显示,截至发稿,全市场共406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A类和C类分开统计,下同)年内收益告负,超过所有主动权益类基金总数的一半。其中,部分基金“押注式”投资致使业绩严重分化,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和热议。在分析人士看来,选择具备长期增长力的赛道,能为基金长周期业绩提供保障,基金经理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提升和改善自身投研水平。(经济参考报)超千只成立满三年权益基金年内斩获正收益 2023年公募权益类基金市场将迎“期中考”。尽管基金短期净值波动不断,但截至6月26日,仍有1059只权益类基金产品(以成立满三年的基金为统计口径,下同)年内斩获正收益。从回报率来看,排名前五的权益基金回报率均超过90%。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业绩较为突出的权益基金在重仓行业上重合度较高,主要集中于TMT、云计算等领域。(证券日报)经济新闻一览李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明显 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 国务院总理李强6月27日上午在天津出席202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其中提到,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我们将在扩大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推出更多务实有效的举措。从今年来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明显,一季度同比增长4.5%,预计二季度增速将快于一季度,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新华社)国家统计局: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8.8% 据国家统计局网6月28日消息,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688.9亿元,同比下降18.8%,降幅比1-4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625.1亿元,同比下降17.7%;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578.1亿元,下降20.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267.5亿元,下降13.6%;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37.8亿元,下降21.3%。(经济观察网)国家统计局: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0% 国家统计局30日发布2023年6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改善。6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今年以来始终保持扩张态势。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3%,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总体延续扩张态势。(中新财经)财政部:前5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9% 财政部网站6月30日发布2023年1-5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1-5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称国有企业)主要效益指标同比继续保持增长。1-5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329110.6亿元,同比增长6.2%;利润总额17838.1亿元,同比增长10.9%。5月末,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4.8%,上升0.3个百分点。(中新财经)审计署发布2022年度审计工作报告 6月26日上午,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报告显示,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107552.14亿元、支出总量134052.14亿元,赤字26500亿元,与预算持平。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分配中央财政投资6400亿元,其中安排中央本级支出1467.5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4932.5亿元,主要投向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领域。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方面,2022年,重点审计的41个部门及所属188家单位收到的财政预算拨款2285.59亿元,发现各类问题金额109.85亿元,审计结果表明,部门本级预算执行总体相对规范,但所属单位仍问题多发。(审计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6月26日消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修订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以下简称《监管评级办法》)。《监管评级办法》明确,财务公司监管评级结果的满分为一百分,各部分的分值权重分别为功能定位(15%)、资本管理(10%)、公司治理(20%)、风险管理(30%)、信息科技管理(10%)、集团经营与支持(15%)。在按照权重汇总形成总得分的基础上,根据评级调整事项对评级级次进行调整,形成监管评级结果。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5级和S级,其中1-3级进一步细分为A、B两个档次。监管评级最终得分在90分(含)以上为1级,其中,95分(含)以上为1A,90分(含)至95分为1B;70分(含)至90分为2级,其中,80分(含)至90分为2A,70分(含)至80分为2B;60分(含)至70分为3级,其中,65分(含)至70分为3A,60分(含)至65分为3B;60分以下的为4级;财务公司出现重大风险的,按照评级调整的相关要求直接划分为5级。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等情况的财务公司经监管机构认定后直接列为S级,不参加当年监管评级。(中证网)监管部门发文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强化“服务外包、责任不外包”的主体意识 近期相关监管部门向银行、保险、理财公司等机构下发《关于加强第三方合作中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近期,部分银行保险机构的外包服务商发生多起安全风险事件,对银行保险机构的网络和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造成一定影响,暴露出银行保险机构在外包服务管理上存在突出风险问题。《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强化“服务外包、责任不外包”的主体意识。银行保险机构应加强风险评估和尽职调查,加大监控力度和违规问责,加强对外包服务商的监督管理和实地检查,合作结束后必须下线相关系统并删除数据。(中国证券报)国家统计局:下阶段落实落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各项政策措施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6月28日,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孙晓解读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总体看,工业企业利润延续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显不足,制约企业利润进一步恢复,工业企业效益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落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提高产销衔接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巩固回升。(每日经济新闻)国常会部署促进家居消费,与旧改、住宅适老化改造等协同发力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会议指出,家居消费涉及领域多、上下游链条长、规模体量大,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振,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恢复。要打好政策组合拳,促进家居消费的政策要与老旧小区改造、住宅适老化改造、便民生活圈建设、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等政策衔接配合、协同发力,形成促消费的合力。要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鼓励企业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家居商品,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助力生活品质改善。(第一财经)一季度信托业“成绩单”出炉 中国信托业协会6月28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我国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1.22万亿元,同比增长5.23%。今年一季度,我国信托资产规模稳中有升,自2022年二季度以来连续4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企稳势头得到稳固。截至一季度末,集合资金信托规模同比增长5.97%,管理财产信托规模同比增长9.92%,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同比下降2.68%。(新华社)2023年前5个月基本医保基金收入约1.37万亿元 国家医保局6月28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13709.91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9231.26亿元,同比增长12.7%。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4478.65亿元,同比减少0.1%。(新华社)5月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共计170.7万亿元 据人民银行官网消息,2023年5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5月份,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共计170.7万亿元,同比增加37.8%,环比增加18.4%。交易所标准券回购成交37.9万亿元,同比增加22.9%,环比增加5.9%。5月份,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55%,环比下降22个基点;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50%,环比下降19个基点。(人民网)年内超千家险企分支机构退出市场 截至6月28日,年内有1023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退出市场,51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因遗失或伪造证件而失控;新设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合计仅305家。年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净流出”769家。业内预计,短期内险企分支机构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证券时报)外汇局:3月末我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15683亿美元 6月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3年3月末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数据。其中提到,2023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15683亿美元,对外负债14144亿美元,对外净资产1539亿美元,其中,人民币净负债3155亿美元,外币净资产4694亿美元。(证券日报)截至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达30万亿元 今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截至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达30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7.2%,高技术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26.1%。前5个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新增2.6万亿元,增幅高于去年同期。(中国证券报)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二季度问卷调查报告显示: 68.5%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适度” 6月29日,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货币政策感受指数为64.2%,比上季下降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其中,有29.9%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宽松”,比上季减少7.3个百分点;68.5%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适度”,比上季增加7.5个百分点。对下季度,货币政策感受预期指数为64.5%,高于本季0.3个百分点。(金融时报)央行发布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4.5%,比上季增加1.2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0%,比上季增加0.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5%,比上季减少1.3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基金信托产品”和“股票”,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43.8%、20.4%和15.2%。(每日经济新闻)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 自贸区和自贸港迎重磅文件 6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从推动货物贸易创新发展、推进服务贸易自由便利、便利商务人员临时入境、促进数字贸易健康发展、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健全完善风险防控制度等6个方面提出33条具体措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备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统筹开放和安全,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证券日报)1-5月我国软件业利润总额4922亿元 同比增长12.2%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息,1-5月份,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平稳向好,软件业务收入加快增长,利润总额保持两位数增长,软件业务出口增速小幅回落。1-5月份,我国软件业务收入43238亿元,同比增长13.3%。1-5月份,软件业利润总额4922亿元,同比增长12.2%。(上证报)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超6.1万亿元 近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显示,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8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8%。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其他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为5137亿元、26801亿元、9556亿元、16397亿元、345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6.7%、8.5%、6.2%、-1.8%。(央视新闻)SWIFT:5月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位置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6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5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2.54%。与2023年4月相比,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20.38%,同时所有货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8.75%。(中国证券报)中国信通院:5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603.7万部,同比增长25.2% 中国信通院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5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603.7万部,同比增长25.2%,其中,5G手机2016.9万部,同比增长13.7%,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7.5%。1-5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08亿部,同比下降0.7%,其中,5G手机出货量8496.7万部,同比下降1.4%,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9.0%。(证券时报)美国企业加速违约,破产申请创13年新高 全球主要央行连续加息正加速企业违约和破产。据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报告,今年年初至6月15日,在该机构评级系统中的企业债发行人中,共62家企业发生债券违约,北美是全球范围内违约事件最多发地区,仅美国就占41起,是去年同期的近三倍。据标普全球市场情报数据,今年首四个月,美国破产申请数量超230起,创2010年以来新高。(第一财经)美联储主席:抗通胀尚未完成 不排除年内连续加息的可能性 当地时间6月28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受邀在欧洲央行中央银行论坛参加政策小组讨论时表示,美联储尚未完成抗通胀的工作,甚至可能在年内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实施连续加息。鲍威尔还表示,美联储官员们尚未决定如何以及何时加息,也未决定是否会在此后的会议上逐次加息。鲍威尔重申,下一步加息行动将取决于数据。(澎湃新闻)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2053年美公共债务将达到GDP的181% 当地时间6月28日,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发布一份长期预测报告,强调国会和美总统拜登面临的财政挑战的严重性。报告预测称,到2029年,美国的公共债务将升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7%,并预计到2053年达到181%。根据该报告,到今年年底,美国公共债务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98%。报告称,这种高额和不断上升的债务将减缓经济增长,推高对美国债务的外国持有者的利息支付,并对美国财政和经济前景构成重大风险;它还可能导致立法者在政策选择上更加受限。(央视新闻客户端)阿根廷央行批准本国金融机构开设人民币储蓄账户 当地时间6月29日,阿根廷中央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人民币纳入阿根廷银行系统允许进行存取的币种,批准阿根廷国内银行机构开设人民币储蓄和活期存款账户业务。公告指出,此举是为人民币在阿根廷对外贸易和当地金融市场中广泛使用提供便利。(央视财经)股债汇新闻一览中上协:未来三年上市公司总市值大概率超过GDP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2022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分析》(以下简称《分析》),从上市公司发展的趋势看,在未来三年内,总市值超过GDP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分析》认为,2022年,A股市场头部效应显著,高市值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表现极为优秀。数据显示,千亿市值以上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22家,占比2.41%,市值规模达到34.71万亿元,占比40.99%。从盈利指标来看,千亿级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32.35万亿元,占比45.38%;净利润总额达到4.02万亿元,占比71.61%。(每日经济新闻)央行:5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54561.6亿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5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从债券市场发行情况来看,5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54561.6亿元。其中,国债发行7352.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7553.5亿元,金融债券发行9844.5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7962.7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53.0亿元,同业存单发行21207.9亿元。(证券日报)5月份全国发行地方债7554亿元 6月28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发行新增地方债3019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64亿元、专项债券2755亿元。全国发行再融资债券4535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136亿元、专项债券1399亿元。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7554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400亿元、专项债券4154亿元。1月份至5月份,全国发行新增债券22538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568亿元、专项债券18970亿元。(中国经济网)央行:5月沪市日均交易量环比减少16.5% 央行网站披露2023年5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股票市场方面,5月末,上证指数收于3204.6点,环比下降118.7点,降幅为3.6%;深证成指收于10793.9点,环比下降544.8点,降幅为4.8%。5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4126.8亿元,环比减少16.5%;深市日均交易量为5157.3亿元,环比减少20.3%。(中新经纬APP)中期协:5月全国150家期货公司净利润7.74亿元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末,全国共有150家期货公司,分布在29个辖区。2023年5月交易额50.21万亿元,环比增加14.11%,同比增加25.51%;交易量8.49亿手,环比增加22.96%,同比增加80.41%;营业收入31.11亿元,环比增加9.34%,同比减少6.03%;净利润7.74亿元,环比增加29.33%,同比减少28.06%。(每日经济新闻)A股公司“退市潮”延续 优胜劣汰市场生态加速形成 6月以来,A股市场退市提速。据统计,月初至今,已有7家公司披露将被终止上市并停牌,3家公司提示退市风险,还有2家公司收到终止上市的决定。整体来看,财务类退市占比较高,交易类退市显著增加,重大违法类退市等案例继续存在,大型公司退市显著增加,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上证报)年内A股定增募资额同比增长107.03% 今年以来,定增市场保持较高活跃度。仅从融资规模来看,年内定增市场的融资额已为股权融资额一倍有余。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6月26日,共有159家公司成功上市,合计首发募集资金约1951.06亿元。与此同时,亦有149家上市公司的定增股份上市,合计募集资金3947.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107.03%。(证券日报)券商保代突破8000人 中证协官网显示,截至今年6月29日,证券行业保荐代表人登记注册人数已超过8000人,达到8058人,今年以来新增220多人。2004年至2023年,我国实施证券保荐制度已有19年,当时首批保荐代表人名单仅609人入选。数据显示,保荐代表人登记注册人数曾于2021年8月突破7000人,距今已经近两年时间。(中新经纬)近半年吸金逾1400亿元 资金借道ETF抄底A股 A股ETF迎来资金大举加仓。受市场震荡影响,资金“抄底”持续加码,不到半年时间,已有超千亿资金借道ETF涌入A股市场。此外,今年以来,新发ETF为市场贡献了较多增量资金,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青睐指数投资。Choice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今年以来A股ETF合计净流入额达1479亿元。其中,创业板、科创板等宽基指数ETF净流入规模居前。不过,持续了近半年的资金对创业板的“抄底”趋势在近期出现一些变化。6月12日至6月26日,资金大举流出多只创业板ETF。(中国证券报)今年以来IPO募资总额近两千亿元 新股数量和募集资金同比下滑明显 2023年即将过半,纵观新股发行市场,IPO上市数量和募资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下滑。Wind数据显示,截至发稿,今年以来共160只新股登陆A股市场,去年同期为171只。募资规模方面,年内新股累计募集资金为1962亿元,去年同期募集资金3119亿元,同比下滑逾37%。(经济参考报)沪市公司去年分红金额已高于融资金额 6月下旬以来,A股上市公司进入密集分红期。Wind数据显示,近10年沪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2013年至2022年)达10.12万亿元。2022年度,沪市公司合计现金分红达1.7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2%,在1528家现金分红的沪市公司中,分红比例超30%的公司有七成。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度沪市公司现金分红金额已经高于市场的股权融资和主要股东减持金额的合计,投、融资更加均衡。(中国证券报)上市公司“中考”揭榜在即 49家预告超八成预喜 截至目前已有49家上市公司对2023年半年报业绩做出预告,预增、续盈、略增、扭亏等业绩预喜类型的公司合计超过40家。若按预告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限计,有15家公司预计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三成,部分公司增速惊人。(证券时报)分类市场观点20230626-0702房地产东吴证券:力度的预期再迎调整,在地产投资与销售遇冷、房企债务风险压力不减的背景下,政府对于地产是否还会维持“稳而不强”的定力,还是重返2015年的全面宽松?我们梳理了2014年以来地产宽松周期中的政策,以作为本次政策调整路径的借鉴。2014-2015年:经济放缓下的“三轮”大放松。2014年GDP同比增速下滑至7.43%,1998年以来首次低于政府目标,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同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全年录得负值,地产拖累经济的压力逐步加大。第一轮:从地方到全国的放松限购。地产销售累计同比在2014年三季度下探至-8%以下,部分二线城市率先展开自救,呼和浩特、苏州、济南、沈阳等二线重点城市纷纷宣布解除“限购令”。同年9月30日,央行发布新政“认房不认贷”标志全国性的限购松绑,释放居民加杠杆的空间,地产销售在低点企稳。货币宽松紧随其后。继9月30日央行新政宣布房贷“最低七折利率”后,10月公积金贷款利率时隔两年调降;11月央行重启降息、降准,进一步降低居民房贷成本。宽松落地后,购买力较强的一线城市的房价环比率先转涨。第二轮:投资未见好转,宽松加码。2015年一季度GDP同比继续放缓,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下滑至8.5%。销售虽已回升但地产投资拖累担忧不减,政府开启第二轮宽松:3月30日三部委联合宣布新政:降低商贷二套房首付比例至40%。同时货币宽松加码,在2014年11月首次宽松操作后的一年内,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调降6次,大型机构准备金率调降4次,力度空前。第三轮:去库存压力下,棚改货币化落地。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发文推动棚改货币化安置,货币化安置不仅激活了商品房销售,还带动了去库存与政府土地出让,成为届时托举经济的重要手段,8月住建部进一步确定各地区按照原则上不低于50%的比例确定棚改货币化安置目标,拉开未来数年新一轮房市“涨潮”序幕。回顾来看,历史空前的放松力度带来了销售与投资上行的持续高景气,但也衍生了房价上涨过高、隐性债务等问题,2016年底政府开始逐步收紧房企融资标准,宣告了这一地产宽松周期的结束。2020年:疫情冲击下的短暂放松。对应对疫情的超预期冲击,3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宏观政策力度”,随后发改委4月发文推动中小城市取消落户限制;5月国务院进一步表态“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在2月与4月将5年期LPR分别调降5bp与10bp,并分多次定向降准。随着二季度经济的企稳回升,地产拖累的压力消退,防风险重回政策的重心,2020年8月央行等监管部门规定房企融资“三道红线”,地产政策再度收紧。总体来看,2020年上半年的地产宽松仍是在“六稳”与“房住不炒”的基调下进行的“暂时、对冲性”宽松。2022年:三重压力下的政策松绑。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使2022年基本面下行风险较大,叠加部分房企断供问题扰动地产信心,地产投资与销售端连月负增。第一波承压期在4月,疫情影响反复延宕,二季度经济探底,央行在4月降准,并在5月15日宣布下调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并随后单边下调5年期LPR利率15bp。第二波承压期在8月,海外加息潮影响下出口萎缩,央行再度非对称调降5年期LPR利率15bp。2022年9月30日多部门公布“一揽子”地产宽松:包括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房市税收优惠、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年底“央行十六条”与房企融资“三只箭”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落地后,地产状况仍不乐观,投资与销售增速持续下行。2023年可能是这一宽松周期的延续,迄今的地产放松还是以地区性、特殊人群为主,限购限售松绑、住房补贴是主要手段。往后看,地产政策短期放松“纠结”在两处:一是疫情放松以后房价的企稳可能限制全国性的地产政策松绑,其中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与同比数据仍显示出韧性;二是救房企与防风险“两难容”,房企资金链形势严峻、信心不足是现今竣工-开工高度分化的主因,但债务问题与金融防风险基调下房企通过外部大量融资“回血”的可能性不高,行业出清的过程并未结束。上周高频数据显示:端午假期旅游热度不减,人均消费超疫情三年同期;汽车零售销量在高基数压力下企稳,新能源车减税延期对短期销量影响不大;假期地产销售热度下降;节前生产节奏放缓;食品价格转弱,政策预期调整,工业品价格回落。浙商证券:政策面:央行宣布降低LPR,广州市推动城中村项目落实,重庆市鼓励民间投资不动产。中央:央行:2023年6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55%,5年期以上LPR为4.2%。各地:1)广州市提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城中村改造项目落地实施;2)重庆市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城市老旧资源,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参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3)南阳市实施人才购房补贴等组合政策。端午(6.22-6.24)市场成交基本面:端午期间楼市成交较2022年同比上升,成交绝对值仍低于2019年同期。根据Wind数据,2023年“端午期间”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19.79万平,较2022年同比+4.37%,较2019年同比-45.9%。根据中指研究院43城数据,日均成交面积较2022年同比+19%,较2019年同比-12%。虽然两组数据表现出的同比增速有所差异,但从趋势上来看保持一致,即日均销售量绝对值同比2022年有所上升,但低于2019年。本周(6.17-6.23)市场成交基本面:本周新房市场成交环比持平,二手房市场成交环比下降,新房市场单周销售数据同比已连续三周为负,二手房单周成交量绝对值降至3月以来最低值(不含五一)。本周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271万平,环比+0.1%,环比增速较上周下降13.4pct;同比-48.5%,同比增速较上周下降13.4pct。分线城市来看,本周一、三线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下降,二线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上升。本周18城二手房成交面积125平,环比-11.9%,环比增速较上周下降12.2pct,同比-25.8%,同比增速较上周下降12.6pct。分线城市来看,本周一线城市成交同比增长,二、三线城市成交环比稍降。板块行情:本周SW房地产下降4.68%,房地产跑输大盘-2.18pct,表现弱于大市。恒生地产建筑业下降6.99%,房地产跑输大盘-1.25ct,表现弱于大市。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下跌10.81%,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跑输大盘5.07pct,表现弱于大市。本周观点:根据中指数据,2023年端午假期43个代表城市成交面积较2022年增长19%,较2019年端午假期下降12%。本周30大中城市新房市场及二手房市场成交271万平,环比+0.1%,同比-48.5%,单周销售数据同比已连续三周为负。根据Wind数据,2023年6月1日-24日,30大中城市新房市场成交量为861万平,环比5月1日-24日下降10%,同比2022年6月1日-24日下降28.8%。截至2023年6月24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成交面积7日滚存同比创6月以来新低为-53.1%。我们认为,虽然本周房贷利率迎来下降,且端午节期间销售面积同比有所增长,但从同比数据来看,市场整体销售仍然承压,市场回暖趋势有所减缓。根据易居研究院数据,2023年6月初13城二手住宅挂牌量为199万套,相比2023年年初159万套增长了25%,二手房市场挂牌量大幅增加。2023Q1全国13城二手房去化周期为10个月,2023Q2去化周期增长50%至15个月。我们认为,当前二手房挂牌量激增,短期内对市场形成较大抛压,长期来看若去化周期仍保持高位,可能对新房市场房价有所影响。2022年7月,建业地产控股股东恩辉投资向河南省政府旗下河南同晟置业有限公司出售公司8.6亿股股份,占全部已发行股本的29.01%。2023年6月23日,建业地产发布公告称未能在宽限期结束之前向境外投资者支付2024年到期的7.75%优先票据的利息,建业地产继2022年转让股份之后宣布违约。我们认为,若市场修复节奏持续减缓,已暴雷房企及部分民企可能仍会面临再次暴雷的风险,市场中房企风险完全出清仍需时间。债市民生证券:上半年,债市在交易什么?回顾2023上半年,债市总体走强,且结构性“资产荒”演绎不断深化:(1)2023年初-春节前:市场主要交易疫后复苏,资金面季节性收敛,叠加理财赎回潮余震仍存,债市利率总体上行;(2)春节后-两会召开前:信贷投放加速背景下,流动性受到挤占,资金面紧平衡,短端利率抬升;而经济基本面和政策均处观察期,长端利率横盘震荡;信用债表现较强;(3)两会召开后-3月底:两会后市场预期下修,基本面不弱,长端震荡向下但幅度不大,资金面由紧转松,助推市场行情,结构性“资产荒”不断深化,二永债受到追捧;(4)4月初-5月初:经济金融修复放缓,资金面好于预期,4月末政治局会议并无超预期表述,利多因素叠加下,利率债表现更强,信用债表现也仍不弱,机构开始进一步向久期要收益;(5)5月初-6月中旬:基本面和政策因素已经在定价当中体现,长端利率难以进一步下探,资金面偏宽之下,曲线向“牛陡”演绎;而信用利差有所走扩;(6)6月中旬至今:降息落地后市场转向交易政策预期,季末资金面边际收敛,利率债与二永债演绎“过山车”行情,而信用利差在降息回调之后有所走扩。下半年,怎么看?第一,基本面怎么看?我们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来自消费、基建投资以及制造业投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地产投资、出口,关键在于增量政策。下半年GDP环比或呈温和抬升,全年实际GDP同比或达5.0%,节奏上三季度同比或有回落,四季度再度抬升,但还需考虑政策及政策带动下修复形态变化。第二,政策面有哪些关注点?交易降息后,市场对政策刺激的预期快速升温,特别是7月,对应来看各领域的或有政策:(1)财政:督促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动用专项债往年结存限额、出台政策性金融工具、出台增量工具支持化债;(2)货币政策:预计下半年央行仍将精准滴灌,资金面预计维持平稳均衡。下半年或仍有一次降准,幅度为0.25个百分点,而年内降息的概率或不高,此外便是关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运用;(3)地产政策:重点关注高能级城市的放松政策,但政策实际出台的力度和节奏还需观察。供给端来看,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仍将是底线目标;(4)金融监管:今年以来严监管趋势有所显现,往后看关键在于监管当局如何定义资金空转与脱实向虚以及如何评估其程度,仍需密切观察。第三,机构行为关注什么?下半年,债市供需情况预计有所改善,需求端来看:(1)当前理财规模有所企稳,但能否像去年一般进一步压缩信用利差,仍需合理评估;(2)“大行放贷、小行配债”预计有所弱化;(3)关注监管端变化。第四,当预期落地,债市将如何演绎?(1)短期视角:第一,当前经济金融修复并不强,7月资金面大概率偏松,调整后的市场机会可以逐步把握;第二,7月是重要的政策窗口观察期,政策落地时间和方式力度仍需观察,在此期间长端利率预计在2.65%-2.70%附近徘徊;(2)中期视角:政策靴子落地后,关键在于基本面的反应,逻辑推演来看三季度市场仍有机会,除非是政策端又有超预期之举。按目前形态推演,10年国债仍有可能向下突破2.6%,节奏上看,一方面是买点,即逢高调整,另一方面是阶段性卖点,还需边走边看。二永债作为类利率品种,也有类似的逻辑和考虑。信用债方面,2年品种信用债利差性价比开始凸显,后续城投增量化债政策的出台或是关键节点。国金证券:央企永续债发行规模自2016年起快速增长,2020年发行高峰达5821亿元后发行规模逐渐趋于稳定。央企永续债存续规模共计1.24万亿元,分别占央企产业债和非金融永续债的27%和48%,涉及40家核心央企集团,发行主体共计151家。央企永续债主要集中在集团和核心一、二级子公司,低层级子公司发行规模较低。工业和公用事业等重高杠杆、高负债率行业永续债规模超过5000亿元,通过发行权益工具美化报表降低资产负债率。其中大唐集团、中电投集团、华能集团和中交建集团的合并口径存续永续债规模超过千亿,大唐集团计入权益永续债占净资产比重接近40%,央企债券新规实行之后,部分央企集团永续债发行额度或面临压降,央企永续债迈入存量市场。(二)央企永续债条款设置几何?央企永续债普遍具有四大特殊条款,条款的不同设置情况决定了永续债股性和债性的强弱。赎回/续期选择权:发行人有权在每个计息周期末,选择将债券期限延长1个周期或全额赎回,且不受次数限制。票面利率跳升:如果发行人不行使赎回权,债券票面利率将在后续计息周期调整为“当期基准利率+初始利差+跳升幅度”,跳升幅度以300bp居多。利率跳升通常在第二个计息周期就出现,因此大部分发行人会在首个计息周期末选择全额兑付。需要关注个别发行人利率跳升周期条款设置,中电投集团和北大荒集团曾设置过前4个计息周期利率不跳升条款,加大了发行人不赎回的风险。利息递延支付选择权:发行人可自行选择将当期利息以及已经递延的所有利息及其孳息推迟至下一个付息日支付,部分永续债还设置了利息递延的惩罚性条款,罚息幅度普遍为300bp。偿付顺序:本金和利息在破产清算时的清偿顺序等同于或劣后于发行人普通债务,存续央企永续债中次级永续占比过半。发行人在对永续债的会计处理应当考虑三个因素:到期日、清偿顺序、利率跳升,“是否能无条件地避免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是判断永续债分类的关键。通常来说,必须同时满足无固定到期日、清算时偿付顺序劣后于普通债务和利率跳升总幅度有限且封顶利率未超过同期同行业同类型工具平均的利率水平三大条件的永续债方为真永续,可计入权益工具科目,其他永续债或为假永续,应计入金融负债科目。(三)央企永续债不赎回情况几何?截止目前,央企永续债共发生过3例不赎回续期,分别是15中电投可续期债、15北大荒MTN002和16北大荒MTN002,均发生在2020年之前。这三只永续债的计息周期均为3年,票面利率重置条款设置为前4个计息周期利率不跳升,第5个计息周期开始跳升300bp,不赎回成本较低。由于存续期间基准利率下行,央企行使不赎回权后,票面利率均有所下调。发行人公告不赎回后,债券剩余期限陡增,叠加票息下降,三只央企永续债均发生100bp左右的估值跳升,同时带动央企永续债板块利差整体上行。(四)央企永续债配置价值几何?关注核心央企控股子公司永续债仍有超额收益,不赎回及票面利率重置风险可控。核心央企资产规模大,信用资质较强,且受国资委直接监管,债券发行管控趋严,信用风险可控。随着市场对永续品种的偏好提升,央企永续债票面发行利率整体下行,永续超额利差逐渐收窄。今年以来央企永续债信用利差和超额利差分别收窄至67bp、12bp,较年初分别下降38bp、21bp,关注永续债超额利差投资机会。此外,央企集团和一级子公司永续债信用利差相当,二级子公司较前两者的溢价超过20bp,存在一定挖掘空间。央企永续债下半年迎来到期小高峰,累计到期规模接近3000亿元,存量央企永续债均在第二个计息周期进行票面利率跳升,且跳升幅度普遍为300bp,不赎回风险相对可控。股市民生证券:这一阶段一定程度制约了当下经济的向上弹性,而地方政府作为产业政策的主要扶持来源也会间接制约新兴行业的成长,这也是我们在春季策略“料峭春风”中提示市场没有一帆风顺的弱复苏的出发点。然而当下,投资者过于悲观的情绪,忽视了中国经济中中长期的结构亮点:一方面县域、中低收入等人群并未享受资产负债表扩张,自然资产负债表衰退无从谈起,其消费具有韧性;中国的优势产业仍在向上攀爬,即使面对产业链转移,资本品的出口仍然构成了亮点;而企业部门得益于2016年以来的“三去一降”反而相对健康。当然,现阶段传统动能的下台阶掩盖了上述积极因素,但是投资者也应该意识到传统动能的下台阶是阶梯式的。2.2023年,经济仍然具有一定韧性,短期周期性底部已现。在高达两位数地产竣工增速的支持下传统部门的投资下降不会太快,而过去剔除价格因素后地产投资韧性强于名义值。过去导致价格下跌的力量短期真正来源可能是库存周期的波动,实体经济与二级市场一样,共同误判了复苏的进程,去库行为有加速了价格的下跌。当下来看,中观需求正在缓慢恢复,主动去库阶段正在临近尾声,价格下行压力正在缓解,经济的周期性底部或已出现。短期景气的修复将有助于缓解二级市场对于长期问题的担忧,何况我们坚持认为以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行类比过于片面。3.美国:长期因素的累积,加息VS通胀的关系显得十分不稳定。从债务周期视角看,美国居民其实处在偿债率(还债支出/收入)和杠杆率的长期底部往上阶段;企业部门处在上行周期中已经回落了接近2年。相反,美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处在历史最高位,而高通胀与高名义通胀阶段性压低了偿债负担;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的多轮量化宽松,开始在金融系统中积累了大量流动性。理论上,货币紧缩传导至信用紧缩以压低通胀的最优路径,则是加杠杆最多的部门因为利率升高开始去杠杆。然而,美国债务上限达成后,给出的政府债务下行之路仍然缓慢,而货币政策的紧缩之路被过去10年系统中积累的因素多方抵消,这都间接或直接的加速了货币从金融系统中的抽离而加快在实体中的流通速度。通胀将会在未来反弹,一方面限制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另一方面为未来的金融不稳定埋下伏笔。展望未来,美国需求阶段性企稳,通胀反弹,但是更大的不确定性将在随后孕育。4.产业周期并不能改变经济周期,反而是被制约与顺势而为。破坏性创新需要传统世界的打破,带来生产要素成本的重塑,技术的创新与更迭可以在旧周期的末尾,而大规模应用与普及却需要在复苏周期中。人工智能作为当下最受关注的创新,同样可能需要服从这一规律,这意味对于创新的供给侧(基础设施、研发工具)投资的关注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当下,如果ChatGPT的”AI奇点时刻“判断正确,全球TMT上市公司增速可以跟上AI的资本开支增速,那么并不能说存在明显泡沫;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如果这一假设正确,TMT板块定价也尚在合理区间。当然,如果营收增速并未实质变化,那么市值扩张/营收扩张速度则接近了2015/2019年的水平。摘要5.市场结构的变迁正在广泛的出现,这是当下更值得思考的。首先,从渠道发行来看,“赛道化“和”过去业绩好“已经无法通过”基金发行好“形成正向激励的循环。当下保险资金形成了市场的新的增量,历史上看,权益仓位的提升往往伴随资产-负债的收益率压力,但是由于其权益配置本身已经较高,然而又面对投资收益率的困境,可能会面对两头配置的特征:更快的投资板块轮动+红利配置策略策略。另一方面看,量化资金正在相对主动管理占据先机,其一个原因是,主动权益投资者在信息捕捉上的方式和能力并无实质进步和变化,这将更有利于被量化模型甚至是AI大模型投资策通过市场交易数据进行信息捕获,这在AI的产业投资中或许正在体现。新的投资赛道还会层出不穷,负债端的变化和参与者环境的改变,让我们参与投资时的多样性正在大幅增加,这或许是比赛道判断本身更大的挑战。6.随着中国经济预期的企稳,阶段性美元信用紧张的缓解,中国相关资产的季度级别的反弹我们将更非常期待。从行业布局上,未来宏观的主要矛盾已经清晰,那么布局在不同的解决路径上,将成为超额收益的来源。第一,大宗商品的供给约束被广泛认可,但是当下对于需求的定价过于悲观,中央+地方占据主导地位的国企其实是中国资产负债表中最重要的力量,其分红收益的资产证券化将是在“去杠杆“中潜在的信用创造力量,”中国特色”将是比”估值“更重要的潜在解决路径,看好占据主导地位的国企:”三桶油“、四大行、运营商、电力、公路;第三,中国优势产业的力量将重回舞台,在高端制造行业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回撤后,我们建议给与更多关注:机械设备(新能源设备、通用机械)、新能源(锂电、光伏)、船舶制造,同时建筑也将受益于新兴制造国家的崛起。第四,消费”新势力“的投资机会同样不可忽视,比消费降级更受关注的是更多人群的”升级“:休闲零食、啤酒等低客单价品种,国牌青睐的上升,将带来:美妆护肤、黄金珠宝、家电和服装的需求端改善,也需要关注满足”沉默的大多数“消费者的社交需求的茶饮店等。国金证券:一、历年来的A股主线行情演绎A股每一轮核心主线一般延续2-3年,核心主线一般都是长期逻辑在短期业绩上持续得到验证。A股市场每一轮行情的主逻辑在不断演变,市场主线也随之变迁。在市场整体调整后,往往是新主线开始酝酿的时候。复盘历史上市场投资主线所具有的特征:具体来说,“基本面见底回升、机构配置低位”是必要条件,“产业趋势新变化”是充分条件。市场主线短期大调整都对应整体市场的下跌,长期顶部都对应基本面拐点。二、2009 年初-2012 年中:白酒主线。政商消费主导,“古井贡酒、酒鬼酒”是典型牛股主线行情长期逻辑:金融危机后,“四万亿”刺激推动地产、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回升,推动白酒政商消费需求逐步回暖。同时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众多酒企推出中高端系列产品,白酒市场呈现出量价齐升的趋势。主线行情特点表现:本轮白酒行情从2009年政策宽松至2012年年中白酒价格见顶,后续又受到“三公禁令”和白酒塑化剂事件冲击。从超额收益层面看,2009年-2010年上半年顺周期板块表现同样较强,但从2010年7月开始白酒主线行情加速,超额收益远超大盘。伴随经济复苏动能边际减弱,白酒行业基本面见底回升,机构对白酒行业持续加仓,相关酒类价格大幅上行。三、2013 年初-2015 年中:TMT 主线。移动互联网浪潮驱动,“网宿科技、东方财富”是典型牛股主线行情长期逻辑:2013年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兴起是推升TMT板块上涨诞生成长股牛市的核心因素。叠加2014年多样性的货币政策和年末的超预期宽松是本轮TMT主线行情的重要助力。主线行情特点表现:本轮TMT行情从2013年初开始至2015年中泡沫破裂。从超额收益层面看,从2013年初至2014年TMT超额收益稳步上行,相对全A超额收益达到100%。随后2015年上半年,杠杆资金加速入场,TMT累计超额收益加速增长到300%。本轮TMT主线行情中移动互联网产业浪潮持续扩散,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3G-4G建设高峰,计算机、通信、传媒三大行业表现突出。四、2016-2017 年:消费主线。消费升级推升集中度,“贵州茅台、五粮液”是典型牛股主线行情长期逻辑: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下集中度提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棚改货币化的推进下,宏观经济有所好转,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的多样化,有关消费升级概念油然而生。此外,当时国内市场持续开放,资金互联互通,受外资青睐的高ROE消费板块也是持续获得资金加仓。主线行情特点表现:本轮消费行情从2016年至2018年持续约2年时间。超额收益层面,2016年7月开始消费行情超额收益超越全A,2017年加速大幅跑赢市场。期间消费行业基本面见底回升,机构对食饮和家电也是持续加仓。五、2019 年初-2021 年中:半导体主线。自主可控加速,“北方华创、韦尔股份”是典型牛股主线行情长期逻辑:中美贸易摩擦,使得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热潮持续升温,相关政策也是持续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半导体周期进入上行周期,半导体还受益于疫情居家办公需求。主线行情特点表现:本轮半导体主线行情从2019年初至2021年中,期间产业链上下游,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等均受益上行。六、2020 年-2021 年:新能源主线。“双碳”政策引领,“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是典型牛股主线行情长期逻辑:2020年“双碳”政策的提出和落实,使得新能源板块成为新的市场核心主线。主线行情特点表现:本轮新能源主线行情从2020年至2021年,上涨行情持续约2年。期间,新能源行业景气持续上行,光伏和新能源车等细分行业表现突出。机构也在2020-2022年期间持续加仓新能源。(首席核心观点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整理汇编)}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该条例根据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完善了支持积极生育的相关措施:①授权市、区人民政府综合采取财政、教育、住房、就业、保险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二)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导向、地区平衡、基金承受能力、社会影响等因素,将产假由30天延长至60天;(3)增加育婴假,明确规定:“依照法律法规生育的夫妻,在子女年满三周岁前,每年可以享受育婴假五天。育儿假期间的工资按照本人正常出勤应得的工资支付。”见↓今天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表决了关于修改《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该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市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允许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并简化了认定情形,不再合并再婚夫妻之前生育的子女,产假由30天延长至60天。2021年5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6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决定》,明确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限制性措施,清理废止相关处罚规定,支持实施积极的生育扶持措施。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这次条例修改的总体考虑是遵循法律统一原则,既与上位法修改的主要内容相衔接,又充分结合上海实际。产假从30天延长到60天。修订后的条例有18条。根据决定精神和上位法规定,此次修改优化了生育政策:一是明确实行“三孩”生育政策,提倡适龄结婚生育,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二是修改再生育条件,简化认定情形,不再计算再婚夫妻之前生育的子女。三是取消社会抚养费等限制性措施,删除相关法律责任条款。根据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该条例完善了相关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一是授权市、区人民政府采取财政、教育、住房、就业、保险等综合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根据决定要求,目前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上海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考虑生育、养育、教育等方面的制度供给,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放大效应。二是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导向、地区平衡、基金承受能力、社会影响等因素,将产假由30天延长至60天。根据相关法律,女职工享受98天产假,难产适当延长。这意味着,上海女职工的产假和生育假可以加在一起,生育期间可以休158天。三是增加了育婴假,明确规定:“依照法律法规生育的夫妻,在子女年满三周岁前,每年可以享受育婴假五天。育儿假期间的工资按照本人正常出勤应得的工资支付。”《条例》还规定,鼓励用人单位采取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弹性休假和弹性工作措施,支持家庭生育和育儿。继续实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制度良好的优生优育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生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不育人口比例高;二是高龄、高危孕妇比例上升;三是仍有一定比例的出生缺陷;第四,还有很多意外怀孕。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服务。此次修订增加了医疗卫生机构优生知识宣传教育、不孕症规范化诊疗等内容。,并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与婚前医学检查、孕产妇检查纳入同一范畴。同时,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公共场所、用人单位建设婴幼儿活动场所、母婴设施的要求,以及相关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指导、支持和帮助家庭婴幼儿护理的职责。目前托幼服务总体供给仍然不足,家长普遍反映家中公共托幼服务相对匮乏。因此,迫切需要推进普遍托幼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办园比例,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托幼机构。为进一步扩大托育服务供给,条例明确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规划、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提高婴幼儿家庭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托幼机构,支持幼儿园、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提供托幼服务。”目前,本市独生子女家庭约380万户,涉及独生子女父母约760万人。为做好政策衔接,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在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关爱。规定明确:一是延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制度,明确政策调整后继续享受相关奖励扶助,并给予必要的优先和照顾。二是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综合救助保障体系。在原有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这类人群在生活、养老、医疗、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综合救助和保障体系。常见问题1.三胎生育政策是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答: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上海市三孩生育政策自2021年5月31日(含5月31日)起正式实施。2.夫妻生育孩子的数量是如何计算的?答:按夫妻生育子女数。3.一对夫妇可以生三个孩子,按孩子数算?还是按出生顺序算?答:根据出生的孩子数量。4.一对夫妇一起生了三个孩子。什么情况下他们可以多生孩子?答:根据《条例》规定,夫妻一方已共同生育三个子女,其中一个子女经区、市病残儿医学鉴定机构鉴定为非遗传性残疾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一个子女。5.一对夫妇生育三个以下子女,是否需要办理再生育手续?答:没有。6.符合《条例》规定可以再生育子女的夫妻,是否需要办理再生育手续?答:需要按照规定办理再生育手续。关于相关假期1.产假是几天?怎么享受?答:根据《条例》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可以再享受60天产假。产假与产假享受同等待遇。产假一般应与产假合并连续使用。如遇法定节假日,产假顺延。2.2021年5月31日(含5月31日)至新修订条例颁布实施(2021年11月25日)期间生育的夫妻如何享受产假?答:在此期间按照法律法规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按照原规定已经享受产假30天的,可以再享受产假30天;女方在原30天产假期间已领取生育保险待遇的,可以在30天产假期间领取生育保险待遇。医保部门会根据原银行账户自动补发,不需要个人重复申请。3.育儿假是几天?怎么享受?答:根据《条例》:“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夫妻,在子女年满三周岁前,每年可以享受育儿假五天。育儿假期间的工资按照本人正常出勤应得的工资支付。”实际上,育儿假的天数是根据出生的孩子数计算的。每年的育儿假原则上应在同一年内使用,可以连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4.条例规定“子女年满三周岁前,双方每年可享受育儿假五天”,其中“每年”是指自然年?还是周年纪念?答:指的是“纪念日”。比如孩子的出生日期是2021年12月1日,那么2022年11月30日就是纪念日。在此纪念日期间,双方可各享受5天育儿假。诸如此类。5.新修订条例实施日(2021年11月25日),子女未满三周岁的,其父母是否也可以享受各五天的育儿假?答:可以享受育儿假,按照孩子实际年龄计算。比如孩子实际年龄在1岁以上2岁以下,父母双方在2周年期间也可以享受5天育儿假。诸如此类。材料:市卫健委、上官新闻(记者:王海燕)编辑:林欣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月1日到1月1日多少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