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豆瓣影评》究竟好在哪里?

老文秘网 > 总结报告 > 调研报告 >2021-11-14 11:42:03|idpi
严凤平
由美国著名导演肯尼斯·罗纳根执导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创伤心理主题电影。该影片讲述了李·钱德勒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三个亲生儿女葬身火海,和妻子离婚,从此一蹶不振的故事。围绕李,该影片描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具体表现及走出该障碍的希望。那么,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它又有哪些表现呢?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表现
影片伊始,就用大量的镜头,为我们刻画了李怪异的行为举止:在波士顿无休止地做着各种杂活,却面无表情、精神恍惚;待人极其冷漠,甚至面对女雇主的性诱惑,也能够做到无动于衷;暴躁易怒,一言不合就飙脏话甚至大打出手;回到家,又瘫软在沙发上……总之,李给人以很“丧”的感觉。在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波士顿,李就像一只野狗,丢了魂,四处游荡。其实,李所经历的正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何谓“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经历或目睹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重大灾难,如死亡、性侵犯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等,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包括:创伤性再体验、回避和麻木、警觉性增高、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其中,回避和麻木,也即“隔离”,指患者长期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情境,逃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地点或人或事,拒绝参加相关活动,更有甚者,会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创伤相关的事件细节。
李的行为表现正是隔离。为什么他会出现隔离呢?因为他自己的疏忽,导致三个子女葬身火海,他感到非常悲伤,甚至在警察局被询问后,悲伤得要夺过警官的手枪想自杀。而隔离是用来防御悲伤的,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它会把所有的情绪隔离,既体会不到悲伤,也体会不到快乐和希望,而向外呈现出的是一副冷漠的面孔,摒弃一切与他人的联结,让人感到非常“丧”和颓废。那么,李是如何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呢?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可分为直接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直接因素主要指个体所经历或目睹的创伤性事件,如战争、地震、严重灾害、性侵犯、抢劫等。家庭因素是指与性格有一定缺陷(如自卑、敏感等)的患者有关的成长环境因素,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暴力家庭等。社会因素是指社会地位、制度公平性等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形成有关的因素。生理因素是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关的生物学方面的因素,如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其中,创伤性事件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是PTSD发病的基本条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期性和不可控性。
那么,李是如何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呢?原来,李也曾拥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彼时,李和妻子以及三个可爱的孩子住在美国海边的曼彻斯特,过着惬意的日子,温馨而美好。可是,一场意外终结了这段美好的时光。那天晚上,由于李的无心过失,房间失火,导致三个孩子在火海中丧生。站在废墟前,看着三个孩子的尸体被抱出来,李被彻底击溃了,他一言不发、表情呆滞,无法接受这不幸的事实。最终,愤怒伤心的妻子选择离开,而万念俱灭的李,獨自去了波士顿,也就出现了影片开头的情境。
因此,李的种种怪异、不可理喻的行为,实际上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而他之所以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过失导致经历创伤性事件有关。那么,李能否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呢?
如何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
李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生活颓废,表现得很“丧”,其实是在用隔离来防御内心的悲伤、痛苦。隔离对个体而言,固然有好处,否则,李很可能会再次出现在警局的一幕:趁着警察不注意,夺过警官的手枪要自杀。但是,隔离也有坏处,那就是个体体验不到快乐、希望和意义感,导致难以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那么,李能走出这一障碍吗?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影片中看到了希望。
李的哥哥因为突发心脏病而去世,把儿子帕特里克交给李,让李成为帕特里克的监护人,抚养其长大成人。哥哥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其实,哥哥知道李萎靡不振、消极颓废地生活。因此,哥哥希望李成为其侄子的监护人,让李肩负着责任,这是哥哥给弟弟一个好好活下去的理由。当得知哥哥把帕特里克托付给他时,李明显流露出很惊讶的表情,在李千疮百孔的世界里,对侄子的那份爱,或许是其所剩无几的意义。当李带着侄子出海,看着侄子和他的女友在船舵前嬉戏,第一次露出了微笑。
其实,李还有一个可以学习的对象,那就是他的侄子帕特里克。父亲去世后的一天,帕特里克回到家,看见冰冻的鸡肉掉在地上。那一刻,他崩溃并大哭。当个体遭遇创伤性事件后,能哭出来,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特别有好处。除此之外,帕特里克永远都是向前看:在其父亲去世后,他参加了一个乐队,还是高中冰球队的明星球员,迫不及待尝试新的人生体验。相信李和这样一位至亲相伴,也一定会受到感染或某种启示,慢慢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
总之,当个体正在遭遇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妨将压抑已久的负性情绪宣泄出来,不断尝试新的人生体验,去发现生命的意义。
猜你喜欢 帕特里克创伤性侄子
锻炼求学·理科版(2019年7期)2019-06-12筋骨痛宁胶囊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创伤性髋关节滑膜炎临床观察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年6期)2017-07-01常识读书文摘·经典(2017年3期)2017-03-21应该上电视琴童(2016年12期)2017-01-16新伤汤及活血祛瘀散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9期)2016-07-25粉红色的小企鹅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5年9期)2015-11-09认字故事会(2015年18期)2015-05-14影响急诊非创伤性腹痛分诊准确率的相关因素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4年4期)2014-09-26谁完成了帕特里克的作业第二课堂(小学版)(2009年5期)2009-05-27投
篮环球时报(2009-01-05)2009-01-05
推荐访问:曼彻斯特 应激 创伤
}

影片讲述了李·钱德勒的哥哥因病去世之后,他作为监护人照顾侄子的故事。《海边的曼彻斯特》中都是写实的情节,也全是轻松的表演。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1
《海边的曼彻斯特》这并不是英超曼联的那个,而是美国当地的一个小镇,如今这个小城故事却成了_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大热,对于这部片子的讨论也是不绝于耳。很多人在为马特达蒙放弃该片而惋惜,但转念一想,卡西·阿弗莱克在电影里的精彩,是不是该让你庆幸马特·达蒙太忙了呢。
比起大热的《爱乐之城》,《海边的曼彻斯特》确实人气不足,但这并不能掩盖其优秀影片的事实。名不见经传的男主卡西.阿弗莱克因这部片子增加了曝光度,也让更多人了解他,他的故事也如同这部电影一样,充满了话题性。人的一生本来就是这样起起伏伏,而这样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足以令我们陷入思考。
《海边的曼彻斯特》和那些伟大的以塑造角色而著称的杰作一样(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阿甘正传》),有着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结构和特征,与此同时,本片在剧作上的高明和深厚功力,是这部影片出类拔萃的原因。《海边的曼彻斯特》就像是一部悬疑电影,很多人都会产生非常多的疑问,例如:这个男人怎么面瘫成这样?怎么老拍这个水管工在铲雪?这就是电影吸引人的所在。
《海边的曼彻斯特》叙事主线是李·钱德勒要处理哥哥的后事,他的侄子正值青春期,令人头疼。深层次的则是是他们俩之间的关系,一个叛逆的侄子和叔叔在这段相处时期闹出了许多矛盾和闹剧。他们俩之间虽然常常不愉快,可是却彼此深爱着对方,也成为电影的一抹亮色。
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很多细节都令人回味。比如哥哥乔的温暖和细腻,他虽然戏份不多,可是形象非常丰满。弟弟生无可恋,住进了地下室(电影开头拍他天天铲雪的地方,就是那个房间唯一的窗子),哥哥来看他,二话不说,拖他去买了几件家具:“这才有点家的感觉。”
这部电影最令人触动的就是每个人的喜怒伤悲,都只能自己承受。命运将你击倒的时候,无论选择振作、放弃、遗忘、逃避、为别人而活着……选择权都在你自己的手上。生活的确要继续,可是生活的目的在哪?这是故事最后给我们留下的伏笔。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2
第_届奥斯卡颁奖日期临近,没有被获14项提名的《爱乐之城》煽哭,却被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女配、最佳原创剧本6项提名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慢慢地灌了一大壶,好几天缓不过劲儿来。
李,波士顿的一个水管工,工作中的他是一个像没有情感没有嗅觉被抽掉了神经的人,会和客户吵架,拒绝道歉。在酒吧他又敏感得非得打一架才能活过来。
镜头回闪,年轻时曾经陪着哥哥和小侄儿出海,一个劲儿地想讨好小侄儿,试图想挤走侄儿心目中占第一把交椅的老爸,自己跃居其上。没想到,机会终于来了。哥哥去世,留了遗嘱,把侄儿的抚养权交给他,还给他留了5000元的搬家费。
曾经转念一闪的闹笑,没想到终于有成真的一天。但早已是物是人非。小侄儿已经成了16岁的大小伙子,个子都高过他一头。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小毛头,除了对那艘船的热爱以外,他要约会、要组乐团、要打冰球,忙得团团转,不肯离开他习惯的生活,甚至对父亲的尸体他只远远地看了一眼。
李貌似只能接受哥哥的安排,搬回此地。每个人告别故乡的理由都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有的是要斩断不能回头的过去,李显然属于后者。
伤疤就这样一层层揭开:他因为一次雪后深夜的步行买酒,在孩子们居住的房子壁炉里没有放防火板诱发了一场致命的火灾,三个可爱的孩子被大火吞噬。他成了罪人,法律虽判他无罪,他却拔出警察的枪欲自尽。
子散妻离,他一个人远走波士顿,过着没有知觉的日子。被哥哥的葬礼拉回故乡的他发现时间在流逝,每个人都在治愈:前妻又结婚了,还有了孩子,向他道歉过去的伤害。甚至疯疯癫癫的嫂子也再次开启的新生活。唯独他像被囚禁在过去的时间轴上,无法脱身。就像涨潮退潮时冲到海岸上的浪花,潮一退,就又回到原来的轨道。
所有的人都可以原谅他,唯独他不能。
有一种痛是“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不能轻易触碰,不能说放就放下,更不会须臾遗忘,就像那三张从头到尾没有露面,但观众都知道的三个孩子的照片一样,时刻相伴在他的床侧,但却不能随便触碰。
回到故乡,就像回到了他过去的原罪现场,不管多少年过去,那些传闻总会如影随形。他爱自己的侄儿,尽职尽责,想完成哥哥的托付,但是他不能。
我们一向只对生活中的勇者献上敬意,对弱者似乎不屑一顾,但李在认怂的这一刻却特别地被打动。谁都有过不去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过去都可以翻篇,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另起一行。
他认怂的一刻,甚至替他松了口气。
看过了太多痛苦挣扎过来的故事,很少有这样被生活吞噬、反抗无力的,但他们也是这世界上真实的存在。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3
无论是英文原名,还是中文翻译,本片片名都给人很浪漫、很温柔的感觉。
但这是一个错觉。因为“海边的曼彻斯特”,并非描绘一个名叫曼彻斯特的海滨小镇,而是那个小镇的全名,就叫“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by-the-sea)。很自然的,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一点都不温柔。
再看预告片,它让人觉得本片会是那种有笑有泪的正剧,应该会表现人生有得有失,最终会主打亲情,以温馨暖调收尾。毕竟,一大波所谓“独立电影”,都是这个路数。然而,以那样的期待来看本片的话,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取决于每位观众的偏好——这种偏差,或者会让你不满到郁闷,或者会让你在意料之外,有一丝领悟。我是属于后一种。
像很多文艺片一样,本片开场非常“平常”,但一点也不“平淡”。因为除了给出主角的日常工作,观众依然对他一无所知;敏感的观众,可以从很多场景和表演的细节,看出主角身上“有戏”,接下来,似乎可以期待很精彩的戏剧冲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丽心灵 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