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拉里 里民谣吉他教材哪个比较好适 合新手吗?


想不想当歌王?憋到最后的节骨眼才把这个场上歌手内心咀嚼了无数遍的问题当面甩了出来,干脆、直楞楞、有点尴尬,但又那么的平实自然——
当然想。他们每个人都想。人气不嫌热、名利不嫌多,周复一周精疲力竭地连轴参演了三个月,也不嫌再努把力气博一番。
美好之处在于,这里是舞台。在合理规则的刺激与施压下,歌手们纷纷作出了时间精力情感上的巨大投入,以迎接他们很可能是出道以来最激烈严峻的直接竞争。名利企图心固然有,但在音乐上斟酌推敲的巨大投入,会让歌手们的艺术理解和驾驭能力有新的收获。一路走来,每位歌手每场的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创新、一点点体会,逐渐凝结聚合,在赛程已臻白热之时,累积得已经接近那个引发质变的「奇点」,接近由「超我」引领着的自我实现与自我突破。无论本季结果如何,这个舞台没有败者,仅有的区别,是他们每个人从这个舞台上收获的多,与更多。
本场的排名和我感受大致相符,其实2-6名水准都还算比较接近,优中选优,我的名次为:韩曹杰邓周茜宇
一、茜拉《洋葱》
原唱杨宗纬,C 大调,G2 - C5,茜拉在 E 大调,音乐在 #C3 - E5
今天开场连着两首阿信的歌,就先聊两句阿信。我个人对五月天的音乐事业很敬佩,但歌不是特有感觉,想来应该是时间的缘故。再早遇见七八年,我应该会很爱,但五月天在大陆声名鹊起的时候我已经跑到社会上摸爬滚打,没什么纯真的心境去听五月天那些青春的歌了。我讨厌有人摆着一副沧海难为水的姿态教训年轻人「你们啊,图样图森破」,但说五月天「纯情」实在是因为我们这种人近中年的夹心层在社会里弯着腰杆讨生活,直不起来,也率性不起来、纯真青春不起来了。我羡慕他们。
《洋葱》就是首纯情率性的歌。纯情大家都感觉的到,率性之处在于:音域。传统声乐界对男高音的音域一般要求在 C3 - C5,对男低音要求在 E2 - E4 。而洋葱把人声从 G2 写到
C5,高音顶到男高的上限,低音探到只离男低音下限3个key,全区音域十八度,29个Key。阿信估计也是直肠子,能唱多少写多少,虽然录音棚里能反复唱反复修,但咱还要开演唱会卖票呢好歹留点余地啊,任哪个歌手音乐人也不会这样把自己往死胡同里引的。这歌给了音域超宽的杨宗纬,彼此成全了歌和歌手。原作者阿信拿来唱唱本无可厚非,但您排练的时候感觉不到自己完全无法驾驭这个音域吗?降不下来更升不上去,阿信可不管,照唱!我就不描述惨烈的现场了,网上到处都是,我只想说,作为一个偶像团体的灵魂人物,能够完全不顾自己形象和状态唱自己想唱的歌,阿信真是率性得有够可爱,能拥有不管唱成啥样都能找到合理解释力挺偶像的死忠歌迷,阿信厉害得让人佩服。
再来说说茜拉。按《洋葱》的旋律、意境、传唱度,在半决赛里即便不大改,应该也是够分量的。但其他歌手都在上配置上难度,茜拉的理解和处理又打了折扣,此消彼涨,气势上还是落了下风,也体现在了最终排名上。茜拉此前的选曲都是各类中英 R&B ,但这次的《洋葱》是首中文流行歌,4/4 自然大调,没有特殊调式,没有特殊律动,这就使得茜拉最擅长的 R&B
装饰转音少了好多发挥余地。歌曲主题是内心独白,在写作和编曲上都没有预留伴唱存在的空间,茜拉改编时就没法拿伴唱做文章,"Call & Response" 式配合就无从谈起。特征调式及律动、装饰转音,以及人声与伴唱的“ Call & Response” 是 R&B里味道最正的特征点,也是茜拉的「欧美大伽范」的来源。选曲上的局限,导致了发挥上的局限。
茜拉另外在演唱处理上有一个重大失误。中文流行歌轻律动轻风格,而分量最重的是副歌里那最抓人一句「Hook」,英文直译为「钩子」,可以意译为「金句」之类。我之前讲过流行歌曲的结构,副歌是全曲的重点,而「Hook」则是重点中的重点。「Hook」绝大多数情况都在副歌里,是旋律线跳动最大,同时也是歌词里文字冲击力最大的那句。回想一下这些年来的大热金曲,其实热的大多就是那句「Hook」,主歌如何配器如何,who
cares。《洋葱》的「Hook」无疑是「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一句跳十度,跳到最高度。段落、和声、旋律、音高,包括文字措辞,都处在顶点。再深究,钩中钩就该是「一层一层一层」,一层痛苦一层失意一层误解,连剥三刀,爱情中的悲伤肆意流淌。如此剖心绝句,在演唱上必须要搭配最灿烂、最有气势的技法:「一气呵成」。不论是杨宗纬,还是翻唱男女如平安、丁当、声动亚洲选手孙伯纶,不管真声假声强处理弱处理,两小节大跳旋律没有断气口,运足一口气,一蹴而就才够畅快。即便是拥有歌曲解释权的作曲者阿信,也只会在「愿意」之后,或者「剥开」之前断个气口,他是决然不敢断钩中钩的——不是这些人循规蹈矩,而是他们都知道,这是全曲爆发所在、精华所在、钩人所在。任你怎样发挥,不能把点睛搞成点炮。而茜拉妹妹,每次到了副歌,都会在第一个「一层」后面狠狠地换一口气……不能?还是不愿?就算气不够,咬紧牙关好歹也要唱一个连贯的「Hook」啊,哪有这样自废武功的?好比在大雨中抱着爱人泪流满面着剖心告白,结果在说「我」和「爱你」之间打了个酒嗝,你们感受一下。
二、邓紫棋《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原唱五月天,F 大调,C3 - C5,邓紫棋在 B 大调,#F3 - #F5,海豚音到#D6,刷新了本季高音
这几次场内场外小邓在谈到选歌时都会提到一些人和事,再结合小邓近期的个人生活,这首《你不是真正的快乐》无疑是自己告慰自己的。保持作品完整的同时,借表演传达出另一层意图,这种方式很高级,也很优雅。比如之前的《龙卷风》,借歌自叹分手,而且还把《安静》里的段落改成 Rap
融在歌里,另传达了一层对旧爱的不满和批评,情感上很饱满,让人很有共鸣。创作素材上重组了两首周董的歌,工整精巧。
但邓MM这次选歌值得商榷,有点过于为了讲故事而选。《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在音乐结构上比较规矩,是带一些英式 Britpop
的中文情歌,在《后青春期的诗》里排在第三主打,在五月天所有作品里关注度也不突出。五月天作为乐队,编曲本身就比较满,调整空间不大。邓紫棋在主歌用钢琴柱式和弦代替吉他织体,淡化英式的色彩,后面在弱段副歌还用了个复古合成器的音色,提供了一点迷幻感,结尾段的律动推进感构建得不错,带动了全场观众的内心节奏。总体看歌曲风格和原曲的英式摇滚还是拉开了一点点差别,但达不到耳目一新的程度,只能算小调整,格局甚至没能明显超越原曲。为了用这歌讲讲自己心里话,小邓是从选曲上吃了亏的。
但一白遮百丑,一招吃遍天,小邓这次用上了海豚音,飘到了 #D6,傲视全场。其实在副歌部分的 #F5 邓紫棋已经唱得有点较劲了,但这个高音 #D6,给得轻松飘逸,反而掩盖了之前真声高音的吃力感,和全曲相对轻松淡然的意境比较贴切。即便音准上稍有瑕疵,这个难度和处理也能相当程度弥合选曲吃的暗亏。
三、张杰《Just the Way You Are》
Bruno Mars 原唱,F 大调,F3 - C5,张杰从 bE 大调升到 F 大调,bE3 - C5
张杰选的歌好。Bruno Mars 的声音比较纯、薄、细腻,张杰至少在音域和音色的纯度上是不输火星哥的,唱他的歌,便于张杰发挥自己的音色优势。音乐上清新优美又不失动感,现场冲击力不会差。此外《Just the Way You Are》也算是 Bruno Mars 的成名曲,奠定了火星歌世界级巨星的地位,从分量来讲的话,也是足够的。综合看来选曲很得体。
演绎上,张杰的发挥无可挑剔。音准、节奏卡得一贯准,英文发音也好了很多。那个 C5 的长音「the way you
are」,从容唱来,功力尽显。一口气顶了八小节,八小节诶,长度赶上一个桥段了,这还站在了全曲最高音啊。他还有空边笑边转圈,气煞人也。编曲有常石磊坐镇,也就有了质量保证。虽然总体没有大改动,但也在保留原曲风格的同时加入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前奏一进来的弦乐拨弦,就多了份清新灵动,算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小心思吧。后面按部就班的起承转合,安排得都很合理,没有问题,无需赘言。
在这里说说这次张杰大费周章的 Acapella
段落。编曲的本意很好,而且无伴奏合唱(这里其实应该算重唱)即清新又高大上,放在拨弦段落,与升调前的带有点「绿野仙踪」感的间奏中间(竖琴都用上了,多迪斯尼啊),非常自然。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执行得要好。这次请的这个「自由人组合」,算是把张杰坑了。不管唱什么歌都要准字当头,无伴奏合唱没有器乐作音高参考,每个人就更要准之又准。Acapella
段落一进去先是四句律动切分,第一句的和弦是主和弦 bE 变化成 bEMaj7,有一个声部是从1级下行半音到7级,和下方位于1级主音的低声部形成大七度音程,加上中间声部,构成一个 1357 的 Maj7 和弦。进来的第一句这哥们的7级就没唱准,句中第二次反复就已经带得中间声部有点跑了。第二句的和弦是 Cm,低音也被带跑了,C3 唱得高了得有1/4个key。然后到了第三句的
Fm / Fm7 已经跑到奔溃的边缘,导致第四句回主和弦时高了得有半个key,然后从第五句开始的四句,几个声部就完全飞了,最后一个伴唱和弦「way you are」是个主和弦 bE,三音为G3,已经唱到了bA3,高了整整一个key,惨不忍睹啊。张杰坚持着没被这帮人带跑调,小伙子真棒。
纵观这季张杰的表现,虽然很多人情感上不能接受,但张杰已经稳居国内一线男歌手行列了。但为一个重要比赛连续几天准备到凌晨,结果被这么一帮活宝搞了个大乌龙,还是资历尚浅啊。看看人家韩老师,一个电话多少大师来捧场?就说那个站在韩老师身后的吉他手,可是咱们国家数一数二的弗拉门戈吉他演奏家克尔曼,节目里一句没提,甘受驱遣。这是什么?人脉啊。张杰有了匹敌一线的实力、人气,但位置还是要慢慢夯实。事要一件件做,酒要一场场喝,朋友要一个个交。
四、韩磊《在那遥远的地方》
#f 小调,#F3 - A4
韩老师是这个舞台上,最当的起「艺术家」的人。对于韩老师的表演本身,早就超越了流行音乐所能定义和概括的范畴,我已经无话可说。
谈谈西塔琴(Sitar)和胡笳朝尔吧。西塔琴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大约形成于14 - 15世纪,20世纪60年代中期,Beatles 的主音吉他手 George Harrison 受到印度文化的强烈影响,把西塔琴用在了他们的专辑《Rubber Soul》中的《Norwegian
Wood》中,随后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西塔琴对随后的迷幻摇滚,以及世界音乐,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内流行音乐界确实比较少使用西塔琴,不过也不是没有,比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韩老师的说法应算白璧微瑕,考虑到韩老师岁数大了不善使用网络搜索工具,可以一笑置之。
胡笳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相传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胡笳的原型,在西汉时期就已广泛流行。东汉一代才女蔡文姬自叹沦落匈奴的绝唱《胡笳十八拍》,就是把胡笳与古琴相融合作为伴奏的。可惜我国历来重文轻乐,乐谱早已失传不可靠,留下的只有胡笳那深沉悠远的音色。
我们身处在被异化了的商业社会,资本、商品、传媒、娱乐,在工业流水线和互联网的催化下愈发狰狞,变本加厉地占据我们的关注和认知。年轻人越来越不关心、不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的过去,我们的传承——因为这些东西太深刻,而年轻的朋友们生来就被各种太easy的信息所充斥,根本无暇去留意繁华之下的浩瀚。就像被氮磷污染了的江河,绿藻疯狂生长,遮蔽了水面,更遮蔽了水下深深的泥土——我们千百年来的祖先,生于斯、长于斯,泥土里有他们的骨血,有凝结着的智慧和情感。黑黑的土中好像一无所有,又好像无所不包。但这些,都被疯狂生长的浮华所掩盖。
灯影繁华中,一只小小的胡笳,吹出片片涟漪,吹出如镜水面,韩老师的歌中,隐隐带出那云、那沙、草原牛羊,那些曾经伴随我们祖先千百年的历史。若能唤醒公众对历史、对传承、对那些横亘内陆千百年但正在逐渐消亡的民族文化的哪怕一点点兴趣,功德无量。
五、周笔畅《光之翼》
王菲原唱,e 小调,E3 - C5,周笔畅原调原音域
写了这么多期乐评,终于有首歌跟我的专业有点关系了,好激动,周笔畅一会再聊。
熟悉西方音乐的朋友们都知道,历经了巴洛克、古典派、浪漫派、现代派,西方音乐的和声、配器、复调、曲式几乎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假如不能突破基本的音乐原则,音乐就没有再继续发展的空间了。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寻求在不同领域上对传统音乐的突破,比如勋伯格(Schoenberg)的十二音体系(Twelve-tone
Method)试图通过打破调式突破传统,再比如以梅西安(Messiaen)为代表的,把音乐中各项参数如音高、节奏、乐句、段落等按某个设定好的顺序进行排列的序列音乐(Serial Music),又比如对传统音乐中最小单位「半音」进行进一步细分的微分音音乐(Microtonal
Music),代表人物如潘德列茨基(Penderecki),再比如对传统音乐的基本审美原则进行挑战与重构的约翰·凯奇(John Cage,那个著名的《4分33秒》的作者),而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对流行音乐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就是从音色乃至声音构成上突破传统音乐,并改变声音排列与呈现方式的,电子音乐。
大家都知道物体震动产生声音,在19世纪前,人能听到的所有声音(音乐)都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琴弦、声带、鼓皮、簧片等),每个乐音的震动基频是它发出的音高,而频率为其整数倍的泛波比例,是决定乐器音色的关键参数。而20世纪随着物理学尤其是电学的发展,人类制造出了振荡器,可以通过电路震荡制造出声音,而且可以对音高(频率)、音量(振幅)、音色(泛音列)进行极其精准的控制。这个特雷门琴(Theremin)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声乐器。它的原理不复杂,是利用两个电容传感器,捕捉手的位置,从而生成两条控制信息分别控制振荡器的音高(频率)和音量(振幅)。
此后随着电子及声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子乐器,和与之相搭配的作曲及声音处理技巧,许多都对流行音乐影响深远,比如采样(Sample),比如段落式结构(Pattern),实时交互结构(Real-time Interactive),动作捕捉(Active Capture,就是特雷门琴的原理)等等。(以上三段不影响后面的阅读)
这场的《光之翼》从词曲,到原版编曲,都带着一点末世情绪。周笔畅用特雷门琴还是比较出彩的,科技、机械的冷酷感一下出来了,搭配以有点颓废感的工业电子乐元素,中间还用扩声喇叭实现了失真(Distortion)效果。这里面有点问题在于,原曲的编曲里,Bassline
极其复杂,而且用的失真电贝斯音色,为音乐带来了底层的推进力,周笔畅的版本里没有采用,节奏感更强烈但律动层次显得单薄了一些。另外,特雷门琴、工业电子元素、失真人声,这些细节虽然用心,但都显得有点表面,都是「术」,没有整合成一个高度来体现艺术表现张力。其实灵感闪光点都有,找条线把它们串起来,水准马上就上去了。就拿特雷门琴的动作捕捉来说吧,这个概念国外艺术家很早就有应用,用现场动作描述声音/图像/其他控制器的参数。那么笔笔完全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再进一步,用动作参数控制灯光(控制台有MIDI接口)、视频(via
Processing)和声音(via Max/MSP),想象一下,在某个高潮片段,全场的声光电,都随着你的手指起承转合不断变化,那该是个多带劲的全媒体演出(Full-media Performance)?欧美技术已经很成熟了,Beyonce等人在大型演出中都有应用。国内还刚刚起步,赶紧趁乱抢地盘啊。
上面说的你只需要实现 30%,你就是新媒体艺术家了。到那个时候,你的声音只是作品诸多模块中,用起来比较顺手的一个,即便薄一点、累一点、变化少一点,也不会有关系。
六、曹格《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
Whitney Houston 原唱,A 大调,#F3 - #F5,曹格原调原音域,太猛!
自从复活赛把涂惠源老师请来编曲后,曹格像整个变了个人。音域还是那个音域,但状态全然不再是之前的颓态。上一场把美好本真的《海阔天空》改得重峦叠嶂波澜壮阔,这场的《Saving》的主要部分没有动结构,而开头和结尾的小改动,则把一首专辑主打歌轻松调教成了更容易调动气氛、适合演出和比赛的曲子。
而曹格的演唱,「男唱女调」四个字,就能体现出分量了。男女声音域一般差 4-5 度,像此前动力火车翻唱《天空》,张杰翻唱《爱什么稀罕》,都降了四度,动力和张杰可不是没高音的人啊。这次曹格翻《Saving》,虽然是 Whitney Houston 的成名曲,初生牛犊还没有全部发力,但也有大段在 C5
以上的旋律。曹格顺利拿下,不显吃力,实力太恐怖。对「男唱女调」没感觉的,可以在KTV里试试异性的歌,比如男声唱个「暖暖」,女声唱个「说谎」什么的,保准你把梁静茹唱成崔健,把林宥嘉唱成聂小倩。
只不过技术上到达极致的曹格,碰上了艺术上同样极致的韩磊,排在第二只能说,术不压道吧。
七、张宇《二十岁的眼泪》
海泉介绍时没说详细,我查不到金城武的版本,这歌貌似原唱是陈升,C 大调,音域 D3 - G4,张宇原唱原音域
张宇的嗓子终于还是出问题了。张宇的唱法真声多,颤音多,本来就对嗓音损耗大,从本季开始高强度连唱十期,应该到了奔溃的边缘。十几年前,宇哥和动力火车在综艺节目里还有漂亮的 bB4,而现在,G4 都成了压倒声带的最后一根稻草。声带的损伤常常是不可逆的,希望宇哥不要因为坚持参加节目,造成嗓音损伤,对之后的演艺生涯造成打击。
选曲上还延续了「华语小众」的路子,有故事,没高音。张宇的演唱几乎彻底失败,强撑着没有崩溃,我就不谈艺术处理了。
但我敬重他。
p.s. 近三个月没有时间进电影院的我,昨天偷闲和媳妇一起买票看了《白日焰火》,喜欢故事的叙述结构,惊讶于桂纶镁寡淡面庞下绽放出的情绪张力,更感染于廖凡收发自如,汹涌却又纠结的表演,真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呐。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阅读号:「音乐 · 进行时」
定期分享关于音乐的思考、分析与评论,有推荐、有吐槽。包括但不限于:华语欧美流行乐、古典电子爵士乐,每天写作,不定期推送。
微信帐号:Musictalkingnow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谣吉他教材哪个比较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