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政府下面的嘎查社区有自己的全宗号是几位吗

近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内蒙古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十四五”内蒙古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事业。“十三五”时期,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档案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支持档案系统认真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推动档案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区档案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特别是地区间行业间发展不够平衡、档案利用服务不够充分、基层基础工作不够稳固等问题亟待解决。“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必须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创新工作理念、方法、模式,更好发挥对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为推动“十四五”时期全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档案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档案治理,坚持以改革精神推动档案工作转型创新,扎实推进档案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全力推动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为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2.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区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档案治理效能明显提升,档案资源建设水平、档案利用服务能力、档案安全和档案工作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档案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档案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基本形成。到2035年,全区档案治理效能、档案资源建设质量、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和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达到新水平,力争进入全国前列。

二、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建设

3.健全档案工作体制机制。牢牢把握档案工作的政治属性,坚持和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完善与实施新修订的档案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档案主管部门统筹谋划和指导协调能力,配齐配强档案主管部门工作力量,科学规划档案馆设置和布局,明确局馆职责,理顺局馆关系,构建形成权责清晰、运转顺畅的局馆协同机制。优化档案工作检查考核机制,各级党委将档案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推动档案工作责任制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明确档案管理部门或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确保档案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4.完善档案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实施档案制度规范建设工程,全面梳理涉及档案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统筹做好立废改工作,制定著名人物档案整理规范、电子档案和档案数字化副本移交接收规范,修订《内蒙古自治区档案条例》、《内蒙古自治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苏木、乡镇档案管理办法》。推进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围绕档案馆(库)建设和档案保管保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制定修订相关地方标准。加强对档案服务外包工作的指导,推动落实档案服务外包工作规范。各盟市、旗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健全完善档案监管制度。

5.加强档案执法与普法。梳理档案主管部门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深化档案领域“放管服”改革,科学设置档案领域政务服务事项,完善办事指南和具体流程。推进档案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加强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探索建立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对盟市、自治区直属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遵守档案法律法规、履行法定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档案法治宣传教育,制定实施全区档案“八五”普法规划。

6.加强重点领域档案工作监管。加强对自治区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档案工作的监管,做好自治区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等重点领域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完善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档案管理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苏木乡镇(街道)档案馆(室),推动实行“嘎查村(社区)档案苏木乡镇(街道)代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牧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7.创新档案业务监督指导方式。探索建立全区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平台,推进档案业务在线监督指导。制定盟市级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标准,对盟市级和部分旗县级综合档案馆开展业务建设评价。建立健全机关档案监督指导工作机制,实施机关、所属单位、部门档案馆分层次监督指导。完善档案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同配合机制,强化各类专业文件材料、电子数据归档监督指导。逐步建立企业档案分类监督指导机制,加强对上市企业档案工作和企业境外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创新建设项目档案监督指导方式,对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实行事前指导及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对非国有企业、社会服务机构档案业务指导。加强对企业职工、流动人员等人事档案工作的监督管理。

三、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8.拓展档案资源收集范围。加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区中心工作等重点领域的档案收集工作,全方位收集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档案材料,注重收集反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档案材料。实施新时代新成就内蒙古记忆工程,全方位记录留存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动实践。加大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服务、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档案收集工作,确保各门类各载体档案齐全完整。建立健全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档案工作机制,确保相关材料收集齐全、整理规范、移交及时。科学调整各级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确保到期档案应收尽收。加大对反映内蒙古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特色产业等档案资料的收集,开展区外、国外相关档案征集工作。

9.提升档案资源质量。加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各门类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全面落实档案“三合一”制度,切实提高归档文件质量。深化档案检索工具及全宗卷编制工作,提升内容管理水平。统筹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等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继续推进产权变动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进一步规范嘎查村(社区)建档工作,加强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牧业科技发展、人居环境治理、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优抚救助、社保就业、婚姻登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相关事项档案收集整理。健全重要民生档案接收进馆机制,规范民生档案数据标准,建立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更好为基层社会治理和群众查询利用提供服务。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档案整理,提升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定期开展保管到期档案鉴定处置工作。

10.优化馆藏档案结构。分级制定修订综合档案馆档案接收办法,细化移交接收流程,进一步规范档案移交接收工作。各级综合档案馆要制定中长期档案接收规划,建立年度接收计划及实施情况报备制度。做好脱贫攻坚档案和疫情防控档案实体及数字化成果、档案目录的移交和接收进馆工作。健全档案价值鉴定和评估机制,鼓励社会和个人向各级综合档案馆寄存、托管和捐赠有公共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的档案。推动各级综合档案馆与博物馆(院)、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在档案文献资源方面加强合作。

四、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

11.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档案开放。加强档案开放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衔接,完善配套工作制度。推进档案鉴定划控工作,力争2025年年底前完成到期应鉴定划控馆藏档案的鉴定划控工作。推动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面挖掘和梳理档案资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12.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实施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档案局综合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深度开发项目。统筹馆(室)藏资源,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纪念活动,办好“四史”主题档案展览。支持有条件的综合档案馆承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珍品展巡展借展联展。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建立珍贵红色档案目录,建设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打造“红色记忆”档案文化品牌,用生动鲜活的档案宣传阐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走过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举办“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三易旗府为航天”、“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等专题档案展览,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切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举办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档案展览。积极参与黄河流域九省区综合档案馆涉黄河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开展黄河档案汇编编纂工作,举办相关档案展览。开展民族团结档案编研、抗日战争档案汇编出版工作,推出一批档案文化精品。鼓励各地综合档案馆围绕共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等联合举办专题档案展览。支持各级综合档案馆建立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成果宣传推介平台。

五、推进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13.加强档案馆库建设。实施档案馆(室)安全达标工程,对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或不符合面积等要求的档案馆(室)库、后备库进行新建或改造,开展自治区档案馆馆库扩建工程可行性论证。倡导“绿色档案馆”理念,建成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档案馆新馆,推动将兴安盟、通辽市、阿拉善盟档案馆新馆建设列入相关盟市“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按照“五位一体”功能要求,2025年年底前进一步完善旗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改善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档案保管条件,加快档案安全设施设备配备和更新。

14.强化档案安全保护工作。推进档案安全长效机制建设,组织开展经常性档案安全保密教育,提升档案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完善档案库房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日常管理、档案流动过程中安全管理等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监管机制,对档案寄存托管、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等高风险领域加大监管力度。对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进行预防性保护。开展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对破损、濒危和已经形成“档案砖”的珍贵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强音像档案抢救性保护,开展珍贵红色历史记忆和民族记忆音像档案数字化与修复工作。

15.提升档案数字资源安全管理能力。提升档案信息基础设施设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系统可管可控、数据安全可靠。建立健全数字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工作,建设档案数字资源备份中心,实现盟市、旗县级综合档案馆数字档案资源在自治区档案馆备份和安全管理。加强备份工作全过程安全监控,确保档案数字资源安全。

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16.完善档案信息化发展保障机制。实施档案信息化强基工程,推动档案工作全面融入数字内蒙古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中西部地区档案信息化提升项目。旗县级以上党委和政府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地区信息化相关专项规划,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工作计划。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全面建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加大档案信息化工作指导、推进和监督力度。推动各级各类档案馆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

17.加快档案资源数字化。落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强化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推动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政务服务、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等领域业务流程中嵌入电子文件归档要求,在业务系统中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电子文件归档功能。推进电子发票、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试点工作。全面开展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工作,实现应收尽收。持续推进“存量数字化”工作,到2025年年底,自治区档案馆保存的纸质载体应数字化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自治区直属机关和自治区、盟市国有企业保存的纸质载体应数字化档案数字化率达到80%,盟市、旗县级综合档案馆保存的纸质载体应数字化档案数字化率达到80%。加快推进重要档案数字化成果的文字识别和语音识别工作。

18.加速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建设与业务系统相互衔接的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加大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建设高水平数字档案室。推进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开展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试点。支持自治区档案馆和有条件的盟市综合档案馆建设高水平数字档案馆,推动全区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面建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到2025年年底,力争建成高水平数字档案馆3家以上,机关高水平数字档案室3家以上,企业数字档案馆(室)3家以上。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中的应用,推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优化升级。

19.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自治区档案馆建设全区档案信息共享利用服务平台,实现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综合档案馆互联互通,推动共享利用服务平台向机关等单位延伸,促进档案信息资源馆际、馆室共建互通,实现档案信息资源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利用。推广“互联网+档案”模式,开发“掌上查档”微信小程序,推动档案查询和预约服务向移动端延伸。探索建立呼包鄂乌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平台,推动实现档案跨馆查询。整合全区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国家重点档案目录数据库,2022年年底前,自治区、盟市、旗县级综合档案馆全部完成馆藏国家重点档案案卷级、文件级目录著录和报送工作,全面建成国家重点档案目录体系;到2023 年年底前,将自治区档案馆建成全区明清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目录中心。

20.探索建立智慧档案馆(室)。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感知、分析、整合档案环境信息、档案实体信息、档案数据信息,实现环境监控、档案管理、安防控制等智能联动,提高档案管理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21.实施“科技兴档”工程。进一步整合和强化科技力量,积极开展档案科技项目、档案治理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完善档案科技规划管理,加强科技项目全过程监管。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传统载体档案保护修复、电子档案凭证价值保障、结构化数据归档、档案内容信息深度开发等方面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开展档案管理重大课题研究。鼓励档案服务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大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力度,依托新科技新应用让馆藏档案活起来亮起来。

2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档案干部培训力度,加强政治能力建设,提高档案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做好优秀档案干部交流和使用工作。完善档案人才发现、培养和选拔机制,大力培养选拔专家型领军人才、工匠型技术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力争培养20名50岁以下自治区档案专家、50名自治区档案专家储备人才、100名中青年档案业务骨干。完善全区档案专业人才信息数据库。

23.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档案学科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档案学科、开展档案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建设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发展档案现代职业教育,建立全区档案人才实训基地。实施档案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引进、选调档案学相关专业人才,优化档案干部队伍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完善档案行政管理与技术保障人员常态化轮训机制。

24.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深化档案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畅通申报档案系列职称渠道,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保障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档案专业人员、档案服务企业人员平等参与评审权利。按有关规定选树一批档案工作先进典型。

25.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落实规划组织实施领导责任,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档案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各级档案主管部门要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进度安排,加强监督指导,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大力宣传档案工作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需求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发全社会支持参与档案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26.加强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建立档案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将档案事业发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要足额落实同级综合档案馆档案保护经费。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合理安排经费,做好本单位档案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档案科研创新领域。

27.加强检查评估。各级档案主管部门要建立规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推进档案事业发展和加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对重要专项业务推进情况的跟踪调度,不定期通报进展。


《“十四五”内蒙古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近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内蒙古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自治区档案局有关负责人就《规划》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制定《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答:档案是国家重要信息资源和独特历史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档案工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加以推进。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全国档案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十四五”时期内蒙古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制定出台了《规划》。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档案工作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精神,从建设档案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十四五”时期我区档案事业发展作出部署。《规划》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区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更好发挥对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问:请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自治区档案事业的发展目标?

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区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档案治理效能明显提升,档案资源建设水平、档案利用服务能力、档案安全和档案工作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档案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档案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基本形成。到2035年,全区档案治理效能、档案资源建设质量、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和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达到新水平,力争进入全国前列。

问:请问“十四五”时期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哪些?

答:《规划》围绕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科技创新和实施人才强档工程等7个方面提出了22项具体任务和举措。

在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方面,提出实施档案制度规范建设工程,将健全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档案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加强档案执法与普法、加强重点领域档案工作监管、创新档案业务监督指导方式等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规划,突出强调要加强对自治区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档案工作的监管,做好自治区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等重点领域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

在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从拓展档案资源收集范围、提升档案资源质量、优化馆藏档案结构等方面持续推进档案工作,全方位收集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档案材料,注重收集反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档案材料,全方位记录留存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在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方面,强调要不断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实施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推出一批档案文化精品,推动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面挖掘和梳理档案资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在推进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方面,明确加强档案馆库建设、强化档案安全保护、实施档案馆(室)安全达标工程、提升档案数字资源安全管理能力等方面工作,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绝对安全。

在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实施档案信息化强基工程,推动档案工作全面融入数字内蒙古建设,做好完善档案信息化发展保障机制、加快档案资源数字化、加速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智慧档案馆(室)等5个方面工作,着力提升档案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在推进档案科技创新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兴档”工程,积极开展档案科技项目、档案治理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在传统载体档案保护修复、电子档案凭证价值保障、结构化数据归档、档案内容信息深度开发等方面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依托新科技新应用让馆藏档案活起来亮起来。

同时,《规划》就实施人才强档工程作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和安排。

问:如何保障《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

答:档案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推动《规划》实施,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力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落实《规划》组织实施领导责任,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档案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各级档案主管部门要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进度安排,加强监督指导,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需求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好激发全社会支持参与档案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加强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建立档案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将档案事业发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要足额落实同级综合档案馆档案保护经费。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合理安排经费,做好本单位档案工作。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档案科研创新领域。三是加强检查评估。各级档案主管部门要建立《规划》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推进档案事业发展和加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责编:刘泽、张雪冬)

}
  • 书记:梁铁城(蒙古族)

    主任:德玉庆(蒙古族)

    陈玉珍(女11月病逝)

    副主席:鲍喜(蒙古族)

    贺喜格扎布(鄂温克族)

    书记:于永甲(6月离任)

    院长:乔欣(4月任职)

    副司令员:张立忠(6月离任)

    王毅军(蒙古族6月任职)

    副政委:巴特尔(蒙古族)

    【概况】呼伦贝尔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北纬47°05’~53°20’、东经115°31’~126°04’。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1.4%。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与黑龙江省为邻,北部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部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723.82公里。全市辖13个旗、市、区,74个镇(含2个矿区)、23个乡(其中13个民族乡)、25个苏木(其中1个民族苏木)、32个街道办事处。海拉尔区为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至2004年末,呼伦贝尔市总人口为271.2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8.98万人,女性人口132.25万人,各占总人口的51.24%48.76%;农村人口94.16万人,城镇人口177.07万人,各占总人口的34.72%65.28%,其比为11.88。呼伦贝尔市是多民族聚居区。2004年,呼伦贝尔市共有35个民族。其中汉族217.48万人,蒙古族25.63万人,各占总人口的80.18%9.45%。内蒙古自治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都在呼伦贝尔市,在全自治区19个民族乡(苏木)中,呼伦贝尔市占14个。

    2004年,呼伦贝尔市土地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9.33公顷。全市60%以上草地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

    2004年,耕地总面积119.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2%。人均耕地0.44公顷。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场总面积1.25亿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9%。呼伦贝尔草原是牧业四旗—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和海拉尔区、满洲里市及额尔古纳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总称。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地带。除东部地区约占本区草原面积的10.5%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外,其余为天然草场。呼伦贝尔市林地面积2.03亿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3.4%。森林覆盖率49%

    2004年末,全市已发现的矿产有965种,探明或初步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49种。已发现矿床(点)矿化点近700处,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地370余处(多数非金属矿产),累计探明总资源储量317亿吨。其中,煤炭资源保有量302.6亿吨,全市煤炭年产量1900万吨左右,主要用于发电及部分民用。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61.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5.0%,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1.79亿元,增长42.0%;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3.03亿元,增长26.3%,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4.30亿元,增长32.7%。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8.73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6.97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427.748.9调整为27.427.944.7。人均GDP9598元,增长25.2%2004年,呼伦贝尔市市场物价略有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2.1%,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1.3%。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看,上涨的主要有食品类,上涨7.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1.5%,其余均呈下降趋势。到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7%

    2004年,呼伦贝尔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7.6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7.7%,同比增加5.36亿元,增长24.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0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8.9%,同比增加3.84亿元,增长25.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4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5.3%,同比增加2.56亿元,增长21.5%。全市财政支出完成51.80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3.0%,同比增加8.86亿元,增长20.7%

    【农业】2004年,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1798.2万亩,增长1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63.7万亩,增长13.4%。全年粮食产量38.1亿斤,比上年增产25.1亿斤,增长193.5%,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6.07亿斤、增长208.1%;玉米产量10.4亿斤、增长362.2%;大豆产量15.89亿斤、增长145.2%;马铃薯产量3.96亿斤、增长175.0%。在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3.92亿斤、增长21.5%,甜菜产量0.61亿斤,增长60.5%。粮食平均亩产140公斤,增长159.3%。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3.923.32.8调整为79.317.73.0。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71.79亿元,增长42.0%

    全市进一步扩大了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全市按标准种植140万亩,同比增加3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61.05万亩。有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10个单位、28个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标志)认证。全市累计有51个企业、139个产品获绿标使用权,占全区的1/3。全市绿色食品总量达34.5万吨,同比增长35.24%,总产值9.01亿元,同比增长11.65%

    【畜牧业】到2004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190.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机耕地面积100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10.1万吨,增长23.1%,农村牧区用电量1.5亿千瓦小时,增长15.3%。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达1148.4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293.41万头只,增长34.3%,其中:大小牲畜存栏1057.86万头只,增长35.7%。生猪存栏90.59万口,增长19.7%。全年牲畜出栏484.1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27.8万头只,增长35.9%。其中。大牲畜出栏30.6万头,增长12.5%;小牲畜出栏373.4万只,增长43.2%;牲畜出栏率达78.7%,比上年增加8.5个百分点;良种及改良种牲畜589.65万头只,比上年增加88.9万头只,增长17.9;奶类产量66.15万吨,比上年增加18.85万吨,增长39.9%。肉类产量19.46万吨,比上年增加2.98万吨,增长18.1%。禽蛋产量2.51万吨,增长6.0%。水产品产量2.6万吨,比上年增长4.0%

    【林业】2004年,全市林业总人口4.95万人,职工总人数1.02万人,经营总面积56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40万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蓄1.97亿立方米。森林公园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自治区级森林公园3个(红花尔基森林公园、嘎仙洞森林公园、巴林喇嘛山公园)。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红花尔基樟子松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个(海拉尔西山自然保护区、额尔古纳室韦森林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额尔古纳湿地自然保护区、维纳河自然保护区),旗市级自然保护区4个(胡列也图湿地自然保护区、赫尔洪德樟子松自然保护区、白音嵯岗樟子松自然保护区、乌日根山森林自然保护区)。全市完成木材生产22万立方米,地方林业总产值2.9亿元,其中非林木产值1.2亿元。

    天然保护林工程自1999年正式启动以来,采伐限额已调减到位,实行近山区承包、远山区管护工作保护机制。生态公益林建设初见成效,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7228.8公顷、封山育林19837公顷,人工促进天然更新8236.6公顷,工程区内148.3万公顷森林得到有效管护,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实现双增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促进全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地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林木种苗工程全市共启动实施种苗工程项目18项,育苗完成7137亩。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一些重点项目已得到国家林业局批复并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自1986年正式列入“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后,有效地促进沙化环境治理,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庇护,为改善全市生态环境,特别是牧业地区环境发挥巨大作用。“樟子松行动”是200211月经市政府批复实施的针对全市防沙治沙开展的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三年来已累计完成大苗移植42万株,2004沙化旗市区计划栽植樟子松大苗12.9万株,实际完成造林16.7万株。

    【工业】2004年,呼伦贝尔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4.30亿元,增长3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5.42亿元,增长41.9%。六大行业成为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加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分别为黑色金属加工业增长9.0倍、木材加工业增长4.5倍、石油开采业增长1.9倍、有色金属开采业增长1.6倍、医药制造业增长65.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0.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升约15.7个百分点。企业营销能力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水平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96.1%。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0.91,比上年提高25.45点。从构成综合指数的各项指标看:总资产贡献率9.76%,比上年增加1.7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76.30%,比上年下降52.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91.23%,比上年增加3.50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9.5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2841.25/人,比上年增加12935.84/人;实现利税总额为12.1亿元,增长1.15倍。实现税金6.63亿元,增长11.2倍。实现利润总额5.47亿元,扭亏增盈16.3倍。其中,盈利企业盈利7.3亿元,同比增长1.91倍;亏损企业亏损额1.8亿元,减亏35.7%;企业亏损面为29.5%

    【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呼伦贝尔市城镇基础建设项目完成150个,完成投资7.7亿元,比上年多完成3000万元,提高0.41%。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112个,完成投资6.59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项目48个,完成投资1.1亿元,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继海拉尔市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后,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满洲里市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鄂伦春旗污水处理场(氧化塘)已建成投入使用。阿荣旗、陈旗、新右旗集中供热项目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海拉尔重点工程天骄生态植物园、天骄宾馆和东山机场改扩建工程,已完成了年度计划。2004年,全市新增加供热面积210.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7.13万平方米,供热管线42.25公里;新增供水管线41.9公里,排水管线60.14公里;新增城市道路37.52公里、面积79.23万平方米;新增城镇园林绿地面积39.85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3.25万平方米,城镇植树19万株(丛);新增环卫设备16台(辆)。

    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23.82亿元,增加值6.3亿元,实现利税9116万元,其中利润1219万元。

    2004年全市房屋开发建设项目282个,建设面积188万平方米,投资17.86亿元。其中:住宅118万平方米,投资11.21亿元。新开工项目202项,面积136万平方米,投资12.92亿元。年内完成房屋建设面积13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92亿元。其中住宅建设完成94.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8.94亿元。

    2004年末,全市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12.74亿元,余额8.96亿元,参加缴存职工12.01万人。其中:2004年全归集额2.73亿元,支取1.78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5.4亿元,比上年增长39.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1亿元(不含森工集团和铁路系统,下同),增长51.7%。在城镇投资完成额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53.9亿元,增长9.8%;集团经济单位投资0.4亿元,下降33.3%;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8亿元,增长11.8%;其它经济类型单位投资62.2亿元,增长113.7%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86.2亿元,增长58.9%;更新改造投资19.1亿元,增长33.9%;其他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增长45.3%;房地产开发投资6.8亿元,下降7.9%;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2.2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投资102.7亿元,增长60.0%;党中央项目投资17.5亿元,下降13.4%。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4个,共计完成投资67.9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7.6%

    按投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2.1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加大,第二产业投资63.0亿元,增长106.6%,其中,工业投资62.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2.3%;增长106.8%,工业投资中,采矿业投资15.6亿元,增长123.4%;制造业投资完成17.0亿元,增长47.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0.3亿元,增长154.3%。主要公路交通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速度加快,第三产业投资完成55.2亿元,增长11.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15.6亿元,增长0.6%。社会服务业投资7.0亿元,增长42.9%

    2004年,全市城镇以上全部施工项目645个,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441个,更新改造新开工项目98个。

    【国内贸易】2004年,呼伦贝尔市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6.65亿元,增长20.4%,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完成70.72亿元,增长17.0%;餐饮业完成10.02亿元,增长51.9%;其他行业完成5.91亿元,增长19.6%。从销售地域看:城市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45亿元,增长21.8%,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9.8%;县及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20亿元,增长17.3%。市的零售总额增幅比县及县以下高出4.5个百分点,城市发展快于农村。

    【对外经济】2004年,呼伦贝尔市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3.86亿美元,在全区保持第一位,增长22.6%,其中:出口0.86亿美元(扣除旅游贸易出口),增长12.4%;进口13.0亿美元,增长28.2%。新批外资投资企业12户,合同外资金额2710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835万美元,增长9.2%。全年备案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76个,合同总金额0.64亿美元,增长71.4%,实现营业额0.20亿美元,增长23.3%,外派劳务3961人次,增长51.9%

    【旅游】2004年,呼伦贝尔市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81.44万人次,增长39.8%,其中:海外旅游者36.32万人次,增长133.7%;国内旅游者245.21万人次,增长32.0%;国际旅游创汇1.48亿美元,增长169.7%;国内旅游收入23.47亿元,增长90.8%。旅游业总收入35.73亿元,同比增长112.7%

    【环境保护】2004年,全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90%以上,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示范区建设模式,在全区率先进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行列,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示范区。天然林保护、草原湿地保护、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特殊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使全市大部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加大了生态执法力度,强化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一定控制。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把环境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此外,环境宣教、信息、科技监测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进展。2004年,全市各级环保部门共受理环境举报案件466件,办结率为98%

    【水利】2004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9.5万亩,完成自治区水利厅下达计划任务的105.36%,其中新增灌溉饲草料基地4.3万亩,完成自治区水利厅下达计划任务107.5%;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1.1万亩,完成市委、市政府及自治区水利厅下达计划任务103.7%;解决了5.54万人和17.31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完成自治区水利厅下达计划任务123.1%144.2%;新增水保治理面积32.2万亩,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计划任务107.3%,完成自治区水利厅下达任务137%;封育保护面积262.75亩,完成自治区水利厅下达计划任务103%;水土流失防治费和补偿费征收70.5万元,完成自治区水利厅下达计划任务的100.7%。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新技术应用与推广、水工程管理范围确权划界、水资源统一管理、水政执法工作、计划与节约用水工作、工程形象进度统计、基建工程合格率、基建工程优良率、基建三项制度执行情况、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等11项定性指标也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

    2004年开工并完成重点水利项目90多个,完成总投资11200多万元。竣工验收重点水利工程项目51个,全部通过自治区组织的竣工验收,验收工程优良率达到上级要求,竣工验收完成投资20802万元。在国家投资紧缩的情况下,2004年,全市共争取水利建设资金13.5亿元,其中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12.5亿元,地方水利项目投资1亿元。这些建设资金的投入,为2004年重点水利工程和其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及按时竣工创造了条件。

    【交通】2004年,呼伦贝尔市全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完成2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75.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7.8%。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49.3亿吨公里,增长20.3%;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5.9亿吨公里,增长22.5%。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8.6亿人公里,增长19.1%。其中: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5.0亿人公里,增长15.6%;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3.6亿人公里,增长21.7%。全市公路里程已达9964公里。公路晴雨通车里程2607公里,绿化里程3324公里,养护里程9503公里。全市有桥梁1161座、3374延长米。全市有120个乡镇(苏木)通公路,789个村屯通公路。全市现有公路(水路)口岸7个,其中一类口岸4个,二类口岸3个,满洲里、黑山头、室韦、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口岸建有国际汽车站。

    【邮电】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91.3万门,比上年增长36.5%。全市电话用户已达65.1万户,比上年增长13.6%。全市住宅电话为58.4万户,增长1.3倍。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4.1%。移动电话用户已达60.8万户,增长12.9%;互联网用户6.6万户,增长77.5%

    【金融】2004年末,呼伦贝尔市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60.53亿元,增长13.6%,其中:企业存款48.28亿元,增长2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00.25亿元,增长7.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71.60亿元,下降2.6%。其中:短期贷款94.58亿元,下降3.5%;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60亿元,下降33.1%;中长期贷款74.42亿元,增长1.7%。银行现金收入累计达980.51亿元,增长14.2%,银行现金支出累计达1010.61亿元,增长13.3%。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现金30.09亿元,下降10.4%。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为工资性支出、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和居民储蓄存款支出。

    【保险业】全市保险业务收入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财产险收入1.04亿元,增长1.3%;寿险收入4.21亿元,增长17.9%2004年财险赔付额为0.53亿元,下降20.8%。寿险给付额为1.46亿元,增长108.0%

    【科学技术】2004年,呼伦贝尔市全年鉴定科技成果13项。本年度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4项,合同成交金额7924万元,增长154.5%。加强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建设和完善呼伦贝尔市科技信息网。成立呼伦贝尔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自治区级工程技术工程中心1家。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进入较好发展时期。建成鄂旗巴彦托海镇畜产品加工、岭东工业园区、陈旗沙化治理、鄂旗大地草业、牙克石小麦种植、扎兰屯蚕业养殖、莫旗大鹅养殖等一大批示范作用明显的园区和基地。其中岭东工业园区、巴彦托海畜产品加工园区、牙克石小麦种植基地、鄂旗大地草业基地、大雁马铃薯基地已列入自治区科技生产力布局136工程。

    2004年,全市列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7项,其中:国家4项;自治区13项;市本级40项。组织验收2004年结题项目6项。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04年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8项,实现经济效益16300万元。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了《呼伦贝尔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定》,进一步修订《呼伦贝尔市“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制订年度科技培训计划,举办各类培训班315期,培训农牧民26.5万余人次。

    【教育】到2004年末,呼伦贝尔市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73所,在校生375243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招收本专科学生3956人,比上年增长24%。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9740人,增长26.5%。成人本科、专科在校生479人,增长13.8%。普通高中51所,比上年减少3所,招收学生17863人,增长6.8%,在校学生数47322人,增长9.3%,其中:少数民族12386人,增长6.4%。初中209所,招收学生39268人,下降5.6%,在校学生数127551人,下降5.7%,其中少数民族29714人,下降5.5%。小学校788所,减少72所,招收学生27563人,下降14.2%,在校学生172124人,下降9.8%。学龄儿童入学率99.3%,初中入学率为98.9%。全市有教职工36981人,其中,专任教师29490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72%94.15%76.69%。全市共有市级教学能手800名、学科带头人120名,自治区教学能手180名、学科带头人60名。全市已建成自治区级义务教育实验学校4所,自治区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50所,市级义务教育示范校239所,自治区级高中管理先进校6所,自治区示范性高中2所,市级高中管理先进校18所,海拉尔区还被自治区评为“学校管理先进学校”。

    1996年接受国家“两基”达标验收起,全市有10个旗市区通过国家“两基”达标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70.94%4个旗市通过自治区的“两基”巩固提高验收,巩固提高率达30.77%

    【文化】2004年,呼伦贝尔市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4个;博物馆6个;档案馆24个,档案库房面积3270.7平方米,档案全宗1062个,案卷32.84万卷,全年利用档案达1401人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发射台55座,广播覆盖率82.5%;电视台2座,电视发射转播台195座,电视覆盖率80.5%。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841场。

    【卫生】2004年,呼伦贝尔市共有卫生机构1348个(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比上年增加24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总数10444张,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总数为9603张,平均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3.54张。全市现有各类医院113所,卫生院137个(城镇街道卫生院7个、农村牧区苏木乡镇卫生院130个,其中心卫生院31个),卫生院实有床位1200张,卫生人员1978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1个,卫生监督机构3个,妇幼保健机构17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8个,医学科研机构1个。全市卫生人员总数1829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249人,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为2.75人,注册护士为1.60人。

    2004年,呼伦贝尔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启动了自治区下达的9个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呼伦贝尔市级传染病院1所,改扩建8个旗市医院传染病区,完成市急救中心建设项目,投资总额达3160万元。在“农牧民健康工程”建设项目中,筹集资金322万元,对6个中心卫生院、8个一般卫生院进行了强化建设。在全市进一步完善了由市、旗两级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组成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启动了鄂温克旗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解决牧民的重大疾病保障问题。截至2004年底,牧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1.1万余人,参合率达69.17%,为牧民报销药费11万余元。

    2004年,全市计划免疫以乡为单位“五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全市发现结核病人2794例,1584例结核病人纳入项目管理接受免费治疗。开展了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及地氟病等地方病病情的监测和治疗。2004年碘盐合格率继续达95%以上,碘盐覆盖率达100%810岁儿童“甲肿”率稳中下降。

    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9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22家。平均房舍面积126.88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人口196924人,占全市城镇人口数的11.98%。全市范围内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布局相对合理、功能逐步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体育】2004年,呼伦贝尔市体育事业在全国和全区的比赛中获得了很多荣誉。在全国冬季两项比赛中,体育健儿进入了前8名。在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上,有1名运动员获得4045年龄组5000米、10000米两项冠军。在全区青少年9个项目比赛中,取得24金、18银、30铜,5个项目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的好成绩。在全区第五届农牧民运动会上,获得了3金、2银、3铜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在全区第二届伤残人运动会上,取得2金、6银、1铜的好成绩。在校学生体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86.1%,优秀率为13.9%。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各地普遍展开,传统体育项目有新发展。

    【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保持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2004年,全市出生人口24492人,人口出生率为9.03‰。这一指标已连续8年保持在10‰以内,且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死亡人口15596人,人口死亡率为5.75‰。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28‰;年末全市总人口达271.23万人。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以上。综合节育率为90.15%

    全面启动“关爱女孩行动”活动,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多措并举,共投入资金37万元,帮扶女孩2036人,帮助女孩及其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在全社会营造了有利于妇女发展和女孩成长的舆论氛围及社会环境。开展了对牧区少数民族地区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免费义诊活动,组织有关科室,聘请市医院专家分别深入到陈旗、鄂温克旗、新左旗等地免费为广大育龄群众进行查病治病,深受广大育龄群众的欢迎。进一步加强计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开展了对全市13个旗市区级服务站、31个乡镇(苏木)自报甲级计生服务站检查验收工作,通过验收,全市基本形成了旗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打造了以旗市区站为龙头、以乡镇站为基础、以村级服务室为网点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平台。

    2004年全市新增计划生育“三结合”户4993户,投入资金397万元。加大对独生子女奖励费兑现力度,对全市14960个已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企业下岗职工家庭建档造册,并全部兑现企业下岗职工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全市13个旗市区都通过DDN专线与市人口计生委网络中心联接,158个乡镇全部通过拨号与旗市区网络中心联接,全市育龄妇女个案信息系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004年市计生协会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民间优秀社团组织先进集体”,这是全国计生协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人民生活】2004年全市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092元,增长11.8%;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152元,增长14.5%;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5088元,增长10.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2.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682元,增长59.6%,其中,农民2571元,增长68.0%;牧民4029元,增长14.9%。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0.0%。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8.3平方米,增长8.9%。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社会保障】2004年,全市城镇实现就业3.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1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5%的目标任务以内。年末全市有18.0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52388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连续6年做到100%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和遗属的生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年末社会福利院床位数864张,比上年增加74个,增长9.4%。年末在院人数616人。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建立各种社区设施262处,比上年增加8处。

    【扶贫开发】2004年,全年共争取到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2955万元,同比增长410万元。重点实施了192个嘎查村的“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启动实施10个人口较少民族试点村项目和12个产业化试点项目;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农牧民7318人;定点包扶单位由去年的121个扩大到135个。共解决11.9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发展水浇地6.2万亩,种草32.5万亩,养畜19.15万头只,顺利完成了各项扶贫开发任务。在自治区扶贫办主任会议上,呼伦贝尔市被授予“2004年度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优秀盟市”荣誉称号。

    【信访】2004年,呼伦贝尔市人大共收到代表和人民群众来信180多件,接待群众来访800多批、1200多人次。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及时向各旗市区人大、“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进行了转“交”办,全年共发出信访督办函55件,转办案件168件,来信来访办案结案率达到94.6%

    【国土资源管理】2004年,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进一步深化,成立5个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专项工作推进组,确定责任人。清理出38件土地违法案件并上报自治区,现已处理36件。按上级要求,全市共撤销了12个开发区,占原开发区总数的55%。对87个全市新上项目在建或拟建项目用地进行清理,查处非法占用土地项目5个,占地面积89.642公顷,罚没款36.62万元。检查142003年以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和分批次建设用地的补充耕地情况,并补充耕地102.56公顷,达到占补平衡目的。

    矿产资源勘查呈现新局面。2004年末,全市取得勘探许可证的探矿权人53个,登记地勘项目136个,登记区总面积3758.35平方公里,均比上年翻了一番。探矿资金实际投入达到1.26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新发现矿产地22处。矿产权市场建设快速推进。2004年共受理采矿权申请73件,全部有偿出让。全市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入库463.4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10.2%。全市征收采矿权价款1402.16万元,其中:市本级1336.17万元。全市土地有形市场基本建立,土地收益逐年递增。2004年,全市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供地面积68.51公顷,成交金额8894.11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34.76%。全市土地总收益达16173.25万元。

    【审判】2004年,呼伦贝尔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6375件,审(执)结25331件,其中,中院受理各类案件2149件,审(执)结1927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法律保障。年内,涌现出以全国行政审判先进集体、中院行政审判庭和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先进个人、中院刑一庭女法官乌兰等为代表的9个全国、全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2004年,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610件,判处罪犯1614人。两级法院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积极参与全市开展的“打两抢、反盗窃”专项斗争,同时重点打击杀人、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共审结此类案件708件,判处罪犯908人。依法严惩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2938人,推动了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依法严惩各类经济犯罪,重点打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等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共审结此类案件12件,判处罪犯6人。在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认真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全年对4名不构成犯罪的被告依法宣告无罪。

    全年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17632件,诉讼标的总金额9.3亿多元。其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达12914件,占民商事一审结案数的77.4%,高于自治区平均数5个百分点。全年调解结案11143件,调解率达到63.2%,高于自治区平均数27.4个百分点;受理一审行政案件271件,审结266件;受理各类审判监督案件270件,审结252件,其中依法纠正和部分改判案件67件。此外,全市法院在执行案件上升、执法环境复杂、执行难的情况下,受理各类执行案件5826件,执结5194件,执结标的额1.84亿元,执结率89.2%。通过开展清理执行积案大会战,共执结历年积案2119件,执行积案由2586件下降到467件,实现了执行工作的新突破。

    【重要活动】115日市委、市政府就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与广东东莞玖龙纸业公司合资开发富伦纸业改扩建项目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市委副书记赵金才主持签约仪式,市领导孙扎根、赵凤林及玖龙公司董事长张茵、常务副总经理张成飞、副总经理黄铁民出席签约仪式。市委副书记孙扎根、玖龙公司董事长张茵分别发表讲话。

    41620日“内蒙古旅游宣传周”活动在北京举行,呼伦贝尔市参展代表团由市政府副市长魏国楠带队,旅游、宣传、文化以及相关旗市区参加,共组成130人的参展团,堪称该市旅游宣传促销之最。在此次宣传促销活动中,该市参展团共分配到7个展台,展台数居全区第一位,共向北京市民发放旅游宣传画册、宣传光盘、旅游招商项目册、旅游线路宣传单、旅游张贴画宣传品3.5万份。市旅行社等企业与北京市相关企业之间签订业务合作协议的有37家。本次“内蒙古旅游宣传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该市与北京市的旅游合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两地旅游合作的新局面。

    511日海拉尔污水处理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举行剪彩仪式。市领导梁铁城、宋照明、 ***、马连芳、李宝昌、王宝成、纪志国为工程剪彩。这标志着海拉尔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直接排放历史的结束。

    628日以扎赉诺尔煤业公司为主投资方,设计年产180万吨的呼煤集团东明露天煤矿正式破土动工,市政府秘书长王国林代表四大班子发表讲话。

    77日呼伦贝尔·第三届中国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开幕式在海拉尔成吉思汗广场隆重举行。市委书记梁铁城宣布草原文化节开幕,市委副书记景建华主持开幕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阿龙,市领导杨再明、德玉庆、赵凤林、朱炳文、宋照明、赵立华、孟松林、刘永杰、魏国楠、史茂森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界、旅游界、企业界、新闻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多杰出席开幕式并向文化节敬献唐卡。开幕式结束后,文艺表演团体从吉思汗广场到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文化大游演。

    82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揭牌仪式在海拉尔举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曲维枝,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徐愈,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安筱鹏,自治区副主席连辑,自治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张传网,呼伦贝尔市领导梁铁城、景建华、赵凤林、宋照明、赵立华、孙梦林、王宝成、史茂森及市政府秘书长王国林、副秘书长许佐出席挂牌仪式。

    99日伊敏电厂二期工程主厂房基础建设举行破土开工仪式。市委书记梁铁城发布开工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梦林,市政协副主席纪志国及市政府副秘书长陈甫等参加破土仪式。

    916日额尔古纳市委、市政府在额尔古纳市委礼堂举行雀巢公司入驻额尔古纳签字仪式。市委书记梁铁城,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凤林,市委常委、秘书长宋照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梦林,市政协副主席马国起,市政府秘书长王国林,副秘书长倪永连参加签字仪式。这标志着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内蒙古。

    1225日呼伦贝尔·首届中国开雪节暨银色呼伦贝尔北方少数民族风情冰雪游开幕式在牙克石凤凰山庄旅游景区举行。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白薇宣布呼伦贝尔·首届中国开雪节暨银色呼伦贝尔北方少数民族风情冰雪游开幕,副市长魏国楠代表市委、市政府讲话。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白薇,市委副书记景建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德玉庆,副市长魏国楠等为开雪节剪彩。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张天平,来自全国各大旅行社、新闻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

    2004年呼伦贝尔市获奖人民名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宗号是几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