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概括用孙行者请结合故事情节解说这两个名字的得名缘由?

历史上,当玄奘法师从印度回到大唐之后,关于他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光辉事迹,就开始被反复记录和传颂。

这些记录一开始还比较严谨,比如口述回忆录《大唐西域记》,比如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开始越讲越神、越讲越不可思议,这里面原因很多:佛教界想塑造高僧形象,老百姓想满足猎奇心理,两边都乐于见到玄奘的经历里,被加入更多的神话色彩。

于是,到了宋代,出现了一本书,叫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诗话”是一种说唱文学体裁,

艺人们拿着它作底本演出,里面有“诗”也有“话”,“诗”可以拿来唱,“话”可以拿来讲,是很受欢迎的民间演出形式。

这本书里,在玄奘法师的身边,多了一个角色,叫做“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他出现的理由,是“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所以要有人“助和尚取经”,然后,他变身为“白衣秀士”,成了玄奘的旅伴,一路上,他都被叫成“猴行者”。

很显然,这是孙悟空的雏形,第一次被加入取经故事。

当然,那时候还没有“悟空”这个名字,他还是个帅气的“白衣秀士”,物种还是“猕猴”而不是“石猴”,但他们都是“行者”、都因为“多有祸难”而来、老家都叫“花果山”。

无独有偶,在敦煌的东千佛洞石窟壁画中,有一幅“玄奘取经”图,图中,一个满脸毛发、鼻孔外翻、獠牙外露的猴脸人,站在和尚的身后,牵马跟随。

这个石窟的建造年代是西夏,西夏是党项族人在西北建立的政权,跟北宋并立。也就是说,这幅壁画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差不多创作于同样的时间。

可见,猴行者的传说在当时已经很普遍,距离明朝《西游记》小说的完成还有几百年,人们已经开始相信,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是取经事业能完成的关键。

那为什么是只猴子呢?中国神话里有的是神兽,让一条龙一只虎一只仙鹤啥的来担任保镖,不是更高大上一点吗?

唯一的解释是,这只猴子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是有来历的。

关于这个来历,学者们有很多说法,总结一下,最有代表性的,包括以下几种:

据说,玄奘法师身边,曾经有过一个叫做石磐陀的随从,他的身份,既是向导,也是半个弟子。这个石磐陀不是汉族,是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古代人对于少数民族统称为“胡人”。石磐陀跟随玄奘法师,又受了戒,算是僧人。

胡人加僧人,少数民族和尚,也就是“胡僧”。胡僧,听起来是不是很像“猢狲”?

没错,“玄奘法师身边有个胡僧”,当这句话在民间一次次口耳相传,传着传着,就出了错,就传成了“玄奘法师身边有个猢狲”。就像小时候玩的传话游戏,每次传到最后那个人,总和一开始的那句话大相径庭,而且,往往还错得非常好笑。

“玄奘法师身边有个猢狲”,这个猢狲还叫“石磐陀”,继续错下去,变成“这个猢狲来自一块磐陀石”。你看,石头里蹦出一只猴子,到这里,齐活了。

这就是目前比较通行的一种关于孙悟空来历的说法,也是我自己比较认可的一种。

只不过,石磐陀可没孙悟空那么忠心耿耿,他和玄奘的关系,并不稳定。在瓜州,他帮助玄奘偷越国境,但因为这件事太担风险,他中途反悔了,甚至试图谋害玄奘来撇清自己,好在没有得逞,最后,他管自己开溜了——这个倒是跟孙悟空西天路上几次赌气回花果山异曲同工。

这是唐朝的一位高僧,本名,“悟空”是他出家后的法名。

出家人不再有俗家姓,全体默认为姓“释”(就像我们很熟悉的那位少林寺住持——永信和尚,也被大家叫做“释永信”),所以这位悟空和尚,也就成了“释悟空”。

释悟空,听着是不是跟“孙悟空”酷似?又一个谐音梗。

释悟空是京兆郡云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人,祖上是北魏拓跋氏,对,就是我们历史课本里“孝文帝改革”那个北魏,还算是贵族血统。。

在唐玄宗时期,他跟随唐朝使团出使天竺,皈依为僧,后来携带《十力经》、《十地经》、《回向轮经》以及佛舍利等圣物返回大唐。

释悟空就是孙悟空的原型,这个说法也被很多人所接受,毕竟,他俩名字完全一样,而且,他俩都去过天竺,还都把经文带回中土。

无支祁,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山海经》里就有相关记载,后来的唐传奇、《太平广记》也都有提及,说他白头青身,脖子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一带兴风作浪,危害百姓。

重点是,第一,他的出生地也叫“花果山”,第二,他形状酷似猿猴,第三,他“金目”,而且“轻利倏忽”,前者让人想起火眼金睛,后者让人想起筋斗云。

认为无支祁是孙悟空的原型(连鲁迅先生也支持这种说法),除了上述蛛丝马迹,还有那么几条理由:

第一,大禹治水之后,无支祁被降服,压在淮河南边的龟山脚下,这个结局,很像孙悟空被压五行山;第二,无支祁活跃的淮水,正好位于吴承恩的家乡淮安附近,如果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那他从小听惯了的无支祁故事,肯定对他的创作会产生很大影响;第三,在很多《西游记》题材的戏曲中,无支祁直接出现过,比如明代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这个剧的创作时间略早于小说《西游记》)中,无支祁甚至还跟孙悟空称兄道弟;第四,降服无支祁的人除了大禹,另一种说法是一位叫“僧伽”的高僧,“高僧收服了猿猴型的妖怪”,难免不让人想起唐僧和孙悟空。

这位传说中降服了无支祁的僧伽法师,后来名列五百罗汉之一,有意思的是,我读研究生时准备动笔开始写硕士论文《〈西游记〉的视觉传播研究》,心里没底,特地去杭州灵隐寺上香礼佛,在罗汉堂玩了一回“数罗汉”,结果数到的,刚好就是第三百零六尊僧伽耶尊者。

根据这种观点,孙悟空压根就不是中国本土的传说,他是一只印度猴子!

这种观点来自民国的大学者胡适,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里,罗摩王子的妻子悉多,被一个叫“十首魔王”的大魔头抢走,罗摩为了救回妻子,求助于一只叫哈奴曼的神猴,这只神猴能腾云驾雾,善于变化,本领高强,帮助罗摩打败了魔王,成了印度甚至整个东南亚家喻户晓的英雄。

胡适考证说,玄奘在写《大唐西域记》时,就把这个来自印度的故事记录在册,并且成了后世演绎出孙悟空的依据,就连“大闹天宫”这一历史事件,也是根据《罗摩衍那》中哈奴曼大闹无忧园的一段情节,改编而来。

《西游记》中的朱紫国,孙悟空从赛太岁手中夺回了国王的妻子金圣娘娘一难,与《罗摩衍那》中的救妻故事,也显得非常相似。

除了这些之外,在广东和福建等地,很早就有对猿猴神的崇拜,而且他们的猴神里,还真有一个叫“齐天大圣”的,据统计,福建至今还有几百座“齐天大圣庙”,里面供奉的都是猴型的神像,只不过,这个猴神大圣,跟后来的孙悟空也并不是同一回事,在很多民间故事里,他都有一个大家庭,比如元朝无名氏的杂剧《二郎神锁》中所写,他哥哥叫通天大圣、姐姐叫龟山水母、妹妹叫铁色猕猴、弟弟叫耍耍三郎(什么怪名字),乱得一塌糊涂。

一一盘点了这些说法,不知哪个最能说服你。

至少在我看来,它们都很有趣,也都各有各的道理,只不过,它们都无法证明自己是唯一正确的那个,也无法证明别人是绝对错误的那个。

所以,也许在未来,它们还会一直共存下去,一起为孙悟空这个备受喜爱的人物,提供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想象可能。

归根结底,它们都是我们的文化财富,也都是《西游记》的创作土壤、创作营养。

所以季羡林先生就认为,孙悟空形象的成型,更接近一种“混血”之后、兼收并蓄的产物:“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

那个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许和广东福建的齐天大圣传说关系更近。那个在西天路上扶危救困的孙悟空,也许和哈奴曼的传说更加相似。那个被唐僧收为徒弟的孙悟空,也许更像石磐陀。

这也再次证明了,《西游记》不是一本凭空出现的名作,它是一个不断累积的故事系统,是对各种相关题材的民间传说、宗教故事、小说戏曲所做的一次伟大整合。

孙悟空,也是这个伟大整合中,涌现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

欢迎订阅我的音频课程: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概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