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历十月十三丁日丁是什么意思已时生女叫什么名字妁?

  民俗是千百年来民众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涉及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至生活中的语言交流、习俗礼仪等方面,无论从经济、文化、宗教等哪一个方面讲,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愿望、追求和精神寄托。

  济源是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民俗文化可溯源到数千年前的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传统的农耕习俗,手工业习俗,民间的语言习惯、交际礼仪等,都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新旧文化的碰撞,旧有的风俗随之嬗变、淘汰和更新,民俗文化也在传承中不断更新。

  古语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足见民俗文化之重要。为了使人们了解存活于济源乡间的传统习俗、礼节,适应“入乡随俗”之需要,特别是为创立新民俗提供帮助和启迪,把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集纳起来,不仅保存了地方文化的“基因”,还可以通过重新审视它们的文化内涵,感受先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济源人重礼义、讲和谐的风尚,进而对推动济源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男婚女嫁,古今皆然。新中国建立前,济源由于地域缘故,当地群众因受封建儒教思想影响,看重多子多福,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早婚早得子,这就促使了早婚现象的发生。在婚姻习俗上,山区多见“娃娃亲”,前提是两家老人关系密切,知根知底,相处比较合得来,另外,还有“童养媳”、“指腹为婚”、“换亲”等由父母包办婚姻的情况。总的来说,旧时婚嫁,不仅讲究门当户对,而且颇有迷信色彩,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请算命先生指点。解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旧时婚俗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改变,改革开放后则出现了新的婚育观。传统婚俗中的一些程序在现实中有保留,也有演变。

  提亲,俗称“说媒”。多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也有媒人主动向双方家长提出的。民间有专门说媒的人,一般由妇女充任,即“媒婆”。男女靠媒人“穿针引线”,所以有“千里姻缘一线牵”之说。

  旧社会,人们信奉“男女授受不亲”,双方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父母对事关儿女们终身幸福的婚姻大事也并不草率,提亲时,当即满口答应的,少之又少。为慎重起见,还是要“打听”。“打听”的内容:一是“门事”,就是家族中有无腋臭病(当地俗称狐臭),这一点至关重要;二是男女双方的年龄、相貌、品行、职业;三是男女双方家境,女方主要打听男方有无房屋,父母是否通情达理;男方要了解女方会不会做针线活,女孩的相貌如何等。

  “打听”结果满意与否,都要给媒人一个答复,以决定亲事成败。如果成了,两家皆大欢喜,就商量进行下一个程序;如不合适,借故推托回绝。

  合婚,民间也称“合八字”、“合命”等。合婚时,男女双方互托媒人询问对方出生年、月、日、时,再请阴阳先生算一算双方八字是否相合,八字是根据中国古代历法,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用两个字代表,四项就是八个字,以此推算一个人的命运。若八字合,可成婚。否则,为大相不搁,不可成婚。

  再往下还要合命。命,即是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人出生的那一年是五行的什么年,人即是什么命。五行有相生相克之说。如男女命相生可成婚,相克则不宜成婚。除相克外,有些命相即使不相克也要避开。如男女都属金,则为“一家两个金,一辈子叮叮叮”。还有同命而不同月生的,为之“同年不同月,一辈子肯打铁”,意即好吵架生气。从地理方位上说,也有讲究,如南方属火,属金命的就不宜往这个方位说亲,因为“火克金”,其他亦然。

  男女婚配在年龄上也有一些规矩。一般是男大女小,“宁让男大七,不许女大一”, “女大一,孤凄凄”。也有女大男小的好说法,如“女大两,黄金长”,“女大三,抱金砖”。有的家庭娶年龄大的媳妇,一方面是男方家劳力少,早娶过来多一个干活的,另一方面含有想早抱孙子的意思。

  合婚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女方家中“过礼”订婚,即男女之间订立婚约,表示婚姻之事已经确定。订婚时,男方要送给女方彩礼,礼物除了食品类之外,还要给女方父母衣料各一套,鞋、袜子各一双及礼包,封多少钱,都是事先由媒人同双方约好的。一般情况下,双方订了婚就要受伦理道德的约束,不得反悔,因此男家(有时候女家)要摆宴席谢“大媒”,并告之亲朋好友及乡邻,这样,在举行正式婚礼时,就水到渠成了。

  送好是双方确定举行婚礼日期的一种形式,大多数人家都要事先找阴阳先生“看好”,即卜卦选择佳期。择好也有讲究,如“黑年”不接亲,(“黑年”即农历没有“立春”的年份);暑月不接亲(六月为暑月,这个月农事忙且天热)。另外还有宜婚嫁的月份和属相,如五月、十一月宜马、鼠两相的人婚嫁,三月、九月宜蛇、猪两相的人婚嫁等。婚期定在每年春天和冬天的为多,尤以正月和腊月为最。其原因一是这两个月相对较闲,二是离年节较近,此时操办,不但喜庆,而且这两月正处于冬季,办婚事时购买的食物容易存放。

  至于成婚日期,民间认为每月的三、六、九日为吉日,皆可嫁娶。也有的地方以双日为吉日,含“成双成对”之意。

  “择好”主要由男方确定,也有男女双方商量确定的,选定后由男方通知女方,这为“送好”。送好必须用红纸抄写,内容主要有:“何时为行嫁利月,上下车面向何方迎喜神,冠戴面向何方迎福神,坐帐面向何方迎贵神”,还有一些祝福语,如“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

  送好的时间多在婚礼前几个月。此后,男女两家都要着手准备办婚事的物品。女家要为女儿置办嫁妆,嫁妆无定数,除了被褥外,一般人家是陪送箱柜桌椅等,家境富裕的嫁妆多且质量好。

  婚礼是完成婚姻大事的最后一道程序。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派车到女方家拉嫁妆,女方家的小姑子、嫂嫂则要拉箱礼钱,热热闹闹,一直到下午才放鞭炮返回。

  头一两天,新人要忙着打扮一番,新郎会洗澡理发,新娘要由母亲和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谓之“出脸”。举行婚礼当日,男方家接新娘的轿车会在天刚亮就出发,沿路放鞭炮。车里要坐上父母双全的童子,称之为“压轿”。到了女家村头,也要放三响大炮,谓之“催妆”。进了女家,新郎等人入座早已备好的宴席,席面上有六个或八个凉菜,当然饺子是少不了的,每个客人一碗饺子,其中新郎的饺子往往是特殊的,里面包的是辣子,目的是看新郎出丑笑话。也少不了向新郎要红包的,或是往新郎脸上抹红水的,热闹中新娘在嫂嫂的簇拥下上了花轿。  

  民间习俗,接新娘的轿车来回不能走同一条路,意思是“不走回头路”。途中若遇另外娶亲的,则新人要互换一件随身带的小物品,或者由双方引亲用红被面等遮挡一下。新娘轿车到男方家门时,鞭炮齐鸣,新郎给新娘行下车礼,然后双双步入院中,由司仪主持举行结婚典礼。举行仪式时,新郎新娘面向里,女左男右,站在桌前,结婚仪程有新人在众人的见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完成这项男女成为夫妻重要的仪式后,新郎新娘“入洞房”。看热闹的人会拥进洞房看新媳妇,眼急手快的妇女会将新娘穿的上轿鞋脱下,藏在身上,相传日后穿上吉利。

  迎亲轿车将要到家时,婆婆要抱一个土坷垃或者石头之类的东西放在洞房的床下,意为生的孩子像土坷垃一样强壮;有的往床上撒核桃、花生、红枣,说法是:“一把核桃一把枣,领的娃娃满屋跑”,花生象征生男、生女间隔插花着生,都是说的生育之事,体现的是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

  “回门”是指新媳妇回娘家。结婚后第二天至第九天要“回门”。  

  回门时新媳妇不同丈夫一起回娘家(为的是可以向娘家人诉说婚后婆家的情况)。而是由娘家的兄弟轮流去接。一般情况下,父母亲家先接,然后是叔伯姑姨家轮流去接闺女,但要当天送回婆家;到新婚第九天,娘家要再来接闺女,名曰“叫九”。这次可以在娘家住下来,一般多为三天。

  男女双方结婚后,家里人就盼望着生孩子,妇女在婚后一至三年内即开始生儿育女。既然是添人进口,又是新生儿,风俗习惯自然少不了,主要是表达人们的一种喜庆、追求健康和谐的愿望。

  坐月子,是指妇女生孩子之后,一个月内只是在家生活,不能外出,其中有不少禁忌之说。

  坐月子的妇女不能串门,谁家办喜事也不可去,去了会遭人厌恶。

  刚生完孩子,产妇身体虚弱,需要在坐月子期间补补身体。过去多是一天喝几顿甜汤,即面粉熬成的圪塔汤,多吃鸡蛋,忌口调味品,主要是怕影响产妇产乳。

  坐月子,顾名思义是一个月,到期为“满月”。这时,娘家要把女儿和外孙接来 “住满月”,多数只住几天。它的实际意义是女儿添外孙了,无论是从身体上和情感上,过来亲热和调养一段时间,还可以传授一些育儿经验。

  新生儿女出生后第三天,五代以内的“自己家”都要请到家里吃喜面。接着是报喜,岳母家是必报的,其他还有妗、姑、姨等。报喜时要送“喜饼”,“喜饼”是红男绿女,即在烧饼上打上红点或绿点,打上“红点”就是男孩,“绿点”就是女孩。

  报喜之后,亲戚们就陆续来送礼了。所送的礼物有产妇吃的鸡蛋、红糖、面粉,有小孩用的衣服、虎头鞋、八仙人帽、披风、毛毯等,有个说法是“姑送鞋,姨送袜,舅母送个咯叉叉(小孩裤子)”。亲友看婴儿时,都要拿见面礼(看钱),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闹十八,是指婴儿出生十八天后的一个礼仪。之所以定为十八天,一是过去由于医疗保健条件差,新生儿七日内容易夭折,报喜早了怕落个空喜欢;二是刚生下孩子,得照顾产妇和孩子,一下实在忙不过来。实际上,这只是个延续下来的习惯而已,有的小孩外祖母就在医院守着,俗话说:“姥姥到,孩子到。”

  一般到“十八”那一天,男方家要设宴席待客,并赠送小糕、焦花(油炸食品)等。有的家庭添小孩后,视产妇身体状况或其他情况,会闹“十二”和闹“满月”,这只是请客时间先后不同罢了。

  抓生即抓周,是小孩周岁时的一种礼仪。

  小儿周岁生日这一天,父母将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品,如馍、秤、书本、钱等摆放在小孩面前,任其抓取,由此卜试其日后前途、志向和兴趣。如先抓馍馍,长大可能会是个饭量大的;若先抓秤,则将来可能会成为商人。人们都祈盼孩子先抓书本,若抓到了,一家人甚至亲戚都兴高采烈,说婴儿将来可能是个文人或能做官。

  “抓生”民俗的沿续,源于原始人对征兆的信奉。古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预先征兆,“抓生”仪式,就是一种预兆未来的特殊活动,意在对孩子的前途和职业寄予期望。

  认干亲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过去群众生活条件差,民间缺医少药,孩子出生后常有夭折的,为了给孩子消灾,使其能健康成人就认个干亲;二是为加强两家关系,就选择给孩子“认干爹干娘”,俗称“认干亲”。

  认干亲,首先要选择与孩子命相合的人,最好是夫妻双全的“全环”人。传统的仪式比较隆重。届时,亲生父母备好礼品,礼物中必不可少的几件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干妈的鞋子,还有衣料等,然后携儿或女,前往选好议定的干亲家。干儿或干闺女,要跪下磕头叫“干爹”(“干大”)、“干娘”,如果干儿干女是个小孩子,还要从干娘的裤裆下钻过去,表示如干娘亲生;如果孩子大了,不便真钻,就扯块布或买一条裤子把它撕开,也表示这个意思。干爹则要给孩子取个乳名,送给干儿干女一套小衣服,还要配上饭碗、筷子、长命锁,作为“见面礼”的钱自然是少不了的,要亲手交给干儿或干闺女,干亲自此认定,亲家一般都要设宴招待。拜亲仪式结束后,干妈给孩子戴上长命锁,以后使用干爹干妈送的碗筷吃饭,意思是吃干爹干妈的饭,托他们的福,“长命百岁”。

  每当逢年过节,干儿或干闺女要带礼物去看望干爹干妈,干爹干妈也要回礼,一直到十二岁。民间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后到十二岁就扎住了根,这时孩子身体健壮了,干亲关系基本就断了,也有的以一般亲戚关系继续来往。

  民间也有把孩子认给太阳、石磙等,目的是让孩子结结实实,保佑其健康成长。这只能算是一些特例。

  丧葬当地人又叫“白事”,对一个家庭而言,办“白事”也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事情。民间的丧葬事宜相沿成习,世代相传,虽然较为繁琐,但在办理中也充分表达了对亡者的礼敬。

  在济源当地,对亡者一般不称“死”,而称“老了”、“不在了”,以示对亡者的尊敬。丧葬安排的第一件事是亡者家属要立即请乡邻中德高望重者来总理丧葬事宜。总理首先请阴阳先儿来家,验看死者手相,询问死者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属相和死亡时辰,判断是否有魂,什么时候出魂,魂出何方;入殓时的属相禁忌,排出以七天为一个时间段的“七数”,并将这些内容书写张贴,起名“殃示单”其实也是一种讣告,便于来宾按时前来祭拜。

  人死后,除了守在身旁的亲人,其余的社会关系也要告知,这就是“报丧”。

  一是死者的本家。只要是“五服”(指五辈)内的亲家都要告知。既要与亲人见上最后一面,又要和长者商议葬礼和善后事宜。二是死者的至亲,如娘家人、舅家人等。舅家人这一时“权力”最大,有的子女以往在赡养老人方面有缺陷,舅家会在坐桌就餐时候给其以难堪予以训戒,最后还得“孝子”亲自解决。还有一些关系,可根据亲戚远近、有无来往确定是否告知。丧事也有不请自到的。有的人自己赶来吊唁,事主非常感谢,俗称“吊者大悦”。

  人死后,亲戚、朋友、单位等都要祭拜。主事人(孝子)就要请人来帮忙,帮忙的人俗称“乡工”。丧事办理所需人数视具体情况而定,事办大的多达七八十人。要用哪些人,一般由“总理”引领孝子一一登门磕头恳请,并约定某天来议事,议事时摆上几样小菜,名曰“会客”,请来的乡工要听“总理”分配应做的事。人员配用:帐房二至三人,管理财务;炊事员、烧火,七至十人;打(掘)墓,三至四人;其他打杂人员,如接亲、接礼、回礼、掌盘、洗刷等。总理根据请来的乡工,各尽其能,各尽其用,把丧事办得既庄严,又文明,不失礼仪。

  农村办丧事大多数的做法,是把给逝者准备好的寿衣在其刚咽气时一件件穿戴停当,再把死者放入棺内,停放在堂屋正当门之中。棺木前放上供桌,将死者生前的照片(一般都是标准像)放大,嵌入镜框,放在供桌上,同时摆有鸡、菜等供品。供桌两旁摆上纸扎的金山、银山、库房、摇钱树、挽联、挽幛等。灵堂的地面铺上麦秸之类的干草,供守灵者用;堂屋正门口,铺一张芦席,供吊唁者行礼用。

  守灵,是死者的儿子、儿媳、女儿、侄儿、侄女。男女各排一边,在没人吊唁时,呈跪拜姿势或卧跪姿势;有客烧纸时,管事的“相工”喊“看客”,里边应“里边请”。于是主事人大放悲声,待烧完纸,“总理”引导客人行“三鞠躬”礼,然后喊“孝子谢”,这时孝子停止哭泣,向吊唁者磕头致谢。

  有的老人死后,在堂屋内容纳不下吊唁者,或因是在外地咽气的,就要“移灵”,名曰“搭灵棚”。一般是在逝者门口的空闲地,用帆布或塑料布临时搭起来的,可避风雨,摆设同灵堂。

  办事一般都有唢呐伴奏,俗称“请吹手”,“请吹手”一班需要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在死者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子女们要进行祭典活动,俗称“上馔菜”。一般的人家要做数十种供品。供品内容包括水果类、糕点类、主食类。

  祭典开始,死者的儿子跪在灵堂前,有两个端条盘的“乡工”一次只端一种供品,嘴里喊着“喳——喳——喂!”并在孝子头上转一周(意思是端有东西),再交给灵堂前的两位摆供者,在灵前放好。这样要进行两个小时左右,孝子要等祭礼结束才可起身。有的亲戚为了让乐班吹得更起劲,就不断地三元五元的施小礼,送烟送茶水以资鼓励。

  按农村习俗,追悼会结束后,就要“起殡”了。“总理”拉着孝子当众叩三个头,高喊“孝子谢相工、谢亲戚、谢本家,请亲戚吊孝起殡了!”于是众相工根据派给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抬重班在棺木的四个角各绑一根杠子,八个人一齐喝一声“起”,前边有男孝子带路,后边有女孝子压阵,哭声连天,向墓地出发。

  下葬以后,主家要设“回领席”,盛情招待众乡亲,以示感谢。

  葬礼完成后,还有一些礼仪。

  谢总理,谢舅家。孝子要带上烟、酒、肉、馍,亲自登门,以示敬意。

  送饭。死者的儿媳、女儿第一天下午把饭送到坟头,第二天下午送到半路,第三天送到家门口外边。

  第三天要圆坟。吃过早饭,男女孝子,穿上孝衣,带上铁锨、锡箔,一齐到坟地。女孝子烧纸钱,男孝子用工具加土把坟圆好。

  圆坟以后,还要在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尽七、百日、周年及每年的清明、农历十月初一等时间烧纸。所谓烧钱化纸,就是演习人间的赡养老人义务,“给老人送钱花”。

  孝要戴三年,这是指重孝的男子,他们三年不卸孝,三年穿孝鞋(白色)。还有老人去世后,孝子有三天内不脱孝衣,不串门、不扫地的规矩。还有的地方孝子一个月不坐板凳,一个月不洗澡,一百天不剃头。

  济源人热情好客又重礼节,由此也衍生出一些禁忌习俗说。就忌讳而言,表达的只是一种愿望、追求和精神寄托。了解一些忌讳民俗,在人际交往中会使人避免尴尬,显得更加谦恭有礼。

  一、访亲探病的忌讳

  初一、十五不走亲戚

  正月初一是春节,这一天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不走亲戚,既是为了自家团圆,又不影响别人家团圆。这原本是正月初一的规矩。但由于其他月份初一、十五是传统的祭祀神灵日子,有些家庭都要上供进香,走亲戚自然不合时宜,久而久之即成了习惯,一直延续下来。

  看望病人,一般都是上午,下午去是个忌讳。下午,日落西山,带来的不是朝气。从实际情况而言,病人经过半天时间,有所疲劳,需要休息,不愿让人打扰,而上午则不一样,患者精力较充足,也方便接待。

  此外,还有对着病人(特别是重病人)不谈病,说些宽心话等。

  “阳宅”指人们居住的宅院,而“阴宅”是指葬人的去处。

  旧时当地人的说法,人死后尚有鬼魂存在,给故去的人找个好风水地方安葬,汲取大地山川之精华,荫及后人之祸福。

  一般人死后,便请“风水先生”过来,商议墓地风水之事。有的家有老坟,愿意进老坟的,“风水先生”便会用罗盘仪定出方向,指出墓穴方位。若有的想重新开新坟的,就比较费时了,需要在该村的土地上“赶风水”踏勘一遍,观察地理环境,山川朝向,细心发现有无故人用过等。这比较麻烦,要主家的孝子或者由丧事的主事人、本家长辈陪同。找到穴位的时间不等,短的一天即可确定,长的三两天不一定能完成。

  “风水佳穴”点好后,“风水先生”还要将土工打墓的主要注意事项交待清楚,例如尺寸、朝向等。尤其是到出殡送地的那一天,“新坟墓”的其它禁忌,如:属相属于X的人不能进坟,结婚不过三年的不能进坟等等,否则容易冲撞新穴之坟气,对主家(方)对己都不利。

  上述这些讲究只是后人对故人的深切哀思,并以此表示对故人的深深眷恋之情,亦不排除乡间的忌讳旧俗。

  妇女怀孕后,家里人和社会上的人们,便对她们另眼相看,无论吃穿住行,都要求她们遵守禁忌。

  有些禁忌对她们是关心爱护。如:劝她们别生气,别搬重的东西,别听噪音,别打大呵欠等。这些都是怕她们伤了身子,以至影响胎儿的发育。

  有些禁忌,则没有什么依据。如:视孕妇为不祥之物,别人办喜事她们不能参与;孕妇不能入蚕房,入了蚕房就会冲撞神虫;孕妇不能在娘家生孩子;埋人时,孕妇不能进坟等。对孕妇的吃食也有禁忌:禁止吃兔肉,以免生个豁嘴;禁止吃姜,以防胎儿生个小六指来;忌吃葡萄,以免生萄萄胎;忌吃驴肉,免得延长怀孕期;忌吃狗肉,防止胎儿脸上有雀斑等。

  对孕妇禁忌的同时,还有许多鼓励和提倡之说。比如:让孕妇多吃桂圆,生的孩子眼睛又圆又大;多吃黑芝麻,未来的孩子一定是满头黑发;多吃核桃、葱,孩子就聪明,科学依据不一定很充分,但如桂圆、黑芝麻、核桃这些食物营养丰富,吃了对孕妇身体有益。

  某些时间,某些数字,往往成为人们崇拜或憎恶的对象。

  这是指三岁以下的儿童,说是“剃头死舅舅”。儿童剃头对舅舅有妨,没有道理,但正月不剃头也有些道理。因为这时天气很冷,头发长点对孩子头部有保护作用。

  这是指孝子而言。父母去世后一百天内,儿子不剃头,表示对父母的敬重和哀悼。这种风俗,现在尚有,但已大大减少。一百天,如果摊在冬季尚能忍受,反之碰到夏季,男子长发披肩,如何受得了。疼爱儿子的父母,地下有灵,也会催促儿子去理发的。

  七十三,八十四,闫王不叫自己去

  老人活到七十三或八十四,是一大关口,很难逾越,如果能闯过这个关口,就是大富大贵了。为什么呢?古人孔、孟二贤一个活到七十三岁,一个活到八十四岁,一般人活到这个年龄已是高寿了。

  另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坐”、“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宿”之说,意思为年纪大的人,忌留住宿,恐有不测。

  济源人出门多有看黄道吉日的习惯,有“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之说。民间还有“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的忌言,以为这个年龄是老年人的一个“坎儿”,有的地方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要由后辈给他包六十六个小饺子,如果能一次吃完,就预示着这个“坎儿”能平平安安的过去。还有的地方老人过六十六岁生日时,闺女要送一块肉来,可能也与“阎王吃肉”之说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无论属于信仰的还是属于感情道德的,对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吃饭时不论是在自己家里还是他人家里,抑或在公共场所、饭店,不仅忌讳用筷子敲碗,而且忌讳双手紧紧攥着饭碗,因为这些行为是讨饭人常用的举动;为他人盛饭,忌讳用筷子直插和交叉插在食物上,这样联想到供奉死人的做法。不能从窗口和门框向外或向内递食物,据说吃了这种食物有得噎食之嫌;“送客饺子迎客饭”,不能在客人进门第一顿饭吃饺子,否则意味着客人不受欢迎。给客人倒茶水时,壶嘴不要对着客人,因为壶嘴谐“虎嘴”音。递烟、酒、茶都要双手,忌单手;要主动给客人点烟,点烟时忌用一根火柴连点三支烟。酒以敬客多次为荣,忌自饮不敬客。客人食用时,饭菜不可随意移动位置。

  逢年过节忌说一切不吉利的话;孕妇、新娘忌上坟;房前屋后、坟地土忌人乱动;生孩子忌外人擅入家宅,戴孝帽禁入别家院落;还有“新娘走娘家忌其晚归”、“迎娶新娘忌遇送葬队伍”等。

  民间对于鸡、乌鸦、猫头鹰等禁忌,是远古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存。因此,在杀鸡时,若是回民,则被要求诵经宰杀;若是汉民,在磨刀霍霍对准鸡的那一刻,口中要念念有词:“鸡呀鸡呀别怪我,你是我家一道菜”,以此为借口以减轻宰杀生物带来的心理负担。还有其他如:母鸡打鸣,家里将会去人;公鸡打鸣过早,不祥;乌鸦叫,凶信到等,这些都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济源市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又处晋豫两省交接地带,方言状况复杂。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区,语言差别颇大,边远村镇受城外语言影响亦较明显,而市内各地又普遍存在语言文化的相互渗透现象,因此,要对语言区片作准确的划分是非常困难的,只能取其主流,以市城区为中心,把市区方言作为全市代表方言,与普通话作一比较。

  一、气象、地物类方言

  下潲雨:雨水因风而斜降。

  鹅毛大囫卵:大雪。

  冬凌:冰。 冷疙瘩:冰雹。

  水不池儿:雨后地面小水坑。

  小圪台儿:小台阶。

  多咱儿:什么时候。

  将才、将侬呢儿:刚才。

  五黄六月:农历五六月。

  一目楞儿:短时间睡眠。

  饭时:早上八九点钟。

  擦黑儿:傍晚。 一晃:下午、后晌的合音。

  灰灰明儿:天刚亮时。

  那番儿:那个时候。

  钩担:扁担两端带有连环、铁钩,多用来挑水。

  笼嘴:用竹或铁丝编成的牲口嘴罩子。

  牛鼻圈儿:穿在半鼻上的铁环或小木环。

  圪碴:垃圾。 嘚:赶牲口前进的吆喝声。

  吁:让牲口停止前进的信号音。

  窝迂:让牛、骡等役畜向右拐

  来来:让牛、骡等役畜向左拐

  四、动植物名称类方言

  老健:阉割过的公牛。

  泥牛:未脱壳的蝉。

  光光牛:蜗牛。 蜷蜷:蚯蚓。

  茭茭圪档:玉米杆子。

  叫叫板:皂角。 干草:谷子的杆儿。

  圪巴草:蔓长,有节有根的草。

  五、家居及衣帽类方言

  青堂瓦舍:旧时形容宅院和房子高大美观。

  主房:又叫上房,面对街门的主房。

  取灯:火柴。 铺盖:床上用品的统称。

  踏拉板:原指鞋底为木板的拖

  六、人的绰号类方言

  二杆子:做事蛮干的人。

  二百五:含义大致同二杆子,有不

  烧包:指人爱炫耀、张扬,显示自

  能豆儿:机灵而爱逞能的人。

  顺毛驴:听到恭维和表扬的话更加

  卖力的人。 老抠:吝啬的人。

  聋圪瘩:耳聋,聋子。

  不睁眉眼:喻人说话、做事不

  不照脸:行为乖张,不按规矩

  七、人体部位类方言

  嗓葫芦眼:嗓子眼。

  嗓葫芦系:食管。 圪老肢:腋窝。

  赤不天儿:光着脊背,膀子。

  忽浆打肚:稀里胡涂。

  马瓢:舀水的铁制工具。

  锅圪巴、锅圪渣:锅巴。

  赶会:赶庙会买东西或闲逛。

  滴留:提起来、挂起来。

  单反、当思儿:故意。

  不畜顾:不注意。 不涉意:没有注意到。

  娘耶:表示惊讶等的感叹词。

  不美气、不得劲:不舒服,引

  翻不贴儿:弄反了。

  利剥头:不内行或纯属外行。

  不结棵儿:不汲取教训。

  九、人的评价类方言

  滋腻:表示细腻滋润。

  搁对:将就、拼凑。亦指两个或多

  材坏:东西、人的品质恶劣。

  瞎巴:东西质量差,人品不好。

  促留:形容滑得很快。

  谷里拐弯:弯弯曲曲。

  圪趔:说话、办事感到别扭,不顺

  没一势儿:没本事,没能耐。

  白话篓:惯于撒谎的人。

  喳哇:逞能,爱出风头。

  拾翻:指摆弄,调整。

  彻没音:指说话没有根据,捕风捉影。 没巾:办了不光彩的事感到羞

  展直:指为人不贪便宜,也喻

  瞎扑轰:喻跟别人当帮闲,起

  撩叫:挑衅,滋事。

  毛毛都:最后一名。

  克烦:使人讨厌,不耐烦。

  磨牙:争辩,费口舌。

  聒吵:喧嚷,使人不能安静。

  日眼:说话及行为让人讨厌。

  拧制拐梆:说话办事胡搅蛮缠,

  有板眼:喻人会办事,有办法。

}

  正月初七为人节,这一天民间有吃七宝羹、戴人胜、赠花胜、出游、登高、捞鱼等风俗。在传说里人类的始祖女娲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年初七*俗和禁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大年初七是“人日”,人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人日还叫“人齐日”,民间有上土地庙送灯的*俗,人们将一盏油灯放在土地神像前,家里有几口人就点上几个灯捻儿,此时无子的人家要去偷灯,认为这样可以求到儿子。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根据气象判断吉凶,以卜人类的繁衍。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安,生丁繁衍;若阴晦则兆灾患。据《北齐书·魏收传》记载,南北朝时期,正月初七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安。

  二、大年初七禁忌有什么禁忌?

  正月里忌吵架、骂人。旧时民俗以为正月里吵架会败兴一年,骂人会带来凶祸。

  旧时,正月里忌请医生看病,认为此兆一年到头都要生病。

  3、忌迁居、忌糊窗槅

  正月忌迁居、忌糊窗槅,否则以为不吉利。

  4、忌更换、洗涤衣被

  旧说正月更换、洗涤衣被,不吉。

  有的地方*俗正月里忌遇殡葬事。遇之则以为不吉,主此年内有灾祸降临。但有的地方以遇殡事为吉利的,盖因“棺”与“官”谐音,“材”与“财”谐音,有“口彩”可讨,主“升官”“发财”。

  家有丧事,三年服丧期间,过年的一切行事都要取消。最忌讳的就是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不得已要来往时,不进屋内,而是站在门外说话。

大年初七*俗和禁忌扩展阅读

大年初七*俗和禁忌(扩展1)

——大年初七的风俗和禁忌是什么

大年初七的风俗和禁忌是什么

  在春节期间的每一天都是很特别的日子,大年初七也不例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年初七的风俗和禁忌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大年初七的传统风俗

  根据气象判断吉凶,以卜人类的繁衍。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安,生丁繁衍;若阴晦则兆灾患。据《北齐书·魏收传》记载,南北朝时期,正月初七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安。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

  在北方还流行一种活动:让小孩头顶八卦,测试能坚持多久,以训练其耐心,期盼吉祥。这也是一种祈求人丁兴旺的吉祥物。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人日这天另外一项比较普遍的*俗就是登高。人日登高与重阳登高的消极避祸的观念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

  大年初七的风俗禁忌

  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有的地方*俗正月里忌遇殡葬事。遇之则以为不吉,主此年内有灾祸降临。

  但有的地方以遇殡事为吉利的`,盖因“棺”与“官”谐音,“材”与“财”谐音,有“口彩”可讨,主“升官”“发财”。

  家有丧事,三年服丧期间,过年的一切行事都要取消。最忌讳的就是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不得已要来往时,不进屋内,而是站在门外说话。

  正月里忌吵架、骂人。旧时民俗以为正月里吵架会败兴一年,骂人会带来凶祸。

  旧时,正月里忌请医生看病,认为此兆一年到头都要生病。

  正月忌迁居、忌糊窗槅,否则以为不吉利。

  旧说正月更换、洗涤衣被,不吉。

  大年初八的风俗禁忌

  旧说正月更换、洗涤衣被,不吉。

  旧时正月里忌讳剃头。俗说剃头伤舅。据旧方志云,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得以更改。国民剃头,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传已久,遂误作“死舅”大年初八的*俗及禁忌大年初八的*俗及禁忌。

  在*传统*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应该重新打起精神,开始努力工作了。

  正月作为一年之始,在民间最受重视。汉族及其他一些民族都视整个正月为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所以正月期间的*俗、禁忌,也特别多哦。

大年初七*俗和禁忌(扩展2)

——大年初七*俗以及禁忌介绍

大年初七*俗以及禁忌介绍

  *农历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那么大年初七的禁忌是什么呢?正月初七人日不能做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年初七*俗以及禁忌介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大年初七吃面条

  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2、大年初七吃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3、大年初七吃饺子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

  4、大年初七吃七菜羹

  在*传统*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应该重新打起精神,开始努力工作了。古时逢人日,除了吃“七菜羹”,还有吃“及第粥”与“吃面线”等象征吉祥如意,步步高升的食物。“及第粥”的主要材料是猪润(猪肝)和猪肠,润者富润之意,而“肠”音与“长”同,也就是长生富贵之意。大家都希望人日,富润长寿。在*有些地区还有人日“补天穿”的*俗,说是人日多阴,好像天穿了洞,要帮它补一补,以免大雨成灾。于是以年糕祭神,叫做补天。

  大年初七的`*俗有哪些

  1、大年初七*俗一:戴人胜

  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2、大年初七*俗二:赠花胜

  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3、大年初七*俗三: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4、大年初七*俗四:称体重

  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5、大年初七*俗五: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大年初七有什么禁忌

  1、大年初七忌遇殡葬

  有的地方*俗正月里忌遇殡葬事。遇之则以为不吉,主此年内有灾祸降临。但有的地方以遇殡事为吉利的,盖因“棺”与“官”谐音,“材”与“财”谐音,有“口彩”可讨,主“升官”“发财”。

  2、大年初七忌丧家拜年

  家有丧事,三年服丧期间,过年的一切行事都要取消。最忌讳的就是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不得已要来往时,不进屋内,而是站在门外说话。

  3、大年初七忌吵架、骂人

  正月里忌吵架、骂人。旧时民俗以为正月里吵架会败兴一年,骂人会带来凶祸。

  4、大年初七忌请医生

  旧时,正月里忌请医生看病,认为此兆一年到头都要生病。

  5、大年初七忌迁居

  正月忌迁居、忌糊窗槅,否则以为不吉利。

  6、大年初七忌洗涤衣被

  大年初七这天禁忌更换、洗涤衣被,旧说正月更换、洗涤衣被,不吉。

  7、大年初七忌出远门

  大年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是火的生日。更重要的是七煞日,诸事不宜,尤其是出远门。传说里若这日天晴,代表人身安适;若阴雨,则疾病瘟疫生。又称“七煞日”,许多事情都不宜在这天进行,尤其应避免外出远行。

大年初七*俗和禁忌(扩展3)

——大年初四*俗和禁忌

  新年就要来临,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提供的大年初四*俗和禁忌,快来阅读看看吧。

  大年初四*俗和禁忌

  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间的日子。

  初四占羊,“三羊(阳)开泰”本应吉祥,可是偏偏有人编了一个“红羊劫”的浑话来骗人,让大家不要出门。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这些说法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老北京有初四忌门的*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京民俗特色。

  忌出远门,这一天是民间*俗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守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老北京有初四忌门的*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民俗特色。

  剃头匠从三十早起就干活,无论剃头打辫子,还是洗、剪男头,一直干一夜,直到初一早晨。那时剃头师傅多是宝坻人,天一亮就卷包儿回老家了,再剃头,找不到师傅了。这是督促人们,在新年前做好一切清洁卫生工作。

  忌打碎器物 *时打碎器物就犯忌,新年里打碎器物就更是不好的兆头。旧时民俗认为正月打碎器物,新的一年内会有不好的运势。所以打碎器物时要赶紧说一声“岁(碎)岁(碎)*安”或者“越打越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等,以作禳解。

大年初七*俗和禁忌(扩展4)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很多民族的禁忌*俗逐渐消逝。苗族的也不例外。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感觉到民族禁忌*俗的存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苗族的*俗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就餐时,鸡头要敬给老年人,鸡肝、鸡杂要敬给老年妇女,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鸡腿则要留给小孩。不准小孩吃鸡血,认为如果吃了长大后办事说话、讲理会脸红。

  2、忌在屋里煮蛇肉和吃蛇肉。

  3、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不能斗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4、春节初一,不动刀,不挑水,不扫地,不敲板壁,不赤足须穿鞋,不食粑粑,洗脸水不得倒于屋外,妇女不能去别人家里。

  5、春节初一至初三不可在寨内晾晒衣物,认为这样做了,当年会打凶雷,刮大风吹房屋。妇女不能在家中拿针线,可在外用。妇女在外用针线即有人所说的“坐年”(汉语音译意)。

  6、最忌讳的称呼是“苗子”。

  7、同姓不通婚。同宗共祖严禁通婚。

  8、*时家里来客,吃饭时男主人陪男客,女客则由女主人陪,违反被视为不礼貌。

  9、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若客人不胜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

  10、年少者不能在年长者面前跷二郎腿,尤其是不能在老人面前跷二郎腿。

  11、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12、在一家几代同堂之时,青年男女不应有过分亲昵举动。

  13、产妇不宜外出串门。家有产妇,便在门前插一个“草标”,暗示外人不可进屋,亲戚尚可。

  14、戴孝的人不能进入苗族家中。

  15、人居住的房屋若建台阶,数目须为单数。牲畜圈若建台阶,数目须为双数。

  16、若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能建屋。

  17、入葬后一个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18、守孝一百天。

  19、三年内不得办婚事或喜事,不能建屋。

  20、“草标”是苗族生产活动中一项重要的、用来对人和鬼神的物示语言标志。六畜产幼畜后,门前悬挂“草标”,外人不可入宅。

  21、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22、任何人都不能在屋子内吹口哨,也不能在夜间吹口哨。

  23、险恶环境中忌嘻笑,忌刀口朝上,忌用凶器指人。

  24、苗族崇拜“牛皮鼓”,视“牛皮鼓”为能通神灵之物,凡丧葬祭祀活动都要敲“牛皮鼓”,*时则要挂放在“养鼓”人家特定的地方禁止随意搬动,更禁止随意敲响“牛皮鼓”。

  25、苗族人家神龛,外人不得触摸,忌讳靠墙坐在神龛下,更不能横睡在神龛下,因为只有死人才横放在神龛下。

  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品较多的民族之一,其分布很广,主要居住在我国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还有少数在湖北、海南岛散居。

  苗族人民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与经济种植业。

  苗族人民崇拜多种鬼神以及自然崇拜和祖先崇  由于居住地区辽阔,各地苗族的节日也不完全相同,有苗年、踩鼓、跳芦笙、花山节、吃新节、龙船节等等,节日的规模与形式也不尽相同。如果把苗族各地全年大大小小的节日都算起来,恐怕要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之多。

  节日为苗族青年提供了谈情说爱的好机会,许多青年就是通过节日中的对歌、对芦笙传达爱情,结成美满婚姻的。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还有父子连名的*惯。

  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相当发达。另外,苗族还是一个喜歌善舞的民族,苗族的山歌与芦笙舞都很受群众的喜爱与欢迎。

  苗族人民的主要食品为大米、玉米、红薯、燕麦等杂粮,并喜食酸辣口味的菜肴。

  苗族居住的地区盛产木材,因而房屋大多为木结构建筑,房屋的形式各地不同。最著名的要数山区的“吊脚楼”,既科学、舒适又美观,形成我国独特的建筑形式之一。

  苗族的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灿烂多彩的服饰之一。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有一种标志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基本特点为“男子服装或短衣长裤,或大襟长衫;女装一般为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服饰配件多,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苗族服饰一般都有盛装、常装、性别、年龄等之别。又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生活*惯、支系差异等不同,各地的苗族服饰有很大的区别,省与省、县与县、甚至寨与寨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可以说苗族服饰有百余种之多。

  苗族在我国分布地区很广,他们的年节,称“冷酿廖”。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在秋叫后。按当地的传统*俗,选择在农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份。

  贵州省的苗族,在节日期间有舞狮子的活动。在锣鼓声中,一个手拿绣球的武士引出了一头纹彩斑斓的“雄狮”,后过跟着一个笑**的“大头佛”。“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苗族舞狮子最精彩的又要数爬桌子表演:声地中央直叠起十二张高饭桌,总高度在十米以上。

  狮子在武士的逗引下,从下面的一张桌子钻过去,再翻上一张张桌子......一直爬到最高点,武士一个斤头翻落到地,狮子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踩着翻黑心放在最上面那张桌子的四条脚,表演转身,绕圈、前伸、后顾、站立、朝拜等动作,最后还要从最高处轻盈地跳下来。

  湘西苗族姑娘初次外出结交男朋友苗语称“讲链讲规”或“溜比溜苟”,直接翻译就是“放鹰放鹞”和“采果摘籽”。小伙子结交姑娘叫“帮链帮规”或“溜背溜喜”,直接翻译就是“打鹰打鹞”和“攀花摘卉”。

  湘西苗族青年幽会也有暗号和密码,这就是“草标”。双方只要看到草标,就知道各自的行踪。初相会时,女方如先到达约会地点,必先在约会地点的路口留下一个草标。这个草标的含义只有赴约会的情人知道,有如密码一般的神奇功力。不过,也有一般人都能看懂的草标。一把草上结个疙瘩,疙瘩结在草尖上,草根朝幽会的方向,则暗示一方先到,示意对方快来。后者看到这个草标,必须留下一个草标,疙瘩结在草的中部。这后面一个草标暗示过路者,山中有情人幽会,请走大路。行人见了这样的草标,一般都会避开,以免撞见别人的幽会。

  居住在云南南部的苗族,青年男女中有一种打毽活动,十分有趣。毽子就是*民间都用来踢的那种,打毽的板和乒乓球拍差不多。男女青年在打毽活动中,输的一方要让赢的一方“揉耳朵”,不许反抗,但可以跑。如果输赢双方的男女没有情意,纯属比赛,那赢者会使劲揉对方的耳朵,直到对方耳朵发烫为止。如果对打的男女相互有爱慕之意,输者会主动让赢者揉耳朵,而赢者是不会使劲揉的,而是红着脸轻轻摸一下对方的耳朵。也有一输就跑,赢者假装追赶,两人一直跑到无人的场所,倾诉衷肠。

  在传统的踩花山节期间,云南金*苗族青年到了花山场上,好心的主人早已为青年们准备好了几套“土电话”,它是用竹筒蒙上油纸、将线从中穿过而成的。男女在“土电话”上,用对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询问对方的情况。唱到兴起,小伙子会将“话筒”交给一边的伙伴应付,自己跑去偷看姑娘的模样。如果相互不中意,对歌到此为止。如果双方都满意,继续对唱,约定下一次见面的地点。

  广西融水一带的苗族青年,盛行“种花生”这个交往活动。走寨时,小伙子们向姑娘发出邀请,确定时间地点之后,姑娘们就会按照时间来到小伙子的村寨,他们带着农具和肥料,上山种花生,期间男女青年谈笑风声,边劳动边对唱山歌,互相接触试探。花生种子播下后,等苗长高时,双方又要组织一次施肥除草活动,其实是为了创造一次见面机会,这时大家开始物色对象谈恋爱。第三次是秋收花生时,大家相邀收花生并聚餐,相好的在一起讲悄悄话,还没有对象的赶紧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

  苗族的婚姻一般分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包办婚姻为父母媒妁说合,媒人往往是由与对方认识或是对方亲戚的人担任。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况,征求女儿的意见后,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男家客人离去时,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婚期大多是由男家择定后委媒人于事前几个月通知女家。婚期临*,女方全村或全姓的姑娘们,大家共同聚餐,以示送别新娘,称为“朋友饭”。出嫁当天,女家需派出三种送亲人:一是新娘的朋友,为13—16岁的未婚姑娘,需盛装同新娘前往;二是新娘的亲兄弟和家族中的中、青年男子9—15人,与新娘同去同返;三是有3—4个15岁左右的男子,护送新娘到男方村寨附*。新娘到婆家短住几天就转回娘家,直到来年二月才到夫家,反复两三年后,才举行“煮饭”仪式。从今以后,她就不能再接触娘家的锅灶了,再也不能住到娘家了。

  苗族的自由恋爱十分普遍,在自由恋爱过程中,双方相亲相爱,定下婚约,到了结婚这一天,却由父母来决定。

  在苗族婚礼中还有高唱酒歌的*俗。婚事喜庆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苗族在婚事礼仪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地唱。在婚礼中,男女双方都得选派唱酒歌的歌手,选上的歌手称歌郎。每套酒歌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拦路歌(也称拦门歌),当男方歌郎来到女方山寨时,女方聚众歌郎在山寨的路口迎唱的歌,即叫拦路歌。男方要巧妙地和女方的歌郎对歌,—一解答了对方请问的内容,才被放行进山寨。第二部分叫“十切”,即男女双方歌郎各唱十段歌,内容反映出双方所在村寨的风土人情。第三部分叫“公爷进地”,主要唱出男女双方祖先的渊源所在和迁陡历程。第四部分叫“结亲路”,唱出男女双方古老婚姻礼仪的形成及其形态。第五部分叫“三代根基”,即男女双方歌郎叙唱新婚夫妇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三代的基本情况,以加深两个姻亲家族的相互了解。第六部分叫“凤亲”,歌郎用歌声介绍男女双方结婚前的恋爱经历,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识的,类似代新郎汇报恋爱经过。第七部分叫“过定”,代表男女双方长辈对新婚夫妇唱出期望和祝福。第八部分叫“谢主家”,由男方歌郎代表男方向女方亲家致谢。第九部分叫“龙船歌”,是整套酒歌的高潮,双方歌郎要用对唱的形式比输赢,并边对唱边由双方歌郎扯腊鸭,唱赢者即得腊鸭。

  酒歌唱毕双方酒郎退出歌堂,新婚夫妇入洞房成亲。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湘西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在威宁彝族*自治县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传着一种传统的恋爱方式——踩月亮。这里的踩月亮与黔东南的“游方”大同小异。

  踩月亮就是每当清风明月时,小伙子们拿着芦笙或木叶便走出家门,三三两两地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趁着皎洁的月光,吹起动听的芦笙、木叶。优美动听的乐曲呼唤着寨内的姑娘出来赏月,颇有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味道。小伙子的芦笙或木叶吹 过三遍之后,仍不见姑娘的面,就说明姑娘已有对象或不喜欢这位小伙子,小伙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则被认为不礼貌。

  乐曲如呼唤来的姑娘,二人可通过对歌交谈。次数多了,就产生了感情。感情通过对歌来诉说,爱慕之情通过歌来倾吐。等到二人情意相通时,也就是有了感情基础,可互赠礼物表示定情。一般地说,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物是木梳、口弦或银器之类,姑娘回赠的是自己亲手织绣的花布带等。

  这种恋爱方式是在月光下进行的哦,故叫踩月亮。

  每年苗族端午节,其他村寨的亲朋好友都要到先过端午节的苗族村寨走寨串门吃粽粑、喝米酒,共同祭祀屈原。不论来多少客人,主人家都会陪坐到天亮。

  第二天客人要回家时,主人家还要给每个客人送上一挂粽粑并亲自送出寨门口。此*俗一直沿袭至今。

  苗家过端午节要吃端午饭。端午饭要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泥蛋和雄黄酒。因此,端午饭必备的主菜有:一大盆黄鳝汤,一碗咸鸭蛋,一碗红烧黄鱼,一碗苗家腌黄瓜,一碗雄黄酒。当然,粽子是餐桌上的必备品。

  开*前,长辈先从酒碗里倒雄黄酒出来,然后挨着给每个小孩的脸上、额上、脖子涂抹。开*时,由最年长者端起雄黄酒喝第一口,然后再往下传,餐桌上的男女老少都必须喝上一口。

  苗族称端午节为粽粑节。苗家的粽子很有特色,馅也很丰富,豆沙粽、鲜肉粽、腊肉粽、绿豆粽、赤豆粽等等。最令人称道的是苗家“五色粽”,他们用五种植物的叶液将粽馅染成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然后用芭蕉叶包裹成圆柱形煮熟。

  一般都是在端午节前5-10天就把粽子裹好了、煮熟了。以前苗家还要把煮好的粽子挂在堂屋里,一是敬祖先,二是表示生活美满。

  苗家的粽文化很丰富,端午节前后还要围绕粽子开展系列活动,其中最有趣味的是“双人咬粽子”。

  在欢快的木鼓声中,姑娘小伙两人一组,比赛分为绑腿走路、包粽子、双人板鞋竞走、咬粽子、一人离地返回等步骤,最先返回出发点的一组为胜。

  抢鸭子比赛也是苗家村寨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它源于纪念古代苗族英雄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传说,沿袭至今,并以鸭为吉祥物,在龙舟赛上将一大群活鸭子同时放人赛龙舟的水面上,任由人们去抢捉,谁逮着归谁,抢到鸭子视为大吉。

  比赛规则是,先把鸭子放入河中,比赛口令一发出,等在河边的男女便开始抢抓鸭子。鸭子被人赶着在河里乱窜,抢鸭人沿着河边追赶,谁抢抓到,鸭子便归谁。

  每年端午节起至农历五月尾是贵州苗族龙舟节。云贵一带,在气候上雨旱季十分分明,在旱季里,雨水尤为珍贵。因此,苗人划龙舟多与天气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祈福和庆祝性质较强,龙舟比赛通常都会有驱旱求雨、庆祝插秧成功、预祝五谷丰登等实际意义。

  贵州苗族所划的龙舟形状也江浙大异其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母子船”,每艘龙舟以一条完整杉木或大梧桐挖空成槽形,一大二小的龙舟并排成一组,大者为母船,小者为子船,三舟竞技,很是有趣。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风俗*惯仍然保持不变。

  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湘西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过苗年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

  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的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一群从森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后来,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诱入波涛汹涌的东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吉祥的狮群重新引回苗山,荡*了作恶的妖魔鬼怪。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

  神话是生活折射。原始荒蛮的阳光穿越历史的云层,照射当今。“百狮会”的其实是苗族远古的大迁徒。《迁徒谣》唱道:“我们的祖先在东海,翻过九十九道溪,浩浩荡荡走过……”那些妖魔鬼怪指的是一路遇的自然灾害。

  百狮会举办的时间多在春节正月初三后,百狮狂舞,挨家挨户给苗家拜年。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苗族过年*俗最基本,是必需做事。

  二十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慢慢撤。

  这个顺口溜反映了苗族过年*俗一些准备过程,同时,它还传递着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苗族过年*俗最基本,是必需做事。二是苗族历史上很贫困,做了一年准备,只有在三十夜这天才好好消费、享受。当然,这是以前生活场景,现在生活改变了,几乎天天都是过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苗族同胞过年,没有统一日期,一般是在农历十月“卯”(兔)日。有时几个村寨联合过,有时排好次序轮过,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节前,家家准备酒、肉、鱼和其它食品,人人都要准备新衣服。

  苗族过年,各种活动极为丰富。主要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等。第一天就把牛喂饱,装饰好,牵到斗牛场。各村寨都有传统斗牛场,四周山坡是天然看台。斗牛时,满怀兴趣观看人常常有五六千。

  苗年是苗族自己年纪,各地方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在十月,有在冬月或腊月。*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过年*俗*惯仍然保持不变。过年是最大节日,要准备丰富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冬天 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苗族过年*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苗族过年*俗最有趣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文化底蕴。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一群从森林奔出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后来,狡猾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诱入波涛汹涌东海。勇敢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绣球,把吉祥狮群重新引回苗山,荡*了作恶妖魔鬼怪。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

  抢年是苗族过年*俗十分重要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初一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放鞭炮抢年*俗在城乡很普遍。

  苗族过年*俗最有趣还有“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幺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谁个村寨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时间长,谁个村寨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凡读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人,无不深深地被其中这样一段描述所吸引:“见鱼人,便邀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由于这种特殊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渔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数日”而后才“辞去”。欲遂当年渔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黔东南苗族地区一样*常举行跳芦笙、踩鼓、斗牛、赛马等活动;黔西北地区苗族一样*常举行“踩花山”活动;贵阳、惠水一带苗族举行“跳场”活动。

  花垣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

  赶年场(调节)农历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约定地点、日期赶场。是日,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聚会,各地艺人歌手、狮子龙灯云集,年场内人流如潮,异常热闹,人们可尽情地坐秋千,观看狮子、龙灯、武术、杂耍、刀梯、听歌手对歌,青年人趁机物**侣。

  樱桃会县内排碧、排料、董马库一带,多产樱桃树。每年农历三月樱桃成熟时节,当地苗族青年男女,邀约聚会樱桃林中,对唱苗歌,进行社交活动,时间半月左右。这种活动苗语中意为摘樱桃。

  赶秋赶秋是花垣苗族比较隆重的节庆。苗语叫赶秋场。每年立秋这一天逢哪一个地方赶场,那个地方就是这一年的秋场,苗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涌来,这便叫赶伙。此时,还是庄稼成熟、丰收在望时节,故有*年之意。年长者,亲情逸致,意气风发,年轻者,三、五成群,寻情会友。其他人则利用赶秋这一天,做生意买卖,渴望生意兴隆。所以,这一天的秋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赶秋场除了舞狮、打猴儿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数打八人秋。这种秋千,外形纺车一样,高约8米,可以转动,8人秋,汉族人称为八人秋,一个秋可坐单人也可坐双人。八人秋用人力转动,当快速转动停下来谁在晨高处,谁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摇秋的人就不放他下来。

  至1999年,已成功组织了7届赴秋节,每届观众均达数万人之多。

大年初七*俗和禁忌(扩展5)

  *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大年初七十大风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根据气象判断吉凶,以卜人类的繁衍。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安,生丁繁衍;若阴晦则兆灾患。据《北齐书·魏收传》记载,南北朝时期,正月初七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安。

  2、家长不能教训孩子

  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这一天,当年满16岁以上的青年均可自由上街玩耍,在北京街头出现“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的亮丽景观。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

  在北方还流行一种活动:让小孩头顶八卦,测试能坚持多久,以训练其耐心,期盼吉祥。这也是一种祈求人丁兴旺的吉祥物。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人日这天另外一项比较普遍的*俗就是登高。人日登高与重阳登高的消极避祸的.观念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

  人日还叫“人齐日”,民间有上土地庙送灯的*俗,人们将一盏油灯放在土地神像前,家里有几口人就点上几个灯捻儿,此时无子的人家要去偷灯,认为这样可以求到儿子。

  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小结:大年初七的时候一般家庭都是不会去训斥孩子,因为在这一天是不允许大骂孩子的。在这一天北方会相对比较流行吃饺子,而在南方则会流行吃面或者是吃煎饼之类的食物。

大年初七*俗和禁忌(扩展6)

——大年三十和初一的禁忌

  过春节都讲究说吉利话,做喜庆事,所以有很多禁忌需要知道。那么大年三十和初一的禁忌有哪些?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解吧!

  大年三十,也称为“除夕”。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是指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大年三十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如果个别茶果吃完,要说“吃兴”或“太多”,而不是直接说“没有”……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大年初一,各家各户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如果在这一天吵吵闹闹,那就会显得特别刺耳,让大家议论纷纷,被传为笑柄。初一切记不要吵架,有什么问题可以慢慢协商,理智来解决。

  小孩子有时候不懂事,会闯一些小祸,办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大年初一出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吵小孩子啊,不然会搞得他一个春节都过得不愉快,你自己心里也一个春节难受,小孩子也有自尊心,要以教育为主。

  3、不要说不吉利的话。

  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因此,新年的第一天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要多说写吉利的话,如“恭喜发财”、“财源广进”“金榜题名”等。

  大年初一,全家人团圆在一起,不免要喝酒助兴,但千万禁忌喝醉啊。喝醉后胡言乱语、酒后失态,还有可能酒后呕吐,把屋里弄脏,给新年的气氛带来不好的印象。加之,春节亲戚来往多,被别人知道影响不好啊。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购置足够用的生活用品,柴米有酱醋茶,足够用一阵子。因此大年初一尽量不要买东西,因为买东西就得把钱给别人,有破财的嫌疑,还是不要买东西为好。

  6、不要起得太晚。

  大年初一早上,既要早点起床点鞭炮,迎福气,还得出门给长辈拜年,因此切记不要起得太晚。起得太晚,你就错过一年一度给老人拜年的机会,是很失礼的。

  7、不要乱吃东西。

  大年初一时,不要乱吃东西。切记早餐不要吃稀饭,因为在过去只有穷人才吃稀饭,所以初一的早餐一定吃饺子,表示整个一年都富有 。初一最好也不要吃药,含有吃药一吃整一年,并且什么病也治不好的意思,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就连补药也不要吃。

  小结: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是不可以吵架的,在大年初一的时候禁忌吵架,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不能喝醉,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也不能买东西,不能起太晚,不能乱吃东西。

大年初七*俗和禁忌(扩展7)

——大年初四的*俗与禁忌

  相传,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有哪些风俗与禁忌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年初四的*俗与禁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间的日子。

  忌出远门,这一天是民间*俗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守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老北京有初四忌门的*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民俗特色。

  剃头匠从三十早起就干活,无论剃头打辫子,还是洗、剪男头,一直干一夜,直到初一早晨。那时剃头师傅多是宝坻人,天一亮就卷包儿回老家了,再剃头,找不到师傅了。这是督促人们,在新年前做好一切清洁卫生工作。

  忌打碎器物 *时打碎器物就犯忌,新年里打碎器物就更是不好的兆头。旧时民俗认为正月打碎器物,新的一年内会有不好的运势。所以打碎器物时要赶紧说一声“岁(碎)岁(碎)*安”或者“越打越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等,以作禳解。

  家有丧事,三年服丧期间,过年的一切行事都要取消。最忌讳的就是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不得已要来往时,不进屋内,而是站在门外说话。

  正月里忌吵架、骂人。旧时民俗以为正月里吵架会败兴一年,骂人会带来凶祸。

大年初七*俗和禁忌(扩展8)

——大年初八的风俗和禁忌有哪些

大年初八的风俗和禁忌有哪些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存在着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那么人们在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之中也需要遵守这些风俗文化,否则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喜欢看见的。那么在大年初八有哪些不适合做的事情和适合做的事情呢?

  民间传说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谷日”的*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鸟是吃谷的,会抢夺人的收成,所以这一天要放生(主要是鸟和鱼),表达好生之德,同时也贿赂一下鸟类,让它们嘴下留情。选择放生,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初八是顺星之日,可以让星宿看到自己的善行。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正月初八在传统中又被称为“顺星节”,而“顺星节”的一大*俗就是吃元宵。古话常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用天上的星星对应地上的人口,天上的星星很多,寓意地上人丁兴旺。在初八这一天吃元宵,就是为了求得星神的庇佑,对星神表示特别的感恩。此外,初八之后,从正月十三开始吃元宵,这元宵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十七。

  民间取八字的读音,将正月初八日演变成了敬八仙节。八仙即民间传说中的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因其不畏强权,藐视富贵,经常深入民间,解危济困,深受劳动人民喜欢。这一天,民间*惯备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

  正月初八是“蚕过年”的日子。民间*俗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别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等人和动物的“年”,这些都和农事有关,人们希望六畜兴旺,人丁*安,蚕事顺遂。同时,在民间还有一个传统禁忌,正月初八蚕过年时妇女不能用针线。

  古代很少有男女在正月结婚的,古代有‘抬头红’一说,即男女正月结婚,乃月太岁压头,不利儿孙,因此正月很少有新人结婚。

  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也可用红纸包上碎片,新年后丢入河中,口吟“撞破瓷,钱银一大堆”。

  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这叫做“聚财”。除夕夜大小水缸也不能空,装满之后,乡下还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

  有的地方*俗正月里忌遇殡葬事。遇之则以为不吉,主此年内有灾祸降临。

  但有的地方以遇殡事为吉利的,盖因“棺”与“官”谐音,“材”与“财”谐音,有“口彩”可讨,主“升官”“发财”。

  家有丧事,三年服丧期间,过年的一切行事都要取消。最忌讳的就是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不得已要来往时,不进屋内,而是站在门外说话。

  正月里忌吵架、骂人。旧时民俗以为正月里吵架会败兴一年,骂人会带来凶祸。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啃秋,又称咬秋,汉族岁时风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山东、四川等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秋忙会是立秋*俗之一,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秋社也是立秋*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正月初八这一天,在春节来讲主要是“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瞪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署笋饵所希至。”正月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世上万物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民间还把正月初八这一天看作群星聚会的日子,称为“顺星节”。顺星,也叫祭星。传说天上的每颗星都是一位神仙,大诗人苏轼在《夜行观星》中说“世俗强指摘,一一立名字”,将每颗星星称为“星君”并给予名号。

大年初七*俗和禁忌(扩展9)

——大年初七有什么*俗

  大年初七是指农历一月七日,这一天我们叫它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人庆节、人期日等,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年初七有什么*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农历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在古代*神话传说中,自*开天以来女娲初创世,她第一天造出了鸡,第二天造出了狗,第三天造出了猪,第四天造出了羊,第五天造出了牛,第六天造出了马,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人和动物都有各自的生日。鸡的生日是正月初一,狗的生日是正月初二,羊的生日是正月初三,猪的生日是正月初四,牛的生日是正月初五,马的生日是正月初六,人的生日是正月初七,谷的生日是正月初八。也就是说正月初七这一天是女娲造人的一天,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所以叫人日节。

  人日节是*历史传统节日,每年“人日节”这天,人们都希望天气晴好阳光普照,这样,就代表新的一年里*安顺利。如果是阴雨天气,便代表这一年运气不好,相传古代的裁缝店和棺材店在这一天争风。人们也会在这天举行祈祷活动,祈求一年康顺。

  “人日节”是*民俗,在这一天北方吃面条,取健康长寿之意;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汉族人民在这一天带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1、大年初七是春节期间

  北方人初七吃饺子,我国北方人春节第一餐吃饺子,饺子颇似元宝,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各地饺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饺,东北的老边饺子,江南的水煎饺,玉润玲珑,馅鲜味美。

  2、重庆人初七吃扣肉

  重庆人过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3、广东初七春节赠橘子的*俗

  在广东的海丰,小辈给长辈拜年时要以叩头作揖贺年,而长辈就用红纸包着钱或拿柑橘赏给小辈。与*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是向长辈致敬,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

  春节助消化的饮食有哪些

  萝卜洋葱:蔬菜中的膳食纤维有促进胃肠蠕动、解除油腻作用,特别是萝卜、洋葱效果好,有较强的解油腻、助消化的功效。吃生萝卜,对胃部胀满有缓解作用。洋葱几乎不含脂肪,有*肝、润肠的功能,能减少油腻感和抑制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胆固醇升高。

  苹果帮助排除脂肪:苹果是很不错的水果之一,而且热量很低。由于苹果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果胶,而果胶基本不含热量,只是从人体经过,但它每次经过人体时,总会随手带走点什么,比如脂肪、油脂……在帮助刮油,减轻体重的同时,还会令皮肤更加光亮润泽。

  喝粥可减少摄入脂肪:如果你担心自己又不小心吃进去了很多东西,那么建议你准备一些粥,在饭前先喝一点,这样就可以让你没有太多的空间去吃过多的大鱼大肉了。同时还可以避免先吃大鱼大肉所造成的蛋白质当做能量被浪费掉,还会增加了很多膳食纤维帮助促进肠蠕动,帮助增加饱腹感。

  春节养生注意事项有哪些

  注意养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畅达疏泄而恶抑郁。所以,养肝首要一条是调理情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

  顺应气候,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要保暖防寒,不使阳气受遏。“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

  宜甘减酸,《千金方》载,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而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应多吃一些性味甘*,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丁日丁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