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核心是谁的东西是别人所没有的?

陈:从老子的角度,你刚才的解释是很好的。到庄子,隐士的性格就比较突出了,就比较有出世的色彩了。这是不是跟老子有些区别? 

牟:有。庄子,从出世和入世的角度讲是比较消极的。但也有人认为从庄子开始建立了形而上学,因为他强调人的精神境界,这一点他讲得比较多。因此庄子的人生慢慢地转向了艺术,我觉得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把哲学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庄子是一个高峰。在中国美学方面的发展上,道家的贡献要比儒家大。《红楼梦》里面有一段,我看到作者在表达他的美学传统的时候,是从楚辞到庄子,到玄学,这是道家的传统。 

如果没有道家将会怎样? 

主持人:如果没有道光有儒,那么社会生活空间会很窄,人会活得很累,这里我想问怎么个累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刚才我们讲无为的好处,讲与民休息的好处,到了今天还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很多经济学家很关注老子的智慧。其实儒家有时候也看到这个问题。无为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如果能做到,孔子也是赞成的,他讲“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但是儒家为什么不强调这个问题呢,主要是由于儒家是现实主义的态度。它总是觉得,“无为而治”并不容易达到。面对现实,儒家走的不是超脱的路子,而是从现实入手,从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实际途径。对于现实世界,孔子始终不满,所以总是讲有为,讲入世,现实感很强。他更关心经世济民。这样的儒家就比较少地考虑另外的问题,正如你刚才所言,也许就比较累。这是事实。对此,道家的思想就是一种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 

牟:那我给你“补充”一点。(笑)儒家忧国忧民,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过于关心,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孔子不一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是受到道家影响,无可无不可,所以孟子称他为“圣之时者也”。如果我做不了这个事情还有别的事情可做,我有个人的业余生活,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啊。所以我觉得,道家挺好。 

当代就体系上说,还没有新道家,没有形成新的学派。但从个人而言,从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上来讲,我认为不同程度上普遍的都是儒道互补。也有的不是。有两个人,一个是梁漱溟的父亲梁巨川,一个是王国维。我认为这两个人缺少道家的修养。(笑)大部分人在逆境中还在苦苦地寻求,他们不是采取简单的自我毁灭的方式,而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比如冯先生,他从来都是积极的。这是儒家,这是冯先生的一个特点。到了后来,像冯先生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你看,汤用彤先生基本上不写东西了,贺麟先生专门翻译黑格尔去了,可他原本是个哲学家。但是冯先生还要写,要不断地研究和揭示儒家。可另一方面,冯先生是受批判最多的人。但冯先生却非常从容,泰然自若。根本不记恨批斗他的人,不断地根据情况调整自己,所以我觉得他是儒道互补。张岱年先生表现出来的气象也是儒道互补。一方面他很积极,对国家和民族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中华精神他概括得最精僻,影响很大。但是当他身处逆境的时候,他默默地调整自己,还要作事情。这种调节精神,是道家的精神。 

主持人:您刚才所说给我感觉是,儒家本身的价值观和学术逻辑无法产生这种超越的东西,只能吸收道家。 

陈:从历史上讲,早期儒家,是比较强调现实入世的方面。经过儒释道互相的对立融合,宋元明清道学里面其实已经容纳了很多超越的东西。我们清晰地刻画出的儒道区别,其实是理想型的对比,但是在宋以后的发展里,儒中有道,道中有儒,他们不一定都融成一个了,但是确实有融合的部分。最明显的就是道学,道学从佛家、道家、道教都吸收了很多东西,变成了新儒家,为什么是新儒家呢?新儒家的新字是说,不仅是理论思维上吸收佛道提高了,另外在人生的境界和气象上也都对佛道有所吸收。所以中国的文化各家各派都不是孤立发展的。比如中国佛教,它之所以有中国性,那是因为它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特别是心性的境界方面,吸收了道家的境界。禅宗对人文日用的关注则受到了儒家的影响。 

牟:儒家从孔子起就已经开始吸收老子的思想,只是不如后来吸收得多。陈:不一定是吸收,孔子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如无为而治等后来为道家所倡导的思想。孔子是比较浑全的体系,他不像后来的一些儒者只是发挥了某个方面。 

牟:他们讲偏了。 

陈:对。你比如孟子讲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但孔子的仁学境界则比较浑全,可以说也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因素。 

主持人:最后请二位分别站在儒道的立场上评价一下对方。 

陈:牟先生对道家、道教都很有研究,并且有个整体的框架,但他骨子里是个儒家。(笑) 

牟:我自己觉得是儒道互补。(笑) 

陈:亦儒亦道。 

牟:在我看来,陈来先生也是儒道互补。(笑)

}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给社群运营新手从业者的一封信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橙子。首先我要欢迎大家加入社群运营大军中。如果你是社群运营新手刚刚入行,我劝你一定要认真读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可以带你少走很多弯路(这本书更多的是为新手入门的社群运营写的,所以会比较浅显)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做个自我介绍,让你们先认识我。我从2015年就开始做社群了,截止到现在已经有7年的社群运营经验了。2015年,那个时候的社群其实一点都不成熟,15年最火的是社区,比如说天涯,豆瓣、贴吧。2015年,大部分的企业做社群没有想过可以通过社群来做成交,社群只是作为一个宣传的渠道。

社群运营真正火爆的起始元年,我觉得是2016年。从2016年开始,各大企业、各大品牌都在尝试用社群运营来圈流量做转化。而社群运营逐渐成熟是在2017年到2018年,也是在这个时间,我利用两个月的时间从零搭建了5万人的社群,转化了120万的流水。可能大家觉得120万不是一个大数目,但是你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我的客户群体是三四线城市家长,这个群体的消费水平其实是不高的。第2个因素是我的产品客单价很低,20块钱7节课。这样一算,其实社群转化还是很不错的。

再到后来我换了一家公司,在这家公司操盘了60万体量的社群,社群主要负责转化的产品是暑期0元班,在2020年暑假的时候,几十个校区的社群的平均转化率在20%~25%左右,其中最高的一个城市的社群转化率达到了40%。

再到后来我操盘了一场非常牛的裂变活动。这场裂变活动起始粉丝只有600左右,但是短短6个小时却裂变增长了3万粉丝左右。当时也是因为活动风险太大,已经有两个号因为添加好友过多被封号,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提前暂停活动。我粗略估计了一下,如果这场裂变活动我们提前做足了准备,没有遇见封号这样严重的问题,可能三天时间可以增长10-15万,这样数据是非常客观的。

再到现在我进入了汽车后市场行业,主要负责B端的社群运营。从C端跳到B端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因为B端和C端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客户的决策周期长,路径长,付费成本高,付费难,活跃低。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实现了在2021年全年社群gmv达到了1300万。

我上面介绍自己的过往经历,不是为了去向你展示我多么牛逼,而是在告诉你社群运营远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如果你想要做好,一定要认真学。如果你想学习社群,可以加我微信,我会手把手的教你。

在你接触社群运营之前,不管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领导,你一定听过以下几个问题:社群现在已经不好做了,社群越来越难做了,社群裂变效果越来越差了,社群的薪资很低,社群的地位很低、社群就是做销售等等。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你,这些都是误区,如果说你陷入这些误区,在很长一段时间,你都不能把社群做出成绩,因为你会陷入一个迷茫期,你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社群。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带你走出这些误区,规避新手入门的那些坑。最后我要声明的是,这篇文章纯属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也许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也许会有跟你想法相悖的地方,社群做的比我牛的人也很多。如果你曾经在其他渠道看到过不同的言论,请您务必自己做好判断,毕竟社群这种东西千人千面,1000个人有1000个理解。多余的废话我就不说了,下面我们就直接进入正题吧。

避坑(01)2022年了,社群已经做不起来了?

我相信你在很多场合都会听过这样的话:社群已经非常普遍了,玩法也就那么多,已经玩不起来了,用户已经疲惫了。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不管什么时候社群一定可以做起来。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要从社群的诞生开始说起。

社群,顾名思义,拆开来看就是社交群体,是基于社交属性和群体属性诞生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了5个层次,其中第三个是社交需求,如果人类没有社交需求,也就不会有社群了。或者换句话说,只要人类的社交需求在,社群就一定会存在。社交需求的出现也来源于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目的,我们统称为同好。有着同好的群体组建在一起,就形成社群了。

所以社群肯定是不会消失的。事实上,社群能否做得起来,这个要取决于运营的人。疫情当下很多企业都不景气,甚至面临着倒闭的风险。而这其中也不乏有很多企业依靠私域、依靠社群再次翻身。比如西贝筱面村,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员工的工资都发不起,负债累累。但是依靠社群再次起死回生,营业额的80%来自于社群;再比如瑞幸咖啡,面对负面舆论和疫情的双重打击,市值跌了几十个亿,却也依靠社群起死回生,这就是社群的力量。

所以,不要再说社群做不起来,做不起来是因为你不会做,你没有找对正确的方法,如果你真的对社群感兴趣,请放心大胆的加入这个行业吧。

避坑(02)社群打开率越来越低没有必要做了?

其实也不难发现,随着节奏的加快,每个人的微信里的群越来越多,但是你仔细想一想,你每天能够打开的微信群有多少?每天能够在群里发言的又有多少?其实我们对于群的关注度是越来越低的,也就直接导致了社群的打开率也越来越低。那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做社群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社群的打开率越来越低,我们还是要做社群。

第一,社群打开率越来越低这是行业现状,所有的社群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如果别人在做,而你不做,那你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因为你少了一个和客户沟通的渠道和触达的渠道。社群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服务渠道,因为你不可能每天都和客户1对1的在线保持沟通,而社群的服务模式就是非常高效的一对多服务模式。

第二,虽然我们的社群打开率越来越低,但是也有打开率比较高的玩法,比如快闪群。如果你担心长期运营的社群会出现活跃低,见效慢,运营难的问题,那你可以采用快闪型的运营模式。比如,你把所有的客户加到微信里面,不拉大群。但是呢,你会经常性的去做一些小群,比如新品抢购,比如618促销,比如免费领取某某资料,等到活动结束之后立马就解散,这样的好处是,第一,不会消耗你太多的运营精力,第二,在活动期间社群的打开率还是比较高的,你可以比较高效的触达客户,达到自己的目的。

社群到底有没有必要做,不取决于打开率是否高低,而是取决于你们到底有没有想清楚,打算做社群来完成什么目的,社群能否完成你的目的?这个问题想清楚,你就知道有没有必要做了。

避坑(03)社群运营的工作本质是做线上销售?

社群可以卖货(销售性质),但是绝对不仅仅是卖货。这个问题说的是以卖货为目的的群,我们就从卖货的角度来分析。真正的销售聚焦的是最终成交,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只要能成交就行,考核的也是最终的成交业绩。而社群不一样,卖货社群以卖货为目的,但是聚焦的是策略,既然聚焦的是策略,考核的维度必然很多,而且在不同的阶段考核的维度也不一样。

举个例子,比如在刚建群阶段,考核的是进群率、活跃度等,建群一个月左右考核的是活跃度和留存率等,建群2个月之后就要考核转化了。其次,如果再细分,社群运营其实也是分了几个方向的,有社群增长方向、有社群文案方向、有社群数据方向,有社群活动方向、有社群销售方向等等。社群到底是不是销售?这个取决于公司或者你的领导对于你这个岗位的一个定位。举个例子,也有很多公司做社群,不是为了卖产品,只是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在这里社群就是做品牌的一种策略,而不是销售(当然做品牌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成交,别抬杠哈)

避坑(04)社群就是把客户拉到微信群里维护?

这里要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关于社群的形态。不是只有微信群才是社群,QQ群也是,微信群只不过是社群的一种形态而已。至于到底用哪个平台去做群运营,这个要根据你们的业务形态来判定。有些业务比较适合在QQ群做,有些业务比较适合在微信群做,有些业务比较适合在钉钉群做,还有一些群适合在企业微信做等等。

第二,社群主要工作包括哪些?维护是一定要维护的,但是绝对不仅仅是维护,维护只是社群运营工作中的一小块内容。除了维护客户之外,请你一定要记住做社群的目的。如果你们是为了做成交,那么社群运营的工作就包含了以下几个大维度:社群的价值输出、社群的管理、社群粉丝的互动、朋友圈的运营、社群的拉新、社群活动的策划、僵尸粉丝的激活、精细化的标签管理、社群的复购和转介绍等。

关于社群运营的全体系工作和完整的运营逻辑,如果你想系统的学习,欢迎报名我的课程《社群运营陪跑计划:50节课带你从0-1打造高转化率社群》

我打磨的这50节社群运营课程,几乎适合于所有在做社群运营的人,不管你是刚刚开始接触社群运营,还是已经做了两三年。因为这门课的拆解逻辑是从0~1。如果你是一个新人,刚刚开始接触社群,你学习这个课程会非常轻松,因为它是一个有浅入深的一个过程。

而如果你是一个具备了1~3年经验的社群运营人员,听这门课是可以帮助你梳理底层逻辑的。而且我也发现很多的社群运营人员,他一直做不起来,或者说很难做出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有搞清楚底层逻辑是什么。他只是看到别人在做什么,他就跟着做,他不知道为什么做。往往都会陷入一个这样的误区,认为只要做了就会有效果。如果没有效果就觉得社群没用,但其实是方法不对。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社群运营人员什么都做,做的动作也很多,但是最终带来的效果却几乎为零。而这门课程就可以帮助你从0~1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社群运营思路和框架。

我的课程把社群拆成了14个大模块。会教你如何去搭建社群?如何做社群IP?如何管理社群?如何互动?社群不活跃,有哪些激活技巧?社群裂变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如何提高社群价值?如何做社群成交?成交的技巧有哪些?社群文案该怎么写?裂变有哪些玩法?在课程里里面有大量的案例拆解,包括我自己的实操经验和案例。

比如我是如何在6个小时之内从600粉丝裂变到3万粉丝?我是如何2个月从0搭建社群实现社群营收120W的?所以如果你想把社群学习的更加透彻,理解的更加全面,请你一定要报名我的课程。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市面上很多的类似的社群运营课程,大多拆解的都没有很细致。要么就是简单的十几节课,要么就是简简单单五个模块,整个课程全部学完,加起来可能也就两三个小时。其实学习起来是比较吃力的,因为这些内容太过于压缩,而且太过于理论,实操性不强。体系也不完整,适用性也不广。而我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我的课程优势。

第一大优势,实操性强,体系完整,适用性广。因为在我的课程里面有很多的实操案例,有我自己的案例拆解。可以复制,可以落地。而且不管你是运营小白,还是转行做社群,或者说已经做了两三年,没有形成自己体系的都很适合。通过我的调研,我也发现了:市面上很多课程的讲师,其实他是完全没有社群实操经验的,大多是听到别人讲把这些东西总结出一个理论,然后再讲给别人听。对于新手运营来说听起来还可以。但是对于一些有经验的人来说,这些课程内容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这些老师根本就不懂社群到底是什么?他也不会知道社群会遇到的问题到底有哪些。简单来说就是他不知道社群运营的痛点是什么。我知道社群运营的痛点有哪些,具体会遇到的问题有哪些,是因为我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我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所以我的课程会更加有针对性。

第二大优势,我的课程会配套课后作业。很多讲师卖自己的课程都是为了割韭菜。把录播课程给到学员就不管了,这样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于 老师来讲,没有任何责任心,对于学生来讲没有任何效果。我个人是非常反感这种行为的。你听完我的课程之后,可以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交给我来批改。帮你指出问题,这样学习效果才能够事半功倍。

第三大优势,我的课程会配套直播答疑。如果只是给你听录播课,你可以听得懂,但是如果你在社群运营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该怎么办?你可以来到我的直播间直接提问。把你平时遇到的问题告诉我,我会直接在直播间帮你做解答,给你提供思路。

第四大优势,我的课程是终身售后的。这个课程的名字之所以叫做社群运营陪跑计划,就是为了能够确保你们的学习效果。如果你们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或者说在实操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在微信上找我。我会给你提供思路,帮你做解答,而且是终身陪跑,一直到你没有问题为止。

第五大优势,我的课程回放是永久的。学而时习之,反复巩固学习内容。不管你什么时候想看,不管你什么时候想学习,你都可以点进报名链接学习,永久回看没有时效。

第六大优势,我的课程配套了一本纸质版的书籍。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写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才完稿,总字数超过15万。可以说内容非常的干,不是简单的凑字数。目的是为了能够帮助你梳理社群业务,形成知识框架。可能有些人会问:是不是我读了这本书就会做社群了?社群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虽然这本书是我的课程配套书籍,在内容框架上和视频课程有很大的重叠。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肯定不如课程全,毕竟写出来的和讲出来的差距就会很大。

还要补充一点:这本书虽然写的很全,内容也很干,但是我没有打算去单独售卖,目前是只送不卖。如果你真的想要这本书籍,你可以报名我的课程,我会邮寄给你。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书内找到答案或者思路。如果你还是不懂也可以直接微信找到我咨询。

我的课程之所以叫社群陪跑计划,就是为了能够确保你真的能够学会社群,掌握社群运营的底层逻辑,所以才会配套这么多的服务。不管你在什么行业,面对的是什么群体,推广的是什么产品,你都有一个思路去搭建社群框架,知道该怎么做。讲到这里,如果你已经报名了我的课程,你可以直接点进报名的链接听课。如果你还没有报名,或者说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你可以直接添加我的微信,我会给你做详细介绍(我会把课表发给你),不报名也没关系,可以了解一下,交个朋友也可以。

避坑(05)社群运营和私域运营是同一个东西?

私域运营和社群运营不是同一个东西, 私域包含了: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等,这些都是私域的载体。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以微信生态为例,他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私域运营包含了社群运营,社群运营是私域运营常用的一个手段,而且可以互相反哺。

微信里面的私域形式有很多,主要包括订阅号,服务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群和个人微信。每一个都有它的优缺点,所承载的内容形式以及实现的功能也不一样。举例:订阅号和服务号,以内容承载为主,粉丝数量不上限,唯一的区别是订阅号每天可以发一次而服务号一个月只能发4次。

大部分公司在做微信私域的时候,订阅号,服务号,视频号,小程序社群都会联动起来,构建了微信私域生态,为了完成企业的目标,我们做的一系列运营动作就是私域运营。但是从行业的整体现状来看,订阅号和服务号的推文打开率越来越低,而为了提高推文的阅读量,我们不得不去想办法去打开这个渠道。

用什么办法去解决呢?那就是做社群运营,这个时候社群运营就是私域运营的其中一个手段。因为微信群和个人微信的最主要优势是触达率高,跟粉丝的距离感更近,互动性更强。微信群主要服务方式是一对多,微信好友的服务方式主要是1对1,而且个人微信还有朋友圈功能,通过这些转发渠道是可以提高服务号的打开率的。也就是说我们利用社群运营提高了推文打开率,活跃了粉丝,提升了粉丝粘性,从而推动了订阅号和服务号。

与此同时,在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底部都可以添加我们的个人微信二维码,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我们的个人微信号好友会越来越多,通过我们的一些手段,把这些好友拉到我们的群里进行维护和运营,这个过程又是订阅号和服务号反补社群的过程。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订阅号,服务号,社群联动运营,推动整个微信私域的运营。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打算做视频号,做小程序,也是可以嵌入进整个私域的。

避坑(06)社群里发言越多就代表社群越活跃?

首先,社群肯定是越活跃越好,但是这里的误区来自于:有很多人把活跃和发言率挂钩了。我经历过很多企业在考核的时候,考核的是这个群的发言率。比如说有一百个人,今天有没有二十个人发言,发言率必须要达到百分之二十,员工就会想尽各种办法让他们发言,策划各种活动、各种游戏、发红包,就为了让他们在群里说话。但其实他们陷入一个误区:为了活跃而活跃,他们根本不知道活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区分一个概念:活跃是否有效。

什么是有效活跃?要么能够有利于你的增长,比如你的群现在一百个人,经过你一番互动之后,这个群活跃起来了,你的群从一百人变成两百人了。

再或者有利于你的转化复购。本来这个群里没有任何人买单,也不关注你的产品,现在经过你一番的运营活跃之后,有些人愿意去关注你的产品了,开始在群里下单,这个才是有效的活跃。因为我们活跃的目的是为了成交。什么是无效活跃呢?在群里发广告的,还有吵架的,还有发黄赌毒信息的,它就是无效的,因为它对你的产出、对你的增长、对你的转化没有任何作用。

所以说社群肯定是越活跃越好,但不是发言越多越好,也不是社群的发言越多,就代表越活跃,有些时候群里没人发言,没人说话也不代表不活跃,一定要区分这个概念,不要停留在表面,为了活跃而活跃。

避坑(07)群里没人发言就代表社群不活跃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判断用户是否活跃都是通过群内发言情况,但是大部分社群日常发言互动可能数量很少,这个时候你的心里是不是没底?其实用户是否活跃不仅体现在社群内,有任何活跃的行为都可以算作是活跃的用户。比如:群内是否发言、朋友圈是否点赞评论、是否跟你微信聊天互动、是否跟你电话沟通、是否到店消费、是否访问过小程序、是否预约了直播等,有以上任何行为其实都可以判断出这个用户是活跃的,至少可以证明他在关注你。

我有一个学员自建了一个教育行业的群,建立已经有两年多了,刚开始的时候群里特别活跃,但是现在群里没人发言,所以找到我向我请教,怎么样去判断这个群是否还活跃?我让他尝试在群里发起一场视频号直播,看看观看人次,而事实证明,他的群人数300多人,当天的直播观看人次有150多人,这个活跃度是相当高的。

这也间接的证明了没人发言也不代表不活跃,大家还是会密切地关注你的群,只要你的群有价值,所以你也不需要太过焦虑。(80%的人进群之后的第一动作就是先屏蔽,甚至是从来不会在任何群发言)

避坑(08)老板要做群增长所以人数越多越好?

很多时候我们企业的老板都会希望社群人数越多越好,想做社群增长,给社群运营人员下指标。而一线的运营人员接到这样的指标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做裂变、到各种渠道做引流、拉各种人进群。对于企业来说流量越多肯定是越好,但是在运营社群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节奏,不要一味的拉人进群,如果说基础没有打牢,这个群很快就会死掉,人再多都没有用。有时候小群反而更加有效。在这里我们要提到两个概念,粗犷式运营VS精细化运营。

粗犷式运营指的是,我最开始先做大群没有做任何标签的区分,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个客户群里,比如说教育行业的全年级的学习交流群,比如说普通客户的微信群,比如说全国各城市的客户交流群,因为最开始你是没有办法区分各个细分群体的细分需求,等到大群运营一段时间之后你就知道这个群里的需求有哪些,然后根据这些需求去精细化的运营。

比如说最开始是全年级的学习交流群,慢慢的就可以分出四年级学习交流群,五年级学习交流群,六年级学习交流群,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是因为每个群体的需求不一样,我们只有把群做的足够精细,才能满足客户的精细需求,才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度,从而提升转化率。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社群的门槛一定要建立好。社群的门槛可以锁定具有同样属性的、同样目标的人在同一个群里,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共同话题,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还是以教育行业为例,比如你建了一个无锡市的六年级家长群,这个时候路过了一个广州市的六年级家长,你觉得他进群之后会有参与感吗?可以说参与感是很低的。因为广州和无锡城市不一样,教材版本也不一样,学习的内容也不一样,他没办法从这个社群获取一些价值或者信息,即使你把他拉进群了,过段时间也会退群,即使不退群,他也不会关注这个群。

避坑(09)社群运营的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

首先给你们一个肯定的答案:社群运营肯定不是运营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运营效果好不好取决于运营的动作,而不取决于运营的时间。而且一个社群运营多久没有固定的运营周期,一般来说,社群的周期长短是不确定的,社群要运营多久取决于社群的定位。

第一种情况:如果定位是长期运营的社群,一般来说第3个月就会到达瓶颈期,当然3个月不是绝对的,要看具体的社群健康程度,如果你的群运营的好,可能两三年都还很活跃,如果你的群运营不好,可能一周两周就已经死掉了。

第二种情况:如果你的社群定位就是短期社群,比如双12秒杀群,秒杀完社群就解散。这种群周期非常短暂,可能只有1天,甚至只有几个小时。运营者要做好的环节就是做好氛围塑造,营造抢购秒杀感觉,才能刺激更多人参与。再比如,为了做社群裂变,新建的社群裂变群,运营周期可能会维持一周,一周后就解散,针对这类社群,运营者需要做的就是要及时通告活动进度和奖品数量,同时在解散之前,塑造社群价值,引导社群裂变新成员加入自己的老社群,然后解散新群。

总结:一个社群要运营多久没有固定的运营周期,这取决于社群的定位。如果你的社群定位是长期群,那就是需要长期运营,运营者要做的就是尽量拉长社群生命周期,让社群更健康长久的活下去。如果社群定位是短期群,那就短期运营,运营者要做的就是围绕社群定位做好氛围营造、价值塑造等,然后做解散处理。

尤其需提醒的是:不管是做长期社群还是短期社群,在具体执行之前,一定要做好社群运营的sop流程,这决定了客户进群后体验感是否良好。对于长期群来说,尤其最核心的部分是:内容和服务!如果这个做不好,客户体验感降低,很快就会流失。做社群运营一定要实现的目标是:社群有用,有趣,有料!人无你有,人有你精,只有这样社群运营的效果才会好。如果你想学习打造高转化率的社群,如果你想从0~1建立你的社群运营体系,欢迎咨询报名我的课程,我会教你如何运营社群达到效果最大化。

避坑(10)为了提高成交量所以要多发朋友圈?

朋友圈是在社群运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我们可以通过朋友圈获取客户的很多信息,包括客户的日常,客户的喜好等等,还可以通过朋友圈点赞评论的形式,跟客户进行亲切的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感,提升粉丝的粘性。为了达到社群成交的目的,我们需要在朋友圈推广我们的产品活动,以此来提高成交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多发朋友圈。

第一,多发朋友圈可能会被微信限流。微信本身就不是一个营销工具,所以在营销这一块一定要注意我们的节奏,一旦你大量的发朋友圈,大量的发二维码,大量的发同样的文案,同样的图片就会被限流,这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朋友圈的运营一定是长期坚持的,而不是短暂见效的。

第二,多发朋友圈可能会招致用户反感,轻则屏蔽你,重则删除。你想一想,如果你打开朋友圈刷了很久,发现都是同一个人发的,都是广告内容,你会不会很反感?可不可能会删除?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即使发多条朋友圈,也要按照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维度,不要每天都是广告,也要发布自己的日常情绪,日常生活,用户的反馈等内容,请你一定要记住,你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广告机器。

在我的课程里,我会教你如何去发布你的朋友圈、有哪些雷区你不能踩?什么时间发布朋友圈比较好?每天发布几条比较好?朋友圈互动有哪7个技巧?还有朋友圈发布的几大注意事项!如果你想学习如何运营你的朋友圈,可以报名我的课程。

避坑(11)都在用企微,所以用企微肯定没错?

从2020年开始,关于企业微信的消息就越来越多了,各种渠道、各种专家都在劝你赶紧使用企业微信做私域流量运营。不可否认的是,在功能上,企业微信确实越来越强大了!使用企业微信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而且腾讯官方都在大力宣传,近期的功能更新也是越来越多,逐渐完善。再加上个人微信号接连被封号,企业微信大有取代微信的势头。在营销方面,企业微信相比微信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企业微信不仅延续了微信的功能,甚至开发出更适合做营销的功能。如果再与一些工具结合,可有效解决企业销售难的痛点,提升销售效率和转化率。

企业微信的优势非常明显:企业微信支持群成员去重、自动踢人、防广告、防骚扰(这些功能在微信上需要借助第三方工具),可将恶意用户移出群聊。初始好友上限5万人,随着好友数量增加还可申请扩容数量,不需要用多个手机来管理客户了,非常的方便。每天主动加好友的数量更多了:据说上限是60-300人,每天被动加好友上限200-1000人,根据企微号的新旧程度有所区别。企业微信自带活码,企业微信的活码能力可以在一个码配置多个客服轮流添加,更增加了每日企业添加好友的总上限,在客户分配上效率更高。企业微信群活码最多关联5个群,群满自动建新群。另外,员工使用企业微信添加客户为好友,离职后可以把客户直接转移到新的员工企业号,客户资产属于企业,企业不需要担心客户被带走。

但同时企业微信也不是完全没有劣势,比如在朋友圈上,企业微信客户每天最多可以看到企业或者成员发表的3条朋友圈,曝光次数还是有限的,但是个人微信还是没有太大限制,使用起来还是更加方便。除了发布条数有所区别,企业微信是不能点开客户的朋友圈查看的,但是个人微信可以,这就为跟客户的沟通增加了一个入口和话题切入点。

还有,在添加好友上面,虽然企业微信也可以搜索手机号添加微信好友,但是客户端的体验感比较差,入口比较深,通过率就会降低。而且企业微信不能通过搜索微信号添加好友,但个人微信都支持,且体验感更强。不难看出,微信和企业微信仍然各有千秋。

到底是继续使用微信还是转战企业微信,不在于腾讯官方的推荐力度,也不在于企业微信的功能是否强大,而是取决于你是否真的需要,以及是否适合你。那么2022年到底是继续用微信管理客户好还是转战企业微信好?且听我分析两种情况。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

比如大型的连锁店、零售店,客户数量动辄成千上万,多则几十万几百万,那么我建议你用企业微信,因为企业微信很大的优势在于批量打标签、精细化管理、批量社群管理、批量群发等操作,在客户体量这么大的情况下,用企业微信再合适不过了,而且还有工具辅助。虽然企业微信也有封号可能性,但是毕竟企业微信是腾讯认可的营销工具,风险比微信小太多。再加上,企业微信可以很好的保护企业客户资源,不被员工带走。

1)如果恰好你的运营阶段是0或者微信客户存量还很小,我建议就直接用企业微信,毕竟企业微信有巨大的营销功能优势,而且不需要考虑迁移成本,避免以后用了微信还要迁移企业微信

2)比较尴尬的情况是:如果你已经在用微信,而且微信客户存量很大,那么迁移到企业微信肯定会有客户流失的。如果不能接受,可以不迁移,但是我判断,未来微信的营销环境会越来越严峻,可能还是要迁移,那时候体量就更大了,迁移成本更高。所以我还是建议迁移。可以慢慢迁移,一来,可以当做筛选核心客户的过程,二来,还能实现微信和企业微信客户双沉淀,而不是迁移了企业微信就彻底放弃微信,只不过需要分出部分精力双平台运营,但是可以侧重于企业微信做运营,微信做信息触达。所以:如果你的客户体量很大,不管在什么阶段,我都比较建议您用企业微信。

1)如果你目前有客户存量但是客户存量不大,并且目前在用微信做私域,其实不太有必要再用企业微信了,毕竟微信用了这么多年,肯定更加熟悉功能。而且微信最近也更新了几个很好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毕竟你的客户少,像群发、互动、管理、标签等工作都不是繁重的工作,就不要迁移了,也能避免客户流失,也不需要分出精力双平台运营。但是,如果你担心员工带走客户资源,那就迁移客户吧,这是微信无法实现的功能。

2)如果目前是出于刚起步阶段,倒是可以考虑直接用企业微信,一来不用担心客户流失,二来企业微信的管理功能也更全。

但其实用微信还是用企业微信,这两者并不是不能共存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两个工具都要用。我们都知道企业微信最大的优势在于流量的承接能力和管理能力,而微信最大的优势在于人情味社交,距离感更近一点,非常有利于IP的塑造。

所以我们是可以利用微信和企业微信建立矩阵的。用企业微信来承接流量并进行运营和打标签,筛选出一部分高质量用户或者付费用户后,漏斗到微信里面,用微信来承接,因为这部分客户的质量非常高,所以我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运营,除了提供福利之外,还要塑造IP,拉近这批粉丝的距离感,从而让这批高质量粉丝对我们的粘性非常高,持续的产生复购和转介绍。

以上的分析仅为个人看法,也许会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具体如何做抉择还是要综合工具的功能,使用习惯,行业趋势,迁移成本等因素评估权衡。还是那句话,在选择工具上,需要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避坑(12)发优惠券转化好,所以多发券就行?

发放优惠券是社群转化非常有利的一种方式,但是为了促进转化,是不是多发券就可以呢?当然不是。很多企业尤其是小公司,非常追求快速,希望通过短期的社群运营就能够带来非常快的效果,这样是不可能的,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因为社群本来就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手段,不是随便拉一个群,每每天往里面发发优惠券就可以转化的,社群需要精细化的运营,只有精细化的运营,才能够精准的把握每一位客户的需求,才能够俘获客户的心。

那么精细化管理运营应该怎么做呢?首先你要有非常详细的标签系统,包括客户的性别、年龄、爱好、城市、职业等(具体该怎么设置标签,要根据企业不同的群体设置不同的标签)其次你要给客户做好分层。哪些客户属于活跃客户?哪些客户属于不活跃客户?哪些客户需要激活?哪些客户是属于你的意向客户?哪些客户属于付费客户?哪些客户又属于高级客户?

从重要性来说,哪些客户属于重要客户?哪些客户属于核心客户?哪些客户又属于一般客户?

从消费能力来说,哪些客户的消费能力更强,哪些客户的消费能力比较低?这些分层你都要做好,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要用不同的话术不同的内容来激活、来促进成交。

如果客户的消费能力很强,你去给他推荐档次比较低的产品,不仅卖不出去,还会招致反感,显得你非常不专业。相反,如果客户的消费能力很低,你是没有办法把产品卖给他的,因为群体和产品根本就不匹配。

总之,精细化运营是帮助你精准把握客户的需求的,然后再去推荐匹配的产品。至于发优惠券能否提高转化,要根据不同的群体来决定,并不是发的越多转化就越多好。

精细化运营是社群高转化率的核心秘诀,在我的社群运营陪跑课程中,设置了标签管理,备注管理,还有分层管理三大核心板块(我把它称之为精细化管理运营三板斧),包括我自己的社群运营工作中都是用的这套方法,效果非常不错。如果你想学习可以报名我的课程。

避坑(13)社群裂变已经俗套了,玩不起来了?

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从企业角度:做裂变还有需求吗?解决什么问题?肯定是为了帮助企业获取流量,从企业端的角度来考虑,2022年社群裂变还有没有需求?企业还需要社群裂变吗?肯定需要,因为企业现在获取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但是做裂变的话其实可以控制这个成本。如果说能够把成本控制得很好,做一场裂变,单个粉丝可能只有几毛钱成本,如果稍微高一点的可能也就几块钱。裂变之所以能够是企业最需求的一个动作,是因为它的速度很快。比如你有一千个粉丝,只要你策划的好,你就可以立刻翻倍,甚至更多,几个小时就能够增长成千上万。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公式,社群的营收等于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在后面两个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肯定是流量越多越好。

从用户角度:用户是否还愿意参与裂变?以前经常看到裂变案例,今天送这个,明天送那个。但是时间长了之后,用户其实已经被市场教化了,用户参加了太多的活动,一进群可能就知道你要做啥,这些套路比较老,很多用户他就不太喜欢参加了。这个时候给到我们的一个启发是:我们一定要在裂变的玩法上面去创新,给客户一种新奇感,你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客户愿意去参与你的活动。

另外,用户需求升级。内容做得不好,其实用户是看不上的。放到几年以前,我们在群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活动,邀请几个人或者说发到朋友圈之后,可以领取一个电子资料包,那个时候这个东西看起来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后来慢慢的大家对电子类的东西已经不感兴趣了,因为电子的虚拟的东西远不如实体来的更有吸引力。再到后来,等大家都在送实体奖品的时候,用户又开始比较哪个包装更精美。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把内容升级给客户一个惊喜的感觉,打差异化内容营销。

其次,用户天生是惰性的,用户在真正参与的时候,这个过程是不是很丝滑,是不是很顺畅,参加的过程中是不是觉得很舒适?我们要知道,用户是不太愿意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获取一个他想要的东西,除非你这个东西真的很好,他特别想要,只有这一种方式能够得到。那对于我们来说一定要去简化这个规则,让客户参与的过程中很幸福,不需要太费力气就可以得到,才能最大化的提高参与欲望。

从运营角度:裂变你还会玩吗?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停留在过去,那其实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非常新鲜的玩法,市面上的工具也越来越多,那我们可以组合的玩法也很多。这些玩法你想不想研究?还有,你觉得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你想不想通过裂变技能提升把你整体的核心竞争力给提升?你是打算纵向发展还是横向发展?如果你想继续在裂变方向去发展,那你肯定是要去去研究这些玩法的。

综上,虽然裂变我们听起来已经没有那么新奇了,但是玩法一直都在创新,企业一直在需要,你的能力一直需要提升,肯定是可以玩得起来的。想要策划操盘一场成功的裂变,真的是要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具备,少一个都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而一场成功的活动,80%取决于前期的策划筹备,20%取决于执行阶段。在前期策划筹备阶段,最核心的几个点是裂变的诱饵、裂变的海报、裂变的规则玩法,如果能把这三点做好,基本上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我的课程里,我会详细去讲如何去设计裂变诱饵?如何设计裂变规则?如何选择裂变工具?如何拆解裂变目标?如何控制预算?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如何设计海报?如何写裂变文案?怎样做预热?怎样做执行?怎样做复盘?如果你想系统的学习社群裂变,可以报名我的课程。

避坑(14)社群互动就是陪客户在微信里聊天?

互动是社群运营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不管是在1对1的私聊中还是在群聊中,都需要跟客户互动。但是千万不要觉得社群互动就是陪客户聊天,你要知道为什么要跟客户互动?打算互动的一些内容?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互动?以及互动之后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客户不愿意回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僵尸粉。你知道为什么吗?要么就是因为:客户感觉被关怀度不够(因为平时互动太少、频次太低);要么就是觉得:你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个广告机器(每次发消息都是长文字+长图);再或者,你给客户的感觉是抱有很强的目的性(每次找客户不是想解决他的需求,而是想转化ta)

而在跟客户互动的过程中,你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如何先做到第1步,让客户回复你?在什么时间互动比较合适?没有话题,该怎么跟客户互动?怎样跟客户聊天更轻松?怎样跟客户聊天聊的更多?遇到防备心特别强的客户该怎么办?如何巧妙的结束尬聊?跟客户私聊了大半年都不理你怎么办?在我的课程里,我会详细去讲如何激活僵尸粉,以及跟客户互动的几个技巧。如果你想学习,欢迎报名我的课程。

避坑(15)运营板块知识,会的越多就越好吗?

运营这个岗位,入门门槛比较低,但如果你想要做的小有成就,或者想要拿到满意的薪资。其实是需要花很多功夫的。大家也都知道,在现在这个就业环境之下,竞争是越来越大了,做运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人觉得:是不是运营知识懂得越多就越好?这一个问题如果放到几年以前,我会非常明确的告诉你:是的。在几年以前,行业细分没有这么严重的情况下,你懂得越多,你的竞争力就越强。

很多企业都希望要的是全栈运营(希望你懂内容运营,希望你会做社群运营,希望你会做短视频运营,希望你会ps。希望你会写文案,希望你会做品牌,希望你会做策划等等),说的再通俗易懂一点,企业就想花一份工资,去获取一个多样性的人才,岂不美哉?但是放到现在这个行业环境之下,这个答案我会告诉你,不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因为现在行业细分越来越严重了,也就直接导致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岗位的细分也越来越多。

比如:一个运营团队下面可能会配备有一个内容运营、配备有几个社群运营、配备有一个活动策划、配备有一个设计、配备一个文案,还有一个短视频。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模块,专人专岗。已经很少有以前那种情形:一个人负责全部的事情(当然现在还是有的,大多都是小公司,小公司还是停留在这种思维,但有时候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想要节省运营成本,希望花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但其实越是这样很可能越做不起来。)

所以我想表达的是,如果你想在这个环境之下获得比较不错的发展,你一定要专攻一个运营方向。比如:你对文案和内容感兴趣,那你可以选择内容运营作为自己的主力方向,然后去深耕。等你在内容运营上做到一定的成就之后,你的核心竞争力就出来了。如果你对社群运营感兴趣,那你就选择社群运营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然后深耕。等你在社群运营上做到一定成就之后,你的核心竞争力也出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核心竞争力,你是没办法获取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机会的。

在这个社会,懂得多不一定吃香,正所谓:学得多不如学得精。当然,我不是说你懂得多不好,我想要表达的是,在你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之后再去横向拓展,这样你懂的越多,才能更加值钱。比如像我做社群运营,做了7年。我从一个刚毕业的运营小白,从社群运营专员做到社群运营,主管做到高级主管,做到社群经理,再做到现在的社群总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就是坚持着在社群板块深耕,这是我的纵向发展。那么现在我除了负责做社群之外,我还负责做公司的品牌,品牌就是我横向发展的一个模块。如果我没有社群7年的运营核心竞争力,公司是不可能让我做总监的,更不会让我做品牌。

那么,在整个运营体系之内,选择哪个方向会更好呢?这要取决于你擅长的部分和兴趣,如果你对文字感兴趣,那你可以选择文案或者内容方向。如果你对活动策划感兴趣,那你可以选择活动运营方向。但如果你自己也不知道该选什么,我是比较建议你选择社群运营的。不是因为我自己做社群运营,也不是因为我想让你报名我的课程,我才这么说。

而是因为社群运营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岗位,大部分的社群运营岗位,如果你想做的好的话,你必须要懂内容运营、短视频运营、活动策划、写文案,这些全部都是做好社群运营的必备要素。换句话说,即使你以前不懂什么叫内容运营,不懂什么叫短视频运营,不懂什么叫活动策划,也不会写文案,一旦你做了社群,会倒逼着你去学,其实也就是在你纵向发展的过程中横向拓展。

你也知道社群运营的模块非常多,单单是社群运营,就可以细分出很多岗位。很多大公司,招聘岗位写的都是:社群运营文案方向、社群运营裂变方向、社群运营增长方向、社群运营活动方向、社群运营销售方向。在你做社群的过程中,你也会知道自己更擅长哪个方向,你更想往哪个方向发展,一旦你选择了并深耕之后,这个方向又将成为你做社群运营的核心竞争力,这个过程就是不停在细分、不停的提升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总而言之一句话,你一定要在运营板块选择一个主要方向进行深耕研究,纵向发展,做出一定的成就,形成你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前提之下再去横向发展,这样你才会越来越值钱。而这个方向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如果你不知道该选什么,我建议是社群运营。

如果恰好你的选择也是社群运营,你又很想尽快入门社群运营,想在社群运营的工作中少走很多弯路,欢迎报名咨询我的课程。

我是橙子,七年私域社群经验,曾先后任职于新东方、好未来等上市教育公司,现国内汽车后市场某头部公司社群运营总监。擅长从0-1搭建社群,60万+社群操盘经验;擅长策划社群裂变,曾6小时从600粉丝裂变30000+,120万+用户APP运营经验、2021年私域年营收1300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心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