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读书的主题案例?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精选11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精选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1

  时间过得飞快,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2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3

  工作之余喜欢翻看《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这本书。虽然有些案例已看过多遍,但每当再次拿起依然爱不释手,因为读它能给我许多教育的灵感和启示。

  1、对待孩子要多一些耐心

  其中的一篇案例记叙了一个可爱的8岁小男孩,不爱写作业不爱静心读书,一到下课就爱跟在老师后面:“胡老师,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师,李强上课踢我”。“胡老师,我不想和赵小路坐一位了”。看着他说个不停,他的老师总会不耐烦地对他说:“知道了,知道了。老师很忙,今天就这样吧。”而他并不生气,很宽容,慢慢地扭头走了。一天,当他的老师布置完作业准备去开会,他又站了起来,没等他开口,他的老师先说话了:“又有什么事?快点,我忙。”“我没有本子,还有……”“好了,自己想办法吧!”说完老师就去开会了。等开完会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便看到自己位上放着一个色彩鲜艳的小蛋糕,旁边还放着一张小纸条:“胡老师,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看我的纸条。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当面告诉你,让你和我分享快乐。可你太忙了,那就请你品尝小蛋糕,好吗?”这位老师很惭愧,拨通了孩子家的电话号码,给他送去祝福,并告诉他其实老师并没有那么忙。

  读后,我和那位教师一样的惭愧: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忙。感觉与学生交流是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有了这些时间我能改多少本作业、有了这些时间我能备多少节课。殊不知,在自己打着“我很忙”的旗号拒绝倾听学生的心声时,丧失的是为人师的耐心、爱心、丢失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亲密。

  2、关心爱护问题学生

  盘圭禅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禅宗良师。他的一名弟子却染上偷窃的恶习,当其他弟子请求盘圭禅师赶走这名偷窃的弟子时,盘圭禅师却把众弟子召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只要你们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兄弟甚至连是非都还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这番饱含深情的话语温暖了偷窃者的心灵,也涤净了他的心灵。从此偷窃的冲动如烟消散。

  读了这则故事,我们不禁被盘圭禅师大慈悲的胸怀所感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在现实中,不管教育表现形式多么纷繁复杂,但“爱”应该是它的核心。教育不能没有爱,可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却逐渐偏离了这一核心。教育需要呼唤爱的回归,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心灵去震撼另一个心灵。盘圭禅师的故事不仅向我们告知了这样一个真理,同时也用它完美的结局证实了---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3、以人为本,创造适应人的教育

  设计迪斯尼游乐园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格罗佩斯,在设计游乐园的路径时受启发于一位葡萄园主老妇人,这位老妇人因缺少劳动力而让买葡萄的人到园里自己摘葡萄。于是,他让工人在游乐园所有的空地上都撒上了草种,不几天小草发芽了。格罗佩斯让游乐园提前三个月对外开放。一开始,因没有路,游人不敢走,格罗佩斯告诉游人,在游乐园里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没有任何限制。于是,几天过后,草地上清晰地呈现出被人踩出的优雅自然的小道。这些小道,走的人多的地方就宽些,走的人少的地方就窄些。格罗佩斯就让人沿着人们自然踩出的痕迹修了路。因为游乐园的路径设计既和谐自然,又满足了游人的需要,尊重了游人的自主选择,因此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并且感触很深。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有谁能够像格罗佩斯那样,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大多数教师唯恐学生走了歪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始终牵着学生不肯撒手,到后来活泼可爱充满创造精神的儿童都被我们“培养”成了统一标准的“老实”“听话”的学生。实际上,过多的束缚,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能压抑学生的天性,只能阻碍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教育必须是而且只能是适应人的教育,而不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我们要学习格罗佩斯“以人为本,顺其自然”的思想,让教育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4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5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你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你帮助,让你充满信心……书中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6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

  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

  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

  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7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

  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孩子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平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学校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孩子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心灵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尊重。他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孩子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

  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

  1、我不想惹麻烦;

  3、我想取悦某人;

  4、我要遵守规则;

  5、我能体贴别人;

  6、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

  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孩子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孩子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孩子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学校,学校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平近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内容,老师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来,而且做得功绩卓然。真令人佩服!当然他并非全才,很多东西他原来一无所知,为了教给学生,他努力自学,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最终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更使他的学生们受益无穷。这也是他的学生日后都大有作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他教孩子们游泳,教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操,教吃饭散步的礼仪,请附近的农人做“老师”,到田间教孩子们使用农具种庄稼。更有意思的是,带孩子们去野炊,让大家带炊具、食材,几个人一组,一起做饭,捡柴的,烧火的,切菜的,烧饭的,各显其能,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而且“乐亦无穷”。还有,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独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关。像钻鲤鱼肚子、找妈妈等项目都充满生活情趣,连比赛的奖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萝卜,一棵卷心菜……想想都觉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动!

  想一想,孩子们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乐趣,生活该是多么美妙!学习该是多么快乐!

  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我觉得,让孩子爱上阅读,老师倘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雷夫老师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热爱阅读是基础。”他平时给孩子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阅读方法,开办读书会,让学生写每月读书心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长建的图书室,更是给巴学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处温馨的精神家园。图书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孩子们爱读的书,“你们只要喜欢,什么时间去图书室都可以,借回家读也行。”小林校长说,“请多多读书。”从此孩子们只要一有空,就往图书室跑,甚至连去厕所都怕耽误时间。

  孩子天生爱阅读,请我们保持他们的天性吧。热爱阅读的孩子必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8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通过认真研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先,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在发生很大的转变,结合新纲要中提出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学习新课程之后,我们的教学活动近年来以“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展开。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这是一个具有发展潜质和蓬勃生命力的活动形式,它给幼儿园素质启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近年来的学习与实践,也使我们老师对主题活动有了认识,对新纲要有了新的理解。

  1、主题活动以幼儿为中心。

  幼儿是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主体”,让幼儿在公开无限制环境中,允许自由学习、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往往是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中获得的。幼儿有意义的学习所要得到的东西,常常不是依靠每天一二节集体教学活动所能实现的。真正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可以打破单一性和封闭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地开放、在内容与方式上充分地多元化,使幼儿能尽兴地探索、尽兴地活动,因此课程设计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天赋为中心,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被及时地纳入课程和活动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看到,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主题,大都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觉得奇怪的现象、幼儿感到困惑的问题,如在“新年”这一主题中,通过对幼儿询问:“你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喜欢过新年?”“过新年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通过这些话题,得出幼儿最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从“外国人过新年”、“新年服装”、“新年里的活动”等活动便在幼儿的兴趣下铺展开来。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是幼儿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时候,幼儿就会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向儿童生活回归有了新的启示。

  2、鼓励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学习的潜能。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学习,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型学习”。这种探索性、直接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注重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水平、思维方式,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直接的“对话”。如在主题“我要上小学”中,幼儿对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诸多的疑问,我组织了一次采访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到小学里去,亲眼看个明白,亲自去问小学生和小学老师,去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有充分的支配权,因而他们的学习也就更自主、更快乐。

  3、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

  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活动的空间是多元的。幼儿学习的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幼儿园,而是指向更广阔的空间。超市里的调查、农田里的收集、小学里的访问……幼儿们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尝试、去发现、去收获。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多元的。清新、有趣的探索活动,决定了其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必然具有多样性的。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不同个体的认知、情感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如:调查访问、动手制作、模拟体验、问题讨论等等。期间,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从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从封闭式思维到开放式思维;从单向思维到多元思维……

  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依幼儿的发展、兴趣、经验、认知以及不同的主题,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主动去实验、操作以及不断发现。因此活动也不拘泥任何教学形式,集体活动,分组教学和个别化的区角活动等,教师亦可由幼儿学习过程中了解并比较幼儿差异性,而引用不同的教学法。例如:我们看到班里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棋类游戏飞行棋、跳棋等等,课间孩子们经常三五成群,或桌子上,或地上,聚在一起掷小骰子玩棋。看到孩子们对棋类游戏如此感兴趣,联想到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开心一刻”,灵光一闪,主题大棋应运而生。我们把废旧报纸做成跳棋格子铺在地上,将主题活动中的各种开心不开心的事以及各种情绪设计成跳棋中的障碍或好运,而幼儿就是棋子,在大大的棋盘上跳跃。这个游戏既融合了主题活动中的内容,又顺应幼儿的兴趣、需求,给幼儿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游戏感觉。

  总之,主题活动的探索过程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发展中实施教育,教育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其次,在读书活动中,更深的感受到爱心的重要,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9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4)人口发展状况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10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我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我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欢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我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向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提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提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当有自我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一百条提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我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构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俭生命……教师应当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我的事业做好。

  三、继续学习,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可是为了使自我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我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能够到达: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仅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必须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仅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应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类似的说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那些异常的孩子正是经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期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理解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提高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我的头脑,使自我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提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11

  最近我拜读了《陶行知文集》,读了之后深深感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只需要认定这十二条原则,教育就不会走入歧路:一、社会即学校;二、生活即教育;三、劳动即生活;四、教学做合一;五、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六、行是知之始;七、教小孩子自己做自己;八、教小孩子做小先生;九、教劳苦大众自己做自己、十、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十一、不愿教人的人,不配受教育;十二、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先生认为要想普及教育,必须就地取材。我们现在的教师去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深邃的思想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让我在简单的文字中发现了伟大的理想。

  在读书过程中有这两点我感受最深:一是“生活教育”、一是“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生活教育就是说学校的教育太枯燥了,必须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即: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这就好比一个笼子里面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看着鸟儿寂寞,就搬一两根树枝放进鸟笼,好让鸟儿跳着好玩,或者弄几只其它生物来,给鸟儿作伴。小鸟是比较舒服了,然而鸟笼还是鸟笼,绝不是鸟的世界。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就是拿几个简单的事例或者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教育学生,我们必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感受,生活处处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推行的生活教育和我们的传统教育是有很大区别。先生将传统教育定义为“吃人教育”,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打到吃人的教育。

  传统教育是怎样的吃人教育呢?先生认为有两种吃法:

  (一)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传统教育理念是将学生教成了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力;它不教学生动手、动脑。在课堂上,学生只能听老师讲,老师不让学生问,学生也不会问;有些老师可以允许学生问,但是却不会让他去到社会里、自然里去活动。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下来,足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

  (二)教学生吃别人

  传统教育,它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它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刚好相反:

  它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也不教学生吃别人。

  它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第一就注重健康。它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成。它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大众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

  二、“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让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到的知识与现实应该是一致的。这让我想起我们在教自然地理的知识时,我们都是通过一些图片、视频来进行课堂教学,可是这并不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所感受到的,我们应该带着孩子真正的去到自然界中,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接触去感受。就像之前我们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园,孩子扔垃圾的时候,老师有时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教学与做”分离吗?这应该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学校学的知识就变得贫乏,苍白无力。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应该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

  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且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卖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做到与时俱进,这样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即儿童做下面四件事情: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课本不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聚集点。而教师变成了发起人,课本变成了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人,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所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和我们当今社会教育不匹配的情况,但是也是十分难能可贵了!当然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教育教学优秀读书笔记(精选11篇)】相关文章:

}

中图学字〔2019〕15号

201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论文和业务案例征集通知

各分支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学(协)会,各企、事业单位会员,个人会员:

2019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主题定为“新时代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均衡 融合 智慧”,将引领全年各类型学术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为进一步统筹做好中国图书馆年会及中国图书馆学会各分支机构工作,推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和图书馆管理的实践探索,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业务合作,共谋新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前景,经各分支机构提交主题并委托学术研究委员会组织审议,现特向广大图书馆学会会员、图书馆工作者及关心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征集相关学术论文和业务案例。具体事项如下:

一、征集主题(题解详见附件)

新时代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均衡 融合 智慧

傅老师(财务):010-

(三)中国图书馆学会网站:http//:

请各分支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学(协)会,各企、事业单位会员接到本通知后,及时、广泛地向所辖各图书馆、学会会员和广大图书馆工作者进行宣传,积极配合我会做好征集的组织工作。

1.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40周年:光荣·梦想 守正·创新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40周年。自197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我国图书馆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图书馆学会作为我国图书馆界的全国性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图书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学术研究、阅读推广、行业协调、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主要回顾中国图书馆学会40年发展历程,讲述自己与中国图书馆学会有关的经历和情感,总结、研究中国图书馆学会过去、当下及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2.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时代的使命与创新

文旅融合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发展的大事件、大背景,在此背景下,图书馆该怎样融入文旅时代;文旅融合与图书馆、与全民阅读该怎样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全行业在这方面有一些什么样的理念、方式、做法和创新;相关的研究和探索将指导更多的图书馆做出更好的成绩。

3.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国家文化自信和文化战略高度阐释了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重点项目和措施保障。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图书馆自身优势,可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历代典籍为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成就,旨在从典籍中汲取历史智慧,使蕴含在典籍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智慧为今天所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把握当下、走向未来。

4.挖掘地方文献价值,助力文创产品开发

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服务地方社会的知识宝库,是研究地域发展的可靠资料。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对传承地方记忆与文明,彰显地方文化魅力,促进地方发展乃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文创产品的开发正是依托于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并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满足民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思想文化消费需求。它以无限的创意、多样的形式来展现地方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揭示地方珍贵资料的价值,让地方文化资料“活起来”。因此,挖掘地方文献价值,助力文创产品开发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的新方向。

5.纪念毛晋诞辰420周年、图书馆史志编纂

2019年是明末清初常熟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毛晋诞辰420周年。毛晋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保存、校勘、刊布、记录、传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藏书史和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推动各类型图书馆馆史、馆志的编纂工作与研究, 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编纂指引,全面促进图书馆史志编纂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发展和繁荣。

6.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的适用规则

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和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新的发展形态,是利用高新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应适用一些规则,如:(1)对著作权作品的特殊合理使用权,即数字图书馆对传统作品的数字化应属合理复制行为,对数字作品的加工及数据库建设应按汇编作品加以保护;(2)信息传播服务中的特殊豁免权,对数字图书馆对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行为给予免于起诉和赔偿的豁免;(3)避风港原则;等等。

7.数字图书馆在数据开放中的责任

Science)指创新者对新创知识的开放披露行为。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不约而同地认为对创新知识过度保密或过分产权保护,并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开放科学则有利于增加技术创新的社会福利。但需要寻找合适的途径来实现对科学数据的开放。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实施的《开放政府指令计划》是通过非营利性基金组织来开放科学数据,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路径,而数字图书馆作为科学知识储备的中坚力量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开放科学数据作出贡献。

8.我国地方图书馆立法研究

近年,我国地方图书馆立法实践成果颇丰,四川、广州、东莞等地先后颁布实施地方图书馆法规或者政府规章,随着我国拥有立法权的地方扩大至设区的市,将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启动图书馆立法工作。研究重点是:(1)地方图书馆立法内容研究;(2)地方图书馆立法配套制度调查与研究;(3)地方图书馆立法技术问题研究;(4)地方图书馆立法与国家层面文化立法的衔接与突破;(5)国内外地方图书馆立法修订问题研究;(6)地方图书馆立法宣传推广研究。

9.《公共图书馆法》视野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公共图书馆法》构筑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并对图书馆法制和服务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知识资源宝库,如何在既有法律框架的支撑下,建设与丰富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构建支撑图书馆健康发展的基本制度与服务模式,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融入互联网+理念,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建设新型图书馆并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既是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又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10.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中的著作权问题及其解决机制

著作权法是调整作品创作、传播和使用过程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本规范,对鼓励智力创作、保护作者权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数字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作品创作和传播方式已发生了诸多变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面临诸多以印本时代为特征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通过利用或变革著作权法律制度,使其适用数字时代我国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变革的发展需求,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战略发展、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决策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图书馆领域著作权法律制度研究的重要命题。

11.国际大数据协同治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研究

大数据涉及到资源、技术、产权和服务等各个层次,这些问题在各个国家具有一定的共性,了解其他国家的治理模式可以为我国制定相应公共政策、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提供有益参考。可以调研美国、欧盟、日本和相关国际机构在大数据方面的治理机制,辩证分析国外经验对于中国的借鉴价值。

12.比较图书馆学的理论与方法

对国际图书馆事业与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有助于吸收其他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经验与图书馆学的学术成果,并在“引进来”的同时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更好地“走出去”,推动中外图书馆学的双向互鉴与国际对话。研究重点包括:比较图书馆学的学术史回顾与研究述评;比较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比较图书馆学的当代价值与功能;不同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比较研究;外国图书馆史;其他相关议题。

13.新时代少数民族图书馆的转型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包括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在内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转型发展再前行,少数民族图书馆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及少数民族专业图书馆等少数民族图书馆应正视我国图书馆事业特别是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深化改革和提高效能中进一步推动均衡发展,在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14.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资源建设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和知识以开放、多向、交互的方式和特点,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信息需求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已经跟不上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需要从结构上进行变革和转型。可围绕以下问题讨论:(1)图书馆纸本资源与数字资源的融合发展;(2)“纸电融合”出版发行趋势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3)全媒体时代图书馆资源质量评价体系研究;(4)全媒体环境下终端平台产品的开发与个性化服务;(5)读者决策采购(PDA)在中国“纸电融合”出版环境中的实践路径;(6)其他相关论题。

15.数据智能化改造——图书馆信息组织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语义网和关联数据的兴起,在解决图书馆资源发布、集成、语义互操作、智能检索等方面潜力巨大。尤其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借助图书馆精细化和标准化的海量信息资源,可以为读者用户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更精准且更有价值的信息,帮助用户从垃圾信息中解脱。

16.从资源揭示到知识组织——在知识图谱环境下编目业务的进化

传统图书馆的资源揭示工作主要是利用ISBD、CNMARC、分类法等通用规则对资源进行整序、聚类,使资源可以为读者有效获取的工作。而知识组织是指“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相较于资源揭示的理念,知识组织更注重对资源的深度整合和控制。早期的知识组织受限于工具的不完善,无法满足图书馆深层知识挖掘的需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组织方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尝试,已经逐步确立了可用的知识表示、挖掘以及存储等技术方案,同时以Alpha 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也对知识组织工作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客观需求。在目前知识图谱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FRBR家族模型、RDA以及关联数据等理论思想,阐述编目工作在知识组织领域扮演的角色。探讨编目业务在知识组织工作中遇到的业务难点,规划编目工作的发展方向。

17.公共图书馆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以及人们精神塑造方面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社会共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机构,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阵地。肩负社会教育责任的公共图书馆对弘扬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总结、研究、认清现阶段传统文化推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改进,增进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有效地运用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改善国民精神面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8.科普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发展

中国阅读推广实践活动愈加丰富多彩,理论研究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在以“科学普及”为核心的书目推荐、阅读指导和推广等方面,对“科学普及”的性质以及与之相关的阅读推广服务/活动尚处在概念界定和案例总结阶段,理论还未见深入研究,案例偏于个别活动或项目,未见全面和整体发展分析。研究包括:(1)科普及科普推广的理论研究。侧重从理论高度分析科学普及活动,建构科普与阅读及阅读推广的理论框架,分析科普阅读推广活动的理论基础。(2)科普阅读推广活动现状、趋势及问题研究。侧重图书馆目前进行的科普推广活动的案例分析、整体趋势研究和问题分析。(3)科普阅读推广的社会化合作机制研究,分析其理论、路径和方法。(4)青少年的科普阅读推广理论与方法研究。进行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家长和学校在青少年科普活动中的角色和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等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及相关的活动和方法分析。(5)科普阅读推广品牌及长效机制研究。相当多的图书馆科普推广活动逐渐产生了影响,对其品牌和可持续长效发展需进行理论总结和实践分析。(6)科普书目及书目推荐研究。研究科普书目的特点、类型与推广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以及进行书目推荐路径和方法等实践研究。

19.环境对儿童阅读的影响

在早期阅读中,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英国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说:“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环境对于儿童阅读是多么的重要,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更是阅读的首要条件;良好的阅读环境创设,使儿童能主动有效地与环境互动。作为公共图书馆,这就需要我们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幼儿阅读的积极性,从而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公共图书馆也有引导每个家庭创设家庭儿童阅读环境的责任,引导每个家庭成功走上阅读之路。

20.阅读推广:在新时代图书馆转型中创新发展

时代在转型,图书馆也身处转型关口,阅读推广从形式到内容都遭遇严峻挑战。阅读推广必须在创新中发展提升。围绕“阅读推广”这一主题,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其研究包括但不限于:新时代图书馆如何转型,转型时期图书馆如何创新阅读推广理念与方法,阅读推广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现代技术在阅读推广中的应用,阅读推广评价体系及指标构建等等。

21.融合发展 跨界创新:公私藏书互动模式构建与经典阅读

在全民阅读推广的大形势下,公共藏书和私人藏书互动频繁,尤其是私人藏书资源开始进入公共领域,成为公益力量的有益补充。捐赠专藏、合办展览、合作出版、共办书吧、公益讲座、专藏托管与大众服务等,在过去和今后一段时间,公私藏书的交流互动模式、技术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如何巩固和发展互动成果,如何创新互动模式,需要充分交流和探讨。同时,图书馆更要注重文献转化为通俗读本的采购,以此培养读者发现和钩沉的能力,培养读者深阅读的习惯,以此提高特色馆藏的利用率。新时代下图书馆的转型将推动“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多界融合发展,将更开放,有关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公藏与私藏互动经典案例、藏书与读书互动案例可作为深入研究的基础,同时作为范例进行推广。

22.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

我国图书馆界对总分馆制建设的探索历经十余年取得显著成就,创造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国特色。自2016年底《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我国开始走向成熟发展的崭新阶段。推进以县级图书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公共图书馆法》的要求,各地仍需因地制宜地提出创新性的发展思路和解决办法,总结典型经验和关键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

23.文化创意与公共图书馆服务

近年来,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创新、空间重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媒体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输出创意服务和创意文化。重在研究探讨创意服务和创意文化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和事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它们作为新时代公共图书馆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维度,用以指导公共图书馆构建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思维、新融合、新业态。

24.创新与升级:后评估时代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向

绩效评估对各级公共图书馆业务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助力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在均衡、融合、智慧的图书馆转型与发展背景下,主要聚焦于:(1)国内外图书馆绩效评估新趋势;(2)图书馆评估定级及其实施机制;(3)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及指标构建;(4)图书馆质量意识与绩效管理研究;(5)公共图书馆绩效管理创新案例及启示;(6)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绩效评估;(7)阅读推广活动绩效评估研究;(8)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评价研究;(9)图书馆员工绩效考核研究;(10)其他。

25.区域协作与图书馆智慧服务

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驱动下,图书馆的服务从传统服务逐渐转变为智慧服务。在此背景下,我们要重点研究如何提高图书馆员的个人素养;拓展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共享各区域图书馆间的资源;将新技术与图书馆服务有效融合;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从而改善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均衡性,促进各区域间图书馆事业的协同发展,开创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新时代。

26.开放科学与机器智能环境下专业图书馆范式变革

开放科学正在迅速发展成为科技与社会创新的基础模式之一。在开放科学环境下,专业图书馆的角色与职责需要转变,不再只是信息资源的采购者和访问渠道的提供者,而是开放环境的营造者、研究过程的参与者、开放出版与获取的推广者和开放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维护者。在信息开放获取、信息数据化、创新多元化、智能技术应用日趋深入的背景下,专业图书馆机构的发展与服务已经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需要把握发展机遇,转变服务理念,致力于创建适应开放科学环境和机器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的新型范式,构建支撑开放科学研究和智慧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重构图书馆智慧服务愿景,重塑变革环境下的战略、模式、能力和服务,通过创建数字化学术服务新范式,重整学术信息服务资源与基础设施,深化智能技术应用,构建智能化学术信息服务平台系统,构建新型学术信息服务网络等,实现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从嵌入式服务走向融合服务,从信息融汇走向智慧服务,从学术信息服务走向智库研究服务。

27.医学图书馆服务创新:新技术、新文化、新影响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海量文献的知识挖掘、医学大数据的关联发现等逐渐成为广大医学科研人员的重要科研模式之一,医学图书馆必须把握新时代新的用户需求,才能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资源融合化、功能多样化、服务智慧化已成为医学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利用新技术、通过新途径、利用新模式、拓展新空间为用户提供新的文献和知识服务,把握机遇快速转型势在必行。集医学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功能于一体,便捷宜读的阅览环境、丰富多彩的新知识传播活动使得图书馆成为新的文化中心,进一步思考新文化的传播技术与手段尤为必要。研究医学文献管理新技术,注重医学数据管理新服务,通过馆员嵌入医学科研过程,助力科研等方式不断扩大图书馆对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影响。

28.开放共享协同发展——共建中国高职图书馆命运共同体

为贯彻国家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社会主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探索为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培养大国工匠贡献高职高专图书馆人的能力与智慧,发挥图书馆在全方位育人方面的作用,体现共建中国高职图书馆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全国高职高专图书馆的发展。

29.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小学云图书馆创新与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2018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从教育信息化1.0到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作为图书馆工作者,理应成为教育信息化2.0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中小学云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信息化时代的新生事物,在信息化2.0背景下秉承“开拓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以技术为驱动,以应用需求为抓手,紧跟时代步伐,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通过不断引入新的技术、新的资源对中小学云图书馆进行迭代升级,区域推进图书馆建设与管理。

30.儿童阅读与服务转型、创新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影响力的日益增加,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巨大进步,以及图书馆儿童阅读服务效能及地位的日渐突出。如何满足广大读者对儿童阅读服务的新需求,如何寻找和探索展现儿童阅读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是图书馆进行儿童服务时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为了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业态,应积极开拓儿童阅读服务内容的延展与创新,寻找新的工作模式与形态,促进不同服务主体的融合与交集,更新活动服务的媒介和载体,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主题阅读活动、研学活动,才能吸引广大少年儿童走进图书馆,使用图书馆,并提供高品质的儿童阅读服务。

1.集体智慧——图书馆跨部门合作实践案例征集

图书馆转型运动旨在提高社会对图书馆存在价值的认识,而跨部门合作能够一定程度上克服公共文化服务系统面临的复杂问题。首先,图书馆与社区合作,以提升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让社区内的儿童更早地接触图书以实现启萌教育,让社区内的老人有更安静的休闲场所;其次,图书馆与档案馆、博物馆合作,通过集体影响改善服务模式,通过共同努力,采取共同战略目标,为公益性社会服务带来比每个部门单独工作大得多的改变。合作模式可以采取网络资源共享的方式,可以相互访问网络资源,以实现一站式一体化服务;第三,图书馆与媒体合作,将丰富馆藏转化为视频或动画,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提供给公众,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寓教于乐。在跨部门合作实践中需要处理好共享资源的个人隐私、版权或所有权问题。

2.发现图书馆阅读推广特色人文空间案例征集

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全面开展“全民阅读”工作,以各类阅读创新活动为载体、以馆藏特色文献为支撑,积极探索图书馆阅读推广空间建设,逐步涌现出一批以社会人士捐赠图书室、名人特藏文献室、乡土文化及地方文献展示推广空间、学习(阅读、信息、才艺)共享空间等为案例的特色人文阅读空间,不仅丰富了图书馆馆藏,提高文献质量,更强化知识传播、社会教育乃至科学研究功能,彰显出图书馆人文特色,成为文化集萃地和人文地标。为鼓励各级各类图书馆踊跃建立相关特色人文空间,并以此为平台推进文献典藏制度化、读者服务常规化和阅读推广活动特色化。

3.图书馆“读书会”案例征集

围绕“促进社会阅读组织建设,培育社会阅读力量”的职责,持续关注“读书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引导阅读、组织阅读的作用,主要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包括书友会、书友社、读书会、读者俱乐部等各种形式的阅读组织,对其开展“读书会”活动的案例进行征集,促进读书会等阅读组织及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4.阅读的精灵——发现最美故事会案例征集

推动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而故事会则是国内外阅读推广的一种主要形式,深受政府和民间的重视,它可以有效地激发民众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推动全民阅读风气的形成。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征集图书馆故事会的优秀案例,交流、推广先进理念与经验,进一步推进与提升全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整体能力与水平。

5.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阅读空间与经典阅读案例征集

身处全媒体时代,信息随处可得,但大量杂乱的碎片化信息让人应接不暇,迷失自我。我们更需要阅读经典,从经典中寻找逝去的精神家园。在全民阅读推广的大形势下,如何推广经典阅读是一个迫切、永恒的议题。图书馆是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基地,通过本次案例征集活动,希望能够对图书馆经典阅读空间的构建意义、创新案例、服务经验,以及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历史、现状、经典书目、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全媒体时代经典阅读推广特点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提升全民阅读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6.全国图书馆视障人群服务案例征集

近年来,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视障人群的阅读需求得到了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各级图书馆纷纷加大视障人群阅读服务的力度,涌现出许多视障文化服务的先进理念和创新手段。为倡导视障阅读服务新理念,交流和宣传视障人群服务的优秀经验,在当代数字阅读环境下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和水平,现面向全国图书馆征集视障人群服务优秀案例。征集内容包括:(1)视障阅览室资源建设与管理;(2)有声读物等无障碍数字阅读服务的实施与开展;(3)面向视障人群的阅读推广及培训活动;(4)图书馆与社会各方合作助盲项目。

7.新时代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创新发展案例征集

开展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之一。但“社会教育”在图书馆学范围内并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包括:向公众提供平等、免费的终身教育资源和服务,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信息,协助其选择和控制这些信息以实现自我提升,开展文化活动向公众传授知识等。近年来,社会教育项目在图书馆的基本工作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体现了图书馆的基本教育职能,起到推广阅读理念和普及读者知识的作用,最大程度上实现图书馆的价值,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文化影响力。相较于传统的公益讲座,公共教育项目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形式灵活多样。而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模式的公益讲座发展遇到了瓶颈,但网络公开课、直播等一系列依托网络而出现的讲座与培训活动则越来越多,为图书馆公益讲座与培训的发展带来挑战与机遇,也为讲座与培训活动的传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8.创新引领未来——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案例征集

创新让图书馆与时俱进,创意让图书馆鲜活灵动。通过进一步营造公共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氛围,鼓励更多的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到图书馆创新创意工作中来,征集主题包括:技术创新案例或创意方案、服务创新案例或创意方案、管理创新案例或创意方案、社会合作创新案例或创意方案、资源开发利用创新案例或创意方案和其他(图书馆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9.城市图书馆服务效能最佳实践案例征集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深入发展和《公共图书馆法》的全面施行,提升自身服务效能,以更好地实现服务的普遍均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经成为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服务效能的提升离不开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变革,离不开与社会力量的广泛合作以及与新技术、新知识的智慧融合与应用。城市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涌现了一大批服务效能显著的典型,在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体系化等方面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总结和交流城市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经验和问题,能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10.融合发展 跨界创新:公私藏书互动模式构建与经典阅读案例征集

在全民阅读推广的大形势下,公共藏书和私人藏书互动频繁,尤其是私人藏书资源开始进入公共领域,成为公益力量的有益补充。捐赠专藏、合办展览、合作出版、共办书吧、公益讲座、专藏托管与大众服务等,在过去和今后一段时间,公私藏书的交流互动模式、技术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如何巩固和发展互动成果,如何创新互动模式,需要充分交流和探讨。同时,图书馆更要注重文献转化为通俗读本的采购,以此培养读者发现和钩沉的能力,培养读者深阅读的习惯,以此提高特色馆藏的利用率。新时代下图书馆的转型将推动“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多界融合发展,将更开放,有关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公藏与私藏互动经典案例、藏书与读书互动案例可作为深入研究的基础,同时作为范例进行推广。

11.儿童阅读与服务转型、创新案例征集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影响力的日益增加,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巨大进步,以及图书馆儿童阅读服务效能及地位的日渐突出。如何满足广大读者对儿童阅读服务的新需求,如何寻找和探索展现儿童阅读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是图书馆进行儿童服务时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为了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业态,应积极开拓儿童阅读服务内容的延展与创新,寻找新的工作模式与形态,促进不同服务主体的融合与交集,更新活动服务的媒介和载体,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主题阅读活动、研学活动,才能吸引广大少年儿童走进图书馆,使用图书馆,并提供高品质的儿童阅读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的主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